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4W

作為教師在編寫教案時一定要認真對待才行,制定教案能夠幫助我們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湘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

湘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5篇

湘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篇1

東南亞 第 1 教時

教學目標:

1、東南亞的範圍,聯繫兩大洲和兩大洋的地理位置

2、東南亞的氣候和農業

3、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4、東南亞的風景

教學重點:

東南亞的地理位置

馬六甲海峽的十字路口位置

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教學難點: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東南亞的地形、氣候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國際影星楊紫瓊的家鄉是哪裏嗎?她的家鄉就是美麗的熱帶島國------馬來西亞。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請一位同學上來指出馬來西亞的位置。

(放映東南亞的地圖)。

[提問]:它大概位於中國的哪個方向?

跨過中國的南部邊界,就到了與我國山水相連的東南亞。它包括了許多國家,從總體上來看,可以分為兩大塊,一個是半島,因為位於中國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島,請同學們用紅筆沿邊界畫下來,數一數有多少個國家位於中南半島上;另一個是羣島,由幾萬個分佈於太平洋中的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請同學們用藍筆沿邊界大致畫下來。數一數有多少個國家組成。

[總結]:指圖: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東面。緯度位置大約在10ºs—25ºn之間。地處熱帶,所以這裏四季常青,分佈有成片的熱帶雨林,成為當今的旅遊勝地。我們常聽到的新馬泰地區就是指這裏。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

我們仔細觀察一下藍筆和紅筆畫出來的地區可以發現,東南亞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馬路上的十字路口。他溝通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東南亞正是擁有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各國往來的十字路口。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鄭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壯舉,就是通過東南亞而到達了北非、西非等國家和地方進行了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展示鄭和下西洋的圖片],而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則可以稱為十字路口的咽喉部位,控制了他就可以控制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通道。[展示馬六甲海峽的圖片説明]

剛才我們數了數東南亞的主要國家,發現東南亞由十一個國家組成。這十一個國家是:老撾、緬甸、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文萊、東帝汶。特別值得一提是東帝汶這個國家,於2000年獨立。這十一個國家就是位於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上。

[活動]:下面我來請同學回答分別在空白圖上填出位於這兩個半島上的國家。

其中的越南,老撾,緬甸是與中國接壤,的內陸國是老撾,其餘都是臨海國和島嶼國。印度尼西亞,由13000多個島嶼組成,其名印尼是海島的意思,有“萬島之國之稱,是世界上的羣島國家。

二、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東南亞的風土人情嗎?東南亞人是什麼人種?他們的主食是什麼嗎?

[思考]:我們發現他們和我們一樣主食是大米,這是什麼原因呢?

[活動內容]在這樣一種氣候條件下,還適合什麼作物的生長?

因此這裏也是世界的熱帶作物的生產基地之一。同學們在圖上找出哪些國家盛產椰子,哪些國家盛產橡膠和油棕,哪些國家盛產稻米和蕉麻。[圖片展示]

好,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對東南亞的自然情況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下節課我們將學習東南亞的人文景觀。

[課後練習]:1、 東南亞由很多海峽為什麼只有馬六甲海峽被日本人稱為“海上生命線”?

2、列舉出“東南亞之最”。

3、收集東南亞國家的風景資料

板書設計:

中南半島,馬來羣島

東南亞的國家

湘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篇2

?多變的天氣》

課題:多變的天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並能正確運用;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能用事例説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聯繫實際區別天氣與氣候。通過對天氣與氣候的特點分析學生學會用分析對比的方法學習地理知識,解答地理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養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良好習慣;增強自身應對變化多端的天氣的防護意識,進而增強對大氣環境的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並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教學難點:

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

教學方法:

問題導向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

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法、觀察法、對比法、綜合分析法。

課時:1課時

教具使用:大洲輪廓圖卡片、地球儀、地理圖冊

教學過程:

導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請首先請兩位同學表演場景對話,讓學生們注意觀看。

場景對話如下。

小明:天可真熱啊,烈日炎炎,驕陽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對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龍江的齊齊哈爾,那裏肯定很涼快,不如我去他那裏避一避暑。對,我得趕快給他打電話。喂,你好!是小亮嗎?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見了,你還好嗎?

