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爾王讀後感5篇 王者與瘋狂:《李爾王》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5W

《李爾王讀後感》是對莎士比亞經典悲劇《李爾王》的觸動與思考。故事以一個罪孽深重的國王為中心,展現出權力與慾望的腐敗與摧毀。筆者通過閲讀,深刻感受到人性的黑暗與善良並存,道出了權力的誘惑與殘酷。本文將給予讀者以啟發與反思。

李爾王讀後感5篇 王者與瘋狂:《李爾王》讀後感

第1篇

?李爾王》約寫於1605年,取材於英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家喻户曉的傳説,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故事講的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偽的大女兒呂甘、二女兒貢納莉,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悦父王的小女兒科第麗霞驅逐到國外。科第麗霞被—迫離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李爾王自己僅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名侍從,準備輪流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達到目的後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悽慘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失敗,最後被俘含恨自刎,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當然,兩個壞女兒的下場也是可悲的。

李爾王這個糊塗虛偽的老國王,因為自己的虛榮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兒科第麗霞,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後果是活該、是自食其果,話又説回來,

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應該説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慘的是最善良的女兒又死在了自己的前頭。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他是一個平常人,是和我們一樣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輕的時候沒有聽別人的勸言和真話的時候又怎麼能夠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現在,又怎麼能夠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於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一呼百諾的宮廷之中,周圍都是爭先恐後向他邀功獻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着他轉動,以他的好惡為好惡,以他的是非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個上了癮的吸毒者,奉承和獻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離不開歌—功—頌—德。

這個故事雖是在遙遠的古國,可是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我們都喜歡甜言蜜語的人,喜歡誇讚之語,到最後不也正是它們害了我們嘛!這不正是對那些口蜜腹劍的陰謀家的譴責嗎?在現實生活中現象和本質,外表和內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不能因為現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為下一個李爾王,“金光燦燦的並不全是黃金!”

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善與惡,偽與真的觀念和標準,沒有誰生下來就可以判斷它們,現實生活是殘酷的,我們不可能像書中的故事那樣有好的結果,我們都是要經歷這些才能夠真正地辨別它們的好與壞的,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別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愛好,如果沒有嚐到苦的滋味又怎麼會知道甜的滋味呢?

這些天我在世界文學名著上看到一個名叫《李爾王》故事。讓我來把故事説給你們聽吧:

從前有個國王,他有三個女兒,大女兒和二女兒都討厭這個國王,唯獨小女兒愛國王。一天,國王把三個女兒叫到自己身邊,對她們説:“我的女兒啊,我今天要知道誰最愛我,我就分領土給她。”大女兒和二女兒聽了,特別想得到領土。大女兒對國王説:“父王,我將永遠愛您,我愛您愛得比我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國王聽了,認為是真的,就把一大塊領土分給了大女兒。二女兒對國王説:“父王,我要是沒了您,我每天睡覺都睡不好。”國王聽了,信以為真,又將一大塊領土分給了二女兒。到小女兒了,小女兒知道姐姐們是花言巧語,即使對父王説了,父王又怎麼會相信呢?小女兒沒有説好聽的話給父王聽,國王就認為小女兒不愛自己,所以沒分給她領土,又把小女兒趕出去。

國王的大女兒和二女兒為了爭奪王位,把老國王趕了出去,老國王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些甜言蜜語都是假的!小女兒才是真心的愛我,是一個誠實的人。老國去找小女兒,覺得自己都很難面對她。

國王要收回自己的國家,小女兒帶着自己的軍隊,和父王一起向兩個姐姐發起了征討,戰鬥進行了三天三夜,兩個姐姐對處斬了,可是小女兒也在戰鬥中負傷,永遠的離開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知道了:人不能做壞事,不能貪心,要不然會受到懲罰的;也不能光聽好聽的話,而不去認真思考,要看清事情的本質。做人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李爾王讀後感5篇 王者與瘋狂:《李爾王》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所著的‘四大悲劇’之一,而我便被這名號所吸引,看看這是否是噱頭。而事實證明莎士比亞的博學多識乃我一生所追趕不上,讀完這本書,我能感到胸腔中那顆還未成熟的心靈受到了怎樣的劇烈的撞擊!《李爾王》所給予人們的不僅僅是她那豐富而令人傷感的情節(請允許我用‘她’來形容),她所展現給人們的知識如實體現出莎士比亞是怎樣一種遙不可及的存在。

