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產生美──《背影》教學感悟5篇 “離別與成長:反思《背影》帶來的教育啟示”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3W

在《背影》這篇經典散文中,作者魯迅以真摯的情感描繪了父愛的偉大和犧牲。通過對距離的抒發,我們感受到了親情中的温暖與感動。本文將圍繞這一主題展開,探討《背影》對我們的教育意義和人性的思考,深入剖析距離如何產生美。

距離產生美──《背影》教學感悟5篇 “離別與成長:反思《背影》帶來的教育啟示”

第1篇

這篇文章把父親的背影作為主腦。父親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見的,現在寫的卻是使作者非常感動的那一個背影,並不是平時看見的。那麼,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看見那一個背影,當然非交代明白不可。這篇文章先要敍明父親和作者同到南京,父親親自送作者到火車上,就是為此。

有一層可以注意:父子兩個到了南京,耽擱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車,也有大半天的時間,難道除了寫出來的一些事情以外,再沒有旁的事情嗎?那一定有的,被朋友約去遊逛不就是事情嗎?然而只用一句話帶過,並不把遊逛的詳細情形寫出來,又是什麼緣故?緣故很容易明白:遊逛的事情和父親的背影沒有關係,所以不用寫,凡是和父親的背影沒有關係的事情都不用寫,凡是寫出來的事情都和父親的背影有關係。

這篇裏敍述看見父親的背影而非常感動,計有兩回:一回在父親去買橘子,爬上那邊月台的時候;一回在父親下車走去,混入來往的人羣裏頭的時候。前一回把父親的背影仔細描寫:他身上穿什麼衣服,他怎樣走到鐵道邊,穿過鐵道,爬上那邊月台,都依照當時眼見的寫出來。在眼見這個背影的當兒,作者一定想到父親不肯讓自己去買橘子,仍舊是把自己當小孩看待,這和以前的不放心讓茶房送,定要他親自來送,以及他的忙着照看行李,和腳伕講價錢,囑託車上的茶房好好照應他的兒子等等行為是一貫的,中間含蓄一股愛惜兒子的深情。作者又一定想到父親為着愛惜兒子,情願在鐵道兩邊爬上爬下,做一種幾乎不能勝任的工作,這真是除了永遠感激以外再沒有什麼可説的事情。以上這些意思當然可以寫在文章裏頭,但是不寫也一樣,讀者看了前面的敍述以及對於背影的描寫,已經能夠領會到這些意思了。説話要沒有多餘的話,作文要沒有多餘的文句。既然讀者自能領會到,那麼明白寫下反而是多餘的了,所以作者不寫,只寫了自己流淚完事。後一回提到父親的背影並不描寫,只説“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這一個消失在人羣裏頭的背影是愛惜他的兒子無微不至的,是叮嚀再三舍不得和他的兒子分別的。但是現在不得不“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去了,做兒子的想到這裏自然起一種莫名其妙的心緒,也説不清是悲酸還是惆悵。和前面所説的理由相同,這些意思也是讀者能夠領會到的,所以作者不寫,只寫了“我的眼淚又來了”完事。

到這裏,全篇的主旨可以明白了。讀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於白讀。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麼呢?就是把父親的背影作為敍述的主腦,從其間傳出父親愛惜兒子的一股深情。

(《談〈背影〉》,《國中語文課文分析集》,廣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距離產生美──《背影》教學感悟5篇 “離別與成長:反思《背影》帶來的教育啟示” 第2張

第2篇

1、訓練用普通話正確朗讀的能力學習圈點批註的讀書方法。

4、通過學習課文引導學生觀察父母的生活與情感,主動為父母分憂解難。

?課前準備〗在上課前,在大屏幕裏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親》這首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師】(激發情感,創設氛圍)在我的記憶中有這樣幾首歌詞:"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險峯萬里它最偉岸,爸爸,親愛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父親是那拉車的牛,想兒是一封家書,千里寫叮囑,盼兒歸,一袋悶煙,滿天數星斗"。這些飽含深情的話語充滿了對父親的愛戴之情,同時也是父親最真的寫照,

