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教學心得8篇 國小語文教學,傳承與創新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4W

國小語文教學是學生語言能力和閲讀能力的重要基礎。老師們在國小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本文將分享一些國小語文教學的心得,希望對廣大教師朋友有所幫助。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8篇 國小語文教學,傳承與創新

第1篇

我參加這次培訓活動,觀摩了幾位優秀教師的課,而且有幸聽取了專家的報告,感覺收穫很多。幫助我解決了許多教學中的困惑,並且指明瞭以後的方向。通過學習,我更加明確了一堂好課的標準。那就是:看教學目標的制定。首先是語文課的教學目標,並且是國小語文課的教學目標。要體現年段教學目標。看教學內容。是不是僅僅把課文當成了教學內容,要憑藉課文這個例子找好三個點來培養孩子聽説讀寫的能力。看教與學的過程。看學生課堂上是否生動活潑的學,包括恰當有效的合作學習;老師的作用就是導學,看指導是否真正落實到學生的學上。看教學效率。是否做到省時高效。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了以上幾點,那麼就具備了一堂好課的條件。

給我指明瞭閲讀教學的.方向新課程標準與實驗稿的區別。修訂後的課程標準跟原來的實驗稿有哪些區別。從課程理念的調整、教學目標的升和降、教學建議更加明確具體三方面進行了闡述,指明瞭閲讀教學中要做到:“省時高效,整合簡約”。

從這次培訓中使我懂得閲讀教學該怎樣進行,繼續認真研讀課程標準。總的概括為低年級學段目標是:字識得鞏固、寫得端正;能正確朗讀;在背誦中積累詞句;敢於説、樂於寫。中年級學段目標是:有初步識字能力、把字寫好;加強朗讀學習;繼續加強詞句訓練,加強段的訓練,向篇過渡;多讀書、重積累;自由表達、有內容、有真情;在口語交際中要聽得懂、説得通。高年級學段目標是有較強識字學詞能力,吧字寫美觀;會朗讀、默讀、略讀、瀏覽;在詞句段練習基礎上加強篇的訓練;會寫記事作文、想象作文、應用文;在討論中有較強的表達和應對能力。把握好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國小課本不是全部的教學內容,學生閲讀數量要增加,且要經典;藉助課文這個例子進行語文訓練。要從課文提供的語文材料出發找準三個點。既語言訓練點、能力培養點、方法習得點。牢記語文學習本質是學習語言文字。閲讀教學,是提高學生聽、説、讀、寫能力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然而過分地依賴課內閲讀,把培養閲讀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託在分析課本閲讀上,由於量小,則不能產生質變,即引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和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更重要地是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學習語文知識,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教師要時刻學好反思。伴隨着反思才能進步,才會有發展,才能提高教學水平和能力。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8篇 國小語文教學,傳承與創新 第2張

第2篇

縱觀我國傳統的國小語文教學,固然有基礎較為紮實的長處,但由於過分看重知識的傳播和技能的訓練,忽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綜合性,忽略了發展學生的良好個性,結果導致語文教學產生了嚴重的應試教育傾向。針對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以及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閲讀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諸能力的要求,7月教育部制訂的《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強調“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並把“綜合性學習”列入基礎教育的各個學段,成為語文課程目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標準》提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倡導。那麼,如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實施綜合性學習呢?

一、把寫作、口語交際教學融於活動之中,開展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過程應該是聽説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過程。綜合性學習將聽説讀寫整合在一起,既為聽、説、寫創設了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提供了有意義的話題,又為學生課外閲讀圈定了內容,指明瞭方向。在給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可以設計一系列規模小的活動,把聽説讀寫巧妙地融於活動之中。

比如以“我愛我家”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我們設計出這樣幾個活動:

1、“爸爸小時候的趣事”。請你做一回小記者,採訪一下爸爸小時候的故事,瞭解爸爸兒時的生活經歷,然後選擇一件有趣的事記下來。有興趣的話,可在此基礎上寫一篇作文,投送給學校廣播台或某報刊編輯部。

2、請你做一天小當家,體驗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付出的辛勤勞動,寫一則日記。

3、“媽媽的嘮叨”。模擬一種生活場景,由兩位同學進行模擬電話交流。想試試嗎?

4、“電視機前的評論”。在電視機前,你們一家人會説些什麼呢?請以三位同學一組進行小品表演。

5、想嘗試一下做主持人的感覺嗎?請你和爸爸媽媽一起搞一次“家庭聯歡會”,主持人就由你擔當,從中還可以體驗到家的温馨與幸福。

通過上述活動的開展,就可以把寫作、口語交際整合於綜合性學習之中,從而促進了學生聽説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

二、強化課外專題性閲讀,開展綜合性學習。

在綜合性學習中,我們經常需要突破課時的侷限,教室空間的束縛以及教材的拘囿,開設專題性課外閲讀的綜合性學習。我們可以採用下列常規程序:1、圍繞一個主題確定閲讀內容,如科普讀物、文學名著、科學家的故事等,一段時間安排一個專題,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2、摘記或評析所讀內容,並列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3、通過交流討論或查閲相關資料,主體地判斷、思考,試着自己解決問題。比如在“走進三國”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可以這樣設計:

1、仔細閲讀少兒讀本《三國演義》或有關《三國演義》的導讀。

2、“小小三國迷”競賽活動。由學生自己主持,教師協助多媒體播放題目,以檢查學生的閲讀效果。

3、説説閲讀時遇到了哪些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什麼問題,是怎樣解決的?提出未能解決的問題,師生共同商討解決方法。

