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瘋人院觀後感圖文12篇 《瘋人院之翼》:用心觀影,感悟人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W

電影《飛越瘋人院》是基於肯·基西的同名小説改編而成,講述了主人公麥克墨菲在精神病院的經歷。影片通過生動細膩的畫面,深入探討了精神病患者面臨的掙扎和人性的複雜。本文將以圖文形式,通過感人的畫面和文字,全方位展示該片給觀眾帶來的震撼和思考。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圖文12篇 《瘋人院之翼》:用心觀影,感悟人生

第1篇

怎樣樣我都忘不了影片開頭麥克走進醫院時爽朗的笑聲,怎樣樣我都無法理解影片最終麥克死在醫院的病牀上。

醫院裏住着全是'瘋子'嗎不是的!醫院裏住着為愛所傷、為情所困、暫時喪失思維、失去生活方向的人們。他們是一羣迫切期望得到靈魂救贖,迴歸正常人生活軌道的弱勢羣體。瘋人院是他們的聚居地。男主角麥克默菲進入瘋人院之前,那裏秩序井然,醫生和看護們與病人互道早安,按時娛樂,服藥,開會和自由活動,偶爾還組織出門遊玩。病房裏經常播放着悠揚的輕音樂,護士長瑞秋雖然並不友善,但足夠專業。從表面上看,那裏是精神病人的庇護所,但它外表的温情脈脈有一個嚴酷的基礎:所有病人都必須嚴格遵照既定的規則生活,不得反抗或懷疑醫護人員的意志,否則就會受到電擊甚至切除額葉的'治療'(懲罰)。號稱行業最優秀的護士一付冷若冰霜的嘴臉,機械冷酷的行為舉止令人髮指。時不時的撕扯着患者昔日的傷口,津津樂道地讓他們一遍遍重複心靈受傷的經歷,無端地挑起他們之間的影射與爭鬥。

麥克默菲的到來打亂了這一切,他是啟蒙者的化身。他開朗熱情,天性無拘無束,對生活和人羣有一種本能的熱愛。最重要的是,他並不把周圍的人當作真正的瘋子,而把他們當成和自我一樣的正常人,對他們有種兄弟般的感情,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應當和他一樣享受人生。'你們和那些街上的混蛋沒什麼不一樣'--這就是麥克默菲對同伴的態度。所以,他和緘默耳聾的酋長説話,教他打籃球,教大家玩牌賭錢,甚至略施小計,把他們帶領出去進行了一次海上釣魚。

於是我們看到,'瘋人'們的自我意識開始逐漸甦醒了,瘋人院逐漸出現了生機。最明顯的表徵是,他們開始表達自我的意見,開始'提問'了。我們看到,最七年級次會議的討論環節,幾乎是護士長的獨角戲,病人一律沉默,麻木不仁。但之後,他們開始思考自我的生活並提出各種問題,一次比一次熱烈。為了看棒球大賽而進行的兩次投票已經體現了這種甦醒:第一次,麥克只得到了猶猶豫豫的三票,第二次卻是全票--民眾的民主素質是在民主實踐中提高的。

顯然,麥克的行為惹怒了醫院。在冷酷無情的醫生眼裏,麥克就是一個'瘋子',就是一個'異類'。他的思想、他的行為簡直不可理喻。在醫生的邏輯字典裏,難道會被一個'瘋子'左右其中嗎不可能。想方設法置他於死地,可惜麥克沒有警覺。

比利遭脅迫自殺的杯具發生以後,護士長説了一句話:'此刻最重要的,就是回到日常秩序。'於是,瘋人院裏,'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病人們照常打牌、賭錢、吃藥,偶爾談起麥克。風波過後,英雄對於民眾,已經成為過去式和茶餘飯後的談資。僅有酋長,還在苦苦等待麥克的歸來。然而,他等來的卻是一個被施加腦部額葉手術的、沒有靈魂的麥克。麥克的精神被殺死了,麥克也就隨之死亡了。

精神病的確定標準到底是什麼當兩位專家判定麥克到底是不是精神病患者的時候,出現了很諷刺的畫面,一個説他再正常可是,應當放到監獄裏去管教;另一個則説他病得不輕。院長在這個時候沒有了意見,詢問護士長的態度,不明白護士長是出於好心還是故意陷害,她認為麥克的病情很嚴重,應當繼續理解治療。於是,就這樣戲劇性的,麥克被留在了精神病院。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到底判定一個人是否是精神病的標準是什麼我們從護士長的態度中能夠看出,'道德'是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並且她在對病人進行治療的時候總是詢問一些個人保密的問題,暗示着,精神病患者都是道德方面出了問題的人。難道這個標準真的是衡量某人是不是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影片最終大個子酋長望着被電擊傷壞了腦子、奄奄一息的麥克心酸不已,帶着他一齊遠走高飛已沒有可能。酋長果斷用枕頭悶死了麥克,再不想讓失去自由的他痛苦地活在這個世界上。他舉起了那個麥克不曾舉起的水箱,重重地砸向瘋人院的玻璃窗。他高大修長的身影在晨曦的微光之中,在灰濛濛的天空下的荒原上大步向前,漸行漸遠。

瘋人院依然存在,並且還將存在漫長的時光。然而酋長畢竟代表着一種期望,一種實現夢想的期望,儘管模糊,儘管在寥廓的原野上,他白色的身影只是滄海一粟。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圖文12篇 《瘋人院之翼》:用心觀影,感悟人生 第2張

