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幼兒心得體會5篇 "深入幼兒世界,發現無限可能"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2W

觀察幼兒是幼教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只有通過觀察,瞭解幼兒的興趣愛好、學習特點等,才能制定出更加合適的教學計劃。在觀察幼兒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注意掌握好觀察方法和技巧。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分享觀察幼兒心得體會。

觀察幼兒心得體會5篇

第1篇

父母都希望孩子聰明伶俐,所以在孩子一出生就積極開發他們的智力。智力是多種認知能力的綜合,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等。其中每種能力都有特定的作用,它們共同作用,整體發揮功能。而觀察力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

許多專家研究發現,觀察力強的孩子智力發育較好,因為人們通過感知獲得的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是進行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觀察水平的迅速提高,能促進思維的發展。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培養幼兒在觀察中增長知識,在觀察中發展能力方面談談幾點看法。

一、從“興趣”入手,引導幼兒樂於觀察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動力。在大千世界中有無數幼兒感興趣的東西,我們應把握時機,正確引導幼兒去觀察、去發現。

教師在整個觀察過程中,應適時的提出問題,把觀察活動引向縱深,延續幼兒對實物觀察的時間,加強觀察的持續性,例如在分類活動中,我把吃的、玩的、穿的、用的物品投放在一起,請幼兒按不同的類別分出來,這樣,經過自己視覺上的觀察,在教師層層問題的引導下,他們懂得了按物品的不同類別進行分類。這就要求幼兒積極思考,首先看到某種東西要知道名稱、用途,然後才確定把物品放在那一邊。 從這個教學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們的觀察活動是按這樣一個程序進行的,即帶着問題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產生觀察的願望——再觀察——得到滿意的答案。而有效持續的這一過程,教師適時的提問是十分重要的。

幼兒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知識經驗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當孩子觀察到一些不同的事物之後,提出問題,如果教師不瞭解或者不知道,或者回避幼兒的問題,幼兒得到幾次消極的反饋後,他們觀察的興趣會越來越小。我認為這時就應該和幼兒一起尋找答案,一起去收集資料、一起觀察,千萬不能迴避,讓幼兒感覺到老師是他最重要的支持者。當然,對孩子錯誤的觀察結果,也不要輕易地説出不對,給予否定,而應該和他一起分析不對的原因。

材料的提供有助於幼兒進行觀察、探索,材料儘量是幼兒生活中熟悉的,數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幼兒的探索過程,太多的材料會讓幼兒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太少的材料會直接造成幼兒探索興趣的減弱;材料的提供不要求多,而求巧。如分類活動的材料提供,如果材料太多,幼兒在活動中分散注意,導致玩材料。而材料如果太少,達不到活動目的。

讓幼兒學會觀察的方法,這是培養幼兒觀察力的關鍵所在。

我國古代有個盲人摸象的故事,説的是幾個盲人對大象到底是什麼樣子爭論不休。因為他們各自只摸到大象的一個部位,並沒有摸到大象的整體,所以爭論時各自堅持自己片面的意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不正確的觀察引起的結果。因此,教師應教給幼兒正確的觀察方法,不要讓幼兒犯同類的錯誤。

讓幼兒學會從上到下、由裏到外、從左到右、從遠到近(或由近到遠)、由整體到局部有順序地觀察。

如觀察時,有的幼兒説有二個三角形,有的幼兒説有二個三角形,有的説有三個三角形,還有的説四個三角形,細心的幼兒就能發現有五個三角形,象這樣,從整體到局部有順序、有步驟的觀察,就能看到事物的特徵和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才能得到準確的答案。

如教幼兒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時,我把正方形和長方形放在一起對比,看看它們的外形、邊長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過對照、比較,幼兒對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分辨就更清楚、明確了。其次,教師要交給幼兒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如從色彩、類別、形狀、數量和空間排列等幾個角度進行觀察,尋找畫面的組合規律。

對於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説,做事情之前,具體、明確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幼兒也不例外。

受幼兒年齡特徵的影響,幼兒觀察事物時就會東瞧瞧、西看看,抓不住重點,會隨着自己的興趣而進行觀察,或是漫無目的的東瞧西看,無所適從,所以在組織活動時,首先要提出具體的要求:“今天我們……”,即帶着問題去觀察,要求幼兒邊看邊想或邊想邊看,如:在學習5的減法時,教師一邊編題一邊出示教具:河裏有5只小鴨,遊走了2只小鴨,河裏還剩幾隻小鴨?請幼兒想想該怎樣算?5、2、3分別表示什麼意思?為什麼要用減法?通過一系列的提問來引導幼兒觀察,達到目的,從而獲取數學的知識。

