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4篇 "翱翔自由,尋找歸屬"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6W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一本讓人感動的回憶錄,作者塔拉·韋斯特弗以自身的經歷講述了一個沒有受過教育、但最終通過自學考上哈佛的女孩的故事。她回憶了自己在家庭和教育上的困難,以及自己如何不斷努力,逐漸獲得解脱和成功的過程,這本書引人入勝,讓人深受啟發。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4篇

第1篇

這是本很厚的書,之所以能夠這麼快看完,是因為作者寫的太吸引人,如果不是有其他事情要做,我可能會一口氣讀完。

這本書講述一個在17歲之前沒有上過學,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女孩,最後靠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劍橋大學的哲學碩士、哈佛的歷史博士。書中她詳細講述了這個轉變是如何完成的,一路以來發生的故事和她的心路歷程。

在讀的時候我一直很不厚道的想,為什麼作者有躁鬱症的父親,和經常打她的哥哥肖恩,還不死?這次會死吧?可直到書的結尾,她的父親和哥哥也並沒有死。

因為這是一本傳記,不是一部小説,所以故事結尾是事實的存在,不受作者或是任何讀者左右,這讓我突然覺得,也許世界真的如《哈佛中國哲學課》中闡述的:

“孟子認為,我們如何生活,如何做決策,歸根結底在於我們如何看待自身生存的這個世界:我們相信它是連續穩定的,還是相信它是不可預測的,變化無常的。”

看了太多壞人終將受到懲罰,好人終將得到幸福的電影、電視劇,會讓我們默認,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有因果的.世界,而事實也許並不是如此。

我們相信自己的價值體系,對於一切超出體系之外的東西,都希望他們承擔因果,來以此證明自己價值體系的正確性。

雖然書中作者原生家庭的錯誤很明顯,但是他們並沒有受到錯誤的懲罰,事實是他們反而獲得了一定的成功。這一部分看着格外的矛盾,之所以覺得矛盾和不爽,就是因為這故事的發展沒有應了我們固有的因果體系,超出了正常人的認知。?可能書籍的英文名educated,更能表達書籍想要表達的內容。更好的教育,更多的知識和閲讀,可以讓我們明白世界有多麼大,讓我們瞭解,世界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是那樣的不同。

我是一個本科生,周圍很多朋友也都止步於本科教育。大學本科是很多人教育的終點,但也許那只是一個起點,甚至連“思考”都沒有真正的開始。

大學本科及之前的教育,對一個人來説實在太短,僅僅是能夠讓人在日常中,在他生活的社會環境中生存而已。對於這個世界,其實是沒有概念的。而作者,用她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教育如何讓她打開了看這個世界的眼睛,一切因此而變的不同。

對於我們生存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人的存在意味着什麼,最近我常常在思考這些。答案沒有唯一的,都對,也都不對。可能和我最近看的《中國思想史》以及之前看的一些關於思想的書籍有關。

不同時代的人,有着他們信奉的唯一的標準,而在今天看來,那些標準並不是真理,也不是唯一的存在,只因人的生命有限,在一個世紀中,更容易被當時主流的思想所影響。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關於“無意溝通”的概念,指的是:

“有時,人們事實上在與別人進行着信息交流,而人們並沒有意識到溝通的發生,在這種情況下,溝通是無意溝通”,

文化背景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多時候都是通過這種無意溝通實現的。儒家對中國人禮儀的影響,就是這樣一個存在。當我們可以跳出這個文化背景,再來看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時候,一切又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就像這本書的作者,走出了她從小生活的那座大山,世界就向她打開了。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4篇

第2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英文名叫《educated》,無論是中文的名字還是英文的名字,都像是一本教育類的書,其實我認為不是,敍事的手法,更像是一本小説,一個故事。但這卻是美國tara westover的一本自傳。

