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8篇 "深度反思:如何使道德與法治教育更有效?"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2W

隨着社會的發展,道德與法治教育成為教育領域中的重要內容。然而,當前我國道德和法律教育出現諸多問題,需要及時反思和改進。本文將着重探討如何更有效地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為學生培養健康的道德情操和法律素養。

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8篇

第1篇

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裏給孩子什麼樣的內容,要塑造怎麼樣的一個羣體?這是我們必須回答的問題。首先,呼應了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佈局。眾所周知,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就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範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其次,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羣體。這個羣體中,既有孩子通過教成為社會精英,國之棟樑,也有很多孩子極有可能成為社會昔通一員,那麼我們教材的編排是否都有兼顧?新改 編的材注意了這一點。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教育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信觀,有一定的法律意識,顯而易見,義務教言 教材把“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統一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眾所周之,課重教學依然是教育活動的基本構成部分,也是實施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字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老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8篇

第2篇

本單元作為七年級下冊的起始單元,承接七年級上冊的教材立意,統領下冊各個單元。單元主題聚焦“青春”,基於卻不侷限於“青春期”,不僅關注國中學生青春期的身心變化,更注重從“身體—心理—精神”的整體狀態來認識和看待國中學生的生命成長,承接七年級上冊生命教育的理念與思想,奠定七年級下冊青春生命教育的底色。基於此,本冊教材將“青春”視為生命成長的一段重要時光,在立意上與七年級上冊第一課“中學時代”相呼應,着眼“青春”,不僅關注國中三年的學習與生活,更希望通過引導學生珍惜青春、把握青春,為他們的整個人生奠定基礎。

七年級的`學生已進入青春期,身體發育與心理髮展產生諸多變化。如何認識這些變化?一方面,這些變化對學生在這一階段認識自我、學習處理與他人、集體等多種關係帶來了挑戰,甚至可能導致青春期的諸多問題;但同時,這些變化也意味着生命活力的不斷增強,意味着生命發展的更多可能。另一方面,青春期帶來的發展變化不僅僅涉及學生的生理層面、心理層面,還包括精神層面。伴隨學生生活的不斷擴展,他們對於人與事的思考認識更為深刻,對自身的精神生活有更多的需求與渴望。因此,反思過去教學更多地關注學生進入青春期的問題表現,側重對青春期問題的疏導,本冊教材編寫將本單元的基調確定為“肯定青春、欣賞青春”,希望積極引導學生認識到,青春時期的生命成長,不僅僅是身體發育、心理髮展,而且包括精神成長、思維拓展。

那麼,如何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青春生命的成長?本單元淡化過去強調青春期的閉鎖、逆反等負面心理反應的內容,着力弘揚青春中積極的、美好的要素,比如青春的活力、創造潛能等,更關注學生步入青春期的正面經驗,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自由、愛國等)融入其中,並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慎獨、家國情懷等,將青春活力化為生活中的正能量,引領學生在青春時期的精神追求。具體而言,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引領學生覺察青春期的身心變化,積極悦納生理變化,直面矛盾心理,發展獨立思維,培養批判精神,開發創造潛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兩性之間的性別差異,學會優勢互補,同時引導學生把握好與異性交往的原則與尺度;激勵學生自信、自強,敢於面對青春成長的渴望與遐想,在自我探索、自我證明的道路上,既堅守道德底線,又擁有嚮往“至善”的精神追求。

第3篇

反思過去,許多感慨,酸甜苦辣一應俱全。思想品德課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全面提高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國中階段,思品教師要教育、啟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高而靈活的教育教學技巧。思想品德課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品德課的興趣、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達到教學目的。反思以往,結合自己的教學,淺談幾點反思體會。

“打鐵先要自身硬”、“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的自身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紮實,更新,業務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要提高素質,必須紮紮實實地做到如下幾點。

