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會考文言文語文閲讀答案國中文言詩文考目詳解答案5篇 挖掘《詩經》:文言文+詩文閲讀攻略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7W

本文針對國中生關注的《詩經》中常見的文言文語言和詩文考點,提供了詳細的閲讀答案和解析,幫助學生快速理解其中含義和文化背景,提高閲讀識別能力。

《詩經》會考文言文語文閲讀答案國中文言詩文考目詳解答案5篇 挖掘《詩經》:文言文+詩文閲讀攻略

第1篇

1、瞭解古代勞動人民嚮往追之美好愛情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中重章疊句的形式即《詩經》的表現手法。

3、掌握下列字、詞的音和義:臣鳩、窈窕、逑、荇萊、寤寐、蒹葭、無、恬、渙、塒、址、桀。

在我國幾千年的古典文學長郎中,《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今天我們學習的三首詩均出自於《詩經》。

?詩經》本稱“詩”,後被儒家奉為經典,才稱《詩經》,是我國第一郎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古時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編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

?論語》説:“不學詩,無以言。”占人認為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温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1)範讀課文,結合註釋,掃除文字障礙,可採用投影。

雎鳩(jiū):一種水鳥。窈窕(yáotiáo):文靜美好的樣子。

寤寐(wǔmèi)這裏指時時。寤,醒着。寐,睡着。蒹葭(jiānjiā):蘆葦。

涘(hu6):相聚、相會。桀:通“橛”,為棲雞做的木架。

③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

?關雎》寫的是詩人對河邊摘荇菜的美麗姑娘的愛戀。

?蒹葭》是一篇美麗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飽含無限情意。

1、從內容上來説這三首古詩有一個共同特點,都表達了作者對所愛之人的思念。

?關雎》裏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等句。詩人從夜不能寐到主動接近,表達了對採荇菜姑娘的無限傾慕和大膽追求。

在《國風》中,最集中的是關於戀愛和婚姻的詩。在《詩經》時代,在某些地域,對男女交往的限制還不像後代那樣嚴格,由此我們在這些詩中可以看到年輕小夥對美麗姑娘的大膽追求。

?蒹葭》“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説明愛的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達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情意。

2、從總體上説,社會的制約是逐漸嚴格起來的,戀人們對自己的行動,不得不有所拘束。於是我們在《國風》裏看到許多情詩,詠唱迷惘感傷和可求而不可得的愛情。在後人看來,這也許是一種含蓄微妙的藝術表現,但在當時,恐怕主要是壓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一切詩歌的藝術風格都不是無緣無故地形成的。明朗熱烈的風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產物;含蓄委曲的表達,總是感情壓抑的結果。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無飢渴!”表達了一個妻子對行役無期不能歸家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牽掛。《國風》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政治批評和道德批評的詩,反映了社會下層民眾對上層統治者的不滿。詩中表達了對於從軍生活的厭倦,對和平社會中家庭生活的留戀,卻並不直接表示反對戰爭,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詩中的情緒也是哀怨為主,幾乎沒有憤怒。詩人所抒發的情感,既是剋制的,又是真實的。

3、《詩經》裏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它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的開頭。

?關雎》中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時關雎和鳩,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

?蒹葭》裏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繪在一個秋日的清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蘆葦叢卻呈現出冷寂與落寞的氣氛。

?君子于役》裏的“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以傍晚牛羊歸家的情景為背景,渲染妻子對遠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1)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佔比例很低,以四言句為主幹。可由此推想,當時演唱的《詩經》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的、簡單的。

(2)常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幾章節,意義和字面只有少數的改變。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複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在現代歌曲中,還常看到這種情況,這説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音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詞彙扼抵是形容詞,所以也有助於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苗繪精彩美麗的自然。

?關雎》中“關關”(疊字)形容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淑女向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犬態,“輾轉”(疊韻)刻畫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又有生動的形象。

