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5篇 《教學反思:盤古開天地》——探討如何打造更優秀的課程內容

來源:巧巧簡歷站 8.09K

《盤古開天地》是一篇古代神話傳説,也是中國小課本中常見的教學內容。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理解其中的深刻寓意,如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需要我們進行反思和探討。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5篇 《教學反思:盤古開天地》——探討如何打造更優秀的課程內容

第1篇

語文課是對學生聽説讀寫全方位的訓練。本節課的教學,我把抓語言積累,重表達運用作為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首先是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走近文中角色,透過語言文字體味盤古開天地的艱難和辛苦。

其次是通過朗讀感悟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巨大變化。這是一組排比句,學生要積累的是表達的方法。

最後是在老師的引導下走出文本,將課堂的積累,運用於表達之中。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話講述盤古開天地的故事。本來設計的是讓孩子們把故事講給在座的老師們聽的,可是孩子們不夠大膽,都在自己的位子上講。但是我注意觀察了,全班同學都在張嘴説,有很多學生都能繪聲繪色地講述這個故事。這一點説明,原本最後的這個學生講故事的環節可以請幾個表達能力強的學生當堂講一下的,但是,我想到國小是基礎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所以,我修改了教案,讓學生把故事講給自己聽,或者講給老師聽。目的的是讓每個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訓練。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在思考今後的教學,一方面要繼續抓課內的積累,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運用。積累的目的就在於運用。同時還要加大課外閲讀的力度,讓孩子們的知識面更開闊一些。課堂上讓學生説説盤古倒下後,身體還有哪些變化的時候,孩子們生澀的語言,淺薄的想象,真讓人遺憾。這都説明學生的見識狹窄,積累有限。沒有積累就無法表達。所以,抓積累,重表達,是語文教學的方向。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5篇 《教學反思:盤古開天地》——探討如何打造更優秀的課程內容 第2張

第2篇

這篇神話傳説,講的是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闢天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先抓住“掄”“劈”這兩個動詞,體會盤古的動作,並學學這樣的動作,讓學生感受這些詞語用的所妙之處。課文描寫天地變化時用了四對反義詞和一對近義詞,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找出來,體會作者用這些詞語的妙處。接下來再引導學生朗讀,通過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如我讓學生猜想天地分開之前的模樣;讓學生想象輕而清、重而濁的會是些什麼東西。

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巨大變化描寫很具體,我從書中省略號引導到讓學生自己想象盤古身體還會發生哪些變化?學生也都説得比較生動。最後説説自已對盤古的印象,有的學生説他很偉大,很善良,為了宇宙犧牲了自已,還有的同學説他很勇敢能支起天,學生邊説我邊指導,並分別讀了相關的段落,複述是中年級很重要的一個學習要求,我在教學中也注意到這一點,這篇課文比較適合訓練學生複述,學生學習完課文後我給他們佈置的作業就是把這個故事講給周圍的人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習慣。課後我組織部分學生講了自已知道的神話故事,沒想到學生知道的還真不少,分別講了《精衞填海》、《嫦娥奔月》、《後弈射日》、《女媧補天》、《女媧造人》等神話故事。

第3篇

課前你們預習過課文沒有?那咱們上課之前輕鬆一下,玩個遊戲,好不好?

説反義詞,想到就説,看看誰的反應最快。(做反義詞遊戲:冷——熱,天——地,上升——下降,黑暗——光明,緊張——放鬆,傷心——高興。)

同學們,你們認識他們嗎?他們都是神話故事裏的人物。都是虛構的,在古代中國神話中,還有一位巨人被稱為人類的老祖宗,他就是——盤古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盤古開天地的故事。看着課題,你先提哪些問題?(這個問題很有價值,老師把他寫上去、哦,你真會讀書,你真了不起)就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走進課文。

現在我們把詞語複習一遍,指名讀,同學有更重要的任務就是傾聽,看他們讀得對不對。

(一)盤古創造宇宙之前宇宙到底什麼樣啊?趕快從書上找一找,用橫線畫出來。(宙之前,宇宙是混沌一片的。)

什麼叫做混沌?遇到不懂的詞語,我們還有一個好辦法,就是查字典。我們看看字典上對創造是怎麼來理解的。自己讀一讀,應該選擇哪個解釋?

