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4篇 反思:教你正確的姿勢,避免最後的疼痛!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2W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是一篇關於現代教育問題的重要文章,它探討了教育中的一些不足和錯誤,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本文將對該文進行簡要介紹和點評,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現代教育的難題。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4篇 反思:教你正確的姿勢,避免最後的疼痛!

第1篇

?最後的姿勢》是蘇教版新選入的一篇文章,課文講述的是去年發生在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時,譚千秋老師臨危不懼,組織他的學生迅速撤離,並用自己的身軀護住了難以脱身的四名學生,而他卻因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文章編入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人間真情”這個主題單元,我認為非常的好,是歌頌愛崗敬業偉大精神的優秀作品,讚頌了譚千秋老師的高尚的師德和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選入結合時代精神,體現蘇教版教材的特點。在去年學習《大江保衞戰》時,我就想過,中華民族的抗震救災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定會選入教材中,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快,當看到這篇文章是《最後的姿勢》為題是更是覺得非常感人,題目就有很深的含義,對這篇文章進行了細細的研讀,認真的備課,想把這節課上好,因為是歌頌我們老師的文章。在教學這課後,我進行了深入的反思,覺得自己做的有好的地方,但同時也發現了許多不足之處。

在課的導入上,我覺得學生對去年的5.12特大地震都很瞭解,並且在去年發生地震後,我要求學生每天看有關救援的報道,譚老師的事蹟有些學生也聽説過,於是沒有用有關地震時的圖片或影像。但在9月23日聽了郝老師講的第二課時後,我才覺得,用上圖片能更好地讓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走進課堂。

在課堂上,我抓住譚千秋老師是如何用寶貴生命詮釋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的組織教學,抓住四處環境描寫的句子,這樣的環境預示着什麼?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體會連用3個感歎號的表達效果。語調越來越高,越來越急促。)

(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並伴隨着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危急到了極點,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境描寫預示着譚老師遇難了,他的姿勢成為永恆的瞬間。)】可就在這樣的環境中,譚老師又是如何做的呢?環境描寫襯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寫,抓譚老師在地震到來和樓房即將倒塌的時候所説的話和所做的事,組織學生通過讀和演來反覆體會,真正理解譚老師是怎樣詮釋愛和責任的,感受譚老師捨己救人的精神。學生也真正明白了詮釋的意思,不是簡簡單單能用解釋來説明的。但在聽了郝老師的課後,經過交流,我發現我在教學中設計中只抓“詮釋”一詞,而沒有抓“愛與責任”。於是我認為應該這樣設計:要注重了學生的學的指導,首先給學生設下懸念,讓學生説説你認為老師對你的愛表現在哪裏?那在譚老師身上所表現的“愛和責任”是什麼呢?這再去引導學生學習,最後的效果會更好,學生不僅能明白“詮釋”的意思,更能明白譚老師在學生身上體現的什麼是愛?什麼是責任?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句中的動詞 “撐”組織教學,讓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説説從“撐”中體會到了什麼?“雙手撐”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減輕碎裂的磚塊、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課桌造成的嚴重惡果。這時,學生真正明白了什麼是愛。是老師對學生的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無私的愛。當講到就是這樣一位老師,離開了他心愛的女兒和學生時,在坐的學生都被譚老師的精神深深感動,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在教學時,我還抓住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後的姿勢!”讓學生理解體會,這句話不僅記錄了他救護學生的那一瞬間的姿勢,同時透過這一姿勢,讓人們看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一位捨己救人的老師的形象。我讓學生結合前面當地震來臨時,譚老師正在給學生們上課的內容進行研究,譚老師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那譚老師人生的價值是什麼?那就是為國家,為他人。譚老師最後的姿勢是他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姿勢,是詮釋愛與責任師德靈魂的姿勢。這時,再讓學生説説課文為什麼以“最後的姿勢”為題時,學生都能滔滔不絕説上半天。

總的來説,我的課堂是抓住一字(撐)、一詞(詮釋)、一句(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後的姿勢!)組織教學,這樣一來,沒有重點強調“愛與責任”,這是教學中的不足之處,還有就是在教學中對三位人物的側面描寫強調沒有,也抓住人物的話讓學生理解體會譚老師的精神了,但沒有特意強調這就是側面描寫,對習作的指導不夠,對教材的編排意圖理解不深。主要也是由於沒有教學用書,憑自己理解上課,在這課中忽略了側面描寫的學習。這是以後的教學中引以為戒的內容,要特別主要。

以上是我在教學《最後的姿勢》這課後的反思與對這課的初淺的認識,如有不妥之處,請各位批評指正。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4篇 反思:教你正確的姿勢,避免最後的疼痛! 第2張

第2篇

?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是根據2008年四川發生的汶川地震而改編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敍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伸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蹟,讚揚了譚千秋老師恪盡職守、大愛無私的思想感情。

在進行這課的教學時候我主要抓住了四處教學描寫,感受其預示着什麼。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要體會連用3個感歎號的表達效果。語調越來越高,越來越急促。)