?蒹葭》中的“蒼蒼”、“萋萋”、‘采采”(疊字)形容蘆葦茂盛的樣子,為下文“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作了輔墊,渲染了氣氛。

《詩經》會考文言文語文閲讀答案國中文言詩文考目詳解答案5篇 挖掘《詩經》:文言文+詩文閲讀攻略 第2張

第2篇

1.學習掌握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和其現實主義的風格;

2.學習掌握《詩經》四言詩的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節奏特點;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關於《詩經》的編集,漢代有兩種説法:①行人采詩説。②孔子刪詩説。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説不可信。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説:“吾自衞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只不過至春秋後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只有歌詩流傳下來,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衞、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從思想性和藝術價值上看,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詩經》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其中有些詩,記載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敍事詩。有些詩,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嚮往,顯示了奴隸制崩潰時期奴隸們的覺醒。還有不少詩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説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於賦、比、興,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於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四言詩:每句4字或以4字句為主的詩歌樣式。盛行於西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所錄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齊的四言體,節奏為每句二拍,這顯然是在原始歌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語言發展的狀況。到了西漢時期,五言詩在民間悄然興起,但文人詩仍以四言為主。東漢以後,五言詩佔領了詩壇的主要地位,四言詩漸趨衰落。能繼承《詩經》遺風,稱得上四言詩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淵明、韓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數詩作。

?詩經》因距今時代久遠(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詞句的理解歷來有分歧,今天閲讀理解起來在語言方面困難較大。我們在學習中首先要結合課文下面的註解預習課文,把握大意;然後再在聽取老師講解的基礎之上反覆熟讀課文直至背誦,透徹理解。學習的重點不必放在字詞句的逐一解釋上(但某些古漢語常用的實詞、虛詞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詞語、成語一定要掌握);重點應是學習掌握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所刻劃的人物形象,所運用的賦、比、興手法以及章法結構和停頓節奏等的藝術意味和藝術效果,從而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氓》是一首著名的棄婦感傷詩,是棄婦離夫返孃家時所作,人物形象鮮明,學習中要能分析詩中男女主人的形象性格,要能理解中詩中六章內容的有機聯繫和賦、比、興手法的運用;《無衣》是一首反映軍旅生涯的愛國詩歌,學習該詩要理解詩中團結一致,抵禦外侮的愛國精神和重章復唱的結構手法;《靜女》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的愛情詩,學習該詩要注意理解男女之間的深情和表達這種感情的方式。

?氓》全詩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寫男子求婚,女子戀愛,結成夫妻的甜蜜回憶,纏綿深情而渺遠惻然;第三、四章是全詩的主旨,寫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訓,和對負心人的強烈憤慨,宛如長歌當哭般的呼號;第五章前半部分繼續回憶婚後的不幸,後四句則是回孃家後的情景,不禁傷心落淚;最後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無聊賴,無復可言。全詩層次分明,在敍事與抒情的結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詩經》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結構圖:

?無衣》可理解一首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的出兵動員誓詞。全詩三章,採用了增疊復沓的結構形式,每一章字數、句數相等,但又不是簡單地機械地重複,而是不斷遞進有所發展的,體現出一種高昂的戰鬥激情。結構圖:

?靜女》描寫青年男女相愛、約會、贈送情物,全詩三章,每章四句,運用賦的手法,把詩中的“我”和靜女約會於城隅,以及靜女“愛而不見”的逗趣,“我”得到贈物時的喜悦等一一敍述出來。結構圖:

