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形勢與政策論文5篇 "2023年:展望形勢與政策路線"

來源:巧巧簡歷站 4.33K

《2023年形勢與政策論文》是一篇關於未來形勢與政策展望的研究論文。本文將針對全球經濟、社會變革、科技創新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揭示並分析了2023年可能呈現的重要趨勢和政策方向。通過這篇論文,讀者將能夠了解未來發展的前景與機遇,為決策者提供參考與啟示。

2023年形勢與政策論文5篇

第1篇

過本學期的《形勢與政策》課,我對當今變幻多端的國際形勢有了一定的瞭解,更加的關注大學生就業創業。這有助於我們作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的成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對於我們大二的學生來説,就業創業的主題便成為我們同學共同關注的熱點。

當前中國人才過剩,勞動力價格越來越低,越來越多的人不能及時就業,隨着高校的擴招,金融危機的襲擊,當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國家的許多政策鼓勵和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給予我們許多的優惠政策。我們只有把握住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並適應這種趨勢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面對如此大的競爭壓力,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更是需要自主創業來為自己鋪路。

當今世界形勢發展變化很快且十分複雜,正處於舊格局解體走向新格局的過渡時期,分析當前的國際格局,應該説還是一個以美國為超級大國,以歐盟、俄羅斯、日本、中國為大國及國際集團的形式。我認為中國的發展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要保證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不要錯過珍貴的和平年代。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使國防、科技、教育、基礎設施等方面得到提高,才能充分保障國家安全。

二、要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外交政策。有了良好的外交,才有良好的國際環境,才能吸引外資,為經濟建設做出貢獻。

經過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我對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實的瞭解,使我對目前大學生就業創業有了一定的想法。大學生就業創業這一個主題是最比較吸引我的,聽完後使我受益匪淺,感觸很多。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我們學生進行形勢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陣地,是我們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我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貫徹落實了中央的有關精神,是我們當代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幫助我們掌握正確分析形勢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我們認識到,形勢與政策左右我們的發展,對我們具有重要意義。史有識時務者為俊傑,今應為適時務者為俊傑。社會歷史的大發展已決定了個人發展的最大環境、最大上限,制約着可選擇度,決定着大學生成功的機率,影響很具體,也很深遠.因此,我們應學會認識和把握形勢與政策。形勢是制定政策的依據,政策影響形勢的發展。我們必須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靈活變通,具備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我們還應順應形勢與政策,發展自我:找準自己的發展目標,結合自己的優勢,定位自己的方向及發展地位;依據個人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努力奮鬥,構建知識結構體系,拓展素質,不斷提高個人能力,打造出誠、勤、信、行的大學生;利用形勢與政策,為我所用,形成對形勢與政策的敏鋭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養超前的把握形勢與政策的膽識,利用形勢與政策,實現自我發展。樹立一個遠大理想,做一個成功人士。

通過老師的講解,我意識到未來不能只有天馬行空的虛無,更重要的是要從現在開始去行動,去親手締造自己的未來和人生。大千社會,無奇不有,作為大學生,我應做好心理預備,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從零做起,從基層做起,最終定能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作為大學生的我們,不能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應該拋掉陳舊的觀念,擁抱外面精彩的世界。青年是推動社會和歷史前進的一支重要力量。無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還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歷程中,青年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我們大學生正是青年,知識層次較高,最具潛力,最有創造性的羣體,因此,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價值取向,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未來,事關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全局。當今國內外形勢風雲變幻,進入21世紀的中國正面臨着難得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當代大學生也面臨着深刻的國內外環境,所以,在高校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對當代大學生如何在紛繁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正視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堅定信念,振奮精神,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作為我們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修課程,《形勢與政策》對於我們大學生關注熱點問題,分析當代我國形勢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習這門課程不僅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開闊胸懷視野、增強責任感,還使得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了世界,認識了中國,認識了我們與世界的差距,以及我們自身的不足。因此,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把握住自己,努力學好專業知識,為祖國明天的建設添磚加瓦。

