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案7篇 《江南春》與《春日偶成》- 感受春天所有的美好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2W

本文為教師授課用的古詩教案,主要介紹了兩首唐代名家寫的春天詩——《江南春》和《春日偶成》。通過對這兩首經典的解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人對春天的讚美和對生命的感悟,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和欣賞。

古詩兩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案7篇 《江南春》與《春日偶成》- 感受春天所有的美好

第1篇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杜牧的這首詩看來簡單,沒有一個字不認得,也沒有什麼看不懂的。但是,要説出它的好處來,卻不容易。第一句,千里鶯啼綠映紅,説的不過是長江南岸的春天,鮮花盛開,處處鳥語鳴轉。問題在於,直接説處處,就沒有什麼詩意,一定要説千里。在詩歌裏,數字,是認真不得的。但是,恰恰有一個人,對這個千里發出了疑問,此人名叫楊慎。他説: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楊慎《升庵詩話》)這個問題,當時沒有人能夠回答,又過了幾百年,到了清朝,有一個人叫何文煥,他説:squo;千里鶯啼綠映紅squo;云云,比杜牧《江南春》詩也。升庵謂squo;千squo;應做squo;十squo;。蓋squo;千里squo;已聽不着,看不見矣,何所云squo;鶯啼綠映紅squo;耶?餘謂作squo;十里squo;,亦未必聽得着、看得見。這種抬槓,在邏輯上,屬於反駁中的導謬術:不直接反駁論點,而是順着你的論點,推倒出一個荒謬的結論來,從而證明你的論點是錯誤的。何文煥最後説,杜牧説千里鶯啼綠映紅,不過是説詩人覺得到處都是花開鳥語而已。何文煥的原則與楊慎有根本的區別,他認為詩歌只要表現詩人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就行了。這在當時是一種直覺,今天我們已經有了文藝心理學,大家都知道,詩人帶上了感情,感覺就可能產生變異,在語言上就有誇張的自由,沒有這種自由,就不能想象;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

進入想象和假定、虛擬境界不僅是詩人的自由,而且是讀者的自由,詩人用自己的自由想象,激發起讀者的想象,帶動讀者在閲讀中把自己的感情和經驗投入到文本的理解中,一起參與創造。越是能激起讀者想象的作品越有感染力,讀者的想象也是一種創造,這不僅僅表現在所謂誇張這一類現象中,而且表現在許多微妙的方面。如下面一句水村山郭酒旗風,如果用楊慎的邏輯來推敲,也是有問題的:除了水村、山郭、酒旗以外,就什麼也沒有了?怎麼光有酒旗,為什麼沒有提到酒店呢?風吹着酒旗,為什麼沒有人呢?等等,這樣的問題,是問不完的,這種問題是外行的問題。

詩人調動讀者的想象來參與,卻並不提供信息的全部,他只提供了最有特點的細部,把其他部分留給讀者去想象,讓讀者用自己的經驗去補充。詩歌的語言越能調動想象,越有質量,關鍵是要有效地調動。詩人要表現的客觀世界和主體情感是無限豐富的,人類的語言不可能全部表達出來。詩人只能選取其中最有特徵的部分。特徵不是整體,但是它可以刺激讀者的想象,把他們的經驗和記憶激活。被詩人排斥了的部分就由讀者憑自己的想象去填充。所以詩人的語言,從正面來説,要抓住有特點的局部,從反面來説,就是要大幅度省略,在特徵以外留下空白

回到這首詩上來,為什麼詩人只提供了幾個意象:水村、山郭、酒旗和風,就抓住了最有特徵的部分?這句詩的省略是很大膽的,四個意象之間的空間關係並不確定。它們是任意的並列還是意象疊加呢?好像沒有必要太認真,對於想象來説,精確的定位,是有害的。

要徹底弄明白這個問題,還要明確:詩歌的想象性與語法存在着一點矛盾。

從語法上説,四個名詞並列,連介詞和謂語動詞都沒有,連一個獨立的句子都構不成。但是,這並不妨礙讀者在腦海裏把它想象成一幅圖畫。若是把四者的關係用動詞和介詞規定清楚了,反倒有礙詩意的完整了。在詩中,意象的空間位置不確定,才有利於讀者的自由想象。最明顯的莫過於酒旗和風的關係,這關係是浮動的。這是很好的詩句,但是,如果拘泥於現代漢語語法,讀者就可能追問:是風中酒旗在默默地飄舞呢,還是酒旗被風吹得呼拉拉響呢?

