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篇 反思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挖掘孩子的學習需求

來源:巧巧簡歷站 7.92K

針對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我們需要對過去的教學方法進行反思,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需求,採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和表達能力。本文將從多個方面對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進行思考和探討。

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篇 反思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挖掘孩子的學習需求

第1篇

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多麼優美的文字,多麼生動的描述,在我搖頭晃腦地為學生朗讀《燕子》一課時,卻發現學生們並沒有被我的激情、被書中的文字所感染。為什麼呢?燕子可是學生們經常見到的,而文中又描寫得這麼形象、這麼可愛,怎麼會引不起學生的共鳴呢?就在我產生疑問時,我發現班裏多半學生的目光都瞅向窗外。原來,窗外正有幾隻燕子在嘰嘰喳喳,我突然意識到,該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去把書中的語言文字和自己的觀察體驗相結合。讓學生學會看風景、學會做文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裏兒時的歌謠被孩子們快樂地哼唱着,在陽光下,在校園裏,學生們盡情地尋找着燕子的足跡,品味着字裏行間的描述和自己眼中看到的風景的異同。老師,你看,小燕子真長着剪刀似的尾巴。老師,你瞧,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飛過,跟書中寫的一樣。看着孩子們因為興奮而漲得通紅的小臉,我的心情豁然開朗。

第二天上課,我驚喜地發現,所有的孩子竟然都能把課文非常有感情地背誦了。看着他們搖頭晃腦、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有了深深的領悟──課堂教學是一個用生活驗證和豐富知識的過程,語文教學更是一個詩意的旅程,教師應是一個稱職的導遊,而真正看風景的人是學生。記得有一首歌唱到:風景這邊獨好,祖國分外妖嬈。而我想説的是: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看風景,風景哪邊都好,生活無限美妙!

本課教學採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將兩首古詩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顯春這一主題。開課伊始,便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現兩首詩之間的共同點──都描寫了春天,都寫到了春風這一事物──從而引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導入對《詠柳》一詩的教學。又以二月春風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出示:萬紫千紅總是春)過渡到《春日》一詩。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為二次整合鋪墊基礎。

課末,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並非為求異,而為探求兩首古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昇華,此時,讓他們寫下心中對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課堂氛圍達到高潮。

除了兩首古詩之間的整合,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課始,以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導入新課,揭示了整節課的主題,奠定了課堂的情感基調。課末,以《春》的結尾三段豐富了春的內涵,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詩是文的濃縮, 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合,使學生置身於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另外,新舊知識的整合在本堂課中也有體現。課前談話讓學生背誦已學的描寫春天的古詩,照顧到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課終鼓勵學生閲讀和摘錄有關春天的美詩文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

自提倡素質教育到全面貫徹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閲讀教學中我們欣喜的看到,課堂活起來了,個性突出來了,創新多起來了,這是新課標倡導以人為本的教學觀的體現。但縱觀目前的閲讀教學案例不難發現人們對課改環境下教學還存在着一些誤區。前不久在我集團總部任教研究主任的全國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於永正來我校送課,教學了三年級的《荷花》。教學中體現的深刻的教學思想,精湛的教學藝術給我們的閲讀教學留下了寶貴的啟示。

目前閲讀教學追求個性創新成了一股時髦的風,寫字教學常常被人們忽視,平時的教學中尚能在課尾提一提並佈置學抄寫默寫,但在課改研討課之類的閲讀教學中越來越成了麟毛鳳角了,生怕學生的創新的熱情,弘揚的個性受到它的破壞。在於老師的課上寫字教學不僅受到了重視,而且貫穿在整 個教學過程中。

如於老師在導入新課後即板書課題,他是這樣教學的,請同學們一起看一下squo;荷花squo;怎麼寫的。隨即在黑板上書寫,squo;荷squo;字上面是草字頭,下面是squo;何squo;字。現在我一起讀題目。這樣的寫字教學一點不刻板又起到了識字的效果,做到潤物細無聲,教學過程中的也是這樣。