1、堅持學習。隨着改革深化和社會發展,政治理論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絕不能滿足於學歷達標和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才能使自己的認識適應發展的需要。知識是相關的,互通的。因此,只有掌握豐富的知識尤其現實知識,才能做到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使教學生動風趣、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求知的慾望。但是,面對知識爆炸時代,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往往難以跟上形勢的發展。所以一定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汲取新知識,豐富其他學科知識,跟上時代的節拍。不斷進行教學反思,記取和總結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少走彎路,讓學生樂意接受。有學生對我説過:“老師,我本來對思品課是沒興趣,喜歡你上課,才對思品課產生興趣”。為了充電,我經常買書,不管是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還是雜誌,歷史,經濟,心理訪談等。儘可能常與學生及社會上不同層次的人交往,在教學中加以運用。豐富課堂教學,加之我本人的豐富經歷,常以我自身的經歷説給學生聽,也許才有如此效果吧。

2、勇於反思。老師要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更重要的還需勇於反思,敢於面對和改進自己的偏差和錯誤,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這就要求老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我幾乎每上一節課後,都對自己本節課寫上那麼一兩句,有時不用多。不斷反思,時時提醒自己,本節課學生反映情況怎樣?學生的每一句話我都會在意。記得有一次,上課時有個學生悄悄地對我説:“老師,您以後能把一節課內容講完嗎?”原來我上課時,備課的內容在上課有時不能按時完成,除了隨機加的內容之外,關鍵在於我語言還不夠簡潔。我聽了這句話後,把這句話寫在備課本上時時提醒自己,的確不能再這樣了。這本身就是教學要求啊!“吾日三省吾身”,很難做到,但常反省自己還是可以的。

3、為人師表。正人先正已,老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為學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這就需要老師做到:

①在言論上,要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負責,對社會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學生中大發言論,誤導學生,學生對社會的認識還不成熟。

②在舉止上,要時時處處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

比如,我的普通話不是很好,語速快,講課時我就提醒自己注意。當我普通話發音不準或有錯別字時,學生能及時指出幫助我改正。這些都是我這幾年的收穫。正因為我能正確對待我所犯的錯,學生也深受影響。記得一次在九年級(2)班上課,有學生在課堂上違犯紀律了,當時我也不能準確知道是誰,但我説了一句,犯錯誤沒關係,只要承認錯誤並改正,我們大家都會原諒他的。説完,就有個同學站起來了。當時我真的很高興,不是學生犯錯,而是不用我去一個個查,可能因查不出而尷尬,更重要的是學生認識自己的錯誤,並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4、老師要尊重學生。這恐怕是最重要的一點,學生尊重老師是應該的,但老師也應該尊重學生的權利,尊重學生的特長、個性和人格。有的老師總是一廂情願替學生“着想”,認為自己是為學生好,而常常忽略學生的權利。於是,上課經常拖堂,擠佔學生的課間活動時間,隨便把學生的小課挪用,作業沒完沒了,久而久之難免學生厭倦、反感。甚至自己做法欠妥當,也不敢面對。記得上學期,有一次上課時,也許因現在會考思想品德課只50分,學生不太在乎。一個成績還比較好的學生覺得聽課沒興趣,就抄寫英語。我提醒了一次,她仍然我行我素。當時我特生氣,將她的筆記本當着同學的面撕成兩半。頓時,教室很安靜,因為大家知道我一般情況是不會生氣的。在一片沉寂中,繼續將內容上完。課後我與學生談話瞭解她的想法,我給她道歉,學生也承認了她的錯。再次上課時,我當着全班同學的面給這位學生道歉。有學生不理解,説上思想品德課寫英語就是不對啊!!對此我沒多解釋,主要説明了教師也會犯錯誤。記得很清楚,當時班上同學給我鼓了掌。這樣,我贏得了學生的信任,很多學生有什麼心理話經常找我説,甚至請我為他們出主意。我尊重了學生,學生也尊重我,不管是上課的'學生,還是沒上課的學生對我都很親近。這也許是作為教師比較幸福的事了。

