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12篇 《百家講壇》感悟:歷史啟示與人生思考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1W

百家講壇是一檔備受喜愛的文化節目,每集講解深入淺出,讓觀眾們在欣賞中學習。觀後感也成了許多人交流的焦點,各種觀點碰撞讓人受益匪淺。本文將為您分享一些觀看百家講壇的心得和感悟。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12篇 《百家講壇》感悟:歷史啟示與人生思考

第1篇

小時候每看影視作品,例必要寫觀後感。但年紀越大,觀後就難以有感,尤其是對於電視節目,絕大多數是消磨時間看完就忘,即使有感也是一閃而過,罵完就算,例如:怎麼這麼多藥品廣告、哪個豬頭做的這種低b的簡單重複的廣告詞…………。所以,難得有感,能讓自己

央視廣告説: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雖然連我兒子都知道,廣告就是言過其實的東西,但能吸引我每週(不是每晚)必看的節目,質量還算是上乘的。

象今天,聽完于丹教授讀《論語》。我深有感觸,僵坐在沙發裏久久沉思…………

我知道自己不可能隱居到三清山頂或者桃花源裏,但只要內心充盈和自由,我仍然可以快樂,心靈的快樂可以讓蓬蓽生輝。其實,就是要真正做到“隨遇而安”。

以前我和lp嘔氣,恨兒子懶散,怨工作繁瑣,憎恨世態醜惡……如此種種皆因自己心不寬。“看別人不順眼,是因為自己修養不夠!”

“天空中沒有留下痕跡,但鳥已經飛過”,泰戈爾的名言曾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在中國古典文學裏,同樣意境的名言更多,其中有一副對聯“風來疏竹,風過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過去,我所缺乏的,就是這麼一種平和的心態,總把自己貼上完美主義者的標籤,事無巨小都勞心勞力。象林彪元帥打仗,每仗都求全勝、全殲。很累。為事所累,放不下,輸不起,自己的心老是要拴在某件事上。

這段時間于丹教授一夜竄紅,不遜於易中天,其實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後者。人曰:讀史可以明志,但對於我這種立志做閒雲野鶴的人,無心仕途,多讀史又有何用?無非是教教小孩講講故事罷了。所以我還是想潛心看看諸子百家,聽聽孔孟之道。

雖然《論語》不及《三國》精彩,雖然我不喜歡于丹jj的外貌(女人味不夠,更不喜歡她穿普通的短袖衫就出鏡的形象)。但我還是感謝她的講述,為我提煉了以上幾點人生哲理,雖然這些道理原本就存在於我的腦海裏,但卻過於朦朧,不深刻,現在是恍然大悟!驀然回首,自己近年乾的有些事情幼稚得令人發笑。

有人形象地比喻看百家講壇有如“嚼飯哺人”,沒了嚼的過程,滋味和營養必然少了。有位名家有另一個比喻:歷史古典文學象美味果仁,只有少數社會菁英能嚐到,大學教授上電視講故事就象把堅果敲開,讓大家分享果仁。

沒辦法,我只是平民布衣,沒閒情逸趣也沒本事去“敲”再“嚼”,只好接受別人“哺”了。的確,在這個多元信息化的社會,我不可能去買線裝豎排繁體的《論語》20篇來讀,老實説,我好久沒有讀書了。

有人把于丹比喻為“文化奶媽”也很有意思,哈哈,人奶最有營養!

其實與這兩位相比,我又更欣賞講清史的名家閻崇年老師,一個絕對出色的學者。還有其它登壇的名師,待日後慢慢品味,希望自己能陸續有感而作。

觀看百家講壇觀後感12篇 《百家講壇》感悟:歷史啟示與人生思考 第2張

第2篇

今天,我觀看了《百家講壇》的王立羣讀史記的秦始皇系列。我覺得秦始皇之所以能統一天下的原因,是由許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換來的,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從秦國的祖先秦穆公開始,就一直在發動對外戰爭以及與六國的交涉。先王在百里奚、蹇叔的輔佐下確定了秦國的發展方向。秦國在向西擴張勢力的同時也遇到了重重困難,蘇秦的“連橫”(蘇秦起初以“連橫”遊説秦,但秦沒接受,後以“合縱散橫”對付秦)對付秦國的方法傳入秦國後,令秦國束手無策,最後,由張儀出謀劃策確立了“遠交近攻”的長遠戰略方針,在戰國末期,由秦始皇、丞相李斯、姚賈聯合確立了統一天下的大計,並且這個大計與韓非之死密切相關,制定出“軍事”“金錢”雙管齊下的總攻略。用武力佔領城市,用金錢收買他國重臣。秦王用這一方法只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就將六國統一了。