於老師讓學生把課文中自己認為用得好的詞語劃下來,然後指名學生把自己劃的詞語寫在黑板上。一個學生寫了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中的冒字。於老師相機進行寫字指導。這位同學squo;冒squo;字寫得很好,很正確。對學生的好的寫字習慣給予表揚,激勵和引導學生注重寫字squo;冒squo;字的上部的兩橫不封口的不要寫成squo;曰squo;字,隨後又書寫squo;帽squo;字,這個字很形象,你看眼睛上(書寫squo;目squo;)戴着一頂帽子(畫個半圓,再畫兩橫作帽沿),帽口是不能封死的,又因為帽子是布做的要加個squo;巾squo;字 旁,這就成了一個squo;帽squo;了。形象的字理教學法即教會了學生識字,更教給了學生識字的方法,是真正的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課程最後於老師和學生一起把文中的生字書寫了一遍,提出了一些注意點,並讓學生認真描紅才結束此課。

以前的閲讀教學往往以講解為主,而剝奪了學生品讀體味的權利,現在的一些閲讀教學則因追求創新和個性而剝奪了學生品讀體味的機會。《荷花》的教學為呼喚回歸閲讀權的閲讀教學留下了深刻的啟示。

教學中於老師介紹了葉聖陶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散文語言清淅流暢,平實淡雅,寫景狀物細緻優美,耐人尋味。然後説:《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squo;美文squo;,我們要能讀出他的squo;美味squo;來。這給閲讀教學下了一個總的要求,然後又介紹方法説:古人把讀書叫估squo;煮書squo;(板書),書越squo;煮squo;才越有squo;味squo;。在煮書過程中,於老師分三步走進行教學。首先是熟讀課文。現在請大家認真讀課文,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把課文讀熟(板:熟讀)。在讀書過程中於老師邊巡視邊指導讓學生讀進去,然後指名幾位同學讀文。

同學們,請你們細細品味文中的語句(板:品讀),把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或語句劃出來。同學們讀得很仔細劃得認真,再請你把自己體會的內容批註在旁邊。這裏於老師提出更高要求,繼續煮書,深入體味。在品讀的過程中於老師讓學把一些好的詞語寫在黑板上。當品讀告一段落後,讓學生共同交流從劃出的詞語中體味到了什麼,並讓學生練習如何把體會到的東西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品讀逐漸進入了高潮,煮出的味道越來越美了。如: 一個同學在課文第一部分劃出了趕緊這個詞,並説到: 我體會到了,squo;我squo;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時也好像squo;聞squo;到了塘裏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極了。(贏得了同學們一陣掌聲)。於老師繼續引導,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讀出來嗎?他試着讀到:趕──緊──(趕字讀得很急切,緊字則舒緩,讚美的讀出)。

於老師這時豎起了大姆指,然後又帶領大家讀了兩遍。此外於老師還引導學生品讀了挨挨擠擠、冒、飽脹、翩翩起舞等關鍵詞語及第四自然段中的優美語句。在細細品讀讀出味之後,於老師再讓學生美美地讀課文讀出美味來。(板美讀)在學生朗讀的過程於老師給予指導,並範讀,如第四自然段要輕聲讀,用氣讀,帶着想象讀。通過於老師的引導學生不僅自己陶 醉在優美的文中,聽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適當的創新或説創新要適當。創新是好事,是課改倡導的核心,但在一些課堂上,常常一創不可收拾,沾邊的不沾邊,恰當不恰當的統統稱之為張揚的個性,有創新。歸究其原因,這是沒有在紮實的基礎上追求創新,沒圍繞文章或字、詞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創新。前面敍述中我們已經感覺到了在於老師教學中,學生通過熟讀品讀美讀課文,與文本進行了紮實充分的對話,創新思維非常活躍,產生的創新成果也與文本相貼切。

