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加減法》教學反思8篇 "過程與啟示:反思《10的加減法》教學方法"

來源:巧巧簡歷站 6.61K

本文是一篇關於教學反思的文章,討論了學生學習《10的加減法》中存在的困難以及如何通過調整教學方法來解決問題。文章旨在探討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基礎知識,提高學習成績。

《10的加減法》教學反思8篇

第1篇

本節課是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年齡特點來進行設計的。開始,運用對口令的遊戲引入,既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複習了10的組成,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進入學習狀態。在教學10的加減法過程中,設計思路清晰,通過課件展示情境圖,讓學生説圖意,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寫出10的加減法算式,本節課,注重了學生觀察、分析、交流等能力的培養。強化了10的加減練習,使學生體驗到了與同伴交流合作、與同伴分享成功的快樂。特別是製作的課件幻燈片,我想能自始至終使學生的學習熱情保持到最佳狀態。只可惜啊!萬事俱備,在關鍵的時候遠程的電腦不工作了。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為主,面向全體學生,力爭關注到每個學生的發展,特別是學困生,知道他們能回答的問題,就有意識的讓他們回答,使他們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時也獲得成就感。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自我感覺良好,説實話,吃過早飯,滿懷信心來到電教室,沒想到在關鍵的時候電腦居然不能工作了,一看學生們齊刷刷的坐在了電教室,聽課的老師們也懷着激情坐在了那裏了,因為我是第一個上展示課的,也是星期三的第一節課,沒有時間去檢查電腦,本來就有點緊張心理在作祟,我這節課的流程就指望課件演主角了,校長和幾位老師過來幫助調試電腦了,電腦的確病得不輕,再也無法工作了,看來沒戲了,為不讓老師和學生失望,調整了一下情緒,硬着頭皮把這節課給講了,我覺得學生還很配合,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本節課中,我認為自身有時用語不夠精煉,學生回答問題時聲音太小,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激發學生踴躍、大膽交流。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開發學生學習數學智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不斷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總之,説一千,道一萬。目的只有一個,希望學生學好10的加減法這部分內容,為今後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打下堅實的基礎。以上有不當之處請各位提出寶貴意見,歡迎接受。

《10的加減法》教學反思8篇

第2篇

?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反思本學期即將過完,學生們的學習也即將進入尾聲。回顧這學期,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去反思,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説一説:

一.教材方面我習慣提前把本學期的教材先研究一下,做好充分的準備。但卻發現新改的教材內容有些知識是重合的,為了能完好的`銜接我就把本該放後面上的最重要的內容提前講,學生們接受也是非常快的,但我也發現同學們越學越吃力。原因是《10以內的加減法》在本冊書中佔據很重要的章節,可內容本身有些枯燥,我沒有及時發現這個問題,導致每節課學生們的積極性不高,今後我要努力改正太過刻板的教學模式,穿插相對輕鬆的教學內容。

二.教法方面本班學生學習能力層次過多,《10以內的加減法》學到最後只有一位自閉症學生刻板的記住了,我認為這是我在教學方法上沒有做準備充分,應採取一人一方法,小步子多循環,讓每位學生都能從這一個內容中學到符合他們自身認知能力的知識。

三.難點方面學生們學習本章節內容,最大的困難就是看圖寫算式。不管加法也好減法也罷,總是對圖片理解不夠透徹,有時候換一個加法或減法的表達方式他們就開始混淆,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總之,這個章節在磕磕絆絆中上完,可我知道這只是開始,後面還要多複習鞏固,同時要針對不同孩子制定不同的練習題,讓他們在大量的練習中理解《10以內的加減法》為後面學習做鋪墊。

第3篇

10以內的加減法是在幼兒認可10以內的數,並初步掌握了10以內數的分與合的基礎上教學的。這部分內容的編排,採用加法和減法穿插編排的方法,同時注意突出加減法的內在聯繫,加強操作,啟發幼兒思考。

10以內的加減法,主要是利用數的分與合進行口算。例如,計算5+3時,先想5和3合成8,所以5+3=8。又如計算5-3時,先想5可以分成3和幾。因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