2023年形勢與政策論文5篇

第2篇

摘要:20世紀末以來,恐怖主義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存與安全的重要因素。911事件發生後,恐怖主義不斷擴散,持續上升。本文擬在分析國際國內反恐處突的形勢和特點,提出新時期、新形勢、新條件下武警部隊反恐處突的任務部署。

20世紀末以來,恐怖主義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存與安全的重要因素。據美國國務院20xx年發佈的年度全球反恐形勢報告,這一報告説20xx年全球恐怖襲擊的死亡人數和前年相比上升了40%,恐怖襲擊的次數也上升了25%,20xx年全球共有20498人因恐怖襲擊死亡。由此可見,全球恐怖活動並不是在消減,而是日益劇增;與此同時,我國國內恐怖活動也在局部範圍內不停的活動,主要是東突分裂勢力:他們企圖把新疆從中國分裂出去,以分裂為目標、以宗教為外衣、以恐怖為手段,比較危險狠毒;他們跟國外恐怖組織相聯繫並藉助國外勢力,不斷的威脅着我國的局部社會穩定、人民的生命財產;不斷顛覆我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除此之外,其他各種恐怖勢力也在不斷威脅着我國。因此,全球及國內反恐形勢不容樂觀!

放眼國際,可以看到國際恐怖活動越來越猖獗,形形色色的恐怖組織及其個人,一次次把災難或災難的陰影拋向各個國家和地區。這對許多國家的政局和社會穩定造成很大威脅,更重要的是人民的生命財產也受到了極大的傷害,這令我們值得深思。據不完全統計,20xx年至20xx年全球恐怖襲擊次數總體成上升趨勢,國際恐怖與反恐鬥爭出現了反恐、反恐,越反越恐的現象。

實施恐怖襲擊的人員的組成、攻擊目標、攻擊方式呈現多樣化、複雜化,使得各國對此更難以防範、控制和對抗,尤其是更多地採用自殺性襲擊方式後,所造成的影響更大,給人民羣眾的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恐怖襲擊殘忍化殘忍的恐怖襲擊主要是自殺性人體炸彈和自殺性汽車炸彈,或利用飛行器(美國9.11事件)、船舶(美國海軍科爾號也門遇襲事件)甚至馬車、驢車等運載工具的自殺性襲擊。恐怖目標擴大化以往的恐怖襲擊活動主要是針對美國和以色列目標,近幾年俄羅斯也已成為恐怖活動的主要受害國,發動襲擊的是車臣民族分裂分子,其手段更為極端。另外,隨着美國在全球範圍內反恐聯盟的建立和阿富汗、伊拉克反恐戰爭的爆發,菲律賓、印尼、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拉克等國也已成為恐怖襲擊活動多發的熱點地區,並且恐怖分子對襲擊目標的選擇已經變得無所顧忌。恐怖組織全球化國際恐怖組織中的老大基地組織在遭到全球打擊後,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機構和恐怖分子逐漸與當地的恐怖勢力結合,就地發動恐怖襲擊,形成了更多的具有獨立行動能力的鬆散型結構,但其行動卻又能遙相呼應,相互配合。

恐怖主體年輕化據有關資料統計,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絕大多數年齡在30歲以下,平均年齡在22-25歲之間。例如西班牙埃塔的恐怖分子平均年齡是23.2歲;烏拉圭圖帕馬洛斯恐怖分子的平均年齡是26歲;阿根廷恐怖分子的平均年齡是24歲;巴西恐怖分子的平均年齡是23歲;意大利的女性恐怖分子平均年齡在20-29之間;德國紅軍派和六月二日運動的恐怖分子平均年齡是31歲;日本赤軍恐怖分子的平均年齡是28歲;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的平均年齡是25歲。