4、“心目中的三國英雄”。引導學生評析書中人物,通過展開辯論,讓學生學會全面評價人物。

5、蒐集由《三國演義》故事演變而來的成語或歇後語。

這樣的專題性課外閲讀綜合性活動,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受到經典文化的薰陶。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主動探究、自學自育的能力。

三、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綜合性學習。

合作學習是個體學習的有效補充和有力延伸,它有着許多個體學習所不能代替的功能。合作學習有助於學生主動深入地解決問題,可以增加信息量,提供學生交流情感、展示個性的機會。在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從而促使個人的創新潛能與集體的智慧相互補充,相互調節。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在為學生提供一個母課題的前提下可以設計若干子課題,倡導學生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比如學完《只有一個地球》之後,我們安排了以“只有一個地球”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在大的主題之下包含着四個子課題:

3、綠化家園植樹活動(小組合作植活一棵樹,並記錄小樹苗的成長過程)

5、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逐個進行上述活動時,將在興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資料、小組集安排觀察時間和方式以及組織擂台賽的討論,從而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他們的交流合作能力。

四、藉助語文實踐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脱離生活內容,不能脱離解決學習者的生活問題。藉助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可以使學生在廣闊的生活空間裏學語文、用語文,豐富他們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辦報紙、演課本劇、舉辦詩歌朗頌會,進行書法比賽等。這樣的形式有利於學生主動活潑地學習,有利於學以致用和學文育人。我們還可以帶學生走出校門,進行參觀訪問;節假日,鼓勵學生與家長外出旅遊;組織學生作社會調查,寫調查報告等,這些綜合性學習都有利於使學生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同時生活中的許多問題依賴於語文這個工具。綜合性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紮根在社會生活這個天然教室,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課文,並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到生活中去實際應用,發揮語文的'交際功能、傳播功能。比如讓學生寫廣播稿倡議書、借條、招領啟事、辦手抄報等,也可以讓學生為旅遊公司設計廣告語、導遊解説詞。這樣,綜合性學習就能把生活與語文緊密相連,把學生今天的學習與未來的發展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例如在以“保護水資源”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可以安排如下活動:

1、訪談。走訪當地居民,瞭解建設工廠掩埋了多少條水渠和池塘以及水污染的情況。

2、調查。調查馬路積水、小河渾濁的原因。瞭解地方管理機構對水資源的管理。

4、寫建議書。集體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寫成建議書,張貼在社區,提高居民的認識水平和環保意識。在這樣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學生的“走訪”、“調查”,便是運用語言跟人交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了解到許多課本以外的知識,並且通過討論形成共識,把水污染問題的解決方案,寫成建議書,這便是運用語文解決生活問題。如此,藉助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就達到了“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的效果,加強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五、充分運用網絡技術,開展綜合性學習。

人類已經進入信息時代,在綜合性學習的實施過程中要積極運用網絡技術等手段,以拓展綜合性學習的時空範圍,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水平。比如在“我能為學校做點什麼”的綜合性學習中,可讓學生實地採訪、網上採集,經加工、存儲後成文,最後在網上傳送,根據需要進行現場交流。在“我的寵物”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可讓學生自由挑選一種動物作為研究對象,然後通過互聯網查找資料,並在電腦中畫出自己喜歡的動物,旁邊可配上簡短的文字,介紹這種動物的生活習性、環境等。我曾聽過一節以“煙花三月下揚州”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將自己網上搜集、整理的有關“乾隆皇帝水上游覽線”、“揚州美食”“揚州園林”方面的資料進行展示,實現資源共享,並讓學生分小組成立小小旅行社,針對揚州旅遊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再把這些意見用電子郵件的形式發送給各旅遊景點的負責人。在這節課上,學生不時旁徵博引,妙語連珠,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

我們認為充分運用網絡技術,開展綜合性學習,能促使多元信息與語文的人文性相碰撞交匯,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蒐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為學生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面向21世紀,人類社會呈現出了全球一體化、信息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與之相適應,國小語文教學領域在價值觀、培養目標、教學方法和課程結構等方面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語文綜合性學習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蓬勃興起的,它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實踐能力、團結合作精神、勇於創新的精神。

第3篇

回顧一年的工作,收穫頗多,我有四點體會與各位老師共勉。

一、學習前輩經驗,認真吸收消化,是進入教師角色的捷徑

以前,我認為只要專業知識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當老師了,其實不然,教育,不但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一個教書育人的過程,所以,僅有專業知識還是不夠的。教育局領導為了使新教師能儘快適應教學工作,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較高的業務素質,安排師訓中心和學校相互配合,舉辦了多次的新教師培訓活動。在首次集中培訓中,不但向新教師講述了教育政策法規知識、班主任工作常規、教師形象、語言要求禜?關內容,還特地邀請了優秀教師前來講課,有優秀新教師的經驗介紹,同時,為了提高我們的教學實踐能力,師訓中心還聘請了各學科教研員,分學科對我們進行了學科教學常規講解,特別是如何備課的指導,教研員還指定有關內容要求我們進行現場備課、交流,並對我們的備課情況進行點評,讓我們初步懂得了如何備好一堂課的基本要求,為開始教學工作奠定了基礎。每一節課,各位老師都進行了精心的準備,無論教學設計或教學效果,都是無可挑剔。在這條不斷探索的路途中,我們需要的是謙虛的請教和經驗的積累。