這部分內容的難點是連加連減及加減混合運算,要使幼兒能做兩步計算,並記住第一步計算的結果,為學習“湊十法”打下基礎。

在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教學加減法的初步認識時,要重視學生對加減法含義的理解。每個例題都要結合操作直觀演示,突出説明加減法的含義,以幫助幼兒正確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學加法時,教師可用教具或手勢表示合併,引出加法算式,讓學生初步感受加法的含義,即知道把兩部分合起來,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計算;教學減法時,也可用教具或手勢表示(把去掉的拿走或用手捂住),引出減法算式,讓學生初步感受減法的含義,即知道從一個數裏去掉一部分,求還剩多少,要用減法計算。寫減法算式時,要着重使學生弄清從哪個數裏去掉,就要把哪個數寫在減號前面。

教學10以內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都在一節課內完成,這樣便於加強加減法的聯繫。一般是先講加法,後講減法。但是幼兒一開始接觸加減法,需要從認識加減法的含義開始,到逐步理解,掌握計算方法,感受加減法之間的內在聯繫。這一過程必須逐步擴展,不斷的充實和提高。

3、通過操作演示,引導幼兒思考用加還是減

教學和是2、3、4、5的加法以及相應的減法時,一般都採用一幅圖表示一個加法或一個減法算式,即一圖一式,要通過操作和圖示,聯繫加減法含義引導幼兒想該怎樣算,用加法還是用減算。

教學6、7的加減法時,出現一幅圖表示兩個加法算式或兩個減法算式。教師先演示,讓學生列出兩個加法算式。然後,讓幼兒比較它們的異同點,逐步知道調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再讓幼兒自己動手擺學具,鞏固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對於減法的教學,也可以仿加法的教學進行。

教學8、9、10的加減法時,先引導學生看圖説出四個算式,即兩個加法和兩個減法的算式,再領學生一起擺學具,邊擺邊説算式,最後由學生自己擺學具並將算式填寫完整。

這裏應該只要求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擺學具和觀察教師演示,初步瞭解加減法中各數之間的關係和聯繫,不要求幼兒講出來。

教學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式題時,要讓幼兒聯繫情境理解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含義,教師要按照圖意利用教具進行演示,把式題的`含義講清楚。教學加減混合運算式題時,由於幼兒學過連加連減,有了一定的基礎,這時可以多啟發幼兒想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從而初步理解運算順序,掌握計算方法。在教材中,例題把第一步算出的結果寫出來,主要是為了幫助掌握運算的順序,實際做題時,第一步的得數最好寫出來。

把計算與解決問題緊密結合,使幼兒在掌握計算方法的同時,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實際需要產生了計算,所以學習計算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同時又是為了能解決問題。脱離生活現實的需要學習計算,就不能體現計算的價值和作用,因而也不能很好的促進幼兒積極學習。現行教材中的例題,也都以現實問題為背景,讓幼兒聯繫生活中常見的、需要且能夠解決的實際問題,學習加減法計算,體會加減發的含義,感受計算的價值和意義。對這些有目的、有意義的生活情境問題,教師在教學時要積極利用,充分發揮它們的價值。

第4篇

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口算是基礎,低年級口算是基礎的基礎。1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又是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基礎,所以1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必須使學生非常熟練。

把加減法與數的組成聯繫起來教學,使學生真正明白加減法的算理。以10的組成與分解為例,如:10可以分成2和8,2和8組成10。加法的含義就是把兩部分合並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2和8組成10也就是把2和8合起來,即2+8=10。減法是從總數裏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10可以分成2和8,所以從總數10裏去掉2就剩另一部分8,去掉8就剩另一部分2。即10-2=8,10-8=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減法訓練,在學生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進行形式多樣的口算練習。如:把數的組成寫成卡片進行練習,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讓學生説出數的組成與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説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

另外製作口算卡片進行練習,這樣循序漸進,既能照顧到口算能力較差的學生,又能使全體學生的口算能力得以提高。

除了用卡片讓學生視算,同時也要注重學生聽算,聽算給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反應能力。