觀察的過程也是幼兒與教師、同伴相互交往的過程,幼兒把觀察到的現象和感受到的體驗加以描述,這是觀察的進一步深化,也是數學活動重要的一個環節。幼兒在數學探究過程中和活動之後,會有一種表達的潛力和慾望,他們急於想把自己的新發現向老師和同伴講述,想把自己的疑惑向他人説説。在表達與交流、認真聽取別人講話的過程中,他們知道了原來可以有多種辦法解決問題,我也可以試一試他們的方法或許能更好的解決問題,也能從其他小朋友的講述中得到靈感,激發創造的火花。因此,幼兒觀察後,我總是鼓勵幼兒説説他們的發現,不論正確與否,我都認真傾聽,對他們的發現給予肯定,在這樣的情境中,幼兒都願意將自己的發現講給老師和同伴聽,師生共同交流,共享快樂。當然,在活動中還需靈活運用個別、小組和集體的形式,讓幼兒充分表達。

總之,觀察是認識世界的窗口,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我們着眼於幼兒觀察興趣的培養,着力於觀察方法的指導,着重於觀察機會的創造。只有這樣,孩子的觀察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有了好的觀察力,幼兒就等於有了一把認識世界的“金鑰匙”。

觀察幼兒心得體會5篇

第2篇

阿敏是我班的一個小朋友,在園時總是低着頭,不肯説話,在幼兒園很少與小朋友交談。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對她進行了如下觀察:

觀察一自選圖書時,阿敏總是總在小椅上,不肯去選圖書,另一位小朋友坐在她旁邊,有些傷心了,喊“找姥爺”,她也坐在那兒跟着説了起來,然後一個人跑到一邊,坐在離小朋友很遠的地方,默不作聲,看上去很可憐。

觀察二吃飯時,阿敏把最愛吃的炸肉吃沒了,可能還想要點,她瞪着眼睛注視着老師,老師問他,她只簡單的重複了一句“要炸肉”。

阿敏的父母因都忙着自己的事業,無暇照顧孩子,阿敏從小跟着保姆長大,保姆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可少了一份與孩子交流溝通的機會,對話也許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與別人交談的能力明顯不如同齡的孩子,在同伴的眼裏已是個被冷落的人,無法交談的人,而她偶爾説一句話,還會招來一陣恥笑,時間一長,她更加難以啟齒了。

1、利用多種資源,縮短與教師的距離首先向她介紹了班上的三位老師,我們多給她創造與老師接近的機會,並讓老師多於她交流,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她眼神裏有了光彩,有時還能看見她高興的笑臉。

一段時間以來,阿敏偶爾冒出的一兩句話,彷彿成來孩子的笑料,有的小朋友還特意模仿她的話語,經過一番情感滲透,孩子們的笑聲減少了,為了能讓她多説話,老師抓住與她接觸的任何機會,多和她説話,“阿敏,你喝水喝得真好”,阿敏説:“多喝水不生病啊。”“阿敏,你站在這兒做操就行了。”阿敏説:“站好了,別跌倒啊。”只要老師説一句,她一定會有一句話再等着你,而且都會順着你的語氣説,話語明顯比以前多了許多。

一個月來,阿敏的性格變得活潑開朗了許多,還有點調皮了,你交給她的英語單詞不會忘記,有時還會鬧一鬧呢,語言交流的次數與數量明顯增強,我想,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們會更加多對她引導,讓她快快長大。

第3篇

在幼教崗位上已經工作一年了,在這一年裏我學到了很多東西,特別是現在在進行二期課改,這對我們新教師更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我們不僅要對一期課改有一定的瞭解,還要趕上二期課改的步伐,不斷用新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對此,我有一點小小的感受。

其實在幼兒園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幼兒教師的創新意識是可能性最大的。人們都説幼兒教師是多才多藝的,確實藝術能昇華人的精神,改變人的行為,特別是他對右腦功能地提升與開發,使人獲得了創造的思路與靈氣。所以幼兒教師在師範中接受的藝術教育、藝術薰陶對實際工作有着解凍思維僵化、拓展思維方式、激發創造靈感的作用。而且幼兒園是離大學聯考指揮棒最遠的地方,這就不會產生應試教學。幼兒園的課程設置、教材使用又沒有固定的模式,這就使教師可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結合季節、主題、幼兒的興趣來選擇教學內容,創造性的設計教學活動。