5、老師要保持快樂心態。只有老師的輕鬆快樂教學,才能使學生樂於接近老師樂於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學生快樂情愫。當然,老師也是人,在現實生活中,有種種的煩惱和不如意,要保持快樂的心態好難。但只要本着以學生為重,以教書育人為重,忘我地工作,努力在面對學生時摒棄懊惱,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帶給學生。常到學生中間看看,關心學生的痛癢,和學生打成一片。一次上課時,兩位學生在座位上因一點小事吵起來。當時我也很生氣,臉沉下來,流露出不高興的情緒。學生都説,老師請別生氣,生氣會老的。我樂了,趕緊調節好情緒繼續上課,課後又單獨找學生談了話,解決了問題。因此,我與學生的關係相處是比較融洽的。因此在學期結束時,學生給我打的分,還是蠻高的。

二、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國中思想品德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教學,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理論知識,必須堅持“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改進教法,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的形式是多樣的,我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如:“探求式、導讀式、討論式”等。無論採取怎樣的方式,總之,要體現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原則。達到傳授知識,提高學生政治理論知識水平,又發揮德育功能,提高學生道德覺悟和政治素質,使知與行統一。因此,每學完一節內容,只要是與學生活學習有關的,我幾乎都要學生反省自己的行為,引導他們學着解決遇到的問題。例如,七年級年級學生剛進入國中學習,對中學的學習有很多不適應,我在講完“學習新天地”的內容後,還經常問問學生學習情況,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難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三、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理論聯繫實際,也就是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是國中思想品德課推行素質教育重要途徑。其主要方式就是學到相關知識的時候,讓學生結合社會調查採訪,聯繫自身和同學的實際,開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和改革開放推動着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然後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分析,寫政治小論文。這樣,使學習生動活潑,在思想品德課所學的知識得到檢驗,得到昇華,從而激發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和追求,有效地提高學生思想品德學科的理論素質和思想、道德、覺悟水平,獲得良好素質教育效果。例如,針對學生厭學,在講“珍惜受教育權利,履行受教育義務”時,考慮學生去落後農村不方便,我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上網蒐集落後學校條件的相關內容和圖片,加上自己蒐集的,做成課件,通過和我們學校的條件對比,展示給學生,讓他們感受農村尤其山區學生不容易,學習條件不好甚至惡劣,生活環境那麼艱苦仍然努力學習,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求知慾。

反思帶來的收穫我感受頗深,如今也嚐到了一定的甜頭。“親其師,信其道”。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老師,往往對學生產生一種親和力,對學生的教育事半功倍。快樂老師就是教育教學的快樂,就有學生學習生活的快樂。這就是新型師生關係要求做到的,我做得還不好,還需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第4篇

本課選取了家庭生活中比較典型的情境,着重引導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理解家人的想法,用心體會家人的愛,並與家人積極地交流、溝通。第一個教學目標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與家人有不同的想法很正常,應努力去了解、理解家人的想法、行為方式等,從而學會對家人的愛作出積極迴應,促進家庭成員間主動交流、溝通及互相理解。第二個教學目標旨在通過情境討論,提升學生的行為認知,使其不僅僅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還要進一步去了解家人言行背後的意義。由此,幫助學生正視成長過程中自己與家人之間可能出現的一些不愉快、小摩擦甚至小衝突,並能積極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本課編寫依據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主題二“我的家庭生活”第5條“知道家庭成員之間應該相互溝通和諒解,學習化解家庭成員之間矛盾的方法”。

本課由兩個話題組成,兩個話題分別是“相互理解”“主動交流常溝通”。

第一個話題“相互理解”幫助學生認識到在成長過程中,因為我們與家人在想法、生活經歷、行為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我們有可能會與家人產生矛盾,但產生矛盾時要學會表達出自己的困惑。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多視角看問題,關注、瞭解家人的想法,尤其要正視因為自己的成長和變化給家人帶來的一些煩惱,用心體會家人的愛。

