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的教學反思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3W

撰寫教學反思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絕對要經常性地撰寫教學反思,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古詩的教學反思6篇,供大家參考。

古詩的教學反思6篇

古詩的教學反思篇1

杜牧的《清明》是國小教材中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對這首詩的教學,大多數教師都只是叫學生背誦並默寫就完事。因此到了中學,教師們提起這詩,要讓學生説説這詩的意境或大意,能講好的寥寥無幾。可見其教學效果並不好。那麼該如何教好這首詩呢?我對教學設計及教學後的反思有以下幾點:

一、想象表演中揣摩古詩意藴

理解詩的大意可以一下畫面提出這樣幾個問題:

清明,這是一個怎樣的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是一場怎樣的雨啊?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路上,是怎樣的光景了?行人,指的是誰呢?為什麼在雨中趕路?欲斷魂,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哪?

讓學生能根據畫面有自己個性的理解、感悟、收穫,讓孩子能有自己的語言。

朗讀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想象畫面。同桌演一演。

想象詩外之境。詩人看到杏花村會怎麼做呢?

二、總結學習方法,給孩子枴杖

提煉總結學法:剛才我們是如何學習古詩的`?(板書:讀古詩、想畫面、悟詩情)學生們運用所學方法,自學三四句,效果很好,同時也為今後自主的學習古詩提供了利劍。

三、話題激發對詩歌意境的探究

1、這詩寫清明前後,天氣多雨,雨絲綿綿,又密又細。春雨、行人、問路,牧童指點杏花村等構成春天野外的雨景,這是什麼樣的意境呢?

2、“斷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認為清明雨多,細密令人失魂落魄,表達詩人渴望安寧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暢快”解。認為“斷魂”是遊興的一種反襯,説明行人即使欲斷魂也不願還家。

3、詩意種種:有“哀傷説”,認為清明遇雨,淋濕衣裳沒有什麼高興的,所謂“陰雨連綿煩煞人,掃墓悲痛不欲生。借酒澆愁在何處,杏花村頭酒旗昏。”有“掃興説”,認為清明時節,春遊芳草,興致勃勃,不料遇雨,只得掃興而歸。有“陶醉説”,認為春色翠綠,流連往返,春雨澆人,樂在其中。所謂“春色醉人喜雨淋,銷魂散魄不減興。猶有濃情覓酒家,舉杯賞花度清明。”

古詩的教學反思篇2

一、古詩教學不是古文今譯

“當前,古詩教學中沿用機械抄背詞義、詩意的現象還十分普遍。”(語文特級教師白金聲)古詩教學是古詩今譯嗎?顯然不是,如果是的話,那學生手頭的詩詞誦讀資料中就有註釋,古詩還要教學嗎?直白地翻譯古詩,導致的結果無疑是使詩歌本應有的豐富意藴失卻了,在無形中剝奪了學生在詩歌學習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想象的權利,極不利於學生對詩歌的體會。再者,所謂“言為心聲”,詩人作詩,一般都是有感而發,有情所寄,直白的翻譯,顯然不能把詩人的情感傳遞給學生,沒有對情感的把握,而進行詩歌的學習,其結果只能停留在淺層次的閲讀層面。

二、古詩教學不能代替感悟

新課標指出:應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當然更不應一味追求統一答案。

“詩無達詁”,詩歌本身的文體特徵決定了必須更加註重對作品的個性化、多元化解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為宋代傑出詩人蘇軾所作,全詩短短28字,生動地描繪了西湖上一場疾雨急來急去的變幻莫測的景色,詩歌內涵豐富,頗具風味,表現出了詩人敏鋭的觀察感受能力,形象的想象和高超的遣詞造句的能力。

教學中,我是這樣展開的——

?片段】

師:讀讀古詩,想象畫面,想想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情景?

生:寫下雨的情景

師:詩人選取了雨中哪些景物來寫的呢?逐行來看看——

生:黑雲

生:白雨

生:風

生:水

師:這是怎樣的雲?怎樣的雨?怎樣的風和水呢?

生:黑雲

師: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天空?

生:烏雲密佈

生:烏雲滾滾

師:滾滾的烏雲像什麼?

生:打翻的墨汁

師:詩人是怎麼説的?

生:黑雲翻墨

師:雨怎樣?

生:雨很大,文中説:亂入船,因為雨很大很猛才會這樣。

生:雨點很大,像珠子在跳動。

師:詩中是怎麼説的?