小明:好什麼呀!天太熱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這一個星期持續高温,每天氣温都在35℃以上,這不,我給你打電話,想去你那裏避暑。

小亮:你可千萬別來,我這裏一連下了三天大雨,電閃雷鳴,樹被風吹斷了,鐵路讓洪水沖垮了。

小明:那可怎麼辦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給我打電話吧。

小亮:打電話多費錢啊!我們去看天氣預報吧。

小明:對啊,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天氣早知道。我們現在就去查看天氣預報。

師:謝謝兩位同學的表演,是啊,天氣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天氣的知識。

新授:

一、天氣及其影響——談天論氣話天氣

(一)天氣與氣候

師:多媒體出示一組不同天氣的圖片,請學生用語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內容。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剛才幾位同學都描述了圖片中的天氣狀況,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他們都用了哪些關鍵詞來描述天氣呢?天氣又有什麼特點呢?

生:回答

師:天氣就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的大氣狀況,它是經常變化的。通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詞語描述,此外還有冰雹、沙塵暴、颱風等。(圖片展示)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時間短,變化快。(即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差別很大,同一地點不同時刻天氣不同。)

師:天氣在短時間內是經常變化的,那麼氣候有什麼特點呢?誰能説説我們當地的氣候呢?

生:回答

師:氣候與天氣恰恰是相反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特點:具有相對穩定性。例如:我國的温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多年都是這樣。

問:你能總結一下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嗎?(學生分四組討論,回答)

生:小組代表發??

師:總結髮言。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接着,教師多媒體出示一組和天氣或氣候相關的描述,讓學生判斷出該描述是天氣還是氣候。

1.今天風和日麗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4.東邊日出西邊雨

5.我們這個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師:剛才,我們談了很多有關天氣的話題,就是因為天氣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你能舉例説明天氣對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嗎?

生:回答

師:

(二)天氣及其影響

師:(課件播放各種天氣對生活和生產的影響圖片,瞭解天氣對我們的影響,給學生直觀的印象。)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如果我們能預知明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會有很大幫助的。那麼我們從哪裏會預知明天的天氣呢?學生回答天氣預報,引出話題二。

二、明天的天氣怎麼樣——談天論氣話預報

師:同學們你們日常生活中都是通過哪些途徑瞭解天氣的呢?

生:回答

師:是啊,隨着科技和媒體的發達,我們瞭解天氣的途徑越來越多,正如同學們所説: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都是我們瞭解天氣的途徑。

師:那麼,天氣預報又是如何產生的呢?通過這幅圖大家會有所瞭解。多媒體展示天氣預報的產生過程。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通常天氣預報要説明一天或幾天中的陰晴、風、氣温和降水等的情況,我們先來看看風的符號吧。出示幻燈片。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在天氣預報中常常還可以看到衞星雲圖,衞星雲圖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陰天。

師:帶領學生認識衞星雲圖。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為了讀懂天氣預報,通常用專用的符號表示天氣狀況,天氣符號一般與城市名稱一起出現,我們一起來認識常見的天氣符號。

師:帶領學生認識天氣符號。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如果一個城市出現兩個天氣符號會表示什麼意思呢?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活動:請學生結合圖片説説相關地區的天氣狀況。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活動:根據圖片所示內容,回答問題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僅注意每天的天氣變化,而且越來越關注每日的空氣質量。你喜歡什麼樣的空氣呢?

師:出示兩幅不同地方空氣質量的圖片,你喜歡什麼樣的空氣?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生:回答

師: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

三、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談天論氣憂空氣

師:空氣質量的高低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生:學生看課本自學完成。

師: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氣的現象?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從身邊發現問題)

師:展示一些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圖片,讓學生感受人類不合理的做法導致的空氣質量問題,及常見的沙塵暴、霧霾等污染天氣圖片。

活動:(學生分四組)

各抒己見獻良策:面對這樣的大氣環境,我們應該怎麼辦?學生討論後交流自己的看法。

鞏固練習:為下列現象出謀劃策

1.城市裏的汽車可真多,尤其是私人汽車的數量增加很快,汽車尾氣會對空氣造成污染,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2.為了冬季取暖,北方地區經常有一些鍋爐房的煙囱黃煙滾滾。怎麼辦?