二、吃透教學內容,做好備課筆記,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俗話説“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想,這也同樣適用新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你的第一堂課,一定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素質和魅力,給學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這將會對今後的教學和你在學生中的形象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語言要生動活潑,朗讀要聲情並茂,板書要工整美觀,講解要深入淺出,儀態要落落大方,表情要富於變化。另外,對於國小生加點小道具、小獎品、小競賽,會讓學生覺得鮮活。小故事、小笑話、小謎語會讓學生感到快樂。總而言之,要盡你所能走好第一步,如果第一堂課你能讓學生喜歡你,佩服你,那麼以後的路就順暢多了。

三、融入教學環境,掌握學生特點,是順利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

由於老人溺愛或親友疏於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所以,這些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都不是很理想。更嚴重的是,很多學生都對自己缺乏信心,上課的時候很少有學生會積極主動地舉手發言,就連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也是一樣。

作為教師,我不妄想在一開始就扭轉這個局面,最需要做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記住班級裏每個學生的名字,讓每一個學生知道你認識並關愛他,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直呼其名都顯得更有效果。要記住學生的姓名,有幾個小竅門:比如畫出學生座位表,強化記憶,必要時,也可以把它放在講桌上或者辦公室裏,有空就看一看;也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臉部特徵認真紀記憶。還應該儘快地瞭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狀況及其家庭情況,以便因材施教。你的愛心如同陽光,要讓教室的每一個角落都感到温暖。要細心觀察學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及時予以鼓勵、表揚。要經常不經意地説出某個學生的一件值得稱道的小事,使他經常受到鼓勵。不知哪個激進的教育家説過,有時候我們對待孩子,要“昧着良心説好話”。初聽這句話,覺得有些偏激,細想想,如果出於愛,出於從心底裏的賞識,有意識地誇讚一個孩子,誇到他“燦爛發光”,有時真的能奏奇效。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也許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學生似乎永遠沒有出息,無論你怎樣批評教育都照樣我行我素;有的學生的智商似乎真的偏低,不管你如何苦口婆心的輔導幫助,他們依然是成績單上的最後幾名;有些學生似乎永遠是品質惡劣的學生,他們自上學起便是班裏的“搗蛋鬼”,老師們的“眼中釘”。而這些學生也有自己的小天地,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他們排斥所有的老師,故意製造惡作劇,惹老師生氣等等。面對這樣的局面,我也曾經一度苦惱過、迷茫過。

一天半的溧陽學習,見到了許多網友,也學習了不少新的東西。又意外遇到了幾年前一起學習的同學,真是高興,從她那裏,我又學到了很多。

本次習作論壇,讓我對習作教學有了較為明確的方向,剛好也應合了我下來教一年級的目的,想從一年級開始就以閲讀與習作並進的方法,引領學生走進習作、樂於習作,藍山咖啡的做法給我很大的啟發。於是邊聽邊學邊構思着自己的教學計劃,決定分步進行。一年級以激發興趣為主。

一年級的孩子是非常天真可愛的,讓他們説出自己所做所想,應該不成問題,所以決定從先從引導孩子們樂於表達着手,分兩步進行:一、以活動為基礎,活動後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感受,我當場記錄,再讓學生讀讀。以提高他們的成就感,讓學生覺得説出來是快樂的,寫下來,留下記憶更好,讓他們初步明白習作其實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為基礎的,它是為了留住快樂,留下回憶,以此引導學生樂於表達。二、班級循環日記也同時並行,以家長記錄為主,讓循環日記在每個家庭裏傳遞,傳遞孩子們的心聲,家長的期望,老師的引導,以此形成一個和協的教育氛圍,良性的循環,激發孩子們説、寫的興趣。

引導孩子從童話讀起。這也從兩個方面着手,一、教師引導學生讀書,先以師讀為主,以激發興趣為主。二、家庭閲讀,也是先讓家長讀帶動學生讀,以激發興趣為主。讓家長帶動學生讀起來,需要一些引導。主要告家長書的形式讓每個家長明白閲讀的好處,也以自己帶讀開始,激發起興趣後,讓孩子們自己閲讀,閲讀的內容目前以帶拼音的童話故事為主,讓童話故事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孩子們離電視、動畫片略遠一些。

如此再配合班級的活動,如小小故事會,看我讀故事,等等來激發孩子們讀書的興趣。 這樣讀寫結合,步步推進,我想孩子們的閲讀習作的興趣,應該會被調動起來。先説到這裏,以後的計劃看實施的情況再定。

很久沒教一年級了,現在教了幾個月的一年級,考了幾次試,有一些困惑,寫出來想和大家探討!

先説我們學拼音的目的:讓孩子們學習拼音是為了能更快更多的識字,能讀拼音讀物,較快地讓他們有閲讀的機會。如果是這個目標,那我覺得孩子們只要認識聲、韻母,會拼讀就好了。

可是看看我們的試卷,找出下面音節中的聲母,寫出下面音節中的韻母,或者是把音節補充完整,找出音節中的三拼音節,整體認讀音節等等,搞得好象是在研究聲韻母,像搞語言研究的。當然如果僅僅是我們教師想弄清楚,那對教學一定會有幫助的。但是總是認為用來考學生,那就過分了。一直不贊同讓學生把音節拆了分,分了合,有那必要嗎?這一段時間和孩子們相處以來,發現孩子們能基本讀出來,卻不會把給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

鼻韻母帶上正確的帽子。要他們分清這些實在是要佔掉孩子們很多時間,總覺得有些得不償失。

目前為了應付試卷上的那些題目,實在讓我和孩子們吃盡了苦頭,用來讀的時間少了很多,對音節的熟練程也就降了不少,而且有些孩子已經有了厭學的傾向。是啊,一個才從快樂的幼兒園上來的孩子一下子就這麼辛苦,怎能讓他們品嚐到學習的樂趣呢?又怎會不怕學、厭學呢?

