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7篇 飛向心中山——《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8.85K

看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我深感內心被觸動。作者塔拉·韋斯特強調的“尋找自由”主題令人深思,她所面對的家庭暴力、教育不公和社會刻板印象的壓力,令人感到震撼。她的勇氣和堅定精神激勵人們勇敢地站出來,追求自由與真理。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7篇 飛向心中山——《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第1篇

“我已經建立了新的生活,這是一種幸福的生活,但我感到一種超越家庭的失落感。我失去了巴克峯,不是主動離開,而是默默離開。我退縮了,逃離到大洋彼岸,讓父親為我講述我的故事,向我認識的每一個人下關於我的定論。我退讓了太多的土地——不僅僅是那座山,還有我們共同歷史的整個領域。”

讀到這裏,也就是快結尾的地方,我哭了,不自主地就流下了眼淚。應該是一種感情的彙集,塔拉太不容易了,她所經歷的帶給她的痛苦,遠比我們旁人想的要痛苦更多……

步入大學之後,她不斷的刷新自己的認知,現實與記憶,是割裂的。這一定讓她痛苦不已。她的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傷害,不是一時半會可以化解的。剛開始她不願意去承認那些過去的經歷,不願意輕易講給任何人,她也在意別人的眼光呀。但是當她最後講給她的朋友時,我想那個時候的她一定比最初的時候要坦然了很多,釋懷了很多了。

這是一本自傳,試問,如果我是塔拉,我生活在那樣的家庭中,我的命運會是怎麼樣的呢?

家裏那麼多孩子,塔拉可以説是在常人看來最成功的那個。分別在劍橋,哈佛學習過,最後還成為了劍橋的歷史學博士。或許只有她自己最清楚這一路走過來會有多艱辛,我們真的'很難做到感同身受。

如果單單只是一個貧窮家的孩子,或許還不能那麼打動我。她一直在接受錯誤的觀念,涉及到生活各個層面的錯誤觀念,父親甚至還捏造事實,所以她需要用後半生去治癒自己的內心。

當身邊的親人一個個疏遠自己,她的內心一定很絕望吧。明明自己是正確的,卻被別人看作是怪物,看作是會構成威脅的人。真的是不公平的。

塔拉一定是有一顆堅強的內心的。我覺得她是有“天賦”的,我覺得她註定和其他兄弟姐妹不同,她是有天資的。她憑藉着自己優良的基因和內心的不服輸走到了最後,才有了我們看到的這個故事。而很多有類似出生背景的孩子,或許就被世俗裹挾着走完餘生,而塔拉跳出來了,飛向了她心中的那座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7篇 飛向心中山——《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這本書放在黑色帆布包裏近一個月,會在上班前下班後看,終於在昨晚兩倍杯加濃美式的作用下結束了。

作者塔拉從17歲前從未上過學,生活在廢料場,到楊百翰大學文學學士,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學博士,既現實又夢幻。

我生活在90年代的中國農村,我相信不管是在美國還是中國,以及世界的各個有人類生活的地方,如作者塔拉年少經歷的人太多太多,但是能有她今天成就的人卻少之又少。遺憾的是,本以為能從書中收穫一些擺脱平凡的思維方式又或者是自學成才的方法,我還是太過於功力,做一件事情的目的還是要得到收穫些什麼。

塔拉在整本書中對於她個人在求學路上的所有努力和付出只是輕描淡寫地提及,更多是在記錄和表達新舊觀念和認知的碰撞衝擊以及親情情感上的失與得。意外的是,我未曾有過塔拉的年少經歷但是卻能感受的她字裏行間流露的迷茫,恐懼,糾結,自卑和堅強。

塔拉的父親是一家之主,父親的信仰便是母親的信仰,而父母的信仰便是整個家庭的信仰。一切都理所當然,而塔拉對於父親近乎瘋狂的偏執從最初的.相信,順從到恐懼到後來的逃避和反抗改變的心路歷程也伴隨着她的求學之路。

愛達荷州到楊百翰,楊百翰到劍橋,愛達荷州到劍橋,塔拉與愛達荷州的物理距離便是塔拉與父親及家人心的距離。

塔拉在飛往她的山卻與自己曾經熟悉的地方和家人漸行漸遠。可能這是很多人已經經歷,或者正在經歷着的,生活中不斷地面臨選擇,選擇意味着捨棄,不管我們給出什麼理由放棄些什麼,選擇拿起什麼,最終都是忠於我們自己的內心。

