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滾翻的教學反思4篇 研究後滾翻的授課方法:反思與完善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9W

本文討論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後滾翻(Backward Design)的教學反思。該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習目標和評估出發,逆向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更深層次的學習和理解。

後滾翻的教學反思4篇 研究後滾翻的授課方法:反思與完善

第1篇

從教學目標上看,設置的目標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而且較為具體,可行性較高。

從教學內容上看,滾動教學中做的比較好的地方有,準備部分採取了跑動中聽口令做動作,不僅能讓學生的身體進入運動的狀態,而且提高了學生本節課的注意力。在基本部分則是利用墊子安排練習有易到難進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自己的運動技能。在副教材中仰卧傳球內容新穎學生興趣較高,而且能鍛鍊學生的柔韌性和腰腹力量對學生完成前後滾翻有較大幫助。在結束部分還是讓學生互相按摩培養學生之間的同學友情。

從教學方法上看,除了常用的示範、講解、糾錯外教學中採取自主探究,儘量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體現,讓學生能在課中進行主動的自主練習而不是被教師命令式的學習,可以從不斷安排學生自由練習中可以看出。

從教學安全性上看,練習的隊列隊形基本符合安全的要求,可是在實際教學中發現有些學生滾翻時偏的幅度比較大,甚至到了旁邊同學的墊子上,因此滾動教學左右墊子之間的距離應該保持在1。5米左右。其他的練習隊列隊形較為合理。

從教學的氛圍上看,整節課學生的練習興趣較高,師生融洽,做到了有掌聲,笑聲。

從教學的效果上看,基本上達到了課前所設定的90%以上學生能獨立完成前滾翻,60%以上能獨立完成後滾翻。

在這節課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在講解示範時個別學生的紀律不好導致聽口令練習時學生聽到口令不知道怎麼做,影響了其他同學的練習;在糾錯時遇到情況只能用一般的方法糾錯,沒能針對個別同學進行鍼對性較強,效果較為顯著的糾錯。而且在練習中沒有很好的鼓勵詞進行鼓勵學生。

後滾翻的教學反思4篇 研究後滾翻的授課方法:反思與完善 第2張

第2篇

學會利用生活化的內容來引導學生,課始,在做完準備活動以後,我沒有像往常那樣直接宣佈課的內容,而是舉了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車輪為什麼是圓形的?話題很簡單卻很吸引學生們興趣,都迫不及待的想回答這個問題,這時候課堂氣氛開始升温了,再通過做一些簡單的實驗,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課所學內容。“大家可以從這個實驗中得到什麼?”也最大限度激活了學生在其他科目中所學到的知識的運用。師生可以此進行診斷,也為下面的練習做了個伏筆。

讓學生自己體會動作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後滾翻練習中怎樣使身體團緊?”,我並沒有直接給出幾種練習的方法,而是讓學生根據老師所提供的墊子分組自由練習,他們在小組練習時得出幾種練習方法。從中使學生懂得理論的正確與否可以通過實踐來證明這一道理,這時我安排小組交流動作讓學生髮展自我表現的能力。

課始,在做完準備活動以後,教者並沒有像往常那樣直接宣佈課的內容,而是舉了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車輪為什麼是圓形的?話題很簡單卻很吸引學生們興趣,都迫不及待的想回答這個問題,這時候課堂氣氛開始升温了,再通過做磚頭和籃球的實驗,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課所學內容。“大家可以從這個實驗中得到什麼?”也最大限度激活了學生在其他科目中所學到的知識的運用。師生可以此進行診斷,也為下面的練習做了個伏筆。

在教學中採用“降低、提高難度”的教法,在進行團身練習時,讓學生使用夾海綿塊來達到“團身緊”這個目的。在學生基本掌握動作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提高動作,將推手翻掌貼肩示範給學生看,讓學得較快的學生進行練習,這樣“好學生吃不飽,差學生吃不了。”的情況就大為轉變,使差學生恢復學習的積極性,使好學生又提高了一個層次。