今天,我們就來學一篇文質兼美的紀實散文,其中也刻畫了一位疼愛兒子的父親,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書課題〗

1、《背影》是一篇的紀實性散文,也可以説是回憶性散文,本文寫於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廣大讀者所傳誦,多少年來也一直被選入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對於這樣的名篇,我們應認真閲讀、學習。

朱自清,字佩弦,號秋實。江蘇省揚州市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創作成就的是散文,細膩清麗、意境雋永、於樸素中見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氣息。

要求:將那些自己讀不準的字標出記號;將自己不能理解的詞語框出來

奔喪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貼 躊躇 迂 蹣跚 箸 拭 瑣屑 晶瑩

可以分為四個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別找不同的小組讀。6段齊讀。

1)、詞語:不能理解的用橫線,認為用得好的用框框

(這一環節主要用於學習讀書方法,形成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既是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熟悉,又是個種發現式的學習過程,當然畢竟是國中的學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夠有所批註,不論對錯都是可貴的)。

2、(稍停)找幾位同學簡要説説批註的地方並理由(找成績好的同學,旨在給其它的同學做出示範,教師可在學生閲讀時巡視,找那些批得較好的同學發言。教師可根據此收集反聵信息)

4、通過學習課文引導學生觀察父母的生活與情感,主動為父母分憂解難。

?討論】1、"我"與父親最後一次相見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

?討論】2、我與父親是在一種怎樣的背景下見面的?從文中找出寫見面的背景的句子。寫出了怎樣的一個背景。

設置慘淡環境,渲染悲涼氣氛,與父親在此困境下仍不辭勞苦,為兒子奔波,與父親對兒子滿腔温情形成對照,更顯父愛崇高。

?討論】3、文中一共幾次提到了背影?分別給每一次的背影起一個名字。

①第一段:"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

親子之愛,情真意切。(為了兒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買着老邁的步子去兒子買橘子)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羣裏,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淚又來了"。

離情別緒,摧人淚下。("黯然銷魂者,惟別離也",可以舉兩個古人的例子:古人荊克刺王前,燕子丹給他送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這是送英雄的別離;再有"桃花潭水深千盡,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摯之這間的別離。而我們這些課文則是親人之別離,更是感人)

④第七段"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討論】4、面對着父親蒼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淚,文中一共寫了作者幾次流淚,找出這些語句?

①課文第二段,"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

②第六段,"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的流下來"。

讀到父親的來信,觸目傷懷,又想起了往昔父親的背影,這是"傷心之淚"。

?討論】4、這篇文章的重心在6、7兩段,那麼2、3、4、5段寫的是什麼?不寫不可以嗎?

?分析〗2、3段介紹慘淡的家境,為了營造一種悲涼的氣氛。

4、5段介紹父親對我無微無致的照顧,為了鋪墊我對父親的感情,也就是鋪墊"背影"。

?討論】對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幾種看法,你認為正確的是,簡要説明理由。

d、表現父親憐愛兒子,兒子體諒父親,父子之間的美好親情

1、將預習提示中的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抄寫在作業本上。

第3篇

狼藉 慘淡 勾留 變賣典質 賦閒 蹣跚 頹唐 觸目傷懷 不能自已

2.散文的特點及散文的選材。(要講解這一問題使七年級學生明白要費很大氣力,可以以放風箏為例,深入淺出地説明“形散而神不散”的問題。選材喻為風箏,中心喻為線。)

體會文中所表現的父子之間的深厚感情,理解語文與家庭生活的關係。

1.樸實而飽含深情的語言是本文的教學重點;課文第二、三段對錶達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

2.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樸實的語言所飽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課文可按“內容-結構-語言”的順序由淺入深地進行。

1.學生查找有關朱自清及《背影》的有關資料進行交流。

3.課上老師和同學交流,啟發學生進行思考,以培養提高學生的鑑賞水平。

3.劃分段落層次、歸納中心意思;理解二、三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談到中國現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變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寫於1925年10月,是一篇回憶性散文,發表在當時的《文學週刊》上。文章發表後,廣為傳誦,並一直作為語言教材。當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學生拿着報紙悲痛地説:“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見本文的影響之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朱自清先生這篇著名散文――《背影》。

