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學反思5篇 《困境中的教學反思》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9W

《匆匆》教學反思是一篇深入探討教育教學問題的反思文章。作者從自身的親身經歷出發,以匆匆忙忙的教育環境為背景,剖析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和難題,並提出了對應的解決方案。這篇文章犀利而深刻地反思了現代教育教學的現狀,帶給讀者以啟發和思考。

《匆匆》教學反思5篇 《困境中的教學反思》

第1篇

1。會寫本課2個生字,正確讀寫“挪動、伶伶俐俐、赤裸裸”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感受語言的優美和作者的表達方式,積累語言。

3。理解重點句段,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懂得時間寶貴,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

2。教師在時鐘的“嘀嗒”聲中朗誦《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1。教師配樂範讀課文。學生思考: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想告訴我們什麼?

2。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感到難讀或自己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

(2)引導學生理解“徘徊、蒸融、挪移、頭涔涔、淚潸潸、赤裸裸”等詞語的含義。

默讀課文,邊讀邊想哪些地方值得我們細細地讀,細細地品,細細地思考,用筆畫一畫,一個詞、一句話、一個段落都可以。

1。找出“逃去如飛”、“一去不復返”等形容時間匆匆而去的詞語,説説你感受到什麼?

2。把這些詞語放回句子中再讀課文,感受作者的情緒。

作者反覆追問:“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看看課文,找出這些“追問”在哪幾個自然段中。(第1自然段和第4、5自然段。)

板塊a:感受對時光流逝的追問。(精讀第1自然段。)

1。自由讀第1自然段,説説你的感受。理解要點:①以比喻的方式提出問題,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了時間一去不復返的特點。②四個問句表達了作者面對時光逝去而又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留戀。③體會作者寫這些話時的心情,並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課文朗讀。

2。補充資料:林清玄寫的《和時間賽跑》中父子倆的一番對話。

“所有時間裏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你的昨天過去了,它就永遠變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樣小,現在再也不能回到你這麼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會長大,你也會像外祖母一樣老,有一天你度過了你的所有時間,也會像外祖母一樣永遠不能回來了。”爸爸説。

師生對話。説説去年的你和現在的你相比,有哪些變化。

3。再讀第1自然段,感受時光的匆匆,體會文字的美。

1。自由讀第4、5自然段,找出描寫“我”幾次追問的句子。

4。試着回答文中未回答的四次追問。如:你覺得怎樣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跡?怎樣的人生才算沒有虛度,才算沒白白地在這世界上走一遭?可以舉一個你佩服的人做例子來説明,引導學生既要談名人、偉人的事蹟,又要關注自己身邊的普通人。

5。出示有關朱自清的資料,引導學生談感受。你覺得朱自清先生有沒有在這個世界上白白走一遭?(聯繫朱自清寫作本文時的年齡和一生的成就來感受體會)從這篇文章中,我們為什麼會感覺到他自責、焦悶、痛悔的感情呢?

板塊c:從對時光的追問到對生命的追問。(略讀第2、3自然段。)

作者對時光流逝的追問自始至終,如果説課文每一自然段是對世間萬物的外部追問,那麼課文最後兩段則是對自身生命的內部追問。由對世間萬事的追問到對自身生命的內部追問,這中間又經歷了怎樣的人生感悟呢?(學習第2、3自然段。)

1。人教版新課標六年級下冊《作文上的紅雙圈》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匆匆》教學反思5篇 《困境中的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學習課文了解作品內容,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而“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則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如何圍繞重難點,落實教學的實效性,我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語文的學習離不開讀,讀是學習語文的金鑰匙。本節課,我給學生大量的讀書時間,從聽讀錄音讀準字音,到朗讀課文讀懂文心;從靜心默讀到個性品讀。這些不同形式的讀,使學生在讀中體味文章的語言美,在讀中品味字裏行間流露的感情,在讀中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方式。

