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4篇 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成功的祕訣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5W

本文將探討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孩子的人格養成和社會適應有着深遠的影響。從培養規律作息到倡導誠實守信,我們將提供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建議,幫助家長們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做出明智的引導。

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4篇 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成功的祕訣

第1篇

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的時候,就必須從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做起。當孩子還沒有上幼兒園的時候,父母就要學會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孩子良好的衞生習慣可以從他的生活起居中逐漸的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在寶寶對人對事的時候中慢慢培養;愛勞動的習慣可以在寶寶自我服務或者是對他人的服務中培養...

另外,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由成人有意識地培養成的,而習慣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因此,家長們在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過程中,要嚴格的要求自己,以身作則,讓孩子能以你為榜樣。

培養良好行為習慣之調動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

孩子有玩耍的天性,但是沒有學習的觀念。那麼想要讓寶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那麼就需要提高寶寶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讓孩子主動去學習,主動去執行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但是知道的是,孩子有了主動性還不夠,還是需要培養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喜歡這種行為習慣,孩子樂意去做這些事情,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加快樂的成長。

不過,父母要注意的是,雖然每個父母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式。但是,我們在孩子的良好習慣的培養方面,千萬不要出現一些不好的教育方式。比如用粗暴的方式逼迫孩子去執行一種行為習慣,其實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很容易使孩子對這種行為習慣產生陰影。

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4篇 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成功的祕訣 第2張

第2篇

有資料表明,日本人的家庭教育主要注重於培養孩子的基本生活習慣,培養孩子正直果斷、豐富的感情和個性,培養孩子的忍耐力和自制力。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則注重培養孩子適應各種環境和獨立生存能力,他們教育孩子做到:(1)寧苦而不嬌,(2)家富而不奢(3)嚴教而不袒護。在這種家教思想的薰陶下,他們的孩子到了20歲,個個都站得住,不用父母去管他。可見,外國人的家庭教育對行為習慣的培養很重視。正如培根所説:“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

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一段時間以來,學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應試教育為目標,只希望孩子學習能考個高分,而忽略了對孩子品質、能力的培養。清代大畫家鄭板橋臨終時要吃兒子親手做的饃,等兒子臨時學習並做好送來時,他已經嚥氣了。他留給兒子一張字條,上面寫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漢!”可見,他臨死前還不忘教兒子自立、自強的習慣,這對我們今天的父母難道不是個啟發嗎?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而且要教會孩子做人,要敢於向自身挑戰,要從思想品德、科學文化知識等方面不斷髮展和完善自己,為子女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配合學校教育的需要

瑞士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把兒童的行為習慣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自我中心階段(2~5歲)、他律階段(6~8歲)、自律階段(8~10歲)、公正階段(10~12歲)。皮亞傑認為,在自我中心階段,行為習慣具有不穩定性:在他律階段,兒童的道德判斷受外部的價值標準所支配和制約,表現之一是絕對遵從父母或老師的。國小低年級兒童正處於兒童行為習慣發展的他律階段,他們尚未形成自己的道德認識,沒有形成恆定的道德標準,道德觀念主要受周圍人們的影響,比如家長、老師,以及一起玩耍的同學和朋友。

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協助學校教育孩子講文明、懂禮貌、守紀律,養成良好的社會行為習慣。因為在這個時候進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穩固的習慣,同時還可以防止孩子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而形成一些不良習慣。

第3篇

印度諺語説:“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由此可見,行為變成了習慣,習慣養成了性格,性格決定了命運,而人類命運的基石就是養成習慣的行為。想到習慣,人們要麼把它與小節聯繫在一起不加重視,要麼就是害怕漫長的重複的付出,這些都是因為人們沒有意識到好習慣的重要性,其實一個人一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他將終身受益無窮。那麼如何才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機又在何時呢?作為一位五歲孩子的母親,我就從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實踐中談一點切身體會吧。