1.有一天盤古醒了,他是怎麼創造宇宙的呢?我們先自己讀讀第二段,用橫線畫出句子。(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達斧頭,朝眼前猛劈過去。)

2.你們知道什麼叫掄起嗎?為什麼不用拿,而用掄?讀讀書上的語句,做做盤古的動作。你體會到什麼(掄”字多用勁啊!從一個“掄”字上,我們就能感受到盤古在開天地的時候很用力。)?帶上感受讀讀,讀好掄。

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

5.讀了這個句子你發現了什麼?(火眼金睛,一下子發現了),還有誰發現。這詞組反義詞把天地分開了.

6.誰給輕組個詞,清(清水、清澈)我們用了組詞的方法理解了詞語。輕而清重而濁的東西連成一團,用書本的詞語就是-混沌,練習上下文理解了詞語了。

7.女生讀上半句,用輕柔的語氣;男生讀下半句,用有力的聲音。

師:孩子們,盤古一把斧頭就分開了天地,這個過程可以用一個成語來概括。想到什麼詞兒沒有?(板書:開天闢地)

(三)天地分開後,盤古又是怎麼做的,快速讀第三段,用橫線畫出句子。

1.誰來讀讀你畫的句子?(盤古怕他們還會合在一起.....)

2.我們看看插圖,盤古伸長手臂,仰起頭,頂着天,腳使勁地蹬,我們起來坐坐他的動作。我們能用一個詞語概括一下盤古的動作嗎?(頂天蹬地)

3一千年,兩千年過去了十萬八千年過去了了你覺得盤古依然堅持了一個動作,累嗎?是啊,一百年過去了,生讀……

盤古倒下後,他把身體都奉獻給了人類,用他的身體化作了萬物。板書-化作萬

誰願意起來讀第一句,我們認真聽,傾聽是一種美德。

誰來讀第一句。指導讀的不好的:白雲悠悠,飄讀得更輕一點。(再次讀,慢點,師讀身體部分,你讀後面部分。(生齊讀本句)

往下,誰讀第二句。(指名女生讀)指名讀,雷聲太温柔了,誰再來讀一讀?全體男孩子讀!

誰接着往下讀第三句?“他的肌膚變成了遼闊的大地。”

師:遼闊的大地一望無際,,讀長一點,把這種感覺讀出來!“他的肌膚變成了遼闊的大地”起!(生齊讀本句)

師:是“奔流不息”的江河啊!不要把他讀成“潺潺流動”的小溪。誰讀這句話?你讀。師:你彷彿看到江河水滔滔向前,一起讀!(學生齊讀本句)

2.師生合作讀。同學們,多麼神奇的畫面啊!讓我們共同合作,分享這神奇的文字,再現這神奇的畫面吧!老師讀盤古身體的一部分;你們讀盤古身體變化的部分,注意讀出巨大的神奇的變化!

3.你們同桌也練習一下吧,一個讀前面一句,一個讀後面一句。看嘗試着背一背。

4.現在我們把盤古創造的美麗的宇宙記憶下來吧!(一起背誦)

①師:盤古的身上是不是隻有這些變化?你是從哪兒知道的? 生:不是,後面還有省略號。盤古的身體又可能變成了什麼呢?拿起你們的筆,寫一寫。

聽了你們的想象,我彷彿看到你們在神話世界裏翱翔,你們能把省略號都成了一幅美麗的畫,真了不起。

我們不禁深深地讚美盤古的獻身精神,齊讀中心句。再讀,把這句話記在心裏。

現在同學能把盤古創造宇宙的過程説清楚嗎?看老師的板書,先自由練習,再全班複述

小結:今天我們感受到了盤古的神奇與偉大,這人物是真的嗎?開天闢地的故事是真的嗎?不是,是虛構出來的。那你下課後可以把你知道的神話故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4篇

在學區組織的“同研一節課”活動中,我執教了三年級《盤古開天地》一課,在與大家同研的過程中,我覺得受益匪淺,主要體會有以下兩點:

第一次教學設計完成後,我到三年級二班上了一節課,結果一塌糊塗,令我手足無措,講課的自信心及熱情蕩然無存。在評課時,徐主任給我很大鼓勵,她告訴我,課型設計沒問題,符合新的課程理念。現在,課上不下去,學生不能接受,我們應該從其他方面找找原因,是不是與教師表達不明確,學生不理解意圖有關呢?靜下心來,我仔細想一想,是啊,我現在教的學生已經跟了我四年了,我們早已形成默契,他們對老師的教學風格以瞭然於胸,有時即使一個眼神他們也能從中洞察老師的想法,長期以來,就造成了課堂上即使我不用把要求説得很明確,學生也能明白,課也能順利地上下來。