首先,我請同學們欣賞的是著名藝術家孫道臨朗誦的《匆匆》,孫先生的朗誦具有深厚的內功,他的聲音有一種奇特的魅力,僅三言兩語就會抓住你的心,對沒有接觸過文本的學生來説非常恰當。因為上次上課時,學生是現場發文章,現場上課,從未接觸文本。接着是自由朗讀、再次是展示朗讀讓你感受到“匆匆”的句子、還有將自己獨特的感悟融入朗讀中,讓同學聽,並談體會等。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實現了學生、文本、作者的三者對話。符合“讓學於學生,還學於學生”的理念。學生主體地位得以彰顯,而教師的引領作用也得以展現,教學落到了實處。

在師生共同品讀的過程中,我借用餘秋雨對散文的定義:“散文就是讀者與作者的悄然對話以及共同的思考。”潛移默化傳授學生品讀文章的方法,那就是“傾聽、思考、對話”三部曲,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運用此法學習文章,隨即又共同總結學法:當你用心傾聽和朗讀了作者的話語之後,再和作者一起思考,你會突然發現,你能聽到作者在和你一起對話,這就是一種品讀。形成認識後,我再讓學生用傾聽、思考加上讀和作者對話,繼續品讀文中其他部分。學生用學得的方法指導自己品讀課文第二至五自然段,在品讀中不斷獲得學習成功。

這樣一來,課堂教學變得紮實有效,下課後孩子能從課堂上帶走具體可操作的方法,能體會讀文的快樂,能在愉悦的學習過程中增強自信心,能在今後的閲讀實踐中有法可循。

葉聖淘説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習閲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怎樣利用好教材這個例子呢?著名作文專家丁有寬説:“讀寫結合,事半功倍。”

閲讀不是一個被動、機械地吸收課文信息的過程,而是積極、主動地從課文裏吸收各類信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並能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有效的仿寫,發揮他們的主體意識。而要真正學會仿寫,關鍵是老師要指導幫助學生品評其中的錦詞佳句,學習其立意和寫作技巧等,引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課中,我讓學生先讀文中的句子,“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讓學生仿説一句自己的時間是怎樣流逝的,接着讓學生去發現,文中表示時間流逝的詞語不僅僅是“過去,過去”,還有什麼?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飛去”、“跨過”、“溜走”等,我讓學生給自己剛説的句子加上合適的動詞,學生信手拈來,句子也立刻生動了。我慢慢加大難度,你能一下子説兩句嗎?你能想一想後説出三句嗎?學生的思路開闊了,説得漸漸多了,也順了。課後作業中,我讓學生將自己説的句子寫下來,落實了寫。

總之,從讀到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是“生本、師生、生生”多維對話的平台,是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佳徑。

學習中,我多次讓學生自主學習。如初讀課文,我讓學生獨立思考從文章哪些地方讀出了時光的匆匆;傾聽朗讀之後,我請學生跟着作者一起思考,要求讀懂文中一到兩處,並在文中做簡單的批註。這個環節我給足五分鐘,要求大家不裝樣子,不走過場,落實學生的自主學習;再如快速默讀課文,讓學生在感受深的地方寫寫自己的體會;還如學生將自己的體會融入朗讀中,其他同學聽後談感想,學生自主評議等。

?課標》明確提出“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只有當學生真正成為發展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時,學生的眼睛才亮、腦子才靈、心靈才明、智慧火花才能迸發。教師要成為“幕後推手”,要心甘情願地讓學。因為學生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學生的發展才是教學之根本。

第3篇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文章的特點鮮明:結構精巧,層次清楚,轉承自然,首尾呼應;文字清秀雋永,純樸簡練;情景交融,無論是寫燕子、楊柳、桃花,還是寫太陽,都與“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的感歎融為一體,處處流露出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

本課是首次學習朱自清的文章,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並積累優美語言。通過課堂實踐,我感覺有些環節落實得較好,有些地方還有待改進。

首先,能較好的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上課一開始,讓學生與作者同感受:看到八千多日子漸漸從手中溜去,你覺得作者有何感受?在引出優美段落時,播放鋼琴曲,和學生一起配樂朗讀,把學生帶入到一種淡淡憂傷的情境中。