恐怖手段現代化信息化裝備已經滲入了恐怖襲擊,如各種先進的塑膠和液體遙控炸彈,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電腦黑客和克隆技術手段等。

恐怖危害民眾化當代恐怖主義的襲擊目標,除了作為明確目標的政界、商界、軍界、金融界等要人外,還更多的指向了無辜的民眾。如1995年恐怖事件造成165人死亡,1996年增至311人,1997年則超過千人,美國911事件竟致死無辜民眾數千人。

在我國以及我國的周邊地區,恐怖主義的幽靈早已存在.疆獨、分子的爆炸暗殺等恐怖活動不斷髮生。在中國境內外同樣存在打着各種旗號的針對我國的恐怖組織,如現在臭名昭著的東突恐怖勢力活動猖獗,積極策劃實施了數百起恐怖襲擊事件。可以説,我國反恐鬥爭還是任重道遠,形勢不容樂觀,尤其有國外、境外敵對勢力的插手,反恐戰線更加複雜。

(1)解決東突恐怖組織。外國勢力插手較深,我國只能通過外交努力與其所在國共同解決。

(2)同階段,新疆內部的恐怖組織也頻繁開展恐怖活動。

(3)東突勢力基本形成了以西亞為大本營、以中亞為橋頭堡、以南亞為訓練基地、以歐美為協調指揮中心、以新疆為主戰場的態勢。

最大恐怖威脅來自東突,處理東突難度高。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簡稱東伊運)、東突厥斯坦解放組織(簡稱東突解放組織)、世界維吾爾青年代表大會和東突厥斯坦新聞信息中心(簡稱東突信息中心)四個恐怖組織在國內外積極活動,與阿富汗的塔利班、基地組織以及車臣恐怖分子聯繫密切,相互之間為典型的共生關係。具體:

(1)東突已經成為極端民族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的結合體。squo;以分裂為目標、以宗教為外衣、以恐怖為手段squo;的squo;三位一體squo;的政治勢力比較危險和狠毒。

(2)新疆內部的恐怖組織手段不斷趨向殘忍化。不僅殺害漢族人和回族人,還有維族人;不僅針對中國人還針對外國人;受害者不僅有異教徒,還有伊斯蘭宗教人士。

(3)東突勢力的基本策略已轉向文武並重,並有相對分工。高舉奉行民族自決,爭取民族解放旗號,意在贏得西方國家的支持,促使新疆問題國際化。

從反恐怖鬥爭的形勢特點來看,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有針對性的鬥爭準備,是非常必要的。反對恐怖主義是我國的一件大事,作為維護國家和社會穩定的武警部隊肩負重擔、任務艱鉅。因此,應該做好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及早及時地加大對恐怖主義的打擊力度,立足於我國反恐怖鬥爭的實際,結合我國專業反恐力量編制及結構的特殊性,努力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部隊的信息化裝備程度以及反恐作戰能力,確保各項任務的順利完成。

第二,加強國際合作、聯手打擊恐怖主義。反對恐怖主義絕不是一兩個國家就可以單獨實現的,必須加強同國外同行的交流合作,包括情報、信息化裝備、人員培訓、經驗交流等。

第三,加強情報合作,多方合作,提高信息化情報獲取裝備,拓寬來源,掌握恐怖動向、恐怖襲擊的目標、途徑、採用的方式方法等都具有極端的隱蔽性和不確定性。

第四,加強與各兵種、地方及國外情報部門的情報協作與共享。

第五,加強反恐專門力量建設,加強高素質、精通信息化裝備的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反恐戰術訓練。提高處置恐怖襲擊事件的實戰能力,成立各種反恐怖部隊。

