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7篇 從教學反思中探討如何更好地教授圓錐的體積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2W

本文是一篇教學反思文章,探討了教師講授“圓錐的體積”知識時遇到的難點,並分享瞭解決方案和教學心得。文章旨在幫助廣大教師更好地掌握教學技巧,提高教學效果。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7篇 從教學反思中探討如何更好地教授圓錐的體積

第1篇

教學圓錐的體積是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本課教學摒棄了以往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小組實驗得出結論的'方法。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先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麼有關,學生聯繫到了圓柱的體積,在猜想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然後讓學生看白板演示將圓錐裏的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圓柱裏,需要倒幾次。雖然孩子們沒有進行實驗,但孩子目睹了過程,從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對圓錐的體積建立了鮮明的印象之後,就應用公式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鞏固深化知識點。

思考:雖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成為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但不是並不是每個知識的獲得都必須學生動手操作。從課後的作業反饋來看,學生的出錯率比以前小組合作的學習的還要好。看來,這樣的學習,學生學的活,記得牢,即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7篇 從教學反思中探討如何更好地教授圓錐的體積 第2張

第2篇

課前,我給每組學生準備一盆沙和等底等高的空心圓柱體、圓錐體各一個。課堂上組織學生4人一組,利用手中的學具一起來探索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

學生們有的將圓錐中裝滿沙倒入圓柱中;有的將圓柱中裝滿沙倒入圓錐中……很快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在交流中,學生經常把“等底等高”漏掉,作業時不注意“等底等高”條件,錯誤率也很高。

反思:教師為了讓學生快速完成操作推導出公式,給學生準備學具,只讓學生來體驗得出結果的一部分操作。這樣做截斷了知識的本源,學生忽視了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條件的認識,因而對發現的`規律認識不全面,最終運用規律去解決新問題時也錯誤百出。其實,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不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圓錐,這樣4組來裝沙操作。這樣的探究具有很強的選擇性、探索性和創造性,學生在不斷地測量、比較、猜測、驗證中發現“只有圓柱與圓錐等底等高”,圓錐的體積才是圓柱體積的1/3。

收穫:①探究活動時,教師應避免探究問題開放中“材料過少”的現象;②探究的問題應該在材料準備上開放;③讓學生在充足、具有比較性的實驗操作材料的基礎上達到全面探究的目的。

第3篇

(課前準備:等底等高、不等底不等高的空圓柱、圓錐、沙子,利用“錯誤”資源,展示思維過程 ——《圓錐的體積》一課的案例反思。課前學生都預習過這一內容。)

師:下面分組做實驗,在空圓錐裏裝滿沙子,然後倒入空圓柱中,看看幾次正好裝滿。

小組代表從教具箱中自選實驗用的空圓錐圓柱各一個,分頭操作。

師: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圓柱和圓錐、沙子,從倒的次數看,研究兩者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生1:我們將空圓錐裏裝滿沙子,然後倒入空圓柱中,三次正好裝滿。説明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

生3(有些遲疑地):我們將空圓錐裏裝滿沙子,然後倒入空圓柱中,四次正好裝滿。説明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四分之一。

生5:我們在空圓錐裏裝滿沙子,然後倒入空圓柱中,不到三次就將圓柱裝滿了。

師:並不都是三分之一呀。怎麼會是這樣!我來做。(教師從教具箱中隨手取出一個空圓錐一個空圓柱)你們看, 將空圓錐裏裝滿沙子,倒入空圓柱裏。一次,再來一次。兩次正好裝滿。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二分之一。怎麼回事?是不是書上的結論有錯誤?(以前曾有學生對教材中的內容提出過疑問)

生6:老師,你取的圓柱太大了。(教師在他的推薦下重新使用一個空圓柱繼續實驗,三次正好倒滿,教育論文《利用“錯誤”資源,展示思維過程 ——《圓錐的體積》一課的案例反思》。)學生調換教具,再試。

生: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師:也就是説圓錐的體積等於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條件是等底等高。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多是先由教師演示等底等高情況下的三分之一,再讓學生驗證,最後教師通過對比實驗説明不等底等高的差異,但效果不太好,學生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前提條件,掌握得並不牢固,理解很模糊。為了讓學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斷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條件,我就設計了以上的教學片斷:讓學生自選空圓柱和圓錐研究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與書上的結論有很大的差異,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思維出現激烈的碰撞,這時我沒有評判結果,而是讓學生經歷一番觀察、發現、合作、創新過程,得出圓錐體積等於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讓學生裝在看似混亂無序的'實踐中,增加對實驗條件的辨別及信息的批判。既圓滿地推導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批判意識的發展。而這些目標的達成完全是靈活機智地利用“錯誤”這一資源,所產生的效果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錯誤”這一資源,讓學生思考問題幾經碰壁終於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思考問題的實際過程展現給學生看,讓學生經過思維的碰撞,這樣做實際上是非常富於啟發性的.學習數學不僅要學會這道題的解法,而且更要學會這個解法是如何找到的.