再如,在教學到有的還是花骨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時,於老師播放課件讓學生説説花骨朵是怎樣的,有的學生説:含苞未放、含苞欲放,還有的學生道:含苞羞放,這時於老師又豎起了大拇指誇她想得好,既貼切,又運用了擬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像這樣創新的火花,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多處,每一處都讓我感覺到油然而生,水到渠成。這才是課改體現的創新教學。

以上三點是筆者聽課後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於老師的課展示了教學藝術的無窮的魅力,表達他對閲讀教學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去探究體會。

?珍珠泉》這篇課文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珍珠泉水又綠又清,水泡既美麗又有趣,表達了作者對珍珠泉、對家鄉的讚美和喜愛之情。

通過對這篇課文的研讀,我設計了了解美景中悟情的教學思路:

1、泉水的特點。特點:綠、深、清。 我讓學生充分的想象:

那樣清,清得能倒映出 ( )。水是那樣清,清得就像 ( )。從而讓學生感受泉水的美,為進一步的朗讀做基礎。具體感受完三個特點後,我創設了讓學生給老師們介紹珍珠泉的水有多美,為學生感情朗讀提供了語言環境。

課文從水泡的形、動、色三方面介紹了水泡的有趣。在學習水泡的形時,我採用了評讀的方式,讓學生在相互的朗讀之中感受重點。這樣既可以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可以讓學生説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接着我藉助學生的表演,讓學生感受到了水泡的形成過程的有趣。在這我為學生表達的訓練創設了一個情景:小水泡們,你撲哧一笑想説什麼?為學生的朗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學習水泡的顏色時,我讓學生自己去找讀懂了什麼?但我發現平時教學中多次強調的標點的問題學生病沒有真正得到重視,所以耽誤了時間。設計時可以改為找了兩個同學讀,在第二個同學讀時我告訴了它讀的技巧,一方面是為引起其他同學的重視,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水泡的五顏六色。

3、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麼喜歡珍珠泉,同時我也感受到學生也已經深深的愛上了這眼清泉,在他們心中有了一種表達需要。

這時我設計了:你想對珍珠泉説些什麼?作者説了什麼,找到文中的話,讀出自己的感受。在這一部分中學生強調更多的是前半句。為此我為學生設計了一個重走作者童年走的小路去打水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水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從而達到讚美家鄉的情感。這一部分中學生的情緒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了。順理成章的設計了一首小詩,讓學生盡情的表達。

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篇 反思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挖掘孩子的學習需求 第2張

第2篇

通過本文的學習,同學們做到了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深入的瞭解了課文內容,懂得了只有開動腦筋思考,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的道理。同時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通過本文的學習,同學們瞭解了作者先略寫了父親教導我畫畫要實事求是,接着具體細緻的敍述把楊桃化成五角星的事。作者通過人物的對話、神態描寫,生動形象的説明了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觀察會有不同的結果的思想方法。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了課文內容,在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到了其中的深刻道理。無論做什麼是或看問題,應該實事求是,堅持科學的思想方法。

通過學習本課內容,培養了學生聯繫實際的能力,學生從築路工人的行動中受到啟示,增強了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掌握了本課生字詞。理解了小村莊過去和毀滅的原因,激發了熱愛大自然。愛護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學習完本課,學生對本課的重點詞句有了一定的理解,培養了學生愛護動物、保護你環境的意識。讓學生體會人與動物之間美好的情誼。

通過本課的學習,同學們學會了課本中的生字,能夠準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驗到了翠鳥的美麗可愛,激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了珍珠泉的美麗積累了優美的語言,從而培養了學生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學會了本課的生字詞,在欣賞荷花美麗的同時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美妙,激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本科結合古詩學習的特點,採用多種誦讀方式,激發了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培養學生 對古詩的熱愛之情。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把握了燕子的主要特點,體會了文中精美的詞句,培養了善於觀察的好習慣。