第六,加強反恐信息化裝備建設。信息化裝備是反恐戰鬥人員進行戰鬥的物質基礎,沒有現代化的反恐裝備器材,就會嚴重影響一線戰鬥人員主觀能動性以及戰鬥技能的有效發揮。

總之,反恐鬥爭將是一場長期的、複雜的、艱難的鬥爭,也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特殊戰爭,具有更多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反恐怖鬥爭任重道遠,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崇高的敬業精神,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勇敢地面對恐怖主義的嚴峻挑戰,確保反恐怖鬥爭的最後勝利。

[1]王鳳鳴夏洪志李慧智反恐戰法第1版人民出版社20xx年9月

[2]陳二曦孫慎靈李慧智反恐保障第1版人民出版社20xx年9月

[3]張蜀平禚法寶王祖文直面信息化戰爭第1版國防工業出版社20xx年1月

第3篇

當今社會,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肩負着人民的重託、歷史的責任。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誠信行為、誠信品質,關係到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關係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在一定意義上關係着中華民族的未來。大學生要肩負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使命,就必須自覺加強誠信道德建設,把誠信作為高尚的人格追求、優良的行為品質、立身處世的根本準則。

然而,當前,儘管各大高校始終將誠信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中心,屢禁不止的考試作弊、惡意拖欠助學貸款、假文憑、假學術等現象仍呈增長趨勢,這不但突顯了部分大學生存在誠信危機的客觀事實,同時也為高校的誠信教育拉響警鐘。高校誠信教育的效果不佳、大學生出現誠信危機呼籲高校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時需建構起完善而行之有效的誠信道德建設體系。

經調查分析,大學生誠信道德素質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大學生對誠信道德範疇認定不清。當代大學生在社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對於誠信與不誠信的分界線認識越來越模糊。大部分大學生所認為的誠信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誠信。毀約、跳槽、在履歷上造假、考試作弊等行為在一部分同學的眼中屬於誠信的範圍內,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對誠信的範疇認識相當模糊不清。

2.大學生對於誠信道德認同的矛盾心理。主要表現在大學生們對自身羣體的誠信道德認同程度不高,但卻對個體誠信道德認同度高。

誠信是大學生必備的素質之一,但是當前社會上對於大學生的誠信的評價並不高,而大學生則普遍認為自身羣體的誠信道德水平一般,與大學生應有的素質不相符。雖然大學生們對羣體道德規範的認同度不高,但對自己的行為卻予以充分的認可與肯定,絕大部分大學生都認為自己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由此可見,大學生在對於所屬羣體和個體的誠信道德的認同上出現了矛盾。

3.在選擇誠信與否時帶有明顯的功利傾向。一部分同學對於履歷造假現象持中立狀態,認為這是不誠實的表現,但同時也認為其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可見,相當一部分同學在選擇是否誠信時帶有功利色彩,在不損害到自身利益的情況下,他們會選擇做一個誠信的人,但當誠信不能維護自身利益的時候,他們就會選擇放棄。

這一點同時也表現在就業方面。由於高校體制改革,大學生成了畢業分配、就業市場的利益主體,就業、簽約都與學生自身的利益緊密聯繫,加上青年自身帶有不穩定性和反覆性等不成熟因素,致使在擇業時更多的是以自己利益為出發點,不考慮用人單位的利益和學校的聲譽。

4.誠信道德意識與行為失衡。一部分大學生雖然明確的認識到了某種行為是不正確的、有違誠信的,但卻由於自身利益等方面的原因,仍進行這種行為,出現了知行背離的現象。由此可見,一部分大學生有相應的誠信道德意識,卻沒有應有的誠信道德行為,明知涉及自己的道德品質,卻仍然做着有違誠信道德的事情。

5.大多數大學生把不誠信原因歸結為外界因素。在履歷造假方面,

一部分同學把造假原因歸結於社會不良風氣、求職壓力等外界因素。可見,大學生對於自身一些不誠信行為的發生,更多的是尋找外界的客觀因素,而不是從自身的道德品質追尋原因。不可否認,外界的客觀因素也是存在的,社會環境、教育體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影響着大學生的誠信道德行為。但追根究底還是自身的誠信道德意識問題,如若自身的誠信道德意識十分強的話,外界因素對其也是無任何影響的。

