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3篇 探究人類“老師”的教學反思:啟發思考,激發創新

來源:巧巧簡歷站 9.44K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是一篇充滿人文關懷的思考和探索,通過對不同種族、文化、教育背景和技能的“老師”進行比較和分析,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育反思方式,旨在挖掘直接的教學現象和被隱藏的教學路徑,從而發現未來教育的挑戰和機遇。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3篇 探究人類“老師”的教學反思:啟發思考,激發創新

第1篇

這是一篇有關仿生學的課文,重點介紹了人類在飛行設計、輪船設計、建築設計等方面向動物學習的幾個例子,具體説明了人類以生物為師,向自然界中學習的收穫。課題中的“老師”是有雙引號的,這個引號是什麼意思?引導學生讀完課文,他們就能夠明白,抓住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自然界的種種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但我個人認為,這只是對這篇文章“老師”的理解,我們最好別忘記“老師”的本意,因為本意也是重要的。所以在揭示課題後我首先告訴學生什麼是老師,“老師”的職能就是教育啟發學生努力學習,人類的“老師”給予我們的同樣是啟發,但這種啟發不是告訴,而是人類在遇到問題之後的進一步研究,這位“老師”把好東西早就放在那裏,但因為人們沒有重視它,所以發現不到,當遇到困難後,才想起來,這是教訓給予人的再創造。當然這也是人類一步步走向科學、文明的必走的路。因為本課的內容生動有趣,在導入新課後我放手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讓學生從整體去感知課文的內容,同時對老師有更深一步的認識,我們這樣認識,就可以在教學之中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切。所以“老師”一詞應該讓學生明白。

因為本文是一篇科技小品文,知識性和趣味性強,文章結構簡明,便於學生自讀自悟,所以應培養孩子的觀察、發現、探索的精神,。在“討論探究”這一環節設計了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段落朗讀體味,交流。在學生都交流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以後我再讓學生交流課外蒐集的人類的“老師”的資料時,激發了學生極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異常活躍。當然,交流資料並不是此次探究的最終目的,目的是通過在學習文本的基礎上,擴大孩子們的知識量,從而達到昇華情感的目的。第二個層面的探究設計的問題是:你覺得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們怎樣做才能發現更多的人類的“老師”來為人類造福呢?以此討論使課堂聯繫實際,激發孩子觀察、發現、探索的精神。在交流探究的過程中我適當的點撥,鼓舞學生大膽想象,敢於質疑,同時引導他們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有部分學生提出了關於“鳥類研究”“昆蟲研究”等等的問題,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大自然的奧祕,培養了興趣。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3篇 探究人類“老師”的教學反思:啟發思考,激發創新 第2張

第2篇

本文是一篇關於仿生學的課文,重點介紹了人類在飛行設計、輪船設計、建築設計等方面向動物學習的幾個例子,具體説明了人類以生物為師,向自然學習的收穫。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以科學家從魚兒能在水中自由升降獲得啟示,發明潛水艇為例,指出魚類是人類的老師。二至六自然段例舉自然界的種種生物,表現了人類以它們為老師才有發現、發明、模仿,創造出新事物。第七自然段呼應開頭,點題作結。本文詞語比較豐富,要引導學生領會、積累。

第一次教學本文第一課時,我採用先整體認知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寫了哪些人類的“老師”,然後指導學生學習第一、二自然和最後一自然段,點明本課的一個寫作特點——前後呼應。第二課時,我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把3、4、5、6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用表格的方式列出來,再一一講解。在教完以後,發現用這種方式學生對內容是吃透了,但對課文中精彩詞語的領會和積累,還有課文的朗讀時間就不足夠了。於是,在二班試教時,我對第一課時作了調整,我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段,然後先講開頭和結尾,讓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的認知。第二課時,我不再採用表格的方式來理解,而是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己喜歡的段落,然後再作彙報。二班的同學比較活躍,對這種自主學習的方式非常喜歡,學習的氣氛高漲。但由於是自主學習,有些段落就沒有人喜歡,特別是看到老師拿出雞蛋後,大家都對這個內容非常感興趣,其他的內容興趣就減低了。所以第三次在我自己班試教時,我就安排一個組學習一個內容的方式,這樣學生的學習就顯得有序多了。

本課教學還有一個重點是“説説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四年級學生平時訓練並不多,往往是優秀學生“唱”一下,所以真正要讓學生都能説還真是不容易。不過,由於這篇課文結構簡單,所以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方法,我讓學生運用“科學家從____得到啟示,發明(解決、造出)了____。”“人們模仿____,造出(改進)了____。”這樣的句式來概括自然段的意思,問題就顯得簡單了。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我覺得,我們就是要讓這個例子成為學生的老師。其實,不僅僅是自然界的種種生物是人類的“老師”,我們身邊的一切皆可為師。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勇於創新!課後,我還讓學生把收集到的資料與同學分享。

第3篇

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紹有關仿生學方面內容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都很強,文章結構簡明,通俗易懂,便於學生自讀自悟。因而,在教學中,打破以往的教學常規,還自主學習於學生,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探討與研究之中,親身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感和學習語文的樂趣,激發了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強烈願望。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預習的能力,所以,自主預習時,我讓學生多渠道蒐集相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以便小組交流。精讀課文時,主要抓住重點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覆研讀,挖掘文本內涵。因為這三個自然段結構相似,因此,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給學生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重點學習自已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篩選有價值的問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探討。如:“自然界的種種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啊!”給我們什麼啟發?除了文中列舉的那些事例外,人類還向哪些生物學習過?等等。

在合作探究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求知的慾望特別地強烈,課堂氣氛空前高漲,尤其是個人彙報自己蒐集到的資料以及小組交流學習成果時,他們暢所欲言,就連平時很少動腦、很少開口的學生,都情不自禁地舉起了小手,我也因此被深深地所感染,課堂上掀起了一個高潮又一個高潮。

雖然這堂課只是短短的四十分鐘,但帶給我的卻是太多的震憾。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們的學生有那麼大的潛力,那麼大的暴發力,為什麼我們做老師的在平時的教學中總是顧慮重重放不開手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快要下課的時候,我給同學們佈置了一個作業:回家也拿一雞蛋緊握在手中,感覺一下“薄殼結構”。時隔幾日,我想起了這個作業。於是,我詢問實驗的結果。有22人回家做了這個實驗,但是,有8人把蛋殼給捏碎了。這給同學們的心中蒙上了一層疑惑:書上説的這種“薄殼結構”不是很牢固,怎麼捏也捏不碎嗎?為此,我也產生了很深刻地沉思,現在雞蛋的質量影響了“薄殼結構”的牢固性。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錯!但是“盡信書,不如無書”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