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4篇 《邁出每一步,不斷前行》:教學反思與思考

來源:巧巧簡歷站 6.6K

本文探討了根植於孔子思想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方法在實踐中的應用與反思。通過對教學過程中的優劣點進行分析,提出了進一步完善教學模式的建議,以期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優化。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4篇 《邁出每一步,不斷前行》:教學反思與思考

第1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級語文課文,也是貫徹“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戰勝困難,儘快適應國中學習生活的一個有利契機。所以,這節課的設計我是讓學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清文章思路,明確課文思想;訓練默讀技巧,學會通過事情或現象得到生活啟示。

1.這個故事敍述了一件什麼事?讓學生抓住記敍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練習默讀,快讀瀏覽課文勾畫字句)

2.複述課文,詳細敍述故事情節:入險——遇險——脱險。

3.小組合作:“我”入險前,遇險時,脱險後是什麼樣的心情?你從哪些語句讀出來的?(練習默讀,跳讀課文勾畫句子)

4.“我”成長了很多,“我”在這次經歷中獲得了什麼人生經驗?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點明中心,並教導答題方法,提示議論的語句往往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關鍵句)

短與長(你走的一小步,悄悄是你人生中跨出的一大步)

思與行(只想着困難,不付諸行動,反而會陷入困境)

5.學習本文後,你有什麼收穫?或得到什麼啟示?(引導孩子暢所欲言)實現遠大理想,從小事做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做人做事要有自信心。作者有一件小事引發感悟,生活中就需要善於感悟,感悟能使人聰明、強大。

6.寫一段自己的生活經歷,揭示你從中獲得的啟示。(200字左右)

在反思中我也發現了一個現象,值得深思:城市學校的學生眼界開闊、預習充分,農村學校的孩子動筆少,不預習。結果我這堂課學生回答問題多引用學習工具上面的話,思路受限;農村學生卻很能在課堂上跟着老師的引導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活躍,但筆記與練習卻跟不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4篇 《邁出每一步,不斷前行》:教學反思與思考 第2張

第2篇

我個人非常喜歡《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軟弱而膽小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他自認為無法穿越的狹窄拐點,是父親的智慧,引領他堅強而勇敢地順利拐彎,從此他的性格,步入豁然開朗的廣闊——這個叫莫頓·亨特的八歲小男孩,一直體弱有病,所以媽媽一直暗示他不要冒險,有一天他在小夥伴們的激將下,爬上了一座通向懸崖的巖石架,他趴在高高的石架上認為自己“絕對沒法爬下去”,堅信自己“會滑倒摔死”,就在黑暗的絕望裏,父親用平靜的語氣指導他“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

感謝教材的編寫者,充滿智慧的,把這篇文章放在國中第一冊的第一課,我想其初衷,就是為了讓剛剛步入成長階段的孩子們,學習怎樣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化解人生中的困難,走向生命的開朗與開闊。

感謝課文中的“父親”,他以一個父親的智慧,給予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財富——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讓自己膽怯的兒子,從此勇敢。

其實我們也不必譴責課文中的母親——她從母愛的本意與本能出發,一再告誡孩子“不要冒險”,雖然她的告誡對孩子充滿了消極性的無良暗示,但天下又有哪一個母親,不是小心翼翼的呵護孩子,生怕本來就多病的孩子再有閃失呢?

因為喜歡,所以教課文的時候,就格外上心了些。也生髮出了課堂生成中的亮點與暗點。

引導孩子朗讀第11段——“嗨,慢着,”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

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朗讀“我”的語言?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語氣來讀?

結果,孩子讀的非常的精彩。他們用顫音,來表達出主人公內心的恐懼。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真正用朗讀,來揣摩人物的心理。

“下來吧,孩子,”他帶着安慰的口氣説,“晚飯做好了。”

父親的口氣,是低沉的,還是響亮的?是着急的還是緩慢的?為什麼?

