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讀後感8篇 超越離羣:《局外人》閲讀感受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9W

《局外人》是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代表作品之一,講述了一個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主角梅爾索的生活歷程。小説以冷靜客觀的態度描繪了梅爾索的思想和行動,表現了人性的孤獨、無奈與深思。本篇文章將對該小説進行讀後感的分享。

《局外人》讀後感8篇 超越離羣:《局外人》閲讀感受

第1篇

一個當年1940年才二十六七歲的年輕人就已經把我們的社會看到如此透徹,並且在幾個月後馬上又寫出西西弗神話那樣的哲學力作,真是讓人覺得他驚如天人一般!

默爾索最後拒絕懺悔、拒絕皈依上帝而與神甫進行的對抗與辯論,在這裏,他求生的願望、刑前的絕望、對司法不公正的憤憤不平、對死亡的達觀與無奈、對宗教謊言的輕蔑、對眼前這位神甫的厭煩以及長久監禁生活所鬱積起來的焦躁都混合在一起,像火山一樣爆發,迸射出像熔巖一樣灼熱的語言之流,使人得以看到他平時那冷漠的.“地殼”下的“地核”狀態。

他的“地核”也許有不少成分,但最主要的就是一種看透了一切的徹悟意識。他看透了宗教的虛妄性與神職人員的誘導伎倆,他的思想與其説是認定“上帝已經死亡”,不如説是認定它“純屬虛構”, “世人的痛苦不能寄希望於這個不存在的救世主”。

加繆的荒誕與反抗的思想體系,讓我們在面對上帝已死後的去宗教信仰思想空白檔期中幫助我們開啟了新的精神哲學思考!看後還是不能相信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的思考,真如天人一般的加繆!

《局外人》讀後感8篇 超越離羣:《局外人》閲讀感受 第2張

第2篇

荒謬和疏離,在整個閲讀過程中,貫穿始終。雖然一開始我也很不理解,為什麼母親去世可以做到這麼淡定甚至不耐煩。都説,其實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確實是這樣。也許我有一個感情深厚的麻麻,而默索爾沒有,也許我是一個重視母女情感的女兒,默索爾不是。

在看庭審的時候,我有一種越來越荒謬無稽的觀感。殺人的行為判決,不是應該基於殺人動力殺人方式社會危害性等等考量麼,為什麼跟他對母親去世的.表現拼命掛鈎?他不痛哭流涕仰天長嘯就不對麼?

就像現在,有明星去世,很多明星如果沒有在網絡上第一時間表達悲痛,就會被指責。所以現在才越來越流行“人生在世,全靠演技”這句話。

默索爾坦誠得令人驚訝,我想律師在單獨會面的時候,即使沒有明説,他的肢體語言他的表情他的反應,其實很能夠引導默索爾説出對自己有利的話。但是他沒有。他坦誠得驚人,別人絲毫不為所動。他有一種本真的堅持。不為了討好而改變自己。我想這種堅持,在任何時候不都是應該得到表揚麼?

我們為什麼在長大的過程中,越來越失去本真,甚至失去自我。也許就是因為,我們越來越妥協,越來越放棄,越來越討好這個世界吧。

第3篇

這是本使我的靈魂震顫的書。默爾索是我的同類,我對他的冷漠、他的委屈、他的每一句心裏話感同身受。他有錯,錯的是他出於自保殺了人,他甘願為此付出代價毫無開罪的想法。他沒想到人們會對他施以人性冤案——因為你和大家不一樣,所以你是禽獸,所以你就是蓄意殺人你罪無可恕。

他從不會欺騙瑪麗説我愛你,也許瑪麗正是因此失望,也因此被打動。

他交朋友的時候,不會因為大家都説這是壞人就對此人全盤否定,所以他是接收到這個壞人最真摯的'友情。

媽媽死了,他不會哭泣。別人説他殘酷無情,卻不知他早已參透向死而生。

淘寶上《局外人》有句宣傳語,説如果你感到你感到格格不入,就看看這本書。但我相信默爾索的格格不入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共鳴,這就是這本書流傳為經典的原因。

第4篇

在圖書館還書桌上偶遇上的一本書,以前似乎聽誰説起過,但是很模糊。順手借閲,但一讀,就不可自拔。一口氣看完了,仍覺得回味有餘,應該要有這樣的一篇記錄。

書中一開始寫的都是一些平常的記錄,但是從這些平常中顯示的不平常讓人細思極恐。我認為那是一種洞察,對周圍事物的關注,一種旁觀者的視角,上帝的平淡(文中定罪時稱之為冷漠)。

我們的記錄還做不到如此詳實,這似乎是作家的一項技能。在獄中的一段描寫讓我其實感覺到,那也不失為一種鍛鍊的方法:因為在獄中無所事事,需要打發時間,主人公開始回憶,一開始回憶大的框架,然後是物品,再然後是細節,再然後是每個物品的框架……細節……以前忽略的.事情,也會被無限的回放變得歷歷在目。

