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9篇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推陳出新,探索卓越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W

本文以反思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為主題,着重探討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和改進方向。通過深入剖析這一教學階段的優勢與不足,旨在為教師們提供有價值的教學經驗,並推動數學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9篇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推陳出新,探索卓越

第1篇

?求平均數》這一課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感悟“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在實踐中探索求“平均數”的多種方法,並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在其中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同時對數據分析結果作出簡單的推斷和預測,體會“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及廣泛應用,培養鍛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靈活選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對於學生來説,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難度較大。因此,在設計教案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他們所熟悉、感興趣的素材組織教學,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適當地調整教材,根據實際情況,提高學習興趣,以達到教育較學目標。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所以教材安排了一個生活中,學生比較熟悉的收集礦泉水瓶的例子,目的是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數學不再枯燥、抽象,數學就在他們的身邊,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當學生對平均數的意義很想弄懂但又無法弄懂,很想説清但又無法説清的時候,便會萌發強烈的求知慾,教師適時恰當引導,能使學生較快進入學習情境,有利於對新知識的接受和掌握。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9篇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推陳出新,探索卓越 第2張

第2篇

面積和麪積單位的初步認識,主要是要求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概念。學生對於長度、面積、體積三種單位極易混淆,而且學生的思維能力也相當薄弱。糾其原因,學生沒有形成準確鮮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定義,公式。讓學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實這遠遠不夠,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學生學習了1平方釐米的形狀和大小,並能度量較小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後,我有意讓學生用1平方釐米去量課桌的表面的面積,學生在實踐中發現了1平方釐米這個單位太小,這時我安排了學生看書自學平方分米,學過了一平方分米並用1平方分米量了相應的表面積之後,我讓學生用1平方分米量幹牆面的面積,學生又發現1平方分米不適合量牆面,我再次讓學生看書學習平方米。

在學習平方米時,我明顯感受到學生看書的積極性不像學習平方分米時積極主動,回憶教學過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學看書的方法,學生的熱情自然不會很高,那麼這一環節可不可以進行改進呢? 經過和同事的探討,他們認為猜想的效果好。 因為學生具備的舊知識通過努力是可以達到新知的彼岸的,學生已學過了平方釐米、平方分米、這兩個單位,老師再次用看書自學的方法讓學生學習平方米,學生當然覺得索然無味,採用猜想創造就不一樣了。教師可以説:“平方分米不適合量牆面,那個適合量牆面的面積單位可能是什麼呢?猜一猜?” 這樣,有意撩撥一定會點燃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生也會在推斷中獲得數學猜想的成功與快樂。

思想教育應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相對於語文來説,數學可能離思想遠一些,但我認為這並不影響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如這節課中,我的`話雖不多,遵守紀律和刻苦學習的精神和集體主義思想卻悄悄地潛入到了學生幼小的心裏。這比空洞的説教,牽強的附會的效果要好得多。 思想滲透一定要把握好時機,以數學教學過程為載體,結合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年齡的特徵。

第3篇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小數》教學反思小數的含義是屬概念教學,較為抽象。根據學生對概念的認知規律,採用多媒體課件動態演示,有效突破難點,讓學生一目瞭然。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現規律,溝通分數與小數的聯繫,形成正確的表象。但是沒有完全依懶於多媒體教學手段,對教學重難點進行了有序的板書,使學生學完新知後,還可以自主地再次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有效的回憶及鞏固。在整個教學中我感到以下幾方面還存在不足:

1.整合教材,促進有效教學整節課容量較大,大致分為三個知識點:小數的讀、寫法;以元作單位的小數表示的含義;以米作單位的小數表示的含義。在教學中我總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有點“趕”教學的感覺,如果整合教材,該簡要簡、該詳要詳,加強學生説的能力和説的.過程的訓練,學生才能對知識由整體認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2.對學生的已有經驗,或者説是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預設不到位,造成課堂教學時間分配的變動。

3.語言表述不夠精簡。一是對學生的提問及知識傳授的語言不夠精簡,再是對學生的回答,即使學生的回答已經非常到位,也存在不必要的重複現象,即造成教學時間的流失。

4.調整板書,運用多種感官,彌補教學不足板書是為了促進更有效的教學,在板書上再進行一些修改,並在教學時注重教師語言與板書同步進行,為學生提供更直觀的板書,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會努力建構和諧氛圍,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創設合理情景,巧妙設計問題進行引導,把重點、難點運用合理的方法進行有效處理。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獲得新知。真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第4篇