生:白雨跳珠亂入船

師:你覺得這是一場怎樣的雨?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你的感受

生:暴風驟雨

生:疾風驟雨

生:傾盆大雨

師:不錯,有同學説這是一場疾風驟雨,那“疾”和“驟”是什麼意思?

生:表示快

生:表示急

師:你從何處知道這場雨下得很急很快呢?

生:未遮山

師:説説理由

生:烏雲密佈,但還沒有來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滴就像跳動的珠子進入船內了,説明雨下得很急。

師:還能聯繫下文談談嗎?

生:忽吹散,忽然一陣大風吹來,把雲朵吹散,雨就停了。

師:夏天的雨就是這樣,六月的天,孩子的臉,説變就變啊!覺得這陣風怎樣?

生:很猛

生:是一陣狂風

師:怎麼知道的?

生:卷地,風捲過地面,很猛烈。

師:一陣狂風,雨過天晴,此時的望湖樓下是怎樣一番情景?

生:水如天

師:我想起了一個成語

生:水天一色!

師:短短28字,就生動地寫出了一場疾風驟雨,詩人真不簡單!你會怎樣讀這首詩?上課剛開始,大家都已經讀得很有感情了,現在,經過我們的想象,理解,你還會有怎樣的提高?

生:節奏要快一些,因為雨下得很急。

生:聲音還要抑揚頓挫一些,因為是暴風驟雨。

生:最後的“水如天”應該緩慢一些,因為雨過天晴了。

師:那就勇敢地嘗試嘗試!

(學生讀得比較有感覺)

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展開想象,使學生感悟詩情,領會詩意,品出詩歌特有的韻味。

古詩的教學反思篇3

這是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關於清明節由來的一個感人肺腑的傳説故事。相傳,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隨臣介子推,在重耳餓得頭昏眼花時,割肉奉君。他護主救國的舉動,感動了晉文公。後來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當上了晉國的國君,他不忘此事,想封介子推為官報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絕,為了躲避當官,介子推揹着老母親躲進深山。晉文公想逼他出來,放火燒山。介子推寧可焚於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不圖富貴。晉文公懷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為清明節。介子推不圖富貴,不居功勞的精神,激勵着晉文公執政清明,完成治國安邦的大業,百姓安居樂業,也十分懷念介子推。因此,每逢清明節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紀念他。慢慢地清明節成為我國的傳統節日。

本課設計時我從問題入手,再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以此為抓手,解詞析句,探究問題,深入地理解課文,從而達到知識、能力、情感共同提升。在學習課文時,我主要圍繞三個問題來理解課文:

1、介子推割肉煮湯給重耳吃,他對晉文公的希望是什麼?

2、晉文公做到了嗎?你從哪兒可以看出?

3、介子推死前留給晉文公的血書,你是怎樣理解的?重點理解“清明”的意思。(學生可以理解為不做昏君,做個清正、廉明、勤政的國君。)從介子推的割肉豐主,以及寧可被燒死,也不做官,來體會他那種不圖回報,不圖富貴,不居功勞的高風亮節。

整節課雖然看似目標完成得不錯,但我仍有一種説不出的感覺,因為總覺得還有那麼一些學生,他們好像都是在雲裏,霧裏似的。

古詩的教學反思篇4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重點】

目標1、2、3。

【教學難點】

目標2、3。

【教學準備】

1、學生:

收集牛郎織女(包括乞巧節)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及其它神話故事。

2、教師:

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神話故事的課件(展示故事主要情節,並教師配説對白。見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本單元導語

瞭解本單元學習內容。

(板書:神話故事、民間傳説)

二、瞭解“乞巧節”,學“乞”

1、引入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29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齊讀“乞巧”(“乞”三聲,區別乞──氣)

2、通過課前蒐集的信息,你瞭解“乞巧”嗎?

(四人小組交流、抽説、補充。見124頁)

三、讀詩,(學“霄”),講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1、自讀,齊讀詩。

2、學“霄”(“霄”夜。上“雨”字頭,下“肖”)

3、詩中講了一個什麼神話故事?(板書:牛郎織女)

4、生用課前蒐集的資料講故事。

⑴ 四人小組交流、補充(可用圖書),教師參與交流補充。

⑵ 抽講,其他學生可補充。

⑶ 出示課件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畫面,師説白。見後

⑷ 每位學生自己講講故事:

(再出示故事課件)

出示簡筆畫,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這樣的故事?