再能“看到”更細節具體的時候,應該是獲得更多的精神上的飽滿。我聯想到了,冥想。雖然主人公是被動的但確實是產生了方法上的契合。

有時候反觀自己,也跟主人公有相似的特質,如果也遭遇以冷漠的訴控,我能有什麼更好的迴應?還沒有答案……

第5篇

正如局外人的書名一樣,主人公默爾索一直處於抽離的不作為性格中,對事態充滿理性冷漠。母親在養老院病逝,服喪時不顯悲痛抽煙、喝牛奶咖啡;母親過世次日與女友看喜劇電影,迫不及待行男女之歡;迷迷糊糊殺了人,也不為自己做任何伸張辯護,辯護律師也幾近無奈放棄。命運彷彿無形中為他安排好了一條既定的軌跡,而他也早早的就上了車。

自我性格中他把自己主動活成了局外人,另一方面,在當時的社會和司法體系中,殺了人的`他也無形中被架空成了局外人。

就案件本身,默爾索防衞過當迷迷糊糊殺了一個阿拉伯人,在審理過程中我們卻發現,一個人是否有罪並不是依據法律程序對其罪行進行判定,而是根據他這個人生活中的種種其他行為來作為量刑的依據,比如他對母親過世的冷漠、與女友的嬉戲甚至不信仰上帝等精神道德上讓人詬病的事情。彷彿不是因為他殺了一個阿拉伯人被處於死刑,而是他對母親的不孝等道德敗壞的行徑讓他處於死刑。不得不説這真是極其荒謬的。

看似是談主人公的荒謬,其實是反應社會的荒謬。終其一生,希望我們能活得不像個局外人。

第6篇

主人公莫爾索對生活的態度實在是令人感到頭疼和費解的,難道生活中真有這樣的人?

莫爾索一直是個局外人,不只是犯罪後,從一開始他便用一種冷漠的態度對待世界,對於關乎自己的很多事情都表現出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世界與我毫無關係,我的'存在毫無意義,至於是死是活,似乎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對自己的人生規劃,莫爾索也是一片模糊,不僅如此,在交友、結婚、工作等等各方面都是這樣。但矛盾的是他又是真實地活着,完全不虛假地度日,對於有關自己的事完全誠實。

對於生活,他應該是愛的,他愛的不是某種形而上的主義,某種神聖的力量,而是真實的自然,真正的情慾感受。陽光,海灘,女郎,空氣這些他都愛,在這點上他是俗人一個,又同時讀者可以看到,這種俗並不低俗。聽煩了他人的長篇演講,便承認他是對的,無所謂自己的立場。用這種懶散的態度應付許多事,習慣性沉默,莫爾索不懂也不想懂。

第7篇

?局外人》是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一部中篇小説,也是他的成名作。這部小説於1942年出版,是存在主義的代表作品。

説實在的,這部小説大概的看了一遍,也沒看懂,有些雲裏霧裏的感覺。小説開篇從主人公莫爾索的母親去世講起,不明白為何只因棺材已釘上,他就不願看母親最後一眼,在追悼會時也沒有流一滴眼淚。正是這些原因,反而被進行了一場審判。也是作者要表達的存在主義哲學關於“荒謬”的觀念:世界對於人來説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

這本書買回來打來塑封,才發現既沒有前言和後記,也沒有作者簡介,通過手機搜索才知道,加繆是存在文學,“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還有《鼠疫》,哲學隨筆《西西弗的神話》。加繆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43年,他結識了薩特和波伏娃,在哲學和戲劇方面的愛好使他們成為了親密的好友。1951年因為哲學論文《反抗者》與薩特等人進行長達一年之久的論戰,最後與薩特決裂。

第8篇

身體與瞬間的雙重真相——生命的雙重真相。加繆懂得了他散發着生命熱度卻也必將腐爛的身軀,懂得了每一個一去不返卻無比珍貴的轉瞬光陰。

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感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

死亡、苦難、黑暗與荒誕是一個人在生命中的必須面對的事物,絕非生活最終的目標,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們並非盡頭,還需繼續深入,真到在荒誕的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生活態度,在上帝死去之後重獲人之為人的尊嚴。

孤獨感每個人都有,一直在想如何好好過完這一生,明明很看不慣別人怎樣怎樣,自己卻無動於衷,就在這種惡性循環中陷入虛無主義,喪失了生活的動力,也落入了另外一種荒誕。

來到這個世界必須要好好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努力過好自己平凡日子,縱使最終的離去沒有任何痕跡,但是自己本身真實的感受了世界的種種,有不負時光,好好活過,這種真實很確定很從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