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現狀調查報告3篇 "深度探訪幼兒園現狀:專業調查揭祕"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2W

根據最新的幼兒園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幼兒教育領域呈現出地區發展不平衡、教師短缺、園舍不足等問題。加強對幼兒教育的重視,提高幼兒教師素質和加大園舍建設力度,成為當前幼兒教育改進的關鍵。

幼兒園現狀調查報告3篇

第1篇

廣義的食育指通過各種飲食觀念、營養知識、飲食安全、食文化等知識教育和多種多樣的烹飪、栽種等體驗,獲得有關“食”的知識和選擇“食”的能力,培養出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意識、有傳統食文化理解力的、有良好飲食習慣的,能過健康食生活的人。狹義的食育即飲食行為教育,是指對孩子進行包括飲食觀念、膳食營養知識和飲食衞生安全等一系列營養學的教育,養成科學健康的、可持續的飲食習慣。[1]

在我國,由於受傳統文化重知識、重學習理念的影響,食育是相對比較忽視的領域。在筆者所在地區,尚沒有開展食育研究與實踐的幼兒園或科研團體。因此,本課題旨在通過對本園幼兒、家長的調查,瞭解我園“食育”的現實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激發幼兒對食物的興趣,學習與食物和飲食相關的知識,初步瞭解食文化,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

本研究主要採用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問卷在我園食育課題組教師研討論證、參閲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幼兒、家長實際情況制定。問卷初稿在徵求幼兒園骨幹教師、業務園長、區名教師、省特級教師意見後修改形成正式問卷。

本調查對象為我園新入學小班新生,共6個班級240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240份,回收有效問卷213份,回收率為88.75%。填寫時要求以幼兒監護人填寫為主,觀察、詢問幼兒後如實填寫。

(一)獨立進餐狀況——具備獨立進餐能力,但並未養成良好的獨立進餐習慣

獨立進餐狀況的調查共設計有6個問題,分別指向幼兒進餐的能力、情緒、時間地點等,調查結果如下(見表1):

1.調查顯示,幼兒都能夠掌握用勺子吃飯的技能,大部分幼兒能熟練使用勺子吃飯,具有自主獨立進餐的能力。但在家能獨立進餐的幼兒卻只有33%,可見幼兒雖具有獨立進餐的能力,但在家裏卻並沒有做到獨立進餐。

2.有42%的幼兒能夠安靜就餐,有50%幼兒能愉快用餐。可見只有約一半幼兒在家中就餐時情緒狀態良好,而很多幼兒用餐時的愉悦心理還有待提高。

3.有57%的幼兒能在固定地方就餐,另有43%的幼兒無法在固定地點進餐。可見有將近一半的幼兒就餐時還無法專注。

4.進餐時間在半小時以內只有55%的幼兒,另有33%的幼兒進餐時間都要達到1小時左右,還有12%的幼兒每天進餐時間長短不一。可見有將近一半幼兒進餐時速度較慢,容易受其他因素影響,進餐時沒有集中注意力。

(二)健康用餐習慣——有一定的進餐衞生意識,但尚不完備

健康用餐習慣主要指的是清潔衞生方面的習慣,共設計有四個問題。統計數據如下(見表2):

1.只有約38%的幼兒在就餐時能夠保持餐桌整潔,眾多幼兒尚未能夠做到不讓飯菜弄到桌上。可能是幼兒手指精細動作還沒發育完全,幼兒控制手指進行挖舀餵食時的平衡性還不穩定;也有可能是家長沒有在這方面予以指導教育。

2.63%以上幼兒能夠做到飯前洗手,可見家長平時對這一衞生習慣比較重視。

3.能夠做到飯後漱口的幼兒比較少,只有約22%,其餘42%的幼兒完全沒有飯後漱口的習慣,36%的幼兒是可有可無的狀態,可見飯後漱口這一習慣大部分幼兒在家裏尚未養成。

4.約39%的幼兒能做到飯前不吃零食,24%的幼兒飯前要吃零食,37%的幼兒有時吃有時不吃。可見飯前吃零食的幼兒還是比較多的,這可能是導致很多幼兒正式就餐時吃不下、不肯吃的一大原因。