我覺得,秦始皇能成功地統一天下離不開一羣精忠報國的文武大丞和謀士,王翦父子是戰國中赫赫有名的兩員大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們不但精通用兵之道,也會一些謀略。正是王剪父子辛勤汗水,戰國七雄中的五國都是被他們消滅,白起、張儀、百里奚、蹇叔、呂不韋、李斯等都是精忠報國的,為了祖國而不停奮鬥精神的人。這讓我想起我們偉大的子弟兵—解放軍,正是他們保家衞國,抗洪行動圓滿成功,抗震救災行動成功落下帷幕,正是他們在那廢墟中搶救出了成千上萬的生命。在抗震救災行動中人民解放軍不顧地勢的險惡,天氣的惡劣,儘自己最快的速度抵達了難區。到達了災區,也要日夜不停地移開沉重的石頭,救出傷員,直到雙手磨出了血,腿腳筋疲力盡,仍堅持在第一線,為的是救出老百姓。

其實,《百家講壇》講的事實上是人性,讓我們從事件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怎樣做一個更好,更完美,對社會有用的人。如果這個社會懂得如何報國,如何關愛社會、集體和他人,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戰爭,而是和平與美好!

第3篇

百家講壇是央視製作的一個很成功的節目,也是為數不多我所能堅持收看且喜歡收看的節目之一,就象是和一位素未蒙面的女孩兒時常聯繫,而她又與我心有慼慼焉於是就總想一睹她的芳容一樣,看久了學者們在電視上談笑生風揮斥方遒的瀟灑神態,也就萌生了去現場看一看;的想法,機緣巧合,偶然在網上看到了最近的一期錄製節目的時間安排表,正好有空,而地點又在央視附近,正好不遠,當下興奮不已。

真沒想到收視率如此之高,影響如此之大的;是安排在一個賓館的地下室錄製的,左拐右轉才尋覓到了拍攝現場,真有點裏尋她千百度,暮然回首人卻在那黑不隆冬處感覺,進了演播室門,左側是六排呈階梯狀的椅子,右側就是哪個熟悉的大講台,總共有300多平米大,能容納將近100人,三個攝象機機位,整個演播室簡樸到近乎簡陋的程度想想也是,;只是一個傳播文化與交流知識的媒體平台,側重的是資料,要的是實打實的東西,外表樸素內心華麗就行了,這到是對包裝豔麗奢華到髮指的地步但資料空洞虛假無聊到及至的春晚一種莫大的諷刺!

我聽的是易中天老師的講座,他是我在;中相當欣賞的一位主講人,我不太喜歡用崇拜這個詞,記的一位哲人説過:偉人之所以為偉人,是因為我們跪着崇拜豈不就是趴下了,還是站在一個相對平等的角度較為理性的去看一個名人比較明智些!中午一點開講,來聽講的人很多,易老師的人氣還是很旺的,他來的稍微遲了些,個頭不高,一米六五左右,但人很精神,舉手投足間一股儒雅之氣迎面而來,開始先和現場的觀眾做了一些交流,隨和,睿智,不端架子,平添了我對他的好感,然後全場肅靜,講座開始!

易老師的專業是中國古典文學,在;中講的卻是歷史,這與他除在專業領域的底藴之外兼修中西方哲學,美學,歷史學等諸多方面的深厚造詣是密不可分的,他用現代甚至是後現代的語言去解構歷史人物,使得原本枯燥的歷史突然象個身着紅巾綠襖的小姑娘——鮮嫩生動了起來,也使得那些化為塵泥拈作土的歷史人物一個個活了起來豐滿了起來,語言的生動幽默,個人獨到的見解與視角,博覽眾家的信手拈來,舉重若輕,造就了易中天那極具個人魅力的講史風格,而閻崇年,周汝昌,紀連海等人無不是此中的高手;為他們打造了一個百家爭鳴的舞台,他們為;注入了無窮的魅力而這正是這個節目長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也有很多。

對,對主講者個人的非議甚至否定,有象牙塔中其他學者傲慢的嗤之一鼻,有世俗功利主義者的不屑一顧,誠然;就起資料而言也有它的缺憾與不足之處,但我們不能用非此極彼,打倒一片的文革思路去看問題,不能用放大鏡去看它的缺憾,畢竟,瑕不掩玉首先,它是一個面向大眾的節目,自然不能用寫學術論文的標準去看它,;使很多人對歷史,對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讓學術與知識從廟堂走向了江湖,它們不再是學者們高高在上,閉門造車,陽春白雪的東西,高山流水也能象我這樣的夏裏巴人所認同,所理解,所吸引;在這兩者間能搭起一座互通的橋樑,在這個浮躁,功利,物慾橫行,到處是追名逐利而視文化知識如糞土的行屍走肉的社會中,一個節目能做到這點,能影響到這麼多人,善莫大焉!