第4篇

最近教學了《圓柱與圓錐》,內容包括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等,並參與實踐活動。從教材編寫的層面上講力圖體現以下特點:

1.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活動,引導學生經歷“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過程,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繫教材的第一個活動體現的內容是“由平面圖形經過旋轉形成幾何體”,這不僅是對幾何體形成過程的學習,同時體會面和體的關係也是發展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這也是教材將此課題目定為“面的旋轉”的原因。教材呈現了幾個生活中的具體情境,鼓勵學生進行觀察,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經歷“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過程。在結合具體情境感受的基礎上,教材又設計了一個操作活動,通過快速旋轉小旗,引導學生結合空間想象體會立體圖形的形成過程,發展空間觀念。教材還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轉成體的'練習。

2.重視操作與思考、想象相結合,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操作與思考、想象相結合是學生認識圖形、探索圖形特徵、發展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在本單元中,教材重視學生操作活動的安排,在每個主題活動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動,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發展空間觀念。如“圓柱的表面積”的教學中,教材引導學生通過操作來説明圓柱的側面展開後是一個怎樣的圖形,並呈現了兩種操作的方法:一種是把圓柱形紙盒剪開,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另一種是用一張長方形紙捲成圓柱形。再如本單元的最後專門安排了一個“用長方形紙卷圓柱形”的實踐活動,先讓學生用兩張完全一樣的長方形紙,一張橫着捲成一個圓柱形,另一張豎着捲成一個圓柱形,研究兩個圓柱體積的大小;然後組織學生將兩張完全一樣的長方形紙裁開,把變化形狀後的紙再捲成圓柱形,研究圓柱體積的變化,引導學生髮現規律,深化對圓柱表面積、體積的認識,並體會變量之間的關係。

3.引導學生經歷圓柱和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體會類比等數學思想方法類比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時常用的方法。教材重視類比、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在“圓柱的體積”教學時,教材引導學生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説明”的探索過程。由於圓柱和長方體、正方體都是直柱體,而且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都等於“底面積×高”,由此可以產生猜想:圓柱的體積計算

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積×高”。在形成猜想後,教材再引導學生“驗證説明”自己的猜想。在“圓錐的體積”教學時,教材繼續滲透類比的思想,再次引導學生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説明”的探索過程。另外,教材還注意轉化、化曲為直等思想方法的滲透,如在驗證説明“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時,引導學生把圓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長方體進行研究,體現了化曲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所學知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圓柱和圓錐的知識在生活中有着較為廣泛的應用,教材在編排練習時,選擇了來自於現實生活的問題,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如學習“圓柱的表面積”時,鼓勵學生計算薯片盒的包裝紙的大小、通風管需要的鐵皮的面積、壓路機壓路的面積等,由於實際情形變化比較多,需要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選擇有關數據進行計算。在學習“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後,教材鼓勵學生計算水桶的容積、圓木的體積、圓錐形小麥堆的體積、鉛錘的質量等。這些實際問題的解決,將使學生鞏固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豐富對現實空間的認識,逐步形成學好數學的情感和態度。

2、熟記相關公式和一些常見數據,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和速度。

3、注意知識的拓展應用,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第5篇

1、(電腦出示一個透明的圓錐)仔細觀察,圓錐有哪些主要特徵呢?

(2)請一位同學上來指出用橡皮泥製作的圓錐體模型的高。(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幫助學生進行操作)

圓錐特徵的複習簡明扼要。圓錐高的複習頗具新意,通過動手操作,從而使抽象的高具體化、形象化。

夏天,森林裏悶熱極了,小動物們都熱得喘不過氣來。一隻小白兔去“動物超市”購物,在冷飲專櫃熊伯伯那兒買了一個圓柱形的雪糕。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見了,它也去熊伯伯的專櫃裏買了一個圓錐形的雪糕。小白兔剛張開嘴,滿頭大汗的狐狸拿着一個圓錐形的雪糕一溜煙跑了過來。(圖中圓柱形和圓錐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問題一:狐狸貪婪地問:“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換一個,怎麼樣?(如果這時小白兔和狐狸換了雪糕,你覺得小白兔有沒有上當?)

問題二:(動畫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個同樣大小的圓錐形雪糕。(小白兔這時和狐狸換雪糕,你覺得公平嗎?)

問題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圓錐形雪糕有幾個時,你才肯與它交換?(把你的想法與小組同學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學彙報)

過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樣交換才公平合理呢?學習了“圓錐的體積“後,就會弄明白這個問題。

數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教師在引入新知時,創設了一個有趣的童話情境,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實,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學生在判斷公平與不公平中藴涵了對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體積關係的猜想,他們在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樂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從而引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強烈慾望。

下面,請同學們利用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分組操作,自己發現屏幕上的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係,解決電腦博士給我們提出的問題。

(1)通過實驗,你們發現圓柱的體積和圓錐體積之間有什麼關係?