一、從自身做起,父母做孩子的好榜樣。

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生活在家庭裏,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其一舉一動都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如果父母自身沒有樹立良好的榜樣,孩子自然無法習得好行為、養成好習慣。比如你要求孩子做事情守時守約,自己首先要做一個守時守約的人,和孩子約定的事情不食言,遵守約定,如果有特殊情況無法兑現,要向孩子説明情況,取得孩子的諒解;如果你希望孩子愛看書、愛學習,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父母自己必須做一個熱愛學習的人,家中書香瀰漫,孩子才會覺得看書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假使你要求孩子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懂得關心他人的人,自己就要注意自身言行,例如遇到鄰居、朋友主動打招呼,接電話時用文明用語,在家尊敬關愛老人,幫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等等。

父母和孩子之間還可以就習慣的養成達成契約,相互監督,孩子做的不對,父母可以指出來糾正他,同樣,父母做錯時,孩子也可以做個小小監督員,指出父母的錯誤,雙方共同遵守約定,共同進步。

二、精神鼓勵為主,多肯定孩子的好行為。

有的'父母喜歡對孩子的錯誤時時提出批評,美其名曰“嚴格要求”,殊不知這樣對待孩子反而讓他手足無措,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我認為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應該以鼓勵為主,多對孩子做出的良好行為表揚肯定,讓他意識到這樣的行為是父母喜歡的、鼓勵的,關於這一點,我有一個小小的心得。我的包裏有一個小本子,取名“記功簿”,專門紀錄孩子做得好的行為或是取得的進步,只要孩子做得好做得對,我就逐一記下,比如“寶寶自己獨立開燈”、“寶寶會關心小朋友”、“寶寶敢於表達自己”等等,並給他打上一個紅紅的五角星,以示鼓勵。每次我這麼做時,孩子總是很高興,常常自己數已經得到多少個星星了。但對於他做得不好的行為,我從來不做書面記錄,因為我覺得這樣可以淡化孩子做得不對的地方,強化他的好行為。

三、 持之以恆,對孩子的要求始終如一。

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長期的努力,而且養成好習慣不是一件一帆風順的事情,難免會出現反覆現象,對此父母要抱以寬容的心態,多一份耐心,少一份煩躁,不中斷不放棄,對孩子的要求始終如一,持之以恆。

總之,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人的學習、生活以及事業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傑出的思想家培根説:“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而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則説:“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可見,古今中外教育家、學者都非常重視養成教育對於人一生教育的基礎性作用,認為一旦養成了良好的習慣,行為將固而不化,長大後便可以“正性”、“養心”、“成德”。然而,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並非一日之功,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充滿信心、保持耐心、運用智慧、堅持到底。

第4篇

家庭對孩子習慣的形成擔負着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數家長並不知道具體要怎樣做,經常是立了規矩卻無法有效實施。

首先家長要約束自身行為,二是對孩子的要求要切實可行,三是科學地獎勵和懲罰孩子,不要羞辱和責罵。培養好習慣首先要從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開始。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自己穿衣服,學會生活自理。另外,還應讓孩子從小承擔一部分家務,比如倒垃圾、掃地等。孩子對生活有了責任感後自然就會對學習有責任感,並且懂得照顧人,會受到同學的歡迎,孩子的領導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培養出來了。

第二,上課要專心聽講,提高課堂效率。鼓勵孩子在學校解決問題,儘量不回家複習。同時,家長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比,孩子年齡越小,發展的差異越大。

第三,讓孩子養成專心做作業的習慣。家長在孩子做作業時要儘量給孩子創造安靜的環境,避免孩子分心。國小一、二年級的孩子精力不容易集中,家長可以準備一個鬧鐘,規定孩子學習10分鐘之後玩20分鐘,不搞疲勞戰術。

第四,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多和孩子討論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讓孩子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引導他們正確看待社會現象。

第五,堅持和孩子一起運動。運動有利於孩子的生長髮育。

第六,少讓孩子參與成人活動,多與同齡人交往。同齡人之間的交往是平等、互換、互惠的。與同齡人交往能夠學會妥協、付出、協商,是一個人適應社會的過程。過多參與成人活動,會導致孩子不清楚自己的位置,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

最後,不要讓孩子養成亂花錢的毛病。經常給孩子花錢會讓孩子產生錯覺,認為錢來得太容易,這樣孩子幹什麼事情就不肯努力了。好習慣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從小就要給孩子立下規矩,否則長大後會處處碰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