其次,注重主題的挖掘和探討,讓學生真正學有所悟。在討論什麼才算沒有白白走一遭時,結合現實生活,讓學生舉周圍熟悉的例子,開闊了視野;在介紹朱自清時,聯繫時代背景和朱自清後來的創作之路,使主題不僅僅停留在“珍惜時間”和不斷留戀歎息上,更注重對客觀現實的把握,使學生知道眼前該怎麼做。

第三,讀中感悟學法與寫法,並讓學生將其遷移到自己的説話和寫作中去。利用課件,回憶我們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並讓學生進行仿寫,以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達到積累與運用的有機結合。同時,在仿寫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時也不遺餘力。

第四,和學生一起欣賞、品味文章的語言,探究它的表現美。在抓住重點段落的時候,讓學生去找,去讀自己喜歡的句子,引導學生注重通過抓住關鍵字詞去理解,學生對文本就有了更多的自己的理解。並且在整篇課文的構思上更加註重了對修辭手法的把握,引導學生去關注這一點,從而體味語言美。

第五,反覆朗讀,積澱感悟。《匆匆》一文最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語言的優美,二是其情感的濃厚,引導學生深入的讀,富有個性的悟,結合自己內心的情感體驗去讀。同時注意了個人自由讀、分組讀、男女生讀等多種方式的、不同層次地讀,使學生在讀中體味。

在教學實踐中雖有閃光點,但也有不足之處。首先,盲目求全。由於追求課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環節落到實處,如對重點句子的理解就不太到位。課堂上師生交流,生生交流較少。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還要在這方面不斷的完善自己。

第4篇

有了第一次執教《匆匆》的經歷,聽了大家的建議,我重新審視自己。

教學中,過於按照設計好的教學流程進行授課,面對中間出現的突發狀況沒有及時調整,因而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當學生朗讀不到位時,我沒有給予及時的示範引領。在交流句子中,有的孩子沒有聽清要求,一股腦地將從參考書中抄來的理解和盤托出;還有的孩子思維跳躍,交流作者思考了哪些問題時,竟提到了“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面對課堂上出現的這些超出我預期的問題,我的.陣腳亂了,大腦一片空白,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引領,不知道自己在説些什麼,有那麼幾秒鐘我怔住了。從沒有像這次執教帶給我那麼大的觸動,帶給我那麼多的思考,也讓我真正體驗到“預設與生成”之間,會有那麼多的意想不到。

説實話,當初進行《匆匆》設計時,我沒少犯愁。對於這樣一篇經典散文,感悟文中所流露出傷時惜時的情緒,學習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刻畫時間匆匆的寫法,對於十二歲的孩子來説是一個挑戰。是關注內容理解,還是側重學習表達?經過一番斟酌,我將學習內容定為從文中發現文字表達的奧祕,欣賞其中的精妙,領悟作者思索中帶來的啟迪——珍惜時間,不白走這一遭。

如何引領學生一步步走向文本深處?我將本節課的重點放在欣賞文字,品情悟理上。在簡單的導入之後,學生帶着要求自讀思考,勾畫批註,碰撞交流所思所想,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理解與感悟。在一層層的研讀中推進思考,發現作者寫作的精妙,推己及人,看看作者逝去的日子,想象自己的日子,仿照文中的寫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運用動詞展現時間匆匆,帶領學生經歷“語言輸入”與“輸出”的過程。在練筆環節中,學生們的表現着實讓我驚歎。一個孩子寫道“玩電腦時,時間從噼噼啪啪的敲擊鍵盤聲中跳過;擦黑板時,時間從灑落的粉塵中飄走;思考時,時間從快速運轉的大腦中穿過。”“跳”“飄”“穿”無不生動地寫出了時間的匆匆。來自文本,豐富文本,超越文本,這不正是學生創造力與想象力的體現嗎?我欣喜之餘陷入深深地思索。只有認認真真地讀書,紮紮實實地思考,循序漸進地引領,文本生活牽手,給學生更大空間,多元關注,才有這妙筆文字的呈現。這正是“教語文”的魅力所在吧!

