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枷鎖讀後感5篇 解放人生,破除束縛

來源:巧巧簡歷站 5.68K

《人生的枷鎖》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作者深入人心探究人生的束縛與解脱,探討了人的自由與命運的關係。閲讀此書,深刻反思自己的命運,信心倍增。生命短暫,讀書可使之更珍貴,何不拿起這本經典好書,探討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人生的枷鎖讀後感5篇 解放人生,破除束縛

第1篇

人生是什麼?為什麼有無數的人不停地探討它、追問它、論證它?人生是一個空洞而又深邃的話題,我們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卻對這條路是那麼陌生,充滿着太多的未知因素。孩童時候的我們不會問人生,因為有父母牽引着,但是少年的我們,有了一定的思想意識,有了更多的疑惑煩惱,希望得到解答,很慶幸那時的我正因為有了《培根論人生》這本書指引着。

弗朗西斯·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應該是大眾最為熟知的名言。當我第一次接觸他的這本散文集時,我以為會是一本抽象晦澀的作品。然而並非如此,培根以他自身的經歷和思考,人生以及人性的一些話題,解開了人生的奧妙。在閲讀的過程中,不斷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溢於心中。雖然他沒有確實得告訴我要怎麼做,但是他對這些事情都做出理性的分析,讓我對於人生有了自己的認知與感悟。

首先,世界是真善美與假惡醜的統一體。在開篇的《論真理》中探討真理與謊言,培根説到是對於世人來説,真理猶如珍珠,它要在陽光的照耀下才變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種紅玉或者鑽石,需要藉助搖曳不定的燭光而幻化出五彩繽紛的色彩。但是其實真理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而謊言就是請求上帝來執行末日審判的喪鐘。在《論善與性善》中談到squo;善squo;與神學中的德性,squo;仁愛squo;相符合,並且不會過度,只能有錯誤。在《論美》一文中,也培根寫道:美德尤比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真善美都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物。

但在《論偽裝與掩飾》中説道偽裝與掩飾使人迷惘,也剝奪一個人作事底主要工具——信與任。在《論嫉妒》中又説道嫉妒和戀愛一樣讓人分不出迷人或魔人,很容易造出意象和觀念;並且很容易進入眼中,尤其是當對象在場的時候,這些都是導致蠱惑之處這些假惡醜又悄悄地毀掉了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在人生道路上的我們,要學會甄別真善美與假惡醜,才能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其次,指導我在學習生活工作方面所重視的內容。他在《論讀書》中談到史鑑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論友誼》中強調了人生中最不可少的就是友誼,如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此外其他篇目中談到習慣與教育,父母與子女,婚姻與獨身等多方面的內容。我還特別喜歡他在《論遊歷》中所説的遊歷在年輕人是教育底一部分;在年長的人是經驗底一部分,強調旅行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此外,還有可作為在官場使用的厚黑學。如在《論權位》、《論狡猾》、《論野心》等篇章。培根是寫到的:為追求權利而不惜犧牲自由,或者為追求駕馭他人的權利而犧牲自我,這種慾望真是叫人莫名其妙。升遷高就的過程那是極艱辛的,要吃不少苦頭,但是升得越高,得來的苦越多,而且升遷過程有時還是見不得人的,因為其借用卑下的手段使人變得尊貴。

人想退的時候退不了,該退的時候呢,又不肯退,而退了的人呢,又不甘退已。官居高位者只有通過他人的看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幸福,倘若按其真切的感受並無任何幸福可言。雖然現在的我涉世未深,不太能理解為何他們如此爾虞我詐只為等高樓,卻又高處不勝寒,但是聯繫到實際中,從別人的眼光當中,得到所謂的快樂,是何等的淒涼。

有些書是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可以囫圇吞食,有些書你就必須細嚼慢嚥,充分的消化。培根的這本書,每當我處於閒暇時刻總會翻一翻,它對於我來説的重要意義在於每個時期都帶給我前進的動力。在高中時期,教會我如何解決同學之間的摩擦,如何面對學習的成績變動,如何克服大學聯考的重重壓力,如何調節自己低落的心情;在大學時期,又教會我如何堅持自己的專業選擇,從幻想的城堡中走出來,體會世界真善美的同時,也瞭解世界的假惡醜。曾經的我總想逃避這個世界,但是當我再次讀到這本書,我才深刻了解到自己一直存在在這個世界上,但世界不是因為我而存在的,我不可能讓整個世界適應我,只有我適應這個世界。可是這是世界上也只有一個我,只有用自己的力量打造一片天,才能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人生的枷鎖讀後感5篇 解放人生,破除束縛 第2張

第2篇

本想給這篇文章定一個有點文學氣息的題目,但經過漫長的思考與思想鬥爭後,我放棄。只好草草地拿了這乾巴巴的幾個字來填填這飢餓的、空白的紙。

乾巴巴,是我對本書的第一印象,或許這一片片豆腐乾一樣的文章很符合將來的議論文形式,但那些過於繁瑣的人名與那一小撮不符合現代思維的觀點,讓我覺得看這本書格外枯燥。

不過,我也不會因此就把書往桌上一扔,狠狠地對它翻一個白眼,罵:什麼破書!畢竟不能因為人家的想法和自己的意見不同,審美眼光和追求與自己的根本不對路子,就一味地批評,盲目地討厭。更何況人家的思想其實還是有深度的,否則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幾百年都不變的經典台詞時時掛在我們的嘴邊呢?