本課教學始終將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發現問題,提出設想,實際操作,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探索知識,讓學生大膽的猜測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引發問題的出現------光憑看和猜不能統一答案,同時為學生準備了必須的操作工具,讓學生帶着問題,滿懷疑惑和好奇去探索。學生剛學習完面積的推導,很容易想到擺的方法。但擺的方法畢竟不簡便,其他的學生在討論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邊長,因為直尺是以釐米作單位的,所以計算出來的正方形面積也是以平方釐米為單位的;也有的`同學想出,不用操作,直接將1分米換算成10釐米進行面積計算。不同的方法啟發了學生的思維,使不同思維程度的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到問題的解決途徑。

1、在學習長度單位進率的基礎上引發本課內容,這樣有助與學生以後區分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間的進率。

2、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採用小組合作形式,體現了合作精神。

3、重點突破了平方分米與平方釐米間的關係,先讓學生通過計算面積總結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然後利用規律很簡單地總結出1平方米與100平方分米的進率關係。

4、練習有由淺入深,結合身邊的事物,體現新課標精神,學生活中的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5篇

?口算除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熟練地掌握表內乘除法,一位數乘多位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它為學生掌握除法估算,學習筆算除法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和思維基礎。

藉助主題圖讓學生找出圖中告訴我們的數學信息,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把握整幅圖的意思然後按一定順序逐一理清每個小情景的意思,並提出相應的問題。

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培養主角意識,重視體驗。新理念下倡導自主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引導學生在獨立口算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得出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給學生足夠的獨立口算的時間,使每個學生經歷口算算理的探究過程。掌握計算的方法,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果,以體現算法多樣化。組織好小組內交流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説話的機會,使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這一教學目標能落在實處。

3、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突破了教學難點,注重算理的探究。

本節課白板課件的.引用,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巧妙的突破了教學難點。本節課注意了運用小棒圖,計數器來表示平均分,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弄清算理,歸納出計算方法,從而提高計算速度。

在練習的編排上,我有意識地安排解決問題,看學生是否有條理的分析題意並解答,在計算過程中,涉及口算的內容,看學生能否正確的用口算求出結果。我還安排了開放性思維的題目,讓學生根據今天所學的內容自由發揮,培養應用能力。

總之,口算除法的知識,對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説,並不是一張白紙,如何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上建構新知呢?新的數學理念教會我,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樣化。本節課我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探究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體會解決問題的喜悦;並且通過學生自主探索的計算方法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2403和3006及6003的算理時,可以用白板課件對比演示加強理解,學生會更加深刻理解並掌握計算方法,從而更能提高口算速度。另外教學環節還可以緊湊。

以上是我這節課的幾點教學反思,今後還有待改進和提高。

第6篇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着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存在問題:學生估算意識淡薄。學生的生活經驗匱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機會,所以普遍覺得估算沒什麼作用,所以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下要用估算。為此,只有明確要求估算時,他們才進行估算,沒要求時一律精算,他們覺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簡言之,就是因為缺乏在具體情境中的估算體驗,所以造成估算意識的淡薄,當然估算意識的培養非一時而蹙的,需要有長期的體驗,才能逐漸培養起學生的估算意識。

1。從生活實際導入,創設了問題情景,突出估算教學的重點。

2。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給學生創設思考與交流的空間。

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創設情景,感受估算的簡便,引導學生親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估算方法的探索,並能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題目:激流勇進票價6元,我們全班(56人)玩,大約付多少錢?選擇並説明理由:

學生在嘗試中發現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個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合作交流漸漸得出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體會了計算的.用處,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課堂中上不足之處:對那些內向不喜歡發言的同學關注不夠,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的深度就遠遠不及活潑開朗的孩子,這就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當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第7篇

?24時計時法》這節課,是學生在學完時分秒後學習的,因為時間方面的知識比較抽象,是“時間”這部分知識的一個難點。“24時計時法”,是一個比較接近實際生活而又有趣的教材。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於普通的計時法比較熟練,而“24時計時法”是交通,運輸等部門通用的時間。教學的起點是培養學生以數學眼光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上課開始我讓學生“猜猜昨天老師7:00在做什麼?”由此引出爭議,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先引出普通計時法,然後用學生非常感興趣的電視節目預告表,引導學生説出在生活中還會用到另一種計時方法,即24時計時法。與生活的聯繫及形象的展示使得學生初步對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互換有了很好的掌握。