這是一個山村裏的家庭,看不到一點他們生活在發達國家的跡象,甚至第一章就表現了出來。他們七個孩子中有四個都沒有出生證明,全部的生活似乎都和大山和廢料場有關,他們的生活與世界脱節,甚至當人類世界崩塌的時候,他們家都不會受影響。得了病是不能接受現代醫療的治療的,因為認為所有的青黴素等藥品中都帶有撒旦的毒藥水,只有草藥救命。牙疼是不能止住的,因為其認為疼痛是與上帝接觸的機會。父親揮舞着《聖經》,講解着牛奶的罪惡。賺錢,存下糧食以及汽油,就是為了等待世界的末日。他們很奇怪,讓人覺得是幾百年前的人,甚至重男輕女,家庭暴力,父親認為母親去工作是一件很不應該的事情,他們也不應該與政府有任何關係。極其極端的童年故事。

可是主角並沒有表現出厭惡和反抗,為什麼呢,因為未曾明白何為對何為錯,當你的世界裏從未有過陽光的時候,你會覺得黑暗就是這個世界,並習以為常。

主角受影響開始閲讀,去接受教育,學習幾何,學習代數,開始思考。甚至考上了大學,去大洋的另一邊的劍橋讀書,她終於不再是男權下的附屬品,她認識到父親那荒謬的思想,哥哥對她巨大的傷害,意識到她的家庭中對於男的偏袒。

而這本書為何稱為《educated》,tara説過“人們只看到我的與眾不同: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卻戴上一頂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來自一個極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那裏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不上學,不就醫,是父親要我們堅持的忠誠與真理。父親不允許我們擁有自己的聲音,我們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惡魔。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我知道,像我這樣從垃圾堆裏爬出來的無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應當感激涕零才對。但我絲毫提不起熱情。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裏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

這本書的最後一章極其引人深思,她寫道“戲劇上演時,不知為何,我無法再穿過鏡子,將十六歲的自己釋放出來代替我。

在那一刻之前,她一直在那裏。無論我看上去多大的變化——我的教育如何輝煌,我的外表如何改變——我依然是她。她在裏面,每當我跨進父親家的門檻,她就會出現。

那天晚上我召喚她,她沒有迴應。她離我而去,封存在了鏡子裏。在那一刻之後,我做的決定都不再是她會做的決定。它們是由一個改頭換面,一個全新的自己做出的選擇

你可以用很多説法來稱呼這個全新的自我:轉變,蜕變,虛偽,背叛。

?聖經·詩篇》中的一句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這句話正是表達作者逃離了故鄉的山峯,像飛鳥一樣去尋求教育,找到自己真正信仰的山林。

第3篇

一開始被書名和封面所吸引來閲讀,一支鉛筆的輪廓勾勒出大山的樣子。女孩站在一座山頭,眺望遠方的崇山峻嶺,一羣飛鳥向着遠方的山頂飛去。像書名説的那樣,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是一種逃離,同時也是在尋找屬於自己的信仰。

這本自傳小説講述是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實經歷。她與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愛達荷州的山區,在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每天與哥哥父親一起拆解廢料,幫母親調製精油,每天囤積食品生活資料以防末日來臨,並且按照父母所灌輸的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生活下去。這本書中描述的原生家庭極度扭曲,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但是作者卻一步步通過學校教育重拾自我,打破原生家庭對自己的.束縛,最終找到心中的那座山。

塔拉的家庭中一共七個孩子,三個離開大山,四個留在那裏,離開的都獲得了博士學位,而留下的連高中文憑都沒有,這是涇渭分明的家庭,人們的選擇與自己的家庭、生活環境息息相關,但是選擇往往是完全不同的方向。現在社會,很多人都企圖抱怨原生家庭,總覺得自己沒得到更好的成長條件。但如果和塔拉比較,我們難道不是幸運的人嗎?其實真正能阻礙你前進的,難道不就是你自己嗎?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從上市第一週就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榜至今仍高居top1,全美銷量破百萬冊。作者塔拉因此書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完成了她自我的救贖。看完這本書,我們回頭再看看從塔拉?韋斯特弗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教育帶給一個人的改變,教育使人眼界開闊,思維拓展,看到更多的真相,而不是自己內心堅執相信的;教育使人放下傲慢,懂得謙遜;教育使人理解他人,也原諒了自我。教育就像帶領你爬向一座山,只有到達山頂,才能看清這個世界。在書的後記中,塔拉也説:“你可以用很多説法來稱呼這個全新的自我:轉變,蜕變,虛偽,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