總之,聽、説、讀、寫在口算訓練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在説數的組成、讀口算卡片、寫口算題、讀口算題、聽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堅持,持之以恆,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5篇

在教學《10的加減法》這一課時,教者讓學生用10個花瓣拋一拋,看看落在桌面上,正面向上有幾個,背面向上有幾個,然後寫出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根據這一次拋的結果,能寫出幾道算式就寫幾道算式:

師:你們的桌上有了花瓣,來拋一拋,根據正反面寫算式。

教學需要民主的氛圍,適度的'探索空間,學生學習數學的自由性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但是教學也是一種遺憾的藝術,上述案例中,學生因為上拋太高或方向未控制好,沒有得到預想的效果,教師裏課堂紀律很亂。一年級學生真的很難把握好。

第6篇

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教師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態度和習慣,全課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引導下的積極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中感受到數學的有趣與有用,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本堂課以湊10的拍手遊戲把學生帶入課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於是我採用了“數學規律的情景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把課件作為學生學習的工具,這時,信息技術作為了交流討論、表達的工具。我把每種關於10的加減算式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以創設生活情景展現給學生,突破教課書上的利用點子圖的學習方式,真正做到讓學生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如在講授“7+3=10”的“一圖四式”時,我用擺水果的例子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讓另外的學生幫助解決問題。這樣,既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用數學的樂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探索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本節課從教學實踐過程看,教學設想轉化成了課堂教學行為。整節課,學生學習的興趣十分濃厚,能夠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氛圍很愉悦。針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這一點來説,我感悟最深的就是:我們面對新世紀的學生,要對新世紀的教材進行二度加工,每一節課都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理、心理、承受能力去設計教學過程。正因如此本節課才能達到這個效果。反之,照本宣科的教學,我想學生是不會對有關《10的加減法》這一枯燥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的。

另外,我感受到:教學資源無處不有,只要適時適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師既要“教中學”,也要“學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才能教學相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學會學習。

第7篇

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時讓學生初步掌握了10以內數的分與合的基礎上教學的。這部分內容的編排,採用加法和減法穿插編排的方法,同時注意突出加減法的內在聯繫,加強操作,啟發學生思考。

10以內的加減法,主要是利用數的分與合進行口算。例如,計算5+3時,先想5和3合成8,所以5+3=8。又如計算5-3時,先想5可以分成3和幾。因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減法訓練,在學生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進行形式多樣的口算練習。如:把數的組成寫成卡片進行練習。以8可以分成2和6為例,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讓學生説出數的組成與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説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

這部分內容的難點是連加連減及加減混合運算,要使學生能做兩步計算,並記住第一步計算的結果,為學習“湊十法”打下基礎。

在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教學加減法的初步認識時,要重視學生對加減法含義的理解。每個例題都要結合操作直觀演示,突出説明加減法的含義,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學加法時,教師可用教具或手勢表示合併,引出加法算式,讓學生初步感受加法的含義,即知道把兩部分合起來,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計算;教學減法時,也可用教具或手勢表示(把去掉的拿走或用手捂住),引出減法算式,讓學生初步感受減法的含義,即知道從一個數裏去掉一部分,求還剩多少,要用減法計算。寫減法算式時,要着重使學生弄清從哪個數裏去掉,就要把哪個數寫在減號前面。

教學10以內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都在一節課內完成,這樣便於加強加減法的聯繫。一般是先講加法,後講減法。但是學生一開始接觸加減法,需要從認識加減法的含義開始,到逐步理解,掌握計算方法,感受加減法之間的內在聯繫。這一過程必須逐步擴展,不斷的充實和提高。

3、通過操作演示,引導學生思考用加還是減

教學和是2、3、4、5的加法以及相應的減法時,一般都採用一幅圖表示一個加法或一個減法算式,即一圖一式,要通過操作和圖示,聯繫加減法含義引導學生想該怎樣算,用加法還是用減算。

