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混日子現象社會調查報告8篇 大學生混日子:青春逸事亦或社會困境?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5W

本文旨在調查和分析當前大學生混日子現象的社會現狀。通過實地走訪和廣泛調查,我們將深入探討大學生面臨的挑戰、心態轉變等因素對其日常生活的影響,以期為社會各界提供關於大學生教育和成長的啟示。

大學生混日子現象社會調查報告8篇 大學生混日子:青春逸事亦或社會困境?

第1篇

這些年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發,不僅使“食品安全”成為家喻户曉的一個社會熱點詞彙,人人關注的焦點,同時,也引起社會各界人士對食品安全的重視,也極大提升了廣大人民羣眾對食品安全的防範意識。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現今的中國小生對食品安全是怎樣的一個認識呢?

縣食安委結合食品安全宣傳週活動的開展,組織監管工作人員展開了一次中學生食品安全知識調查。希望通過這次調查,可以掌握他們對食品安全的認知程度和影響因素,獲取學校相關教育情況,為開展有針對性的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和食品安全監管提供科學依據,也藉此提高同學們的食品安全意識。

20xx年6月,我縣有關監管工作人員對七裏營鎮中學100名高二學生進行了食品安全知識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00份,收回100份,有效問卷100份。

(一)與家人、同學或是朋友經常談論有關食品安全問題佔21%,由於頻發食品安全事件才開始談論的佔32%,只是偶爾會聊上幾句的佔45%;從課堂上了解到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佔6%,由網絡電視廣播瞭解到佔67%,閲讀報刊雜誌佔22%;對食品安全的專用名詞如qs(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標誌)的瞭解佔19%,haccp(危險分析和關鍵控制點)體系佔4%;認為自己的食品安全意識很高的佔6%,一般佔75%,比較差佔%。

情況分析:中學生當中關注食品安全的不多,自我防範意識不強,對食品安全相關專用名詞81%的人不知道,他們所瞭解的食品安全相關知識大部分來自網絡電視廣播,説明對中學生的食品安全知識教育匱乏。目前學生對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知識主要來源於網絡、電視和家長,通過這些媒介雖然對學生的食品安全知識和維權意識有提高,但是仍然比較薄弱,畢竟這些知識的來源有限。

(二)該校高中部學生全部住校,仍有22%的學生選擇在校外小餐館或流動攤點吃飯,其中81%的覺得比食堂味道好,品種多,37%的是因為學校食堂不衞生。

情況分析:學生絕大部分認為學校食堂飯菜不好吃,卻很少有關注食品是否衞生、安全,説明消費安全意識不強。

(三)購買食品看廠家、品牌、產地的佔57%,看食品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佔92%;只有%的從來沒有買到過不安全的食品,7%的經常買到,79%的有過但很少;買到不安全的食品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佔3.5%,自認倒黴佔55.8%。

情況分析:大部分學生購買食品有基本常識,但買到不安全食品卻很少有人知道向相關部門舉報,大部分選擇自認倒黴,不知道維權,説明相關職能部門對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力度不夠。

(四)大部分學生擔心地溝油等非食用油流入餐桌、食品加工不清潔、食品中違規使用添加劑,少部分擔心散裝食品衞生及轉基因食品;大部分認為我國當前食品安全問題較嚴重,呈惡化趨勢,需加強治理,認為搞好食品安全靠行政主管部門加強監督、消費者需提高自身食品安全意識、對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企業嚴加懲罰各佔三分之一。

情況分析:大部分學生對散裝食品的質量比較疏忽,對轉基因食品不是太清楚,説明對散裝食品仍然缺乏足夠的辨別能力,81%的學生不知道qs是什麼,更不知道國家有對散裝速凍食品等十類食品必須加帖qs標誌的要求。對搞好食品安全問題大部分還是依靠政府監管,提高自身安全意識不強。

針對以上調查統計結果及分析,提出以下措施與建議:

(一)加強宣傳教育。“教育從娃娃抓起”,食品安全是關乎人人的重大基本民生問題,不僅成年人要學習食品安全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孩子們更要從國小習掌握一些食品安全基本知識。建議一方面在學校利用黑板報、校園廣播、趣味文體活動等形式宣傳食品相關法律法規、衞生知識、消費常識;另一方面,開設食品安全課堂,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系統學習食品從種植、養殖、生產加工、流通到餐飲服務各環節簡單的食品安全知識及法律法規;再一方面,相關職能部門可以定期走上課堂,開展消費維權教育,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和維權意識,切實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遇到不安全食品向相關部門舉報,發現價格不合理可以向消費者協會舉報。