至於主講者個人的觀點見解看法的對於錯,是與非,我想就應儘量看到自己的偏見與感情情緒,將其與理性剝離開來,儘量客觀的去看歷史,去看他們講的歷史,不偏信,不盲從,持續懷疑,自己漫漫的去甄別,去分析,去觸摸歷史,我們沒有經歷過那些歷史,自然沒有一個絕對權威的理論觀點去統領歷史,每個人都因學識,興趣,個性等因素的影響對歷史有着各種各樣的偏見,因此,越是接近真實接近歷史的偏見才是就應去堅持去相信的,至於這個度的把握,則要同過自己超多的閲讀比較推理等去把握;這個節目從整體的角度看,在一個極其簡陋的環境中,透過這些學者嚴肅,認真,平易,人性化的整理並介紹歷史的記載,展現了知識的美麗,歷史的事實以及對當今人心的啟迪,我們有什麼理由去否定它去不屑它去嘲笑它又有什麼理由不去欣賞它呢

第4篇

不看經卷花和尚,酒肉沙門魯智深要説起水滸英雄,魯智深可是一個特別的。説他是和尚,那也不盡然。他可是個“酒肉穿腸過”,不看經卷的花和尚,可算得上是和尚中的“另類”。且看他:頭裹芝麻羅萬字頭巾,腦後兩個太原府紐絲金環;上穿一領鸚哥綠紵絲戰袍;腰繫一條文武雙股鴉青絛;足穿一雙鷹爪皮四縫幹黃靴;生得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腮邊一部落腮鬍須,身長八尺,腰闊十圍。好一條英勇剛武的大漢子!從渭州經略府的提轄官到梁山泊的頭領,這便是魯智深的性格鬥爭生命史。魯智深被-逼上梁山,不僅僅是現實對他的迫-害,也是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結果。他雖然是個粗魯之人,但他一身好武藝卻也是名副其實。

這不,為幫金氏,他三拳打死鎮關西;遇見周通強搶民女,又將其痛揍一頓。瓦罐寺中驅惡人;野豬林中救林沖。魯智深雖然性情魯莽,但卻有着一腔熱血。他原本可以“逍遙自在”地當他的提轄,然而卻無法忍受漠然的社會。魯智深不能忍受他所存在的社會,他對自己所看到的不合理的社會壓迫採取了進攻的態度。魯智深的正義感造就了他的性格,造就了他的一生。他是個粗人,但他這個粗人卻是善良的。不畏強暴,見義勇為,一副俠義肝膽,此乃英雄也。魯莽行事的魯智深“平生不修正果,只愛殺人放火”。他可是“酒肉穿腸過”,但佛祖是否心中留,那就得問他自己了。

他大鬧五台山,大力倒涼亭。可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自從落髮寓禪林,萬里曾將壯士尋。臂負千斤舉鼎力,天生一片殺人心。欺佛祖,喝觀音,戒刀禪杖冷森森。不看經卷花和尚,酒肉沙門魯智深。五台山上,魯智深雖然到處惹是生非,三番五次破戒,但他在智真方丈面前卻也顯得乖巧,不敢放肆。魯智深也有他可愛的一面。魯智深的性格中雖然有魯莽的一面,但他卻也是一個粗中有細的人。

在菜園中他智鬥眾無賴,也算是有勇有謀。他在眾無賴面前,力拔垂楊柳,也顯示了他的力量和霸氣。武藝超羣,果不其然。魯智深為人豁達、坦率,這也正是他的可愛所在。他説話一口關西腔,又顯出他的爽快來。不能否認,魯智深確實是個英雄。作為英雄,他有一份英雄的氣概。作為英雄,他也有一份英雄的義氣。要不然又怎麼會大鬧野豬林救林沖,又怎麼會為救史進華州入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為兄弟兩肋插刀。哪怕是來到梁山後,對昔日的好友兄弟依舊是日思夜念,並決定也接他們來梁山。如此義氣,如此俠肝義膽,又怎能不讓人為之欽佩呢?魯智深的一身可以説是富有戲劇性的。從起初因躲避追捕而被迫落髮,到善終坐化在大剎。也可以説是從“假和尚”成了“真和尚”。他雖然被-逼上梁山,也幹過些殺人越貨的勾當,但骨子裏,他卻也不是個壞人,仍透着點佛家的大慈大悲。智真長老説他魯智深必能修成正果,也確實如此吧。或許魯智深已經看破了這紅塵世事,他拒絕了宋江的好意,心已成灰,不願為官,只圖尋個清淨的去處,得個囫圇屍首,也就此心滿意足了。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魯智深就這樣圓寂了。魯智深英雄一生,驚心動魄。但在臨死之時,卻是如此平靜和自然。臨死之人,如此坦蕩也不失英雄氣概。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裏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魯智深這個“酒肉穿腸過”,不看經卷的花和尚也算是做了一回真和尚,功德圓滿,修成了正果。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隻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隨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咄!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魯智深命中與佛有緣,這也使的他的性格善良。他豪爽,不畏強暴,殺富濟貧,仗義勇為。真可謂是俠肝義膽,可歌可泣。魯智深是個英雄。英雄都是令人所敬佩的。魯智深是一個讓人覺得可愛的英雄。真是:好個大膽花和尚,仗義勇為是好漢。殺富濟貧都強暴,性格豪爽俠義膽。一拳打-倒鎮關西,二番大鬧五台山。留下多少英雄事,一塊好鋼折不斷。喜歡魯智深,不僅因為他是個英雄,不僅因為他的正直,坦率,義氣,俠肝義膽。讓人感覺最深刻或許還是他的圓寂。他雖然一生的經歷都是如此的驚心動魄,充滿着殘酷的鬥爭,使他一腔正義的熱血一直都在他的心頭燃燒,沸騰。他厭惡他所存在的社會,他不能忍受這樣的社會。