我深深所喜愛的,便是《李爾王》中的科第麗爾。她不失為一位天女,用那顆善良而包含真誠的心去待她那虛榮心極強的父親李爾。當她因為不會像她那兩個巧舌如簧的姐姐那樣説假話來恭維李爾王而被驅逐出國時,我感到深深的憤怒。科第麗爾沒有用華麗的詞藻來表達她對她父親的喜愛,但她所説的話卻着實令人感動掉淚。李爾年老體衰,不分是非,再加上他那嫉妒的虛榮心使他做出了那麼愚蠢的錯誤,使我對為這樣的王上付出忠心乃至生命的肯脱感到深深不值。可看到後面,李爾因先前的錯事而被那兩個惡毒的女人那樣對待時,我卻也為他所感到悲傷——落敗的鳳凰不如雞,這一句老話果真不假。而在李爾深造不幸,露宿在風雨之下時,他那深深愛着他的女兒科第麗爾卻不計前嫌、對他伸出援助之手,這種精神令人無不為之感動,無不被她的善良所動容。

而這時我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因忠心而被那惡毒的女人的丈夫所剜去雙眼的人,葛羅斯特伯爵。他因花心而生下庶民出身的愛特門導致了今後的慘劇。愛特門在《李爾王》中是一位出色的復仇者,他巧言花語,挑撥他的父親葛羅斯特與他那名正言順的哥哥,令他被迫裝作瘋叫子流浪在外。而冥冥之中彷彿有一隻大手在牽引着,被愛特門所害的格羅斯特伯爵失去雙目流浪在外時遇到了這位不善言辭有些木訥的長子,在他的幫助下重新振作,不再執着尋死了。

而肯脱,《李爾王》中一位忠心耿耿的下臣,他因為美麗科第麗爾説好話而被當時昏了頭腦的李爾王驅出國境,因放不下心中的君王化裝成另一個人去服侍李爾,為了李爾捱打、飽受那兩個令人厭惡的女人的侮辱,令我着實感動落淚,心受震撼!他塑造成功,在我心中樹立了一個忠心奉主的偉大的忠臣形象!

而悲劇就是悲劇,《李爾王》的結局令我催然淚下——美麗的科第麗爾死了,李爾王也死了,臨死之際醒悟過來的愛特門死了,那兩個惡毒的公主也死了,《李爾王》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地影響,不失為璀璨奪目的一本著作。

讀完之後靜下心來去仔細思考李爾王瘋掉之後所説的‘瘋話’:

“你還看見那傢伙怎樣給那條狗趕走嗎?從這一件事情上面,你就可以看到威權的偉大的影子;一條得勢的狗,也可以使人家惟命是從。”

“襤褸的衣衫遮不住小小的過失;披上錦袍裘服,便可以隱匿一切。罪惡鍍上了金,公道的堅強的槍刺戳在上面也會折斷,把它作破爛的布條裹起來,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

“沒有一個人是犯罪的,我説,沒有一個人;我願意為他們擔保;相信我吧,我的朋友,我有權力封住控訴者的嘴脣。”

李爾的思想和感受在此刻達到了最高峯。他的“瘋話和正經話夾雜在一起”,表面上是“瘋話”,實質上是正經話。他的“瘋話”,實際上揭露了當時的社會;反映出了人們的理想在現實之中找不到出路的絕望。他説,“我要象一個新郎似的勇敢地死去”,這種絕望令我所深感震撼。