(1)學生分6組操作實驗,教師巡迴指導。(其中4個小組的實驗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圓柱形和圓錐形容器各一個;另外2個小組的實驗材料:沙子等,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圓柱形和圓錐形容器各一個,體積有8倍關係的,也有5倍關係的。

(2)同組的學生做完實驗後,進行交流,並把實驗結果寫在長條黑板上。

學生彙報時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教師把這些信息逐一呈現在插式黑板上:

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類整理。(根據學生反饋的實際情況靈活進行)

①請這幾個小組同學説出他們是怎樣通過實驗得出這一結論的?

(突出等底等高,並請他們拿出實驗用的器材,自己比劃、驗證這個結論。)

(2)把一個空心的圓錐慢慢按入等底等高且裝滿水的圓柱形容器裏,剩下水的'體積是多少?這時和圓柱體積有什麼關係?

童話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樣交換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麼前提條件?(動畫演示:等底等高)之後播放狐狸拿着圓錐形雪糕離去的畫面。

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教師敢於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經歷“再創造”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積極主動地發現了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係,進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特別是數學交流體現得很充分,有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小組或大組的多向交流,這種交流是立體、交叉型的,它能催化學生的意義建構。在有的小組實驗失敗後,引導學生在反思中不斷進行自我調控,在調控中增強了體驗的力度,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1、教學例1。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萬釐米,高是12釐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3、引導小結:不要漏乘1/3;計算時,能約分時要先約分。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探索到了什麼?怎樣推導出圓錐體積公式的?

回到童話情節。我們發現三個圓錐形的雪糕換一個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形雪糕公平合理,如果狐狸只用一個圓錐形的雪糕和小白兔交換,而不使小白兔吃虧,那麼圓錐形的雪糕應該是什麼樣的?配合用課件演示、

1、摸得清,考慮周。教師能深入瞭解學生,對學生的原有認知水平、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即學習起點能力分析得比較清楚。設計教案時,能充分估計教學過程的複雜性,考慮學生在課堂上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以順應學生的學習過程,力求構建一種非直線型的教學路徑,這樣的教學設計思路值得提倡。

2、理念新,設計巧。教師能利用《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理念處理教材,加工教材。如本節課結合了現實中的具體情景,創設了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情境——狐狸和小白兔換雪糕,並把這一故事情節貫穿整節課的始終。教學中儘量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整節課的結構渾然一體。教師遵循了“現實題材——數學問題——數學模型——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來設計教學,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探索與應用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重建構,促發展。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徵的過程,不同的學習者可能以不同的方式來建構對事物的理解,產生不同的建構結果,本節課在實驗探索中,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發現出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有的同學會持反對意見,這樣剛剛建立起來的平衡旋即被打破,當大家發現他們的實驗器材不等底等高時,又能建立起新的平衡,學生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認知結構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多樣化的數學活動,如實驗、交流、反思、推理、問題解決使學生的意義建構有了堅實的基礎。學生的情感在認知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和諧的發展,他們在相互交往中加深了理解、溝通和包容,品嚐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第6篇

該學習“圓錐的認識和體積”這部分知識了,想到在學生的生活中,純圓錐的物體並不多見,所以這樣安排本部分內容的教學。

第一節課帶領學生做圓錐,畫圓——剪圓——再剪出圓心角不同的扇形——把兩條半徑無縫隙的粘住,放在桌上,一個圓錐成型了,如果你想粘上底面也可以,可是得知道底面的半徑啊!(拓展怎樣知道扇形的半徑和圓心角的度數,求出圓錐底面半徑的大小)

學生自己做出來的圓錐,對它的'認識肯定是比較深刻的——圓錐由一個底面和一個曲面圍城,底面是圓,側面展開是一個扇形,還有強調對圓錐的高的理解。直角三角形沿一條直角邊所在的直線旋轉可以得到一個圓錐,讓學生試一試,想象一下。

第一節課圓錐的認識,因為加上了讓學生動手製作這一環節,教學效果出奇的好,也為下一節課做好的鋪墊。

第7篇

讓學生真正成為活動的主動者,才能讓學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圖形的教學中,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注重操作,注重實踐,可以讓教學達到最高效。

4)、通過例一例二使學生會應用圓錐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中,學生通過實際觸摸,動手測量、探索推導等活動,前三個教學目標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順利完成。在公式應用這個環節,考慮到學生已經預習過例題,就把例二教學做了改動給出一圓錐形麥堆,底面直徑是20分米,高是14分米,每立方米小麥重0.375千克,求這堆小麥重多少千克?讓學生自主練習,本以為應用公式很快就能解決的一個問題,可學生算了好長時間還沒有完成。原來我在改動數字時沒有考慮到圓錐體積公式的1/3和3。14給出的直徑和高與1/3都不能約分,使本應該鞏固公式應用的目標辯詞了複雜的小數計算,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課後習題沒有處理完就匆匆結束了這節課。課後反思數學既活又嚴謹,看似一個簡單數字的出示也要付出周密的策劃。一節簡單流暢的好課,並不是隨手拈來的,只要用心的去思考,統籌安排,關注到每個細節才能得到。

教學需要學習,教學更需要反思,在反思中進步,在反思中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