其實我覺得小朋友們只要會讀會拼就好了。看到一個音節會拼讀出來,目的不就達到了。你説分清了聲韻,也會拆會合,那當然能更牢固地掌握好拼音,可是那樣,孩子們付出的太多了。再説對以後的拼讀也沒有太大的幫助啊。

胡言亂語!不過也是我的困惑,我被這些已經搞得精疲力盡了。我喜歡酸奶做的一些拼讀練習,覺得那些音節孩子們拼讀會了,也就行了。

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學拼音對孩子們來説也是多餘的,還不如直接學習漢字的讀音了,反正常用字就那麼多,用三四年的時間,也能學會的。

好久沒有聽品德課了,今天聽了一節市級的品德課試教。發現教者沒有把握好品德課的特點,有上成語文課的傾向。

聽課時匆匆忙忙看了看孩子們的課本,課本中的文字內容非常多,編排也非常典型,那裏的故事很多,也很符合文章主題。但是如果教者把這些內容都在課上完成的話,那麼勢必會成為一堂閲讀課。我們老師在備課時也是因為這一點而無法把握好,使得自己的課變成了感受全國人民同心協力抗擊“sars”的課。

其實本課中的線索非常明瞭:規則的重要性——規則在心中——我心中的規則。這是一個非常明瞭的引導學生明白有了規則,生活會更方便的教學思路。為什麼教者沒有看到呢?因為課本中的一個個故事,一個個小設計,一個個為方便教者更好地教學,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的故事、問題設計遮蔽了我們的眼睛。有那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

細細想想,想把這一課上好,先讓孩子們自己去閲讀這些小故事,先自己通過故事感受規則的重要性。不過這個過程得放在課外,讓孩子們把它們當作課外閲讀來讀。五年級的孩子一看就懂。那我們課堂上做些什麼呢?幫助學生充分感受規則的重要性後,引導學生從自己身邊説起,看看身邊有哪些規則,以“我們要不要遵守它們?”展開討論。孩子們可以引用書本上提供的事例來印證,也可以運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或看到的課外的事實來引證規則的重要性。接着再做做老師設計的,或孩子們在引證時設計的小遊戲,以此來導行,讓規則深入學生心中,我想可能效果會更好。

只是這中間的小辨論,我們還得好好想想,如何導入,如何引發學生展開辨論,都是我們要好好思考和設計的。而且這裏教師的把握度不大,稍一不慎,會被孩子們牽着鼻子走。而且不同的孩子,他們在辨論時的反應也是不同的,孩子可能會想到哪些內容,如果他們無法進行,怎麼辦,偏離了我怎麼拉回來。等等都要我們好好思考,想好應對策略才行。

第4篇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如何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呢?下面就談談自己是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

設計課堂教學是教師課前必備的環節,課堂教學過程中同樣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才有課堂的高效。設計知識呈現的方法,設計邏輯思維的過程,設計與學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師理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教師在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時,應積極主動隨時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在教學活動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師生關係。而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遊離於學生思考和生生互動之外的。

二、要有正確的引導,恰到好處的啟發。

今天的課堂中,教師雖然不像過去那樣把結論、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而往往是以啟發的方式提出問題,但教師往往缺少等待,提出問題後很快就會以暗示性的語言迅速把學生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到設計好的標準化的路線上來,然後在教師的牽引下迅速指向標準答案。一個教學過程就這樣完成了。這樣犧牲的卻是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的空間和權利。與其説是引導,倒不如説是‘“牽引”,因為學生的主動性完全被抹殺了,而是被動地跟着教師轉。在學生出現的問題點上,作出正確的引導。在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時,作出恰到好處的啟發,讓學生茅塞頓開,打開了思路,延續了思維想象。這樣學生的理解就深刻,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學習效率提高了。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抓住這一強烈的需求,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誘發良好的思維情感,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鋭,想象更豐富,記憶更牢固。主動參與是創新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學中應該設計讓全體學生都動起來,學起來的教學環節,更應體現一個“趣”字,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所謂“趣”就是課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讓學生願意學,樂此不疲。教學中有許多時候可以讓孩子通過運用表演加深對課文理解,比如:在教學《小雨點》一課時,當學生讀到“小雨點,沙沙沙,落在花園裏,花兒樂得張嘴巴”時,就讓同桌二人表演讀,一個有感情朗讀,另一個雙手張開在下巴下做出花開的動作。使學生通過動作表演理解“花兒張嘴巴”就是花開的意思。同樣“魚兒樂得搖尾巴,苗兒樂得向上拔”也讓孩子做出魚在水中歡快遊動和苗兒挺拔生長的樣子。在孩子感興趣的表演中,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內容,也培養了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愛因斯坦説過“只有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麼學校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濃厚的興趣如磁鐵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驅使他們積極主動思考、主動探究。因此,閲讀教學充分挖掘這一有利因素,把認知與煉能有機融入到生動形象的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會在興趣中強化,學習效果就會在興趣中顯現,學習能力就會在學習中形成。學生在這種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中,既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又激活了思維,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從而調動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真正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課堂教學的主題策略落實到實處。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中央教科所張田若老師也指出“閲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因此,我覺得語文課上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克服那種浮光掠影,泛泛讀上兩三遍的做法。在語文教學中,儘可能地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並在這樣的氛圍中,吸引學生融入情景,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藴的.意味深長,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在不斷的練習中薰陶情感,發展智力,增強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智慧的生長。正如葉聖陶先生所倡導的:“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説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心不到,則情無共鳴。文本與生活之間的聯繫 預設與生成之間的矛盾 朗讀目的與情感之間 朗讀時間與情感的聯繫。