正是由於意象的浮動,不確定,才有利於詩人和讀者的自由想象雙向互動。

既然意象浮動的方法有這樣的好處,就應該一直這樣浮動下去嗎?第三、四句詩,杜牧是不是運用同樣的方法呢?似乎不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完全是另外一種句法。

前面兩句的好處是十分精練,把好幾句話合併成兩句話,後面怎樣呢?後面的兩句,説的是有許許多多的寺廟,第三句還難得地提供了精確的數字,那麼第四句有沒有提供新信息呢?似乎不多。只把前面的四百八十寺變成了樓台和煙雨的意象。這不是把本來一句話可以説完的,分成兩句説了嗎?

但是,樓台和煙雨是局部,而前面的千里鶯啼和水村山郭、四百八十寺,則是大全景。全詩形象的中心是樓台和煙雨。很明顯,對於樓台和煙雨,作者不滿足於華美的印象,他先是總體感受,然後把它們籠罩在江南特有的煙雨之幕中,玩味、發現、感歎。因為在煙雨之中有點朦朧,讓詩人發現佛寺之美,其特點是有點縹緲,超凡脱俗的。接着詩人將這種美的欣賞轉化為歷史的感歎,南朝已經滅亡了,但寺廟之美卻沒有變化。

這裏有個玩味、發現和激起感慨的過程,如果用一句話,精練是精練了,心理的過程,特別是景觀欣賞和歷史感歎的雙重意味卻沒有了。用兩句寫,就顯出了心理感知的微妙層次。

古詩兩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案7篇 《江南春》與《春日偶成》- 感受春天所有的美好 第2張

第2篇

景、情、理是我國古典詩詞的重要元素,也是打開古典詩詞藝術殿堂的一把鑰匙,在古典詩詞教學中,若能披景入情、緣情入境、因理生悟,必將收到很好的效果。

?江南春》《春日偶成》兩首古詩都和春天有關,也都有對於春景的描寫。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那綠的草,紅的花,歡快的鳥帶給人美的遐思,淡淡的雲,輕輕的風每個字都浸透的美的體味。詩人用精煉而淺顯的文字,描繪了一幅唯美的畫卷。這一美景,不僅成為詩人記憶中難以磨滅的印記,也感動了千年間的一代代人,沉澱在中華文明的血液裏,成為永恆的經典。 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這個美麗的場景,沉醉於這魅力的春天。

如果詩人就此打住,僅僅將一幅圖畫展給世人即沉默無語。也許,這首詩也能名噪一時,但很快將湮沒於歷史的風雨中。詩人的高明之處,更在於他沒有沉迷於眼前的美景而流連忘返,而是興起一份對景物,對人性的深思冥想。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此句既有景又含情。詩人先強調建築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後再接以多少樓台煙雨中這樣的感歎,就特別引人遐想。有人説,這是詩人對於佛教的諷刺,我也同意這種觀點。但是對於國小生而言,不一定非讓他們在這裏就學會明顯的批判,不要硬性的破壞詩人帶給我們的關於春天的美麗感受。

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抒發作者春日郊遊的愉快心情,偷閒學少年,出語新穎,平淡中寓有深意,這種怡然自得之樂,似乎也感染了讀者。全詩色澤協調,情景交融,在程顥的詩作中,這算的上是一首好詩。

第3篇

2、在自讀、理解的基礎上,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3、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激發學生閲讀古詩、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

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閲讀古詩、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體會其中的含義。

