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有理數減法法則》反思7篇 有理數減法:學習反思與探討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3W

本文反思了一堂數學課——《有理數減法法則》的教學。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學生反應的觀察和分析,探討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改進方案,以期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數學課《有理數減法法則》反思7篇 有理數減法:學習反思與探討

第1篇

一、本次數學試卷的命題內容比較全面,難易適度,有的題比較靈活。既能檢測出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又能考查學生的靈活應變能力。,是一份不錯的試卷。

這次考試共設六道大題,包括了二年級下冊所學內容,題型多樣,涵蓋面廣,有口算、`填空、選擇、計算、統計、畫圖、解決問題,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目標。從卷面來看,學生的字跡工整,卷面比較整潔,書寫還算認真,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紮實。

1、學習習慣良好,從整個班級的試卷中,字跡工整規範美觀,沒有亂畫現象,説明學生日常書寫習慣好,態度認真,為今後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提供了保證。

2、學生的計算能力強。口算與筆算是二年級學習的重點,同時是學生認為最簡單又最容易出錯的內容。試卷中設計的口算,90%多的學生計算得了滿分,説明學生學的紮實,計算能力強

3、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上學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選擇題學生已經學會先分析,再去解決。應用題能夠和生活緊密相連,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1)個別學生讀題、審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1)繼續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引導學生樂於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4)學習中對點滴進步給予及時鼓勵,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5)繼續加強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及檢查的習慣。

以上是我們二3班數學這次期末考試的情況,也是我辛勤勞動的成果,它有力地證明了我們教師對待教學工作的認真嚴謹與精益求精的態度,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把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數學課《有理數減法法則》反思7篇 有理數減法:學習反思與探討 第2張

第2篇

本節課我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結合本班幼兒的生活實際和年齡特點,以談話形式進入情境教學,引導幼兒

開展看一看、説一説、擺一擺、填一填、猜一猜等生動有趣的活動,培養學前兒童主動參與教學的能力,同時把“你的火車幾點開”的活動展示在孩子面前,孩子們喜形於色,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要參加,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培養了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組織紀律性。

對數學的興趣,就要讓數學教學充滿魅力,就要求教師組織富有成效的教學活動,為幼兒

創設積極思維的情景,這樣能使教學過程對幼兒始終有一種吸引力,這樣的課堂也才生動又味。從孩子們在課堂上興趣盎然、積極投入的表現看出,他們是這麼喜歡這樣的課堂。為此我在課一開始就設計了“兔媽媽的水果蔬菜成熟了,小兔子請我們去幫它把這些水果蔬菜送到兩個飯店,你如何分”這樣一個有趣、又具有挑戰性的情景,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積極參與思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與探索慾望。在教學這一節課時,我讓孩子上黑板把8個圖貼分成兩份,孩子逐個上黑板分,找一找一共有幾種分法。通過自主操作,使幼兒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能力也得到提高。

1、在“説一説”這一環節上,教師要重視關注全體兒童,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要讓兒童自己發揮。對於學前兒童來説,他們的還沒有足夠的自控能力,這就需要要教師的引導,從而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

2、在今後的教學中,多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第3篇

在四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四則混合計算》中,透過6個例題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四則運算的運算法則,初步瞭解這一知識的生成過程,以及提高列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這與以前的教材編排有很大的不一樣,就應是既注重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教學,又要重視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然而結合我班學生的學習實際狀況來看,兩樣都已初步的感受過,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則運算的計算順序包括帶括號的計算順序都在平時的練習中以前碰到過,但不是很多,因此以學生比較熟悉的情境主題圖中的實例,要求學生列出算式,引導學生觀察,貼近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要求學生明確:先“看”(“看”,就是先看一看題目裏有幾個什麼數。會有幾種運算符號;再看一看運算符號和數據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內在聯繫。)再“定”(“定”,就是對題目整體觀察後,確定運算順序。即先算什麼,就應先算什麼,為什麼先算它,説出自我是怎樣想的,再算什麼。可採用畫線標序的方法。)最後“算”。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經,以運算順序為緯,把解決問題中的先算什麼和四則運算中的先算什麼聯繫起來,引導學生得出運算順序,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克服計算教學中的枯燥乏味的心理。