二期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別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生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不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1、教師應成為孩子的傾聽者、觀察者。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不僅要傳播知識,更要觀察。注重一日活動中的觀察,捕捉着孩子一瞬即逝的現象和變化過程,瞭解孩子的個體差異,獲得第一手材料。教師應該是一位細心的觀察者,去傾聽幼兒談論的熱點話題,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熱點,分析幼兒的探索需要,從而確立起幼兒感興趣的主題。傾聽、觀察孩子還體現在教師要關注孩子的已有經驗,即孩子現有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我想:正是由於教師的留心觀察、傾聽才發現了來自幼兒的活動主題,當活動的內容是他們所喜歡和感興趣的時候,幼兒所表現出來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幼兒的潛能得到了真正的發揮。

2、教師要成為幼兒的促進者,支持者。教師即促進者是新課程下教師角色的根本變化,是教師轉變過程中的一個飛躍與突變。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幼兒隨時都會產生許多問題,但由於年齡的特點和經驗有限,他們往往還不會歸納事物的特點這時就需要老師及時的介入和引導,使探索深入下去,從而促進孩子的主動學習,如有一次我帶領小朋友們在草地上自由的玩耍,我發現許多幼兒都在做“踩影子”的遊戲,他們對影子非常感興趣。於是我充分抓住這一契機,組織幼兒去找影子,找找自己身邊各種不同的影子,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孩子們發現:有的影子在前面,有的影子在後面,有的在左面,有的在右面,有的長,有的短,有的大,有的小,當幼兒回答各種不同的答案後,小朋友們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並問:“老師,這是怎麼回事呀,怎麼會這樣呢?”,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通過觀察、比較找到了答案。為了激發幼兒繼續探索的興趣,我又提出了疑問:“是不是一天中,我們的影子總是這樣不變的呢?”,這激起了孩子進一步探索影子的興趣。

3、教師應成為合作者。我覺得新課程實施中的教師,應該善於把自我完善和集體和諧統一起來。在這個集體中,到處有你可學習和幫助的人,應樹立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相互學習和合作是為了共同提高。我能積極鼓勵教師進行各種學習和培訓,要求教師關注課改信息,教育雜誌上的、網絡裏的,把平時有關看到的、想到的、讀到的等等文章,在教研活動中進行交流,在讀書筆記中進行摘記和撰寫體會,這不僅是一種學習的積累,更是個人素養的一種提高。二期課改的學習與實踐之中。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大家都是一個共同體,一起想辦法,解決實際中碰到的具體問題。

新課程實施中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新課程在改變學生學習生活的同時,也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生活,新課程中的教師將煥發出新的生命。作為新教師的我必須不斷的進行專業的學習,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能夠獲得理論與實踐的高層整合,突破普遍存在的教師彼此孤立與封閉的現象,積極地與團體進行合作與協商,為自身教師角色的適應和發展奠定基礎。不斷完善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創造性和專業發展的能動性,滿腔熱情地自主提升專業化的水平。為自己創造輝煌的舞台,走向成功。

第4篇

同情心作為幼兒良好社會性、人格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的。因此,在培養幼兒同情心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專門教育活動和隨機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縣口:一方面,教師要根據幼兒普遍存在的問題,組織專門的教育活動,從發展幼兒的同情認知,激發幼兒的同情體驗,促使其產生同情行為;另一方面,教師要有意識地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突發事件和一些平常小事隨機地對幼兒進行同情心的教育,強化幼兒的同情行為,從而使幼兒一時的、個人的、短暫的同情行為轉化為內在的,自覺化的品質。

一次,一個幼兒摔倒了,30多名幼兒中,只有兩名幼兒能主動詢間同伴疼不疼,並給他揉傷,其他幼兒或不知所措,或無動於衷,或在一旁嬉笑。有的幼兒不僅不扶,甚至還説:"誰叫他不小心!"也有的説:"讓他自己起來川

有一次吃餃子時,嬌嬌小朋友説:"餃子太燙,沒法吃!"旁邊的幼兒緊接着説了一句:“燙死你!”

