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讀後感3篇 沉浸瓦爾登,尋找自我。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5W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的經典之作,描繪了他在瓦爾登湖畔獨居兩年的生活。通過對大自然的反思,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和個體主義的思想。本文將從個人角度進行讀後感分享。

《瓦爾登湖》讀後感3篇 沉浸瓦爾登,尋找自我。

第1篇

翻閲了大半本的《瓦爾登湖》,老實説好多段落都看不太懂,唯講動物那些章節顯得妙趣橫生,讓人讀來頗覺新鮮。第一個引人注意的動物是公雞,那最平常不過的家禽在作者的筆下忽然神氣而可憐的不得了。作者梭羅是這樣形容它們的:公雞,原本是野雞,他們的啼叫是這世界上最美妙的音樂,勝過一切其他動物,可惜大多時候填補它們聲音空白的是它們的太太——母雞們的聒噪,這也就難怪它們最終只能是家禽了,更不要説雞腿雞蛋什麼的了。這些話忍不住讓人拼命想回憶起公雞晨鳴的樂音,結果竟是茫然,只除了來自書面的機械的“喔喔”聲。至於母雞,也只記得它們每次下完蛋後倒是“咯咯”地歡叫個不停的。瓦爾登湖怎麼可以有那麼多野生動物呢?似乎作者每天都和它們隨便打着招呼。熟悉的有螞蟻,可是那裏的螞蟻又是多麼地象戰士啊,那一場螞蟻大戰讓人讀了真是不敢小瞧那微小生物了。可愛的讓人憐的鷓鴣幼雛,它們只服從母親和自己的本能哦,它們的長着豐滿小羽毛的身子和落葉枯枝融為一體,可以保持同一個姿勢呆在那裏一動不動,當一個生人拿起它或踏着它時,它依然那樣呆着一動不動,或者拿純潔的眼睛看着你。最最搞怪的當然是潛水鳥了,它總是發出狂笑,當它從湖面的這頭潛到那頭,把獵者或觀察者大大戲弄了一番後。那是怎樣的鳥啊,可以深入到湖底魚兒中去的鳥。 説到底人類也是動物啊,高級動物罷了。作者預言,人類進步的結果必然是放棄肉食,正如野蠻人向文明靠近後,放棄了人吃人的惡習一樣。我不知道人類是不是終有一天會放棄肉食,只是很好奇兔子的叫聲。作者在書中説:兔子到了末路,呼喊得真象一個小孩。關於兔子,最深刻的印象是一隻野兔撞到了樹幹,卻並沒有見着我們的文字記載過一隻被追捕的可憐兔子。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叫大衞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瓦爾登湖》深深影響了一代人,許多偉人也拜讀了此書,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此書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這本書寫成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作者竟能冒天下之大不韙,這樣特立獨行,懷着一顆質樸純真之心踏上了這樣一段非同尋常的旅程,這種勇氣和魄力令人無比欽佩,而在梭羅心中能存有這樣的不帶有一絲一毫受世俗之氣污染的純淨思想更是讓我肅然!這澄明的思想如同一陣清新長風掠過所有讀過此書之人的心際,不禁讓人為之精神一振,他要讓人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生活外還有另外一種生活,就是可以帶來無比快樂的簡樸生活!物質生活確實很誘人,有了錢財便好象可以為所欲為,有華麗的別墅,有高級的私家車,有豐盛的飯菜,有奪目的衣裳和珠寶等等等等,於是人們都無時無刻不在追求着財富,有了可觀的錢財後還想得到的更多,永無止境,直到他老之將至之時,他才會意識到在他的一生當中他充當的到底是一個什麼角色。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一個漁夫整日以打漁為生,每天只打很少的夠吃一天的魚便在海邊悠閒地曬太陽,一天一個有錢人見到他在懶洋洋地曬太陽便過去批評漁夫好吃懶做,有錢人説:“你怎麼不去搞水產養殖?過幾年那可以賺多少錢啊!”漁夫説:“賺那麼多錢幹什麼?”有錢人説:“這樣的話就可以不用每天出海打漁了!”漁夫問:“不出海打漁了那我每天干什麼?”有錢人顯得很驕傲的説:“你就可以整天很悠閒的曬太陽了!”漁夫説:“我現在不就在很悠閒的曬太陽麼?”有錢人語塞。 一般而言,我認為能願意這樣過隱逸生活的只能是東方人,而且現在我甚至懷疑現在的東方還有沒有這樣的隱士存在,彷彿這樣的人物只能活在遙遠的古代,時常的`我就這樣想,如果我生活在古代,我願意過那種山林生活,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羣山葱葱,幽徑模糊,山湖靜寂,紫霧騰騰,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想想就讓人心醉!可是,能無憂無慮地過這種生活的人真能存在麼?古代那些隱士大多是在官場不得志的士大夫,尋常百姓哪會有這份閒心,家有老小,能夠拋開他們由着自己的性情去遊歷江湖嗎!顯然是不能的,所以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今要想過不問世事的隱逸生活還真是不切實際的,《瓦爾登湖》的作者大衞梭羅也只是過了三年的山林生活便又重新入世,即便是如此這段經歷也是彌足珍貴,試問有誰能花三年的光陰來嘗試這種簡樸生活並能夠富有情趣地刻錄下來自己的心跡?哈丁曾説過《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瓦爾登湖》字裏行間都洋溢着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操!讀這部書時我經常嘗試着把自己放在梭羅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時我才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書中所有的事情都那麼自然,所謂的心靈淨化就是指這個吧!更讓人歎服的是,每次讀後都會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語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須得反覆讀才能體會得到其感情的豐厚!“我引以為容的是,有一來客用黃色胡桃葉當作名片,並在上面寫下了幾首斯賓塞的詩,我把它當做我的陋室銘:人們來到這裏,充實了小屋 不需要多餘的款待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順其自然, 最崇高的心靈,最能怡然自得。“我希望我們的農夫在砍伐一個森林的時候,能夠感覺的那種敬畏,就像古羅馬人在一個聖林裏間疏林木以使其透光的時候所感覺到的敬畏一樣,因為他們覺得這個森林是屬於一些神靈的。”“有一千個人在伐着罪惡的枝椏,卻只有一人在猛砍着罪惡之根。”“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説,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3篇 沉浸瓦爾登,尋找自我。 第2張

