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教學隨筆範文3篇 "傾心傳授: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W

本文為國小語文教學隨筆範文,旨在探討國小語文教學的有效方法與教學難點。通過實例分析和經驗總結,展示了教師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思考和探索,為廣大教師提供了借鑑與參考。望通過這些範文的分享,能夠幫助教師們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和能力。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範文3篇

第1篇

近期在語文教學中我發現,國小高年級語文教學中不可忽略思維訓練。語文教學的核心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教師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學生思維的能力。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思維是對外界事物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思維是藉助於語言來實現的,學生要學好語文,提高語文能力,思維方面應進行紮紮實實的訓練。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學生就會;有口無心地讀;浮光掠影地看;不得要領地説;詞不達意地寫。

我們要設法讓學生愛思、會思、多思、深思,就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敲擊學生思維的門扉,引導他們走出迷惘。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疑”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激發學習的動力。為此,語文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在求知過程中產生疑問,有所發現。我備課不僅備知識,還精心設計足以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創設生疑條件,啟發他們積極思維,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在授新課前要求學生先預習課文,獨立閲讀,發現問題,學生初步自學課文時,要求做到三看一查一提問。三看就是看課文、看預習提示和課後練習、看本單元的讀寫例話;一查就是、詞典與有關資料(工具書);一提問就是提出自己閲讀中不精楚的、有疑問的、不會解答的問題。學生預習前,我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擬一個預習提綱加以引導。如教學小語第十二冊《十六年前的回憶》,我要求學生自主預習,做到三看一查一提問。

⑵課文的歷史背景如何?你對課文的主人公了解嗎?有什麼看法?

對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們碰到這種情況容易引起思考,學習也如此。抓住課文本身的予盾,抓住學生理解課文過程中所產生的種種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如教學小語第十二冊《十六年前的回憶》,尋找課文內容、課文首尾的聯繫。

⑵靈活運用比較方法,培養思維習慣,發展思維能力。

從思維的類型看,可以分為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從思維的過程看,可能分為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等。要發展這些能力在教學語言文字時經常採用比較的方法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對於同一篇課文我們可先用橫向比較;對一類課文,我們可以用縱向比較。

此外我們還可能經常去掉文章句子中幾個關鍵字詞,然後再與原句比較,從國小生很容易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湛技巧。

有比較,才有鑑別,才能深入認識事物的特點,掌握其規律,故而,在讀寫聽説能力的訓練中,把比較的方法用在節骨眼上,學生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鍛鍊。他們課上的表現讓我很滿意。

學生辨疑、析疑時,教師無論如何不能以自己思考問題的範圍給學生“畫地為牢”叫學生“就範”,學生思考問題通常有一種習慣性的思路,有時由於某些因素的觸發,會突破習慣性的束縛,閃發出創造的火花。如教學小語第十二冊《十六年前的回憶》時,一生説:“李大釗知道會被抓,為什麼不提前設法躲避抓捕,他不犧牲對組織不是有更大的益處嗎?如果我……”這時學生的思路與書中的觀點背道而馳,我並沒有老牛硬拉車,強讓他回頭。也沒有否定他的觀點,而是讓學生通過對比兩種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評論中他們又有了新的發現。

總之,教學過程應該是我和學生共同參加的一個統一的腦力勞動過程,我是學生腦力勞動的指導員,要千方百計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指導和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腦力勞動學習語言文字,利用學習的認識規律為學生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導航,不要讓思維訓練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範文3篇

第2篇

如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每位國小語文教師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問題。我認為自國小語文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幾點:一是要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認識和實踐的主體,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必須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始終。由於學生年齡小,注意力、控制力差,興趣的激發顯得更為重要。

教師應充分運用啟發式的提問、直觀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或就文發揮個小故事,做個小遊戲,來個小表演,這些都不亞於播灑,會使疲乏的學生又振奮起來,進入主動求知狀態。

二是要引導啟發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文,去學知。由於學生知識少而有限。能夠真正理解一篇課文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理解課文的內涵尤為困難。如此這樣,就需要教者巧妙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

三是要講究課堂上的評價技巧。不論哪個學生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後,總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讚揚與肯定。因此,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老師還要注意課堂上的評價,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善於發展學生自身的閃光點,

以鼓勵為主進行評價。如當學生的回答遠離標準完全不對,或根本無價值時,就可以從他發言的聲音、説話的口齒、站立的姿勢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勵。如有一次在討論一個比較深奧的問題時,平時一個從不敢發言的同學舉起了手,他們回答引起了鬨堂大笑,但這個同學還是堅持把話説完,就從這一點上表揚了他,使他樹立了信心,逐漸由取舉於發言道有問必答,而且回答問題的效果越來越好。對於基礎差的同學,他們在學習中常常處於不參與或被動參與學習的狀態,他們能問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評價時就要鼓勵其積極參與。對學生的評價要因人而異。如有些同學性子急、愛衝動,他們往往沒經過深思熟慮就説就問。