第2篇

一部有名的片子,據説擊敗“肖申克的救贖,獲得奧斯卡獎。西早聞大名。

不是瘋子的男主角,因為誤會被抓進勞改農場,又因為不好管理被送到瘋人院,請醫生鑑定是否瘋,是否是逃避勞動的藉口。

他可真的有熱情啊。他的洋溢着歡樂生機的笑臉,給瘋人院單調麻木的病人們帶來了亮色。他教大家打籃球。耐心而執着。他要求開電視看橄欖球比賽,艱難的爭取,沒有效果,就對着空白的屏幕有聲有色地講解,吸引了一羣麻木的瘋子跟着他對着空屏幕激動的又喊又叫。他帶着大家越獄,去遊輪上海釣。他請女朋友帶着酒來院裏狂歡。即將逃離的時候,他慫恿女友,鼓勵羞澀膽怯的`男孩勇敢的表達愛,做自我想做的。因為幫忙男孩找回勇氣,他等啊等的睡着了,錯失了夜裏逃離的機會。護士回來了。他的機會沒有了。

我問西,有何感想。西反問我。我一邊思考,一邊整理思緒:“我覺得這部片子有很深的象徵意義。修道院和護士象徵生活中的樊籬。守舊,壓抑,枯燥,禁錮着我們的生機和活力。有時候,也像你周圍瀰漫的慵懶,得過且過,貪圖享受等等習氣,那樣的習氣已經讓人習慣同化了,看不到它的危害。你看護士出場的便裝就是那套黑色的壓抑的衣裙,多麼典型的形象。主人公就是我們內心的生機活力,我們要打破這個環境,做自我想做的,有夢想,並努力去實現。這部電影像一個寓言,説我們每人怎樣追隨我們的內心,堅持自我本源的生命的熱情,怎樣不被環境同化……”西點點頭“你看書看得多就是不一樣。我只看到了瘋人院的表象。”

最終主人公被做了手術,變成個真正的瘋子,呆傻的人。很暗淡的結局。可是,也有亮色——他激發了酋長的期望和生機,酋長最終擺脱了之前的猶豫害怕,勇敢的走出了瘋人院,在晨光中大步邁向前方。

好的電影,總是會給人以期望和亮光的。就是這微弱的亮光和期望,激勵着我們往前走。

第3篇

看《飛越瘋人院》這個片子是因為這個片子很有名,該片在當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橫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及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這五個最最重要的大獎,幾乎能夠稱得上大滿貫了,奧斯卡多年曆史裏一向喜歡重要獎項影帝、影后、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這四個最重的獎分流的,能夠同時榮獲這麼多獎的片子極其少數,但是就1943年的《一夜風流》和1991年《沉默的羔羊》再加上這部,三部而已!

關於墨菲的手術,搜來的資料:這部電影對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精神病院能夠算是很真實的描述,病人完全沒有人權,虐待時有發生,治療方式十分單一,最有力的工具就是電影裏所有人都害怕的電擊治療。而對精神分裂症的終極治療方式就是墨菲最後所理解的額葉切除手術(lobotomy)。大腦每個半球分為四個葉,額葉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大約佔1/3體積,切除以後人會失去很多功能,包括很大一部分的性格(personality)。這在此刻看來絕對是極端不人道的手術,但是當年手術的創始人moniz卻因此獲得了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在電影中瘋人院一向黑暗、暴力,和監獄一樣,是剝奪了自由的人,和監獄不同的是,監獄裏的人有無辜、有實際真的有罪的人,而瘋人院關的那些病人,他們被認為是不是病人,並沒有什麼很確實的證據,就是根據醫生的判定而已。片中在對墨菲是否有精神病的判定,有醫生説他是正常人,有醫生説他是有病,而護士長這個代表説墨菲有病得很,需要她的治療。就是因為墨菲不安於社會,反抗社會,就被定性為了精神病人。是否有精神病的判定的權利就在某些衞道士手上,不服從社會的人,她就認定你是精神病,要改造你。這個和現實的社會何其相似!

每個病人都是美國工業社會的病態象徵,每人代表着一個特徵,拉奇德護士長就是代表着權威和約束,鎮壓着每個人的一言一行,束縛着他們追求自由,每一天的交流會,她讓大家袒露內心,透過這樣她掌握了每個人人的弱點,不讓人有保密。據説片中的病人有人是演員,有幾個就是真的精神病人,所以才能夠將精神病人演的十分真,扮演者確實是真的。片中有個很諷刺的片斷,墨菲帶着那些病人出海的時候,船主問這些人都是什麼人,墨菲説他們都是精神病院的高級醫生,病人們也一個個裝得很象,這些病人這時候看起來都很正常,船主也相信了他們確實是醫生,瘋人院和現實社會究竟哪裏才是真的有病?

瘋人院裏面到處是規矩,作息時間、吃藥、開會,都是規矩,墨菲無疑是外來者,透過種種努力去打破這個牢籠。墨菲問拉奇德護士長可不能夠改變一下,奇德護士長回答,以前定下的,不能改變,還用種種手段壓制了大家的意願,尤其是墨菲的不同意見。用自身的行動去鼓勵大家的覺醒,他在護士長不讓看球賽的時候,用自己激情的現場解説來對抗護士長,病人們一齊喝彩。在他的激勵下,醫院的氣氛已經不一樣,病人的情緒也不同了。在墨菲能夠輕易逃出去的時候,為了比利能夠體驗生活,他讓女友陪他。這個行為有象徵好處,在伊甸園,亞當和夏娃吃了禁果,才真正瞭解了人的真諦,而比利透過這樣的成人禮,找到了自信,在以前他説話結結巴巴的,第二天他能夠流利應對拉奇德,完全成長了,但是亞當和夏娃吃了禁果是受到了上帝的懲罰,而拉奇德也扮演着這樣的主角,她明白比利內心最大的弱點,用讓他媽媽明白來攻擊他,比利一下子崩潰了,最後自殺了。而墨菲因此瘋狂攻擊了護士長,導致了慘無人道的腦切除手術。