第二個話題“主動交流常溝通”幫助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因為種種情況可能會與家人發生不愉快,甚至產生矛盾。家人之間產生矛盾後,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分析不同處理問題的方式帶來的後果。在對比中,讓學生認識到主動溝通的重要性。通過積極、正面的溝通示範,幫助學生了解、學習更多好的溝通方式。最終使學生思維和行為方面逐漸成熟,能用實際行動關愛家人,化解矛盾,給家人温暖。兩個話題之間有先後邏輯關係,先引導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用心體會家人的愛,理解家人,再學習積極地與家人交流、溝通,直面矛盾,妥善處理矛盾。

第一個教學環節,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讓他們主動表達在生活中經歷過的與家人的不愉快,或者成長中的'困惑。第二個教學環節,藉助教材或相關材料,幫助學生學會傾聽、瞭解父母的想法。第三個教學環節,藉助教材或設計情境,引導學生分析、解讀父母言行背後的愛。在這個環節,可以讓學生在角色扮演時把自己對父母言行的理解融入進去。第四個教學環節,創設實際生活中可能出現的與家人產生矛盾的不同情境,請學生設想他們可能採取的態度和做法,分析不同態度和做法帶來的後果。第五個教學環節,可在第四個教學環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溝通交流的重要性,進而組織學生分享溝通交流的好方式、好方法。第六個教學環節,勵學生為實現家庭關係的和諧而努力。

教師引導學生髮現家人的“閃光點”,進一步促進學生對家人的理解、尊重,同時鼓勵學生為實現家庭關係的和諧而努力。

總之,本節課通過課前調查和課上反饋,發現學生其實很願意和父母溝通,但是遇到矛盾時他們往往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進行思考,不太能夠理解父母,很難進行有效溝通。希望能多教會學生一些溝通技巧,最後發現,其實技能相對而言屬於錦上添花,理解才是一切溝通的基礎。課堂上,學生願意積極溝通,通過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來反思自己平時和家人溝通中的不足,收穫了很多。

家是心靈的港灣,家庭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需要多交流、常溝通,以減少誤會和矛盾。若由於種種原因已經產生了誤會和矛盾,則更需要主動溝通、互相理解,積極解決問題、化解矛盾。

第5篇

對人類文明發展形成初步的認識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瞭解古代中華文明的巨大成就及其在世界文明發展中的地位,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覺珍愛文化遺產的歷史使命感。探究人類早期共同創造的文明成就,讓學生懂得久類文明是由世界人民共同創造的並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本課編寫依據為《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xx年版)》中主題五“我們的國家”第9條“知道我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掌握應有的歷史常識,瞭解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珍愛我國的文化遺產”,主題六“我們共同的世界”第3條“初步瞭解一些人類的文化遺產,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

本課由兩個話題組成,分別是“早期文明發祥地”和“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

“第一個話題“早期文明發祥地”,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人類早期文明的四個重要發祥地,尋找它們的共同之處並探究其背後的原因;探究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在住、食、用等方面的特點;瞭解人類早期文明區域在建築、文字、藝術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受人類早期文明對整個人類文明的重要意義。

第二個話題“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感受以殷墟為代表的中國文化遺產的魅力,激發學生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遺產;引導學生探索自己感興趣的古代文明成就,領悟古代文明的價值,樹立珍惜和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

引導學生整體感知人類早期文明成就及其重要影響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為突破教學重難點,應採用由點及面的思路來設計與實施教學。可先引導學生認識到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早期文明的發源地,繼而延伸到其他早期文明區域: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倫,進而瞭解這些區域以農業、文字為代表的文明成就。在教學中,應適當補充學習資料,設計學習任務。例如,在“小小考古學家”活動中,可以在教材的基礎上拓展,補充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出土文物的圖片,設計小組合作學習任務,組織學生了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狀況,推斷出我們的先民實現定居、從採集走向農耕、從漁獵走向畜養的偉大變革。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設計“完成探究報告表格”的任務,讓學生從代表建築、食物來源、生活生產工具,以及文字與技藝等角度瞭解另外三個早期文明區域的傑出成就。針對這一學習任務,可以分三步來完成。第一步,課前讓學生多途徑獲得關於另外三個早期文明區域的信息;第二步,教師示範完成研究報告表格中的部分內容;第三步,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學習任務,在發現、比較、總結中感知人類早期文明區域創造的傑出成就及其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意義。教師還可以設計課後拓展學習任務幫助學生加深認識。