第3篇

我上了《有餘數的除法》第一課時,本節課是表內除法的延伸,屬下位學習,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餘數,認識餘數。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遊戲、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同時課堂中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得出結論。這節課剛開始時是小組平均分小棒,在學生動手操作分完所給的小棒後,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把分的幾種情況進行比較,並分類。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小棒平均分後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餘,一種是有剩餘。學生從小棒開始初步感知了剩餘,到形成結論得出概念,突出了剩餘的概念,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和比較能力。為下面進一步學習餘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認識餘數後引出除數比餘數大時,不是我告訴學生這規律,而也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動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過程中學生總結出了除數比餘數大的規律。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藉助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餘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餘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對比教案來講,還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於在某些環節中用的時間過多,致使一些應該有的教學環節沒有進行。如:數手指的遊戲、有趣的思考題等很有特色的教學設計,均由於時間的關係沒有進行,比較遺憾。因此,這次的教學活動,是給我敲了一個很及時的警鐘,鞭策我在今後的備課乃至教學過程中要本着認真、虛心的態度,踏實地搞好教學工作,是自我駕馭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更進一步。

第4篇

在上三年級體育課《前滾翻》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在我演示了猴子滾動後,大部分學生都明白滾翻時要團身的要領,但是在實際的練習中,依然有不少學生不能完成完整動作。關鍵的原因在於低頭的問題。於是,我讓兩個學生上前展示自己的動作,一位學生低頭團身,完成了動作;而另一位學生儘管團身很緊,可是由於低頭不夠,使得他的前額觸墊,怎麼也翻不過去。面對這樣的現象,很多的學生明白了低頭的要領,要後腦勺着地。但是明白了不代表能完成動作,我就引導學生利用準備活動時的“低頭看天”和“倒看人”遊戲,使學生充分體驗到了後腦勺着地的要領,儘管有些學生團身不緊,但是一低頭還是可以翻滾過去。在這樣的初步體驗的基礎上,我嘗試讓學生滾翻以後能站起來。剛剛有些學生低頭能滾翻過去,但是由於團身不緊,無法很好的站起。學生明白了動作要領,在後來的練習中,自然而然的在滾翻中團身,力求在滾翻過後能站起。超過一半的學生能在滾翻後站起,還有部分學生就差一點點就成功,這時候,我又引導學生雙腳用力蹬地。我請兩個學生展示比較,動作快的學生很容易就滾翻過去,而動作慢的學生儘管滾翻過去了,但是站起來很艱難。我問翻得快的學生有什麼祕密?他説:“要用力翻,腳要用力蹬地。”通過對比引導,超過90%的學生利用低頭、團身、蹬地等動作要領,出色的掌握前滾翻的技巧。

在這節課上,我覺得我有兩個成功的地方。一是在技能教學上,我採用發現問題——對比分析——改進方法——成功的方法,學生對技能的掌握較出色。大部分學生通過體驗,或是觀察老師、同學的示範,逐步掌握低頭、團身、蹬地的要領,最後掌握前滾翻的技術要領,出色完成動作。在技能指導上,我充分強調要低頭、團身、蹬地等要領,

或通過動作比較,或通過動作演示,使學生理解動作要領,突破重點,克服難點,最後順利掌握前滾翻技術。

二是學生在自主練習時,我給予學生明確的目標。比如一開始有的學生團身緊,但是滾翻不過去,我就引導學生要低頭。通過前面的準備活動“低頭看天”“倒看人”遊戲,使學生理解前滾翻中低頭的重要性,強調在前滾翻時要先低頭才能滾翻過去。在學生滾翻過去後不能順利站起時,又通過分析比較,讓學生理解要滾得快,雙腳就要用力蹬地。在練習時給予學生明確的目標,學生對於動作的掌握就更容易。