6.整個社會誠信道德缺失是大學生誠信道德問題屢出的根源。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變遷和各項改革深入發展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市場競爭空前激烈,導致人們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和漠視誠信觀念。見利忘義、損公肥私、不講信用、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等誠信道德失範現象嚴重。如商業領域中的假冒偽劣、偷税漏税;政治領域中的貪污腐敗、虛假政績;學術領域的假論文、假學歷、假科研、剽竊;文藝、體育賽事中的黑哨、潛規則;日常生活中的毒奶粉、瘦肉精、注水豬肉等。這些惡劣的誠信道德失範現象嚴重地影響涉世不深的90後大學生,是造成90後大學生誠信道德缺失的社會根源。

針對大學生屢禁不止的誠信道德問題,有以下幾點對策:

1.通過教育大力灌輸誠信道德的重要性。在追求誠信,堅持誠信,而且是從社會責任感的高度設計誠信社會,培養思想獨立和精神自由,培養道德的自覺。

2.利用法律來約束有違誠信道德的行為。非誠信行為不為道德??

贊成,但如何制止這種行為,杜絕其成為社會的主流觀念,顯然不能光靠輿論指導。一個失信懲罰機制,對人們的約束,絕對不僅僅是道德方面,也絕對不是文化層面的東西,它應該有一個實質性的打擊和懲罰。

3.教育者做好榜樣,帶動當代大學生越來越注重誠信。爭做誠信青年,成就道德公民是時代的要求。選擇誠信、崇尚誠信、堅守誠信的思想,應該在校園中受到推崇。在學校的學生工作中,以學生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實踐誠信。廣大幹部、教師在"誠信"教育中,要做表率和楷模,努力改造主觀世界,加強道德修養,自重、自省、自警、自勵。

4.學校的正確引導及適當約束。高校要引導大學生健康地"消費"自己的信用,積極投身於加強國民信用觀念的活動中,身體力行,事事講信用,時時守信用,推動社會樹立誠信觀念,推進社會建立信用體系,做一代有為青年,在中國社會信用化的進程中盡我們光榮的社會職責和歷史使命。

誠信教育必須成為高校德育的重要一課。應該讓學生明白,信用既是市場經濟準則,又是個人道德水平的一個標誌。大學生作為今後社會、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個體,必須樹立信用意識,這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最基本道德素質,也是走上社會後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一個沒有信用的人,是不受人歡迎、也不會有大的發展的。大學生在獲得專業畢業證的同時,更應得道德通行證,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公民。大學生應當在進行道德修養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自覺開展學習活動,

將道德模範人物作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成長道路上的良師、追求全面發展的榜樣。

中國正在迅速的發展變化着,但誠信道德品質不能在變化中喪失,無論在任何時候,誠信道德都應是高校教育的一個重點,對於承擔着建設祖國重任的當代大學生來説,更應重視誠信道德品質,才能更好地為祖國邁向更美好的明天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4篇

近來釣魚島問題愈演愈烈,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不斷挑起事端,特別是20xx年以來姑息縱容右翼勢力掀起購島風波。20xx年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顧中方一再嚴正交涉,宣佈購買釣魚島及其附屬的南小島和北小島,實施所謂的國有化。中國政府和人民對此表示堅決反對和強烈抗議。

有一段時間各類日系店被打砸搶,另外還有好多日系車主的車或者人被砸。針對釣魚島問題,很多熱血青年都願提十萬虎狼旅,揚刀立馬入東京。不過這樣的做法卻引人深思,到底為什麼中國人會用如此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仔細思考也不難發現,如今中國的世道就是當官的貪污受賄給商人一條綠色通道,商人不顧一切的謀取利益,最終的受害者還是消費者,是廣大人民。正是因為如此的風氣盛行,中國人民才不能夠凝聚起來。我們抵抗日貨或許是一種表明態度的方式,不過這樣的方式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釣魚島的主權問題,只會讓中國人民更加不團結,所以我們在堅決反對日本購島的同時,要理性的分析問題,找到解決方法。