課堂上,我適時補充相關資料,更好推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在交流“痕跡”之後,質疑“朱自清真的沒有留下游絲樣的痕跡嗎?”藉助24歲之前的資料展示,學生知道了“不是沒有留下痕跡,而是他認為自己做的還不夠!”朱自清不滿足,不甘心,在思索,在追問,創設情境朗讀一連串的問句,與作者對話。出示24歲之後的資料,學生們一邊看,一邊發出驚歎,不斷思索、執着追求、不甘心虛度光陰的朱自清留在學生的腦海中。此時,在師生聲情並茂的對讀中,尋找自問思索的答案,與自己對話,表達珍惜時間的心聲。

課堂上的精彩讓我欣慰,出現的問題讓我深思。一節課下來,感覺時間匆匆,腳步匆匆。我很矛盾,如果將教學內容進行取捨,是否可以重點抓住二、三段進行文字訓練。我也曾有過這樣的設想,但考慮到本單元的目標——領悟哲理,與編者對話,單元訓練目標不好落實了,讓我放棄了那個設想。

我想進行文字訓練,踐行語文的“工具性”,又想將“人文性”滲透在其中,實現單元目標?魚和熊掌兼得,不知可否?

第5篇

學習朱自清的《匆匆》一課。上課伊始,我先跟學生談話:孩子們,再有三個多月你們就要國小畢業了,一轉眼我們在一起六年了,時間過得可真快呀……説完,我看到許多同學不住點頭。於是,先讓學生説説形容時間過的飛快的四字詞語有哪些?話音剛落,一個個詞語接二連三就出來了:轉瞬即逝、轉瞬之間、日月如梭、時光如電、彈指之間、光陰荏苒、斗轉星移等等,看來孩子們平時積累的詞語還真不少。有了這些詞語做鋪墊,接下來,我讓學生讀課文,看作者是怎樣寫時光匆匆的,你從文中哪些詞句感受到的?教書要教給方法,一定要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體會文章內涵的方法。學生邊讀邊批邊畫,把自主學習的時間留給孩子,不要急於讓他們回答,讓他們多讀,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有了充分的讀書時間,因此在交流的時候,他們都能從自己所畫出的詞句中體會到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留戀。我重點引導學生從第一段的四個追問和最後兩段中的追問中再去體會,因為這一點孩子們理解很膚淺,他們僅感受到時間一去不復返,作者對已逝時光的無奈,其實作者當時寫下這些文字時的心情應該是很複雜的,讓學生通過再讀這些語句,更深的體會幾個追問中隱含着的作者對逝去時間的惋惜、後悔、茫然、痛苦等心情。

“在默默裏算着,八千多個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這句話是理解的難點,作者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逝去的時間比作“針尖上的一滴水”,把“時間的流”比作“大海”,使本來無形的時間變得有形。從“溜”“沒有聲音,沒有影子”讓我們感受到時間無聲無息的流逝,非常快。學生理解到這一點,我讓他們算一下,“八千多個日子”是指作者從1898年出生到寫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這八千多個日子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溜走了。作者為什麼會“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面對逝去的日子,覺得自己光陰虛度而無所作為,不禁流淚落汗。由此,學生馬上感悟到作者是十分在意時間的,因為只有珍惜時間的人,才能感受到時間的無情流逝,才會覺得時間不夠用,才會用一日一日的計算時間。於是,我讓孩子們再算算他們的時間,12歲,剛好是24的一半,有多少時間從我們手中溜走?這四千多個日子裏自己都做些什麼呢?結合生活,從自身去感受,在感悟時光匆匆的同時,讓學生明白要珍惜時間,不能碌碌無為。

理解感悟課文內容以後,我讓學生討論:怎樣的人生是沒有虛度的,才算是沒有白白的在這個世界上走一遭?舉例談偉人、名人的事例,也可以關注自己身邊的普通人。然後,出示朱自清資料,引導學生談感受:你覺得朱自清先生有沒有在這個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聰明的孩子通過朱自清寫本文時的年齡和他一生的成就對比,馬上得出了答案。再次使學生受到啟發:要珍惜時間,不做碌碌無為的人。不知不覺,一節課匆匆就結束了,這節課我和孩子們一起感受到了時間對於每一個都是一樣的,是一去不復返的。我們一定要在有限的時間裏做出無限多的事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