第5篇

在課文的教學中,我始終堅持新課標中對於中年段語文教學的要求,即通過教學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會用普通話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在教學中我努力向新課標的要求靠近,讓我的課堂充滿語文味,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在上課伊始,播放孩子們放風箏的畫面帶給他們直觀感受,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然後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在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在讀中去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敍述順序。學生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得到提升。

教 學中,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指導,用學生的讀,表現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斷變化。在課文朗讀中,我設計了各種形式的朗讀,包括自由的,齊讀,男女生合作讀,生個 讀等等,每種形式的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在初次接觸課文時我選擇自由的,那麼孩子就不能齊讀,那樣會影響學生自己的理解。在讀書的過程中及時指導孩子在 發音,吐詞上的不足,傳授讀書方法,使學生的朗讀能夠不斷進步,喜歡朗讀,樂於朗讀。其中一種讀書方法的叫做情境法,通過語言引導給學生創造一定的情境。 讓學生體會放風箏的快樂,輕快,想象羽毛在空中飛時的快樂和輕巧。

中年級段的閲讀教學有別於低年級段,而更加關注對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理解、感悟。本節課,抓住幾個關鍵詞語,在幫助學生體會心情變化的同時,積累了語言,且教學形式比較豐富。

如 本文中有很多詞是很優美的翩翩起舞凌空飛起等等,所以在教學中老師要優美的語言給學生創造一定氛圍,在理解翩翩飛舞一詞時,提出翩字,了 解字形,翩的左邊是扁,右邊是羽,扁扁的羽毛飄起來會是什麼樣?學生回答又輕又快地。再聯繫生活實際,生活中我們用翩翩飛舞形容什麼?學生答 蝴蝶在花園裏飛舞、花瓣裏開花托時、樹葉離開樹枝時、蒲公英的種子離開媽媽時……在孩子們眼中這什麼都不像的風箏就好比是五彩斑斕的蝴 蝶在翩翩飛舞,他們的心情也快活地飛揚起來了,這樣孩子們既理解了翩翩起舞,又理解了文中隱藏的感情。這樣的感情下,我讓孩子們再次讀課文。孩子麼們歡樂 輕鬆的感情溢於言表。

但是本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些詞語的理解還是不夠透徹,在詞語託字教學中我的教學意圖是讓孩子們通過動作模 仿,理解託是怎樣的,領悟作者用詞的謹慎,可是在教學中,我沒有將這一環節落到實處,我應在講解了託和拿的區別後讓孩子們模仿,然後再讓全班 帶動作讀,這樣效果才會更好,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將字詞的教學落到實處,為課堂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風箏》寫的是小夥伴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經歷,從中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學是緊扣孩子們在做、放、 找風箏時心情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再讓學生抓重點詞句朗讀,在讀中體會感情,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依託文本, 不斷交往對話的過程。文本,作為師生共同研究的對象,作為交往的載體,對課堂交往能否很好地進行,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如何從文本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點, 變成了不得不研究的問題。文本的深度、高度、廣度,亦即文本的豐富內涵,往往藴含在空白之中。因為是空白,面對空白,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體驗;因為 是空白,學生的個性體驗有了城縣發展的空間和餘地;因為是空白,課堂教學會生動活潑,各種情感體驗在一起碰撞交流,極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感悟。空白 藴含與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現,離不開學生的親身參與,老師的適時引導。空白,為文本、學生、教師提供了融會貫通的平台。下面就《風箏》一課談談課堂教學活 動中空白點的發掘:

?風箏》一課,最明顯的看似矛盾之處就是寫第二段放風箏時,風箏做好 了,卻什麼也不像,我們依然快活,還把它叫做幸福鳥。不是什麼也不像嗎?為什麼快活?而且將他叫做幸福鳥呢?不解決這個問題,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 能深刻。在教學該段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指名學生讀該段,其他學生説説作風箏時的心情怎麼樣?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説説讀了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內 容?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討論解決。學生就根據自己情況説了把風箏叫幸福鳥的原因是什麼,不同的學生原因也不一樣。這樣一來,不僅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繫起 來,更拓展了幸福鳥的豐富內涵,一個人的憧憬、幸福變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後再等着我們去發現。