(二)加大檢查力度。相對來講學生消費安全意識比較薄弱,相關職能部門要盡職盡責,加強日常監管。一是對學校食堂及學校周邊的餐飲服務單位嚴格監管。從從業人員健康、食品安全知識培訓檔案、環境衞生、食品進貨檢驗和索票索證制度及執行情況、原料儲存、餐具清潔等各項內容進行重點檢查,嚴格監管。二是對校園裏面及周邊超市、小攤販嚴格監管。相關職能部門相互溝通配合,不斷整治規範學校周邊的食品攤販的經營,開展聯合執法,對學校周邊的食品商店、超市、餐飲店進行專項整治,對銷售假冒偽劣、過期變質的食品經營者依法進行查處,取締學校周邊的流動攤販,淨化校園及周邊消費環境,以確保學生飲食安全。

(三)強化輿論導向。對於孩子們來説媒體宣傳很關鍵,他們瞭解食品安全事件大多是從電視或網絡上,購買零食看廣告的多,所以大多數學生認為目前應該採取輿論監督提高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建議媒體要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方面的宣傳力度,大量曝光報道食品安全事件,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引導學生關注食品安全方面的新聞報道,激發他們參與食品安全宣傳的熱情。

社會廣泛關注,各部門加強監督宣傳,全力做好校園食品安全工作。

大學生混日子現象社會調查報告8篇 大學生混日子:青春逸事亦或社會困境? 第2張

第2篇

隨着社會的發展,在中國有不少中國企業家把慈善捐贈與擴大其企業品牌的知名度相聯繫,結果變成變相廣告。從法律上講,這是違法,既節約廣告費,又變相逃税,是侵犯納税人的權益。企業捐贈一經冠名,就是商業行為而不是公益行為。

從長遠的歷史來看,中國的慈善理念和慈善事業源遠流長,並不一定是基督教傳統所專有,而且民間社團也曾經相當發達。就現代意義的公益事業而言,民國時期已經達到相當規模,並出現了不少知名的慈善家和企業家,他們所作所為也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扶貧濟困而屬於授人以漁性質,有些還有推動社會改良的作用。這一傳統因社會大變動和意識形態的原因而中斷,重新發展起來距今只有20年,成績可觀,並達到一定程度的朝野共識,説明社會的客觀需要是最大的動力。

那麼作為當今社會的新生血液——大學生對社會公益事業又是如何態度?他們對社會的公益慈善又是如何評價?以及看到近幾年來社會給與公益慈善的負面新聞又作何感想?為此我們對全國在校大學生展開對其公益態度的調查,下面進行調查分析,總結自己的見解。

2、調查對象:全國各高校大學生。 由於他們受到過良好的教育,而且他們大多數是屬於支持社會公益事業的羣體,因此從他們對社會公益事業的態度上分析,選取他們作為調查對象,可以客觀的反映社會公益事業的概況。

3、調查內容:這次的社會實踐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現在大學生的公益素質現狀和大學生對現在社會的公益事業的評價和看法。其中大學生公益素質現狀部分主要調查的是大學生的公益認知、公益情感、公益意志、公益能力以及公益行為等五個方面;其次在瞭解了大學生基本的公益素質和基本的公益態度的前提下,從社會公益現狀出發,瞭解大學生對公益事業的看法,蒐集大學生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這部分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大學生對社會給與公益事業負面新聞的評價;二是大學生認為為了使公益事業能更好地發展,社會成員以及相關部門應採取怎樣的措施。

4、調查方式:調查採用單獨測驗的方法在網上對大學生髮放問卷,對調查獲得的數據在計算機上進行相關的統計分析。

從回收的44份問卷調查中可以發現,從表一中可以看出只有11.36%的人很關注,很支持現在社會各種類型的公益活動,75%的人只是偶爾瞭解,抱着支持的態度去關注公益活動,但是卻有.64%的人只是支持卻不去關注這類消息。由此可見大學生對於公益事業的關注度很低,這會導致作為公益行為主體之一的他們很少參與其中,只是作為旁觀者的角度支持着這項事業。

由圖可以看出有81.02%的人蔘加過一到五次的公益活動,只有有.64%的參加過五次以上,但還有有少數的人從未參加過公益活動。表3的數據表明大學生參加的活動形式主要是環境保護,志願者、社區服務以及助殘活動。以上數據證明了大多數大學生對公益活動有一定認知的,基本懂得如何參加公益活動。

國內學者認為公益活動是指幫助有困難的社會羣體並對社會發展有促進作用的社會公共福利事業活動。大學生是重要公益行為主體之一,他們瞭解相關的法律政策,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怎麼做,這對於公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來説是相當重要的。

第3篇

他們是如何點綴和豐富自己的課餘生活的?學習?工作?逛街?上網?……大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營造一個活躍、向上、豐富的文化氣氛,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然而,隨着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學生面臨着來自校園內外的多重壓力,課業負擔繁重。如何充分利用自己四年的大學課餘時間,發展自己的個性,培養技能,增長知識,修養身心,使自己的綜合素質有所提高,圓滿的度過自己的大學生活,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近日,針對大學生課餘時間活動這個話題。瞭解我校同學的課餘活動狀況,我展開了對我校大一大二各專業的200名學生的調查(其中大一:110人,大二:90人)這次調查,我採取了任意抽樣問卷調查,主要調查了大學生課餘活動的內容。現在,結合一項專項調查結果,對我校學生課餘活動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根據一項專項調查,從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在參加課餘活動方面存在內容上的不同取向。在給出課餘活動的12個選項之後,大學生作出瞭如下的選擇。