(1)學生交流課下查找的有關朱自清及《背影》的有關資料。明確以下內容

?背影》寫於1925年10月,在當時和以後感動了許許多多的讀者。

(3)範讀課文(或聽課文朗讀錄音)後學生自讀。(要求:聽準字音,體會感情,理解部分詞語的含義。)

①文中出現幾次“背影”?着重寫的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看見的背影?(文中四次寫“背影”。開頭寫難忘“背影”,送別一段兩次寫“背影”,結尾憶“背影”。着重寫的是在車站看見父親爬月台買橘子時的“背影”。)

②本文以“背影”為線索,以車站送別為中心展開。劃分段落層次並概括段意層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開篇點題,最難忘父親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憶與父親在車站離別的情景,具體寫“背影”,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

第一層(第二、三段)寫送別時的家境,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第四、五段)寫離別前父親對“我”的細心關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第六段)描寫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背影”,表現父親愛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寫別後思念,再現“背影”,抒發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過寫車站送別,表現了父子間的什麼樣的感情?(中心意思)

(本文通過寫車站送別,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抒發了作者對父親深切的思念。)

本文是通過寫“我”與父親在車站離別,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的,為什麼又要寫與此似無多大關係的第二、三段?

(這兩段寫父子離別時的家庭境況,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為突出父親的愛子之情作鋪墊。當時,祖母去世,父親失業,禍不單行。父親還帳缺錢,只好變賣典質;辦喪事要用錢,只好再去借錢。家中境況可想而知。喪事一畢,父子又要離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親揹着學生的精神負擔,還細緻入微地關照兒子就更為感人。)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掃除了文字障礙,分析了段落層次並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真摯無私的。這種愛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尋這種感情當時難以體會到的,父母的疼愛之情是否感動過你?這種感情是體現在父母的隻言片語中,還是隱含在父母的神情語氣裏?是通過某個動作的流露,還是通過身體形態的表現?父母疼愛子女的細節,使我們終生難忘。老一輩這種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動和激勵着一代一代年輕人。

1.抓住“背影”這一感情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法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本文的題目是“背影”,文中共四次寫到背影,這四次背影……(第一次開頭一段“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點題。第二次是“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背影。第三次是離別時的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末尾,是思念中的背影。)

(2)這四次對“背影”的描寫哪一次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應該是第二次,即文章的第六自然段。)

抓住第六自然段,讓學生反覆朗讀,目的在於仔細體會文句中所飽含的深厚感情。朗讀的方式以單個學生朗讀為主,比較哪個學生朗讀得最好。教師應在朗讀技巧上加以指導。朗讀訓練最好相對集中在“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幾句。

(3)為什麼這一次對背影的描寫留下的印象最深呢?(作者細緻刻畫了父親的背影,先寫了父親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黑色給人壓抑、凝重的感覺。黑色與家中死了親人有關。這是一個黑色的背影!)

(4)下面接着寫父親走路時的姿勢。作者用了一個詞――蹣跚,就是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走路蹣跚的父親過鐵道,一定是令人擔心的。這是一個蹣跚的背影!

(5)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寫“父親”爬月台時運用幾個動詞所包含的感情。這幾個動詞是:“攀”、“縮”、“傾”。為什麼用“攀”而不用“抓”?(因為無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後用力支撐起身體。)這需要力量,而一個上了年紀的“父親”,這一攀多麼令兒子揪心啊!“縮”説明腳無處可蹬,是懸空的。這樣,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撐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險。這時的兒子,心情該是多麼緊張。“父親”的身體肥胖,自然不像小夥子那樣靈便。他“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一個“傾”字寫出了“父親”艱難努力的樣子。這是一個艱難的背影!