課文第三段寫的是小夥伴們放風箏的情景。怎樣讓學生感受到放風箏的就是自己?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凸現情境,把某個情節做適度的誇張,從而讓學生的感受更強 烈。教學時,讓課件展示孩子們去放風箏時的歡樂場面,並讓學生説説自己是怎樣放風箏的?文章中的孩子又是怎樣放風箏的?當讀到......站在遠遠的地 方,説聲放,這個字時,一個放字,雖然不起眼,如果細心體會一下,卻能讓放風箏的人激動萬分。一個放字,不僅讓學生想起自己放風箏時的情景, 更體會到放時的激動、緊張、充滿希望的心情。通過學生的朗讀,尤其是全體快速而又響亮地朗讀放的時候,將放的情景進行放大處理,情境一下子凸現在 學生們的心中,此刻,放風箏的就是我。不僅讓學生的情感有了切入點,更在讀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課 文第三段寫放風箏,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村裏人看見了説:放得這麼高!讓學生多讀幾遍,看村裏人是帶着什麼語氣和神態説的?學生比賽讀出村裏人帶着驚 奇和羨慕來誇讚他們。着無憂無慮的童年是啊,孩子們擁有着無憂無慮的童年,擁有着快樂,怎能不令人羨慕呢?你就是放風箏的小夥伴,你聽到這樣的讚揚,會是 怎樣的心情?學生的答案是多樣的,有的激動、有的興奮、有的自豪、有的幸福......這樣一來,放風箏的快活不言而喻。

風 箏飛上了天,孩子們的心也跟着飛上了天,突然,當自己正在高高飛着的風箏線斷了,飛了,你的心情怎樣呢?抓住關鍵詞語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來 體會孩子們當風箏找不見時着急、傷心難過的心情,適時提問:你着急什麼?你在呼喚什麼?我們都哭了,為了一支怎樣的風箏?引導孩子們去體會、説話,將感情 推向高潮。我們都哭了,為了一隻被我們叫做幸福鳥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充滿了憧憬和希望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承載着我們理想的風箏;我們 都哭了,為了那隻裝滿我們童年快樂的風箏。若創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點並進行情境創設,得到的便是學生情感、思維與個性的創造性發揮。

?風箏》一文的結尾是意味深長的: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結尾的省略號,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藉此讓孩子們拓展説話:幸 福鳥究竟找到沒有?小夥伴們還會傷心嗎?他們還會充滿希望嗎?他們僅僅是在尋找一隻風箏嗎?不同的學生,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後老師總結,不管幸 福鳥找沒找到,孩子們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樂!

空白,依託教材,但卻不侷限於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本中的空白,就等於在課堂交往中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具體來説,就是讓學生在空白這一空間中有充分展現的自由,思維情感既有所依託,又沒有限制。

這 篇課文上完後雖然被學校評為優質課,在課堂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亮點,如學生能依託教材的空白點能更好地與文本對話,感情也得到了釋放。但是也存在一些問 題:如對電腦操作還不是運用自如,導致後邊時間還有點緊張,感情朗讀還不夠到位,最後放歌曲時還沒有完全將孩子們的情感宣泄出來。我今後還要多學習,努力 提高自身素質,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語言藝術,深鑽細研教材,以使課堂達到更加滿意理想的效果,為社會輸送更多複合型人才!

