對皮囊的心得體會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1W

不管是什麼主題的心得體會,我們都要以嚴謹的態度來對待,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內心,將自己的感觸表達出來,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對皮囊的心得體會6篇,感謝您的參閲。

對皮囊的心得體會6篇

對皮囊的心得體會篇1

不知道有多少人被皮囊中母親對父親的愛意感動到的,反正皮囊前面幾節中一些小細節的描寫我是被母親不着言詞的默默的愛打動了。

作者蔡崇達是80後,82年的,同為80後,那個年代的囊中羞澀,吃口饅頭爭口氣的心態我是能從自己的母親身上看到的,也包括我母親對我父親的愛。所以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幾乎從頭到尾都能找到共鳴。也是每隔一會都有眼眶濕潤的感覺,而且是想一直讀下去,不想停,也不想這本書完結。或者有的人會覺得書中的母親有點固執,有點作,但我是彷彿看到了自己的母親,感到無比地親切。

我只單説母親與父親的愛情這一點。我覺得母親真得是一個家庭的精神支柱,別看中國大部分老一輩的家庭都是父親在外掙錢,母親對內照顧家庭,但是如果一個家庭母親倒下去了,那這個家也就散了,母親才是真正把一家人凝聚起來的力量,因為有韌性,百折不撓。男人看起來硬漢一個,但是容易折啊。參考其中一段,父親遭受失業打擊,三年不工作,母親卻默默地做這做那到處打工補貼家用,毫無怨言。我的母親也是這樣偉大的人,不行了,想想就想哭啊。能寫的東西太多了,感覺自己都想寫一本,我的母親了。

書中,母親一直固執地蓋房子,就是源於對父親的愛。我從小的時候就覺得,雖然母親對我比對她自己好,但是她最愛的是父親。我覺得這才是正確的三觀。因為伴侶才是能陪伴一生的人,少年夫妻老來伴。父母和兒女終將會離開,枕邊人才是那個老了能相伴左右互相扶持的人。

高中的時候,有一次我問父親,對你最重要的人排第一位的。出乎我意料地是,父親毫不猶豫地説,你媽。他沒有説弟弟,也沒有説我,也沒有説爺爺奶奶。因為當時在我的眼裏,我是覺得母親愛父親更多一點。現在年紀大了,父親一刻也不願離開母親,反倒像個孩子一樣。

對皮囊的心得體會篇2

李敬澤在序言中説:“皮囊有心。不管這具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着一顆心。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

這顆心很多時候是睡去了,有時醒來。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看到很多短評,褒貶不一,有説作者沒有靈魂,無病呻吟,鳳凰男,各種難聽的話,也不乏淚目,説戳心,真實的評論。

不得不説,我被蔡崇達的真實與犀利給震撼到,從小生活在福建海濱小鎮的經歷冷靜而理智的一點點敍述,父親生病後從最初有一點希冀,到慢慢絕望,大雨裏父親執意要出門的那一幕看得我內心五味雜陳,可是作者卻仍然是理智到冷漠的筆觸去敍述。

對母親執意要蓋房子的決定從內心隱隱覺得沒有必要,到後來母親對父親的想念,唸叨隱約明白理解她對父親埋在心底,沒有言説出口的深愛。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細節是父親為了不讓兒子被大海所誤,一直隱瞞兒子,而蔡崇達,僅用簡單的寥寥幾筆:“再次去拜訪外祖母的路上,我突然放開步子往甘蔗林那衝,母親氣惱地追我,把我追急了,竟撲通往那一跳,海水迅速把我淹沒了,那鹹鹹的海水包裹着我,把我往懷裏摟。我看到,這海水之上那碎銀一樣的陽光,鋪滿我的瞳孔,醒來的時候,已經在醫院的病牀上。”形容他被海水淹這樣看似驚心動魄的經歷。又是一段剋制理智到極致的敍述。

後來又是張美麗,文展,阿小,厚朴的故事,可能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影子,可是蔡崇達用他冷靜又細緻的筆鋒,為我們繪出了這些特點鮮明人物形象。

每個人都有這副皮囊,蔡崇達用自己鋒利的筆刀,剖析自己的過去,剖析自己的回憶。

看介紹的時候説這是一部能看哭人的書,作者沒有刻意渲染悲傷與絕望,卻給人以極強的代入感,讓人不禁能回視自己,自看自省。不要讓靈魂負重前行,你也應該剝開皮囊,重新認識你自己。

對皮囊的心得體會篇3

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麼?