從中可以看出,大學生課餘活動取向表現出有主次之分和多元化的特點。“課餘學習”、“聊天、社交”、“閲讀課外書刊報紙”、“體育鍛煉”和“上網玩遊戲”五項是大學課餘時間參加的主要活動。而我校學生課餘活動取向是以“課餘學習”、“聊天、社交”、“體育鍛煉”為主要活動。由於大學學習方式和信息傳遞方式的改變,加之大學生活更加開放和豐富多彩,使得大學生的課餘活動不再是傳統的“三點一線”模式,呈現出多元化的取向。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的調查結論相比,“聊天、社交”成為大學生課餘活動取向的第二位。我校學生也普遍承認用在這方面的時間不少。這表明,大學生已經意識到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對社會性價值觀的認可程度正在提高。

各年級大學生由於心理髮展水平、對大學生的適應性以及學習任務不同,在課餘活動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專項調查表明,大學生課餘活動取向的年級差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各活動項目加權選擇率的排序不同,“課餘學習”被二、三年級學生排在第一位,被一年級學生排在第二位,而“聊天、社交”被一年級學生排在第一位,而在二、三年級學生那裏卻退居第三位;二是年級主導取向有差異,二、三年級的主導取向為“課業學習”,一年級的主導取向卻是“聊天、社交”;三是各年級對“課業學習”、“聊天、社交”、“上網、打遊戲”、“校系活動和工作”、“勤工助學”等五項的取向有明顯的差異。而我校大一大二學生課餘活動的主導取向普遍是“課業學習”,其次為“娛樂社交”。這反映了我校的學習氣氛還是不錯的。在與大一新生交談中,我發現他們大部分對大學生活充滿熱情,積極參與各種社團、交際活動。在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緊緊抓住學習不放。反而大二學生經歷了一年的大學生活後,感覺到那種當初洶湧澎湃的熱情有所減弱。但許多學生稱會更加抓緊學生稱會更加抓緊學習,同時也會積極參與一些有利於培養能力又有意義的校內外活動。

從整體看,我校大一大二學生在課餘時間還是十分重視學習,特別是大一新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對於我校剛剛入學的新生們,不熟悉大學學習的方式加上還保留着高中學習的狀態,使他們主要把時間用在學習上,不允許自己落下。

第4篇

當代大學生是21世紀的開創者,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我們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擁有健康的體魄,還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如何加強當今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教育,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教育研究者必攻的難題,到目前為止關於道德修養教育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科學教育體系。

當今的大學生獨生子女很多,隨着物質生活的提高,孩子需要什麼就給什麼,大多數父母忽視了對孩子們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狹獈、唯我獨尊的習慣。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

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重要思想的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教育,特別要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作為大學承擔着培養四化建設所需人才的搖籃,在人才質量把關上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的社會發展需要綜合素質的複合型人才。但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在人才質量關上起着重要意義。高尚的道德品質並不是一夜之間就可以形成的。因此,我們要在大學期間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也要學模範、創先進,不斷提高我們自身的道德修養。

為了提高我們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對現實狀況的真實瞭解,我們經過的仔細的調查。調查結果:

在“你認為這一生應當怎樣度過?”這項調查中,62.5%的同學認為“要不斷的充實自己以便不落後於時”,18.25%的同學認為“應當為國家的興盛和繁榮而努力學習”。在“你認為人生價值何在?”這項調查中,有50%的同學認為“看自己為社會所做貢獻的大小”,有19%的同學認為“自我滿足程度”,25%的同學卻選上了“説不清楚”這一選項。

調查顯示:有87.5%的同學通過新聞媒體、電視、報紙等方式瞭解社會問題,也有10%的同學選了“不關注社會問題”的選項。在“國際國內形式你最關心的問題”這項調查中,有50%的同學選擇了“政治、軍事形勢”這一選項,有31.25%的同學選擇了“經濟、科技發展情況”,有12.5%的同學選擇了“文化教育方面”。在“你認為目前中國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一項調查中,有43.75%的同學認為是“政府官員和企業領導的腐敗現象”,有25%的同學認為是“誠信危機”,還有25%的同學認為是“道德失範”。

在“你比較感興趣的社團組織”這項調查中,有43.75%的同學選擇“由興趣愛好方面組建的社團”,有31.25%的同學選擇“老鄉會之類的社團”,僅有25%的同學選擇“共青團和中國共產黨”。在“參加社團的目的是什麼?”