24時計時法作為記時法,學生在生活中已有所瞭解,但出現在課程的教學內容中還是第一次。對學生來説,時間的.知識概念比較抽象,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比如:一天中時針在鐘面上轉兩圈,一晝夜共有24個小時,初步感知24時計時法;然後在演示過程中一半學生説普通計時法,一半學生數24時計時法,直觀的演示加深了對24時時時法的理解,也降低了對兩種記時法互換上的難度,變得更容易掌握。

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充分體驗“一日有24小時”。

在學生了解了24時計時法後,為了讓學生更充分地理解24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24時的過程:讓我們一起來度過這一天吧。0時,夜靜悄悄的,同學們這時都早已經進入了甜蜜的夢鄉。(時針繼續移動)天漸漸的亮了,這時我們也該起牀上學了。這樣邊演示邊講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24時(一天)的過程,而且讓學生更深的理解了什麼是24時計時法。

在練習上我採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如:火車票上的時間,銀行門上的營業時間,公路上小汽車的禁止通行時間等,讓學生知道數學無處不在,處處要用到數學。

練習太少,有些練習沒有當堂完成,反饋不及時。今後教學時,要調控好時間,當堂及時反饋。

第8篇

?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新增設的一個內容,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有效性,本節課我從問題的引入到問題的拓展都緊緊圍繞例題所提供的素材來合理的進行問題的設計,問題的設計層層遞進,一環扣一環,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讓學生感受到用集合圖來解決問題的價值,又能讓學生掌握使用集合圖解決重疊問題的方法。由於本節課弱化了讓學生探究、經歷“韋恩圖”產生的過程的環節,就給學生留足了時間,來讓學生交流、反思,體驗“韋恩圖”的價值和拓展對“韋恩圖”的認知,尤其是最後的鞏固、拓展題的呈現,結合了學生的實際,順其自然,把學生思維的觸角引向深入。本節課充分的落實了簡單的設計,深刻的引領的教學理念。具體説有以下特點:

本節課在不改變教學意圖的情況下,我創造性地改變了教材。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景:因為上節課同學們表現得太棒了,所以我給6位學生髮了大拇指,給4位學生髮給大紅花,請學生們猜一猜一共有多少人獲得老師的獎卡呢?通過猜總人數的這一情景活動,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講解在這裏為什麼不是6+4=10人,設置懸念,造成強烈的.認知衝突,適時強調重疊的情況,由此通過動手實踐,仔細觀察,讓學生初步形成重疊問題的一般解決方法。

本節課的設計意在充分發揮集合圖的作用,但同時加強學生對文字信息的理解。通過讓學生貼一貼,説一説,想一想等方式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韋恩圖的表象,從而真正達到圖、文,算式的有效結合。如幾次通過變化例題中的信息,既溝通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間的聯繫,又讓學生體會到、算式之間的聯繫,為建立數學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槍椅子、猜拳遊戲中的重疊問題,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能夠解決,為此本節課就順水推舟利用呼拉圈建模,重點解決對計算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掌握解決重複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瞭解、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來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第9篇

本課以小熊吃西瓜的有趣情境為主線 ,學習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教材通過有趣的情境和直觀的圖形,揭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規律,最終達到擺脱對直觀圖形的依賴,能夠直接進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運算。

本課學習的重點是探索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運算,其中探索用1減去一個分數的運算是學習的難點。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探索、感悟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運算規律。我根據教學內容,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作為教學題材,從學生熟悉的分吃西瓜的情境出發,讓學生從中提煉出與分數有關的數學信息,並且從這些數學信息中,主動地提出數學問題。

然後引領學生去主動探索自己提出的問題。例如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要求學生把準備好的一張圓或長方形紙,先用紅筆塗它的八分之二,再用藍筆塗它的八分之三,一共塗了幾份?學生回答一共5份,佔這張紙的八分之五,為什麼分母不變?學生很清楚地知道這張紙平均分的份數沒有改變,也就是分母不變,只是把塗的份數合併起來,即分子相加。所有的問題都出自於學生之口,因此他們都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習同分母分數的減法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學,學生很快地利用遷移規律總結出同分母分數相減,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減。本課教學時,學生做用1減去一個分數的運算時,稍有困難,我引導學生通過理解1表示的意義,並藉助課件動畫演示,使學生順利地能進行正確運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