(板書:古人的豐富想象)

四、讀詩,理解大意

1、根據故事和信息自讀理解詩意,小聲説話。

2、四人小組交流,師參加。

3、抽説,其餘補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節)又到了,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們抬頭望無際的夜空,只見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見了。家家好在乞巧節時望着秋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

4、讀詩、背詩:

⑴ 齊讀;

⑵ 比賽朗讀;(男女生)

⑶ 同桌互讀;

⑷ 齊讀;

⑸ 背:

(提示:根據第1、2句意)

① 自背;

② 互相抽背;

③ 齊背。

五、拓展

你還知道什麼神話故事,講給同學聽聽。

資料: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她心靈手巧,能織出五彩的雲錦。織女和牛郎結為夫妻後,織女再也不給天帝織雲錦了,天帝用天河將她們夫妻隔開,只准每年農曆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一次。

古詩的教學反思篇5

板書課題後,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是指詩人在做什麼?書指什麼?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説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説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看圖然後再反覆讀課題,又讀了三遍課題后王祥光同學站起來説,他認為書是寫,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這時有的學生一想也開始贊同了他的意見,我舒了口氣隨即贊同了王祥光的意見,因為開課前我也查了不少資料正在這個書上為難呢,這個書字是應作寫來講,但很容易讓人感到是詩人在看書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們説不出來都認為是看書的話,也不能説錯,但學生竟能悟出來,看來多讀確實有好處。而這兩首詩的難點也就是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讓學生再看圖聯想明月,獨自一人,江邊靜靜的夜這些會讓人想到什麼,學生都説會想到自已的家。再讓學生朗讀古詩,從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學生能夠説出來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辦了,學生再反覆讀詩句並結合註釋,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卻是倒裝句,為此我先讓學生讀最後半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結合圖學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麼晚只看到燈又看不到人,那個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學生就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詩學生基本可以自學成功。

古詩的教學反思篇6

中班社會清明節反思適用於中班的社會主題教學活動當中,在進行活動《清明節》時,我就關注到孩子的這個特點,引導孩子學習看圖片,孩子們首先看到的是圖片最明顯的部分,圖片中心的牛以及牧童老人,於是我就讓孩子們説這個小朋友在牛背上幹什麼?,快來看看幼兒園清明節反思吧。

中班的孩子在進行看圖講述時,習慣看圖片的局部而很少去看整體,特別是圖片所要表達的整體深層意義。

在進行活動《清明節》時,我就關注到孩子的這個特點,引導孩子學習看圖片,孩子們首先看到的是圖片最明顯的部分,圖片中心的牛以及牧童老人,於是我就讓孩子們説這個小朋友在牛背上幹什麼?注意觀察這個小朋友的表情動作,發生什麼事情呢?和老爺爺説什麼呢?你們在什麼時候也是做注意的動作呢?把這個問題解決之後,就能馬上明白,原來騎在牛背上的孩子給那位老爺爺指路呢。然後引導孩子和我一起朗讀《清明》。並再次觀看掃墓的圖片,提問孩子們圖上有什麼?人們在幹什麼?他們是什麼樣的表情?為什麼是這樣的表情呢?孩子很快回答,圖上的人們在跪拜,但是孩子們並不是很明白為什麼要去跪拜?結合圖片我給他們講解舉例人們是在特殊的紀念日子用鮮花表示自己對故人的懷念,我們國家把這樣的日子叫做清明節。並講述清明節的由來,引導孩子知道每年的4月5日是清明節。

引導孩子繼續看左右下角的小幅圖片,與幼兒交談,清明節有哪些運動和飲食習俗?孩子們踴躍回答,有盪鞦韆,爬上,去動物園,放風箏等等吃雞蛋呀。與小朋友們繼續對話,家人怎麼懷念故人?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一起欣賞古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個活動孩子參與的很活躍,我也快樂的參與孩子們的描述。看圖講述就是要孩子學會關注整體,同時也要結合其他的圖片去發現圖畫背後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和孩子談話上

應該注意讓孩子們聽懂,能夠很快理解接受,而且要注意孩子的注意力的吸引,讓孩子想參與主動交談會正確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能夠引導孩子完成相應的活動目標。

在繪本活動中,要注意圖片在相應時間針對活動的重點,細緻的準備展示及講解。在活動重點的把握上,我還需要多思考,認真思考後的重點進行每個環節上的把握,努力達成繪本活動的最終目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