墨菲沒有逃走是表面是因為幫忙了比利,喝酒醉了,實際上是因為當一個人,去反抗、去應對整個世界,在體制面前的巨大力量,碰得頭破血流甚至失去了生命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有這樣的結局幾乎是必然的結果。酋長本來是裝作痴呆,因為父親因為力量被別人利用身亡,自己不想如此,才混跡其中。墨菲是代表者自由,而瘋人院是代表着束縛。墨菲用自己的行動、熱忱激發了酋長,墨菲這樣的人真的失去了人格,無疑是行屍走肉,如果他有選取還不如死了,作為已經準備一齊逃走的酋長,是瞭解他的意願的,所以酋長在殺死墨菲的時候,是説要和他一齊逃出去,奔向自由。最後酋長舉起墨菲努力過而又沒有能夠成功的水槽,砸開窗户,帶着墨菲的期望逃出了瘋人院。

瘋人院多麼象現實社會,僵化的社會容不得異己,吃人和殺人的體制,片中的護士長相信每個人都能夠在自己的記憶中找到差不多的人,她就是衞道士的代表,不服從的人在她眼裏就是精神病。嚮往自由的人,在這些人、這些體制下,反抗只會頭破血流,之後很多人或許就屈服了,成為象其他精神病人一樣的人,但是墨菲不是,他説他至少努力過了,只是整個社會的力量,一個人又怎樣對抗得了,最後只有付出生命為代價。片子裏,墨菲雖死,還有酋長帶着墨菲的期望飛越了瘋人院,而現實里社會就是最大的瘋人院,你又能夠飛越到哪裏?

第4篇

一向以為飛越瘋人院是一部簡單帶有喜劇色彩的電影,而影片的結尾卻太出乎我的意料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變成了一具死屍,跟可笑的是這竟是一種獲得公眾認可的治療方法(腦白質切除術曾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影片的前部分也有許多精神病患者的令人發笑的舉動,麥克墨菲的到來帶來了跟多的生氣新的賭博形式,籃球賽,出海釣魚,還有最後的party,女孩和比利在一齊,他們快樂,盡情享受着常人的快樂,忘了自己是精神病患者,和他們一齊簡單地快樂着,而最後比利和麥克默菲的死令人悲哀不已。

麥克默菲剛到精神病院又蹦又跳以為自己跳脱了勞教的束縛,確實如果他自私一點完全能夠保全自己,明顯的有三次機會他能夠逃脱精神病院,第一次出海捕魚,藉着齊弗有力的臂膀他簡單的翻出圍牆,本以為他會走上越獄的征途,但是他卻開車帶着病友們出海捕魚,給病友來了一次史無前例的“治療”,第二次在聚會的晚上,窗門大開,但麥克默菲為了幫忙比利而留了下來,如果説出海捕魚的時候麥克默菲並沒有真正條跑的意願。

那麼第二次的時候他已經受過電擊治療的痛苦,聽説了即使到了刑期結束他也不可能離開精神病院的事實,但是他還是留了下來,這體現了麥克默菲重感情,人性化的一面。

第三次是比利死時候,他有機會離開,但是他不能也不可能離開,直接和護士發生肢體上的衝突,麥克默菲最強有力對這個制度的挑戰,只一刻的憤怒也早已超越了病與不病的本身,就讓所有受着這種制度壓迫的人民的小宇宙一齊爆發吧。

影片結尾對於麥克默菲的死,如果他不管病友。只顧自己享受生活,完全能夠很安逸,抽病友的煙,贏病友的錢,開病友的玩笑,但他並沒有將他們視為精神病患,相反他卻想幫忙他們走出精神病,走出這個制度。這也觸犯遊戲的規則,説大了也就是作者所要體現的社會制度對人壓迫,沒有什麼比麥克默菲的毀滅更能有渲染力了。比利的死也就促使麥克默菲不能就這樣飛躍瘋人院。比利的死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維護麥克默菲以及病友的利益,這也體現所謂病患人性的一面,和護士的冷酷無情構成鮮明比較。

印第安人齊弗成功的被麥克默菲感化,影片中他曾説麥克默菲和他父親一樣強壯,但是被人利用,還是逃脱不了杯具的命運,也預示了麥克默菲的命運。最後齊弗沒有在失去麥克默菲像失去父親那樣裝聾作啞,而是直面生活,勇敢的嘗試成功的prisondreak,黎明時分奔向叢林,也真預示着陽光即將普照大地,預示着這種殘酷毫無人性治療制度必將被改變。最後是由齊弗結束麥克默菲的呼吸這不讓感到一絲無奈,但是這就應也是擁有腦白質的麥克默菲的意願吧。

比利最後説話流利了,但在護士長絲毫不在乎比利病情的好轉,幾句簡單威脅下,比利一下子不知所措,牢牢的被護士長所控制,也許這也就是護士長滿足個人控制慾望最邪惡的本質吧,影片開始護士長與病患開着座談會,病患之間一些牛頭不對馬嘴對話然人捧腹,甚至有種對護士長的崇敬的錯覺,但是一旦她失去對病患控制力,自己扭曲的滿足慾望不能滿足時,本性就展露無遺,從時間表,到扣留病患香煙,以至於最後比較利的威脅。比利就是護士長扭曲本性的最好作品,到你裏的毀滅就是錯誤治療説法的最好例證。

麥克默菲的成功在於它並不將病患視為玩物,被控制對象,相反的而是人性化的一面,出海釣魚,球賽,party,在這些活動中每個人都像正常人那樣,這對原有的座談會制度是個極大的諷刺,這也是影片像帶來的社會好處吧。精神病治療的目的並不在於如何讓病患屈服於制度的控制,而是促使他們忘了自己是精神病,融入正常人的生活,這也要求我們要用正常人的目光去看待他們,幫忙他們。從某種好處上説影片中就兩種人一種所謂病患和所謂的醫生,兩種生活在自己世界裏的明白人,而唯一不明白也就是麥克默菲了吧,他不明被為什麼病患主動要求來理解治療,不明白比利,他想幫忙他們,影片中麥克默菲最後有個長時間的特寫鏡頭,面部表發生了去多次詭異的變化,演技精湛啊,估計麥克默菲自己也在審視整件事情,對於這些不知自己所作的病患的幫忙值不值得,幾次表情由明變暗,由暗變明,由明變暗,由暗變明,最後還是帶着欣慰的笑容看向窗外,嚮往完美的未來,令人感動啊。對於一個空的電視機現場解説也是精彩至極啊。