李爾經過痛苦的考驗,變為另外一個人了。他由專制獨裁、剛愎自用的封建國王逐漸變成一個寬宏大度,舉止温和,對不幸者抱同情心,對人民的苦難有了憐憫的公正態度的人。“到最後才擺脱了莊嚴氣派,他的沉重的悲傷和激情洶湧的氣勢”。他不僅對兩個不義的女兒進行了憤怒的詛咒,而且對科第麗爾深深地抱着負疚,直到悔悟自己過去很少想到過不幸的人民。我漸漸對他報以同情,漸漸為他所感到委屈,對他那兩個表裏不一的女兒做出與他一樣詛咒,即使最後其中的貢納利死了,但這仍不能平息我的怒火與氣憤——她是因為毒害自己那正直的丈夫不成功而被曝光才自殺的,這根本不能博得人一絲一毫的同情,我認為她罪有應得。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也是一部似乎在我們的生活中絕少見到的悲劇,畢竟我認為親情是最温暖的也是最牢固的,它有着血緣的聯繫,以及許多年的感情基礎。可是戲劇的背景一個充滿謀求權力和財富的宮廷之中,在這裏,人們被財富與權力迷昏了頭,於是發生了父女手足相殘的悲劇。

李爾王因為自己的虛榮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唯一真心待他而且毫不虛偽的小女兒,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後果是是自食其果,亦是必然的。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爭先恐後向他奉承的之人之中,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着他轉動,他説煤球是白的就沒人敢説煤球是黑的。日復一日,奉承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便使他極愛面子,以至於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正當兩個女兒都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的時候,小女兒沒有向他奉承與誇讚,不怕和他頂撞,大大掃了他的興,他一怒之下把小女兒趕出了自己的國家。造就了這個悲劇。

而李爾王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就是典型的宮廷中長大的孩子,沒有女子的温柔,賢惠,孝順,她們狠毒、不忠、不孝、無知,為了各自的利益驅趕自己年邁的老父,為了自己心中喜歡的浪人毀滅自己的家,甚至相互殘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們喜歡的那個男人也同樣是一個狠毒的男人,在不斷地利用她們。她們直到死都沒有明白一個為人的道理!沒有找回心中的親情。

在中國的古代宮廷中為了權力而父子、兄弟相殘的事情也是數不勝數。李爾王的悲劇就在於人性因權力的的墮落。就算在這二十一世紀,家庭因遺產,房子,贍養父母而搞的家庭破碎的例子也是很多,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這些的時候我不禁會想,為了錢而否定了了父母幾十年的養育之恩,手足的情誼…。值得嗎?也許我還沒有步入社會,不知道掙錢的辛苦,但是我知道的是,賺錢是為了生活的更好更快樂,而沒有親人的關愛的生活是不會開心的。

最後一句更是全文的經典:世人啊,擦亮你們的眼睛吧,含毒的針刺往往隱藏在美麗的花束之中。

第3篇

我以往聽過一個和《李爾王》有幾分相像的童話,其中的國王也有兩個口蜜腹劍的大女兒和一個直率的小女兒。當小女兒拒絕奉承父親而被驅逐時,從她臉頰上流下的眼淚變為了晶瑩剔透的鑽石。最終國王意識到自我的錯,順着鑽石鋪成的路找回小女兒,童話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在《李爾王》中,科迪利婭的眼淚是輕小的水滴。僅有在肯特和讀者的眼裏它才和鑽石一樣價值連城,因為那是親情和真理的'象徵。《李爾王》以杯具結束的原因在我看來有以下兩個。

首先,權力實在是十分誘人的東西。莎士比亞添加了一條情節線索説明這一點:同是葛羅斯特伯爵的兒子,愛德蒙的地位就比愛德加低。儘管大家都明白私生子不能選擇是不是當個合法的孩子,他們還是對私生子抱有偏見。機敏狡猾的愛德蒙所以才向英格蘭開始了自我爭奪地位的戰鬥。親情在這條線索中不那麼重要,只是為了在兩兄弟之間作比較控制變量而已。在愛德蒙接近勝利時他是多麼風光,掌權者信任他,看清他詭計的父親死去了,被他陷害的兄長淪落成流浪漢,只差一點他就能借着戈納瑞和裏甘登上國王的寶座。愛德蒙以不正當的方式挑戰了命運,終究被正義和道德——即愛德加代表的精神吞噬了心志發了瘋。雖然戈納瑞和裏甘對於權力的渴望沒有那樣誇張地落在文字上,她們的一言一行配合愛德蒙的地位戰向讀者展示了權力和慾望交織構成的無底洞。