三、多種形式朗讀:範讀、學生各自練讀、指名讀、齊讀。

?江南春》:桃紅柳綠 鳥語花香 水村山廓 酒旗招風

?江南春》:通過對景通過對景色的描繪,作者寓情於景,面對着尚存的佛寺樓台,想到南朝卻都早已煙消雲散,生出許多感歎。

七、練習背誦:自由練習背誦,同桌互背,小組比賽背,指名背誦,齊背。

選擇其中的一首詩,展開想象,寫一段話,把詩歌中美麗的春天景色描寫出來。

色的描繪,作者寓情於景,面對着尚存的佛寺樓台,想到南朝卻都早已煙消雲散,生出許多感歎。

第4篇

師:老師在屏幕上打上了幾張照片,仔細看一看,能不能猜得出這些照片是拍攝在什麼季節?不單單要告訴我什麼季節,而且要告訴我從什麼細小的地方判斷出來的。

生:我從圖片上看到天非常晴朗。我覺得春天一般都是這樣子的,所以我判斷出這些圖片是在春天拍的。

師:可能春光明媚給你的印象很深,不過老師要告訴你,春天也是多雨的,不單單是晴朗的。

生:我從左下角那張圖上看出柳條已經發芽了,一般是在春天柳條才會發芽。

師:柳樹的這個狀態説明這是春天。這圖上有沒有你們熟悉的景物啊?

生:右下角的照片是七寶。(筆者注:上課學生來自於七寶鎮上的一所國小。)

師:你看出來,很好。七寶是江南古鎮,有將近千年的歷史。長江以南大片的地區,我們經常用兩個字來定義它,叫江南。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首關於江南的春天的古詩。請大家小聲地快速地讀一讀老師發給大家的講義。讀上面的詩,讀上面的作者介紹,讀上面註釋,現在開始。

評析:執教者精心採用學生故鄉景物創設情境,引導其理解江南及其景色的特點,入情入境,且直觀,親切,簡潔。

生:我知道了《江南春》作者杜牧他是晚唐的著名詩人,與另外一位晚唐傑出詩人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生:我知道了在公元420到589年的南朝建立了許多,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師:這個時間段和這首詩還是有着很重要的關係。同學們剛才説到的都是和這首詩有關係的一些背景資料。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

評析:很多課堂上習慣利用媒體之形象、集中的特點出示文字來代替學生的閲讀,統一了學生對學習的關注點。《江南春》詞句淺顯,執教者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紙媒和註釋,讓其自讀,而不是逐句解釋,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引導學生交流讀懂的背景信息,則能及時瞭解學生自學情況。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有充分運用已有知識得到自己學習的機會,而不單單成為課堂的配角。

師: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也想讀一讀。不過,老師的讀法可能和你們有些不同哦,請大家仔細聽,然後告訴我,老師的讀法不同在哪裏?

生:我們都是按照一個説法讀的,比如説前面四個連在一起,然後斷一斷,再讀後面三個。老師不是這樣讀的,有時候,前面兩個字停一停再讀後面,有時候前面連在一起,後面讀得慢了。

師:這個同學聽得真仔細,她先説自己的讀法是四個字三個字這樣停頓,而老師的停頓不一樣。對呀,讀古詩要注意停頓(板書)。我們可以怎麼停呢?有好幾種方法,老師這裏介紹一種,你可以用最方便的2、2、2、1(板書)這樣來停。

生:我聽出,千下面是一個橫,就聲音長一點,裏下面是一豎就讀快一點。

師:這叫做平仄(板書),我們今天學習的古詩,也叫格律詩。它在聲音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必須按照一定的格式來寫。在古詩當中,我們把現在普通話裏的第一聲和第二聲稱之為平聲,它們比較舒展、平緩,當然也有極個別的第一聲和第二聲的字,發生變化,這個我們暫時不講。那麼第三聲和第四聲的字,叫仄聲(板書)。它比較短促、有力,讀得快一點。在我們停頓的時候,特別要注意第二個字、第四個字、第六個字(板書)如果它們是平聲,我們要讀得長一些,如果這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是仄聲,我們讀得短一些。

師:對啊,詩裏包含着情感,所以你要跟着詩人的這種情感有輕有重地讀。

生:我發現老師讀的時候,每句後面都會有停頓,停頓好長時間才接着讀第二句。

師笑:呵呵,句子與句子之間也要停頓。好,同學們,想學一學這樣的讀法嗎?誰能第一個來試試看。

師:有點味道了,不過有一個字沒有讀準,不要着急。停頓時要換氣。千里——鶯啼(拖長)——換氣,綠映——紅(示範),試試看!

