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學反思合集7篇 "重審國小數學教學:深度思考與實踐分享"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6W

本文收集了多位國小數學教師的自我反思和經驗總結,主要聚焦於教學中的問題和改進方案。涵蓋了國小各年級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經驗和教學理念,希望對廣大國小數學教師提供一些啟示和幫助。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合集7篇

第1篇

三角形是生產、生活中最常見,應用最廣泛的圖形之一。它又是最常見的多邊形。我們對其他圖形的研究通常都是轉化為三角形問題,利用三角形的性質去研究。因此三角形這一章是平面幾何學中最重要的基礎知識,又由於幾何通常運用邏輯推理方法研究問題,本章教學同進擔負着培養學生邏輯推理的任務,是學生學習推理的階段,也是幾何入門的階段,學生在國小時雖已接觸過一些圖形知識,但主要以幾何量的計算為主,很少討論圖形的性質,因此,八年級數學教學中歷年來都存在一個幾何“入門”難的'問題,由此可見老師教好這一章,學生學好這一章是非常重要的。

數學教學內容是數學基礎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有機結合。在數學課上,學生往往只注意了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連結這些知識的觀點及由此產生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在學到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學到數學思想方法,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中都可以隨時隨地用它們去解決問題,在培養智力的同時也培養了能力,更有利於素質教育的開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培養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綜合概括抽象出概念、性質的能力,對知識進行分類,系統化的能力;也包括運用運動變化的觀點,矛盾轉化的思想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合集7篇

第2篇

反比例關係是一種重要的數量關係,它滲透了初步的函數思想。所以本節課體現了以下2點:

本節課《成反比例的量》中重點和難點都是學生理解“成反比例”這個概念,而這個概念的得出要從研究數量關係入手,實質上是對數量之間關係一種新的定義,一種新的內在揭示。對於學生來説,數量關係並不陌生,在以前的應用題學習中是反覆強調過的,本節課的教學並不僅僅停留在數量關係上,而是要從一個新的數學角度來加以研究,用一種新的數學思想來加以理解,用一種新的數學語言來加以定義。“成反比例的量”與數量關係是有本質聯繫的,都是研究兩種數量之間的關係,而且是兩種數量之間相乘的關係,因此在複習

題中我讓學生大量的複習了常見的乘法數量關係,並且聯繫教材複習了教材及練習中涉及到的一些數量關係,滲透了難點。

學習數學概念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於實際,去靈活解決實際問題,而實現這個目標歸根結底依賴於對概念的本質理解。成功的概念教學是要在得出概念之前下功夫,要設計多種教學環節,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充分體驗得出概念的思維過程,先做到對概念本質的理解,再順理成章的引出概念的物質外殼---即用語句表達。

例如我在教學《成反比例的量》時,我通過複習常見的數量關係,從生活事例中引出數量關係,然後給這種數量關係一種新的理解,將這種數量關係重新定義為成反比例關係,給具備這種數量關係的數量重新定義為成反比例的量,沿着這條線索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體驗了概念形成的過程。為幫助學生建構“反比例”的意義,課堂流程重點設計兩大板塊。其一是“選擇材料、主體解讀”的'“原型體驗”板塊。在這一板塊中,藉助三則具體材料讓學生經歷商量選擇、獨立解讀、交流互評和推薦典型等數學活動,積累了較多的與反比例有關的信息和感性認識;其二是交流思維、點化引領的數學化生成板塊。在這一板塊中,學生立足小組間的交流和思維共享,藉助教師適時介入的適度點撥,生成了“反比例”數學概念,並通過回饋材料的概念解釋促進了理解的深入,並能利用概念準確的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例關係是一種重要的數量關係,它滲透了初步的函數思想,是六年級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但由於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難懂,歷來都是學生怕學、教師怕教的內容。怎樣化解這一教學難點,使學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這一重點內容呢?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

我從身邊的現實生活中發掘素材,組織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引入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這就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起了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自主探究新知創設了現實背景並激發了積極的情感態度。

在演示的基礎上,我又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討論、分析例4,因而取得滿意的效果:學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兩種量之間的數量關係,初步認識了反比例的涵義,體驗了探索新知、發現規律的樂趣。

我考慮到例5和例4相仿,必須注意學習方式不能雷同。所以採取請學生當“老師”的方式,進一步把自主權交給學生,營造了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因而對例5的學習探索取得更深一層的效果。然後通過例

4、例5同質比較,歸納出成反比例的兩種量的3個特點,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義作異質比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義。最後經過讀書驗證,得出反比例的意義和關係式。既達成了本課的知識目標,又培養了合情推理的能力。]

