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讀後感5篇 瓦爾登湖:自然與思考的交融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6W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的代表作之一,是一本富於哲思的自然隨筆。從生活困境中尋找自我,梭羅經過近兩年的隱居生活,融匯自己對自然、對社會、對生活的思考,寫下了這本兼具文學價值和哲學深度的作品。本文將圍繞着瓦爾登湖這個主題,闡述自己的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5篇 瓦爾登湖:自然與思考的交融

第1篇

身在喧囂都市的我,幾乎對鄉村的理解僅有:窮,荒蕪。但一本書,改變了我的看法並讓我對生活更加有期望。

梭羅,一個無名小卒,一生困苦,但在鄉村中自得其樂,著名的《瓦爾登湖》便出自他手,正是此書改變了我。

這本書是我和奶奶去書店時買的,奶奶當時看我才二年級,便不停地向我推薦兒童故事書,但這些故事書讓我厭煩,我偶然看到了這本書,從我的目光剛接觸到它的那一刻,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那碧藍色的捲曲花紋讓人神往,如同清澈的湖水。我將此書從書架上抽出來,一張書卡上寫着:“美國最偉大的寫實文學,平淡生活中透出人性的光芒”我當機立斷,將它買下。

回到家,我翻開這本書的第一章:簡約生活,硬着頭皮讀了一會之後,覺得十分深奧,實在讀不下去,便不再讀了。

之後,我升上了四年級,一天無意翻開這本書,我竟愛不釋手!這部自傳體小説,如水一般的平淡描述,寫出了作者的鄉居生活,看着看着我入了迷,我多麼期望自我也能在美麗的瓦爾湖畔釣魚,我多麼想與作者一齊耕作……看完了,我的心就如同碧澄的瓦爾湖水,無比的平靜。原先我經常渴了就買水,餓了就掏錢買零食,可是讀了這本書以後,我一向在奉行節儉。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孩子的精神寫照以及憧憬,但最終他依然承受不住精神壓力卧軌了,梭羅雖然沒有幹出這樣的事情,但我能從他的書中看到他,就像海子一樣期望自我的心靈能有一處平靜的居所。

瓦爾登湖讀後感5篇 瓦爾登湖:自然與思考的交融 第2張

第2篇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裏的所見、所聞和所思。該書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資料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

1845年,亨利·戴維·梭羅拿了一柄斧頭,一個人走到瓦爾登湖畔,砍樹伐木,蓋起了一間小木屋。在自我親手建造的小天地重,他默默地聆聽、感受、思索着一切,以自然為師而又非遺世獨立,現實、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時時在他心頭交織升騰。兩年的獨居時光給了他很多,付諸文字,便有了我案頭的這本靜靜的書——《瓦爾登湖》。

瑞士的阿米爾説:“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瓦爾登湖》正是一個纖塵不染的心靈境界。它靜,太靜了。僅有在紅日斜墜的黃昏以後,平靜躁動,心清神澈。

看着這本綠色封皮的《瓦爾登湖》,眼晴似乎透過這層綠的書皮,已經看到了湖畔翠綠的森林和那碧波盪漾的湖水。湖邊有一間精緻的小屋。一切都安靜極了。心靈似乎被那清澈的湖洗滌了一遍,也變得安靜,恬淡了。而到萬賴俱靜之時,心便為之神往了。正如徐遲先所説: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心境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泌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賴俱靜之時,我更為之神往了。的確,在讀這本書時心靈會逐漸寂靜不來,在慢慢的嚼讀中,你逐漸找回了生命最本真的意義。

第3篇

要説美國19世紀的超自然主義之父大衞亨利梭羅,不免想起田園哲學筆錄《瓦爾登湖》。這部書都圍繞梭羅為了驗證自己離羣也能生活的想法,並對當時底層農民的眼界狹小的不滿,決定靠自己,靠智慧和雙手生活,因此在一個叫瓦爾登湖畔定居,自己建造小木屋,説實在的,我自己很喜歡木屋的,還有草場。木屋裏的東西也很普通,三把椅子,一張桌子,一個燒水壺,一張牀,還有一些工具和乾糧。每天出去捕魚和翻地種豆,這不免讓人想起了中國東晉的陶淵明,少無世俗韻,性本愛丘山的詩句。