於是他反抗,採取了進攻的態度。他上梁山,落草為寇,劫富濟貧,疾惡如仇。真是英雄所為。他蕩氣迴腸的一生卻有着一個平靜得不能再平靜的結局,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他便似化作一粒塵埃在紛亂、悲哀、被壓迫的社會飄蕩。這樣的他應該是真正“逍遙自在”的吧。好個“不看經卷花和尚,酒肉沙門魯智深。”現在我們應該可以真真正正地喚他一聲長老了吧。

俠肝義膽是英雄,勇於鬥爭是英雄。上天創造了魯達,而社會造就了英雄的魯智深。

第5篇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的解讀《三字經》,裏面的內容令我記憶深刻。錢文忠教授講了人之初性的善惡,他講了曹操的四個兒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衝同樣是曹操的兒子,但由於成長經歷不同,相距很大,看起來他們根本不像兄弟。還講了周處,本性不壞,但由於他父母雙亡,沒有良好的後天教育,成了一大害。

但他知道後,誠心改過,為人們做了許多好事。《三字經》認為,對於孩子來説,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污染。歷史上的唐伯虎,從小繪畫就很有天賦,他的母親送她去沈周那兒學繪畫,學了一兩年,他想:哎!師傅繪畫也不怎麼樣,説不定我比他還好呢!然後,他向師傅提出結束學業,他的師傅知道後也同意他滿師了。

唐伯虎離開之前,師傅做好了酒菜就放在一個唐伯虎沒有去過的房子裏,唐伯虎走進房子,看見裏面居然有四扇門,每一扇門外都有不一樣的景色,他先不吃飯,看看門外的風景。“咚咚咚”他的頭上撞了三個包,終於他知道那些風景是師傅畫出來的,他知道了自己太驕傲了,後來他專心致志地學習。

這告訴我們:學任何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一心一意地去經歷,才會有所成。《三字經》告訴我們:人的本性很善良,並不壞,主要是後天的良好教育以及正確的引導,才能成為人才。

第6篇

寒假,老師佈置作業要求我們看《百家講壇》關於蘇軾的內容,並且還要我們寫一篇觀後感。我艱難的看完了蘇軾的十集一開始不以為然的,可到後來聽《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熱血沸騰,再到《江城子—記夢》時,感於蘇東坡先生“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言簡意深。全篇看下來,讓我覺得這位古人為世界創造了許多歷史。

年少的蘇軾,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親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寫得一手好文章,對蘇軾很嚴格。蘇軾之名的由來,便是父親對兒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蘇洵希望兒子不要太過於鋒芒畢露,而是一點一點地展現自己的才華。蘇軾少年成名,22歲考了相當於現在全國大學聯考的第二名,實際是第一名,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以為是自己學生曾鞏的考卷,寫的太好了,但怕人説他徇私舞弊,把這份考卷點了第二名,實際考卷是蘇軾的。後來歐陽修對老友説:“捧讀蘇軾的信,我全身喜極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當今奇才,我應當迴避,放他出人頭地。請大家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後沒有人會再説起我來的!”當時歐陽修名滿天下,天下士子進退之權全操在歐陽修一人之手,歐陽修這一句話,蘇軾之名頃刻傳遍全國,“出人頭地”這一成語就是從這裏來的。蘇軾25歲時在制科考試中被皇帝點為第一名。制科考試在宋朝只舉行過22次而且不定期,錄取的人員只有41人,蘇軾是所有人中成績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個時代的蘇軾善於以文字表達自己的感情,抒情、論國策,所以我們今天才有機會讀到他的許多作品,並在文字的帶領下回到那個時代體會他的心靜與喜怒哀樂。反觀如今,我們真的沒太多機會寫作了。其實寫作,一在記錄,二在思考。更何況蘇軾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顆赤子之心去生活並抒發自我情感,只這個境界就是足以貫穿千古。無外乎歐陽修曾説,千年之前沒有出現過蘇軾這樣的才華超羣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後,還能否出現第二個蘇軾。

蘇軾是個名副其實的大文豪,他的詞自成一派,讓人望之感歎。他的一生充滿了神奇的色彩,雖然鬱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邁的胸襟,能包容天下,雖寄情與山水之間,卻有自己獨特的政治解讀,他的政治抱負未能施展於朝野,卻通達於後人。正所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第7篇