也許之後我們會重拾起曾經放棄的東西,沒關係,這也是忠於我們內心的選擇。

第3篇

塔拉生長在那樣一個家庭,偏執的有些變態,不相信政府和教育,整天只信奉自己心中神明的父親,即使做了遠近文明的助

產師,靠調試精油發家致富但依然膽小懦弱,在父親的鎮壓下不敢多言的母親,對女性有強烈暴力傾向,經常把塔拉的頭塞進廁所的三哥肖恩,雖承受過暴力,但在面對父親的質疑時不敢説出實情的姐姐奧黛麗。在這樣一個病態的家庭中,塔拉一直經歷着摔傷,燒傷,車禍等一系列傷痛造就的童年。我想如果沒有白月光一樣

的四哥泰勒,塔拉不可能走出大山,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是泰勒17歲的'毅然離家求學為妹妹鋪平了道路,但植根於內心深處爸爸對醫院學校政府的排斥,依然讓塔拉在入學後幾度懷疑自己而一度不能與大山剝離,幾次被打回原形。

原生家庭是無法選擇的,環境也確實能造就一個人,但一個人也同樣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周遭的環境。塔拉做到了,她的背景註定會造就一個在爸爸手下靠收拾廢品或幫媽媽調製精油的女性,但現在她卻是一個名牌大學的碩士,有着光明而美好的未來。最近網上一直充斥着各種考研成績,我就一直在想過去的自己是否怪錯了方向。我的家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不知是命運的作弄還是什麼,恰恰從小到大身邊接觸的都是有錢或有權的同學。我一度都在責備怨恨父母沒有能力,不求上進,無法給我和別人一樣的生活和基本的物質基礎,最後弄得兩敗俱傷。可時至今日我才審視自己是否從來沒有為自己的未來和前途真正的努力過。我一直保持着得過且過懶散度日,對目標沒有長性的狀態,以至於如今工作沒有沒有很好的發展,薪資無法滿足暴漲的需求。如果當年

第4篇

好的書籍往往能夠在讀完之後帶給讀者很多思考與感悟,而這本書告訴我人應該終生保持學習,雖然以前常聽到終生學習的重要性,但還是要自己真真實實地領悟之後才會去踐行。這本書也讓我對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看法,它不僅是講的知識教育的重要性,也讓我看到家庭教育、自我學習的重要性。

我在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後久久不能平靜,作者本人的經歷與自身的成長都是我非常敬佩的,所以分享關於這本書中家庭教育和知識教育的內容給大家。

作者塔拉是從小對世界的認知都源自父親,父親説醫院是邪惡的,生病不應該看醫生;上學是愚蠢的荒謬的.、背叛家族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他們家都相信着父親,以至於全家在大雪淤積的晚上回家連出兩次車禍,媽媽得了偏頭痛,作者本人脊椎錯位,所有人都沒有去醫院,等待自然痊癒,然而奇蹟並沒發生;她的哥哥幫父親工作從車上摔下沒及時治療演變成狂躁症;還有好多好多我們不能理解的事情發生在她的身邊。塔拉懷疑過父親行為的正確性,但她缺乏認知,依然選擇支持。直到她上了大學,她才發現她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她開始質疑,開始接收更多的知識,她發現她的爸爸有雙向情感障礙,也發現過去的自己多麼無知,於是開始有自己的思想和思考,才開始學會改變。

塔拉的改變讓我看到知識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塔拉沒有選擇上學,她也不會有後來新的生活。當你擁有更多知識的時候,你會明辨是非,會有自己的很多思考和想法,也許這也是教育最重要的原因。所以當我成為一名教師的時候,我感到身上責任的重大,教育的力量是無窮的,我願意成為為學生傳遞知識的那座橋樑。

第5篇

這本書大概講得是作者他們一家人住在愛達荷州偏遠山谷中的一個農場,父親是一個冷酷固執的極端教徒,母親是勤勞懦弱永遠不會反抗的女人,童年是破銅爛鐵的垃圾場,整個家庭充斥着宗教,原始自然信仰,從小就被父親灌輸不能去學校,不能去醫院,不能穿着暴露,不能化粧等等,這些條例作為家裏的一員必須嚴格遵守,同時父親不希望她們有自己的思想,不然就是對信仰,對上帝,對家庭的背叛。作者16歲考進楊百翰大學,後面獲得去往劍橋交流的機會,回到楊百翰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繼續去往劍橋求學,並去哈佛訪學,最後獲得劍橋博士學位,這一路走來真的是非常艱辛,作者自我懷疑過,自我否定過,一度精神崩潰過,就在作者決定放棄掙扎,自我沉淪的時候,他的哥哥泰勒抓住了她的手,拉她上岸。