片中有很多細節能夠仔細回想,病患只吃藥不吃飯,沒有吃飯的戲份,哈哈,以上個人見解,準備去拜讀小説,就應會更精彩。

第5篇

飛躍瘋人院,講述了一羣瘋人院的有心理問題的病人中的一部分較正常的人,異常是一個只是因為經常與人發生衝突的病人,給井井有條的瘋人院帶來了一系列的“麻煩”,想要看世界盃,棒球賽,還想出去downtown轉一轉等等,瘋人院給病人的治療方式,定時吃藥,定期心理分析,似乎在給病人治療,完全合乎醫學理論,從醫學上評論是優秀的醫生護士,在不停地給病人進行着持續的治療,病人好像也生活的有序,祥和。但,一旦涉及他們的心理本質問題,仍然是停滯不前,典型的,billy一提到他母親,似乎就開始口吃,甚至有自殺的傾向;但平時,很正常、很平靜。幾個典型的病人,醫生護士沒能將他們的內心激發起來,而是在mcmurphy的帶領下,心理問題得到了治療,但billy被所謂的優秀護士扼殺了,心靈還有生命;而另一個則成功了,那就是最終的自由者,chief,治療好他的不是優秀醫護人員,不是醫藥和心理治療,而是mcmurphy,另一個病人!

billy,那個説話口吃的人,肯定小時候受到媽媽的高壓;到最終,本來他的心裏問題已經有明顯的改善,卻在那個所謂的優秀護士的威嚇之下,自殺而亡!這是高壓父母種下的惡果。

mcmurphy,一個沒精神病的搗亂分子,充滿了活力,能將精神病院的病人調動起來,給一些稍正常的,有某些方面心裏疾病的人,帶來了期望,帶來了改變,最終被做了腦外科手術,他右額頭上的傷疤,和他的痴呆樣兒可知這點!他的失敗在於:融入社會,遵守規矩方面太特立獨行,太鋒芒畢露,遭到強權勢力的堅決打擊!但從他身上,看到了他的智慧力,領導力;每一件事情,有他的存在,總能帶來活力,帶來驚喜。偷逃出去,帶領其他所謂的crazy開着schoolbus到港口,開着漁船到近海fishing。

(但我搞不清為何他們又回瘋人院去了)瘋人院的夜晚狂歡,給很多壓抑的病人帶來了久違的歡樂。結果很悲慘,被chief,那個身體像一座大山的病人活活悶死了!但或許也是一種解脱,對chief來説,mcmurphy是他的期望,精神所在,但此刻的他,失去了活力,只是一具行屍走肉罷了,chief讓他得到了解脱!

電影的末了,chief搬起了大家都認為誰都搬不動的石台子,砸開鐵絲網罩着的窗户,奔向自由,而此時,有人為他歡呼,他們看來是適應了瘋人院的生活,就像野生動物不願被放生一樣!

教育的本質,很多理論家、教育學者都講了許多。我,一個普通的父親,似乎沒資格獎。但我還是想説兩句,教育的目標,就是沒有你我這些父母的存在,孩子能生存,能學習、思考、決策,能和社會、他人和諧相處。愛,真正的愛,是一種我稱之為“分離的愛”,有你在和沒你在,孩子都能生活得健康、歡樂!這是所有父母的期望,內心深處潛意識的期望,只可是大部分人被周圍環境裹挾而行,往往沒意識到或者忘記了這點!

我一向在思考作為父親,應當把孩子朝哪個方向引導健康、獨立、歡樂!沒有人不期望如此,但往往被潮流卷着,忘記了自我的方向!

我也經常思考短期歡樂與長期歡樂的關係,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先苦後甜云云,不是沒道理,往往在實踐過程中,太左了。把不該讓孩子吃的苦也讓他們吃,還打着愛的大旗。

第6篇

兩小時前,決定要看《飛越瘋人院》,兩小時後,我的頭很痛,是“我”在非常強烈的想表達自己的觀後感。首先想説,這是一部好電影,真的。接下來,我有一個問題,對着這一羣瘋子,從內心發問的。你們瘋了嗎?

在影片最後那個叫做比利的男孩自殺了,看到這一幕,我得到了答案。比利,他是一個説話結巴的youngman,感覺他不是真正的瘋,他只是被恐懼吞噬了,他從來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

醫院裏的護士對他的死應該承擔直接責任,我對她印象最深的是她總説的一句話“為了更好的治療。”再用麥克墨菲對她評價的一句話“她總是在撒謊。”他真的是在幫助病人治療嗎?在她的管理下,醫院非常的安靜一切都是我們正常人眼中的正常。但是我不知道,她為什麼揭傷疤,就在比利死前,我印象非常深刻。

比利忙手忙腳穿上褲子,站在護士面前,護士問他知不知道羞恥。比利告訴她自己不以為然,覺得很自豪。此刻比利和正常人一樣,他直視了自己的恐懼,所以他也不再結巴了。但是下一秒,護士卻以“告訴他媽媽”來威脅他。比利馬上意識到了問題嚴重,他開始慌亂不安,他一直乞求不要“告訴她媽媽”,護士依舊冷漠,我們都知道她不會告訴他媽媽,但比利不會,他一直在吶喊着no……no……no……no……no……no……直到玻璃劃過自己的喉嚨,眼神依舊是恐懼。

麥克墨菲看到這一幕內心是愧疚,他認為是自己的錯,悲傷着,無法原諒的錯誤。對比麥克墨菲,護士卻表現的是“正常”,她依舊如往常,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過,彷彿死去的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生命。麥克墨菲看到護士的冷漠,充滿憤怒,他認為是她殺死了比利,他用雙手扼住對方的喉嚨,用盡全力的直到死去。