教學6、7的'加減法時,出現一幅圖表示兩個加法算式或兩個減法算式。教師先演示,讓學生列出兩個加法算式。然後,讓學生比較它們的異同點,逐步知道調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再讓學生自己動手擺學具,鞏固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對於減法的教學,也可以仿加法的教學進行。

教學8、9、10的加減法時,先引導學生看圖説出四個算式,即兩個加法和兩個減法的算式,再領學生一起擺學具,邊擺邊説算式,最後由學生自己擺學具並將算式填寫完整。

這裏應該只要求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擺學具和觀察教師演示,初步瞭解加減法中各數之間的關係和聯繫,不要求學生講出來。

教學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式題時,要讓學生聯繫情境理解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含義,教師要按照圖意利用教具進行演示,把式題的含義講清楚。教學加減混合運算式題時,由於學生學過連加連減,有了一定的基礎,這時可以多啟發學生想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從而初步理解運算順序,掌握計算方法。在教材中,例題把第一步算出的結果寫出來,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掌握運算的順序,實際做題時,第一步的得數最好寫出來。

把計算與解決問題緊密結合,使學生在掌握計算方法的同時,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實際需要產生了計算,所以學習計算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同時又是為了能解決問題。脱離生活現實的需要學習計算,就不能體現計算的價值和作用,因而也不能很好的促進學生積極學習。現行教材中的例題,也都以現實問題為背景,讓學生聯繫生活中常見的、需要且能夠解決的實際問題,學習加減法計算,體會加減發的含義,感受計算的價值和意義。對這些有目的、有意義的生活情境問題,教師在教學時要積極利用,充分發揮它們的價值。

總之,聽、説、讀、寫在口算訓練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在説數的組成、讀口算卡片、寫口算題、讀口算題、聽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堅持,持之以恆,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8篇

在教學《10以內加減法》這一課時,為使學生更快的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更為了讓學生能夠對10以內加減法更有興趣,於是,我通過網上搜集資料、集思廣益等多種手段,最後設計了一個與實際生活貼近的“購物商店”的活動,活動過程中,我在課堂上佈置一個生活用品、學習用品等物品的小型商店,並且每個物品都標有10元以內的整元的價格標籤。一名學生扮演購物者,一名學生扮演售貨員,要求正確地付錢、找錢。活動開展中,同學們面對商店內的貨物興趣高漲,他們不斷地進行着交易,從買方和賣方兩個方面不斷的變換角色,讓自己在做與評的過程中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

一節課的教學讓我深深明白:這樣的遊戲活動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而且讓學生深深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及學習生活中數學的樂趣,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今後的課堂中,我一定會抓住一年級孩子的特點創設更多的有意義的活動,讓課堂更具有魅力!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喜歡做遊戲,因此在複習教學中設計了一系列的遊戲活動;複習中的兒歌、對數,鞏固練習中的找朋友、開火車等等。

通過遊戲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學習氣氛,讓知識的學習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進行。在複習10以內的加減法時,層次分明,通過學生獨立思、小組互助等形式解決問題。

最後力爭關注每個孩子的發展,注意尊重學生的思想方法和獨特體驗,注意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

?10以內加減法》這一單元馬上就要結束了,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反饋以及我的感受,對這一單元的教學,我反思如下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創設生動形象的情景。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説,動態的、直觀的感性材料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動畫,讓學生有實際可感的、豐富的形象。

二、發揮學生好動天性,組織有趣的數學活動。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和共性,其實,他們獲取、理解抽象知識的途徑主要是靠説和動手操作,我們不妨抓住他們這一特點,創設有意義的活動,例如,説一説、比一比、做一做,恰當地安排小組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培養他們與他人合作與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三、計算和解決問題相結合,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

單純的計算是枯燥無味的,而且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很有侷限性。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從學生的學習經驗出發,要讓孩子們感受生活中有大量的數學信息,讓他們自己提出數學問題,並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讓學生真正得到學以致用。

學生在上學以前獲取的知識經驗,可以説是完全從生活中學到的,安排生活情景,數學體現在生活中更有利於他們學習、理解和掌握。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每一個教學環節都不能脱離生活實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