(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並伴隨着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十分的危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境描寫預示着譚千秋老師將要遇難,他的姿勢成為永恆的瞬間。)

抓住這四處環境描寫,分析譚老師是如何做的呢?讓環境描寫襯托人物,這就是對譚千秋老師的正面描寫,重點抓住譚老師在地震到來和樓房即將倒塌的時候説的話和所做的事,組織學生通過朗讀和表演反覆體會,真正體會譚老師是怎樣詮釋愛和責任的,感受譚老師對學生大愛無私的情感。學生也能真正明白了詮釋的意思了,不是簡簡單單能用解釋來説明的。

那到底什麼是愛?什麼是責任?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句中的動詞 “撐”組織教學,讓學生表演,讓學生説説從“撐”中能感受到什麼?“撐”看出了譚老師用出了所有的力氣,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水泥板,自己卻被砸的血肉模糊,這時,學生真正明白了什麼是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無私的愛。當講到這兒時,大家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在教學時,我還抓住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後的姿勢!”讓學生理解體會,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譚千秋老師逝世時候的自然姿勢,也正是這個姿勢護住了四個學生,充分看出譚老師這種恪盡職守、捨己為人、大愛無私的情感。我讓學生聯繫上文當地震來臨時,譚老師正在給學生們上課的內容進行探究,譚老師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那譚老師人生的價值是什麼?那就是為孩子,為他人。譚老師最後的姿勢是他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姿勢,是詮釋愛與責任師德靈魂的姿勢。這時,再讓學生説説課文為什麼以“最後的姿勢”為題時,學生都能滔滔不絕説上半天。

但在鑽研教材的時候沒有太深,憑自己理解上課,在這課中忽略了側面描寫的學習。還有就是我上課時候太過注重形式了,沒有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是以後的教學中引以為戒的內容,要特別注意。

第3篇

我從接受任務上《最後的姿勢》,神經一直繃得緊緊的,必須全心以赴。上課的過程就是對自己鍛鍊的過程、磨礪的過程。《最後的姿勢》與其説是一次研討課,還不如説是一次“公開課”,因為我知道之前我上過一節比較成功的心理健康團體輔導課,而語文課這些年來卻很少在這麼多老師的面前展示。

現在已經試教過兩次了,有成功的興奮,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先找找優點來自我安慰一下:

?最後的姿勢》一課,從第一次接觸課文,經驗告訴我必須抓“情”,如果學完了這篇課文學生都無動於衷的話,那我的課時失敗的。於是我緊扣文章的主旨“最後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我深刻地挖掘這一姿勢的內涵。我問孩子,如果這一個姿勢用一個字來表達用什麼字可以概括?如果這一個姿勢用一個詞語表達,這是什麼樣的姿勢?學生的回答精彩紛呈:“這是希望的姿勢!這是愛的姿勢!這是愛學生的姿勢!這是給予孩子生的希望的姿勢!這是為了四個生命延續的姿勢!”……我想這就是“情”,情到深處語自華。

我深深的覺得與孩子上每一堂語文課,我們越來越默契,孩子們越來越開心,課堂上他們的思維是活躍,他們的眼睛直放光芒,在深探這篇文章的本質與內涵。我問到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離門口最近,為什麼他不跑!學生稍作思考:

生1:因為譚老師是一位老師,必須讓自己的學生先衝出去!

孩子:他的心裏始終裝着的是他的學生,他的學生是第一位的!

到這裏我知道孩子們悟出了老師的愛。我並沒有到此作罷,我繼續追問:還有什麼原因?

我想,語文教學就應該是學生的自我感悟,不全是老師的“滿堂灌”,學生對文本的富有個性的理解才是真正檢驗語文課成敗的最重要的標準。學生透過語言文字,通過開口讀和靜靜的想,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的肺腑之言才是真正的語文素養。

1、每個課時應該抓個啥?為什麼40分鐘的時間總是不夠用?上語文課首先要把每節課的任務列出來,不要把第一課時的任務放到第二節課裏面去。

2、如何提煉教學語言?問題如何設計?用什麼語言去引導?這些都要在備課時作充分的思考。

3、在講課的過程中,行雲如流水的課堂的標準是什麼,在引導學生感悟時,是否孩子的語言再豐富些?尤其在引導學生突破文章的重難點時,如何使得老師的點撥,提示語再精煉,再富有啟發性?

一堂課總會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不斷地充實完善。譚千秋老師用自己寶貴的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這是一個偉大而高貴的靈魂,這是他生命價值的彰顯。其實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生命的姿態,崇高也罷、認真也罷,敷衍也行,不同的個性構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組成了豐富多彩的生活。但在這上千種的生活姿態中,也一定有屬於我們自己的那一份姿容,所以我們要找準自己的生活定位,認真的履行,不向左,不向右,只管朝前!

活出自己的生命姿態,哪怕最後依然默默無聞,哪怕最後淡然隱在某個角落,至少我們能擁有一個豐滿的人生,因為在我的頭腦中始終有豐富的思想來滋潤我的心靈!