第2篇

若是讓我物化梭羅的《瓦爾登湖》,腦海裏便是氤氲霧靄中的一葉扁舟,目之所及便是橫須賀上綺麗的蟲魚鳥獸刺繡;也許是浮世繪明豔筆墨渲染的精緻聖潔,有着灰藍色如同北歐天空的憂鬱凜冽,點綴着仲夏繁星與一個人的自由歡暢;獨自耕作打獵與形單影隻篝火闌珊,恬靜子夜與萬籟和鳴無盡狂歡。與大自然水乳交融的探尋與冥想,是這個時代的寂寥與歡歌。

在豆瓣書評中有多少人周而復始地拿起又放下《瓦爾登湖》,臣服於它的聖名,又折服於自己的浮躁忙碌與鉛華世間。讀完瓦爾登湖剛剛好是16年年末,這讓我想起梭羅的信念:“一個人在一年的年底比一年的年初更有價值,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彼時,我們埋頭於大大小小的期末考試,奔走於形形色色的紛紛擾擾,我們似乎有一萬個不願沉澱自我、洗去浮躁的理由,但我希望《瓦爾登湖》會是你寧靜的唯一歸屬。

梭羅在前言中寫到這本書不是寫給那些強求對它感興趣的人,而獻給那些對他林中小屋獨自生活有興趣的人。梭羅是一個博覽羣書的人,能廣泛吸收他閲讀和理解別處發現的思想,然後把它們帶進他自己的作品。梭羅本人並不總是一個梭羅式的人,他儘量過最好的生活,儘量超越於每天拖累我們的日常瑣碎,儘量以超驗的方式思考生活。借用梭羅日記中的一段話:“我睡覺時希望第二天醒來會是一個全新的、更完美的一天;我試着過一種比我現在過的生活更高尚的生活,用它來界定一種更適合於我自己的生活;我更希望已經超越了凡人的價值,這樣我就不會分散我對神聖的價值的關注。”

有幸在豆瓣看到關於《瓦爾登湖》的全註疏本的文章。在中國,《瓦爾登湖》幾乎年年都有譯者躍躍欲試、蠢蠢欲動地“上下其手”,但幾乎是慘不忍睹的文學糟粕,他們為聖名而來卻也不能企及其間的高度。梭羅在其中大量使用雙關與俚語,大玩文字遊戲和引用古典。傑弗裏克萊默的《瓦爾登湖(全註疏本)》中提到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多次引用孔子和孟子的語錄。他的資料來源是他從法文翻譯成英文的孔孟言論,當時,美國已經開始閲讀東方哲學,其中大部分是從法文翻譯而來。梭羅在中國文學和宗教中遭遇到的哲學,和他本人的超驗主義哲學珠聯璧合,正如梭羅所説:“所有真誠的思想都是不可抗拒的。”

?瓦爾登湖》宛如畫面細膩的電影,每一幀都是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我時常看到一位詩人,在欣賞了一片田園風景中最珍貴部分之後就揚長而去,那些固執的農夫還以為他拿走的僅只是幾枚野草果。詩人卻把他的田園押上了韻腳,而且很多年之後農夫還不知道這回事,這麼一道最可羨慕的肉眼不可見的籬笆已經把它圈了起來,還擠出了它的牛乳,去掉了奶油,他把所有的奶油都拿走了。他只把去掉了奶油的奶水留給了農夫。”梭羅的文字所創造的每一楨畫面都是旖旎陽光下的田園風光。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説,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