學生主動發展的火把,需要教師點燃。課上要激發每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動感知,主動質疑,主動思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主動的核心是創造,在教學中要善於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創造因素,創設語言文字訓練的創造情境,開展創造性的語言實踐活動,提倡學生髮表異見,獨見,創見,品嚐創造的樂趣。在教學了《狐狸和烏鴉》,大家都説:狐狸是個很狡猾的壞東西,專門欺騙其他小動物。有個學生卻提出:狐狸是很聰明的,它能夠想辦法從烏鴉的嘴裏得到肉,我們應該學習它遇事多動腦筋。這個學生,打破了定向思維的模式,從另一種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這是一種超越,是真正意義的創新思維。對這樣的學生我們要鼓勵他們的創新。“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無疑,對話將成為閲讀教學的一種新形態。它意味着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挑戰書本、挑戰教師、挑戰權威。對話過程中的每一個場景都將成為積極的生命流程中的驛站,在這個流程中,師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之中。那麼,如何使對話能優質、高效地展開呢?交際學理論告訴我們:必須營造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消除師生雙方的心理距離。“對話”作為課堂教學的新形態,首先要求的是民主、平等。師生關係的民主、平等、融洽、親和,將使彼此感受到溝通的快樂、心靈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學生能大膽展示心靈的自由,迸發出創新的火花。要達到這種境界,教師首先要將自己當作學習共同體中的普通一員,成為學生學習的同伴。其次,要有寬容的胸襟。提問時,教師都希望學生能作出準確的回答,但往往事與願違,這個時候,一定要寬容,要有耐心。只要學生能沾一點兒邊,就要加以鼓勵、引導,不要用標準答案去統一學生。即使是違背主旨的回答,學生只要能自圓其説,也應給予一定的理解。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要不斷地改進教法,真正把課堂教學改革落實到實處,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嘗試性學習機會,使他們的個性在嘗試中得到發展,為學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機會,讓他們學會與人合作,學習在競爭中求發展,把獨立學習,小組學習,班集體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狀態,使學生在生動活潑地學習中主動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成為21世紀的創新人才。

第5篇

3月25日到28日,有幸到賀州參加了廣西國小語文低年級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活動。三天聽了15節課,賽課內容限於低年級的語文課,執教老師都是來自廣西各地市選撥出來的優秀選手。這次賽課共有8節課獲一等獎,7節課二等獎。下面談談我們學習之後的收穫:

一、每位選手的教學設計精巧,課堂中能緊扣低年級的教學目標,創設不同情境滲透識字和寫字的教學任務,以自己的紮實基本功和教學風格營造一個富有感染力的識字寫字課堂,把原本枯燥的識字教學變得鮮活靈動,充滿童趣,讓觀摩的老師享受了一次精神盛宴。如第一節桂林龍隱國小麥茜老師的《歡樂潑水節》,將識字與學文融合,滲透了多種識字方法,巧妙設計拓展訓練,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柳州的《鳥島》一課,運用編口訣、形聲字相比較看圖理解等形式識記漢字,尤其是“密密麻麻”一詞的理解:藉助圖片理解到表示多的詞語有密密麻麻、到處、一羣羣,明白不同的詞語可以表達同一個意思。藉機運用密密麻麻造句,進行説話訓練,最後看視頻感受鳥島的熱鬧景象。這樣把識字、學詞和理解課文、積累語言有機結合起來,體現課堂的高效。還有貴港的選手是根據單元特點進行整合,整體識字,這是主題式閲讀教學的一種課型。老師讓學生利用原有生活經驗、形聲字的特點,注重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反覆和生字見面,以達到大量識字的效果。

二、專家評課中提到低年級閲讀教學就是識好字、寫好字、讀好文、理解少量重點詞句、積累運用語言。識字: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識字習慣;寫字:體現識寫分家。注意寫字姿勢的訓練;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亂加減字,讀出韻律;理解詞句:採用多種方式選擇適合年齡特點的'方法理解詞句,如結合生活體驗、聯繫生活實際等;積累:巧妙滲透説話訓練,在口語表達中學會運用剛學的詞語或句式。

1、教師做到心中有學生,遵循學生的記憶特點、年齡特點,把我10-15分鐘的黃金記憶時間進行教學;

5、注意傾聽,抓住課堂生成的亮點,因“學”就導。

1、低年級閲讀教學要把握年級學段目標、關注教學目標的落實;

2、關注學習過程——識字寫字要保證時間,閲讀體驗也要給足充分時間,交流合作不能流於形式,好好落實聽説讀寫的能力培養。

總之,精雕細琢的課是一種美,樸實自然的教學風格同樣耐人尋味!