第6篇

上完這節課,感觸很多,關於學生的、自身的和新課程標準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簡單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在這節課上,通過創設一個完整的情境——世博會之旅,用新鮮的話題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為學生的學習研究搭建良好的平台。

之前有專家提到此類情景創設有欺騙學生之嫌的問題,在設計課時,我也考慮到了,但只是覺得這樣創設情境不太合適,並沒有找到問題的突破口,這樣的情境對於天真、愛幻想的低年級學生來説勉強奏效,但隨着年齡的增長、認知的增加,會漸漸對此類假設性的情境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煩情緒。這一點也是有待於改進的地方。

二、重視基礎知識的形成和掌握,使教學目標落在實處。

一節課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是永恆的主題。在課改過程中,我們既要體現改革的基本思想,也要繼承過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學生達到基本教學目標。這節課中,展開部分主要採用算用結合,以用促算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如:首先電腦出示學生準備去世博會參觀的排隊的場景,給出每個班的人數,引出本節課內容,讓學生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

算法多樣化是課改倡導的新理念之一,這裏應該提倡算法多樣化這我知道,但是教材是否更強調把數字分開來計算,因為我在備課手冊上看到的都是拆數這種方法,而我在教學中遇到學生用筆算先算個位再算十位的形式來進行口算(而且絕大部分學生是這樣算的),這樣是否容易出錯,是否屬於口算,我有點不明白.不過我當時給予孩子的回答是可以的,找出適合自己的算法就無可厚非.

第7篇

?趕海》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舅舅去趕海的趣事,生動展示了趕海的無窮樂趣,表露了作者對大海、對生活的無比熱愛的情懷。本課的重點是通過朗讀課文,領悟課文內容,感受“我”童年時趕海的樂趣。難點在於憑藉課文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字理解課文,抒發自我情感。在教學中,我採用重點詞語突破,圖文結合,以讀促思,以演促讀再促思,反覆誦讀等教學方法,具體設置如下程序教學: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贊科夫説過:“藝術作品首先要激發兒童的思想感情,其餘的工作都應當是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後果。” 本課一開始,我就出示了有關大海的優美畫面,喚起了學生對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讓學生用詞句來表達對大海的印象,自然地引入課題“趕海”,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的詞句積累,為學習課文作了鋪墊;還讓學生聆聽美的聲音,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打開了學生想象的“閘門”,使學生對趕海形成了表象,具有了感性的體驗,完全陶醉在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

特別是和“海洋寶寶交朋友”的環節,既讓學生複習了詞語,訓練了學生的書寫習慣,又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起了學生強烈地閲讀課文的願望,可謂“一舉三得”。

1、《語文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師生、生生和文本對話的過程。閲讀教學要讓學生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仔細讀第2-4自然段,找出趕海的有趣場景,分別加上小標題,理清脈絡。

2、讀中交流:從那些地方看出這個場景的有趣?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培養他們自瀆感悟能力。在本堂課的教學中,學生在看,聽,説,讀,演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閲讀實踐;在興致盎然的閲讀實踐中,感受成功帶來的閲讀樂趣;在具體形象的閲讀實踐中,初步瞭解和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素養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3、導讀重點場景。捉海星部分先讓學生試讀,通句子比較。從“摸呀摸呀”,“嘿…!中體會到抓海星給我帶來的樂趣。導讀捉螃蟹的場景,使學生體會到小夥伴“只努努嘴兒不作聲”的專注神情與“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東逃西竄”的鮮明對照,通過 “原來”使學生體會到螃蟹作最後掙扎令人忽俊不禁的情形。導讀“捏大蝦”時,讓學生品味比喻句的精當,通過朗讀想象大蝦大搖大擺神氣十足的樣子,讓學生邊讀邊體會我“只一捏”便俘虜了“武將”的那種得勝時的喜悦心情。語文教學只有落實到具體的字詞上,才體現出它和工具性。 4、學生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大綱》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既避免了教師的煩瑣講解,又培養了他們獨自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

課堂即生活。教師在課堂上努力營造寬鬆,愉悦,融洽的學習語文的氛圍,把學生看成是一個生命體,尊重每一位學生,用自己的言行讓學生感到教師是他們可親近的大姐姐。師生之間平等對話,同學間無拘無束地交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人人都是學習的主人。同時,通過反覆的閲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澱,並將感悟品位的文字通過激情朗讀表達出來。