3.家庭裝修過度,出現頭暈、噁心的現象。

4.建築工地拆除舊房子,沒有防塵措施,造成大量灰塵。

課堂小結:

師:一節課的學習,使我們收穫很大,請同學們談一談收穫和感悟。

生:回答(略)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要養成一種習慣,即收聽收看天氣預報;樹立一種意識,即保護大氣環境。

板書設計:

多變的天氣

一、天氣及其影響

1.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2.天氣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明天的天氣怎麼樣

1.天氣預報

2.風力與風向

3.衞星雲圖

4.天氣符號

三、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

湘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鄉村與城市的差異,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發展。

2.能舉例説明聚落的位置、形態、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3.瞭解保護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動手蒐集相關圖片,運用圖片説明城市與鄉村的特點和差別,培養學生聯繫實際,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地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生分析城市的好處與不足,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使學生認識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地理環境觀。

教學重難點

1.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

2.聚落與環境的關係。

3.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人類可以説是喜歡羣居的“高級動物”,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有趣的“居住”景觀。請同學觀察下面幾幅圖,它們分別反映了什麼地方的景觀呢?(邊展示,學生邊回答,教師強調圖片分別反映了城市與鄉村的景觀。)

[承轉] 城市與鄉村都是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聚落。

講述新課:

在學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後,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再舉些例子。

[承轉] 我們看了這麼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規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幾十人的村莊,大的可以大到上千萬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與鄉村,它們具有不同的特色。那麼,它們有何差別呢?

讓學生分別展示城市、鄉村景觀圖片:引導、啟發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討論生活在城市裏有哪些好處?

[啟發] 教師可先啟發學生從圖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築情況、商店、醫院等的多少,有無農田、果園、魚塘等方面對比,説明城市與鄉村景觀方面的差別。

[討論] 讓學生分組討論,結合個人的所見所聞,教師適當提示城市的學校教育條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娛樂的內容等方面來比較城市與鄉村的差別;並由學生課前做好小課件,上講台當小教師,與其他同學交流小組的討論結果。

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從人口規模、從事的生產勞動等方面來討論城市與鄉村的差別。

[講述]:通過同學們的討論,不難看出,鄉村是人口規模較小的居民居住地。規模最小的叫做村莊,大一些的叫做城鎮,但我們也把它歸為鄉村聚落。鄉村的周圍有農田分佈,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動空間。而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從事非農業產業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匯聚了大量的社會經濟活動,並對周圍的地區的發展起着顯著的帶動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確存在很多的好處。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問題,你我就身在其中,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哪位同學起來説一説你認為城市存在着哪些問題呢?

教師引導學生從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業困難等方面來進行討論。

[小結] 隨着城市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改造越來越大,自然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所以我們更加要加強城市的綠化,管理與保護。在城市的建設中,要注意人與自然的協調關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環境來。

[過渡] 前面我們瞭解了聚落的形態,主要包括城市與鄉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處於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的,城市是在鄉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將會有更多的鄉村發展成為城鎮、進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佈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勻,從前面的世界人口分佈知識,我們就可以知道,人口分佈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佈情況。

教師進一步引導:我們當地的民居建築有何特色呢?(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社會經濟生活關係密切,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習俗等。

[承轉] 正因為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聚落建築風格各異,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

講述“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展示] 各類文化遺產的圖片,教師邊介紹邊引導學生欣賞圖片,然後請學生考慮圖片反映的內容有什麼共性?