(6)三個動詞非常普通,但表達的感情異常深沉。作者看着父親的背影流下了眼淚。這是心疼的淚水,也是感激的淚水。

(7)要求學生把文章的這幾句齊讀一遍。要求學生背誦這幾句。

(8)描寫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寫為主。作者為什麼不寫父親的正面,比如“皺紋很深”、“兩鬢蒼蒼”,而只是寫父親的背影呢?(學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師應予以適當肯定。然後明確,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點擅長選取表達感情的聚焦點。“背影”就是這樣的聚焦點。作者避開了父親的正面形象,正好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容易獲得以少勝多的閲讀效果。)

(9)作者看到父親的背影,竟然感動得掉下淚來,你們相信嗎?(作者並不是第一看到父親的背影,這張背影對兒子來説,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親的背影不會令兒子感動。感動的原因是父親的背影出現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10)為什麼説是出現在不平常的背景下呢?(前三段中:祖母去世,父親失業,償還欠債,滿院狼藉,光景慘淡。父親的內心是悲痛的,充滿了憂愁。然而此時的父親擔心兒子看到家庭的變故影響了學業,便決定親自送兒子上火車,還寬慰兒子,“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在這種情況下,作者看到父親的背影流下淚水,也就可以理解了。)

2.學習本文運用樸實的語言表達深厚的感情的語言風格

(1)本文的語言是十分樸實的,特別是父親的話,雖然不多,卻含義豐富。父親一共説了幾句話?(五句。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説明父親擔心兒子過分悲痛。其實,此時最難過的就是父親,但他怕影響兒子的學業,便把悲痛之情壓在心底,表面上顯得比較想得開。這是一個多麼善良的父親啊!第二句,“不要緊,他們去不好!”説明父親擔心茶房照顧不周,還是自己去放心。第三句,“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説明父親對兒子的關心,擔心兒子路上口渴。第四句,“我走了,到那邊來信。”説明父親關心兒子是否順利抵達北京。第五句,“進去吧,裏頭沒人。”説明父親擔心行李的安全。第五句把父子之間深厚的感情表達出來了。語言樸實,感情真摯,值得學習。)

(2)所選用的資料,教師可提供給學生。1928年8月,開明出版社出版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拿到書後便給住在揚州的父親寄了一本。當郵差把書送到家門時,朱自清的三弟朱國華接了過去。他打開郵包一看,是哥哥的著作,裏面還有一篇寫父親的《背影》。朱國華欣喜萬分,三步並兩步跑上樓,來到父親的房間,把書送給正在病中父親。朱自清的父親從牀上起來,坐在靠窗户的一張椅子上,把《背影》看了一遍。他看着看着,流下了眼淚。這是語言的力量。

這篇散文以樸實的語言,真切表達了父子間深厚的感情。作者以“背影”為貫穿全文的線索,先作鋪墊,後到高潮,感情自然。全文結構合理,思路清晰,是一篇典範的敍事散文。

適當聯繫中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他們的父母、祖輩也是無微不至地關懷他們的,要體會到父母的用心。文中的作者正在求學期間,對父親並不完全理解,甚至暗笑父親“迂”。八年之後,作者也當了父親,他才真正體會到當年自己是幼稚的。“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這是反語,其實是後悔的話。

(1)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寫一篇記述父母或祖輩疼愛自己的文章。

(2)背誦“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淚很快的流下來了”一段。

2.朱自清的“平常心” (《讀書》1989年第11期,舒禾《尚在旅途》)

第4篇

[摘要]蔣濟永先生《t;背影>裏的“背影”解讀》將“背影”解讀為“母親的形象”的觀點及其“泛性論”的批評方法值得商榷。筆者從作家的創作方法、直接動機、敍述細節、審美心理四個層面分析所得結論是:假如將朱自清的散文看作濁濁塵世中的一灣碧影,他在散文中所飽含的詩學理想和至真至美的情感就是那源源而來的活水,加之作家對自我的反省和對人性的反思的表現,使作品中處處瀰漫着人性的温馨。筆者提倡科學的實事求是的審美解讀與批評。