生:千里——鶯啼——綠映——紅。(有明顯進步)

生:千里——鶯啼——綠映——紅。

生:千里——鶯啼——綠映——紅(響亮而有激情)。

生:水村——山郭——綠旗——風。

師:這句其實很難讀,特別是要注意在停頓時換氣。有沒有同學願意再來嘗試一下?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生:多少——樓台——煙雨——中。

師:很好,給自己掌聲。第一遍就讀得這麼好。老師配上音樂,再給大家讀一遍。

評析:不講平仄的古詩教學不是真正的古詩教學。如何講解平仄是古詩教學中的難點。執教者啟發學生辨析質疑,然後清晰簡明地介紹有關概念,接着又細緻周到地組織學生模仿、學習、操練。學生從不會到會,教學效果明顯。如果前一板塊是詩意的情感導入,那麼,這裏就是語言的形式學習。

師:同學們,在悠揚的樂曲聲中,我們讀了這首詩。你從這首詩裏,看到哪些景物了?

生:我看到了一個連起來的畫面,水面上有許多許多樓台,立在那個煙雨中,景色很美。

生:我看到了有一棵大樹,上面有好多黃鶯在歌唱,好多鮮花襯托着綠葉。

評析:梳理景物,學生自然而然地由説詞語,到説句子説畫面。在敍述過程中,學生內化教師提供的信息,體會詩意,並表達出來。同時,學生也會明白,古詩是古人將所見之景描述下來,古今的情感是一致的。為最後的照片描述環節提供了語言素材,奠定了情感基調。

師:色彩多麼鮮豔。黃鶯在歌唱,還有很多的鮮花,還有樹木。一首小詩居然讓我們看到了那麼多的東西!這就是一首好詩,這首好詩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傳誦,傳到了明朝。有一個讀書人,他讀出了一些問題。(播放幻燈片)他説,千里鶯啼誰能聽得?千里綠映紅誰能見得?(生笑)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閣、樓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這段話是文言,你理解它的意思嗎?

生:我覺得千里鶯啼誰能聽得指的是千里之外的黃鶯鳥叫誰能聽得到,那麼遠?我們又不是順風耳(眾笑),千里綠映紅誰能見得?離得那麼遠的桃花還有柳樹,誰能看得到啊?

生:就把它改到十里,就差不多能看得見了,也能聽得見。

生:千里好,我覺得這個千里是指整個千里都有鳥在叫,有柳樹發芽桃花開放,如果改成十里的話,就感覺很近,不怎麼美了。

師:對對對,非常好!千是一個平聲字,讀起來很舒展,感覺很遠,地方很大。十,在古代是個仄聲字,讀上去很侷促。

生:南朝有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個寺,地方肯定很大,肯定能佔據一千里(眾笑)。

師:你把兩句詩裏面的數量詞合在一起理解,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

生:我認為千里它其實是一個虛數,它表示就是看上去很遠。而十里呢,就非常確切,就覺得這個詩,沒有多少意思。

第5篇

這是學生第二次集中學習古詩。這五首詩都是採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來寫的。教學時要調動學生已有的詩欹學習的經驗和知識,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字裏行間藴涵的豐富倩感,感受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國古代詩歌深邃的內涵和優美的韻味,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像力。

以朗讀為主要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激發學生的情趣和美好情感。

在黑板上寫出曹操、李白、王安石、杜牧、杜甫五位詩人的姓名。要求學生在教師的講述中搶答。

(1)他,是唐代著名詩人,他的詩想像豐富,構思新奇,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被後人稱為'詩仙。。代表作有《靜夜思》《望廬山瀑布》《贈汪倫》李白

(2)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詩人,他的抒情寫景七言絕句,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被後人稱為'小杜'。我們學過的詩有《山行》《清明》杜牧

(3)他,曾是宋朝的一個臣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臨川人。我們在上一個單元學過他的一篇文章王安石

(4)他,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聖',我們學過的詩有《舂夜喜雨》《絕句》杜甫

2•學生朗誦曾經學過的以上詩人的詩句,讀得好可示意學生鼓掌鼓勵,激發誦讀興趣。

茌江南舂天的大地上,黃鶯歡快地歌唱,綠樹叢叢,映襯着盛開的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所有景物一覽無餘,盡收眼底。怎麼7下起了春雨,甫朝留下的許多寺廟,籠罩在煙雨濛濛中,樓台亭榭,在煙雨中掩映,時隱時現。