好吧,我們還剩下靈魂和心。

可是失去了皮囊的靈魂和心是孤獨無助的,皮囊,在我們心中不過一副軀殼,包裹着我們本該輕盈的生命,攜帶着我們孤獨流浪的靈魂,喚醒了我們沉睡已久的心。

打開《皮囊》,我看到了凡人難以掩飾的喜怒哀樂。有視人生無常曰正常,頓悟世情或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關已的距離,自我保護,也有感性的血肉人生。

李敬詳説《皮囊》是認心、認人的書。

是啊。《皮囊》這本書記敍的都是關於生活中最常見的生離死別,可為何我看的時候,卻淚流不止呢?

我在《皮囊》裏看到了“父親”不久未出現在各種書裏的人物。

我看見這個父親,離家、歸來、生病、掙扎、離去。

他懷着固執、頑強、好強的心去爭取自尊,然後失敗,帶着憐惜的掛念離去了。

在這期間,母親也被照亮了,她不同於其他人,她有她自己的隱忍,有她自己的堅持,為了一棟房子,不惜傾盡所有,也許,這就是她的堅持吧。

?皮囊》中每個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堅持,懷着一顆年輕有活力的心歷經世事後,變得傷痕累累,但這並不壞,流淚、流血、留下疤痕,然後依舊敏感着,讓每一次疼痛的跳動都如同初心。

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是因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喚着人的掙扎、憤恕、鬥爭、意志、慾望和夢想。

在讀《皮囊》時,我明白了阿太試圖留給蔡崇達最好的遺產,在《母親的房子》是我真正地看見並理解,母親那永遠説不出的愛情,看見《我的神明朋友》,我知道人是需要如何的幫助才能讓自己從情感的巨大沖擊中逃脱……

在《皮囊》中,我看見生活中我們應該珍惜的人,還有那些,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但人本質上又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我們也許可以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世間哪個人靈魂不是念變着這一副皮囊,在這無數個輪目中,找到一副又一副皮囊,又失去。正如阿太所説,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認識温暖自己遇到的.每一個人,去關心他們,這就是蘇珊來塔格所説的人的世界。

?皮囊》這本書是傷心的,也是温暖的,我們能從中讀到人間冷暖,世事無常……

對皮囊的心得體會篇4

一個看似平凡的書名,背後卻包含着那些並不簡單的道理......

本書作者蔡崇達,1982年生人,閩南人。韓寒口中的“寫作高手”。現任《中國新聞週刊》執行主編。“南方國際文學周”聯合發起人。曾任職於《新週刊》《三聯生活週刊》;24歲擔任《週末畫報》新聞版主編;27歲任《gq》中國版報道總監,為全球17個國家版本的《gq》最年輕的報道總監。

?皮囊》是他第一部文學作品。

第一章節,作者就介紹了他的阿太——一個活到99歲的“很牛”的人。但阿太雖很絕情,但卻是作者心靈的歸宿。讀完這本書已經很久了,但我始終記得作者的阿太所説的一句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被拿來伺候的。”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八章:“天才”文展。其實書上並沒有在天才上面打雙引號,但我為什麼在上面打了雙引號呢?本章節主要講了黑狗達因病遇見了被母親帶到家裏和黑狗達一起玩的文展。從文展的一言一行中,我能看得出他是一個很有主見、很有想法的人,也是因為文展的話讓黑狗達的病漸漸好了起來。

文展總是在為未來做打算、定計劃,他做什麼都很努力。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甚至在學習上還精打細算的,各科成績都一定要和自己預想中的成績一模一樣,而且是訓練自己的領導能力才跟小夥伴玩的。

但是我認為,他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卻不知道自己會得到什麼。他一次次地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自己的計劃總是趕不上自身的變化。這樣的患得患失,才導致最終變得越來越迷茫、越來越頹廢的文展。也許這樣的學習方法並不適合文展,在這件事情上我並不認為他是一個天才。最後的一句話是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靈:“對不起,其實我也説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厭惡你。你説,憑什麼是你?為什麼不是我?”這句話可能是對彼此命運的拷問吧。這個故事也給了我人生的啟示:生活永遠是不盡人意的,也許努力了,你會失敗,但是你若不努力,你一定會失敗!至少像文展這樣的人,他們為自己的未來努力了,即使是失敗了,也不感到遺憾。只可惜……命運多麼不公平……