學生回答——都不是。父親的語氣,應該是平靜的。特別是“晚飯做好了”這一句看似與孩子眼下困難無關的話,更彰顯出父親其實是想用平靜的語氣,來平靜孩子恐懼的心理。

就在這樣的朗讀中,學生們逐步感受到了對父親的崇拜和熱愛。

作為一名教師,我希望我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愛自己的父親。惟有如此,父親的偉岸,才能夠助推他們少年曆程中的成長。

我在第18段,靈機一動拋出了一個問題——“父親有足夠寬闊的肩膀,他完全可以讓處於危險中的孩子跳到自己的懷裏,自己用雙臂接住兒子,那麼他為什麼還要讓孩子自己一步一步的艱難爬下來呢?”

有的學生回答説“父親不能讓孩子跳下來”,理由是“太高了,20多米”。

這個時候,我糊塗地用了“假設離地面並不高,那麼父親為什麼不接住孩子”,太牽強了。

這樣,可以領着學生細讀課文第8段,讓學生在爭議中弄明白課文的內容——“我”只是停留在“離崖頂還有三分之二路的狹小巖石架”上。

可惜,我當時不夠機智,沒有以這個步驟來提升學生“細讀課文”“讀細課文”的意識——課文中的“我”到底離地面幾米並不重要,但是培養學生具有“深讀課文”的意識,卻是我工作的重點。

第3篇

學完了本文,我認為成功之處一是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使學生走進了文本,理解了文本。二是引導學生探究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獲得了真正的教益。文章的作者通過自己小時侯的一次遇險經歷,悟出了一個人生的哲理,這個經驗使他“能應付一切”。因此,我希望學生們能領悟這哲理,運用這哲理。因為在學習上有人是三分鐘的熱血,想一口吃成胖子,一時的努力不見成效,就泄氣了,放棄了。授課中恰恰是這個從字面上理解了哲理,但不能聯繫到自己的生活中。於是,我向同學們推薦了寓言《鐘擺的啟示》,鐘擺面對一年要擺動31536000下的任務,有了畏難情緒,但它聽從了時鐘老人的勸告,“堅持每秒鐘動一下”,最終完成了全年的任務。“堅持每秒鐘動一下”與“堅持每節課都努力”、“走一步,再走一步”與“堅持每一天,再堅持每一天”何其相似,這樣學生們就聯繫到如何學習的問題上了,這正是我所希望的讀文本,用文本,讓文本走進學生的生活。

不足之處是對寫作方法的探究不夠深入。學生在寫記敍文時,往往是敍事完了,文章也寫完了,不能就事論事,加以思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課堂上針對這一寫作方法也只是泛泛而談。要真正讓學生掌握,我認為還應再來個“練習”。“課文無非是例子”,它是“例題”,講方法,還應找一篇類似寫作方法的文章,做“練習”,用方法。

第4篇

1、瞭解課文以小見大、從切身體驗的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理的寫法

2、引導學生初步學會多角度的閲讀文章及正確使用工具書閲讀的方法,注意學習和運用描寫心理活動的語句。

3、感受我終於能夠正確對待困難,在困難面前不餒不躁,一步一步的克服困難的態度。

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藴含的生活哲理。

從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哲理寫法,即文章如何借事論理,使學生感受到我是如何由膽小怕事到能夠正確對待困難,在困難面前不餒不躁,沉着應付的轉化過程,從而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藴含的人生哲理。

從小到大,我們經歷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些事情隨着時間的流逝逐漸淡忘了,尤其是到了老師這個年齡。但是有些事情,不管過去多長時間,卻永遠也忘不了。同學們,你們遇到過令你難忘的事嗎?(引導學生談)這些事情之所以難忘,是因為他深深地影響了你。儘管有些事情可能給你帶來過辛酸和痛苦,但同時也許給你帶來過啟發與深思,有些甚至會成為你一生都享用不完的寶貴財富。今天,老師向大家推薦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寫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體會作者是如何從一件難忘的小事中感悟到人生哲理的。

(提示:第一小題小組合作,將疑難字詞分頭查閲,合作解決不了的問題再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第二題先獨立思考,然後將思考結果與小組交流,共同完善。兩個問題都學要留給學生思考交流的時間。)