四則混合運算,是計算教學中的難點資料,也是學生出錯率最高的題型之一。因此,計算題的審題教學,個性要注重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習慣和靈活運用知識的潛力,這樣,才能使學生對計算題算得正確、迅速。只要在教學中持之以恆,嚴格訓練,我相信必須能提高學生應用題的解題潛力。

第4篇

本節課我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產生和意義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分數的產生時,平均分的過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數的結果,要用分數來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把一個物體或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藴涵着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但是都沒有明確提出來,在學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之後,教學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整數相除,不論被除數小於、等於、大於除數,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這樣可以加深和擴展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同時也為講假分數與分數的基本性質打下基礎。具體説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由於學生在學習分數的意義時已經對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比較熟悉,所以本節課教學把一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時並沒有讓學生操作,而是計算機演示分的過程,讓學生理解1張餅的就是張。3塊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多少張餅,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提供學具讓學生充分操作,體驗兩種分法的含義,重點在如何理解3塊餅的就是張。把2塊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應該分得多少塊?繼續讓學生操作,豐富對2塊餅的就是2/3塊餅的理解。學生操作經驗的積累有效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關鍵。

愛因斯坦曾説: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教師精心、具體的指導。本節課圍繞兩種分法精心設計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邏輯的問題串,逼學生進行有序的思考,從而進一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比如學生展示完自己的分法後教師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三、 用發展的思維去理解所學的知識,注重了知識的系統性。

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聯繫的,只有把知識放在一個完整的系統中,學生的研究才是有意義的。比如學生在應用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練習時對於0.7÷2=,部分學生會覺着的表示方法是不行的,教師解釋:這種分數形式平時並不常見,隨着今後的學習,大家就能把它轉化成常見的分數形式。

第5篇

對於8、9的認識,學生的腦子裏並非一片空白,可任由教師任意塗抹。在幼兒園的學習中、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或多或少已經接觸過8和9,對8和9已經有了一些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在學生的已知的基礎上進行8和9的認識的教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已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這就是説,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

基於此點認識,我在教學主題圖後,讓學生找一找,説一説生活中數量是8或9的物體。可以將課堂教學空間延伸到課外,使每一個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會8,9的基數含義。同時讓學生説一説,強化學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構建自然數和被數物體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用數進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培養低年級學生“説”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可教學設計始終是一種設計,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學生説出了媽媽給我買了4個蘋果,爸爸又給我買了4個蘋果,我一共有8個蘋果。因為一開始,沒有對第一個學生回答的問題作適當的評價,致使後面每個小朋友站起來都這樣類似的説。可見國小生的模仿性是很強的。在教學時,一定要做到及時評價,恰當評價。

2、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學生藉助他人的幫助和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知識。由此可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學不能替代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無法幫學生思考,無法代學生體驗。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只是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課程的內容是現實的,學習的過程也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學生要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索、親自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並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在“8和9的認識”的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一些活動素材,並給學生獨立探索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發現、探究和討論交流等活動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如“數點子圖”,我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數,然後讓他們説説自己是怎麼數的?學生在數的過程中不僅會一個一個地數,兩個兩個地數,而且還會聯繫左右圖來數。 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數完點子圖後,我讓學生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擇兩個,用以前學過的符號來表示它們的大小。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比較空間,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但是,在這一教學環節上,我沒有處理好板書。我完全是按照學生的回答來板書的,沒有系統性。7〈 8 9 〉8

如果當學生自己選擇了兩個數,並且運用〈 或 〉説出了一個式子。這時教師就可引導學生,還是這兩個數,你還能用另外一個符號來連結嗎?這樣,可能學生就會比較有序地説出,也可以從對比中發現兩個數的關係。一次選擇就讓學生會用兩種符號來表示兩個數的大小,板書也不會讓人感覺很亂。

新課程帶來的其中一大變化就是:教師的角色發生了重大轉變,從課堂單一的數學知識的傳授的角色,逐步向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轉換。本節課主要體現在多元化的生生、師生評價。如在出示直尺圖後,我讓學生也來噹噹小老師,看着直尺上的數,向其他的小朋友提幾個問題。學生在互問互答完以後,我會提醒提問題的學生,“你覺得他回答的怎樣?”“把掌聲送給____!”通過送掌聲的活動,給學生以極大的鼓勵,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使整個課堂裏充滿了掌聲,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評價能力的提高。