聯繫舊知,抓住概念與舊知之間的聯繫,以舊引新,得出新知,在聯繫中滲透重點難點,為引出概念打下伏筆,減輕學生理解概念的困難程度,使得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輕鬆有效。例如本節課《成反比例的量》中重點和難點都是學生理解“成反比例”這個概念,而這個概念的得出要從研究數量關係入手,實質上是對數量之間關係一種新的定義,一種新的內在揭示。對於學生來説,數量關係並不陌生,在以前的應用題學習中是反覆強調過的,本節課的教學並不僅僅停留在數量關係上,而是要從一個新的數學角度來加以研究,用一種新的數學思想來加以理解,用一種新的數學語言來加以定義。“成反比例的量”與數量關係是有本質聯繫的,都是研究兩種數量之間的關係,而且是兩種數量之間相乘的關係,因此在複習題中我讓學生大量的複習了常見的乘法數量關係,並且聯繫教材複習了教材及練習中涉及到的一些數量關係,滲透了難點。

總之,在本案例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有較明顯的改善。教師比較關注學生的興趣、經驗和情感態度,以多種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師精心的組織、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猜想歸納,建構了新的知識結構,提高了各種能力,發展了積極的情感和學習態度。34.反比例教學反思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於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思維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

在課堂上講解: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想到三角形是否學生也能正確的解答,於是就補充了:三角形的面積一定,它的底與相應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為什麼?從學生的回答情況來看,在書寫數量關係的時候,呈現了這樣兩種情況:

課堂課堂上出現的這樣兩種書寫方法,到底哪種正確,同學比較明顯就指出贊同第二種,但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的提出,使我對於為什麼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為什麼要用字母表示,現在看來,字母的標識其實是最能用數學語言來判斷是不是成反比例,只有書寫成x×y=k(一定)形式的數量關係的兩種量才成反比例,這樣學生在書寫數量關係的時候思維方法就顯得更明確。所以課後在做習題:

長方形的周長一定,它的長和寬是不是成反比例?為什麼?

的時候,就有學生寫出了這樣的數量關係:長﹢寬=周長÷2(一定),不成反比例,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也讓我知道深入分析教材,弄懂教材對教學來説是多麼重要。如果老師能夠很好的駕馭教材,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後自己在這方面要加強研究和學習。

第3篇

?有餘數的除法》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以下三個問題:1,餘數要比除數小。2,餘數可能是什麼。3,餘數最大是什麼。解決第一個問題餘數要比除數小,書上的問題是,⑴14個蘋果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怎樣分呢?⑵17÷4,18÷4,19÷4,20÷4。書上解決這個問題時,是把理解餘數要比除數小和怎樣處理除法豎式連在一起教學的,除法的餘數問題和除法豎式的書寫和理解對二年級學生來説都是難點,這樣教學,難點集中,學生不容易理解。

我在教學時,是把這兩個問題分開來教學的。我借用書上呈現的情景:14個蘋果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怎樣分呢?在黑板上貼出14個蘋果,請同學來分。這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學生很快就能解決,得到平均每人分3個,還剩2個。問題:還剩2個,還能不能繼續分呢?如果再繼續分,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學生説到:不能繼續分,因為這時只有兩個蘋果,而有4個小朋友。如果把這兩個蘋果給了其中的兩個小朋友,另外兩個小朋友就少一個蘋果,這樣就不是平均分了,所以剩下的兩個蘋果是不能再分了。問題:剩下的蘋果數怎樣時,就還能再分。剩下的蘋果數怎樣時,就不能再分。學生回答:剩下的蘋果數少於小朋友的人數時,就不能再分了。剩下的蘋果數多於小朋友的人數時,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蘋果數少於小朋友的人數時,就不能再分了。

在這裏把解題方案轉化為算式,小朋友的人數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數,剩下的蘋果是除法算式中的餘數。14÷4=3(個)……2(個)。從這裏得到餘數比除數小。如果是15,16,17,18,19,20,21,22……個蘋果呢?15÷4=3(個)……3(個),16÷4=4(個),17÷4=4(個)……1(個),18÷4=4(個)……2(個)19÷4=4(個)……3(個),20÷4=5(個),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呢?餘數總是比除數小。

這是同學們還發現:餘數要麼是0,要麼是1,要麼是2,要麼是3。感覺太有趣了。我順勢問學生,如果除數是3,餘數可能是什麼?最大的餘數是幾?如果除數是5,餘數可能是什麼?最大的餘數是幾?這樣我這節課要解決的三個問題:1,餘數要比除數小。2,餘數可能是什麼。3,餘數最大是什麼。就落到了實處。