而現在我要給我們彼此都感到陌生的三年級的孩子上課,況且他們剛剛從二年級升入三年級,處於國小階段關鍵的轉型期,尤其是語文方面無論是教材內容還是教師的授課風格都有了一個較大的轉變,而本次我授課的內容又偏後,孩子怎麼可能那麼容易接受呢?課的設計思路是對的,但在具體的問題設計上如何能與孩子的接受能力、發展水平相適應,這是關鍵。例如:一開始,我就問學生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這個問題設計難度對剛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説,偏難。一下子就把學生學習的熱情給壓了下去,後來,我將這個問題改為:讀了故事後,你都知道了什麼?雖然這個問題很普通,但卻如一把鑰匙般,一下子打開了學生學習的思路,學生海闊天空地談自己的讀書收穫,很精彩,也符合現在倡導的個性化閲讀的思路。後來,我將自己對學生説的每句話都與孩子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進行思考、修改,把每個要求,不圖快,不怕麻煩地説具體、細緻,那麼,再講這一節課的時候就收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學生與教師的互動過程進行得很順利。備學生同樣是備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這一點,讓我感觸很深,當課進行不下去的時候,不要輕易抱怨學生,而是要反思自己備課過程中哪些環節沒備到。

在評課的時候,夏老師給的鼓勵讓我充滿自信,提的意見也讓我茅塞頓開,深受啟發。夏老師提到了一點就是:課堂的每一個設計都要面向全體學生,給更多的學生帶來更多的機會,即使是朗讀設計,也要考慮到面向全體。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寫得非常優美、動人,在我進行範讀之後,很多學生應該也有了讀的願望,而我這時沒有讓全體學生都放聲盡情地朗誦一下,而是指定學生朗誦,一下子又壓制了絕大部分學生的熱情,僅僅是滿足了少數人的情感體驗。由此我想到,在指導學生朗誦時,我往往想到的是各種形式、各種花樣,而忽略了設計要達到了各種目標。這使我明白,不管什麼形式的設計,什麼內容的設計,都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學生的全面發展。

與大家同研一節課讓我收穫不少,但一堂課下來也留下不少遺憾:課堂舉手回答問題的挺多,但氣氛卻不夠活躍、輕鬆;課進行得比較順利,但比較平淡,不是高潮迭起,引人入勝。

本次活動將作為我挑戰自己的一個新的起點,我將不斷探索、不斷完善,讓我的課堂更精彩。

第5篇

?盤古開天地》是魯人版第五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神話故事。

本節課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體會神話故事想象豐富這一主要特點。針對這一目標,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在品讀第四部分,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盤古身體的每一部分都變成了自然界的一物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盤古身體的這一部分和它所變成的東西之間有什麼聯繫嗎?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想象”也是有法可循的,應該是合理的。為下面學生的練筆——想象“盤古的其他部分會變成什麼”做了一個鋪墊,暗示了想象的思路。從學生後來的發言來看,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很有必要的,是不可或缺的!這一設計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學生的想象既大膽又合理,而且情感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薰陶,在談對盤古精神的體會時,我沒想到學生會談的那樣動情,那樣到位,那樣美!看的出來學生心中充滿了對盤古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本節課教學目標之二是練習複述課文。複述是中年級的一個很重要的語文技能。對於初次接觸複述的學生,如何潛移默化的幫助和引導他們完成本篇課文的複述呢?我在這個問題上很是下了功夫。應該説我所設計的整篇課文的學習都是為最後的複述做鋪墊的,包括對故事情節的整體把握;對重點詞語的關注;對最能展現學生自由精神的模仿想象等,我都做了相應的處理,結果表明:學生在第一輪“對照板書複述課文”這一環節中就很好的完成了複述任務,讓我很有成就感!因為課前沒有做任何的“準備”,只佈置學生把課文讀兩遍,我就是想做個實驗:看學生的即時學習能力到底怎樣,看我這樣設計效果如何。最後,我把板書的內容擦掉,學生在沒有任何文字提示的情況下,對照圖片,就能把課文複述下來,應該説,圓滿完成了這節課的學習任務,實現了我的教學設計意圖,我覺的我的實驗取得了成功!

本節課不盡人意之處在於最後一個環節——學生對照圖片聯繫複述課文。怎麼説呢?我原來的設計意圖是在這一環節配上音樂,吸引其他學生的注意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可是由於時間倉促,前一天也沒接到講課的通知,所以沒有音樂,只有5個學生乾巴巴的複述,其他學生的注意力就很難一直集中,顯的統籌不夠合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