(三)飲食口味與偏好——存在一定的挑食、偏食現象,最愛肉類、紅燒、甜食

飲食口味與偏好主要調查幼兒是否存在挑食偏食現象,瞭解幼兒最愛吃的食物種類和烹飪方法。調查結果如下(見表3):

1.調查顯示只有32%幼兒能做到不挑食,38%幼兒經常挑食,30%幼兒有時挑食,可見挑食是幼兒中比較普遍存在的問題。

2.幼兒最喜歡吃的菜中,肉類選擇的最多,其次是魚蝦,然後是蔬菜,愛吃蔬菜佔26%,存在一定的偏食現象。

3.在烹飪方式方面,幼兒最喜歡的是紅燒,佔46%,其次是煎炒和油炸,分別佔32%和20%。這可能是受本地區飲食文化影響,蘇南地區的人愛吃紅燒的菜餚,尤其是葷腥偏愛紅燒。

4.幼兒最喜歡的零食根據舉例多少排序,依次是餅乾、巧克力、蛋糕、冰激凌、果凍、肉乾、糖、海苔、山楂、堅果,可見大部分幼兒喜歡吃的零食以餅乾、甜食為主。

(四)家庭進餐教育——有較好的理念,但並沒有落到實踐

進行家庭進餐教育調查主要目的是瞭解家長對孩子進餐習慣的教育理念,調查結果如下(見表4)。

⒈問題1顯示,當面對寶寶不願意吃飯,或者一邊吃一邊要玩時,大部分家長選擇的是大人喂的方式,其次是用零食玩具來哄孩子吃飯,也有少數家長選擇任由孩子不吃或邊玩邊吃,能夠想辦法讓幼兒獨立進餐的人數少之又少。這可能是因為一方面家長認為吃飯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不能少吃或不吃,同時家長又缺乏引導孩子獨立就餐的意識和能力,可能是他們不知如何去引導孩子。

⒉問題2顯示,家長主觀意識中,對進餐習慣培養的方法選擇中,大部分家長都選擇以鼓勵為主,家長以身作則,其次是改善烹飪方式、創設愉悦氛圍,也有家長選擇順其自然或懲罰這兩種方法。可見在大部分家長的觀念中,關於引導幼兒進餐及如何培養進餐習慣,家長都是願意以鼓勵引導為主,進行正面教育。

對於家長們感到頭疼的挑食問題,我們應更多地站在幼兒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不要被自己主觀所左右,幼兒挑食可能有自身原因,如心理性因素怕腥味等,也有可能是經驗性偏食,還有可能是過敏性偏食等。家長應瞭解孩子偏食、挑食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逐步矯正,不宜強迫他每餐必須吃完所有飯菜。平時不要刻意強調幼兒的挑食,一方面尊重幼兒的自主選擇權,另一方面成人可用自己對食物的喜愛影響幼兒。

家長和老師應幫助幼兒對食物和飲食形成正確的認知,瞭解身邊的各種食物,認識各種食物的來源以及它所具有的營養價值,幫助幼兒對不健康食物可能帶來的危害有足夠的認識。在培養幼兒飲食衞生習慣時,家長可以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來進行正面的示範,與幼兒一起堅持做到衞生習慣要求,從而讓幼兒形成固定的心理衞生意識。

3.重視情緒,創設温馨的進餐環境,營造舒適愉悦的氛圍

飲食與精神、情緒聯繫密切,被強迫則會不喜歡。因此在進餐過程中,應努力創設輕鬆愉悦的氛圍,不要讓孩子感覺到進餐的'壓力。平時應鼓勵孩子把自己的飯菜吃完,建立成就感。可把孩子實在不吃的,或現有飯量減半,讓孩子體驗吃光飯菜的成就感。

另外,家長可以嘗試與幼兒一起親手種植蔬菜,在種植過程中加深對健康、營養食品的瞭解;可以讓幼兒一起嘗試參與食品製作,在品嚐自己勞動成果的過程中增進對健康、營養食品的認識和情感,幫助幼兒悦納有利於人體健康的食物,逐漸對健康、營養食品產生喜愛之情,遠離垃圾食品,從而形成良好的飲食行為,擁有健康的身體。