在這本書中,我對《論無神論》這篇文章所論述的觀點感到十分有趣與新奇,傳播無神論竟然在作者眼裏竟也是一種無神的宗教的宣傳途徑,乍看之下有些好笑,但仔細品味後才發現,原來還有那麼幾分道理。其實在我看來無論是什麼神教,説到底也不過是給一類或者一羣人制定的一種約束自身的一系列規則而已,而神的存在與否,也某種意義上也是給一種物象人化。當人類帶着敬畏的心情膜拜神的時候,大多也是在膜拜他們所代表的特殊含義、膜拜人類所沒有的特殊能力,膜拜他們想膜拜的,膜拜他們敬畏的——而這一切,在我看來,都會歸向最終的起源:神奇的自然。

其實我認為科學的研究對象也是自然,科學與神學的最大區別便是他們對待自然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科學總是本着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嚴謹好奇的特性,喜歡把什麼都解剖開來一探究竟,瞭解他們的結構組成、物理與化學性質,隨後盤算着該做怎樣的實驗,才能發現它們在哪方面可以被人類好好利用;而神學則是要求信仰者百分百敬畏他們的神,或者更貼切地説是敬畏自然。一場普通的雨都有可能讓他們聯想到雨神,如果再加幾束閃電,宙斯廟的門檻説不定就被信仰者踩得差不多了。

當然,我想到的不僅僅是這些。真理、勇敢、家庭、死亡……那十幾篇文章怎能涵蓋得了人的一生?這或許是作者自己的人生追求罷。真理與謬誤,勇敢與懦弱,幸福與痛苦,甚至笑着哭……(想反義詞還真是頭疼)這些本應是矛盾的一對對,卻又如此和諧的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中。

或許人生並不是任何人能論述得全的,但作者還是給了我去思考的方向與大致內容,本書中也有不少真知灼見。若是日後想起,翻出這本薄薄的冊子,看着那些我並不認同的論點,我想我唯一能做的便是,面對那些矛盾,將它們揉在一起,燉出精華,給自己慢慢享用。

第3篇

讀完《人生》,走近高加林,我不想從人物形象的表層系統上探討才子高加林的悲劇性,也無意對他的人格心理作出怎樣的深刻剖析。不要説當時社會因素的紛雜,使他失去本我,沒了自我。失去本心,縱然空降再多再大的機遇,也無法實現超我的境界。自始至終,高加林是不清楚自己的本心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因此錯過了太多,空留太多悔恨而終。由此,他的人生得以與茶具為伴,不乏悲劇。

現實不是伊甸樂園,不是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現實條件的殘酷,左右了他的本心。在他的人生中,不論是事業還是愛情有充滿着悲劇。現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可以有幻想,但是卻不能拋開現實,以求得到現實條件下還不能得到的東西。我們需要擺好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對於一個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説。一個人來自本我的慾望適度,會給我們以激勵。而過分氾濫,則會吞噬我們的內心,失去本心,我們則是最大的輸家。

貫穿《人生》,我們可以看到高加林無論是事業上還是感情上都伴隨着悲劇,伴隨最終撕心裂肺的失去。我自身感觸頗多,跟隨本心,我最大的感觸則為他愛情道路的不堅守。

高加林與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的感情糾葛是這部書的主線之一。主人公高加林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才子,有才有貌,才貌雙全,且文武兼備。他有理想有追求,他辛勤樸實、勇敢自信,他熱愛生活,注重實幹。對於高加林的才能我是欣賞的,對於他事業上的變遷我是同情的,對於他的理想和追求我是支持且有共通的。而對於他的愛情道路的選擇,我卻是太多話要説,但又彷彿説不出什麼。

初戀是美好美麗的,巧珍美麗善良,是一個地道的農村姑娘,沒有文化,卻真真切切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以她充滿激情且實際的方式愛着高加林,純真無暇。被大馬河川最美的姑娘深愛着,高加林感覺到了這份幸福。伴隨事業上的騰達,他離開那片黃土地,來到城市,重逢了黃亞萍。與巧珍相比,她作為現代女性,熱情開放,開朗活潑與高加林有着共同的知識背景,共同的交談話題。