·如何理解《衞風·氓》第二、三章的比興手法?這兩章以抒情為主,詩中皆以桑樹起興,從詩人的年輕貌美寫到體衰色減,同時揭示了男子對她從熱愛到厭棄的經過。“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之潤澤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顏亮麗。“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桑葉的枯黃飄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棄。“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則以“戒鳩無食桑葚以興下句戒女無與士耽也”(《詩集傳》)。桑葚是甜的,鳩多食則易致醉;愛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戀則易上當受騙。男人沉溺於愛情猶可解脱,女子一旦墮入愛河,則無法掙離。這是多麼沉痛的語言!從桑葉青青到桑葉黃落,不僅顯示了女子年齡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時光的推移。“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是説女子嫁過去好幾年,夫妻關係漸漸不和,終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車子,渡過淇水,回到孃家。她反覆考慮,自己並無一點差錯,而是那個男子“二三其德”。在這裏女子以反省的口氣回顧了婚後的生活,找尋被遺棄的原因,結果得到了一條教訓:在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裏,只有痴心女子負心漢!

··如何理解《邶風·靜女》中男子所接受的兩件禮物?照理説,彤管比荑草要貴重,但男主人公對受贈的彤管只是説了句“彤管有煒”,欣賞的是它鮮豔的色澤,而對受贈的普通荑草卻由衷地大讚“洵美且異”,顯然欣賞的不是其外觀而別有所感。原來,荑草是她跋涉遠處郊野親手採來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後世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之“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託、表達。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鮮豔的色澤,那種“説(悦)懌”只是對外在美的欣賞;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異”,則是對她所傳送的那種有着特定內容的異乎尋常的真情的深切體驗,在我們看採,那已經超越了對外表的迷戀而進入了追求內心世界的諧合的高層次的愛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將會長成茂盛的草叢,也含有愛情將更加發展的象徵意義。

評析:用賦的手法寫男子向女子求婚。這個男子一臉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裝賣絲,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點嬉皮笑臉不太嚴肅,另一方面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喬裝冒險。這一句描寫既表現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為下文兩人的婚姻悲劇埋下伏筆並構成對比。

評析:這一句用賦的手法,寫得生動活潑,趣味盎然。一對年輕的戀人,相約於城角相會。姑娘先到,見小夥子遠遠地來了,就故意躲藏起來捉弄他。小夥子因為遲到已經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在城頭一晃,轉眼之間竟然不見,不禁坐立不安,抓耳撓腮。這一段情節寫得精彩極了,整個場面沒有安排一點聲音,可是卻讓人隱隱地聽到兩顆熾熱的心在狂跳,火熱的愛情在燃燒,真是無聲勝有聲!

評析:這兩章以抒情為主,詩中皆以桑樹起興,從詩人的年輕貌美寫到體衰色減,同時揭示了男子對她從熱愛到厭棄的經過。“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之潤澤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顏亮麗。“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桑葉的枯黃飄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棄。“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則以“戒鳩無食桑葚以興下句戒女無與士耽也”(《詩集傳》)。桑葚是甜的,鳩多食則易致醉;愛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戀則易上當受騙。男人沉溺於愛情猶可解脱,女子一旦墮入愛河,則無法掙離。這是多麼沉痛的語言!從桑葉青青到桑葉黃落,不僅顯示了女子年齡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時光的推移。“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是説女子嫁過去好幾年,夫妻關係漸漸不和,終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車子,渡過淇水,回到孃家。她反覆考慮,自己並無一點差錯,而是那個男子“二三其德”。在這裏女子以反省的口氣回顧了婚後的生活,找尋被遺棄的原因,結果得到了一條教訓:在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裏,只有痴心女子負心漢!

評析:照理説,彤管比荑草要貴重,但男主人公對受贈的彤管只是説了句“彤管有煒”,欣賞的是它鮮豔的色澤,而對受贈的普通荑草卻由衷地大讚“洵美且異,顯然欣賞的不是其外觀而別有所感。原來,荑草是她跋涉遠處郊野親手採來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後世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之“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託、表達。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鮮豔的色澤,那種“説(悦)懌”只是對外在美的欣賞;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異”,則是對她所傳送的那種有着特定內容的異乎尋常的真情的深切體驗,在我們看採,那已經超越了對外表的迷戀而進入了追求內心世界的諧合的高層次的愛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將會長成茂盛的草叢,也含有愛情將更加發展的象徵意義。