引導學生認識到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精神文化財富,需要我們共同守護,樹立自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識和責任感。首先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展現了早期人類文明的輝煌歷史。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黃河流域文明的歷史遺蹟——殷墟開始,通過講述與其相關的故事,感受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並探索如何採取積極有效的方式保護文化遺產。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探究性活動任務,比如“探訪身邊的世界文化遺產”,讓學生通過了解身邊的世界文化遺產進一步感知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而對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精神文化財富,不同文明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借鑑的認識,可以通過解讀古代波斯帝國的宮殿遺址來完成,增強學生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識和責任感。

在第一個環節,可使用教材提供本課時教學思路:總覽早期文明發祥地一聚焦黃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和長江流域的河的地圖,引導學生通過讀圖回答三個問題:圖上標示出的幾個地區分別叫什麼?為什麼這樣命名?這些地區的.地理位置有什麼共同點?引導學生探究四個早期文明發祥地在地理環境上的共同點。在第二個環節,可引導學生開展“小小考古學家”的小組學習活動,通過解讀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推斷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大概的生活狀況。在第三個環節,教師可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圖文資料及自己補充的教學資料,圈出資料中有價值的線索,瞭解這些早期文明區域在建築、文字和藝術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受人類早期文明的輝煌燦爛。

總之,本課提供了部分人類早期文明成就和世界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內容,鼓勵學生對感興趣的話題或問題展開探究活動,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全班分享交流很好地結合起來。

第一,在對圖片的直觀認識和深入探究中,學生的思路逐漸被打開,對教材提供的示意圖展開仔細解讀,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第二,學生從教材中的圖文資料及我補充的資料中提取出關鍵信息為己所用,大大地提高了他們解讀圖片和文字資料的能力。

第三,教學以探究活動為主,學生通過合作完成探究報告,發現了人類早期文明區域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感受人類早期文明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

要在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前給予方法上的指導,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獲取與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時,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指導學生開展自主研究、合作學習,讓學生體驗探究學習的樂趣。

第6篇

教雖有法,但教無定法。根據學情選擇教法真是十分重要。道德與法治首先是一門道德教育課程,這是課程的基本性質;其次是一門智力教育課程;再次是一門公民教育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其他學科不同,它不僅是對國中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同時也是國中生的必修課程,是幫助國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途徑。作為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必須堅持學生主體,優化教學過程;必須充分聯繫時政與生活實際,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社會實踐。

1、本學期,我擔任八年級八年級14、二15、二16班兩班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八年級14班學生62人,八年級15班63人,八年級16班61。這兩個班,我於八年級接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學生普遍表現為厭棄學習。學習主動性特別差,大部分學生不主動完成作業,個別學生上課還睡覺。

3)學生基礎較差。理解能力較差,課堂注意力不集中,互動性差。

堅持認真學習,關心生活,關注時政,全面掌握知識點、充分把握考點,這應該是一個政治教師最基本的素養,只有做到了這些要求,教學才會遊刃有餘。在這個方面我下了許多功夫,甚至想到哪一課,大腦就會清晰的出現知識結構和重難點、考點、學生易錯點等,便於在教學中隨時與學生形成互動問題。

“親其師,信其道”真是一點不假,師生關係融洽了,學生才樂意與老師溝通交流,學生就會喜歡你的課。

教育是愛心事業,為培養高素質的下一代,本人非常重視身心健康,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去點拔引導,對於個別差生,利用課間多次傾談,鼓勵其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關注每一個學生,積極面對人生。

從我接新的.班級的第一節課開始,我就堅持這個觀點。怎麼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課,這是我一直思考的一個難題,事實上我還是做得很膚淺,但只要我要任教,就會是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八年級3個班的道德與法治考成績居校綜合第一,就是我“做學生喜愛的教師”有力的證明。