?康震評説李清照》這本書一口氣讀完了,其中對於李清照詩詞風格的分析和背後藴含美學情感的表述流暢到位、情節感人,自不必説。讀罷有些許感歎惋惜也久久揮之不去。

感到書中亮點是在第122、第123頁,《再嫁婚變》裏的“信其所守、得其所哉”一節。(李清照是否再嫁,從古至今研究者各持一説,爭論不休。此本學者專家之分內,而非我等普通觀眾所能。)但真如文中作者觀點,甚至從張汝舟的角度來分析李再嫁後的感情和家庭生活,則讓人眼前一亮,“文物字畫既不可得,家中一應事務也不能完全做主,自己粗鄙的言論行為也許還曾遭到李清照的冷嘲熱諷,這對於五十歲的張汝舟而言也難以忍受。由此看來,兩人在思想情趣、生活觀念、雙方的期望值都存在較大差距,兩人之間齟齬爭吵甚至打鬧勢必難免。”對於李清照這樣的愛情理想主義者,沒有共同語言怎麼能夠在一起走下去?誠如作者所説,這是造化弄人的婚姻悲劇。而在今天不如意的婚姻又何嘗不是如此?人畢竟是高級生理動物,再嫁又離婚,在傳統的男權社會,李清照這樣的舉動要付出多大的勇氣,背後又要承當多少流言蜚語、悲憤和孤獨!然而曾經和趙明誠彼此真心相愛,這對李清照來説就已足夠。為真愛的短暫難得而歎,為愛情的理想主義而歎。

在《金石錄後序》裏記載經過顛沛流離,文物終去十之七八,不禁令人扼腕。然而又怎能苛求李清照對文物的保護不周呢?在國破家亡的大時代裏,個人的力量終究微弱渺小,以一女子孱弱之身卻要在趙明誠後保護數量巨大的金石字畫文物,談何容易。假若文物未經收集整理,而是藏於民間,是否就能逃過戰火洗劫和宵小計算?她説:豈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歟?或者天意以餘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耶?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又説:“嗚呼!餘……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這是多麼無望的表達,無助的曠達,無奈的坦然!為散失毀滅的文物而歎,更為箇中折射出的民族空前災難和時代悲劇而歎。

及至晚年,李清照欲授其生平所學於孫氏小女,豈料孫氏小女一句“才藻非女子之事也,這與朱淑真《雜題》雲:“翰墨文章之能非婦人女子之事”何其相似,“朱淑真等到的是死亡”,而李清照則陷入更深的失望。多年後,陸放翁在為孫氏女寫的墓誌銘雲:“夫人幼有淑質。故趙建康明誠之配李氏,以文辭名家,欲以其學傳夫人。時夫人始十餘歲,謝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渭南文集》卷三十五《夫人孫氏墓誌銘》)。一代詞宗就此沒有傳人,誠如作者所述:“這是中國文學史的巨大遺憾,也是古典知識女性的遺憾。”所幸還有《後序》、《詞論》,還有易安詩詞傳於後世,至今研讀不衰,它滲入文明的點滴,甚或成為我們的文學生活方式之一,這正是易安永恆之所在!為李清照沒有傳人而歎,更為她的詩詞穿越時空,依然優雅鮮活而歎。

掩卷長思,時移事易。感謝康震老師帶我走近李清照。雲濤曉霧,星河帆舞,在時光深處,仍舊佇立着那個美麗的身影,清新婉約、風骨卓然,直到永遠。

第8篇

?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讓我們在《百家講壇》中盡情地暢遊,細細地品味吧!觀《百家講壇》有感我這個人酷愛歷史,一有歷史節目就“愛不釋手”,有一個節目就是讓我更深一層瞭解歷史的,這個節目就是《百家講壇》。我酷愛歷史是因為一本書,那就是《三國演義》,我本以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真正的三國,因為《三國演義》把東漢末年的戰事誇張的淋漓盡致,自從看了《易中天品三國》才知道真正的三國並不是那麼驚心動魄,只是少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陰險。 《三國演義》裏把諸葛亮説成了一個神機妙算的智多星,關羽、馬超等一幫文武雙全的武武將成了諸葛亮手中的一線木偶,只需在危急時刻打開諸葛亮預先準備好的錦囊,依計行事,就可以安然退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把那些文武雙全的文臣武將貶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易中天把三國曆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展現在我們眼前,其實與其説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不如説諸葛亮是一個傑出政治家。