一項調查中,有43.75%的同學選擇了“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學習知識,鍛鍊自身適應社會的能力”,有37.5%的同學選擇了“作為面向社會,方便找工作的資本”。在“遇到困難你的表現”一項調查中,有96%的同學表示可以冷靜面對困難。

結果顯示:在個人與集體利益相沖突的時候,有84%的同學可以以集體利益為重。在“你認為公共政治課的作用”這項調查中,有50%的人選擇“指導人生”,有12.5%的同學認為“可以更好的理解國家政策”,但有19%的同學認為“沒有什麼明顯作用”。在“你認為當代大學生的現狀”這項調查中,有43.75%的同學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先進,有知識,但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差”,有18.25%的同學認為“追求時尚,享受生活”,但是,有25%的同學認為是“混時間,混文憑”。

大部分學生了解自己的任務,清楚現在的社會競爭情況,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同學沒有明確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這是潛在的人生危機。

在如此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我們當代大學生,雖然有文化,有知識,但是我們無法很好的適應社會的需要和當今激烈的競爭,那就根本無法談及為社會做貢獻、無法達到社會以及老師家人對我們的期望。

對黨和共青團沒有濃厚的興趣,就很難了解黨和國家的政策,不能很好的響應國家的號召,需要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讓當代大學生切身的參加和體驗政治活動,瞭解黨和國家的政策。

首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老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學生。作為成人教育學院這一特殊的學院,招收的學生有他的特殊性。所以對教師隊伍的要求就更嚴格,作為教師自己都忽視首先修養,又怎樣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呢?

現在許多教師只管書本的教學任務,忽視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師上課時而有些學生卻在下面講話、看小説、零食等不文明行為是對教師的勞動成果不尊重的行為,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但學生畢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師不説或懶得説,這是對教育的不負責任。教師不但承擔着教學任務的職責,而且也承擔着育人的義務,如果學生養成了這些壞習慣,走上工作崗位上如何能肩負四化建設的重任呢?

但是,作為我們學生更應當從自身來考慮和解決問題。

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應當明白我們肩負的重擔,應當明確我們的任務。我們象牙塔裏的莘莘學子,走向社會就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未來建設者。大學階段是我們這些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我們大學生教育者承擔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

由於我國經濟落後,教育投資相對於發達國家如杯水車薪,教育體制畢竟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進入大學教育的學生畢竟是經過激烈競爭的優勝者,在中學階段的教育是以題海戰略為主,父母、老師一般都認為學生成績好就是好學生,而其他方面的缺點都被良好的成績所掩蓋,這叫“以優遮百醜”,這樣學生進入大學以後就要好好享受一翻,沒有負擔放縱自己,長此以往就很危險,可見思想道德教育對大學教育是多麼重要啊。所以我們的大學教育應當注重專業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我們大學生自身反省,自我認識。

我們應當努力學習的同時也要積極的關注社會,關注我們身邊的事。在許多的社會實踐中,我們應該更多的去掌握一些在社會競爭中生存的技巧和方法。

我們大學生應當多多樹立模範形象,提高道德修養的學習氛圍,從過去全社會學雷鋒,學習孔繁森等給人們的思想,來改善我們今天的大學思想教育。特別是我國最近發生的“非典”災難,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在這非常時期湧現出來的白衣天使的先進事蹟,很值得我們當代大學生去學習。她們的道德品質是那麼高尚,我們應當向她們學習,實際上“非典”時期,她們在無私奉獻的同時,也相當於給我們的當代大學上一堂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課。

在黨和國家的要求下,我們應當更好的響應國家的要求,應該更多的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不斷增強我們適應社會的能力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給社會奉獻我們微薄之力,為祖國的建設努力拼搏。

真正明白我們年輕人需要什麼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積極主動的去實施行動。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不斷奮鬥、不斷進取……同時也要不斷的反思:我們年輕一代需要的是什麼……

第5篇

當今世界時代的主題雖是和平與發展,但充滿着更為激烈的新一輪的競爭。我國在挑戰中尋求發展的機遇,但可能受到外部敵對勢力的阻撓。加強黨的建設,尤其是培養年輕一代具有堅定政治信仰和現代知識的綜合型複合人才人,是強國富民的重要基石。

在中國的大學裏,學生往往是隻學習專業知識,並沒有更多地與社會接觸。而在國外,如美國,它們的學生同樣是採取休學分的制度,可是學校的政策放地更寬,學生可以在學習的同時,踏入社會,尋求工作。那樣學生可以及時到了解自己的不足,瞭解現在社會上所需要的什麼樣的人才。對比之下,國外的大學生總體的競爭實力,就強於我國的大學生。

所以,我國大學生應該走出過去那種單一的成才道路,要走多元化的道路,成為綜合型複合人才,從而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新世紀面臨着新機遇和新挑戰,國際國內形勢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在諸多因素、諸多矛盾交織發展的情況下,對人們產生較大沖擊影響的國內或國際性、地區性的事件會不斷髮生。這些可預見或難以預見的重大事件,無一不牽涉着民族與國家的利益,大多包含着愛國主義教育、國際主義教育素材。大學生是不斷成長的一代知識新人,對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一般具有較高的敏感度和關注度。