(要點提示:詩中描寫了鶯、綠、紅、水、村、山郭、酒旗下寺、樓台。表達了作者對江南無哏貸美和嚮往之情)

(要點提示: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別照見遠隔千里的人•將詩人的憂愁之心傳與王昌齡,帶去了詩人奠大的精神慰藉。將月亮人格化了)

泰山,屬五嶽之首,主峯海拔1524米,舂秋時的齊國、魯國兩國都可看見泰山。由於山勢高聳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謂神奇秀麗。山中還會升起層層雲氣,看後使人心胸開闊,睜大眼睛遠望,歸巢的飛鳥都盡收眼底,如此美景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看那眾多的山都顯得低矮渺小的景象。

[問題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種感覺在什麼情況下感受得到?(要點提示:登嶽)

(要點提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具有俯視一切的雄混氣概)

i•教師結合圖畫講述:一個人登上一座山石,面對着波濤翻滾的大海和海中樹木茂盛的山島,看着一輪紅日彷彿從海面升起。如果此時的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戰事連連告捷,正揮師北征,他會作何感想呢?

(2)學生自由發言:具有(心胸開闊、雄心勃勃、野心勃勃、一統江山、囊括宇宙、稱霸天下¨予肯定)。

[問題二]其中最能表達作者志向的句子是什麼?試作簡要分析。

(要點提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日月、銀河代表宇宙,可它們似乎就在大海里運行,從波濤中湧出。詩人把眼前實景和想像融為一體,繪摹出大海萬千氣象和吞吐星辰、囊括宇宙的氣魄)

[問題一]與《觀滄海》相比較,二者在寫法、結構上有何相似之處?

[問題二]點評'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一句的表面意思和深層含義。

(要點提示:表面意思,站得越高就愈加不會被浮雲遮住視線,可以看得清、看得遠;深層含義,有成就大事業的胸,才能不畏懼讒佞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

第6篇

1、師出示幾張鏡山廣場的春景圖,請同學們仔細看看,猜測一下照片拍攝的季節,並且告知是從哪些細節判斷出來的。

(生:花紅柳綠、陽光明媚、柳條發芽等等可以判斷出是在春天拍攝的,而且從假山、玻璃尖塔等也可以判斷出是縣城的鏡山廣場)

2、師:鏡山是江南的一處風景,長江以南大片的地區,我們經常用兩個字來定義它,叫江南。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首關於江南的春天的古詩。請大家小聲地快速地課本上的內容。讀上面的詩,讀上面的作者介紹,讀上面註釋。

評析:精心採用學生故鄉景物創設情境,引導其理解江南及其景色的特點,入情入境,且直觀,親切,簡潔。

1、師:請學生回饋,通過閲讀了解到了些什麼內容?

生:我知道了在公元420到589年的南朝建立了許多,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2、師:同學從資料當中知道了很多小知識,這些知識點和本詩有着很重要的關係。同學們剛才説到的都是和這首詩有關係的一些背景資料。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

評析:《江南春》詞句淺顯,執教者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紙媒和註釋,讓其自讀,而不是逐句解釋,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引導學生交流讀懂的背景信息,則能及時瞭解學生自學情況。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有充分運用已有知識得到自己學習的機會,而不單單成為課堂的配角。

4、師:老師也來讀讀,請同學們聽聽老師讀得和你們的有什麼區別?

(生:有快有慢、有輕有重,斷句也有所不同……)

師生總結:朗讀時首先要劃分好節奏,同時還因為平仄的不同要有快有慢、有輕有重。我們今天學習的古詩,也叫格律詩。它在聲音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必須按照一定的格式來寫。在古詩當中,我們把現在普通話裏的第一聲和第二聲稱之為平聲,它們比較舒展、平緩,當然也有極個別的第一聲和第二聲的字,發生變化,這個我們暫時不講。那麼第三聲和第四聲的字,叫仄聲(板書)。它比較短促、有力,讀得快一點。在我們停頓的時候,特別要注意第二個字、第四個字、第六個字(板書)如果它們是平聲,我們要讀得長一些,如果這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是仄聲,我們讀得短一些。