火燒博望,火燒新野……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羅貫中為了使《三國演義》更加的好看,而胡編亂造的。我覺得《百家講壇》除了《易中天品三國》,還有更加精彩的評述,比如説閻崇年的《正説明亡清興六十年》、《正説清朝十二帝》;劉心武的《揭祕紅樓夢》;王立羣的《品漢代風雲人物》、《讀史記》……這些都是大師級人物在百家講壇上陳述自己的觀點,並且有自己的觀點來證實真正的歷史。我覺得,如果是僅僅喜歡歷史,而沒有打算鑽研歷史的人,那麼《百家講壇》對他就沒有多大的作用,而我不同,我想當一個名噪一時的歷史學泰斗,並且登上百家講壇這個舞台,所以我就要儘量的多讀歷史書、多看歷史節目,來豐富我的歷史知識,我現在的歷史知識好比是深不可測的海洋裏的一滴微不足道的水珠,渺無人煙的沙漠裏的一粒微不足道的沙粒,海闊天空的世界裏的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塵,無比浩瀚的宇宙中的一顆行星,一次我還需要不斷的努力看書來增長知識,當然,如果一個人的知識十分侷限,那也不行,因為那樣就成了一個井底之蛙。觀《百家講壇》有感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這個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將永遠生活在陰影之中。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生活中的缺憾,也許我們無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難。《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

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的確告訴了我們很多,那我們何不照着論語上説的那樣呢?人生百年,孰能無過?如果我們整天就糾纏在裏面問為什麼,整天閒着倒黴的事情怎麼就落到我的頭上了。那麼我們的人生永遠都不可能快樂。要學會去化解遺憾。

1〉認可遺憾的存在。承認遺憾是不可避免的,用平常的心態去面對。

2〉儘可能的去彌補。用自己可以做到的,儘自己的力量去彌補這些遺憾。孔子説“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敬”是內心的一種端莊、一種正直所表現的一種態度。和別人共事,要做到“恭而有禮”。這樣我們還需擔心自己沒有朋友嗎?一定會是西海之內皆兄弟。泰戈爾説過“如果你因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你也將失去星星了。”總看着遺憾,心裏總是想着遺憾,這遺憾有可能就會變成生命中的一個陰影,影響生命的質量。

如果不能避免遺憾,就要用不同的心態去面對,這樣就會改變生活。用信心驅除遺憾。我們要做一個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遺憾。泰戈爾説“烏雲自己遮住了太陽,卻怨天氣不明朗。”我們要用自己內心的富足和飽滿去彌補遺憾。孔子説“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要用內心的富足彌補遺憾,而不借助外在的榮耀給自己淺薄的驕傲。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君子有一個前提,那便是“義”。如果沒有義,便會煩亂,小人如果沒有義,便會為小偷。所以説,沒有道德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君子之勇,崇尚的是“制約”。

“以約失之者鮮矣。”要有日三省的習慣。韓信的勇在於肯受“跨下之辱”,而為劉邦決勝於千里之外。勇敢,有時候是一種理性制約下的內心的自信與鎮定。蘇軾説“每臨大事有靜氣,則為勇。”因此又説“有德有仁,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心靈的勇敢。”如果自身的力量不能改變社會,就用心靈的力量改變自己的心境。有的人歡欣而温暖,有的人則整天職責抱怨。關鍵是他們的心態不同。如果桌子上同樣是有半瓶酒,悲觀者便會歎息道:“這門好的酒,哎,只剩半瓶了。”而樂觀者卻會慶幸道:“這麼好的酒,還有半瓶呢!”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身邊的事情。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泰而不驕”指的是心有大志,心有定力,泰然自若。“驕而不泰”則指的是處處驕傲。君子的“驕”,只得是內心的風骨,而小人的“驕”則指的是外在的傲氣。要記住“人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 “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第9篇

我每天看電視最愛看什麼呢?最喜歡什麼呢?説出來可能大家也是喜歡的,音樂、小品、相聲、電視劇。可是,近一年多時間以來,我卻非常喜歡中央電視台十頻道的電視了,如“百家講壇”、“探索發現”、“走近科學”、“人物”。最讓我期盼的還是“百家講壇”了,差不多天天關注。

易中天的品三國、王立羣的讀史記、紀連海的正説鰲拜、孫立羣講李斯、閻崇年談清史、馬瑞芳説聊齋、劉心武新解《紅樓夢》、于丹的《論語》心得、隋麗娟的説慈嬉。太多太多了,真的是無法一一列舉。

而我看了這麼多專家教授的論述評説,心裏除了崇拜,那就是還有一點點心得,唉,實在是羞於寫出,我知道我看了這麼多,有些也沒有完全看懂。

三國時代,那可是人才輩出,劉備作為漢室後代,三國演義小説將他做為正方寫,曹操、孫權相對就以反方呈現,可是縱觀三國,留給後人欽慕的還是曹操的魅力,他能文能武,卻被後人視為奸雄,有人説曹操為人奸詐、篡漢、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就是這麼的評價,讓一千多年的曹操被後人憎恨,後來在20世紀,魯迅提出了對曹操的看法,第一個為曹操翻案的人就是魯迅,直到今天,人們才從《史記》、《後漢書》,得知一個真實的曹操,他也有温清的一面,他也有寬容的一面,他也有真誠的一面,這些在《三國演義》中也能看出來,建安文學的主要作家羣——就是曹操、曹丕、曹植,還有“建安七子”,“三曹”是那時文壇的領袖人物,成就最高。