⑴課前:能夠認真嚴格的執行學校制定的教學常規內容。積極參加集體備課,教學進度、目的、重點、難點、相統一。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教研活動,本學期查找大量資料,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重點堅持備學生、備方法,下載和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課件,堅持使用現代教學技術,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樂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實效性。

⑵課中:充滿熱情上好課:以熱情、和藹、輕鬆、認真、合作的態度去面對學生。課堂上,能適時引導,積極鼓勵,參與合作,激發思維,指導探究,注重實踐。堅持學生主體不動搖,讓學生儘量自我生成知識,堅持精講多練,聯繫生活,關注時政,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堅持使用多媒體手段教學,學生喜聞樂見,課堂容量增大,知識生動直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⑶課後:注重自我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主要反思:學習效果如何?師生互動是否成功?學生生成性知識是否突破?教學手段與方法是否恰當等等。注重培優補差,加強對後進生的轉化。

一學期來我能夠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認真履行教師崗位職責,我從不遲到和早退,從未私自耽誤一節課,以積極的態度,嚴謹的作風來完成常規的教育教學工作和各個時期學校交給的各項任務。自始自終恪盡職守,在本職工作崗位上默默的工作着。

一學期來,工作雖然很辛苦,但也充滿了歡樂,雖有成績但也有不足。

1、認為道德與法治課不是主要學科,這樣就得想辦法,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多種有效的方法,去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案,應面對全體學生充分的調動學習的熱情和學習的積極性。

2、要經常去鼓勵表揚,改變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能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起到思想政治課的作用。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關注後進生,加強對後進生的轉化。

3、認為道德與法治是開卷考試學科,翻開書抄就是,不注重讀書與記憶,這恰恰走入了誤區。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不僅要努力做學生的良師,還要做學生生活中朋友。在課堂教學中,更多的關注後進生,給他們更多的讚賞和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成績迎頭趕上。

教材的設計和抽考、會考的命題要求,要求我們儘快改進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所以我們的教學不僅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還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重視和加強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的讀記,學會對知識進行歸納、比較,把握其內在聯繫;同時要明確不同階段的學習目標與具體的要求,對照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對知識進行學科內和學科之間的整合。

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的指導,強化歸納綜合的訓練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斷總結經驗,力求更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向他人學習所長,用以補己之短,要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多方面涉獵各種知識,豐富自己,貼近學生,爭取下學期取得更大的收穫。

第7篇

今天,我講授了《該請誰來幫幫我》一課,學生們發言很積極,課堂氣氛特別活躍。他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孩子們體驗到了校園生活的安全、快樂、温暖。

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討論的方法,學生們可以互相啟發、共同提高。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能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運用了表演的方式,學生們學習得特別積極主動,他們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在課堂中,我運用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畫一畫、議一議、説一説等,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學生們在學習上比較被動,沒有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1.我們要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應多關注學生,讓他們多嘗試一些成功的喜悦,使孩子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們的主體地位,應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

第8篇

進入新學期,國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也正式進入了法治專冊的學習。八年級下冊着重學習我國憲法相關的內容,新教材的編寫較之以往有了一定的差別,因此對老師、對學生來説都是一個新的挑戰。對此,針對這一段時間的教學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準備、出現的問題、教學反思這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大要求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觀念。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中國小設立法治知識課程。《青少年法治教育專冊教材編寫建議》進一步明確,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憲法教育為核心。本冊教材以憲法精神為主線,重點進行公民意識與國家意識的教育。憲法關係的實質內容是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關係。憲法的核心精神就是授予並規範國家權力運行,以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因此,公民與國家的關係成為構建本冊教材內容體系的邏輯起點,也是第一單元的邏輯起點。

教材通過引導學生了解“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等憲法原則,幫助學生懂得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引導學生了解憲法組織國家機構、規範國家權力的運行,讓學生認識到我國憲法的核心價值是規範國家權力運行以保障公民權利,認同憲法價值,理解憲法精神,增強憲法意識。

