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課例研討心得體會4篇 "優化國小語文課例,提升研討心得"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6W

本文將圍繞國小語文課例研討展開,旨在探討課例研討在國小語文教育中的價值與意義。通過對課例的分析、討論和分享,教師能夠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水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造力。本文將分享作者在國小語文課例研討中的心得體會,希望能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啟發。

國小語文課例研討心得體會4篇

第1篇

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對課堂教學有着極其重要的影響。今年4月,河北師範大學頂崗實習生開展的高中語文課例研修活動,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作為整個活動的參與者受益頗多。

從4月7日第一次集體備課到4月14日第三輪備課、上課,我們研修小組的工作緊張而有序的進行着。為了更好地改進教學,提高業務水平,我們每位參與課例研修的老師在正式錄課之前都對上次課進行了評課和反思,集小組的共同智慧認真組織下一次課。小組的每一位成員都進行了觀察議課,所以“三課兩反思”的研究,我們實際進行了三備三評三反思。在觀課中我負責的是課堂教師教學的觀察,通過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活動真實、客觀地呈現,使我對新課堂的實踐層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這次課例研修的主題是“通過問題探究引導學生掌握知人論世的詩詞鑑賞方法”。問題探究是指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主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圍繞問題展開知識建構,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創造欲和主體意識,不斷的解決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新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河北師大實習教師王懷亮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鑑賞《李清照詞兩首》,交給了學生一種詩歌鑑賞的方法。在整理課堂實錄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課堂中哪些提問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這個問題,自己從前從未留意過,也沒有引起自己足夠的重視,通過這次小組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和反思我對課堂提問有了新的認識:

提問要緊扣教材內容,圍繞課堂訓練目標,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突出重點,攻克難點。在一堂課中,課文重點部分的教學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響教學要求的達成,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緊扣教學重點提問便成為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王懷亮老師在指導學生賞析《李清照詞兩首》的時候,就緊緊扣住兩首詞所抒發的情感的異同,以及導致這種“愁”情不同的原因生髮出了一系列問題,從而一步步引導學生掌握知人論世這種鑑賞詩詞的方法。最終在第三輪授課中,完美的實現了教學目標。

採用問題探究的方式鑑賞這兩首詞,是這次課例研修的主要形式。課堂提問通常有三種形式:即師問生答,生問師答,生問生答。但是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多采用第一種形式,而忽略了後兩種。而在這次課例研修過程中我們特別重視和實踐了上述三種課堂提問的形式。首先以板書提問的形式導入新課,問題簡單明瞭,融入作者、作品、詩詞回顧等知識。在授課的過程中,不斷採用教師拋給學生問題,學生提問老師,小組內相互探討、提問等方式,目標明確,層次分明的一步步推進教學的有序、有效展開。例如,教師提問:同學們最喜愛的詩句是哪一句?這兩首詞的詞眼是哪一個字?等等都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展開積極的思考和回答。學生則把理解中的難點反饋給老師,對教師提出了問題。各小組內部先合作探究,各自把鑑賞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小組內部先解答,解答不了的小組選出代表提出問題,由其他小組來解答。例如當小組討論到:“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一句時,對“涼”字的含義和包含的情感的理解。分析鑑賞到“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一句時,對所抒發的感情的不同層次的理解,就是通過小組內部和小組之間互問互答的形式得以很好的解決的。

及時的提問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課開始時的提問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上課過程中的提問可以疏通和理順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開闊學生的思維視野;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適時以適當的方式提出適當的問題可以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把握課堂節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尾提問可以消除學生的疲勞和麻痺心理。用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問題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把一些抽象的問題放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就會使事情變得簡單得多,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在賞析《醉花陰》下片時,教師就針對“人比黃花瘦”中“瘦”字的妙處讓學生聯繫季節,菊花的形態來賞析。並同時引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句同學們熟悉的詩句加以解釋,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把握了。

當然在前兩次授課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課堂提問是無效的,例如:提問指向不明,目標性不明顯;過於簡單,提問缺少深度;提問沒有考慮學生的知識準備程度;提問過多、過細抑制了學生的思路。