再讀史記,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不管是為財而愛,還是為貌而愛,總之這在那個封建社會已是難能可貴的情感了,“一別之後,二地相懸,只説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絃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掛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説不完,百我聊奈十依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天別人搖扇我獨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郎!”魯迅説《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人間唯有真情讓人感動。

再看萬人憎惡的慈嬉,慈嬉真的是大壞人嗎?有人説她喪權辱國、貪戀政權,兇狠毒辣,可是又有幾個皇帝皇后是不殺人的,凡有統治就有血腥,有法就有治,唯唯諾諾、沒有主見的人總是被人欺負,一個國家不可能永遠處於鼎盛之勢,總要經歷消亡,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所以我並不是很討厭這個人,還有些佩服她的能力和勇氣。慈嬉如果少聽政一些時間,也許這個皇太后就不會這麼被萬人唾罵,清朝後期,本就是列強興起,在道光年間,已經受到外國的侵略了,這就是著名的“鴉片戰爭”何況再過幾十年,咸豐帝同治帝的無能昏庸早死,清朝能有這麼一個女子駕馭,是中國男人的嫉妒還是自認為沒尊嚴了呢?可能也有吧。

看古《聊齋志異》,多數人是讀不懂的,文言文,是啊,古書都是這樣的,讀不懂,如今聽了這些專家的上課,也懂了好多,這本書雖然説的是亂七八糟的鬼怪,可是他們卻比正人君子更可愛,幾分莊嚴,幾分詼諧、幾分玩笑,幾分感慨,此中滋味,誰能解得開,花妖、鬼、狐狸精對人是又恨又愛,可歎可敬,還有好多寫女性和男性在社會上的不同際遇,卻是最讓人佩服的,“女扮男裝,懶漢致富、刺貪刺虐、獨撐家業、自食便液”而那人鬼情的故事,卻至今傷懷痛心,一首“人鬼情未了”,讓人聽的蕩氣迴腸,一首“倩女幽魂”,催人淚下。

?紅樓夢》,我讀了好多次,翻閲數次,也還象個盲人一樣,看了紅學家的談紅樓,説紅樓夢中的男人和女人,讓人不能只説男人有多淫x,讓人不能只説女人有多可憐,更讓人不能只説女兒有多純潔,最近買了新解紅樓夢,知道了很多紅學知識,秦可卿的'來龍去脈,原型還是一個廢太子的女兒,在清朝也是一個格格了,謎!謎!只能還是謎,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而又最複雜的作品,一想到潑辣、大管家、人未到笑先聞就是她王熙鳳,一想到纖塵不染、質本潔來還潔去就是她林黛玉,一想到金簪雪裏埋就是她薛寶釵,一想到豁達奔放就是她史湘雲,一想到才自精明就是她賈探春,賈寶玉是男兒中的女兒,難怪作者自己説“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永久的藝術魅力,讓人永遠也百讀不解、百讀不厭。

沒法一一説完這麼多的感慨,可是最近又看了《紅旗渠的故事》,雖説與“百家講壇”原來設置的欄目有點跑題,但聽了《紅旗渠的故事》,我一樣感動得熱淚盈眶,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為家鄉就有這種渠,父母在那個年代就是挖渠道、修馬路的人,幾十年過去了,再看那些長長的流着河水的渠道,真讓人不忍糟蹋,一塊塊巨石堆砌的人工幸福渠,是可以讓它流芳傳世的。

“百家講壇”我還要繼續觀注,它就象一本厚厚的書,永遠也翻閲不盡的,古往今來,談古論今,還有多少的人和事需要我們大家探討,我期待着更多人不同的評論,我很喜歡,雖然在中午十二點四十五分後是重播,但我一直是把它放在首播時來欣賞的,雖然中午觀看很疲倦,對於這時的我來説,下班回來能看到如此精彩的節目,不睡午覺都是值得的。

第10篇

今天,我看了趙玉平教授的“百家講壇”之“跟司馬懿學管理”的(1、2、3)篇,受益無窮。在這裏,我認識了司馬懿的足智多謀、為人謹慎、毫不馬虎,對待他人的耐心,打起仗來,毫不慌亂,能仔細認真地思考,鎮定無比。對待領導,謙虛恭敬,深受曹操、曹植的器重,因為他做事細心認真,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不斷升官,以前像是一棟房子的一根水管,現在像是房子頂天立地的一根樑,真是“以前靠着牆,現在頂着房”啊!