釣魚島肯定不是中日兩國人民都要朝拜的聖城,但它確實是中日兩國人民都不忍割捨的一塊心頭肉。它的歸屬與兩國的光榮和夢想相伴,它的喪失與兩國的失敗與屈辱相隨。1895年,強大的老牌亞洲帝國清帝國戰敗於新興帝國日本,原屬於中國領土的中國台灣島及其所屬的澎湖列島和釣魚島一起被割讓給日本,日本深謀遠慮地將釣魚島劃歸沖繩縣管轄。好像國運和釣魚島一同被割走了一樣,從此,中國在敗亡、衰落和殖民地化的下坡路上越滑越遠。1945年,日本戰敗,宣佈無條件投降。按照《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應當將中國台灣、包括其附屬的釣魚諸島歸還中國。但1951年9月8日,日本卻同美國簽訂《舊金山和約》,將釣魚島諸島聯通日本沖繩交由美國託管。

可是不可否認的是:釣魚島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大量文獻和史料表明,釣魚島為中國人民最早發現、命名和使用。楊載在明朝初年就已發現釣魚島列島,而日本人賀辰四郎在1884年才發現釣魚島,比楊載晚520xx年。而且早在1582年,明朝就已經將釣魚島歸入中國版圖,隸屬福建。從地理的角度,釣魚島列島屬於中國大陸向東南延伸,為東中國大陸架支隆起部分,從地質構造的角度,釣魚島列島屬於中國台灣北部大屯山火山帶,而琉球羣島屬於霧島火山帶。

購島是近年來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採取的最嚴重的單邊行動,嚴重損害了中日關係的健康發展。接下來從幾個方面來具體説明。

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日本政府購島表面上是出錢買島,實際上是企圖通過對釣魚島的有效控制,將其佔為己有,從而進一步竊取相應的油氣資源,獲得經濟利益。

釣魚島處於中日交界處,它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島嶼本身7平方公里的主權標誌,而且在於其潛在的巨大戰略價值和軍事價值。如果日本控制了釣魚島,無異於扼住了中國向太平洋縱深區域進出的咽喉。而且,日本沒有資源,海上運輸是生命線。因此,釣魚島不得不爭。

釣魚島問題在20xx年走向高潮,爭端被激化和惡化的直接根源是野田佳彥政府對釣魚島所謂國有化決策的冒險和失誤。日本政壇混亂不堪,出現日本政局右傾、地方右翼勢力集結,逐步形成第三級的新動向。

美國不斷強化的重返亞太戰略激發了日本在地區安全戰略和外交政策上的脈衝式反應。日本一方面要捆綁美國遏制中國,一方面要促進一個由美日共同主導的亞太地區秩序。

日本資源匱乏,有嚴重的侵略特性。戰後的日本始終沒有對犯下的罪行進行真心悔改,這直接導致了其右翼思想膨脹和軍國主義思想的死灰復燃。

其實,釣魚島問題本來是一個沒有爭議的話題,但如今卻成為中日矛盾的導火線。很大程度上的責任在於日本,他們不斷否認侵華行徑,肆意篡改歷史,而且還大肆參拜靖國神社,這就是日本人的無恥所在,這也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民族性質。同時,我們也要考慮一下中國對此是否也有責任?中國對日本再三忍讓,希望與日本友好相處,共同發展,但是在中國人在堅持和平共處的時候,日本人卻鋭意進取了。如今出現這種悲劇,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國人的善良縱容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或者説是中國人的軟弱促進了日本的前進。