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後,老師與家長可以相互配合,根據幼兒實際情況,開展相對應的食育活動。例如在幼兒園的點心和午餐,可以開展自助就餐的形式,讓幼兒自己取餐具、取食材,等大家都自助取好後,一起開始享用。在這個過程中,要給幼兒時間和機會成長,同時要與家長溝通,讓家長理解這樣做的目的和意義,不要讓家長產生誤解。

幼兒園還可以利用生活體驗室開展一些簡單的烹飪活動,或者帶領幼兒參觀食堂,瞭解做飯菜的過程。並鼓勵孩子在家裏和父母一起嘗試合作烹飪食物、或參與買菜洗菜擇菜等,還可用照片的方式帶到幼兒園跟同伴分享,培養他們參與食物製作的熱情,讓他們對食物產生情感,從心理上接納食物。

此外,如果父母和老師每天在幼兒面前都能愉快享受的進餐,幼兒也會被這種情緒所感染而願意去品嚐。日本鼓勵教師甚至其他員工與幼兒一起進餐,與幼兒培養更像家人的感覺,教師與幼兒一起就餐時必須以好的狀態,對食物由衷的喜愛去影響幼兒。因此,家長和老師都可以利用榜樣的力量,一起陪孩子進餐,共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

幼兒園現狀調查報告3篇

第2篇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早期教育對人的一生的巨大作用,認識到生命早期教育的特殊重要性,人們也越來越多地關注兒童的發展。讓每個兒童都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為他們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我國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也明確提出:“實施素質教育,要從幼兒階段抓起。”雖然幼兒教育問題得到改進,但也存在許多問題,尤其是農村,幼兒教育問題頗多。農村學前教育成績和問題同在,機遇和挑戰並存。

對於教學內容方面:一是缺乏適宜於農村幼兒園的教材。調查發現農村幼兒學習的教材主要是立足於城鎮幼兒園,大多內容源自於那些具有現代氣息的城市課程資源,而農村孩子身邊熟悉的、摸得着、看得見的、豐富的農村自然與文化資源,卻極少在教材中體現。教師只能從教材到教材,照本宣科,幼兒被動學習的狀況難以改變。課程安排不盡合理,教學內容比較單一,主要是學習,而像繪畫、唱歌、進行小製作等很少,不利於孩子興趣的培養,不利於其全面發展。某些學校迎合家長的要求,教學內容國小化,幼兒接受比較困難,影響學習興趣。60%的家長認為“學好課本知識,考試得高分”尤為重要,26%的家長覺得養成良好的禮貌習慣也很重要。二是村裏一些幼兒園的課間較為單調,很少有幼師組織孩子做遊戲,孩子門基本上都是自己玩自己的,學校若是有滑梯、鞦韆等設施還好,但是農村學校的條件都比較差,不具備這些設施,幼兒們的課間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豐富多彩。三是調查發現幼兒的作業負擔較輕,66%的家長認為作業適中、負擔一般,27%的家長認為作業太少,7%認為孩子作業多、負擔重。

關於幼兒園收費問題,大約有65%的家長表示能接受,6%認為不能接受,29%説無所謂交多少,家裏就一孩子。“你孩子就讀的幼兒園是否存在亂收費現象?”大部分家長並不明確知道是否存在亂收費的現象。當問及“假如存在亂收費,您會採取什麼方式解決?”100%都選擇忍氣吞聲,“他們亂收費沒,我們也不清楚,就算亂收費了,我們也沒辦法,別人交,我們就交,為了孩子嘛!”