這時評價就重在幫助其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習慣。另外,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兒童長期處於滿足狀態,會失去進取和探索欲。

第3篇

如果把學生比喻為一條魚,那麼興趣環境就像是大海,能使學生如“魚”得“水”般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學生的興趣就會進一步發展,學生學習寫作的信心和毅力就會增強。國小習作教學中如果能充分運用興趣效應,就能解決學生怕寫習作,或習作寫不好的問題。我們知道,習作興趣不會在學生中自然而然地產生,尤其在國小階段,它需要教師去組織、調動和引導。以下我就習作教學中的興趣效應談一些自己在實踐中的途徑和方法。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説:“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之不盡。”可見,生活,是習作取之不盡的創作之源。生活實踐多了,感觸多了,學生才有所悟,才有所寫。可是,眾所周知,今天的國小生是家長的“小公主”、“小皇帝”,他們參與生活實踐的機會可謂少矣!沒有經歷,就談不上感受。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中開掘源泉,鼓勵學生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如在母親節或“三、八婦女節時”,為媽媽做上一道香噴噴的菜餚或獻上一支康乃馨;在爸爸媽媽下班回來的時候,給他們沏上一杯熱騰騰的茶;利用節假日看望年邁的爺爺奶奶。我又與家長取得聯繫和配合,讓家長鼓勵和適當安排學生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如:燒菜、煮飯、洗衣服、拖地板、整理房間等等,讓學生感受勞動的樂趣,豐富情感,為學生寫作開啟鮮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這樣,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才會生動有趣,而且有真情實感。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閲讀則是習作的基礎。老師要鼓勵學生課餘多閲覽各類書籍,在校安排時間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閲讀、摘抄、講演、交流等,讓學生學習書中準確、簡練、豐富的語言,錘鍊學生的思想,擴充學生的視野和知識。“日積月累,方能生悟”。如果説豐富生活,解決了寫什麼的問題,廣泛閲讀則可以幫助學生克服不會寫的困難。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通過大量閲讀豐富詞彙,獲得間接知識經驗,為習作積累必要的語言材料及寫作技巧。為此,我認為教師要做到“五要”:

一要及時向學生推薦一些淺顯易懂,圖文並茂,情節生動,符合他們口味,並有利於他們身心健康的書籍。如:阿拉伯故事集《天方夜譚》,葉聖陶的《稻草人》,福笛的《魯濱遜漂流記》,高爾基的《童年》,朱自清的《背影》《春》《春天的故事》等等,讓他們快活地遨遊於書海,在生動曲折的情節和樸實自然的語言中找到樂趣。

二要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觀看自己喜歡的動畫影視節目,如《西遊記》、《少年包青天》、《舒特和貝塔》、《動物世界》、《東方兒童》,以達到開闊視野、陶冶心靈、啟迪思想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很早前就説過:“應該把讀書筆記作為作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建立在大量閲讀基礎上的讀書筆記,既是學生對所讀讀物產生感受和認識的文字記錄,也是一種表達能力的訓練。”所以在指導學生大量閲讀的前提下,鼓勵他們認真積累好詞好句,名人名言,優秀片段,以豐富他們語言材料的倉庫。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成立辦報小組,定期出版手抄報,展示風采,激發興趣。

四、要在正常的教學程序中,定時抽出部分時間,開展輕鬆愉快的讀書活動。

作為語文科任,我利用課前的三至五分鐘時間,讓學生輪流向同學講述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最受啟發的一則故事、最重要的一則新聞、最感動的一件事、最佩服的一個人。天天如此,月月如此,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交流了感受,而且鍛鍊了學生膽量,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取得了一舉多得的效果。當然,如果是班主任則還可利用班會、晨會進行讀書活動的交流。

五、要指導學生認真閲讀,在課內課外讀物中積累寫作材料。

入選語文課本內的課文大都是名篇佳作。學習時,除了要求學生向作者學習怎樣觀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外,更重要的是向作者學習怎樣運用語言來表達,做好語言的積累工作。我在這方面要求學生做到兩點:一是每人備一本讀書筆記,隨身攜帶,對於課文中的精彩片段、妙詞佳句、成語格言等分別整理並在班內定期交流,相互觀察;二是要求背誦精彩片段和名言警句,這樣,背的多了,作者的語言就成了學生自己的語言,運用時就得心應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