在一個人生活在瓦人登湖的時候,偶爾有一些過路人來拜訪,大家一起談論些發生在自己身邊有趣的事,是一種原始的最質樸的生活。

然而在過了將近200年,人不免有些懷戀當年梭羅離羣的原因,在如此喧囂的世界,是否還真的有人類安居樂業的寶地,不用關注現代科技的文明,遠離紛爭和鬥爭,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瓦爾登湖》詮釋的是一種最原始生態的生活,茂盛的灌木,清澈能見底的湖泊,不用擔心魚的過度捕殺,只在需要是一種含信念,一把鋤頭,力量是不大,創造不了摩天大樓,但對一小塊土地實則是厚愛,慢慢敲打和挖掘,雨水的滋潤,使作物成長。梭羅做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從事的活動,但最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想要效仿,但最後又放棄了呢?原因嗎,是複雜的,在經歷了幾百年後,人類是否還能如此放下一切的生活,我只能説,梭羅做的是我們嚮往的生活,但能體會其真正滋味,非梭羅莫屬。

第4篇

梭羅竭力描述了瓦爾登湖不同於世俗的美麗,歌頌那一種與世隔絕的安寧。他試圖讓大家相信,瓦爾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寧靜和温暖。

然而,我作為一個讀者,卻明顯地感覺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種真實,那就是:他的心靈並沒有真正安放在這片深邃的藍色裏。這兒不是他的家,而是一個躲風避雨的涼亭。瓦爾登湖的水融化了潔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陽光,卻並沒有化開這顆對現實世界充滿了憤怒和失望的心。

梭羅和他的思想,是瓦爾登湖來自遠方的真摯的朋友。瓦爾登湖於梭羅而言,是一種深刻的思索,無奈的超脱。正如一個企業家從高空跌落時,離開家而躲進了月亮湖。睡不着覺的時候,躺在草地上數星星,一顆,兩顆……

雖然瓦爾登湖的每一滴水,都被梭羅細細地研究過了。但,我看見的,卻依然是一個沒有家的孩子,他試圖儘自己的全力皈依瓦爾登湖。

只有瓦爾登湖的兒子,才能融入瓦爾登湖的心。無論什麼,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長的樂土。那寧靜、歡暢和自在的水,一滴滴,如同流淌在自己身體裏的血液。

第5篇

編者按:《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裏的所見、所聞和所思。該書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

1845年,亨利·戴維·梭羅拿了一柄斧頭,一個人走到瓦爾登湖畔,砍樹伐木,蓋起了一間小木屋。在自己親手建造的小天地重,他默默地聆聽、感受、思索着一切,以自然為師而又非遺世獨立,現實、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時時在他心頭交織升騰。兩年的獨居時光給了他很多,付諸文字,便有了我案頭的這本靜靜的書——《瓦爾登湖》。

瑞士的阿米爾説:“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瓦爾登湖》正是一個纖塵不染的心靈境界。它靜,太靜了。只有在紅日斜墜的黃昏以後,平靜躁動,心清神澈。

看着這本綠色封皮的《瓦爾登湖》,眼晴似乎透過這層綠的書皮,已經看到了湖畔翠綠的森林和那碧波盪漾的湖水。湖邊有一間精緻的小屋。一切都安靜極了。心靈似乎被那清澈的湖洗滌了一遍,也變得安靜,恬淡了。而到萬賴俱靜之時,心便為之神往了。正如徐遲先所説: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泌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賴俱靜之時,我更為之神往了。的確,在讀這本書時心靈會逐漸寂靜不來,在慢慢的嚼讀中,你逐漸找回了生命最本真的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