最後是幼兒的入園率不能達到百分百,少部分四五歲的小孩仍在家裏玩耍。對於有校車接送的'孩子基本都去上學了,但是還有一些家長覺得幼兒園較遠接送不方便又無校車接送,就讓孩子在家多呆些時間。

從幼兒園方面:幼兒園佈局不合理,“入園難”的問題在偏遠農村尤為突出。調查發現,城鄉學前教育資源配置極不均衡,市區和城郊鄉鎮幼兒園密集,農村幼兒園極少,導致不少家距市區較遠的家長,不得不進城租房陪伴幼兒入園,不僅增加了家庭的經濟負擔,也影響了他們正常的經濟活動。幼兒園也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房屋簡陋、場地狹小、設備陳舊等問題。某些幼兒園對基礎設施、教師工資等的投入太少,由於工資待遇太低,致使農村幼兒教師人心不安,流動性大;有一定專業水平的幼兒教師不願在農村幼兒園任教,造成農村幼兒園師資質量不高,特別是專業素質與實際需要差距很大。學前教育機構的管理體制不順,沒有經費和人員保障。教育行政部門普遍反映,學前教育經費從未納入財政專項預算,一般是佔用義務教育經費;幼兒教師沒有納入國家編制序列,多是在國小編制中調劑;對幼兒園管理乏力,服務不到位。從幼師瞭解到,學校從來沒有組織過對老師的專業培訓。

從教師方面:幼師的受教育水平沒有完全達到要求,有的“幼師”是在學校“打工”的,並不是從幼教專業畢業的,沒有經過正規的培訓,職業技能水平較低。當問及對孩子的老師有何評價,大多數覺得還行,責任心較強,有耐心;然而,也有的家長説老師對孩子的關心不夠,甚至有多學生體罰的現象。

從家長方面:就拿收費來説,很少有家長監督學校是否亂收費了,要多少就交多少,就算有也寧願忍氣吞聲,沒想過向教育局舉報等來維權。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或期望也隨之變高,主要是希望孩子能學習好,讀書成才。但是有的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老師的事,把孩子交到學校就行了,很少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調查發現,農村出門在外的家長似乎更關心孩子的學習,他們會打電話詢問老師和抽空輔導孩子的學習。

從政府方面:政府對農村幼兒園的政策不完善,出台的支持幼兒園發展的政策較少,對幼兒園的經費投入不夠,幼兒園發展較為艱難,教育部門依法行政的力度不夠,缺乏規範化管理。一些地方對幼兒園違規行為查處不力。辦園以盈利為目的亂收費等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未經登記註冊非法辦園。

三、對於這些現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對於幼兒園方面:在學校的信息公開欄裏公佈收費狀況,讓廣大家長心中有數,接受監督。要堅持幼兒園的公益性質,合理收費,實行評級分類,按類別等級和地域區別確定保育費標準,資助農村貧困家庭子女入園。對現有公、民辦幼兒園教師實行必要的專業培訓考核制度,對現有公、民辦幼兒園教師實行必要的專業培訓考核制度。嚴格准入制度,做到持證上崗,確保幼師的質量。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幼兒營造快樂學習生活的環境。制定、完善農村幼兒園教師工資待遇、社會保障制度和職稱評定製度,改善農村幼兒園教師待遇,逐步做到民辦園教師與公辦園教師同工同酬,鼓勵和保護農村幼兒教師安心從教,並吸引中師和中師以上學歷的畢業生到農村幼兒園任教,以穩定農村幼兒教師隊伍。

對於家長方面:糾正“教育是學校的事”的錯誤觀念,加強同幼兒園的聯繫,主動關心孩子的成長,多與孩子交流,認識到生命早期教育的特殊重要性,改變育兒觀念,孩子不僅僅是學好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學會如何做人,這應該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吧。

對於政府方面:堅持多種形式發展幼兒教育的方針,政府對幼兒教育予以充分關注,促進教育的民主化發展。要進一步強調幼兒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公平性和福利性地位。加大地方政府投資的力度,實現幼教經費的逐年增長,逐步提高幼教經費在教育經費中的比例。擴大政府的資金使用範圍,逐漸使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懷,實現早期教育公平。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政府的隱性投資,鼓勵社會多種力量辦園。減輕幼兒園的負擔,鼓勵社會資金用於舉辦不同體制、不同形式的幼教機構,發揮社會力量辦園的主體作用。加強對幼兒園的監督與管理,重視安全的督查。