“至少我試過了”,這一幕是他打得一個賭,他打賭説自己能搬起一個笨重的飲水機,砸開鐵窗從這裏逃走,但他和我預料的一樣,搬不動,失敗了。他們嘲笑他,於是他説出這句耐人尋味的話。“至少我試過了”

他們沒有試過,他們在這裏一直沒有嘗試,我認為他們是被囚禁的,他們卻説自己是自願的。他們接受命運,選擇做一個瘋子,住在用鐵絲包圍的高牆下。麥克墨菲卻不一樣,因為他本身就不屬於這裏,他一直在打破規則,對他們來説應該是一個教父,關於自由。

我把影片的人物進行分類,一種是正常人眼中瘋子中的'正常'和“瘋子”,一種是瘋子眼中的“正常”和“瘋子”。正常人是我們,瘋子是病人。

前一種我們認為的.瘋子是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那種。“正常'是我們認為的瘋子,”瘋子“卻是加了一些獨立思考的一面,讓他們顯得瘋子中的非正常+神智清晰+不受制約的危險。

後一種應該是從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的瘋子。瘋子看到的正常包括正常人+自己。”瘋子“是第三類,也是獨立思考的人,他們不同於瘋子與正常人。他們是有自我的人,有獨立的價值觀,他們思考着質疑着,他們為自己提出的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尋找着一個又一個的答案。所以我認為”瘋子“才是真正的人類,可以升級的新人類。

影片到最後,麥克墨菲死了,在掐住護士的喉嚨那一刻起,他死了,他自己選擇的死,他不再理智,他沒有像以前巧妙的避開規則,而是直接殺死規則,以犧牲自己的方式。

他被做了前額葉摘除手術,變成了真正的瘋子,他變得在正常不過了,不論是我們眼中,還是瘋子眼中,他非常的普通。眼神痴呆,如同行屍走肉一般,不再交流,不能行走。這時他應該死了,精神雖然未死,但載體已經無法工作,沒有了價值。不過值得慶幸的他還是飛越了瘋人院。

影片最後,酋長幫他逃離了瘋人院,和他一起。酋長這個人是一個壯漢,他身材魁梧,卻不願講話,被所有人認為是聾啞人,為什麼聾啞人也被送進瘋人院,這個我不清楚。但是他認同了麥克墨菲,和他坦誠相待,他告訴麥克墨菲,自己父親經常被人利用,而且還落到悽慘的死去,因為父親比自己還要強大。所以他不願意相信任何人,也不再去説一句話。是麥克墨菲幫助了他,他不再靜止,他開始奔跑在籃球場上,僵硬的表情露出內心的笑~直到影評最後,酋長因為有了感情,他看到麥克墨菲的痛苦,決定要幫助他。

“我們一起逃走”。這是酋長最後一次對麥克墨菲説的話,我相信麥克墨菲一定聽見了。雖然這種逃跑卻是死亡。酋長用盡全力將枕頭壓住他,將他悶死,然後自己逃走。但是他卻用了麥克墨菲第一個方法,搬起飲水機,砸開鐵窗,消失在黑暗中。

第7篇

飛躍瘋人院,講述了一羣瘋人院的有心理問題的病人中的一部分較正常的人,異常是一個只是因為經常與人發生衝突的病人,給井井有條的瘋人院帶來了一系列的“麻煩”,想要看世界盃,棒球賽,還想出去downtown轉一轉等等,瘋人院給病人的治療方式,定時吃藥,定期心理分析,似乎在給病人治療,完全合乎醫學理論,從醫學上評論是優秀的醫生護士,在不停地給病人進行着持續的治療,病人好像也生活的有序,祥和。但,一旦涉及他們的心理本質問題,仍然是停滯不前,典型的,billy一提到他母親,似乎就開始口吃,甚至有自殺的傾向;但平時,很正常、很平靜。幾個典型的病人,醫生護士沒能將他們的內心激發起來,而是在mcmurphy的帶領下,心理問題得到了治療,但billy被所謂的優秀護士扼殺了,心靈還有生命;而另一個則成功了,那就是最終的自由者,chief,治療好他的不是優秀醫護人員,不是醫藥和心理治療,而是mcmurphy,另一個病人!

billy,那個説話口吃的人,肯定小時候受到媽媽的高壓;到最終,本來他的心裏問題已經有明顯的改善,卻在那個所謂的優秀護士的威嚇之下,自殺而亡!這是高壓父母種下的惡果。

mcmurphy,一個沒精神病的搗亂分子,充滿了活力,能將精神病院的病人調動起來,給一些稍正常的,有某些方面心裏疾病的人,帶來了期望,帶來了改變,最終被做了腦外科手術,他右額頭上的傷疤,和他的痴呆樣兒可知這點!他的失敗在於:融入社會,遵守規矩方面太特立獨行,太鋒芒畢露,遭到強權勢力的堅決打擊!但從他身上,看到了他的智慧力,領導力;每一件事情,有他的存在,總能帶來活力,帶來驚喜。偷逃出去,帶領其他所謂的crazy開着schoolbus到港口,開着漁船到近海fishing。(但我搞不清為何他們又回瘋人院去了)瘋人院的夜晚狂歡,給很多壓抑的病人帶來了久違的歡樂。結果很悲慘,被chief,那個身體像一座大山的病人活活悶死了!但或許也是一種解脱,對chief來説,mcmurphy是他的期望,精神所在,但此刻的他,失去了活力,只是一具行屍走肉罷了,chief讓他得到了解脱!

電影的末了,chief搬起了大家都認為誰都搬不動的石台子,砸開鐵絲網罩着的窗户,奔向自由,而此時,有人為他歡呼,他們看來是適應了瘋人院的生活,就像野生動物不願被放生一樣!