梭羅對我們發問“為什麼我們總是把我們的認識降低到最愚蠢的水平並且還將其誇為常識?最平常的意識是睡着了的人的意識,通過打鼾表現出來。有時候我們往往會把偶爾犯傻的人和傻子歸為一類,因為我們只能意識到他們智力的三分之一。有的人如果哪天起了個早的話,對紅豔的朝霞也會挑出毛病的。”梭羅並非睥睨鄙薄我們的無知粗淺,也並非標榜自己的崇高智慧。然而事實確實如此,我們把愚蠢當做可愛,把跋扈當做獨特,把粗鄙當做率真,把口無遮攔當做天真。"it is not enough to be industrious, so are the ants. what are you industrious for?"——光勤勞是不夠的,螞蟻也是勤勞的,要看你為什麼而勤勞。有多少人奔走於形式,以自己滿滿的行程與疲憊的身體為榮,結果卻是努力沒有回報。這些人欺騙自己“只要努力就有回報,只要付出就有收穫”,懷着這樣的僥倖與盲目,熱情洋溢地投入各項工作,他們自詡充實飽滿,事實卻是樣樣涉獵,樣樣不精。被他們看不起的那些所謂沒有他們充實勤勞的人,卻做得比他們好,這一切讓他們抓狂。他們不知道了解自己適合的方向和思考自己努力的方式會讓工作事半功倍,反而歸咎於他人的僥倖,然後,又開始了新的忙碌。

“為什麼一桶水放時間長了會變臭,而水凍成冰以後就能永遠保持甘美呢?哲人説,這就如同情感和理智的區別。”當我讀到這裏時也許是生活無序又脱軌,思想宛如涓流又似洪水,冥想而又目光空泛。我們瘋狂地佔有不屬於我們的易碎的、瞬時的想要的一切,我們用力過度而導致一切變形、扭曲、破損、灰飛煙滅。想要的是一隅的矢車菊,藍色聖潔美好,輕輕一瞥不敢多看。

梭羅認為千千萬萬人孤獨地生活,那些因逃避壓力而不是嚮往自由的人,衝出城市的牢籠,也模仿梭羅建一湖邊小屋,試圖自給自足,往往如坐鍼氈,度日如年。“你們要儘可能長久地生活得自由,生活得並不執著才好。每一個早晨都是一個愉快的邀請,這使得我們的生活跟大自然本身同樣地簡單,同樣地純潔無瑕。黎明帶回了英雄時代,如果我們醒時並沒有比睡前有更崇高的生命,那這樣的白天也不會有什麼希望可言。一切已知俱於黎明中醒,雖然我鮮少見到黎明,並且熱愛賴牀,看到這段話還是覺得很觸動。思想化作文字,竟然能蠱惑着我的思想,些微的偏向最後也能成為深刻的認同。”我們從不應該弱化思考的力量,一個日復一日機械化的工作往往不需要思考,一個逆來順受毫不思考的人往往疲於思考,一個鉛華浮躁野蠻愚蠢的社會往往棄置思考。

作為一本博物志,不是海子式的“今天我不關心人類,只關心你”,也不僅僅關於蟲魚鳥獸。《瓦爾登湖》中沒有敍述什麼波瀾壯闊、曲折離奇的情節,羅梭用樸實而又富含哲理的語言向我們敍説他在瓦爾登湖的生活故事。書中有許多篇幅是關於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記錄,他在這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觀察鳥類、動物、花草和樹木的變化,更是花費兩年的時間學會與自然相處,與自己相處,與孤獨相處,他所推崇的思想與簡樸讓他屹立於不朽豐碑。

最後,一切的一切都是在贅述,我何不吸取梭羅式的思想,無需贅言——借用《瓦爾登湖》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我們能夠給予物質的任何面目,最終都不如真實對我們有用。只有真實才經得住考驗。”

第3篇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閲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着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們別的一點什麼?梭羅説:“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我在想,在現實的世界裏,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説,《瓦爾登湖》又是屬於現時代的。

由此,《瓦爾登湖》在閲讀空間中佔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脱,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説,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

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瓦爾登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綠色經典文庫”中的第一本,這樣的定位,也是編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衞.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衞.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與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靜靜地躺在電腦桌旁,因了翻譯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筆,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這些屬於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段從生活必需品如何獲取作為起點,然後才開始啟程前往夢中勝境的旅程。而當這求索着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為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為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被後人讚譽為“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是難得的,《瓦爾登湖》這樣的經典更是不會例外,當我在舒緩而純淨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説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那麼《瓦爾登湖》賜予我們的是一片遼闊的草原,我們既可以讓自然和人的心靈探索野馬般狂野地奔騰,又能讓個人體會到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那些經驗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閃動着露珠的光芒。當然,一個經歷足夠豐富的讀者,還會從這本寧靜的經典中品讀出對現代生活的揶揄和諷刺。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為她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為清晨颳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閲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裏,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為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衞.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

月光一樣的隱居也許是我在這本書裏讀到的最大的收穫,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裏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