1.下列説法中錯誤的一項是(選自任志鴻編《語文複習優化設計》)

a.《左傳》《史記》《資治通鑑》是歷史散文的三個里程碑,其中《史記》和《資治通鑑》的體例是一樣的。

b.律詩、絕句、詞、曲在字數、平仄、押韻、對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規定,都不能稱為古體詩。

c.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長河中,現實主義的《詩經》和屈原浪漫主義的騷體作品交相輝映,並稱“風騷”。

d.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主張的是唐代詩人白居易。

講析:本題考查文學常識。題中即考到了本課所學的有關古體詩和《詩經》的知識。這類知識應在平常的課文學習中逐步積累,然後形成系統知識。本題題幹要求找出錯誤的一項,這就是説,有三項是正確的。《史記》是紀傳體,《資治通鑑》是編年體。a項中説“《史記》和《資治通鑑》的體例是一樣的”,屬明顯錯誤。答案為a。

2.對《詩經·相鼠》理解錯誤的一項是:(選自劉建瓊《古詩鑑賞》)

a.這首詩三章,每章四句,將那些不知廉恥的貪官污吏、達官貴人揭露得體無完膚,罵了個痛快淋漓,表現了當時的勞動人民對統治者的憎恨和鄙視。

b.從思想內容上看,這首詩和《碩鼠》都表現了勞動人民對統治者的壓迫剝削的不滿,但這首詩顯得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

c.從藝術手法上看,這首詩和《伐檀》都運用了鋪陳和比喻的手法,但,《伐檀》還用了起興手法。

d.《伐檀》《碩鼠》《相鼠》三首詩都有民歌的風俗,同屬《詩經》的“國風”,都具有現實主義的特色

講析:《相鼠》是一首具有現實主義創作特色的古民歌,如同原高中老教材的《伐檀》《碩鼠》一樣都出自《詩經》的國風。全詩三章,重章疊句。題中四項主要是圍繞作品的主題思想、藝術手法、寫作特色設題,解答此類題要善於從已學的相關課文所積累的知識能力中尋求思路並注意作比較閲讀。“相鼠”是“有皮、有齒、有體”,而作威作福的統治者是“無儀、無止(即不知恥)、無禮”,詩歌抨擊得淋漓盡致,極盡憎惡與鄙視。但是與中學課本篇目《碩鼠》相較,後者的末尾還有“樂土、樂國、樂郊”的理想追求,即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樂園。故此《碩鼠)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答案應該是b。

漢初,因為秦火,古文《詩經》幾乎失傳了,但由於詩歌便於記憶,仍能在人們頭腦中保存下來。孝文帝劉恆時,燕人韓嬰因傳詩而被任命為博士,他所傳的叫《韓詩》。孝景帝劉啟時,齊人轅固生因傳詩也被任命為博士,他所傳的叫《齊詩》。魯人申公弟子蘭陵人王臧,以傳魯詩而為太子少傅。以上就是古人所稱齊魯韓“三家詩”,都是靠口傳,然後用今文,即漢代隸書,記錄下來的。此外還有毛公講《詩》。毛公有兩個:一是大毛公,名亨,魯人,一是其弟子小毛公,名萇,趙人。孝景帝兒子河間獻王劉德很好學,蒐集不少古文先秦典籍。他任毛萇為博士,所講的古文詩叫做《毛詩》。到了東漢,經學家鄭玄,給《毛詩》作箋註,並大力提倡,《毛詩》遂漸盛行,“三家詩”因而消亡了。今天通行的《詩經》就是《毛詩》,所以有的人把《詩經》稱做《毛詩》。現存的“三家詩”,較完整的只有《韓詩外傳》一書了。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惰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第3篇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手法和重章疊句、反覆詠歎的形式特點;