我國過去幾年的高等教育發展,其焦點是外延規模的擴大,很多事例十分刺激人們的視神經,當外觀視覺上的吸引力降低時,所有問題的焦點,現在轉移到了內部。中國高等教育將從數量時期全面進入一個質量時期,將從注重外延發展到打造內涵實質。育人的意義既廣大又深遠。高等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是高教改革的中心工作,而加強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是進行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必須站在歷史的高度,以戰略的眼光來認識加強高校德育工作。教育出了問題,會在一代人甚至幾代人中產生惡果。事實上,我們的教育制度的確發生了一些帶有全局性的負面影響,我們的優秀人才,正在為他們的優秀付出代價;我們的社會,我們每個人,也將為此付出代價。解決教育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力量,需要每一個人都來關注。但近幾年的大學生表現出低素質。低能力……這種種的現象已使大學生在公眾心中的形象有所動搖。

那麼,大學四年,五年的生活到底給了我們這些當代大學生什麼?是知識?品質?能力?還是一無所得?

“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是我們最先觸碰到時代的前沿;也是我們,心跳和着民族的脈搏;更是我們該去擔起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大學生是社會的新鮮血液,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高低影響着社會的發展,而學校是培養大學生的主要基地,所以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大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為了更好的瞭解當代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情況,我調查小組特作此調查!

本次調查的對象為邯鄲市內四所大學的在校生,即河北工程大學、邯鄲學院、邯鄲大學、河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的學生,調查總計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46份(來自城鎮大學生:512人;來自農村的大學生:434人),回收率:94.6%。調查結果值得我們深思。

本次調查採用隨機抽樣的方法,主要以調查問卷為主,實地訪問、網上調查為輔,對邯鄲市內四所高校(河北工程大學、邯鄲大學、邯鄲學院、河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等)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調查。

在所調查的大學生裏,有的是一年級新生,也有的高年級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每人都有着各自的夢想,對未來的期待來到了大學!他們在沒上大學的時候,在高中甚至更早就設想着自己的大學是什麼樣的,大學的學活是怎樣的!但,他們一旦在大學裏生活上一個月、一年、幾年,他們有的人就會失望的説:“現在的大學生活和我當初所期待的完全不一樣,簡直是天壤之別!”在我們所調查的人羣中有90.5%的大學生説他們的現在的生活和高中時所期待的不一樣。有的抱怨説學校環境不好,有的抱怨説學校設施不全,有的抱怨説學校師資水平不夠等等,表現出一系列的不滿,卻他們很少考慮自身的問題。

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遇到問題或困難的話,很少去查閲資料,自己解決它們,更有甚者會置之不理。但還是有52.3%學生會向講師或同學們諮詢,來解決。大學應該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不能一遇到事就要尋求別人的幫助,應該學會獨立的生活、獨立的思考,做一個自強自立的人!

大學的校園生活可以説是豐富多彩的,各式各樣的活動,讓他們從中汲取着不同的營養,大學的生活已經很接近社會了,被人們稱為“小社會”。在這小社會裏每個人都可以盡情的發揮,展示自己的才華與能力。同時,也可以鍛鍊學生社會交往能力,處理突發事物的能力等等。58%的學生都積極的參加學校裏的活動,都認為在活動中,不僅能鍛鍊自己的勇氣,還增加了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交際圈也擴大了!但有近21%的學生卻對於這些活動不予理會,認為這些都是些沒有意義的事,不如將這些時間用在其他的事情上,如上網、談對象等。

第6篇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性別的認知幾近邊緣化,對於男女兩性在社會中的關係、地位和責任的認識都產生了改變。性別這一概念分成兩類,一類稱為生理性別,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生理屬性,另一類稱為社會性別,它反映了性別的社會屬性.

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美國女權主義者首先使用gender這一概念以區別於sex以來,社會性別經歷了其概念化和理論化的過程,並逐步得到學術界認同,成為一種研究領域和分析視角。本調查旨在基於社會性別,考察當代大學生性別觀現狀,為高校性別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調查範圍限於網絡上的全國大學生,調查方法為網絡問卷調查法。

1、 基本信息:性別、年級、專業、家鄉、户口性質、是否為獨生子女、家庭經濟來源。

2、 專業信息:性別意願、子女隨母姓意願、是否瞭解社會性別的概念、婦女地位與男性地位的高低、影響女性發展的因素、對男女平等的態度、改善女性待遇和促進男女平等的措施等。

1、 調研羣體基本情況 在被調查大學生羣體中,男性佔41%,女性佔59%。91%的人為大三學生,9%的人為大二學生。其中,經管類學生佔53.01%,理工類16.87%,文史類10%,藝術類6.02%,醫學類8.43%,其餘為小類專業。就學生家鄉所在地看,37.35%的人來源於湖北,55.42%的人來源於浙江,2%的人來源於江蘇,剩下的是少許其餘省份的人。