不久以前,筆者讀到了蔣濟永先生的《〈背影〉裏的“背影”解讀》一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第1期,以下簡稱為《解讀》)。作者試圖從作家的創作心理、創作風格兩方面向讀者説明,朱自清之所以選擇“背影”這個獨特的表現角度作為表現的對象,一方面是出於不愉快的情感經歷而產生對傳統男性形象的消解性描寫;另一方面“將父親的意象女性化,這充分體現了作家潛意識裏的女性意識和需要”[1]。“作品之所以寫父親的‘背影’就是作者潛意識裏女性意識投射的結果”[1],所以,“我們在《背影》中看到的與其是父親的形象,毋寧是一個母親的形象”[1],而“這與朱自清整個創作心理有關”[1]。在列舉了大量的文字材料之後,《解讀》認定:“朱自清的優美散文創作裏無論是自然景物的描寫還是人物形象的刻畫,都帶有明顯的女性意識”[1]。然而,仔細推敲之下,筆者認為,這些觀點值得商榷。我這裏大膽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權當拋磚引玉。

首先,《解讀》作者認為,“一個人行為上的表現與其內心隱藏的慾念相反的心理動機;……由於作者的某些需要在現實中無法直接得到滿足,而轉移對象以隱含、間接的方式滿足之。”[1]但問題是,這種理論針對朱自清的散文是否完全適用?不可否認,朱自清的散文中確實存在此種心理移情的作品,如《荷塘月色》即屬於此例。但是否就能就此認定這是朱自清一以貫之、覆蓋全部創作的心理模式呢?我認為這樣認定不免失之於武斷。朱自清在《文藝的真實性》一文中説道:“我們所要求的文藝,是作者真實的話”,作家要有“求誠之心”,不要“模擬”和“撒謊”。基於這種藝術追求,他甚至提出“自敍傳性質的作品,比較的最是真實”的觀點。事實也證明,朱自清在他後來的創作中的確也是忠誠地履行着他這一藝術主張的。強調寫實,強調立誠,強調錶現自己。這不僅使朱自清以獨特的藝術姿態峙立文壇,同時也使他的作品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這種“使讀者讀了血淚迸流的作品,一定是作者血淚的結晶,是從……心底深處放射出來的。”[2]《背影》之所以具有直逼人心的藝術魅力,不是來源於“作品以女性特有的‘慈愛’之心”[1],而是源於那自然流淌而又綿綿藴藉的真摯情感──父子深情。懷疑這一點,無異於懷疑朱自清先生一貫強調的“立誠”的、“寫實”的、“表現自己”的寫作原則,進而必然產生對朱自清整體創作和批評的審美誤釋。

其次,從作家創作的直接動機來看。《解讀》作者認為,由於“現實中的朱自清的父親是一個帶有濃重男權主義色彩的男人”[1],而朱自清與其父曾經有過“齟齬”,因此,進一步得出結論,其時的朱自清不可能把父親寫為一個充滿慈愛的形象。在這裏,《解讀》無疑犯了一個“明察秋毫之末,卻不見輿薪”的錯誤,以主觀的臆斷代替了冷靜的理性探索;或出於對相關歷史事實的有意迴避,從而造成了對《背影》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創心理的漠視,即忽視了作家自己對直接創作動機的闡釋。這裏我們不妨一同重温一下作家那滾燙的赤子真情:“他(按:指朱父)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説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3]在這段文字裏,我們見到的是一個誠懇正直、老實重情的兒子對遠在家鄉的父親的真情告白。朱自清對自己與父親之間曾發生的不愉快經歷並不迴避,而是懷着一種懺悔和理解的心情,回憶父親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據朱自清的家人回憶,朱自清在《背影》發表以後曾特地寄回揚州家中,“父親看了十分高興,又説給母親聽,細細做了解釋”[4]父子之間那一段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在出於本能的血脈真情激盪之下,頃刻之間蕩然無存。時隔不久,也就是在1928年6月,在朱自清另一篇同樣表現父子深情的散文《兒女》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去年父親來信,問起阿九,那時阿九還在白馬湖呢!信上説,‘我沒有耽誤你,你也不要耽誤他才好。’我為這句話哭了一場,我為什麼不像父親的仁慈?我不該忘記,父親怎樣待我們來着!”[5](p.83)在這篇文字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見到祖孫三代之間的脈脈親情在真誠流淌。以上佐證都旨在説明,朱自清創作《背影》其時父子間的“齟齬”已經消解,這是不容懷疑的事實。《解讀》作者為何對這一事實視而不見呢?