總之,通過課例研修這種新形式,給我們展示了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三課兩反思的教學模式,使我對課堂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對以後的課堂教學將大有裨益。而課堂提問是一種經常使用的教學手段和形式,加強課堂提問的科學性十分重要。一堂課中一個巧妙的提問,常常能收到"點擊關鍵,一問傳神"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科學地設計並進行課堂提問,優化課堂結構,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動性。最後十分感謝河北師大第xx屆頂崗實習的語文團隊,是他們帶來了新的課堂形式和教研模式。在這裏預祝他們工作愉快,語文教學走的更遠。

國小語文課例研討心得體會4篇

第2篇

我有幸參加進修學校組織的國小語文科目聽課活動,聆聽不同學校不同年級的語文老師的課,收穫很多。下面就談談我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吧。

各位老師的課堂教學呈現,可以用一個形象的詞語來概括:樸實無華、課如其人,這也正是對各位老師人品與課堂作品的概括和總結。樸實更顯典雅和莊重,無華更增添了教學藝術返樸歸真的魅力。他們的課堂教學形式就是一堂常態課、家常課,沒有更多的修飾和虛華的成分,沒有臨場作秀的氛圍,自然、得體、和諧,這是我應該努力去學習的。

當我聽着老師們的課時,老師的語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帶領學生重温校園生活片段,引出狹小的課堂,深入人的心靈深處。孫靈梅老師在教學《īe üe er》這一課時,讓學生一邊觀看圖片,一邊聽老師的介紹,激情的配樂詩朗讀,聲情並茂的語言勾起了學生思緒,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慾望。

三、自學感悟、開放引導的課堂讓人耳目一新。

楊成金老師在教學《聽聽秋的聲音》這一課時,精心的課前準備為本節課做了很好的鋪墊。整節課教師能圍繞學生身邊的秋天進行學習加上教師聲形並茂的激勵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掌握知識在課堂上用我們欣賞的眼光、讚賞的話語去激勵學生,我們是能辦到的。

幾位教師由教學的主宰、中心,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夥伴,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人,他們不僅有老師的組織下進行共同學習的義務,而且有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夥伴、學習方式進行個性化學習的權利。方應萍老師的《新型玻璃》整節課學生在看、説、做中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只是起到引領作用,學生在歡快中進行設計,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教學效果。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為素質教育之首。這些課能關注學生的生活,教育學生做真人。一句教育名言説得好:“什麼是教育,那就是學生把在學校所學的東西都忘記以後剩下的東西。”我想,我們每一位教師在上完一堂課後,該問問自己:當學生把這堂課所學的知識點忘記以後,還剩下些什麼?十年,幾十年以後,當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全忘掉以後,我們給他們留下些什麼?我們的教育,能否給孩子們留下正確的思維方式,留下解決問題的能力,留下他們真正需要的。

聽了以上老師的精品課,我反思自己,何不放手讓孩子當課堂的主人。

第3篇

低年級生字詞的教學是教學重點和難點。在本節課中,曾老師設計了多種方法來幫助學生識字,這些設計,激發了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也使學生輕輕鬆鬆地獲得了新知。

曾老師也注重培養學生辨析形近字的能力。如對“烏”、“鴉”這兩個字的識記,曾老師引導學生説出烏鴉是一隻鳥,所以“鴉”字是鳥字旁;“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這樣學生就感覺非常有趣,記起來也就容易了。還有另一組形近字“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曾老師引導學生,讓孩子們自己思考,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喝水”要用嘴巴(即“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説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所以是三點水旁。這樣學生記起來十分方便,且不太會搞錯。

曾老師善於抓住課文的關鍵詞,採用了讀讀、想想、説説等方法,引導學生感受文本,可以説這些教學活動充分考慮到了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如:老師引導學生關注“到處”一詞。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詞語,老師引導學生看圖合理想象:烏鴉可能會飛過哪些地方呢?通過想象説話,讓學生體會到了烏鴉找水的辛勞以及找不到水的焦急心情。之後,又指導學生用“到處”進行説話訓練,讓學生對這個詞語達到真正理解並掌握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閲讀教學要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閲讀的樂趣,並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這堂課,吳老師帶着孩子們着重研讀了課文的第一節。第一節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話,但也是情節曲折。烏鴉經歷了找水,看見水,卻又喝不到水這個過程。隨着事情的變化,烏鴉的心情也是很不平靜的。吳老師在教學中帶領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讀,逐句品讀感悟,體會烏鴉心情的變化。讀文中體現了個性化的閲讀。