明確:在父親的幫助下,一步步走下懸崖的。是啊,對困難、對問題都需要一點點去解決。今天,老師就把這篇文章交給大家,請大家一點點去解決你認為應該解決的疑難,去理解你認為應該理解的道理。

(提示:把你的發現先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如果屬於疑難問題,可以與小組的同學合作解決,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再提出來,全班同學一起解決。)

明確:學生可以自由談,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發現重點引導解決以下問題:

(學生如果發現不了,教師可以以發現者的身份提出重點問題)

1、如果學生髮現了用得好的字詞句段,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本文心理描寫的精妙,如:全身顫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裏鼕鼕的直跳、心驚肉跳、嚇得幾乎暈倒、啜泣、恐懼、納罕等語句寫出了我爬上懸崖時的恐懼與害怕,開頭第一段中的至今感覺到寫出了這件事給我的印象之深、影響之大。指導學生重點朗讀心理描寫的段落,體會我當時的心情,並記下自己認為用得好的詞語。

2、如果有的學生髮現我的小朋友的做法值得爭議,教師可以設置問題:假如你是那羣小朋友中的一個,你會怎樣做?以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的品質。

3、如果有的學生對父親的做法產生異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父親幫我脱險那一段,理解父親是如何進一步讓我增強了克服困難的信心的,從而認識到正是由於父親的正確引導,才使得我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4、疑難問題,學生可能提出對最後一段或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教師可以順勢引導:

八歲時遇到的一個小小的困難,從而改變了作者的一生,你能談一談對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嗎?指導朗讀最後一段。

明確: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對待困難只要不畏懼,一點點克服,持之以恆,我們一定會是一個強者。

脱險的經歷,影響了作者的一生,今天我們讀這篇文章,同樣也會產生不同的感受。一篇文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讀,你讀了以後,有何感想?用簡練的一句話概括出來。

(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談感想,小組長歸納彙總,並有代表性的感悟寫到黑板上。)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正是由於我們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苦難與波折,我們才一步步快速長大起來,老師贈給大家一句話:用心去感受生活,你一定會得到生活豐厚的回報。

1、一篇作品:課後閲讀《盼望》,注意與本文比較着讀,也許大家會有更多的收穫。

2、一個活動: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你是怎樣處理的?有什麼經驗教訓?寫出來,班裏出一期專欄。

由學生生活中的切身經歷入手導入課文,目的在引起學生的共鳴。

掃除字詞障礙,用一兩句話概括文章內容,目的有二:一是培養學生學會正確的使用工具書,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疑難:二是從整體感知這一環節中鍛鍊學生語言的概括能力,學會從文章中抓取主幹,概括要點。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把課本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與合作學習去發現文章的疑點,挖掘文章的亮點,探究文章的異點。本環節中教師的思維要緊跟着學生的思維走,但要適時調控,不是事先做好套子,讓學生網教師設計的套子裏鑽,教師做學生學習的指導與合作者。

在學生自己學習與探究的基礎上,把學習的結果與大家共享,交流體會,交流問題,共談收穫。收穫可以從不同角度談,目的在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賞析文章,感悟道理。

該環節的設計主要目的是通過比較閲讀提高學生閲讀的能力與技巧,幫助學生確立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

這篇文章講了一個淺顯的故事,對七年級學生來講,讀懂並不難,但讀到什麼程度卻不能一概而論,因為無論是從知識水平,還是從生活閲歷講,學生有各自的差異,正是由於這個考慮,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想放手把文章交給學生,讓學生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去學習、去感悟,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真正 讀懂文章。

1、學習這篇文章之前,沒有提前佈置學生預習,因此,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則顯得有點雜亂無章。

2、這節課設計有兩個優點:一是我爬上懸崖時的`心理描寫,對這個點的處理,使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體會我當時的驚恐、緊張、害怕;二是父親幫我脱險時的語言描寫,原計劃是分角色朗讀,但由於時間沒有把握得恰到好處,只好佈置學生可下降對話編成課本短劇。

3、和學生共同學了了這篇文章以後,也許學生對怎樣去閲讀類似的文章把握了一定的技巧,但總感舉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還有散、亂之感,平平淡淡,缺乏高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