本單元還講授了我國的國家性質、國家制度、國家機構、人民當家作主的途徑和形式、我國人權事業的進步、公民享有廣泛的基本權利、憲法對國家權力的規範和限制等內容的基礎上,本單元有意識的進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教育,使學生增強國家認同感,發展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從學生角度看,在國中階段,隨着生活領域的擴展、生活經驗的增長以及行為能力的增強,他們不僅要在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面對和處理各種社會關係,還要在國家生活中以公民身份面對和處理與國家的關係。在生活實踐中,他們更深切的感受國家對個人成長的影響,更深刻地體會公民身份的含義,更深入地思考公民與國家的關係。

憲法規範因其原則性,似乎與學生生活難以發生具體聯繫。學生首先會問:憲法是什麼?憲法與我有什麼關係?憲法有什麼用?憲法是如何實施的?作為公民,我與國家之間是什麼關係?為什麼要維護憲法權威?因此,在這一時期,着力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國家意識,使之形成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現代公民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教師在課前需要準確把握教學定位,認真熟悉課程性質和課程基本理念,把握好國中階段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標和要求。同時教師還需要一定的憲法知識儲備。第一單元涉及到憲法學概論方面的內容。事先學習中國憲法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認真研讀我國現行憲法,掌握我國憲法的作用和價值。

課前要了解學情,可以通過調查和訪談的形式,瞭解學生對教材涉及的憲法知識的認知程度以及生活中隊憲法性實例的關注情況,根據學生是實際情況來開發教學資源,設計教學活動,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學生在上課前提前預習,不僅要預習本課教材內容,而且要閲讀教材目錄,初步感知國中法治專冊的內容,初步思考教材課程內部之間的聯繫。如果有條件的話準備憲法文本,將本單元所引用的憲法法條標記出來,並認真閲讀。最後在課前可以收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實例,以便在課堂上與同學和老師交流學習。

本冊為法治專冊,是國中法治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冊。在第一單元的教學中涉及到很多憲法法律條例,其中還有很多與憲法相關的法律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因為比學生更為熟悉法律條例,能熟練使用法律語言來進行教學,但很多學生可能第一次大量接觸法律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法律語言還需要有一個熟悉的過程,過渡階段中教師能明顯感覺的學生的“反應慢”、“聽天書”的問題。

與七年級的學習內容相比較,八年級的`知識學習的更加深入,前面我們學習了與人交往相關的知識以及我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道德方面的內容學的要更多一些,與法律知識相比較,道德內容在自國小習生活環境的薰陶下學生們理解起來更為容易。但進入八年級我們開始學習法律知識,再思考問題方面我們不在第一時間過多的思考道德方面的影響,大多數是以法律依據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第一單元學生剛接觸龐大的法律體系,他們的知識框架還在構建中,部分學生可能因此學習法律知識覺得有些困難。

在進入八年級之後,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存在的某些問題。如:課堂上學習積極性不高、作業完成度不高、get不到老師講解的重難點等。這一類問題的出現有一定階段性表現,與班上學生最近的學習氛圍,老師的教導都有聯繫,現階段這個問題不太嚴重,但如果不引起重視反而會對接下來的教學埋下隱患。

(1)針對學生對法律知識體系的構建過程慢,法律語言不熟悉的問題,需要老師更加耐心和細心的教授和指導。可以小組內學生們自己製作知識框架圖,通過討論、合作、探究的方式一方面學習新知,另一方面也能夠鍛鍊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得到更為全面的發展。

(2)針對歷史遺留問題,不可否認對班級制教育來説這是不可避免的,這需要教師始終懷着對教育的熱忱,耐心思考現階段的教學問題以及適合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即使學生們在進入八年級之後各方面能力有所提升,作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老師更要注重學生思想方面的變化,及時溝通引導,很多時候思想工作做到位了這些“小毛病”也會隨之化解。

最後,對於教育事業,對於學科教學工作,教學理念和方法永遠都在更新,教師應該跟着學生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不斷改進。希望通過這次反思能夠給下階段的教學提供清晰的思路,通過反思和改進使我的教學變得更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