(放ppt)愛情是文學中永恆的主題。“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追求心愛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尹人,在水一方。”,寫出了愛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悵,迷惘;“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愛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今天,讓我們走進《詩經》,一起來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愛和恨吧。

b)《詩經》最初稱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時候被尊為儒家經典後,才有《詩經》之稱。

c)《詩經》的六義是___________?從內容角度分析,《詩經》可分為___,__,___。從表現手法角度,分為___,__,___。

姝(shū) 俟(sì) 見(xiàn) 蜘躕(chí chú) 孌(luán) 貽(yí)

彤(tóng)管 煒(wěi)懌(yì)歸(kuì)荑(tí)洵(xún)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躕:猶豫徘徊。 孌:美好。

貽:贈送。 彤,紅色。 煒:鮮亮的光彩。 懌:喜愛。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古代有贈白茅表示愛戀,婚姻的習俗。

洵:誠然,確實。異:特殊。 匪:同“非”,不是。

文雅的姑娘多麼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靜的地方。但她卻隱藏了起來不出現,弄得我抓撓頭髮猶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麼的美好,(曾經)贈送給我一支紅色的管簫。這支紅色的簫顏色亮麗,我喜歡這美麗的紅簫。

你贈送給我從郊外採來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確實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麼美麗,而是因為它是美人贈送給我的。

再現法:王維曾經説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經典的詩歌本身是精美的圖畫,請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畫面上的人物、景物和情節。可以請部分同學根據自己的大腦中再現的場景登台表演。

1)詩中的“靜女”是一個極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卻並沒有具體地寫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膚如何,只是説了“靜女其姝” “靜女其孌”。只是這樣籠統地寫入,照理説應該是寫作的大忌,可是,這首詩中的人物形象卻又是那樣的可愛,那樣的鮮明,那樣的真切,為什麼?

2)男子在接受到哪種禮物時最高興?為什麼?(補記,學生提出)

3)為什麼古代的靜女能夠自由地同男子約會?(補記,學生提出)

2)預習《氓》,畫出自認為容易讀錯的生字詞和難懂的句子

1.氓最初給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蚩蚩”,忠厚老實

2.氓是如何來提親的?女主人公怎樣對待他,是否馬上答應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貿絲”,假借物物交換的買賣來和我談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遠送“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婉言拒絕“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3.男主人公是如何回覆女主人公的話?婚事是否談成?

5.在等待嫁給氓的日子裏,女主人公每天都在作甚麼?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6.結婚前氓做了什麼?結果如何?“爾卜爾蓍,體無咎言”

8.女主人公為什麼突然寫到“桑樹”葉落前和葉落後的變化,這是什麼手法?

9.女主人公對女子發出什麼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觀點?

10.女主人公婚後過着什麼樣的生活?她認為婚姻悲劇的過錯在哪裏?

13.最後一段中女主人公對男子表現出一種什麼態度?“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在這裏有什麼作用?暗含什麼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比興,一方面説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態度,對男子的忍耐也有極限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處於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全寄託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以桑葉新鮮潤澤的自然情狀喻女子年輕貌美之情狀,也指兩人戀愛時情意濃密;以桑葉枯黃掉落的自然情狀比喻女子年老珠黃之情狀,也指氓變心感情枯竭。同時由桑樹引發對自己年長色衰,慘遭遺棄的敍述,這是“興”。整體看有以桑葉由鮮嫩而枯黃來比喻愛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改寫“氓”為一篇愛情故事,可以有適當想象,但必須忠實於原文的思想。

分析講評同學改寫的《靜女》和《氓》,通過小測試瞭解同學對本課掌握的程度

第4篇

1. 瞭解《詩經》的有關知識和藝術特色;掌握文中重點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學會用正確的節拍誦讀古詩;學會初步鑑賞詩歌。