[學生思考討論] 教師總結: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它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某個城市、某個民族、某個國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制度、民俗風情、經濟科技等到的發展水平以及其與環境的關係等。

[教師提問] 有人在古代建築物下刻寫“到此一遊”,這種做法對嗎?(不對)為什麼?(學生討論)

[小結]: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經濟、科研價值,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在於:為我們研究人類各個時期的文化精神、社會制度、民族風情等有着重大的意義。特別為我們人類如何去協調人地關係,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寶貴的資料!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課堂板書設計,概括本課知識要點:

1.聚落: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為城市與鄉村兩種形式;兩者的差別;

2.聚落的形成及其與環境的關係。

3.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課堂鞏固]

1.鄉村聚落類型及其人們從事的生產活動搭配正確的一組是 ( )

a.農村——放牧 b.牧場——伐木 c.漁村——捕魚 d.林場——種植

2.關於鄉村與城市聚落景觀差異的描述,正確的是……( )

a.城市自然景觀改變小、建築密而高 b.鄉村道路縱橫交錯,網線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學校多 d.鄉村人們工作節奏快、文化生活豐富

3.影響聚落形成與發民的主要因素有……( )

① 地形 ② 資源 ③ 土壤④ 水源 ⑤氣候 ⑥ 植被 ⑦地質 ⑧ 交通

湘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篇4

?地圖》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讀圖方法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明確掌握地圖知識和技能,也是今後建設祖國所應具備的文化素質之一。

[知識和能力]

1.初步瞭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註記以及等高線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初步學會在各種地形圖上判斷地勢高低起伏狀況,以備將來能用在生活和生產上。

4.在地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種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離,在地圖上識別方向、填繪常用圖例和註記。

6.在各種地圖上,學會判斷地勢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7.能夠使用目的(如旅遊)確定所選擇的地圖類型及其比例尺。

8.舉例説明一到兩種現代高科技地圖(例如遙感圖像和電子地圖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學重點

1.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線段比例尺。

2.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用海拔計算地面高度。

4.等高線稠稀與坡度徒緩。

5.分層設色地形圖。

教學難點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別以及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係。

2.在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各種地表形態。

教學設計[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圖“對話”,獲取我們所需的信息,這是不夠的,還必須認識和熟悉地圖的“語言”——圖例。

板書

地圖的基本因素——圖例

[講授新課]

提出問題

什麼是圖例?

指導閲讀

指導學生閲讀課本p13圖1.22中有關圖例的文字説明,以及課本p14第3自然段,使學生知道圖例是指: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説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説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數字,又稱註記。

組織活動

1.讓學生看課本p14圖1.24“一些常用圖例”,自己想辦法儘快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

2.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記憶的好方法。教師給予指導啟發,如點狀的符號有哪些?分別表示什麼地理事物?線狀的呢?面狀的呢?等等。

3.教師可用電腦逐個展示各種圖例,讓學生辨認,也可用課前準備的“圖例卡片”,進行“找朋友”或“對號入座”等遊戲。

4.組織學生進行繪製自己居住房間平面圖的比賽,看誰畫的又符合實際又美觀,圖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設計的圖例等要素。

評價點撥

展示若干學生繪製的平面圖,點撥評價後説明記住圖例固然很好,但地圖一般都附有圖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記硬背,關鍵是要掌握識圖的方法和步驟。結合繪圖中的問題,強調在繪圖和填圖時,圖例要規範準確,特別是註記,應該字體清晰勻正,大小合適,排列應“橫寫自左向右,豎寫自上而下”,點狀事物不離點,線狀事物也是線,面狀事物不出面。

小結過渡

同學們,比例尺、方向、圖例是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只有熟練掌握了這些閲讀地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與地圖“對話”,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板書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提出問題

1.當前人們的哪些社會活動會用到地圖,各需要什麼樣的地圖?

2.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你是否知道人們除了

利用地圖之外,還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夠更加快速和準確地獲得有關地表環境狀況的信息?

討論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閲讀課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閲讀材料“地圖家族一覽”,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列舉説明。

評價點撥

教師根據學生髮言情況評價後小結點撥。

①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地圖,如氣候分佈圖、農作物分佈圖、工業區或工業城市分佈圖、鐵路、公路分佈圖、旅遊景點分佈圖、商業中心分佈圖、政區圖、軍事地圖等。

②根據地圖的內容,通常可以劃分為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兩類。普通地圖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經濟一般特徵的地圖,概括程度高,多為小比例尺地圖。專題地圖則是根據專門用途着重反映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現象的地圖。

③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在地圖繪製中的廣泛應用,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地圖,地圖家族中新貴族不斷湧現,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使傳説中的“千里眼”“順風耳”變成了現實,人們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傳輸和獲取地理信息,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更大的方便。

④根據目的和需要,選擇和使用地圖,查找和獲得所需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好習慣。特別是地理課的學習過程中更是離不開地圖,正如人們説的那樣:“地圖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圖學好地理呢?