師娓娓講述,把學生帶入情境:“我”滿載而歸,迎着柔和的海風,沐浴着夕陽的餘揮,踩着軟綿綿的沙灘走在回家的路上,感到舒服極了,不由得哼起了最愛唱的歌。

文中用了“嘿、哩、咦、哦”等語氣:“戰利品、武將”借代詞,“束手就擒、東逃西竄、滿載而歸”成語。這些詞語的恰當運使用使文章生動形象。儘管全文場景描寫沒出現一個“趣”字。但我們讀後卻充分感受到其中的“樂趣”,讓我們學習這種寫法,説一説自己參加的最開心的有趣的一次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要讓學生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在本堂課的教學中,學生在看,聽,説,讀,演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閲讀實踐;在興致盎然的閲讀實踐中,感受成功帶來的閲讀樂趣;在具體形象的閲讀實踐中,初步瞭解和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素養得到了有效的培養。“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盧梭),在這裏得到了印證。

第8篇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講了我和哥哥到體育館放風箏的故事。全文一共有4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將我和哥哥拿着風箏來到體育館。第二自然段講到體育館放風箏的人很多。第三自然段: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了天空。第四自然段:天空中五顏六色的風箏越來越多,非常美麗。插圖描述了天真活潑孩子的在陽光明媚的天氣裏一起興高采烈的放風箏,以及放風箏時所看到的熱鬧的情景和各式各樣的風箏再天空爭奇鬥豔的情景。

對中年級的整體感知定位在段中讀,把握年級標準。中年級的學生要能讀懂一段話,會説一段話,會寫一段話。這是中年級的教學任務之一。中年級的學生對段有了整體感知能力,才能為高年級感知全篇做好鋪墊。中年級應做到讀寫結合,把握在讀中悟滲透對寫作方法的感知。

課前準備:放風箏是學生喜歡並且熟悉的活動。於是我提前一節課組織學生到操場上去體驗一下放風箏的樂趣。學生顯得有極大的興趣。

在這個基礎之上我開始新授課文。第一自然段: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學生能很快地回答問題並理解第一自然段。在講讀時課文時,我先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瞭解放風箏的過程。再細讀課文突破重難點。學習第二段,主要是人多`風箏多,學會按順序看圖。讓學生讀後找出能體現風箏多人多的詞。如人可真不少,三個一羣,倆個一夥有的有的等説明人多。各式各樣、有……有等説明風箏多。按順序觀察圖,排列出蜻蜓沒飛上天空之前空中已有的風箏。然後讓學生默讀第三段。標出句序。畫一畫我和哥哥放風箏時,動作的詞語。在找出詞語之後,再讓學生通過演一演的方式進行。在這個環節,學生不會尋找動詞。哪些屬於動詞,生不理解。於是我讓學生找一找我和哥哥在動的詞語。在我的幫助下,學生能找出個別。再讓學生進行演示,由於之前有放風箏的經驗,學生在演示的時候,其他學生讀句子,演示的學生根據句式演示,比較到位。我再提問:那我們把放風箏的句子順序換一下可以嗎?我出示打亂順序的第三自然段,請生讀一讀,演一演。學生就能明白:這不能換,換了順序句子就讀不通了。在理解第三自然段的基礎上,我再提問:圖上畫的和文中那句話相一致?全段圍繞那句話寫的?按句序讀。可以用多種方式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出表達順序看圖讀第一句。想象讀第二句。重點讀第三句。有語氣讀第四句。學習四至六段主要是讓學生積累詞語。在第七段中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圍繞中心説一段話。用自己的話説説五顏六色的風箏隨風飄蕩的情景。當然還要藉助各種圖片,幫助學生進行想象。蔚藍色天空鮮豔隨風飄蕩等詞語比較抽象,通過 ppt幫助學生建立起表象和美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