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的作文2篇 感悟文章,智慧之旅。

來源:巧巧簡歷站 8.48K

本文以“讀後感的作文”為主題,旨在探討閲讀對我們的心靈和思維產生的深遠影響。通過讀書,我們可以拓寬視野,增長知識,培養思辨能力,提升情商。閲讀給我們帶來的啟迪和感悟,常常讓我們在生活的迷茫與困惑中找到答案,擁有更豐富的內涵和價值觀。閲讀後的感悟與思考,將從不同角度探討在作文中展示出來。

讀後感的作文2篇 感悟文章,智慧之旅。

第1篇

拿到兩本共讀書,兩本著名教育家的書,手上沉甸甸的,心裏也沉甸甸的,猶如學生捧着沉甸甸的作業。但當我打開書,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覺得讀這樣的書,值!

於永正老師這樣説:“我的一生,正在不斷努力地完成一個個‘小目標’,爾後完成了我的‘大目標’——成為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上好課,把課上得有意思,是我畢生的追求。”

朱永新教授也説:“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像鬆居直,一輩子就做圖畫書,很精彩。我一輩子能把新教育做好,就很不容易了。”

是呀,一生追求一個目標,做好一件事,能堅持做好,就是了不起的。大師之所以成其為大師,也正因為如此。

想想,自己能否一生做好一件事?全心全意地教好課,做學生喜歡的老師?帶領孩子多讀書,讀好書?排除雜念,在完成學校工作的同時,堅守着這一份發自心底的追求,並持之以恆地完成,對自己,對孩子,善莫大焉。

“真的不要太像老師,不要太像上課。太像那麼回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看似“隨心所欲”,其實“不逾矩”。這樣的課堂,學生喜歡,老師也放鬆。這樣的老師,學生喜歡,在不知不覺地相處中成長並收穫了。正如著名科學家張光鑑教授説:“老師要和學生相似,於永正和學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師生融為一體,教育變得簡單而有效。於老師在教授“眸”字時,從形象的眼睛入手,到遊戲似的觀察眼睛發現人影,再到用“眸”組詞,再到出處,最後到運用。尤其是最後於老師的傳神一笑,並點明用於女生。全班燦爛大笑。這個“眸”字,教出了內涵,教出了味道。

老師的心有多大,他的課堂就有多大。把課上好,是老師最重要的“看家本領”。於老師説,雖然我們強調自主學習,重感悟。但課文中有許多東西學生還是很難感悟出來的。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點撥和講解。一味地“放”和一味地“講”,同樣地不可取。如於老師在教授《林沖棒把洪教頭》時,通過自主學習後的引導,孩子體味到“讓”的四層含義:禮讓、忍讓、謙讓、寬讓,層層推進,一個真男子、真英雄、真好漢就呈現在了我們面前。還有《秋天的懷念》一課,於老師引導孩子理解:母愛究竟是什麼?躲——理解;擋——呵護;笑——寬容。這是母愛的三層境界。週一貫老師評價説,這是於老師繼《草》教學後的第二座閲讀教學的里程碑。

輕鬆來自老師的“舉重若輕”,來自於老師的幽默,從而化有形於無形間,師生共樂,課堂融融。蘇聯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説:“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如學習《翠鳥》一課時,於老師看到小慶打了個哈欠,於是讓他去逮一隻翠鳥,小慶説不好逮,就説出了文中對翠鳥住處的介紹,而且,最後的七分鐘,不但學生的疲勞一掃而光,而且起到了極好的效果。還有,在學習《草》時,於老師引導孩子理解“一歲一枯榮”這句話時,故意説成“一歲一窟窿”。與孩子故意玩同音遊戲的過程中,巧妙處理教材,在玩樂中十分有趣地學習。

學習語文,學生歸根結底,是學語言,用語言的。於老師主張寫好字、讀好書,還要寫好文。而寫下水文是於老師認為的最好的作文備課。一下水,什麼都明白了,既能示範,又可激勵。於老師的下水文《禮物》,真是趣味橫生。我最喜歡的對白是:”你真是個大壞蛋,你別叫於永正,你叫於永歪算了!”這樣的趣事,於老師寫出來與孩子們一起回味,真如個大男孩一般。當孩子説於老師小時候好壞時,於老師接着説“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孩子們發出了會心的笑。一句話的點撥,就化拙為巧。佩服於老師的遊刃有餘,舉重若輕。