第6篇

我是一名參加工作為期十多年的國小教師,在縣教育局的倡導的“兩抓一評”課改模式下,我認真學習和領悟“兩抓一評”的教改理念,並在自己的語文教學中大膽的進行了嘗試和實踐。在自己進行課改期間,我有過不適應,有過擔心,有過失敗,有過困惑,但更多的是有了收穫的喜悦,有了今天自己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逐步成長。下面就談一下自己課改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心得體會和困惑。

在剛開始的時候自己還處在過去的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分析課文講解課文,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性。通過學習,我深刻認識到現在的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探索、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所以我嘗試着把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為自己組織教學活動的基本理念,首先在教學活動中做了角色的定位:“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自己進行角色轉換和讓位,從“前台”退隱到“導演”的角色地位。同時,幫助學生確立主角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自己做學習的主人翁。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自己不斷的思考以及和學生的接觸,結合自己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我發現通過活動學習,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而且國小語文新大綱也強調,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做好聽説讀寫實踐活動,要讓每個學生在語言活動中充分地“操練”起來。同時把利於語文學習的其他活動方式“拿來”,讓學生唱唱、跳跳、演演、比比、畫畫、嚐嚐、嗅嗅、摸摸、做做等,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有人曾説:“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但反思三年成名師。”在剛開始課堂教學改革對我來説是比較陌生的,在每堂課中或多或少的`都會存在一些問題,為了不使這些問題出現在以後的課堂中,我漸漸的學會了反思。在每上完一節課侯反思自己在課堂設計中的問題,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環節,反思問題的設計,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等等。從反思課堂教學慢慢的發展到開始反思自己的教案備寫,反思對學生的評價、對學生作業的設計、對教材教法的研究以及對教具和多媒體的合理充分的使用等等,並且把這些問題都寫到自己的教後記中,以便及時的翻閲和提醒自己。就這樣自己在課改中不斷的學習,在學習中不斷的探索,在探索中不斷的嘗試,在嘗試中不斷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斷的成長。

雖然自己在不斷的嘗試課改,不斷的在糾正自身課改中的不足,但是還有許多問題和困惑需要在以後的工作中注意:

1.課改的理念還不夠新,在自己的課堂上還放的不開,還受到

2.課改的理論知識還有不夠豐富,雖然有了自己一定的課堂教學模式,但是這種模式還不夠明顯和完善。

4.自己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有待進一步學習和提高在以後的工作中,針對自己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存在問題,我將會認真謙虛的學習和向前輩請教,揚長避短,儘快使自己成長起來,

作為一名國小的語文老師,我深感自己的責任之重,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剛剛才起步的孩子,他們就好比一張潔淨的白紙,將來在這張紙上將會繪製出什麼樣的圖畫,就要看我們的這第一筆畫的好與壞。在課改的路上我會努力學習和鑽研“兩抓一評”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畫出完美的第一筆。

第7篇

有人説:閲讀是語文之根,閲讀是學習之母,閲讀是教育之本,閲讀能力是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學會閲讀,才能生存,才能發展。這是非常有道理的,閲讀是現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閲讀正是一種很好的培養能力的實踐方式。在新課改中也要求教師必須構建富有個性的、創新性的閲讀教學,教師要改變以前呆板的教學方式和以絕對權威的角色主宰課堂的局面,以全新的方式讓學生在個性化閲讀的廣闊空間自由發展,語文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下面,我就語文閲讀談一些自己的教學體會。

語感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正確理解力。語感具有的直覺性特點,表現為思維過程與結果的直接性,它不需要經過預先的理智思考和邏輯判斷,而是憑藉言語經驗,直覺地對言語作出敏鋭的感受,而朗讀是培養語感的主要手段。因此,只有多朗讀才能使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和形式獲得真切敏鋭的感受,產生情感共鳴。而且《國小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國小各個年級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所以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訓練,要以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説、讀、寫的能力為目的,在聽、説、讀、寫的訓練中,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掌握朗讀的方法是閲讀教學過程中的一個訓練重點。因而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朗讀有助於發展學生語言,更有助於審美教育,還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

閲讀教學以讀為本。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實踐經驗也告訴我們,朗讀是學生領略課文藴涵情感的最佳途徑,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語言文字有敏鋭感覺的表現。如教學《草原》中“那裏的天比別處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時,可從兩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確地停頓;二是要讀出重音。“那裏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過這樣的朗讀指導,學生將會感受到草原的天,由於沒有遮攔,顯得格外開闊,也叫人特別愉快。有了這種體會,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這種意境,也就會無拘無束地讀出作者那種對草原的熱愛之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課文當中,進入文章的意境,學習效果可見一斑。因此,閲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指導有感情地讀,讀出音韻,讀出意境,讀出情味。