他不但十分會用兵,而且能猜測別人的想法,無所不能,所以屢戰屢勝,霸氣凌人,用一個詞來比喻他的性格實在是再好不過了:冷月狼。而且,在百家講壇裏,我知道了,他的脖子竟然能180度大轉彎!可以人往前走,頭往後看。我還知道了,曹操怕有人殺他,竟然裝做夢裏殺人!事情是這樣的:曹操當了丞相,興奮不已,但是他怕有人會在夜裏來此殺他,就對他的手下説:“我最近不知得了什麼病,經常夢見我在夢裏殺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覺,他的手下把他的被子蓋好來,他聽到了聲音,“刷”的一聲拔出劍,眼睛還閉着,就一刀把那人的腦袋給割掉了!第二天早晨,他看見他殺的人,還一直在裝,問其他人,説:“誰殺了我的兄弟!”其他人都説是他自己殺的,他就對他們説,沒辦法,他會夢中殺人。這起到了殺一儆百,殺雞儆猴的作用,讓別人不敢靠近他,這也充分的體現了曹操這種多疑的心。

百家講壇裏講的都十分有道理,我還要去看咯,拜拜!

第11篇

寒假,我艱難的看完了蘇軾的十集一開始不以為然的,可到後來聽《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熱血沸騰,再到《江城子—記夢》時,感於蘇東坡先生“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言簡意深。全篇看下來,讓我覺得這位古人為世界創造了許多歷史。

年少的蘇軾,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親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寫得一手好文章,對蘇軾很嚴格。蘇軾之名的由來,便是父親對兒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蘇洵希望兒子不要太過於鋒芒畢露,而是一點一點地展現自己的才華。蘇軾少年成名,22歲考了相當於現在全國大學聯考的第二名,實際是第一名,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以為是自己學生曾鞏的考卷,寫的太好了,但怕人説他作弊,把這份考卷點了第二名,實際考卷是蘇軾的。後來歐陽修對老友説:“捧讀蘇軾的信,我全身喜極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當今奇才,我應當迴避,放他出人頭地。請大家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後沒有人會再説起我來的!”當時歐陽修名滿天下,天下士子進退之權全操在歐陽修一人之手,歐陽修這一句話,蘇軾之名頃刻傳遍全國,“出人頭地”這一成語就是從這裏來的。蘇軾25歲時在制科考試中被皇帝點為第一名。制科考試在宋朝只舉行過22次而且不定期,錄取的人員只有41人,蘇軾是所有人中成績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個時代的蘇軾善於以文字表達自己的感情,抒情、論國策,所以我們今天才有機會讀到他的許多作品,並在文字的帶領下回到那個時代體會他的心靜與喜怒哀樂。反觀如今,我們真的沒太多機會寫作了。其實寫作,一在記錄,二在思考。更何況蘇軾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顆赤子之心去生活並抒發自我情感,只這個境界就是足以貫穿千古。無外乎歐陽修曾説,千年之前沒有出現過蘇軾這樣的才華超羣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後,還能否出現第二個蘇軾。

蘇軾是個名副其實的'大文豪,他的詞自成一派,讓人望之感歎。他的一生充滿了神奇的色彩,雖然鬱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邁的胸襟,能包容天下,雖寄情與山水之間,卻有自己獨特的政治解讀,他的政治抱負未能施展於朝野,卻通達於後人。正所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第12篇

今天看的是百家講壇的錢文忠教授的《三字經》———古代兒童的啟蒙教育讀本。講的是人之初最基本的做人學習道理。淺顯有趣。兒時的世界是如此的清澈,是非對錯,應該與不應該,都是那麼的顯而易見。好人與壞與就像小白兔與大灰狼般無可爭議。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習,運動。那時的未來就像1+1=2那麼簡單。就算看不見,但我至少知道只要我積極向上,未來一定是伴着鮮花有綠草,森林也有湖泊。只是做人做的越來越久,玻璃世界早已蒙上灰層。芸芸眾生,與所有人走一樣的路,看一樣的風景,從眼眼到心靈都麻木了。心中已沒有白與黑,而取代的是灰,數不盡的灰色,灰的白,灰的黑,灰的藍,灰的金,灰色的一切。灰色就是讓人食之無味,丟之可惜的東西。做人做的真是夠久了,需要放棄一切觀念,從最初的出發點,重新審視自己。

三字經講到,“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五常是為人做事最基本的法則,意思是説,做人最重要的是首先是仁-仁愛,義-得體,禮-合乎規範,只有在前三者掌控下的智-明辨是非,信-專一守信才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生活的太久,會忘記和混淆世界。今天又看到三字經,然後再回頭想想。撇開一切,原本是人最可貴的東西,為什麼會蒙塵?

生活太久,就好像生活在一個皇帝的新裝一樣的故事裏,真理遠離了生活,而我也隨風飄浮。

太久沒有讀書了,太久沒有審視自己,聽到了三字經的故事,兒時的感覺又來了,於是重新認識自己。於是有些灰灰的人重新亮了起來。有些灰灰的人重新黑了下去。於是自己白的部份冉冉升起,黑的慢慢沉澱。為了自己,決不改變自己,

在這個世道上,已再無偶像,道貌岸然的他們已像炭一樣沉下去,熄滅一盞又一盞我的燈。但是我還是保留那雙期待和尋找的眼睛吧,心中的偶像,僅僅是可以從始至終,保持人格一致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