第3篇

最近一週,根據教學安排進行了前滾翻單元教學,一個單元安排四個課次的教學內容。大致的分佈是第一課次,安排縱向滾動和橫向滾動。第二課次安排前滾翻成坐撐。第三課次安排前滾翻成蹲撐,最後,安排滾翻拓展練習和鞏固練習。

通過一個星期的教學,學生85以上都能學會前滾翻成蹲撐的動作,細細回想自己的單元教學過程。在重點的突破上,把握的比較好,前滾翻單元關鍵在於能夠滾翻過去,而翻過去的重點在於把握三點:

我按照1、2、3的教學步驟進行提示進行教學,並在滾翻中重點強調後腦部位接觸墊子,85%以上的學生都能順利滾翻過去,在滾翻過去的基礎上,我強調雙手抱住小腿,人滾翻象皮球,滾翻速度塊,起立塊,學生通過幾次提示練習,學生都能很快掌握其動作,真正體驗到前滾翻成功的樂趣。

本單元給我的反思:一年級完全能學會前滾翻,但在一年級教學中教師必須思路清晰,步驟簡單,比如我採用的1、2、3教學法,學生學起來比較簡單,過分複雜的動作講解,反而容易讓學生混淆。我想教學思路的'簡單並不是方法上的簡單,恰恰是教師在對教材充分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提煉,符合任教學生年齡段的身心特點。

聯想到上個星期一節公開課,教學對象是三年級學生的前滾翻教學,前面的輔助教學非常精彩,教師形象的語言,富有童趣的小遊戲,學生也非常感興趣。但在前滾翻最重要的地方,卻卡住了。學生都不能翻過去,後來教師嘗試很多教學手段,解決分腿團身等,但滾不過去的重點不能解決,這些手段是起不到效果的。後來,我在觀察這位教師的教學策略,問題出在缺少學生的抬臀動作,造成學生缺少一個動力軸,重心太低,雖然教師一再強調,雙腳用力蹬地,但大部分學生還是不能滾翻過去。

一個單元的教學下來,確實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也希望與更多的教師探討。

第4篇

第一節前滾翻教學覺得學生技術掌握不好,我意識到這是由於翻滾時沒有含胸,沒有低頭而產生的。於是就結合教學難點,運用簡單的物理演示法來啟發學生的思維,以引起質的變化。我找來一個籃球和一塊長方形木塊,分別用力推藍球和木塊,組織學生觀察結果,反覆幾次,我問:“為什麼籃球會向前滾動而木塊不會呢?”學生深思後紛紛舉手回答。

歸納學生的見解為:籃球會向前滾動,由於籃球是圓形的,接觸地面比較小,所以很快向前滾動,而長方形木塊是接觸地面較多,有楞有角。所以很難向前滾動。接着我指出,我們學習前滾翻的動作要領跟籃球滾動一樣,把身體貼緊大腿和低頭。身體成籃球形姿勢。緊接着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並讓其作實地示範。通過結合示範練習與改進,學生對這項技術的掌握率達85%以上。

國小生的思維邏輯水平遠不及成年人,但他們的具體性思維高於抽象性思維,而且容易受到激發,所以,在啟發的藝術處理中,應儘量避免抽象性和單純的概念形式,要強調具體的演示,依靠直觀的手段啟發學生。當時我就發現雖然大部分學生前滾翻基本都能獨立完成,但大部分學生的肢體的動作(細節部分)做的普遍不怎麼到位:如蹲撐時沒有並立,滾翻過程中兩腿未能併攏,滾翻過程中呈現分腿、屈腿,團身不緊導致無法成蹲立等。

但當時只顧着讓學生完善低頭含胸動作而未能對這些進行及時的糾正。如果當時我先組織學生進行蹲撐前滾成並腿坐這個動作的練習,我想效果會更好。在這堂課的教學中,特別是前滾翻的教學中,主要採用了自主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很好的掌握了前滾翻技術,也逐步養成了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