第4篇

九年級第一次模考已經結束,大部分同學成績有所退步,狀態還不如以前。一部分學生到現在還沒有學習的目標和動力。缺乏九年級緊張的學習氛圍,缺少學習的主動性。再加上各門功課都進入了總複習階段,作業量增加,導致學生的時間只能敷衍作業,而沒有時間進行自主複習,更有甚者作業來不及就犧牲睡眠時間或者乾脆抄作業,作業質量及上課效率就可想而知了。這就是很多老師經常埋怨的越複習效果越差,還不如不復習的根源。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老師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提高課堂效率方面下功夫,減輕學生的負擔。通過這次考試我仔細分析了一下試卷,這會給我下一階段的複習工作帶來很多幫助。以下是我的一些試卷分析和今後的教學建議。

1、基礎部分的得分率還不高,平時一些簡單的課上一般會忽略過去的題目得分率不高,甚至連計算題都失分很厲害。説明還有比較大的.上升空間和提高幅度。這部分的失分反映的問題一方面是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掌握不夠紮實,另一部分也反映教師的導向不對,沒有抓住雙基,課上一味講解難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所以下一步的對策應該注重基礎,而不是過多地去關注難度大,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的個別習題上。

2、平時做過練過的題得分率也不是很理想。在平時大量做題的同時,會有許多錯題產生。此時整理、歸納、訂正錯題就必不可少。建議大家使用錯題本。不僅要寫出錯解的過程和訂正後的正確過程,更希望

能註明一下錯誤的原因。比如,哪些是知識點掌握不夠,哪些是方法運用不當等。及時查漏補缺,才能將問題解決在考前。

3、在複習所用習題的選擇上,我們教師要先走一步,多做題,從中選擇適合學生做的。要讓學生跳出題海,教師就要跳入題海。現在複習資料很多,不管資料質量,不管學生是否已掌握,一古腦兒見題目就拿給學生練,此是勞命傷神之舉。當然,精選典型性、代表性的資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加強自身學習,瞭解、分析、掌握會考命題的發展趨勢,發展動向,研究大綱和課標、鑽研教材才能在精選題目時看得準,抓得穩,才能真正減輕學生的負擔。

4關注學生思想動態,及時做好思想工作。九年級雖學習緊張,但也不能放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九年級下學期學生的學習進入疲勞期,學習勁頭有所下降,思想上開始分歧,多數同學認為大局已定,來自家庭、老師的壓力卻加大。所以這一階段應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情緒變化,適時、適地地充當學生的“心理醫生”,為學生進行調節,淡化會考壓力,相信自己經過準備可以有一個良好的發揮。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通過這種做法能對自己的下階段的複習工作有所幫助。

第5篇

?用乘法口訣求商》是一堂計算課。這節課的主要目標是初步認識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知道商就是乘法算式中的一個因數;學會用乘法口訣求商,商就是 乘式中的因數;最後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算能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都是讓學生學會用乘法口訣求商。本節課我的教學思路就是如何將學本式卓越課堂與學校的四度三正教學模式的有機結合,努力作到以學定教、以學施教、以學論教,力圖從被動接受型的課堂轉向主動學習型課堂,從知識增長型課堂轉向 能力發展型課堂。讓聽課的教師覺得看起來大有看頭,嚼起來大有嚼頭。不僅要在學習方式上求變,還要彰顯學科特色,突出新課標提出的四基、四能。

上課時,可能每個老師都有同感: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哪怕課後再調皮,課堂上的注意力都是很集中的。一位教育家説:教師的巨 大技巧就在於集中與保持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我們二年級的課堂教學中,由於孩子的年齡小,幾乎都在8歲左右,注意力難以集中更是成為了我們課堂教學的 一大難題。作為一名教師,如何讓學生上課集中注意力,顯得尤為重要。

在我小的時候學習計算,我就一直覺得它有點機械、枯燥、乏味。上課之前我就在想:如何使枯燥乏味的計算課變得生動有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能主動的'去探索,而不是單純的用法則讓孩子被動接受呢?課前準備,激趣導 入時,我用對口訣,背口訣,補充口訣的方法瞭解孩子們對口訣的掌握情況,請孩子大聲朗讀題目要求,這樣的題目要求和教師的激勵性語言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 信意識,相信自己能行,為後面教學中學生有效地發揮自身的潛能,發表自己獨道的看法提供有力的保障作用。