?皮囊》中這些可在骨頭裏的故事,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對皮囊的心得體會篇5

昨天我終於考完了大學最後一門必修課啦,感覺人生要進入另外一個階段,前面的道路充滿了未知。最近看了一本不錯的書——《皮囊》。作者是新週刊的一位知名記者蔡崇達。

這本書在大一的時候就聽到很多人,很多大v的推薦,一開始看到名字,我還以為是揭露社會現實的一本諷刺小説,翻開才發現,原來是一本小小的故事集,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講述作者在一個小鎮家庭裏的故事,相當感人,我甚至在路上,在食堂看到一些場景,一些情節的時候,會淚水止不住湧上眼眶;另一部分是介紹小鎮上的夥伴,真實中讓人覺得帶着不少的虛構,大概是為了自己的故事和觀點更加有代表性,書籍的受眾面更廣吧,也因此作者受了不少類似“後半部分浪費前半部分的眼淚”的負面評價。

作者講述自己的家庭時,我未曾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底層老百姓的艱苦,作者出生在福建的一個小小小鎮子裏,小到所有人都認識彼此,小到哪家的小孩子上課被老師批評,哪家養的牛生病死掉都會在鎮子上傳個遍,小到每個人都活在彼此的目光下,如何也逃避不掉。

作者的父親,年輕氣盛時混過江湖,成家後去了遙遠的寧波賺錢養家,回到小鎮上做生意卻只能夠越做越小,也許還算是穩定,但命運從來不會特殊眷顧貧苦人民,父親突然中風了,作者描述了母親變得如何堅強,父親從樂觀到崩潰,從嘗試到放棄,從温和到暴躁,這一切變化都是殘疾帶來的。當我看到這一切一切的細節描寫,都會覺得天灰濛濛的,陰陰沉沉地壓在我胸口。然而在中國,我相信這種壓抑着着實實地壓在了很多家庭很人身上,看完這本書後,我更能理解身邊的一些事情很一些人。

而後半部分讀起來相當輕鬆,幾乎作者描述的每個小夥伴代表着現代都市人迷茫和困惑的問題——厭惡城市的擁擠快節奏和迷失、所謂成功學是否只是做過多無用的計算、活在當下打破規則是循規蹈矩的放肆還是躲避現實的藉口……這種典型的城市病讓我們讀起來很有共鳴,尤其是這些聲音來自於一個小鎮到城市的青年口中,我們不禁會懷疑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態是否缺少一些泥土的氣息。然而我覺得有很多問題連作者自己都沒有想明白,他自己身上的這種混亂恰如其分地表達出我們平日內心隱隱作動的聲音而已。

對皮囊的心得體會篇6

?皮囊》很親,因為作者跟我同齡,又講述的是我們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命運的深切思考,所以書剛一上市就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次作為機關學習推薦書目,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這本書讀了好一段日子才讀完,另一位同齡作家韓寒的推薦理由是“好的文字往往給人兩種閲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捨不得讀完”。我覺得自己是捨不得讀完,也是因為與作者同齡,讓我在書中看見了熟悉的影子,在他的故事裏回望自己的成長點滴,越讀就越捨不得一下子讀完,更願意一篇一篇去慢慢地回味。

?皮囊》一書,它的文字似乎是一直以來我所期待能在書裏看到的那樣,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的裝飾什麼,就像一個老朋友在娓娓説道過往的事情。從整本書來看,作者緊緊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助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滿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朴、被小鎮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張美麗……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作者的眼睛,彷彿讓人看到了泛着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着鹹味的拂面海風,更領閲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裏的人如同我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發生着我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父親作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國式家族的情感命脈,看到了最底層人民面對現實用力強悍活着的尊嚴和自強,看到了面對生與死人性最初的一面,這是我覺得書中最親切、最温暖、最打動我的地方。