二、營造“質疑探究”情境,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課堂上教師要營造“質疑探究”情境,就是説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有意識設置問題懸念,引起學生在認知經驗上的矛盾,從而引發學生極大的關注,激發學生自主投入探索的意願,發揮自主意識,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在不斷“提出問題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新的感悟,學會大膽發問,提出獨到的見解。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閲讀課中國小生的一點懷疑、一聲感歎、一句批評,哪怕是一知半解,雖帶着稚氣,但只要是自己的獨特體驗,只要是自己的獨立思考,都是可貴的。教師要會不失時機抓住學生心理狀態,引導學生擴大閲讀範圍,瀏覽相關的書籍報刊,蒐集篩選相關的信息,旨在讓學生從這一過程中發現多種答案和新的問題,進而激勵學生的發散思維,把各種各樣的答案都擺出來,再比較異同、得失、長短、利弊,最後,從中篩選出一種較為滿意的答案,或否定所有現成答案,而提出自己的觀點並闡述理由。這時國小生心中的迷霧才能消散,小讀者才會感到豁然開朗,語文課堂閲讀才會步入國小生自由創新的天地,國小生的能力也可以充分得到提高。一位教育家曾説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國小生精神世界中尤為突出。”創設“質疑探究”情境,正是迎合了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讓學生在質疑並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新知,獲得新體驗,獲得新方法,從而培養學習的自主參與意識和探究意識。如在教學《狼和小羊》一課時,作為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就文中的狼和小羊的言行進行比較,經過思考,學生提出了“為什麼狼見到小羊沒有馬上撲過去吃了小羊,而是要多次地找碴?”這一突出的問題馬上激發了大家的探求慾望:是啊,現實中的狼是不會跟小羊説那麼多“廢話”的,為什麼文中的狼沒有馬上撲過去把小羊給吃了呢?於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圍繞這一個問題再一次深入課文對“三次找碴兒”進行探討研究。所以平時有針對性地多鼓勵學生在文本閲讀中大膽質疑,不但可以培養創新精神而且可以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正是在質疑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獲得了思想啟迪,求異、發散思維在逐漸升華。讓學生通過閲讀和思考能夠有一點新看法,哪怕是膚淺的,也是他自己悟到的見解。所以,我們要在課堂中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使孩子們的個性得到主動發展。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説明不同讀者對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不同的解釋,它正是閲讀個性化的規律性的反映。個性化是閲讀的顯著特徵,對中國小生來説,也概莫能外。因此,在新課改的新形勢下,我注意改革傳統的閲讀教學方法,採取以上一些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個性化閲讀,取得了較好效果。

三、在閲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自主閲讀能力。

想象是人腦在已有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改造產生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力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基礎。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對學生學習知識、增強技能、提高語文綜合素質等都有重要意義,而在閲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更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良好契機。我經常通過以下方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維的特殊形式,在閲讀教學中,只有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才能使他們在頭腦中想象出一幅幅畫面。國小課本里的古詩許多是寫景狀物,描繪水光山色的。教學時,特別要啟發學生的思維,想象詩中的畫面,才能領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教學杜甫的《絕句》,在指導學生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告訴學生詩人杜甫在寫此詩時的背景和心情,又告訴學生,此詩每句就是一幅畫,四句組合起來又是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讓學生根據詩句中的“色”、“物”,讀一句,想象一幅畫面。然後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學生對詩中所描繪的景色就有了更深刻地瞭解,從而也體會到了作者對自然景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插圖和課文的表現形式不同,所以它們強調的重點也不同,課文裏強調的是整體,插圖強調的是局部,可能文有圖也有,可能文有圖卻無,也可能是文無圖卻有,所以讓學生在閲讀時把課文和插圖進行對比,獲得有關的表象和情節依據,進行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以補充豐富畫面的形象和情節,無形中是對圖和文進行了一番再創作。例如教學《雪地裏的小畫家》,引導學生憑藉文字,藉助畫面,展開想象,想一想小動物快樂玩耍的情景,説一説還有哪些“小畫家”?它們會畫些什麼?這樣不僅延伸了課文的內容,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的培養了孩子們的想象力。根據課文插圖,引導學生想象當時教室裏孩子們的神態、心理活動等。通過這樣的訓練,既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及插圖,展開合理的想象,對人物的感受也就更加具體形象。利用插圖進行再創作,變無聲語言變有聲語言,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一條良好途徑。

為刻畫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作者總是要對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等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抓住這些詞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在頭腦中進行再造想象,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閃現在學生的腦海裏。如在《少年閏土》第一節中,魯迅先生雖然只用了廖廖幾筆描寫了閏土月下刺猹的情景,卻能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思。通過想象,閏土這樣一個機智勇敢,勤勞樸實的農村少年形象深深地印在我們腦海裏。

好的文章像書法,有時密不透風,有時又疏可走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説透,刻意留下“空白”,讓讀者揣摩,或因表達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內容,留下“空白”。在教學中,教師就應該用好這些“疏可走馬”處,巧妙地激發學生展開想象,用創造的才智為這些“空白”添補亮麗的色彩。《小鴨子回家》一課,小鴨子回到家後,發生了什麼事呢?鴨媽媽會説什麼,小鴨子會説什麼?這給學生留有想象的空間,我抓住這一空白,啟發學生想象,練習説話,體會小鴨子的心情。又例如《狼和小羊》的課文沒有寫小羊最後的命運,但是老師可以問學生“小羊最後有沒有被狼吃掉?”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補充空白。像這樣留有藝術空白的課文,國小教材中還有許多,關鍵要靠我們教師是否能積極挖掘,把學生的思維推向高潮,使閲讀教學的課堂,放射出亮麗的光彩。

課程改革的重點是“以促進學生髮展為核心”,以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學生是發展的主題。教師要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閲讀的主人,促進其個性化的發展。作為語文教師,在閲讀教學的改革中,要逐步克服重寫輕説的傾向,充分調動學生閲讀的積極性,廣開言語,讓思路暢通,課堂的氣氛就會活躍起來,學生才會在書聲琅琅,各抒意見,議論紛紛的環境中養成多語善言,熟讀精思的習慣,使學習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和發揮。