高加林婉言拒絕舊愛巧珍,接受黃亞萍的感情。巧珍含淚答應,堅強着,豁達着,繼續着對高加林不變的關心關懷。我不去想高加林於兩人間面臨怎樣的艱難抉擇,怎樣的內心掙扎,我只想説他的這次抉擇預示着上帝絕不會再繼續偏愛他,最後愛情道路的一無所有就已經盡不在意料之外。他拋棄了曾經的誓言、約定,曾經的純真,曾經一切的美好,丟了責任,丟了彼時的本心。

起初,我與同上帝一般、眾多讀者一樣偏愛着高加林,這位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才子。而我卻在讀完此書之後要説,才子固然討人喜歡,討我喜歡,而道德品性是不是更為重要,更為致命呢?而名利地位權利金錢面前,是不是能把握住愛他的人,把握住自己的本心呢?這些問題顯得又格外重要。

請守護我們的內心,守護本真,做真自我,才不會懼怕步步驚心,不懼怕做出過的選擇、在做的選擇、將做的選擇。

第4篇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這句話是這本書的開頭,也是值得回味並且反覆咀嚼和思考的一句話。這本書由木木主編,裏面由100多個小故事串起,分為七章。每個小故事都有一段人生感悟來總結。對愛情、對婚姻、對失戀後、對世事、對生活、對為人、對生命的一種淡定。

淡定就是你的淡然,你的超脱,你的看破。是一種態度,它不是處世消極,可以放縱,而是閲盡滄桑的醒悟、瞭然於胸的坦然;它也不是自我封閉、孤芳自賞,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地面對外界環境的紛繁和喧囂。正所謂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p3。木木説,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需要淡定的心態,在生活中才會處之泰然,不會太過興奮而忘乎所以,也不會太過悲傷而痛不欲生。

這100多個小故事很短小,有的很熟悉,有的很陌生,有名人的,有網絡的,有書裏的,有流傳的,各種各樣的故事,各式各樣的人生,看過此書,那一句句人生感悟,可以教會你,你可以不必經歷那些故事,不用體會故事裏的各種內心糾結和痛苦,才能看淡一切的歷程,你就能學會如何淡然處世,並且感受到內心的一種超脱和平靜。那些都是別人的所走過的路,你可以發現在讀此書的過程中,那些身在其外的自己的影子,似曾相識,但又不是那個自己,何樂而不為呢。

在昨天的讀書會上,我舉了一個書中的例子跟大家分享,是這樣一個故事,妻子發現了丈夫有一封外遇的信,而後她覺得丈夫每天回來的相處都好假好不真實,她很痛苦,所以就去跟她媽媽交流,她媽媽説在發現之前你有感覺到他對你的愛變了嗎。沒有感覺到的話,就説明,他的愛一如既往,既然一如既往,還在意那封信幹什麼,放回去。然後,一天過去了、十年過去了、二十年也過去了,什麼事情都沒發生。p8。如果當七年級直介意那個事情,跟丈夫攤牌或者挑明,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兩人心中都會有疙瘩。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點點瑕疵和變化,只是婚姻生活中的一點顏色而並不會被染成其他顏色。

那婚姻如此,人生更應如此,偶爾的不順意,偶爾的低潮期,偶爾的小挫折。其實,都是你漫漫人生路中的一點點小顏色。你的人生可以豐富多彩,工作、學習、家庭、父母、子女、朋友、同事、興趣等等,某一方面的一時小波浪,不會對你造成天翻地覆的影響。看淡它,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守得住淡定。佛教的四大皆空也是如此,教會我們如何去放下。放下,就是一種淡定和從容。

第5篇

這天,我讀了路遙的短篇小説《人生》,故事情節深深地感動了我,多次流下眼淚。巧珍是我最喜歡的人物,她漂亮、善解人意、要強、有眼力,個性是當她愛一個人的時候,那種徹頭徹尾的勁,即使他負了她,可他仍執迷地去愛他,默默地,執迷地去愛他,併為他做事。她又有堅強的一面,當高家林和她斷絕戀愛關係與另一個女孩相愛後,她毅然的理解了這個現實,儘管她深愛高家林,在別人看來,她不尋短見,也會神經病的,但是她非但沒有,反而比以前更能幹了,她熱愛生活,每每看到綠油油的田地,她什麼都忘了,用書上的話説:大地能包忍任何痛苦。

我想,我也要像巧珍一樣,愛一個人就去愛他到永遠,我之所以多次掉下眼淚,可能也在於我想到了自己的處境吧!讀完書後,真痛快。記得小時候,每當看完一部電視劇,我總期望有個完美的結局,總期望每個人的結果都像自己頭腦中的一樣理想,否則,自己會很生氣,覺得不美,可此刻,也許自己長大了,對於什麼樣的結局都能認可,都能理解,有時,作品的杯具會更美!

本篇日記寫於99年12月5日,當時自己正值大學一年級,八年後的這天,初為人母的我,重新翻開日記,感慨頗深,抄寫過來,與大家一齊回憶一段大學讀小説的時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