2. 通過“寫”——“讀”——“賞”相結合的賞析過程,

3. 通過學習《詩經》,強調心理體驗,引導學生感受燦爛輝煌的中華民族文化,正確理解《關雎》樸素的愛情主題和《蒹葭》中執著的追求精神,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4. 通過對《蒹葭》音樂美、意境美、含蓄美的賞析和品詩味,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和較高的審美情趣。

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詩歌常常用最精練的語言來展示世界的萬千氣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寫複雜的思想感情。愛情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學作品的一大主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廣為後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瓊瑤作為書名,後又寫成歌,而它們都出自於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今天我們就來領略這薰陶了不計其數的文人的詩歌經典。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的精華部分。其中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這些詩歌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覆詠歎,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1)聽配樂朗誦。(有條件的播放古詩配樂朗誦帶,如沒有,則選一首意境悠揚的古曲作背景音樂,由教師範誦。)

要求:注意把握朗讀時的節奏、韻律、聲調和重音。在讀時用心揣摩詩的內容和情感。

(4)再讀,小組交流,試着説一説詩歌的基本意思。

賦、比、興是《詩經》的三種表現手法。賦,直接地陳述鋪敍。比,以此喻彼地打比方,使抽象的事理具體化。興,就是由此及彼,由物及情,觸景生情。《關雎》中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興起下文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時關雎和鳴,也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

4. 這首詩距今幾千年,流傳至今人們仍讚不絕口,這首詩歌有什麼特點呢?

(3)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4)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中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詞彙。

(5)這首詩運用了興的手法,將人物內心的情感較好地揭示出來了。

(1)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拍。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首章是全詩的序,為下文描寫君子追求淑女作鋪墊,朗讀時相對平靜;第二章寫出君子時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語句中流露出一種嚮往的味道;第三章寫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讀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狀;第四、五章刻畫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樂與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種興奮和輕快的語調。

你認為這首詩中哪些句子寫得最美?為什麼?談談你的看法。

今天我們一起走近《蒹葭》,聆聽華夏先民的朦朧的吟唱。板書課題“《詩經》二首”“蒹葭”。)

每章前四句都描寫了一種悽清而蒼涼的景色,這種景色襯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虛、惆悵之情;而後四句寫出詩人對“伊人”的上下尋求,卻又尋而不見,這當中既有詩人的悵惘之情,又有詩人對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讀時要注意其中的感情變化,讀出詩中之味。

(1)詩歌重在吟誦、品味,譯詩時,要運用聯想、想象,在頭腦中浮現此情此景。(《蒹葭》之所以成為《詩經》中最經典的詩歌,就是因為這首詩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圖畫。)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濛,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時,一位痴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着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於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不可言狀。

5. 説説這幅畫中寫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節。

(2)為了把這首詩讀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詩人的情感。請同學們用一個詞語來表達每章中詩人追求伊人時的不同心情。

6.《蒹葭》這首詩是怎樣表現詩人執著的愛情追求的?

(1)從內容來看,每章前兩句寫景,點明節令,烘托氣氛;後六句寫尋求“伊人”的情況。全詩迴旋反覆,詩人熱烈地追求其所愛慕的“伊人”,雖然在大河上下反覆尋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執著專一。

(2)注意景與情的結合。全詩情調悽婉動人,朦朧深邃。

蒼蒼的蘆花,露結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見之無蹤的伊人……這一切都與詩人的彷徨失望和執著追求融為一體。

?蒹葭》的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覆,只是在押韻處換幾個字表示層層遞進。這種僅僅對文字略加改動的重章疊唱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覆中深化意境。

?蒹葭》是一首美麗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飽含無限情意。請你發揮想象,把它改寫成優美的散文。