在我上課的引入階段,我先講了昨天上街買了花瓶插花,加上多媒體的演示,使得學生的眼睛全都盯在大屏幕上,一個個聚精會神,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提高了,上課的效率也提高了。練習中, 我沒有直接將課後練習題呆板、枯燥地羅列出來,而是將課後5道題聯繫起來,設計成一個循序漸進的練習過程。其次,我用小組交流、同桌交流的教學方法,讓學 生自己得出用乘法口訣求商,要先看除數是多少,就用幾的口訣。

第一,小組討論的時候,看上去小組討論的 都很激烈,有的小組每個孩子都在張嘴,卻誰也聽不清誰在説什麼,有的學困生把此時當成了玩耍的最好時機。很明顯,這樣的討論沒有起到真正討論的意義,也沒 達到交流的效果,反而時間耽擱了,所以以後要多加強在這方面的管理,教師要多巡視,不能讓一些學生濫竽充數。而且要提出一些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討 論,這樣注意力就不會分散了。

總之,教師有不斷學習、探索,轉變育人觀念,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符合新課程改革理念,要讓孩子覺得數學並不是那麼枯燥無味,所以在教學中要讓數學和生活練習在一起,這樣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出來了,注意力也就提高了,教學效率就出來了。

第6篇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內的內容,是在學習了筆算加法和減法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目的是對前面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和提升,利用學生已經學過的統計和比多、比少的知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我用學生比較喜歡的遊戲方式引入,在拍手遊戲中學習新知,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思”。拍手遊戲簡單易行,既便於操作,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更重要的是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由於本課教材呈現的統計圖不是很有規律,呈現了7個班的數據,而真正用於本科教學的只需4個班的,考慮到有些學生找出指定班級會有一定困難,所以我沒有一開始就講這個統計圖,而是自己設計了一個較有簡單的統計圖,這樣學生能清晰的看清楚,

在此基礎上再過渡到課本上這幅統計圖,理解起來也就輕鬆多了,突破了教學的一個難點。然後一步步引導學生分析,找出相關條件,求出了兩個班獲得的紅旗面數,引導學生歸納出了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是多少的方法,之後放手讓學生帶着這個方法求最後一個班獲得紅旗的面數,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求他們想知道的結果,通過學生間的合作交流和努力,應用所學的知識找到了答案。使他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並且體會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在這裏我可能有點把這種方法強加給學生,畢竟這是一個新的知識點,要很快記住是有困難的,我應該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慢慢來理解。最後為了鞏固所學新知,利用體育活動這條線,引入練習。進一步加強筆算。出現的生活場景,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考慮到學生到了後面會有點累,所以第二題我是以故事的形式引入的。

這節課總體上還是很完整的,只是練習少了點,沒時間做了,我應該把強調方法的時間用在學生的練習上,我想這樣效果會更好一些。

第7篇

?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同時也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應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本課在“比較數字大小的方法”的探索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並且充分肯定了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及能力。

其次,學生獲得了一次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機會。本課中,我沒有輕易地澆滅學生探索的火苗,而是把學習的主動權放給了學生。學生為了比較數的大小,經歷了觀察、實踐操作、合作研究等活動,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發現,找到了正確的答案。學生在探索中感悟,在感悟中發現,在發現中創新。良好的效果表明,相信學生的能力、尊重學生的表達權,是提升學生各項素質、有效獲取知識信息的前提。

在課堂教學中努力營造一種寬鬆的學習環境,是促使學生主動發展的必要條件,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的濃厚興趣。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情境中上升到科學的、規範的理性認識,並在活動中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評價,並通過有效的評價方式不斷激活學生的思維。

本節課在練習時設計了猜數遊戲,讓學生自然地加入到遊戲中,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為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探索空間,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和活動動機。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生動地、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創造。全體學生的學習熱情上了一個台階,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

通過總結與交流,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和總結一節課的收穫和體會,並學會評價自己和他人,培養良好的學習情感,也是本課注重的一面。學生經過反思,更好地掌握了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

總之,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數學教學已不再是教師簡單地展示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親身經歷、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與人合作交流和創造等活動的過程。教學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索者,教師的作用是創設一種學生能夠探索的情境,引導學生去探索。本節課為學生創設了實實在在的探究空間,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不斷主動探索比較數大小的方法,去發現、去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

為了能幫助廣大國小生朋友們提高數學成績和數學思維能力,數學網特地為大家整理人教版《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切實的幫到大家,同時祝大家學業進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