討論引導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地圖在自己學習地理過程中的體會後進一步引導:

1.運用地圖的方法——上課時要做到左圖右書,圖文結合,養成讀圖、用圖的好習慣。

2.運用地圖的步驟:

①看和指——在圖上找到所學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讀和寫——生疏地名反覆讀,同音、近形、近義的地名要多寫。

③想和説——看到的事物要多動腦想,想好以後要表達出來,能夠“看圖説話”,把“啞圖”變為“活圖”。

④變和畫——變是指在地圖上獲取的信息,要善於遷移應用(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畫是指要多動手進行畫圖練習。如照着畫、默着畫、反着畫(如圖上畫的是南半球某種現象,你就畫北半球相反的某種現象)、繁化簡、圖配文、創新畫等。

總之,學地理,在腦海裏時時、事事都要裝有一幅活地圖,逐步建立空間概念。

反饋練習

1.電腦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件事,讓各小組去組織分配的活動,看看需要選擇什麼樣的地圖,為什麼?

2.各小組再去韓國漢城乘坐地鐵,讓學生完成課本p21活動2。

[課堂小結]

根據以下電腦展示,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地圖基本要素的內容,強調養成運用地圖的好習慣。

板書設計

作業佈置每個學習小組,用16開紙把學校的平面圖設計出來,以“我為學校提建議”為形式設計未來的學校建設方案;或以“我浪費時間了嗎”為主題,結合現有城市地圖分析本組同學上學的路線是否最為簡捷。地圖上要有自己設計的圖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繪圖小組同學的姓名,一週後,大家評比,看哪個組繪的最準確、最美觀。

湘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篇5

地球和地球儀 第二課時

複習上節課內容提問:1.地球的形狀是什麼?

2.怎樣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麼是地球儀?

4.地球儀與地球的區別。

導入新課:通過地球儀我們可以瞭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佈狀況。上並拿出教具──地球儀。

提問:大家看看你們做的地球儀與老師的地球儀除了大小外還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處:地軸、南極、北極。不同之處:大家有沒有發現老師的地球儀上面有很多點和線?這些線就是緯線和經線,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地球儀上的一個重要的圖示──緯線和經線。

板書:一、緯線和經線

活動:請同學們概括什麼是緯線。

學生概括,補充説明:與地軸垂直並環繞地球一週的圓圈叫做緯線。

活動:1.分別請幾位同學上台用準備好的細繩在地球儀上標示出幾條緯線;

提問: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緯線有什麼特點?(提示:緯線的形狀、長度的變化規律、指示方向等)

學生思考並回答。

板書: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並環繞地球一週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緯線)

請同學們畫出的緯線──赤道,並觀察所畫的緯線是否符合以上特點。

過渡:大家按照剛才的方法看看什麼是經線,經線有什麼特點,經線和緯線有什麼不同?

活動:1.分別請同學上來用細繩標示出兩條經線;

2.學生與教師共同歸納:連接南北兩極並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

引導:與緯線相比,經線的特點是什麼?

學生回答。

板書: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緯線、經線的定義及他們的特點後,請問同學們地球儀上可以畫出多少條經緯線(無數條),為了區別這些經緯線,我們給他們確定了不同的度數,也就是我們常説的緯度和經度。

板書:二、緯度和經度

我們先來了解緯度。

引導:首先我們要找到一條0°緯線,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那麼0°緯線在哪裏,它經常被人們叫做什麼名字?

學生觀察課本第8頁,圖f、g並回答。

師生共同歸納:0°緯線就是我們早已認識的赤道。

活動:展示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紀念碑的圖片。

學生活動:讓學生上台在地球儀上查找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並在標示出基多市。

提問:緯度是從0°緯線開始的,其度數變化有什麼規律?的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麼地方?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8頁,圖f、g並回答。

小結:緯度是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增的。的緯度是90°,它們在北極和南極。

承轉:細心的同學會發現緯度沿赤道呈兩邊對稱,那麼怎樣區分兩條度數相同的緯線呢?