(1)深秋的河畔,長滿了密密麻麻的蘆葦,白露仍未消散,他跟往常一樣,漫步於這條河邊,沉浸在深深的回憶中……忽然間,在河的另一邊,他隱隱約約感覺到有一個熟悉的身影,他定神細看,那飄逸的倩影,甜甜的笑容,不就是他日思夜想的夢中人嗎?那翩翩身影向着小河的源頭飄去了,他不由地加快腳步,希望能夠追上她的蹤跡,可是,逆流而上的道路,彷彿故意跟他過不去似的,處處險阻,步步難行。彎曲的小路像蛇一般,他始終無法追上心上人的腳步。於是,他改道而行,順着水流,往下游方向尋找她,在一片茫茫的水霧中,他彷彿看見意中人在水草深處,忽隱忽現。

(2)蘆葦長得那麼茂盛,清晨的白露,都變成了霜珠,在陽光的映射下,像鑽石一般閃閃發亮。我每天都不怕冷,不怕累,在此苦苦等候,為的是想看見我日夜想念的那個人,她每天都會出現在河的那邊。我想逆流而上,追尋她的芳蹤,但道路十分曲折,無法到達。我又想順流而下找尋她,她的行蹤難以追尋,在水的中央飄忽不定。雖然她的影子難以尋找,但我執著的精神不會動搖,我決心要追尋到她,向她盡訴心中無限的思念……

(3)深秋的蘆葦濃密茂盛,清晨的白露還未乾。迷濛的水霧籠罩着水面,但這一切遮不住我追尋你的方向。看着水中青青的水草,我就會想到你,雖然你和我隔水而居,但我仍能在空氣中聞到你的氣息。聽着水流的聲音,我的心已跟你而去,到你居住的地方。我要沿着這條河流向上去,直到流水盡處,一定能夠找到你的足跡,但道路崎嶇而漫長,我怕迷失方向錯失你的蹤跡。我跟着河水順流而下,希望你就在前方憩息,但四周一片茫然,我只能在這秋色中獨自苦苦追尋……太陽出來了,白霧就要散去,在縹緲的水汽中,在河水的中央,那不就是你隱約的身影嗎?

1. 比較閲讀:請指出《關雎》和《蒹葭》兩首情歌的不同點。

2. 電影《夜宴》中的《越人歌》的歌詞,也是活用《詩經》裏面的《越人歌》,你能通過蒐集資料瞭解歌詞的含義嗎?並且想想,導演用《詩經》中的詩歌,表達了人物當時什麼樣的心情?

3. 中國台灣女作家瓊瑤非常喜歡《詩經》,不僅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引用《詩經》中的句子,就連自己的筆名“瓊瑤”,也是活用《詩經》中《衞風·木瓜》的一句。請你找到這首詩,並背誦下來。

第5篇

1.瞭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

2.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思讀課文,把握文意;品讀課文,探究藝術手法。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學習冠於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後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覆詠歎,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寤寐(wù mèi):這裏指日日夜夜。寤,醒時。寐,睡時。

教師提示:第一章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有別。第四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想,對於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

5.學生齊讀,放錄音,再聽一次,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教師小結:這首詩很短很完整,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於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看來,冠於《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

2.教師提問:既然大家都認為它是愛情詩,那麼它是如何抒發相思之情的?請具體分析。

首章四句寫一個青年小夥子,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鳴叫,自然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愛的人兒呢!他嚮往着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

次章八句寫他日夜相思,須臾不能忘懷這位採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難耐的相思之苦已達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現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不啻是個戲劇性的轉變。幻由情生,無疑這正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求其實現的願望。

教師小結:古人在解釋這首詩時,曾進行封建禮教的塗飾,或説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説它是“刺康王晏起”,名義上是“以史證詩”,實際上是一種歪曲。今天我們認為它作為一篇愛情詩篇,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嚮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孔子説“《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確有一定見地,對我們仍有啟發。

3.學生再讀《關雎》,同時在頭腦中再現主人公鮮明生動的形象。

教師小結:《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所謂“重章疊詠”,是指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複歌詠的一種形式。

?詩經》的這一突出特點,同樣與音樂曲調中有着密切的關係。我們知道,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衝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往往喜歡從流行曲調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詞唱唱。而《詩經》的時代,流行於民間的曲凋一般都比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興猶未盡,於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許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眾人和,直到唱痛快為止。每重唱一遍,只變動少數詞語,最簡單。最容易傳唱,最便於記憶。當然也就最樂於為人們所採用了。

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迴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2.提問:本詩寫男子的一片情思,卻以“關關雎鳩”開頭,這種表現手法叫什麼? 運用這種手法起到了什麼作用?