教育的本質,很多理論家、教育學者都講了許多。我,一個普通的父親,似乎沒資格獎。但我還是想説兩句,教育的目標,就是沒有你我這些父母的存在,孩子能生存,能學習、思考、決策,能和社會、他人和諧相處。愛,真正的愛,是一種我稱之為“分離的愛”,有你在和沒你在,孩子都能生活得健康、歡樂!這是所有父母的期望,內心深處潛意識的期望,只可是大部分人被周圍環境裹挾而行,往往沒意識到或者忘記了這點!

我一向在思考作為父親,應當把孩子朝哪個方向引導健康、獨立、歡樂!沒有人不期望如此,但往往被潮流卷着,忘記了自我的方向!

我也經常思考短期歡樂與長期歡樂的關係,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先苦後甜云云,不是沒道理,往往在實踐過程中,太左了。把不該讓孩子吃的苦也讓他們吃,還打着愛的大旗。

第8篇

電影中的瘋人院裏,時刻帶着一種被遮蔽了的壓抑。不經意的看起來氣氛似乎是和諧的,光線也是柔和的,連吃藥治療時都放着輕柔的音樂。病人們充分自由的在醫院裏四處活動,打牌抽煙。表現良好的人,甚至有機會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外出。但僅有麥克默菲看出了這看似完美的靜謐世界裏隱蔽的脆弱環節。

影片開始,他要求把音樂聲減弱,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在音樂裏乖乖的吞服那些不知名的藥片。而這樣的舉動對於秩序完整、封閉的瘋人院來説無疑是一種挑釁。

而麥克默菲其實也並不是刻意的去做出這樣的反叛,他的行為僅僅是出於天性。他無拘無束的性格必然和嚴謹的壓制格格不入。在麥克默菲撞擊下,原先安穩守紀的“瘋人”們也開始流露出正常人的天性。他們享受海邊陽光的沐浴和跟女人在一齊的樂趣,享受爭取自我反抗後從未感受過的發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麥克默菲實際上破除的是一種儀式。當他到來之後,吃藥、開會,心理治療,所有的程序都遭到了質疑。雖然麥克默菲要求每次都遭到了拉奇德的拒絕,但對於一向機械般重複這些程式的瘋子們來説,麥克默菲的舉動無疑觸動了他們。這使得當他們面臨這種非暴力的壓抑時,產生了新的反映。一個病人對拉奇德的質問:“既然比利不願意説,你為什麼非要問他。”而查理也開始大聲哭泣着要自我的香煙。好比像是在一個壞孩子作了示範之後,所有的好孩子都被誘發了他們“壞”的天性。

最令我感到可笑的人就是那個護士了。瘋子們在旁邊發瘋的時候,在場僅有那個護士自始至終堅持了一個冷漠的表情,好似視若無物一樣。這個人物簡直就是一個教條化的魔鬼,她古板的表情和冷漠的眼神,所折射出她顆麻木不仁的心靈,這和麥克墨菲那張豐富的人物表情和有些瘋狂的心態構成了一個十分強烈的比較和對抗,護士長就是這個人羣的統治者,就是這個工業社會的代表。如果動搖她的地位,或者違反了她所規定的體制,就要受到嚴格的處罰!被打,被電激。在這種暴力的統治下,使病人不敢有絲毫的反抗,不敢提任何意見。

雖然處於護士的高壓控制狀態,可是那些瘋子為了爭取自由還是不斷挑戰着她的權威。片中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甚至出現了在反抗無效的情景下,幾個瘋子採取了精神勝利法的方式來到達滿足自我慾望的目的。

這從反面點出了瘋人院的專制統治的可怕,影射出一個更令人感到恐怖的社會現實。試想,在這樣充滿着束縛和捆綁的社會條件下,又能出現多少個真正正常的人。在我看來,這樣的條件,只能培養出一大批麻木者和一些為了自由而奮鬥的可悲的瘋子了。

導演的用意很明顯,把瘋人院比喻成一個小社會,就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把那羣瘋子比喻成人民,就是被統治的階級,而護士和醫生則是統治者,醫院的規定就是教條,就是憲法,絲毫不潤許任何人違背,説句俗話,就是隻許我點燈,不許你放火。在教條的規定下,你必須要嚴格的服從,沒有民主,沒有自由。當片中的這些瘋子,就象機械一樣所不停的重複着每一天所做的事情的時候。

最終酋長那個人物,或許在殺死那個瘋子的同時就已經把他爭取自由的思想傳輸到了自我的思想當中去了。在酋長逃跑的時候,瘋人院裏瘋子們渴望獨立自由的心境也被帶到了廣闊的大自然當中去了。從這個結尾當中,我們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恐怖社會的一絲光明。

本片確實有很多有待挖掘的深刻含義。我看了這部片也瞭解到了許多西方社會無奈的現實,但願經過以後的.努力,社會上能夠少些瘋子,多些真正獨立自由的人。

第9篇

一部有名的片子,據説擊敗“肖申克的救贖,獲得奧斯卡獎。西早聞大名。

不是瘋子的男主角,因為誤會被抓進勞改農場,又因為不好管理被送到瘋人院,請醫生鑑定是否瘋,是否是逃避勞動的藉口。

他可真的有熱情啊。他的洋溢着快樂生機的笑臉,給瘋人院單調麻木的病人們帶來了亮色。他教大家打籃球。耐心而執着。他要求開電視看橄欖球比賽,艱難的爭取,沒有效果,就對着空白的屏幕有聲有色地講解,吸引了一羣麻木的瘋子跟着他對着空屏幕激動的又喊又叫。他帶着大家越獄,去遊輪上海釣。他請女朋友帶着酒來院裏狂歡。即將逃離的時候,他慫恿女友,鼓勵羞澀膽怯的男孩勇敢的表達愛,做自己想做的。因為幫助男孩找回勇氣,他等啊等的睡着了,錯失了夜裏逃離的機會。護士回來了。他的機會沒有了。