要解決釣魚島問題首先要清楚中國政府和人民堅決維護釣魚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的領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絕不默許購島,中國的土地可以被侵略,但決不允許割讓!中國國土遼闊,但絕沒有一寸土地是多餘的!如果日本一意孤行,中國也會強勢反彈,強硬奪島。中國不主動挑起爭端,但面對挑釁,在領土問題上也是絕對不會退讓半步的。我們也相信日本新首相安倍晉三不會像野田佳彥那樣幼稚短見,故意挑起事端,激化矛盾,他清楚日本現在輕舉妄動就是在自掘墳墓,日本現在沒有能力進行大戰。

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迅速崛起。我們的經濟、外交、軍事等全方面的實力都已經大大提升,已經成為舉足輕重的大國。外交方面,中國始終堅持以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為原則。軍事上中國已經躋身三甲之列,在武器裝備等方面已經有重大突破。要解決釣魚島問題,中國會毫不動搖的捍衞國家主權,但是解決釣魚島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終還是要雙方達成共識。當然,擱置爭議,共同發展,除非一方退讓,不然可能性不大。到那時,國內民眾的情緒會很難安撫,美國也不會善罷甘休的!

現在中國仍然在崛起,綜合國力將會遠遠把日本拋在後面。因此我們要對釣魚島問題有耐心和信心,採取外交和經濟等手段來應對這方面的問題。中國在很多問題上同外國進行外交,且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所以不可小覷外交的作用。且中國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之一,在聯合國事務中有重要作用。其次,兩國之爭其根源還是經濟利益的問題,而日本經濟上依賴外國,現在中國是日本商品傾銷的最大市場之一,如果中國人抵制日貨,完全反對日本各類產品,日本的經濟將會出現巨大的問題。

釣魚島問題能否解決?不單單是中國單方面的努力,而需要中日雙方的共同努力。剛剛落下帷幕,選舉出了以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團隊,在此希望釣魚島問題能夠在新一代領導集體中有突破性進展,早日爭回中國的領土主權。

第5篇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30年來,中國由貧困走向初步昌盛,由封閉走向全面開放,由求温飽初步走向小康,發展迅速,大大超出國際上多數人的預想。30年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歷史性的變化。中國正運用他獨特的魅力與激情實現着世界的和諧進步之路,實現着中國的自強發展之路。

30年過去了,中國某個鄉村發生的事情成為世界媒體的報道焦點,地球某地的中國人成為全球新聞中的主角,似乎已經顯得平常。當我們將目光回溯到中國融入世界現代化潮流的起點,並用心去觸摸這30年的變遷時,我們尤為深切地體會到,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係已經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中國與世界的前途命運更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一個偉大的轉折已經完成,中國與世界彼此相互影響的時代已經開啟。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深刻歷史感的民族,對於歷史性的變化有着同樣深沉的感悟。整整220xx年前,拿破崙率領下的法軍大舉用兵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狼煙四起。貝多芬於1820xx年完成了《命運》交響曲的創作,然而叩響中國命運之門的卻是又一個多舛的百年。整整一百年,韌性的抗爭書寫着崢嶸歲月,當光陰又過百年之後,20xx年發生的一切告訴世界,已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中華民族,已經、正在並將繼續主動積極地在國際社會中發揮重要的建設性作用,這一作用已在全球範圍內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xx年的5%以上,中國進出口總額佔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xx年的約8%。中國的發展為國際資本提供了廣闊市場,中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超過7800億美元,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也在大幅增長。

1978年以來,中國年均進口增速達到16.7%,已成為世界第三大、亞洲第一大進口市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0%,對國際貿易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2%。20xx年以來,中國年均進口額近5600億美元,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創造了約1000萬個就業機會

中國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了300多個國際公約。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認真履行相應的國際責任。迄今,中國共參與22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人員上萬人次,現正在執行維和任務的有1900多人,是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

3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告訴我們,中國發展進步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在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加速推進的世界大勢之下,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繫在一起。