?詩經》的表現手法,前人概括為賦、比、興。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説:“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這種解釋比較通行。賦就是陳述鋪敍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就使用了賦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衞風·氓》中用桑樹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起興,使人從桃花展開聯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興手法對後世詩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關雎》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興”的藝術手法。如本詩開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它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發端的話,但水鳥和鳴,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義上發生關聯。本詩的起興之妙正在於詩人情趣與自然景物渾然一體的契合,也即一直為人們所樂道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朗讀全詩,整體感知;美讀全詩,重在鑑賞;比讀全詩,問題探究;延伸拓展,開闊視野。

同學們,有人會唱《在水一方》這首歌嗎?它是早些年一首電視連續劇的插曲,根據《蒹葭》改編而成,可見詩經對後世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蒹葭》。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濛,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時,一位痴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着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於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不可言狀。

3.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讀出悽迷之景,惆帳之情。

4.放錄音,學生復聽一次,糾正自己朗讀中的錯誤,教師可同時出示投影,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溯洄(sù huí) 唏(xī) 湄(méi)躋(jī) 坻(chí) 浚(sì)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吟誦、品味。在譯詩時,要運用聯想、想象,在頭腦中浮現此情此景。

教師總結:看來本詩的確“言盡而意無窮”,給了我們無限豐富的想象、開拓、創造的空間。正是這種多重意境交相疊合的開放式結構,使這首言情之作成為極富張力,意藴宏深,多姿多彩的詩的極品。

2.作品文字簡單,內容單純,但給予人們的美感卻非常豐富,能否用幾個詞來概括作品的美?

文字簡約。以表面極經濟的文字建構一個十分廣闊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間,這是該詩的一大長處。作品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敍述這位戀人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寫了他左右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過動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現出來。

形象可感。作品雖未刻意刻畫戀愛雙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執著、“伊人”的高潔我們可以清晰感知。

餘音繞樑。詩只寫尋求之難,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結果如何,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這就是所謂“含不盡之意於言外”。

(1)煙水迷離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難分難解。

(2)深秋一派蕭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悵失意的心情渾然一體。

(3)詩人的執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覓之無蹤的境界渾然為一。

(4)“伊人”高潔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氣質,被蒹蒼露白、秋水澄明的景緻烘托出來。

教師小結:《蒹葭》詩的豐富美感,我們可以作多重解瀆。正如《人間詞話》所説:“《詩·蒹》一篇,最得風人深致。”

教師提問:《關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愛情詩,但風格和表現手法相同嗎?

明確:《關雎》一詩重在“敍事”,可以看出主人公愛慕、追求、幻想這樣一條線索。《蒹葭》沒有一個明確故事。只選一個場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覆詠歎。《蒹葭》比《關雎》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比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淨。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美。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遊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痴情的少年千迴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于于淨淨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1.《蒹葭》這首詩對後世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上網蒐集相關信息,看哪些詩篇化用了《蒹葭》的詩句。

2、《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説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説:“《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釐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 “孔子説:“《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全班分成六組,每兩組負責一節的分析鑑賞任務。圍繞“如何寫這位男子的愛戀、相思、夢幻”展開討論交流。其中以一組為主,另一組補充或評價。

教師把全班分為六個組,每兩組負擔一個方面的鑑賞任務。圍繞“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展開討論交流。其中以一個組為主。另一個組補充、評價。

作品沒有直敍心情,而是採用曲筆。作寫意式的遠距離的勾勒。距離產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裏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