我問西,有何感想。西反問我。我一邊思考,一邊整理思緒:“我覺得這部片子有很深的象徵意義。修道院和護士象徵生活中的樊籬。守舊,壓抑,枯燥,禁錮着我們的生機和活力。有時候,也像你周圍瀰漫的慵懶,得過且過,貪圖享受等等習氣,那樣的習氣已經讓人習慣同化了,看不到它的危害。你看護士出場的便裝就是那套黑色的壓抑的衣裙,多麼典型的形象。主人公就是我們內心的生機活力,我們要打破這個環境,做自己想做的,有夢想,並努力去實現。這部電影像一個寓言,説我們每人怎樣追隨我們的內心,堅持自己本源的生命的熱情,怎樣不被環境同化。”西點點頭“你看書看得多就是不一樣。我只看到了瘋人院的表象。”

最後主人公被做了手術,變成個真正的瘋子,呆傻的人。很暗淡的結局。可是,也有亮色——他激發了酋長的希望和生機,酋長終於擺脱了之前的猶豫害怕,勇敢的走出了瘋人院,在晨光中大步邁向前方。

好的電影,總是會給人以希望和亮光的。就是這微弱的亮光和希望,激勵着我們往前走。

第10篇

初識《飛越瘋人院》,是在國中時,收音機裏的電影錄音剪輯讓我朦朧間感覺到一些什麼,可是卻無從捉摸。今日重看這一部美國電影歷史上早期的自由主義經典,仍能感受到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

電影中,麥克被警察從勞教營押送到瘋人院的時候,禁不住擁抱瞭如釋重負的警察。從一開始我們就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種自然流露的活力。而當他一次又一次反抗護士長為代表的瘋人院管理當局的時候,病人們看到了期望,從麻木不仁中甦醒過來並自動集合在他的旗幟下。從麥克爬出鐵絲網帶領大家在遊艇上釣魚為第一次高潮,我們看到了一個什麼壓制也不能動搖的自由戰士。

第一次的電擊並沒有損害他的鬥志。一次次,我感受到的是以追求自由這一最高價值為原動力的永遠不死的反抗精神。而在最終一次劇烈的反抗被鎮壓後,麥克被當局的強力電擊變成了真的精神失常者。當晚,以往形神呆滯,而被麥克的精神所喚醒的酋長在呼喚麥克一齊出逃,卻失望地發現那個自由戰士麥克已經死了的時候,用枕頭悶死了病牀上的麥克,帶領大家逃出了圍着高高鐵絲網的瘋人院。

麥克死了,他是被自我喚醒的酋長悶死的。瘋人院裏,僅有酋長明白麥克被從肉體上剝奪了反抗精神以後將會生不如死。麥克就是自由精神的體現,當自由不再時,可貴的生命也不再可貴。我最終被這一幕深深震撼了。藉助於酋長的手,麥克用他的死實現了'不自由,毋寧死'的吶喊。從這個意義上來説,麥克和自由精神同在。

從此我想到我所鍾愛的另外兩部影片:《刺激1995》和《天浴》。他們和《飛越瘋人院》其實都屬於自由主義題材的影片。前者和《飛越瘋人院》一樣,表現了對自由的不屈追求,凸顯了一個以個人自由和解放為目標,不惜為此抗爭到底的人物形象,這樣一個人物,從外形上可能是平常的,但精神力量則是排山倒海,無堅不摧的。這兩部電影都經過藝術手法傳遞了一種'自由至上'的西方觀念,而它也是以'平等、民主、自由'和個人主義為核心的西方文化的精髓之一。後者則體現了國內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某個特定人羣的時代杯具,這種杯具正是源於病態自由後的反自由狀態。

第11篇

怎樣樣我都忘不了影片開頭麥克走進醫院時爽朗的笑聲,怎樣樣我都無法理解影片最終麥克死在醫院的病牀上。

醫院裏住着全是'瘋子'嗎不是的!醫院裏住着為愛所傷、為情所困、暫時喪失思維、失去生活方向的人們。他們是一羣迫切期望得到靈魂救贖,迴歸正常人生活軌道的弱勢羣體。瘋人院是他們的聚居地。男主角麥克默菲進入瘋人院之前,那裏秩序井然,醫生和看護們與病人互道早安,按時娛樂,服藥,開會和自由活動,偶爾還組織出門遊玩。病房裏經常播放着悠揚的輕音樂,護士長瑞秋雖然並不友善,但足夠專業。從表面上看,那裏是精神病人的庇護所,但它外表的温情脈脈有一個嚴酷的基礎:所有病人都必須嚴格遵照既定的規則生活,不得反抗或懷疑醫護人員的意志,否則就會受到電擊甚至切除額葉的'治療'(懲罰)。號稱行業最優秀的護士一付冷若冰霜的嘴臉,機械冷酷的行為舉止令人髮指。時不時的撕扯着患者昔日的傷口,津津樂道地讓他們一遍遍重複心靈受傷的經歷,無端地挑起他們之間的影射與爭鬥。

麥克默菲的到來打亂了這一切,他是啟蒙者的化身。他開朗熱情,天性無拘無束,對生活和人羣有一種本能的熱愛。最重要的是,他並不把周圍的人當作真正的瘋子,而把他們當成和自我一樣的正常人,對他們有種兄弟般的感情,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應當和他一樣享受人生。'你們和那些街上的混蛋沒什麼不一樣'--這就是麥克默菲對同伴的態度。所以,他和緘默耳聾的酋長説話,教他打籃球,教大家玩牌賭錢,甚至略施小計,把他們帶領出去進行了一次海上釣魚。

於是我們看到,'瘋人'們的自我意識開始逐漸甦醒了,瘋人院逐漸出現了生機。最明顯的表徵是,他們開始表達自我的意見,開始'提問'了。我們看到,最七年級次會議的討論環節,幾乎是護士長的獨角戲,病人一律沉默,麻木不仁。但之後,他們開始思考自我的生活並提出各種問題,一次比一次熱烈。為了看棒球大賽而進行的兩次投票已經體現了這種甦醒:第一次,麥克只得到了猶猶豫豫的三票,第二次卻是全票--民眾的民主素質是在民主實踐中提高的。