第8篇

隨着我校《國小語文教學中“導學案”的設計與實施》課題的開展,“導學案”在我校教學中已經開始實施。“導學案”是由教師根據課標要求、教材設置和學生學習情況設計,其中 “導”指的是引導、指導,是教師輔助和引導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和課堂上自主學習的方式、方法,涵蓋導學、導思、導練的功能;“學”是學生藉助導學案,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課前預習,課堂內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逐步達到讓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的目的。我們認為“導學案”就是教師從事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掌握知識技能,獲得情感體驗,人生經驗、形成價值態度的一種學習方案。

“導學案”更多地關注了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關注教師教學的針對性,關注課堂師生共同成長的互動性。彰顯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教學理念。我在“導學案”的教學實踐中,對 “導學案”有了一點粗淺的思考。

“導學案”從教材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獨立看書、自學、思考、探究,使學生課前就對教材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及時地發現問題,完成第一次的課前預習;然後在課堂上提出問題,通過小組學習的形式,討論交流、合作探究,並在教師的適時點撥下,完成第二次的課堂學習。這種設計,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提供了條件和明確的學習任務,使每個學生的學習時間有了保證,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強。

二、“導學案”實施中的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收集調查我們發現已經成功實施“導學案”的學校都是在上課前一天,把“學案”下發給學生進行研究,對於國小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來説不會妥善保存“學案”,於是我們把全期“學案”裝訂成冊發給學生,因此在實施中我們無法根據學生的學情發展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再次對“導學案”進行調整。

“導學案”的學習流程分為四個內容:獨立嘗試、交流探祕、鞏固提升、回顧反思。獨立嘗試即課前預習,有的學生拿到學案往往不是按要求去認真看書,而是淺嘗輒止,急於做題,在概念原理都不甚理解的情況下對照例題等直接解題。有的家長看到孩子不理解題意非常着急,沒有給孩子時間思考就給孩子講題,還要求孩子完成整節課的學案,導致學生對課堂失去興趣。

“導學案”使得學生與學生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表達各自的意見,但同時,這樣的課堂變成了師生核對答案的講堂,學生失去了知識的一個形成過程,減少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

⑴、在上課前一天,要求學生根據學案內容認真閲讀教材內容,提醒學生要重點掌握的問題,激發學生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信心。

⑵、強化學法指導,通過文本分析,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背景,預測可能出現的難點。使學生知道採用什麼樣的學習策略才能省時省力效果好。碰到學習過程中不懂的知識點、難以解決的問題要做好標記,第二天與同學交流或在課堂上向老師質疑。

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預習後差異更大,因此,教師要“以學定教”,把握好教學的起點、內容、要求和節奏。對於預習之後就能掌握的,可以少講甚至忽略,而對於一點就通的.可以以點撥為主的指導,把最多的時間用在有一定難度的知識面上。

⑵、用“導學案”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通過展開充分的思維活動來獲取知識,顯現學生思維過程中的困難、障礙、疑問和錯誤,尋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及時地給予鼓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的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⑶、用“導學案”進行課堂教學要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選、精講、精練、精批。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評必補。教師要根據教材精選學習材料,精選導學策略,精收反饋信息。優選教學方案,優化教學手段,在抓住“重點”、凸顯“難點”、破解“疑點”上下功夫。

教而有法,但無定法;學而有法,貴在得法。總之,在“導學案”實施中,教師要有較高的課堂駕馭能力,要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在學習活動中以學生為中心,以學案為載體,以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各種良好學習習慣為最終目標。

在教學實踐中,除了抓好導學案,我還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和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所以要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閲讀文本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每篇課文。教師應重視用文學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聽、説、讀中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如:教學第十二單元時,由於課文涉及藝術,是學生難以體會的,所以我運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圖片,如《小馬過河》、《特殊的考試》等,讓體會圖片表達的不同情感,由於有着親身的情感體驗,學生對課本的藝術描寫更深刻,透徹,學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在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的表情朗讀,展現課文描寫的形象,抓住課文中有一定內涵的詞句進行體會,落實語言文字的綜合訓練。

2、走出教材,讓學生擴展閲讀,多實踐,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從課內來説,每一節語文課留出3至5分鐘給學生擴展閲讀和本次課文相關的材料,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語文素養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從課外來説,必須加強課外閲讀和實踐。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班委選舉;課前一分鐘演講;評論班級生活;開主題隊會;讀書、看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競賽??都會使學生在“語文化”的生活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這都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好方法。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 朱熹曾經説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論: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4、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還是顯而易見。

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説:“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我們許多老師在新老教材的語文教學中,曾經嘗試運用過“小組互動探究四步法”,也就是:1.讀——讀喜愛的語段;2.説——説探究的內容;3.問——問不懂的問題;4.幫——幫助解決疑難。例如:學習《小馬過河》時,就是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通過讀一讀、説一説、問一問、幫一幫的過程,以多元的對話為模式,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同學之間的合作探究,這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使整個課堂瀰漫着一股親切、活潑的氣氛。課堂上或爭先發言、或點評、或小組討論。教師在課堂上架設起一座文本與學生對話的橋樑,使學生學會了真正地學。

從現在實施課改的課堂教學實際來看,學生的學習方式由過去那種被動接受式轉變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不僅使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知和領悟得到了落實,還讓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進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發和增強。但我們在提倡尊重和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同時,我們並不能完全抹殺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能。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