第4篇

本文集中筆墨刻畫譚老師的形象,主要用了以下手法:一是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文章不光有譚老師的語言和行動的描寫,還藉助三類角色不同人物的語言來側面刻畫譚老師。另外,對於當時地震情形的三次描寫,也從側面很好地襯托了譚老師的形象。二是詳寫與略寫相結合。文章不僅詳寫了地震時的譚老師,還略寫了平時的譚老師,使人物形象更全面、更立體、更飽滿。

本文的語言文字很值得推敲、品悟,在感受本文地震場面的可怕,通過正反兩個面來品讀譚老師的人物形象時,抓住關鍵的字詞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在上一輪教學時,這方面我就有所忽視,課上學生的回答很空泛,很散,一張口就是一個大道理,有些學生雖然也能説到關鍵字詞,可也是淺嘗輒止。比如,在談地震的可怕時,學生如果不能很好的抓住“搖晃”“搖晃得越來越厲害”“刺耳的吱吱聲”等詞,就很難還原當時的情形,從而也會削弱對人物形象的體會。再如,在體會譚老師的人物形象時,也要抓住人物的動作和語言,特別是“推、拉、撐”這三個字。因此,教學中,我就反覆提醒學生抓住關鍵字詞進行品讀,而且在課上反覆交流,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不光能夠很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感受人物形象,還能紮實地掌握這種很好的閲讀方法。

本文在描寫地震的場面時,文字主要分散在第三、第四和第六自然段,而且三段文字在描寫時,是按照地震的強烈程度來排列的,學生只有將這三段文字整合起來閲讀,才能發現文字的這個特點,從而才能更好地體會地震的可怕。因此,在課上,我將三段文字同時出示,並首先引導學生找出其寫法上的特點,然後抓住關鍵詞交流感受,這樣的處理,比只是讓學生自由找出描寫地震場面的句子談感受的效果好很多。

另外,文章通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譚老師的同事這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從側面寫出了譚老師的偉大壯舉,在剛設計教學時,我是把這三段文字單獨出示讓學生品讀的,從效果上看,整堂課顯得比較零散,這三段本來聯繫緊密的文字被割裂開來,特別是在體會側面描寫這一寫法時,學生很難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在教研組老師的建議下,我就嘗試將這三段文字一起出示,效果果然不錯,更可貴的是,大部分學生通過閲讀,都發現了三段文字在寫作方法上是側面描寫,課上就無需教師再贅述了。

讀完本文,我們不難發現,文章的很多地方都能讀得更“厚”:地震的場面、譚老師和學生被埋的場面、地震中湧現的其他英雄……

首先關於地震,對於生活在我們這個地區的學生來講,地震離他們很遠,他們很難通過一篇短小的文章來體會地震的危害和可怕,這也就直接影響他們理解人物的品質。因為一開始的教學就是圍繞文章本身的語言文字設計的,課堂上,學生就很難感受到地震的危害和對於他們心靈上的衝擊,我就引用了一段地震的視頻來幫助學生體會,恐怖的畫面把學生帶到了地震中,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地震的可怕,為他們接下來體會人物形象做好了鋪墊。

其次,在讀到獲救學生對譚老師的回憶時,這簡短的一句話也很難讓我們讀出其中的感動,因此有老師向我推薦了一段譚老師和學生被埋時的對話,通過這段文字的補充閲讀,把當時的情形變得更加立體和豐滿,很多學生在閲讀時,眼裏都閃着淚花……譚老師的人物形象,此時在學生心中更高大了!

最後,在課堂結束時,我又補充介紹了在汶川地震中湧現出的其他幾位英雄教師,他們的事例和本文相呼應,讓學生心靈再一次地震撼,讀着他們的事蹟,再回到課文,這些文字,變得更加沉重,譚老師的品質,在他們心中烙得更深!

一、教學條理清晰。本文的寫作思路十分清晰,在設計教學時,我們也是循着這條思路展開的。我們為學生鋪設了一條便於理解文本內容,便於沉澱感情的思路。首先,通過文字、畫面讓學生走近地震,感受它的可怕,這是為接下來的品讀人物形象做準備的。接着分別從正面和側面來分析和品讀人物形象,通過對文字的層層深入地分析,學生的理解也愈發精彩,他們的感受也越來越深,最後,順理成章地昇華了文章的主題,讓學生通過練筆沉澱自己的情感。

二、朗讀情真意切。恰當的背景音樂為本課創設了良好的朗讀氛圍,學生朗讀富有真情。本課的教學,從頭至尾都有一首背景音樂貫穿其中,因為教學此類語言文字十分感人的文章,除了設計上要十分精細,還需要音樂這個催化劑來推動本課情感的湧動。在閲讀完課文中那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要讓學生有所觸動並能用恰當的情感朗讀出來,就少不了背景音樂了,他們沉浸在舒緩的音樂聲中,學生的情感被充分激發,朗讀得真切、感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