教育與學習確實塑造了塔拉,但是更重要的是她對於自身的體察,她內心深處的自省與堅毅。受教育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權利,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中學會獨立思考。而看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乃至看到自己,是最難的事情,而這些作者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做到了。她甚至還改變了自己,她做到了很多人一輩子都難以企及的事情。這是要比獲取再多世俗的榮譽更加榮耀的事情。

隨波逐流是舒適的,認識到自己原生家庭的缺陷並努力克服才是勇敢的。每一步都需要背離人類所固有的思維如爬山一般艱難,塔拉的故事給我們每個人以勇氣,打破命運的枷鎖,認識你自己,這雖然困難,卻並非不可戰勝。就如同作者所説的那句話“我能在風中站穩是因為我不是努力嘗試站在風中,風就是風,人受得了地面上的狂風,也能站得住高空的風,不同的是自己怎麼想。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我們每個人生命中都會有屬於我們的獨一無二的山,希望我們最終都能像鳥一樣飛往我們自己的山。

第4篇

這本書的英文名是educated,作者tera在最後説:你們稱之為轉變、蜕變、虛偽、背叛,但我稱之為教育。

這是一位17歲前從未接受過正規學校教育,卻最終掙脱原生家庭的束縛,成為劍橋哲學碩士和哈佛曆史博士女孩的處女作。這本書成為比爾蓋茨年度推選榜單第一名。它的中文譯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也很詩意,這本書的文字雖然沒有書名這麼文藝,也沒有像勵志恢弘,她用最平淡真實的語言像一個局外人一樣講述着自己的成長環境和掙脱原生家庭的糾結與矛盾。

從小生活在廢銅爛鐵的廢料廠,不接受教育和醫療是躁鬱症父親傳遞給她們的堅持與真理,而在這樣的環境中,她的思想被禁錮着,直到泰勒離家求學,她也和她的父親和哥哥一樣認為這是背叛,即便是他在遭受狂躁的哥哥非人的折磨時,她能緩解痛苦的方式依然是用自己的想象。後來,當她進入楊百翰大學,從此命運為她開啟了另一扇窗,在擔心自己被當做異類看待時,她學着別人的樣子正常的説話舉止。後來,她在劍橋大學的教授克里博士告訴她: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斯坦伯格教授説這是《賣花女》,想想那個故事吧,她只是一個穿着漂亮衣服的倫敦人,直到她相信自己,那時,她穿什麼衣服已經無關緊要了。我記得曾經,我也是一個不知道怎樣才算得體的'女孩,只是根據自己的感知去模仿別人,通過閲讀和時間的洗禮,我開始從這個怪圈跳出來,我不在關心怎樣成為別人,我開始關注怎樣成為更好的獨一無二的自己,而走到這個轉角我用了29年的時間。

她説: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我知道,像我這樣從垃圾堆裏爬出來的無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應當感激涕零才對,但我絲毫提不起熱情。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她內心從怯懦、崩潰到自我懷疑,箇中滋味未曾經歷不會懂得。從小到大,我的經歷讓我在面對世界的時候不夠自信,我會不由自主的自卑,而這種自卑情結帶給我的永遠是負面的情緒,也影響着我人生的走向,直到我正視並理性對待自己的自卑時,我才開始感受到陽光照在身上的感覺。

她通過閲讀書籍,請教學校教授,正視自己的家庭問題,確定父親和哥哥患有雙相情感障礙,當她開始直面這些問題的時候,也是在自我救贖。就像我們在掙脱原生家庭環境,卻不得不在這種束縛中掙扎時,我們需要去正視原生家庭,去理解然後走向自我救贖。這種束縛往往最主要的是思想束縛,而改變一個人的思想何其困難,這就是為什麼她説我們可以在愛一個人的同時遠離這個人。

她説: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知道我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那是教育給我的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直到現在,每當我回憶起那個讓我充滿怯懦和懷疑的過去,都會禁不住淚流滿面,我以為我不會被過去影響,可是過去形成的自卑卻無時不刻不在影響着我,但慶幸的是,我終於開始直面過去,直面我的經歷,終於理性的開始認識自己,我開始走在一條陽光照耀的路上,雖然這條路上仍有風雨,但我已經明白我應該像鳥一樣飛往我的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