再次,《解讀》作者認為朱自清在描寫父親形象時體現了一些“與眾不同”的“特點”,並進一步把這些特點歸納為:細心、體貼、不強壯有力;並説“按照傳統理解,父親形象應該是:有責任心、粗心、強壯有力、大方”[1]。筆者認為這樣的歸納與界定未免有點失之主觀。在實際生活中,有體格強壯型的父親,但也有體格欠強壯型的父親;有粗心嚴厲的父親,也有細心體貼、慈愛的父親,不應以體格是否強壯,性格是否粗獷作為所謂父親的標準與規範。文壇的魯迅、老舍,政壇的鄧小平同志和羅斯福總統,他們都屬於《解讀》所列的“細心、體貼、不強壯有力”的父親形象。可是,形體上的弱小並未影響到他們偉大的開創精神和具有海一般博大的胸襟,反而更激起人們對他們偉大人格魅力的敬仰。可見,《背影》一文中“細心、體貼、不強壯有力”人物性徵,並不能構成闡釋朱自清所謂“移情”創作心理的理念依據。

朱自清在1922年11月7日致俞平伯的信中曾經提到:不要“只知遠處、大處、卻忽略了近處、小處”。作家應“於一言一動之微,一沙一石之細,都不輕輕放過!”[8](p.215)要“於人們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寫,使你於平常身歷之境,也會有驚異之感。”[8](p.215)所以,與其説“細心、體貼”是“父親”的性格特點,不如説是朱自清細膩描繪的感情特質!細緻入微的情境描寫與作家的濃郁的真情實感水乳交融,構成了《背影》中純淨感人的藝術世界。

最後,談一談所謂朱自清的“女性意態化描寫”和“對異性的愛戀‘情結’”。毋庸諱言,在朱自清相當數量的散文作品中確實存在着以美妙女性意象描寫客觀景物的例證,如《歌聲》、《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綠》、《荷塘月色》等。朱自清本人也並不忌諱談他對於女人的看法,在《女人》中“老實”地表達了自己的“藝術女人觀”。他説:“我所追尋的女人是什麼呢?……這是藝術的女人。……所謂藝術的女人……是女人中最為藝術的,是女人的藝術一面,是我們以藝術的眼去看女人”[6](p.38)。據此理解,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之所以會出現較多的女性意象,我認為不外乎出於以下幾點因素:一是五四以後中國文壇興起了一股旨在表現自己、表現人性的創作思潮。朱自清提出“藝術女人觀”符合當時“人的文學”的發展趨勢。二是朱自清自覺借鑑英式隨筆“自我表現”審美觀念,特別重視真實地表現自己。這裏所説的“真實的表現”,包括作家的生活體驗和審美心理活動兩個方面,而它的具體體現則在作品的選材和意境的營造方面。在《論無話可説》一文中,朱自清也曾説要注意分析“背上的經驗”,這裏的經驗自然包括個人的生活經驗、審美經驗以及情感經驗。而在基於此類經驗的審美創造中,作者也就不可避免地滲入了自己的美學理想。三是基於作家藝術感覺的殊異性。作家的藝術感覺“是對於客觀事物的審美的觀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藝術表現能力”[7](p.44)的互動整合活動,也是我們觀照、把握某個具體作家的一個重要方面。而朱自清則以其一個個新穎、獨特的藝術形象,在中國現代散文長廊裏構建了他的特異風景。他的觀察是細緻的,也是立體的,是沉靜的,也是飛躍的,處處閃動着靈感的光芒。他不僅能“於每事每物,必要拆開來看,拆穿來看;無論錙銖之別,淄澠之辨,總要看出而後已,正如顯微鏡一樣。”[8](p.215)更重要的是“──辨出許多新異的滋味,乃是他們獨得的祕密”。[8](p.215)由此可見,朱自清更注重的是這種“新異的滋味和獨得的祕密”,而這種特異的藝術感覺正是來源於作家獨特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運動,以及基於二者所引發的豐富生動的想象。就這樣,外部客觀世界和作家內在的審美心理、審美經驗相互激盪,創作者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對應作用,共同營造了朱自清作品中如夢幻般美麗縹緲的詩化意境。此外,朱自清在語言修辭上也呈現了他的獨特性。在中國古典文學的修辭習慣中,古人多以香草美人自喻自況,而在朱自清的文章中,卻常以對形、質、色的擬人化描寫,表現自然景物的秀潤動人。於是作家筆下,就呈現出有如晚粧初罷的美人、跳着舞的仙女、初戀的處女、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怕羞的鄉下少女、會唱歌的盲女,以及愛人、兒女等等一系列親切感人的藝術形象。由是觀之,有着較多“女性意態化”的描寫的確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個明顯特色,或者説佔有較大的比重,但要説其中“不同程度地體現了對異性的愛戀‘情結’”[1],甚至説是基於朱自清對異性的“需要”(即認同“意淫”説),不僅是對朱自清先生的大不敬,而且是對文學審美創造的嚴重誤讀。