8、師帶讀,並逐字逐句的請同學來嘗試讀一讀,適時鼓勵和表揚他們。

9、熟讀後,教師配樂有感情朗誦古詩。學生集體配樂朗誦。

評析:不講平仄的古詩教學不是真正的古詩教學。如何講解平仄是古詩教學中的難點。執教者啟發學生辨析質疑,然後清晰簡明地介紹有關概念,接着又細緻周到地組織學生模仿、學習、操練。學生從不會到會,教學效果明顯。如果前一板塊是詩意的情感導入,那麼,這裏就是語言的形式學習。

1、師:同學們,在悠揚的樂曲聲中,我們讀了這首詩。你從這首詩裏,看到哪些景物了?

2、師依次板書學生所列景物。然後要求學生用一兩個句子説説看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了一個連起來的畫面,水面上有許多許多樓台,立在那個煙雨中,景色很美。

生:我看到了有一棵大樹,上面有好多黃鶯在歌唱,好多鮮花襯托着綠葉。

評析:梳理景物,學生自然而然地由説詞語,到説句子説畫面。在敍述過程中,學生內化教師提供的信息,體會詩意,並表達出來。同時,學生也會明白,古詩是古人將所見之景描述下來,古今的情感是一致的。為最後的照片描述環節提供了語言素材,奠定了情感基調。

3、師表揚學生們的豐富想象力,同時質疑:"千里"如何能聽得見鶯啼?詩人如何能知道南朝正好有四百八十座寺廟呢?

4、學生自由發表看法,師總結這些兩次都是虛數,表示很多的意思。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江南大地上處處生機盎然的景象。

5、評析:執教者設置情境,引導學生辨析詞義。在情境中學生運用之前學過的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如地從不同角度體味千里的妙處。教師的知識儲備亮相,不是為了顯示課堂亮點,而是豐富了學生學習的資源,因此,材料的巧妙組合啟發了學生的思維角度,思辨之餘情趣盎然且不留痕。

6、師:在這樣的景象中,你可以聽見什麼?看見什麼?還可以聞到什麼?

7、想象畫面,調動身體的各個感官,一起來感受江南的美景。再次配樂誦讀。

評析:執教者啟發學生從視覺、嗅覺等角度體會想象,並與誦讀練習結合起來。學生則藉助這個過程繼續嘗試從不同角度體會詩意的方法。孩子是天生的詩人,讓他們在一次次誦讀中,自己去感受詩中的優美景色。

第7篇

你們關於春天的詩知道得可真多,這個月誦讀之星該評給誰呢?這可難位老師了,不過沒關係,接着往下比。

4、池州千載詩人持有哪些詩人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詩篇呢?(其中重要的有2人:大詩人李白寫下了秋浦歌十七首。杜牧在我們池州做過刺史,關心人民疾苦,貢獻最大的算他的《清明》詩,因為有了《清明》我們池州的杏村才名揚千古,名揚四海,感謝杜牧。)

1、自由讀,反覆讀(對照拼音讀準生字音、並想辦法記住字形,尤其是生字旗字,還可以給詩標上平仄,吟誦吟誦)。

2、指名讀生字,説字意,組詞。(給二類字説意思,組詞,一類字記字形,組詞)。記字形,書空寫。

1、(古詩穿越千年,還那麼有魅力,是因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反覆吟誦1、2句,説説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哪些詞語向你傳遞着這樣的信息呢?

千里,寫出了範圍之廣,是虛指,指整個江南廣袤的大地。

鶯啼1、想象一下,你聽到了什麼?黃鶯在鳴叫,在哪裏,怎樣地鳴叫),指導完整地説,我聽到了黃鳶在__________________裏_____________地鳴叫。

2、誰來模仿一下,(一個一個地鳴/集體鳴)根據聲音説詩句或詞語。(師評:這是幾處早鶯爭愛樹,這是兩個黃鸝鳴翠柳,這是上有黃鸝深樹鳴……)

3、我走到哪都能聽到清脆婉轉的鶯啼,給我帶來了美好的聽覺享受,這就是千里鶯啼。

3、指導看圖,小結(鮮豔的紅與明亮的新綠互相映襯,色彩明麗,給人強烈地視覺衝擊,帶來了美好的視覺享受)。

(百般紅紫鬥芳菲 日出江花紅勝火 桃紅復含宿雨 水上桃花紅欲燃)

2、也可以用詩句來表達你看到的畫面。(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過渡:美好環境中,人們的生活一定也很美吧?從哪兒看出來呢?)