這是中國政府和人民作出的戰略抉擇。這個戰略抉擇,立足中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體現了中國對內政策與對外政策的統一、中國人民根本利益與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不干涉別國內部事務,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致力於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在開放的過程中,中國開始學會用世界的眼光思考自己的發展,並以一系列合作共贏的實際舉動逐漸打消了各方的猜疑與憂慮,創造了對自身發展更有利的國際環境。中國用自己的真誠,塑造了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和平形象。30年來,中國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發展帶來的機遇發展了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更好地維護了世界和平,促進了共同發展。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

中國致力於推動世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堅持按照通行的國際經貿規則擴大市場準入,在實現本國發展的同時兼顧對方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正當關切,支持國際社會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自主發展能力、改善民生,支持完善國際貿易和金融體制、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支持各國共同防範金融風險、維護能源安全,堅持通過磋商協作妥善處理經貿摩擦,推動各國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挑戰。

六.中國將始終不渝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始終作為一個大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但在政治、經濟、安全等諸多領域,中國真正融入國際社會,卻始於改革開放。走過30年的歷程,中國已經在當今國際事務中發揮着重要建設性作用。中國遵循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恪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在國際關係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尊重人類文明多樣性,繼續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積極參與反恐、防擴散、氣候變化、環境保護、流行性疾病防治等領域國際合作,推動國際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成功舉辦奧運會,從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到推進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從加強東盟與中日韓(10+3)的合作到構建上海合作組織,從減免發展中國家債務到設立中非發展基金,從中俄、中越邊界談判的進展到提出睦鄰、安鄰、富鄰的合作政策,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到與全球攜手應對眼前的金融危機,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表現得越來越積極,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躍然而起。

自強方能自立,自立凝結自信,自信轉而推動自強。自助者天助,中國與外部世界關係的積極變化得益於30年來鍥而不捨的改革開放進程,其要義在於排除一切干擾,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自覺。歷經難以數計、形形色色的遏制、指責、臆斷及誤讀,中國沒有停下自強不息的前進步伐,也因而變得更為自信。

30年來,中國在適應世界對自己的心態變化的同時,也在學會如何與世界打交道。在涉及國家主權的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我們敢於鬥爭、善於應對,打破了西方國家的種種制裁,遏制了反華浪潮,贏得了尊重。摩擦與碰撞歷練了中國人,中國不斷加深着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變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在一個接一個的威脅論、崩潰論相繼破產後,世界也越來越多地體會到了中國發展的不同。從四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災,世界看到了13億中國人民的凝聚力;從北京奧運會,世界體會到了13億中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的不懈追求;從中國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應對,世界感受到了13億中國人民的責任感和這種責任感給全球經濟走出危機帶來的信心。不止一個西方學者説過,我們無法再用現有的理論來解釋中國的發展,必須重新認識中國的發展道路對世界的意義。

各國關注中國的變化,也是在關注世界的未來。歷史表明,一個大國的崛起必然會對現有格局帶來重大影響,極少有西方大國不靠殖民掠奪,不靠戰爭而崛起。西方對中國的擔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此而產生的對中國發展道路的不確定感。

以往的歷史表明,中國更多的是被動地承受着來自外部世界的撞擊,並在撞擊中覺醒,在撞擊中探索強國之路。21世紀的到來是個偉大的轉折點,中國的發展表明,她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外部世界的影響,而是在積極借鑑、學習人類文明先進成果的同時,也為世界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寶庫不斷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與財富。

走過30年開放路程的中國人深深懂得,世界對中國發展道路的理解和認同將是一個複雜而長期的過程。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新問題、新摩擦甚至新衝突。這將是21世紀幾代中國人所面臨的嚴峻考驗。同和諧,共發展已經成為了中國在歷史新階段的一面旗幟。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我們堅信,只要堅持和平發展,我們就一定能夠贏得更多的理解與信任,為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榮做出更大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