其次,李爾沒有反省自我的意識,而是空口指責兒女的可恨。李爾的性格乖戾。他將詛咒濫加於任何不按照他的意願行事的人;他變化無常,有時喜歡聽甜言蜜語,有時又喜歡弄臣帶有諷刺意味的兒歌。他的性情除了表此刻自我身上以外,還充分地從女兒們身上顯露。哪一個女兒沒有遺傳任何父親的特徵大女兒和二女兒的貪婪無情;小女兒的善良寬容,不正是李爾的不一樣側面嗎弄人的比喻“蝸牛揹着一個屋子是因為能夠把它的頭縮在裏面;它不會把屋子送給它的女兒,害得它的觸角沒地方安頓。”用“屋子”暗示國土和權力,用“觸角”暗示這一家人脾氣霸道的地方。壞脾氣在宮廷裏有阿諛奉承的大臣幫忙掩飾,蜕下這層虛偽的表皮李爾才得到了報應。杯具就在於李爾依然沒有明白:做父親的沒有樹立好榜樣是不應當的。

作為一部戲劇,客觀的描述讓讀者能從自我的角度理解故事。《李爾王》的悲情不是讓淚水濕潤讀者的眼睛,而是讓思考充斥讀者的大腦。

第4篇

這是《李爾王》裏所講述的,從本不該出的錯開始,從李爾對王位的放棄開始,不再有愛。只因大女兒為利放棄愛,只因小女已無權再愛。

年輕的李爾王,雄才大略,富有理想。但隨着歲月的流逝,他不願意再忙碌於複雜的社會事務中,分土地儀式上,他想知道女兒有多愛她。

大女貢納梨“愛父勝過一切”,次女呂甘“愛父親以至於不能愛其他的一切”,小女科第麗霞卻僅僅“愛父若父”,盛怒的李爾王讓科第麗霞在沒有任何嫁粧的情況下嫁給法蘭西國王,將反對他的忠臣肯脱放逐,而他的國土,則成了貢納梨和呂甘的“收穫”。表面她們愛父,殊不知,這二人愛的僅是李爾的國土。

已經得到第一次財寶的李爾家二姐妹終於原形畢露,將李爾趕走,李爾的身邊只剩下偷偷化粧並陪在他的身邊被放逐囚徒肯脱和一個看透是非的弄人。穿過暴風雨,李爾終於明白了科第麗霞的“愛父若父”,他明白了小女兒將愛分給了每一個人,明白了兩個長女的貪婪。終於惱怒至瘋,不再理智。

已發生的事永遠不可能改變,“三思而行”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記住的。

李爾的另一個忠臣葛羅斯脱有兩個兒子,小兒子愛特門為爭奪利益,害得大哥埃特加被逐,當其父在幫助李爾時,他眼看父親被剜去雙眼而無動於衷,而自己也深陷二女的情感紛爭之中,無法自拔。

這一切終究為了什麼?愛特門不願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的利益就在前方。

很多人就是如此,始終目視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己;而不願回頭向後看:身後是親人,是真愛。

最終,死亡為一切畫上了句號,李爾死了,他的三個女兒死了,愛特門父子也死了,想得到土地、利益和財富的,連同他們善良的親人,一起去了,惡人死前也不知悔過,而李爾與科第麗霞相擁長眠。貢納梨、呂甘和愛特門最終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他們的死,一無所有。

科第麗霞,那個在陰暗之下堅持去愛的人,她會永葆親情。死亡抵擋不住科第麗霞的“愛父若父”,縱使已到天堂,他們也可以互相彌補人生最後那份缺失的愛。

而對於我們,或許沒有紛爭,沒有不和,那麼何不盡情享受親情呢?向後看看,身後有始終如一疼愛我們的親人。

第5篇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所著的‘四大悲劇’之一,而我便被這名號所吸引,看看這是否是噱頭。而事實證明莎士比亞的博學多識乃我一生所追趕不上,讀完這本書,我能感到胸腔中那顆還未成熟的心靈受到了怎樣的劇烈的撞擊!《李爾王》所給予人們的不僅僅是她那豐富而令人傷感的情節(請允許我用‘她’來形容),她所展現給人們的知識如實體現出莎士比亞是怎樣一種遙不可及的存在。