按户口性質來看,73.49%的學生是農業户口,剩下26.51%的學生是非農業户口。按獨生子女的角度來看,39.76%是獨生子女,60.24%不是獨生子女。按家庭經濟來源看,77.11%的學生家庭經濟來源由父母雙方共同承擔,16.87%由父親承擔,6.02%由母親承擔。從被調研大學生基本情況看來,除了調研年級和家鄉所在地信息比較集中外,其他信息比例分佈都較為均勻些。

根據調查結果,85.29%的男性仍希望自己是男性,而只有28.57%的女性希望自己是女性。從另一個角度看,只有2.94%的男性希望自己是女性,而40.82%的女性希望自己是男性,其餘30.61%的女性和11.76%的男性認為自己是男是女無所謂。可見相比男性大學生而言女性大學生對於自己的性別是不滿意的,無論是希望變成男性還是無所謂,她們都沒有對自己的性別表示正面肯定。在進一步研究時可探討這種現象存在的原因。

調查結果顯示,42.86%的人對社會性別有些瞭解,36.9%的人不瞭解,在瞭解概念的大學生中13.1%瞭解一些,非常瞭解的只佔7.14%。社會性別的概念其實並不複雜,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發現高校在開展性別教育工作時並沒有到位,在基礎概念的傳播工作上還是要加強。

在被調查大學生中,35.29%的男性表示不願意讓自己的子女隨母姓,58%的女性表示願意,其餘的是無所謂和説不清。這説明大部分男大學生性別觀上的傳統觀念仍存在,而大部分女大學生是不認同隨父姓的傳統觀念。這從她們潛意識中體現出對於男女不平等的反抗,是種女性主義的體現。

從調研結果中可以看出,女性中44%認為現今社會男女地位差不多,46%認為婦女地位較低;男性中50%認為男女地位差不多,而23%認為婦女地位較低。在對男女平等的態度問題上,78%的女性和82%的男性認為男女平等是進步的,應該實現。而換個角度看,57.58%的獨生子女認為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與男性差不多,40.82%的非獨生子女認為婦女社會地位與男性持平。

這組數據説明,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認為當今中國婦女的社會地位不高於男性,而女性和男性中的大部分人都認為應實現男女平等。另外獨生子女中認為男女性別地位平等的人的比重高於非獨生子女 ,這可能與其家庭教育因素和心理成長因素有關,在以後的研究中可深入分析。

按照題目分值,影響因素很重要為2分,重要為1分,一般為0分,不重要為-1分。各個影響女性發展的因素中,傳統觀念以均分1.07排名第一,處於重要和很重要之間,排名第二的是制度性的性別不平等,位於一般和重要之間,其餘因素排名由高到低依次為女性自身問題、法律政策缺乏、經濟不發達。

而在歐美心理學家的分析中,女性自身獨有的心理特點在影響女性發展因素中占主導地位,如過分的優越感、愛情取代事業、同性嫉妒心理等。可見,由於地域文化差異,傳統觀念在我國替代了女性自身因素,成為影響其發展的主導因素。

根據題目設置,非常同意為2分,比較同意為1分,不太同意為-1分,很不同意為-2分。均分排名前二的觀點分別為女性應該按照自身需求尋求多元發展、男女應享有同等就業權,它們均位於比較同意和非常同意之間;而均分排名最後1名的為以同樣的方式對待男女就是男女平等,位於不太同意和比較同意之間。這組數據説明在大學生心目中,女性自主發展意識對其成長髮展更能起到作用,法規制度的約束作用在其次。

據調查結果顯示,為改善婦女待遇,79.76%的人認為政府應敕令取消各單位針對婦女的各種歧視性規定,78.57%的人認為政府應重視建立與完善女性的社會保障制度,61.9%的人認為政府應實現男女同工同酬。同時,在促進男女平等的最佳措施選項中,32.14的人認為應靠女性自身的維權意識和維權行動,29.76%的人認為應靠制定完善的法規和政策,28.57%的人認為應靠政府部門加強執法,監督中介機構、服務部門和用人單位等相關組織。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大學生認為為改善婦女待遇,政府部門應加強法治管理。而靠女性自身維權意識和行動成了促進男女平等的最佳措施。

1、社會性別是後天形成的,高校應開設性別教育課堂,開展各類關於社會性別、 性別角色等知識的講座,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讓學生悦納自己、欣賞異性,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

2、政府應該將一部分教育資金撥款給社區,定性定量開展性別教育普及工作,讓每個家長意識到孩子的性別教育要從早開始。因為大學生已是成年人,已形成較為成熟的性別觀,要引導他們往好的方向發展有一定難度,所以進行性別教育要從小抓起。

3、以婦女發展規劃為依據,將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納入校規校紀等高校政策領域。