第3篇

幼兒教育的有效實施必須依賴幼兒園、家庭、社會的互相聯繫和配合。儘管許多幼兒園都意識到家園合作的必要性,但很難真正落到實處。研究小組通過問卷調查形式對xx鎮中心幼兒園家園共育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問卷調查的對象涉及xx名家長和xx名教師。調查結果令人喜憂參半。

從教師和家長層面看,他們的家園合作觀念和他們的行為存在較大的差異。100%的教師和95%的家長認為幼兒的健康成長要依靠家園配合,99%的教師認為家長有必要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工作,90%的教師認為家長有能力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工作,88%的教師認為家長有必要參與幼兒園的管理工作,70%的教師認為家長有能力參與幼兒園的管理工作,但只有58%的教師願意家長隨時到班上觀摩活動,只有23%的家長經常向園長或教師提各種建議或意見。儘管大多數教師都知道在幼兒離園時與家長交流的重要性,但實際上只有39%的家長認為自己每天都有機會與教師交談,只有6%的教師能在一學期內對全班幼兒進行家訪。

一系列數據真實地呈現了家園合作的現狀,由此引發了研究者的思考:教師、家長們的觀念和行為之間為何存在差異?家園合作中,教師與家長分別扮演了何種角色,他們之間又是怎樣的關係?通過兩份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研究者得出以下結論,xx鎮中心幼兒園家園共育有着以下特點。

一、由於地域限制,家長多為爺爺奶奶。由於幼兒園地處xx鎮裕盛村內,幼兒多為附近村內幼兒。家中父母多外出打工,幼兒多為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在家照顧幼兒。

二、園內教師與幼兒家長在家園共育中地位不平等。儘管大多數教師和家長都認同家園合作的重要性,但雙方對分工責任的認識比較模糊。家長把“參與”僅僅看作是自己的義務而不是權利;教師則認為“家長參與”的作用主要是配合教師做好工作。不少家長認為,“孩子進了幼兒園,教育的事主要由老師負責,我們家長就是打打雜,老師叫咱幹啥咱就幹啥,這就是最好的支持了”。有的家長則表示平時沒有時間參與,無可奈何。有教師承認,“在觀念上我們能接受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教育管理工作,但事實上我們對他們的能力表示懷疑”。有的教師覺得家長一到幼兒園、一進班級,就像個監督員,讓他們覺得很不自在。正是因為這樣,教師和家長雙方的合作和交流常常是單向的。在家園聯繫欄,不少教師只是把從書報雜誌上摘抄的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張貼上去,把需要家長幫助幼兒準備的材料以及一週的教學計劃告知家長。家長會也幾乎是固定的“報告會”模式,由園長、教師宣講,家長只是被動地接收,發言的機會很少。家長開放目的活動與形式也都由教師單方面決定,家長只需到時參加就行……由此可見,教師和家長在家園合作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師拔高了自己的地位,而家長放棄了自己的權利。

三、教師與家長的合作缺乏積極的互動 。教師和家長只有形成一致的合作目標,互相理解和認同對方的觀念與行為,才能產生積極的互動。調查結果顯示,92%的教師認為自己與家長的教育觀念存在很大差異。在訪談中,教師也談到“家長對幼兒園教育不太瞭解”“不懂幼兒教育的方法”“不能客觀評價自己的孩子”,他們認為“工作中最大的困難是得不到家長的正確理解”。他們認為教師和家長教育觀念的差異主要表現在部分家長重知識學習,輕習慣培養,不切實際地要求幼兒園提前教授國小的課程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幼兒園面臨兩種選擇,一是我行我素,以至於得不到家長的理解和配合,二是放棄原則,迎合家長。很顯然,這兩種選擇都是消極的。正確的做法是積極面對觀念上的差異,把對家長的教育指導列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做。

總之,目前家園共育存在着意識淡薄,在家園共育工作中教師的實踐經驗少,理論不能聯繫實際,尤其是不善於與家長溝通,缺乏家庭教育指導的能力和方法等問題。但是幼兒園年輕教師多也有很大優勢,他們反應快、適應能力強,各種觀念轉變快,具有上進心和創新精神,其發展空間大,隨着不斷地學習和生成長,家園共育會成為現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