也許是因為生於農村的緣故,這些相同的場景常常讓我不自覺地去聯繫自己生活中的那些鮮活的形象。因此,拿起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個老朋友對話,不光聽他説,我也常常陷入其中,去深思和回味作者講的那個年月我在何處、在做什麼、身邊的人是誰。讓我想起少年時的自己怕一生平凡,會在言語間故作高深,以此來掩蓋自己的淺薄;讓我想起了剛到城市工作的自己,把物質量化成成功的標誌,來掩蓋出身的卑微;可是這樣越生活越覺得焦慮,房子夠不夠住,孩子能不能上名校,生活就像進入了一個螺旋,怎麼也找不到快樂和幸福的出口,自己反而把自己逼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可還是一晃就過了而立之年,在走過人生的三分之一時,我才漸漸明白生活追求的是一個過程,而不僅僅是為一個物質的結果,不能為了一個絢爛的果子而忽視了生命成長的美妙。對我來講,這種心態的轉變,讓我感到了努力工作的過程是美妙的,因為得到了同事的信任;陪伴家人的時光是美妙的,因為參與了孩子成長的過程;讀本好書的享受是美妙的,因為精神得到了豐富和提升;幫助別人的快樂是美妙的,因為感覺到了自己的力量。我發現只要讓這些美好的事情來佔領我們的生活和時間,煩惱才會無孔而入,這樣的生活也才最有質感,也許這就是我們嘴裏常常説的“充實”和“踏實”吧。就像《皮囊》中作者説的那樣,“我們要怎麼享受生活,而不是如何讓虛妄的夢想膨脹自己”,“既然人生真是個旅途,就要學會看風景的心情和能力”。

我越來越覺得,在這個物慾橫飛的時代,不光要追求物質的豐富,也要靜下心來提升我們的精神,讓心靈有所安放、讓精神有所依託、讓思想更加純粹,這樣的生活才是真實的,才最踏實。從《皮囊》這本書中,讓我感悟和思考最深的就是我們究竟要做什麼樣的人?究竟該追求什麼?究竟該如何去做?

做一個思想純粹的人。思想純粹的人最本真,做一個思想純粹的人就要多讀書、多讀經典,要“讀那些有閃光思想和高尚語言的書,讀那些經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下來的書”,讓書中的精華來洗滌我們心靈上的污垢,激活感性,啟發知性,錘鍊理性,提升境界,昇華人生。我最喜歡經典理論著作,因為他們所藴含着的強大思想力量和豐厚的精神動能,常常能夠起到燭照精神殿堂的奇妙作用。讀那些雖歷經千載仍然熠熠生輝的不朽之作,讓我們瞭解他們的思想、人格與精神,在閲讀與思考的過程中陶冶情操,昇華境界,讓我們在學習思考與感悟中鑄就闊達與仁愛之心,在寂寞中壘築靈魂之塔,在困境中做到毅力堅韌,挫折前精神樂觀,讓自己的情感從心泉湧出,樸實、自然、熨貼,如在瓦屋下飲一壺高粱釀造的老酒。

做一個情操高尚的人。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與規範,是社會正面的價值取向,也是我們現在所説的正能量。從品性方面去理解,道德包括仁、義、理、智、信等方面。《大學》説“修身以明德,立德以明志”,孟子説“人人皆可以為堯舜”都説明了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並非高不可攀的,只要我們學會心中有他人,學會以小善積大善,學會吃虧不貪便宜,學會尊重他人,學會自我反省,學會感恩回報,我們就可以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人類最幸福的事,莫過於內心的寧靜和靈魂的安詳,所以保持樂觀的心態,擁有一顆感恩的心,追求情操的高尚,對自己對他人都很重要。

做一個擔當有為的人。在《皮囊》一書中,我看到了父親作為家庭支柱對家的擔當,看到了母親為了完成父親遺願對子女的擔當,看到了作者立志求學改變家族命運的擔當。這是我們中國底層人民最勤勞、最堅毅、最樸實的原動力,是值得人們敬重的。人不能沒有擔當,扛着它,就是扛起自己生命的信念,只有那些能夠勇於擔當責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賦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資格獲得尊重與尊嚴。承擔責是對一個人價值的衡量。當一個人能夠對自己負責時,他就具備了獨立的人格和行為能力;當一個人能夠對他人負責時,他就具備了價值。可以看到,書中的人物,他們在事業、家庭、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時,都能擔當起自己所應擔當的那份責任,不悲觀、不麻木、不逃避、不褻瀆親人朋友對他的信任與希望。親人朋友也願與之共患難,親他、敬他、愛他。這種擔當,使人格更為高尚,生活更加精彩,人生過得最為充實豐盈。

?皮囊》一書讓我感悟,其實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才是最重要的,就像這本書的推薦語裏説的那樣,“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