?姥姥的剪紙》是一篇新課文,像這樣的新教材,真的不好把握,不過,今天林老師給我們上了一堂示範課,下面就來説説我對這堂課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這堂課的價值所在,是林老師以一顆平淡之心,一顆童真之心走進課堂,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教語文,將過程與方法的目標達成滲透於各個環節中,啟發學生一邊讀一邊思一邊想像,促進學生感悟課文。本堂課極其生動,紮實的教學和對學生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的引領,既是語文教學的本色本真,也是語文教學的詩性光輝。在具體的教學展開過程中,老師敏鋭地捕捉了好幾處課文中的"文化細節":神,無所不能,熟能生巧……特別是在"耍賴""挑剔""刁難""調皮蛋"這些詞語上的敲打,讓我們每一個人跟隨着作者讀出了童年的"心夢之境"。

講幾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地方,在瞭解姥姥的剪紙的段落裏,老師通過讓學生尋找並反覆朗讀描述姥姥剪紙的語句,體會姥姥剪紙的高超技藝,例如"要什麼就有什麼了,……無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雞能打鳴","無可挑剔"等語句,堅持以讀為主,恰當安排好"讀,講,練",增加學生的積累,逐步將文中的好詞句內化為他們自己的語言。

引導學生理解第五自然段的那句"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的深刻含義,老師先讓學生讀第六自然段,理解"姥姥的手指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兩根延長的手指。"知道姥姥的手指就是剪刀,兩者已合二為一了,再叫學生理解第五自然段的那句話,一切就順理成章了。這樣循序漸進的教學,學生很容易明白,而在教學過程中,教者還引導學生列舉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紙那樣,因為不斷地練習,反覆地實踐,達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從而進一步體會姥姥的話中寓意!

我想這正是我們要的教學效果,不僅僅是讓學生欣賞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紙藝術,更是讓學生體會到親人的關愛,永遠心存一份感激,並把這份情傳遞給身邊所有的人。綜觀整堂課上得既充滿語文味,又富有情趣。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也被充分調動起來了。

第4篇

前段時間參與了xx老師開展的語文公開課活動以後着實令我產生了不小的收穫,儘管我也是教授國小語文卻在思路方面存在着不少的侷限性,這次聽取了xx老師關於國小語文的諸多觀點以後讓我發現了不少新的觀點,帶着對教學工作的追求讓我參與了這次聽課並在結束後獲得了不少的體會。

語文科目較為明顯的優勢便是偏向故事性從而能夠很好地提升學生的興趣,然而在説明文或者是需要背誦的古詩詞方面則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關於這類問題xx老師認為也許是我們在教學工作中做得還不夠以至於造成這樣的局面,為此應當在教學時進行科普從而利用講故事的形勢來吸引學生對這類課文的興趣,即便是高年級的學生在聽取了這種形勢的課程以後也會主動加強這方面的學習,實際上在聽課的過程中能夠明顯感受到現在的國小生對於語文科目的學習程度是遠遠不夠的,或許帶有故事性的話題能夠吸引他們卻難以鞏固相應的學習基礎,再加上與英語語法產生的衝突導致部分學生的思路是容易混淆的。

在學習語文方面應當要儘量做到多閲讀多思考才能夠讓學生產生屬於自己的理解,至少在學生做語文習題的時候不能將這種模糊的思維代入到考試中去,這就需要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去剖析知識點然後再將其教授給學生,值得重視的便是xx老師認為通過書寫的形式記錄知識點遠比背誦的效果好很多,也許背誦過的課文長時間不去接觸可能會遺忘卻無法否認做筆記的好處所在,正因為花費了許多精力進行書寫才能夠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起到強化記憶的效果。

在這次聽課的過程中引起自身共鳴的便是現在許多學生在字跡方面的劣勢,無論他們是否願意擠出時間臨摹字帖都不能忽視字跡差的問題,關於這點我們大多隻是去勸導或者批評從而沒有在日常教學中做好相應的監督,對於這類問題的產生應當主動去和家長進行聯繫從而做到雙重監督才能夠讓學生意識到優秀字體帶來的好處,否則的話無論是平時批改作業還是組織測驗都會因為字跡差的問題感到困擾,平時應當在做好語文教學工作的基礎上督促學生做好這方面的練習才行。

對待語文教學工作雖然以往付出過不少努力卻應當意識到相互交流的重要性,正如這次聽課便能在xx老師的闡述中對自身的教學方式展開反思,面對日益嚴峻的語文教學形勢的確需要通過聽課活動的開展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