朱自清是朱家的長房長孫,從小深受家人的寵愛,舊式封建家庭的生活背景和長期古典哲學的浸染,共同養成了朱自清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格理想。朱熹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假如我們將朱自清的散文看作濁濁塵世中的一灣碧影,那麼在他的散文中所飽藴的詩學理想和至真至美的情感無疑就是那源源而來的活水!加之作家對自我的反省和對人性的反思與表現,使朱自清的作品中處處瀰漫着人性的温情,而非懸於天際的空中樓閣,我想,這或許才是朱自清的散文時至今日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1]蔣濟永.《背影》裏的“背影”解讀[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1):234-239.

[2]善行.朱自清君的《笑的歷史》[j].小説月報.第十四卷第十二號(1923-12-10).

[4]張以帆.朱自清弟弟談《背影》[n].解放日報,1987-04-05(4).

[5]朱自清.兒女[z].朱自清全集第一卷[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6]朱自清.女人[z].朱自清全集第一卷[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7]吳周文,張王飛,林道立.朱自清散文藝術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8]朱自清.“山野掇拾”[z].朱自清全集第一卷[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第5篇

1.文章的線索;2.文章的整體結構;3.對比反襯手法的運用;4.樸實、含蓄、生動、細膩的語言風格。

1.要求學生將課文朗讀一遍,默讀一遍。教師提問:本文的主題思想是什麼?要求從兩個方面回答。(提示: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關懷摯愛之情和兒子對父親的感激懷念之情。)

2.本文描寫的是“父親”,卻以“背影”為題,説明“背影”在文中一定有着重要作用。全文共有四處寫到“背影”,作者以“背影”為主線,組織了全篇結構。

上述圖表,教師講述第一欄內容,第二、三、四欄由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填寫。

3.作者圍繞“背影”這條線索,緊扣主題,對材料進行了巧妙的取捨和安排。教師提問:(1)第一自然段後,作者為何要宕開一筆,寫父親失業,家境慘談?(提示:渲染感傷色彩。為文章定下“苦澀淒冷”的基調,表明父親在如此艱難的處境中還無微不至地關懷“我”,突出了主題。)(2)在第二次寫“背影”之前,為什麼要不厭其煩地描述父親如何終於決定送“我”,如何在送的過程中細緻周到,勞形勞神?(提示:使“背影”的出現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為全文的高潮作鋪墊。)(3)最後一段起什麼作用?(提示:反映父親晚景的淒涼,更襯出他愛子之情的深厚可貴,使文章具有一種悠長、令人回味的意境。)

以上問題,由教師引導學生或看書思考,或二人討論,師生共同得出答案。

4.教師提問:全文有幾處用了對比或反襯的寫作方法?分別起什麼作用?(提示:第一處:家中不幸之後,父親本來心裏難過,卻説“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愛憐;第二處:“我”的“聰明過分”和父親的“迂”相比襯,表現父親的愛子情深;第三處:最後一段父親“待我漸漸不同往日”與“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兩種態度心情相對照,更加襯托出父親在艱難處境下愛子之情的濃厚與久遠。)

1.分析第六自然段中一系列動詞的妙用,讓學生學習如何用平實、真切、得體、準確的語言描寫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特徵,突出主題思想。設計一個作文片斷練習。

2.引導學生體會朱自清於質樸中見深刻,於含蓄中見神奇的寫作特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