(學生思考並回答)

小結:我們把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開頭字母;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做南緯,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開頭字母。

學生活動:讓兩位學生上台,一位學生任意指示一條緯線,請另一位在地球儀上找出緯線。

引導提問:如果我們要選擇一條緯線把地球平均分為兩個半球,選擇哪條緯線作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最為合適?為什麼?

(學生思考並回答)

小結:同學們真聰明,和科學家們的想法完全一致。我們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學生活動:手拿若干標有緯度的卡片,每組兩位同學任意抽取一張。同學們根據卡片上註明的緯度,按規律站成一排(可自標明赤道的那張卡片,協助同學一起完成這個活動),站好後,每位排隊的同學説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稱。

板書:1.緯度

(l)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律;範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

引導:按照我們學習緯度的方法,首先我們找到0°經線,同學們找找看0°經線在哪裏?

講述:國際上規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的那條經線為0°經線,又叫做本初子午線。(展示有關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圖片)

學生活動:讓兩位學生上台標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緯度就可以了),然後通過這個地方畫出0°經線(本初子午線)。

講授:0°經線確定了,那麼,按規定0°經線以東稱為東經,用字母“e”來表示,是英文東方“east”的開頭字母;0°經線以西稱為西經,用字母“w”來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開頭字母。我們看看它的範圍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慮東西經,我可以沿地軸繞一圈,也就是説範圍是0°~360°,但是由於我們分了東西經,所以經度的範圍應該是0°~180°,經度的變化規律就是從0°經線向西和向東到180°經線經度逐漸增大。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東經30°、西經30°、西經150°、東經150°這幾條經線;

引導:看看在你們找出的東經30°和西經150°、西經30°和東經150°這兩組經線都有什麼特點?它們是不是分別構成了經線圈?任何一條經線都可以找出與之相對應的一條經線和其構成一個經線圈。每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分為兩個均等的半球,同學們想想看哪條經線圈最適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學生討論並回答)

引導學生歸納:以西經20°和東經160°這兩條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因為這個經線圈大部分通過的是海洋,這樣就避免了把非洲、歐洲等一些國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給帶來的不便。

提問:1.北緯一定在北半球,南緯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確?

2.東經一定在東半球,西經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確?

(學生回答)

板書:2.經度

(1)0°經線──本初子午線;

(2)經線的範圍(0°到180°),經度的變化規律;

(3)東西半球的劃分:西經20°、東經160°所構成的經線圈。

鞏固總結此課。

反饋練習:

1. 關於經緯線的説法,正確的是 ( )

a.每條經線都自成一個圓圈 b.緯線長度都相等

c.地球儀上經線有360條 d.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 地球赤道周長約為 ( )

a、4萬千米 b、8萬千米 d、4萬米 d、8萬米

3. 與120°e經線構成經線圈的是 ( )

a.60°w b、60°e c、120°w d、120°e

4. 本初子午線的經度是 ( )

a.180° b、0° c、160°e d、20°w

5. 赤道是 ( )

a.劃分經度的起點 b.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c.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d、90°緯線

6. 東半球的經度範圍是 ( )

a. 0°和180°之間 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間 d、20°w以東到160°e

1. 關於地球半球的敍述,正確的是 ( )

a. 20°n未必位於北半球 b.150°e經線未必位於東半球

c.任何一個緯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為兩個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為兩個相等的半球

2. 關於經度、緯度變化的敍述,正確的是 ( )

a. 經度越大離本初子午線越遠 b.緯度越高,離赤道越近

c.的經度是360° d.180°經線以東經度越來越大的為東經

板書設計:

一、緯線和經線

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並環繞地球一週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緯線)

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二、緯度和經度

1.緯度

(l)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律;範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

2.經度

(1)0°經線──本初子午線;

(2)經線的範圍(0°到180°),經度的變化規律;

(3)東西半球的劃分:西經20°、東經160°所構成的經線圈。

教學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