4、建立高校性別研究委員會,讓政府與高校的基層研究人員建立聯繫,形成良好的監控——研究——反饋——管理——監控循環機制,促進大學生與性別研究人員的良性互動。

5、聯合社會力量,建立性別心理健康網站,實時發佈動態消息,為大學生提供性別心理保健的最新知識,並免費提供心理諮詢服務。

6、加強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性別意識培訓,提高其表現平等性別關係的能力。高校教育工作者作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不僅在學術上起到指導作用,還在人格和性別意識上對學生起到榜樣的作用,對其進行性別意識培訓,塑造鮮明的社會性別引導形象,對大學生形成健康的性別觀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次調查由於時間有限,調研大學生對象主要來自於湖北和浙江地區,全國其他地區的數據較少,代表性較差。另外,網絡調查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難以考量,所以還有待進一步地提高。

第7篇

許多學生兼職是由於高額的學雜費跟生活費無法負擔,但是現在大學校園裏兼職的許多學生,他們兼職的目的並非完全是因為高額的學雜費和生活費,或者是貧困家境。大多數同學做兼職的主要目的還是通過這個過程鍛鍊自己,增加自己的閲歷,使自己對社會的瞭解加深了許多,為今後的工作奠定基礎。但是這樣盲目的去兼職有的時候也未必是件好事情,有的時候會有一些不法分子趁機而入,因而有的時候會發生一些慘劇。我們可以從大學生自身跟學校以及社會中尋求一些解決的辦法。

摘要:隨着經濟的發展,競爭的激烈,就業形式日趨嚴峻,為了在畢業後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很多在校大學生選擇了從事兼職工作,一方面緩解了家庭的經濟壓力,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接觸了社會,獲取了一些工作經驗,提高了自己的綜合實力。大學生兼職已是大學校園裏的一種普遍現象,其存在很久,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現象。兼職是大學生交際圈的突破,是大學生生活的潤滑劑,也是大學教育在地域上的延伸。無論同學們有沒有做過兼職,眼下都存在着一條漫漫兼職路。在這條路上,我們該怎麼走,走向何方呢?在兼職工作中碰到的困難和挫折可能對部分大學生今後的發展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何更好的做好兼職工作,為以後的生活打好基礎,日益成為我們大學生關注的問題。因此,我們試圖瞭解高校大學生的兼職狀況,以期掌握大學生兼職的一些特徵,從而為高校加強對大學生兼職工作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字:大學生就業,網上兼職,賺錢經歷,綜合實力

從學習方面上看,大學的課堂授課時間要大大少於中學階段,以自學為主的大學生們有更多的空閒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從生活方面看,進入大學後,衣食住行等個人生活往往都由自己安排,自主、自立、自律是大學生活的主旋律;大學生活節奏快,活動空間大,接觸面廣,朋友同學來自全國各地,語言、個性、習慣、價值觀念各不相同的差異,在共同生活相互接觸中,易逐漸融合;從校園環境上看,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各種啟事,各式傳單隨處可見,各種組織的活動,各式性質的社團比比皆是。這為大學生們兼職提供了豐富的舞台。

進入新的世紀,各種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的增長,為了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各大企業開始投入大筆的廣告費用,加強對企業品牌的宣傳。企業廣告除了電視台等各種媒體廣告,街頭、車站站牌海報外,還包括新品推出時的商場、街頭、超市等地的宣傳促銷(包括廣告傳單、優惠券派送等)。企業對這部分廣告宣傳的人員需求量大,但此類工作臨時性強,一般集中在節假日,且企業希望能儘可能地降低這部分的成本,又能出色地完成工作,因此,在選定這部分工作人員時,企業一般願意選擇在校大學生為他們服務。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每一個社會成員和社會組織都將或遲或早地推向市場。在市場上進行 雙向選擇 ,取消了統分統配的大學生,也毫不例外地要面對擇業的考慮。調查結果顯示:84%的同學認為,大學生在校期間從事兼職工作是他們瞭解社會、貼近現實的最好方式,兼職經歷能讓他們更多地發現社會需求,明確自身的不足,通過兼職能讓他們將來更好的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於是他們紛紛邁出了走向社會的第一步 兼職。

從性別來看,分別有69.4%的男生,45.2%的女生自己尋找兼職,38.8%的男生,25.5%的女生通過熟人尋找兼職,22.9%的男生,27.5%的女生通過中介機構尋找兼職,還有部分同學通過廣告尋找兼職。調查還發現,80%以上的同學認為學校非常有必要成立專門的兼職指導機構,以豐富同學們的課餘生活並確保兼職的安全。

從性別來看,分別有80.8%的男生,40.7%的女生做過家教,分別有16.3%的男生,78.4%的女生做過促銷,分別有13.2%的男生,29.4%的女生髮過傳單,同時,還有少數同學從事過禮儀、家政、餐飲等兼職工作。從年級來看,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分別有65%,75.5% ,98%的同學做過家教,分別有5%,7.5%,26%的同學做過促銷,分別有20%,30%,16%的同學發過傳單。