我深深所喜愛的,便是《李爾王》中的科第麗爾。她不失為一位天女,用那顆善良而包含真誠的心去待她那虛榮心極強的父親李爾。當她因為不會像她那兩個巧舌如簧的姐姐那樣説假話來恭維李爾王而被驅逐出國時,我感到深深的憤怒。科第麗爾沒有用華麗的詞藻來表達她對她父親的喜愛,但她所説的話卻着實令人感動掉淚。李爾年老體衰,不分是非,再加上他那嫉妒的虛榮心使他做出了那麼愚蠢的錯誤,使我對為這樣的王上付出忠心乃至生命的肯脱感到深深不值。可看到後面,李爾因先前的錯事而被那兩個惡毒的女人那樣對待時,我卻也為他所感到悲傷——落敗的鳳凰不如雞,這一句老話果真不假。而在李爾深造不幸,露宿在風雨之下時,他那深深愛着他的女兒科第麗爾卻不計前嫌、對他伸出援助之手,這種精神令人無不為之感動,無不被她的善良所動容。

而這時我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因忠心而被那惡毒的女人的丈夫所剜去雙眼的人,葛羅斯特伯爵。他因花心而生下庶民出身的愛特門導致了今後的慘劇。愛特門在《李爾王》中是一位出色的復仇者,他巧言花語,挑撥他的父親葛羅斯特與他那名正言順的哥哥,令他被迫裝作瘋叫子流浪在外。而冥冥之中彷彿有一隻大手在牽引着,被愛特門所害的格羅斯特伯爵失去雙目流浪在外時遇到了這位不善言辭有些木訥的長子,在他的幫助下重新振作,不再執着尋死了。

而肯脱,《李爾王》中一位忠心耿耿的下臣,他因為美麗科第麗爾説好話而被當時昏了頭腦的李爾王驅出國境,因放不下心中的君王化裝成另一個人去服侍李爾,為了李爾捱打、飽受那兩個令人厭惡的女人的侮辱,令我着實感動落淚,心受震撼!他塑造成功,在我心中樹立了一個忠心奉主的偉大的忠臣形象!

而悲劇就是悲劇,《李爾王》的結局令我催然淚下——美麗的科第麗爾死了,李爾王也死了,臨死之際醒悟過來的愛特門死了,那兩個惡毒的公主也死了,《李爾王》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地影響,不失為璀璨奪目的一本著作。

讀完之後靜下心來去仔細思考李爾王瘋掉之後所説的‘瘋話’:

“你還看見那傢伙怎樣給那條狗趕走嗎?從這一件事情上面,你就可以看到威權的偉大的影子;一條得勢的狗,也可以使人家惟命是從。”

“襤褸的衣衫遮不住小小的過失;披上錦袍裘服,便可以隱匿一切。罪惡鍍上了金,公道的堅強的槍刺戳在上面也會折斷,把它作破爛的布條裹起來,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

“沒有一個人是犯罪的,我説,沒有一個人;我願意為他們擔保;相信我吧,我的朋友,我有權力封住控訴者的嘴脣。”

李爾的思想和感受在此刻達到了最高峯。他的“瘋話和正經話夾雜在一起”,表面上是“瘋話”,實質上是正經話。他的“瘋話”,實際上揭露了當時的社會;反映出了人們的理想在現實之中找不到出路的絕望。他説,“我要象一個新郎似的勇敢地死去”,這種絕望令我所深感震撼。

李爾經過痛苦的考驗,變為另外一個人了。他由專制獨裁、剛愎自用的封建國王逐漸變成一個寬宏大度,舉止温和,對不幸者抱同情心,對人民的苦難有了憐憫的公正態度的人。“到最後才擺脱了莊嚴氣派,他的沉重的悲傷和激情洶湧的氣勢”。他不僅對兩個不義的女兒進行了憤怒的詛咒,而且對科第麗爾深深地抱着負疚,直到悔悟自己過去很少想到過不幸的人民。我漸漸對他報以同情,漸漸為他所感到委屈,對他那兩個表裏不一的女兒做出與他一樣詛咒,即使最後其中的貢納利死了,但這仍不能平息我的怒火與氣憤——她是因為毒害自己那正直的丈夫不成功而被曝光才自殺的,這根本不能博得人一絲一毫的同情,我認為她罪有應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