對於8和9,學生都已經認識,並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已經會寫。在教學完8、9的基數與序數意義後,我又獨立放了單獨一塊內容教學8和9的寫法。到底這還有沒有必要教,或者放在這個地方教合不合適,還值得探討。

另外對於評價機制,我自問對每一個學生都是一視同仁的。但在上課時,獎勵上也有些不公平。如在做摘蘋果的練習時,我是一道題獎勵一個蘋果,但沒有考慮到題目的難易程度,有些很容易的題目,學生也是得到一個蘋果,而有些很難的題目,也是一個蘋果。獎勵要體現公平,在一堂課上,可能還看不出什麼。但長此以往,如果獎勵不公平,會降低學生的積極性。本來獎勵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如果不公平,反而會適得其反。

第6篇

一.在問題的引入上,新課標規定應從實際情景入手,並且使學生能夠對問題產生強烈的求知慾:

1.數軸是數形轉化、結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設計的原型來源於生活實際,學生易於體驗和接受,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和自己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數軸的形成過 程,加深對數軸概念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體出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到抽象概括的認識規律。利用温度計引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 性。

2.教學過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線,教學方法體了特殊到一般,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我採用了師生互動,通過師生雙邊活動產生一種動態效果,使學生在充滿好奇心的狀態下,在老師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較多的時間和空間的條件下,親身參加探索 發現,主動的獲取知識和技能。但在整個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概念的得出上學生的總結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再處理時由於怕時間不夠充裕所以學 生出現的問題我給做出瞭解答,其實這裏應由學生自己來解決,這樣對學生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幫助。

整個習題的配備大致是按從易到難的順序排列的,面向全體學生,採用多種形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並且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在講解完例題後,讓學生互 相提問,以促使學生積極踴躍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創造一種輕鬆的學習氛圍。但我總體感覺習題的量不夠充足,學生的練習機會較少。

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了畫數軸時原點的位置和單位長度可以實際情況來確定,但由於受課本練習冊數軸圖形的影響,有部分學生認為只有向右的方向才能作為數軸的正 方向,遇到向其它方向為正方向數軸圖形就認為它不是數軸了。這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加深對這方面的理解。

第7篇

加減法、乘除法的好處和各部分間的關係,看似很簡單,在一、二、三年級都有所接觸,比如:低年級-6=8,就是利用減法的關係求被減數。教學中我也是透過具體的算式引導學生分析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並且注重學生運用算式中的名稱回答問題,培養數學語言的表達潛力。其中有餘數的除法各部分的關係,我採取小組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透過一道有餘數除法的算式題,去發現有餘數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學生們互相交流,得出結論。混合運算這部分知識教學過程就像雪蓮老師那樣,從無括號到有小括號到有中括號,引導學生先觀察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而且上課時板書了孩子們出現的多種書寫格式,逐一進行辨析。練習中仍發現很多孩子對於混合運算的書寫格式沒能掌握,錯誤百出。我進行了逐一指導,兩節課後稍有好轉。看來對於一些新的數學知識孩子們需要必須的時光循序漸進地掌握。就如同講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時,豎式的步驟和格式,很多孩子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所以,我想説,當我們講完一個數學知識點後,不要急於讓所有孩子立刻掌握,允許孩子有一個緩衝理解的時光。

加減法、乘除法的好處和各部分間的關係,看似很簡單,在一、二、三年級都有所接觸,比如:低年級-6=8,就是利用減法的關係求被減數。教學中我也是透過具體的算式引導學生分析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並且注重學生運用算式中的名稱回答問題,培養數學語言的表達潛力。其中有餘數的除法各部分的關係,我採取小組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透過一道有餘數除法的算式題,去發現有餘數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學生們互相交流,得出結論。混合運算這部分知識教學過程就像雪蓮老師那樣,從無括號到有小括號到有中括號,引導學生先觀察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而且上課時板書了孩子們出現的多種書寫格式,逐一進行辨析。練習中仍發現很多孩子對於混合運算的書寫格式沒能掌握,錯誤百出。我進行了逐一指導,兩節課後稍有好轉。看來對於一些新的數學知識孩子們需要必須的時光循序漸進地掌握。就如同講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時,豎式的步驟和格式,很多孩子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所以,我想説,當我們講完一個數學知識點後,不要急於讓所有孩子立刻掌握,允許孩子有一個緩衝理解的時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