顯然,麥克的行為惹怒了醫院。在冷酷無情的醫生眼裏,麥克就是一個'瘋子',就是一個'異類'。他的思想、他的行為簡直不可理喻。在醫生的邏輯字典裏,難道會被一個'瘋子'左右其中嗎不可能。想方設法置他於死地,可惜麥克沒有警覺。

比利遭脅迫自殺的杯具發生以後,護士長説了一句話:'此刻最重要的,就是回到日常秩序。'於是,瘋人院裏,'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病人們照常打牌、賭錢、吃藥,偶爾談起麥克。風波過後,英雄對於民眾,已經成為過去式和茶餘飯後的談資。僅有酋長,還在苦苦等待麥克的歸來。然而,他等來的卻是一個被施加腦部額葉手術的、沒有靈魂的麥克。麥克的精神被殺死了,麥克也就隨之死亡了。

精神病的確定標準到底是什麼當兩位專家判定麥克到底是不是精神病患者的時候,出現了很諷刺的畫面,一個説他再正常可是,應當放到監獄裏去管教;另一個則説他病得不輕。院長在這個時候沒有了意見,詢問護士長的態度,不明白護士長是出於好心還是故意陷害,她認為麥克的病情很嚴重,應當繼續理解治療。於是,就這樣戲劇性的,麥克被留在了精神病院。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到底判定一個人是否是精神病的標準是什麼我們從護士長的態度中能夠看出,'道德'是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並且她在對病人進行治療的時候總是詢問一些個人保密的問題,暗示着,精神病患者都是道德方面出了問題的人。難道這個標準真的是衡量某人是不是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影片最終大個子酋長望着被電擊傷壞了腦子、奄奄一息的麥克心酸不已,帶着他一齊遠走高飛已沒有可能。酋長果斷用枕頭悶死了麥克,再不想讓失去自由的他痛苦地活在這個世界上。他舉起了那個麥克不曾舉起的水箱,重重地砸向瘋人院的玻璃窗。他高大修長的身影在晨曦的微光之中,在灰濛濛的天空下的荒原上大步向前,漸行漸遠。

瘋人院依然存在,並且還將存在漫長的時光。然而酋長畢竟代表着一種期望,一種實現夢想的期望,儘管模糊,儘管在寥廓的原野上,他白色的身影只是滄海一粟。

第12篇

飛躍瘋人院,講述了一羣瘋人院的有心理問題的病人中的一部分較正常的人,異常是一個只是因為經常與人發生衝突的病人,給井井有條的瘋人院帶來了一系列的“麻煩”,想要看世界盃,棒球賽,還想出去downtown轉一轉等等,瘋人院給病人的治療方式,定時吃藥,定期心理分析,似乎在給病人治療,完全合乎醫學理論,從醫學上評論是優秀的醫生護士,在不停地給病人進行着持續的治療,病人好像也生活的有序,祥和。但,一旦涉及他們的心理本質問題,仍然是停滯不前,典型的,billy一提到他母親,似乎就開始口吃,甚至有自殺的傾向;但平時,很正常、很平靜。幾個典型的病人,醫生護士沒能將他們的內心激發起來,而是在mcmurphy的帶領下,心理問題得到了治療,但billy被所謂的優秀護士扼殺了,心靈還有生命;而另一個則成功了,那就是最終的自由者,chief,治療好他的不是優秀醫護人員,不是醫藥和心理治療,而是mcmurphy,另一個病人!

billy,那個説話口吃的人,肯定小時候受到媽媽的高壓;到最終,本來他的心裏問題已經有明顯的改善,卻在那個所謂的優秀護士的威嚇之下,自殺而亡!這是高壓父母種下的惡果。

mcmurphy,一個沒精神病的搗亂分子,充滿了活力,能將精神病院的病人調動起來,給一些稍正常的,有某些方面心裏疾病的人,帶來了期望,帶來了改變,最終被做了腦外科手術,他右額頭上的傷疤,和他的痴呆樣兒可知這點!他的失敗在於:融入社會,遵守規矩方面太特立獨行,太鋒芒畢露,遭到強權勢力的堅決打擊!但從他身上,看到了他的智慧力,領導力;每一件事情,有他的存在,總能帶來活力,帶來驚喜。偷逃出去,帶領其他所謂的crazy開着schoolbus到港口,開着漁船到近海fishing。(但我搞不清為何他們又回瘋人院去了)瘋人院的夜晚狂歡,給很多壓抑的病人帶來了久違的歡樂。結果很悲慘,被chief,那個身體像一座大山的病人活活悶死了!但或許也是一種解脱,對chief來説,mcmurphy是他的期望,精神所在,但此刻的他,失去了活力,只是一具行屍走肉罷了,chief讓他得到了解脱!

電影的末了,chief搬起了大家都認為誰都搬不動的石台子,砸開鐵絲網罩着的窗户,奔向自由,而此時,有人為他歡呼,他們看來是適應了瘋人院的生活,就像野生動物不願被放生一樣!

教育的本質,很多理論家、教育學者都講了許多。我,一個普通的父親,似乎沒資格獎。但我還是想説兩句,教育的目標,就是沒有你我這些父母的存在,孩子能生存,能學習、思考、決策,能和社會、他人和諧相處。愛,真正的愛,是一種我稱之為“分離的愛”,有你在和沒你在,孩子都能生活得健康、歡樂!這是所有父母的期望,內心深處潛意識的期望,只可是大部分人被周圍環境裹挾而行,往往沒意識到或者忘記了這點!

我一向在思考作為父親,應當把孩子朝哪個方向引導健康、獨立、歡樂!沒有人不期望如此,但往往被潮流卷着,忘記了自我的方向!

我也經常思考短期歡樂與長期歡樂的關係,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先苦後甜云云,不是沒道理,往往在實踐過程中,太左了。把不該讓孩子吃的苦也讓他們吃,還打着愛的大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