説實話看完這本書到現在我仍不可理解,像這樣的家庭,作者為什麼還如此戀戀不捨,對哥哥肖恩的殘暴一次又一次的`怯弱原諒。看書本的封面,一個女孩站在一座山峯上,前面是山谷,女孩看着遠處,她看向的地方應該是她成長的地方,她的家。至今作者每年還會回巴峯山,但只通過泰勒、查爾斯他們講述山谷中發生的事情。可能作者心裏清楚永遠都回不去了,與家人的裂痕已經擴大到無法修補,她再也不是以前的那個十六歲的自己,是一個全新自我,這個自我作者稱之為教育。每次看到書中作者因為這樣的親情這樣的家而做出自我懷疑和讓步,我真的好想衝進書本里去搖醒她。但每當我這樣想我都告訴自己你根本沒辦法切身體會和換位思考,因為我與作者的童年相差太遠了。

書中有幾段內容,我感覺父親是愛女兒的,只是她的愛,是女兒接受不了的,這種愛伴隨的是失去自己對思維的掌控權,失去對世界的正確認知。在作者計劃去往英國求學,父親説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在美國,無論你是在哪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第6篇

夕陽西下,夜幕將至,鳥兒拍動翅膀便帶動一大片灰色的雲。白晝漸漸淡出,夜色漸濃,看不清何處是山峯,何處是歸巢?如果鳥兒沒有看見過耀眼的光芒,那是不是就會理所應當的認為這個世界是一片漆黑。而人也一樣,如果沒有教育,知識還有眼界就如同沒有見過光明的鳥兒一樣,而教育彷彿給平靜的湖面投進了一塊石頭,激起了千層漣漪。

最近在讀一本叫做《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書,作者塔拉出生於一九八六年的美國愛達荷州的山區,在17歲前從未上過學,通過自學考入楊百翰大學。隨後並獲得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和歷史學博士學位。開始我以為這只是一本自我傳記,細細讀來才發現這不僅僅是個勵志故事

很難想象在本世紀世界上還會出現這樣的家庭,父親的`狂躁、封閉、自我、強制,深深的影響着一家人。一家七個孩子,三個突破了家庭的圍城,掙脱了原生家庭的思維操控,完成了自我蜕變。而其餘四個孩子,將繼續着父親的人生,同樣的思維模式,相似的人生軌跡。為什麼會這樣?一個家庭,竟然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即便是黃金,在某些光線下也會顯得晦暗——但那只是錯覺。金子一直是金子”——塔拉-韋斯特弗。

生活中我們發現不同家庭,出來的孩子都不太一樣,這就是教育的力量。父母,孩子,在某個層面上,都是路上的隊員,我們都需要不斷成長。讀書,思考,可以讓我們的眼界更廣,讓我們的視野更大,對人對事更加寬容,對這個世界也更加包容。

慶幸我還有自己的追求,而作為父母,更加不允許自己停滯不前。只有父母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才能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才能做好孩子成長路上領路人。

教育是永恆的話題,是每個人一生的事業。而我們走過的路,爬過的山,都是我們自己的經歷,在過程中成長,收穫。

第7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一本講述與命運抗爭、衝破原生家庭的牢籠,最終找到真正自我的一本書。

本書作者塔拉·韋斯特弗是一位年輕的歷史學家,十七歲之前從未上過學,憑藉自學考上楊百翰大學,隨後哈佛訪學,劍橋讀博,開始了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這是一本自傳體小説,主要講述了塔拉極端的童年生活:塔拉的父親是一個固執的異類,不相信政府,孩子出生沒有户口,質疑教育,從不贊成孩子們進入學校,拒絕醫院,用塔拉母親的精油和靈性療法來做治療。幾個孩子在與父親獨斷專制的抗爭中,各有勝負。反抗成功的,就如同塔拉一樣,遠遠地離開了這個地方;反抗失敗的,加入了父親的隊伍,成為了父親那樣的人。

雖然這樣一本回憶錄,講的是她本人,但是引起深思的,應該是我們所有人。從塔拉一家的身上,我們能夠明確看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孩子總是無形中成為了父母的影子。父親的固執,影響到了每一個孩子,那些偏執的價值觀,把所有人都困在了這座山中。

塔拉常常半夜驚醒,夢到了自己依然坐在原來的廢棄火車上,父親在垃圾場幹活,轟鳴的切割機聲,山腳下的馬鳴,以及遠處的雲和山。她頹廢過、妥協過、失敗過、迷茫過。不過最終她還是用從父親那裏學得的.勇氣,跟過去斷了聯繫。

只是那座山依然還會在夢裏出現,她的童年仍需要用一生來治癒。我們如同塔拉一樣,父母的行為舉止將我們深深影響;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總要適應一切。我們會帶着原生家庭的烙印,跟另一個帶着烙印的人交往,我們彼此難以達成一致,我們總會改掉固有習慣。這會讓我們有不適感,有脱離感,背叛感。但就像塔拉在接受採訪時説的:你可以用很多説法來稱呼這個全新的自我:轉變,蜕變,虛偽,背叛。

塔拉的經歷讓我重新審視自己,也帶來啟發,幫我開啟找尋真正自我的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