愛因斯坦説:“一個人把學校裏學到的東西全部忘掉之後,剩下來的才是素質。”於老師説,要“該留下來的”方面下力氣,字會認會寫,文會讀會寫,話會説會講,這是於老師所主張的“教會了”的至高境界。這也是語文教育的終極追求。

讀書,能從根本上轉變一個人。後進生是一個特殊的需要用心的羣體。於老師説:伸出的一隻手,就代表着學生的差異。為什麼硬要食指長得像拇指一樣粗壯?難道因為小指細而短,總是長不過中指,便把它鋸掉嗎?引導後進生讀書吧,後進生一旦喜歡讀書,且會讀書,就會踏上徹底改變的快車道。

而讀寫更是成就了於老師。於老師“明天的風景”是當作家,而不是教育家。“在文字世界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堂”。寫的過程,是感受昇華的過程,認識提高的過程。於老師給自己規定,每學期精心鑽研兩篇課文,教好兩篇課文,然後寫出兩篇文章。“我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的寫的習慣。”於永正老師這樣説。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是瑣事纏身,而不能致力於重要的但不緊迫的事——讀書與寫作中來,這也是我們成長的瓶頸所在。

愛是教育最好的別名,掌聲是別樣的讚美。如果我們能做到喜歡每一個學生,教育無疑會進入一種別樣的境界。“每接一個班,總有我不喜歡的學生。但我會尊重他,不會冷落他,漠視他。”於老師這句話説得十分實在,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關注,用真誠換得真誠。因為只有差別,沒有差生。把自己當作孩子,把孩子當作與自己平等的人。於老師還説,激勵、期待的話只要能對一個人起作用,就不放棄任何一個人。這是一個教育家的大愛情懷。

正樹堂老師説:“我年輕的時候不會教,等會教了,又老了,退休了。”於老師也説:“是呀,為什麼教育這麼難,非得人老了,才能對它有所領悟?””隨着年齡的增長,實踐經驗的豐富,我對教育、對語文教育、對學生的看法,真的發生了深刻變化。我真的想帶着我的這些認識再去教一個班——從一年級教到六年級。”特別當讀到《後記》中,於老師説這是他的“封筆之作”,並説“再版時——如果再版的話——我一定改正。”我想哭,為一代教育家的封筆之意,更為一個偉大教育家的敬業、謙虛、執着與努力!

讀大師的話,感受着大師的大愛,憂傷着大師的憂傷。他——於永正,是我、我們,國小語文教師的明鑑、追求與企盼!

我們正在踐行着大師前行的道路,漸漸地在語文教學中走向成熟。我們能讀到這麼真誠的書籍,是我們的幸運,孩子們的幸運。讓我們站在大師的肩膀上,用愛成就孩子,用智慧駕馭課堂,在啟迪中書寫屬於我們的教育人生。

讀後感的作文2篇 感悟文章,智慧之旅。 第2張

第2篇

今天,翻開語文書,我無意中發現裏面有一篇課文,名字叫《爭論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默讀起來。讀完這篇課文,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課文一開始講述哥哥和弟弟爭論不休,誰也不讓誰,我很好奇:兄弟倆為什麼事吵得不可開交呢?哦,原來他們看到一羣大雁從頭頂上緩緩地飛過。只聽哥哥説:“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來就用熱水煮着吃。”可弟弟卻不以為然地反駁道:“這麼好的食物,一煮有什麼味道?依我看,應該用明火烤着吃”。哥哥根本聽不進弟弟的任何建議,便又對弟弟説:“你這話不對,大雁不該用火烤着吃,煙熏火燎的,能有什麼好味道?”弟弟也不甘落後,説:“大雁就該烤着吃,皮香肉嫩,還可以撒上鹹鹹的鹽、香噴噴的芝麻,多味美可口啊!”兄弟倆誰也説服不了誰,於是他們找一位老爺爺評理。老爺爺建議他們把大雁剖開,煮一半,烤一半,不就兩全其美了嗎?兄弟倆都很滿意,可他們抬頭一看,大雁早已經飛得無影無蹤了。故事雖然讀完了,但是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抓住時機先做起來。比如,我經常躺在温暖的被窩裏想:如果每次考試都考100分多好啊!我媽媽知道了我的心意,就對我説:“你只是在温暖的被窩裏痴心妄想,而不是立即起牀去勤奮讀書,這就等於黃粱美夢一場。你只要認真學習,不想着其它事情,那肯定能夢想成真的。”我慚愧地低下了頭。從此以後,我就不再想這些黃粱美夢,總能抓住關鍵的時機做好每一件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