2、迎風招展的酒旗彷彿在告訴我們這兒怎樣?(這兒談笑風生,人聲鼎沸,這兒歌舞昇平,這兒美酒飄香,這兒人來人往……)

3、把你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放入詩中,用你的聲音告訴大家!指名輪讀1、2句。

(又聽到了,又看到了,這還是畫嗎?分明是來到了唐朝的江南呀!)

(廣袤的江南大地上,到處是鶯歌燕舞,到處是花紅柳綠,到處是依山傍水的山村和城市!到處是酒旗招展、招攬着南來北往的客人)

5、看到這巨幅江南春畫卷展現在你的眼前,想送給他一個字一個詞或一句話好嗎? (春深似海、世外桃源、生機勃勃、春意盎然、春光無限、春色無邊、鶯歌燕舞、詩情畫意、春光明媚……)

6、你體會到詩人的什麼心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景有多美,愛就有多深)

過渡語:是呀,這樣一位有政治才華的愛國詩人,生不逢時,生活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生活在一個迷信佛教寺宇奢麗的晚唐,社會沉悶壓抑,有識之士受到排擠。杜牧熟讀史書,看透時局而又無法力挽狂瀾。他的內心受着怎樣的煎熬呀,當一切美景籠罩在迷濛的煙雨中時,詩人遠眺掩在蒼茫煙雨中的樓台蹤影,感慨萬千。

(放眼望去南朝留下的四百八十寺,又有多少樓台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中呢?)

4、前2句寫的是眼前春景,後兩句就與古代歷史聯繫起來了,我們可以用兩個字來説明——寫今,懷古。

6、作者生活的晚唐,統治者當時也太迷信佛教寺宇奢麗。南朝統治者因迷信佛教,廣建佛寺,企求神靈保佑江山穩固。結果這些林立的寺廟不僅沒有改變他們必然滅亡的命運,還加速了統治者的滅亡。這真是對南朝統治者的極大諷刺,三百多年過去了,作者重提此事,僅僅是諷刺南朝統治者嗎?言外之意,警告當朝的統治者不要再重蹈覆轍,否則必將加速滅亡。這種寫法叫借古諷今。

7、煙雨中的樓台,彷彿在説:南朝統治者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煙雨想象一下,用一個詞來形容你想象到春雨的樣子,古詩句也行?(輪説)(小雨潤如酥,畫船聽雨眠,潤物細無聲)。

9、師小結煙雨如夢如煙,如煙如霧讓我想起了無邊絲雨細如愁既寫雨,也是寫愁,那種愁呀,無邊無際,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籠罩着千里江南、籠罩在作者的心頭。

前兩句景色有多美,詩人愛就有多深,愛有多深,憂國憂民情感就有多濃。

他在《登池州九峯樓寄張祜》中寫到百感中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

同時這樣美好景色中也感受到作者對國家命運和前途充滿着幻想,雖愁卻不消沉,體現了作者詩歌俊爽的風格。

10、讓我們再次走進詩中,走進詩人的心靈深處,齊誦全詩。

11、古詩還可以配樂唱,根據詩的情感選用合適的音樂播放《水調歌頭》伴奏。

這首詩有動靜的映襯,色彩的映襯、山水的映襯、城郭的映襯,千里是空間上的拓展,南朝是時間上的追溯,前兩句寫今、後兩句懷古,借古諷今。

詩人以極具概括性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而又氣勢恢宏的江南春畫卷,給人立體的藝術享受。

杜牧七絕詠史詩,成就最高,創作了許多二十八字史論這譽的優秀作品。希望同學們課後更多地走進杜牧其人,其詩。

2、學會詩中1個生字旗,認識2個生字鶯、郭。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感受古詩語言和意境的美,培養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鑑賞能力。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慨歎南朝的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把諷喻之意。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歌曲《春天在哪裏》,音樂《水調歌頭》屏幕出示相關古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