不論從性別還是從年級來看,均有90%以上的同學認為兼職對學習的有一定的影響,大部分同學會過分關注報酬,沒有注意到兼職工作的鍛鍊人的意志、品質、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等等內容。但是有部分大學生比較好的處理學習與兼職賺錢的關係。只要注意調整,,能夠二者兼顧,二者是否會相互影響。

從性別來看,分別有45.2%的男生,37.3%的女生認為兼職可以賺到一筆完全屬於自己的錢,作為生活費,以減輕家裏經濟負擔,頗有成就感;

分別有43.6%的男生,60.8%的女生認為兼職可以積累社會經驗,為今後的工作奠定基礎;

分別有11.2%的男生,1.9%的女生認為兼職可以拓寬交際面。

不論從性別還是從年級來看,超過70%的同學偶爾遇到過困難,20%左右的同學多次遇到過困難,只有極少數同學從未遇到過困難。所遇到的困難當中,基本不包括性別歧視,而有部分同學認為引起兼職困難的原因是自身能力不佳,也有不少同學認為是由於用人單位過於刁鑽。遇到困難時,80%左右的同學積極想方設法解決,10%左右的同學忍氣吞聲,自認倒黴;還有極少數同學不知所措。

網賺通常由用户、中介網站和廣告主三方面構成。 郵件網賺 其中用户就是普通大眾,廣告的最終接收者,本人便是其中之一;廣告主就是提供廣告中所涉及的產品和服務的商家,是最終付出廣告費用的一方;中介網站呢,便是運用互聯網技術將廣告主的廣告傳送到用户那裏,並與用户一起分享獲得的廣告收入,是直接與用户打交道的一方。説白了,我們從網絡上賺到的錢就是廣告費的一部分。你看了他的廣告,他付你錢。廣告費與網絡的結合產生了網絡賺錢這一新時期的產物。現在 花錢買顧客 已經成為很平常的事情了。由於網絡大部分實行免費賺錢模式,投入的直接成本是網費,間接成本是大學生的時間,所以這種模式還是得到了大學生的青睞。

第8篇

隨着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問題顯得尤為重要。伴隨着高校的不斷擴招,從1998到__年,短短7年,中國大學生僅總數就從108萬激增到__多萬。大學生人數大幅度增加,愈加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羣體出現。同時大學生在同齡人中是文化知識水平較高、思想道德素質相對較好的羣體,具有表率和示範的作用。他們既具有青年前期的年輕人消費觀的新變化,又具有不一樣於同齡人的消費觀。重視大學生消費的新變化,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不僅僅有益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將會對社會消費的正確引導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所以全面細緻地瞭解大學生的消費狀況已成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正確引導大學生的消費觀則成為用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大學生的重點。

當代大學生不僅僅消費本事在提高,並且在消費結構方面呈現多元化的趨勢,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費、學習消費外,當代大學生會選擇將越來越多的支出用於網絡通信、交際、戀愛等諸多方面。針對在校大學生消費較高的現象,太原師範學院教育系副教授相力對他所教的niit052班的43個學生做了一項在校大學生月生活費多少的調查,調查發現,月費用1000元以上的人佔20%,月費用500—1000元的人,佔50左右%,月費用500元以下的人,佔30%左右。在他們班的學生當中,超過35%的學生擁有電腦、約60%的大學生擁有手機,所以網絡與通信費用支出較以往在大學生的消費支出中佔據了更大的份額。

調查表示,在中國,一向都是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孩子考上大學了,就要錢給錢,要物買物,這不僅僅導致部分家庭財政透支,還容易使孩子養成大手大腳花錢、貪圖享樂的壞習慣。他的研究發現:大學生消費中的趨同心理、攀比心理。大學生的消費心理由於所處的環境以及他們由於自身的羣體化特徵,往往採取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消費行為,多數同學在消費過程中從眾性較強,這也就是大學生消費時的趨同心理。趨同心理表現為消費者看到別人購買某種物品時,哪怕這一物品自我本身並不那麼需要,也會隨大流購買,以保證自我與羣體的一致性。而趨同心理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就會發展成為攀比、炫耀心理,攀比、炫耀心理實際上是一種超越自我價值的自我虛構,表此刻對物質生活的高慾望追名牌、追流行。許多大學生就是這樣以擁有各類名牌(而不是用優異的學業或特殊的才華)作為炫耀的資本。

張志祥則認為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呈多樣化的現象:第一種是是早熟消費:消費水平和質量超過了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第二是畸型消費,消費資料過多過快,向高檔型消費傾斜;第三是豪華型消費,追求不切實際的奢侈、氣派;第四是炫耀消費,把高消費當做現實社會優越感和虛榮心理的手段;第五是懸空消費,追求一種脱離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個人消費承受本事的消費;第六是情緒化消費,把對消費品的佔有、享樂作為彌補精神空虛的手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