小朋友在一起玩,張怡聽小朋友不知為什麼哭了,當時只有兩名幼兒走過去間她怎麼了,其餘幼兒都視而不見。

這一件件真實的"小事"説明:幼兒的同情心相當缺乏,因而導致了幼兒同情行為的嚴重缺乏。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萬面的,有的是因為家庭教育中片面注重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勇敢精神,而忽視培養幼兒的同情心;有的則是由於家長的溺愛,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受到別人的關心愛護是理所當然的,而不懂得別人也需要自己的關心,幫助。

針對以上情況,在教育中就把同情認知、同情體驗及同情行為三者緊密結合起來,以培養幼兒的同情心。

具有同情認知是產生同情情感和行為的前提和基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引導幼兒觀察什麼情況會讓別人難過,別人什麼時候需要自己的幫助。比如:有的小朋友生病了,很難受,他希望別的小朋友能關心他,有朋友摔倒了,別的小朋友不應該站在旁邊看,而應該把他扶起來,並幫助他拍拍身上的土,間問他疼不疼。我們還隨時引導幼兒關注困難者,幫助他人,如看到有的小朋友玩玩具時,就應該邀請他一起玩,對於個別能力差的幼兒,小朋友不能嘲笑他。説他"笨,而應該耐心友好地去幫助他。

同情情感是同情行為的內在動機,我們通過多種途徑喚起幼兒內在的情感體驗。首先,我們以身作則,對需要關心的幼兒予以安慰""和關懷,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吳安倪的父母有時在外工作,孩子的情緒不是很穩,愛哭,我們就常常親切地安慰她,摟摟她,親親她,告訴她老師很喜歡她,這樣一來不僅使吳安倪的情緒有所好轉,也使別的幼兒受到感染。其次,我們還設計了"他摔到了"。他為什麼哭?""我來幫助你"等活動,運用角色轉換、移情等方法引導幼兒體驗當自己處於他人的情況時的情感、願望。例如:如果你生病了,你希望別人怎麼做;如果你摔倒了,你希望別的小朋友怎樣對你;如果你不會做遊戲或做不好,你希望別的小朋友不埋你,笑話你,還是幫助你?從而讓幼兒更好地體驗,理解他人的情感,知道自己在別人需要幫助時該怎麼做。

同情行為是同情心培養的根本目的,在幼兒獲得了同情認知,產生了同情情感後,我們應引導幼兒把同情認知、情感落實在行動上,教給幼兒響應的積極的行為方式。我們發現幼兒的同情行為方式,如:看到一個小朋友摔倒了,全班小朋友都去扶他,結果擠成一團,而沒有人想到採用其他的安慰萬式,看到一個小朋友哭了,好幾個小朋友都掏出手帕為她擦眼淚,反而弄得那個小朋友不知所措。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引導幼兒討論還可以用什麼別的方式來表示自己對摔倒的同伴的關心和幫助,於是幼兒想出了為他撣土,搬椅子請他坐下,詢問他疼不疼,為他揉腿等等萬式。同時我們還創造機會讓幼兒實踐,鼓勵幼兒做出各種各樣的關心,友愛行為,適時強化他們的好行為。

總之同情心的培養對孩子的意義是很大的,在時間中使幼兒能主動地關心,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第5篇

我是一個剛入園的新老師,在大學裏就經常聽老師們説安吉遊戲有多好,總是給我們看一些照片、視頻,但是因為沒有實踐的經驗,所以,並不能理解安吉遊戲有什麼不同,因此也沒有聽進去多少,總覺得安吉遊戲在安吉,離我很遙遠,而且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不同的特色,我又不去安吉工作,所以覺得安吉遊戲跟我沒關係。但是很幸運地,我所在的幼兒園開始安吉遊戲課程的實踐。我得以重新認識安吉遊戲。

我所在的班級是小班,小班小朋友剛進來,連自己吃飯、上廁所的能力都很弱,經過了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孩子們對户外活動已經較熟悉了。但是要放手讓幼兒自主遊戲,對於老師來説,還是十分不放心的。

第一次去攀爬區玩,孩子們很興奮。我沒有告訴孩子們這樣東西是怎麼玩的,我告訴孩子們攀爬區的位置並提醒他們注意安全。他們很快分散開,去了自己喜歡的地方玩。許多孩子面對輪胎牆都覺得自己爬不上去,大聲地喊我過去幫忙扶着,我鼓勵他們自己想辦法爬上去,不一會兒,陸陸續續有幾個小朋友通過努力爬上去了。玩梯子的小朋友也能在老師不説的情況下,自己有序地玩梯子,沒有出現擁擠的現象。有的孩子甚至會互相幫忙,在別人爬的時候,自己幫他扶着梯子,還對爬梯子的小朋友説:“你慢慢爬,小心點。”在遇到雙方意見衝突的時候,他們也能一起想辦法解決。

我清楚地感受到,放手後,孩子更加自由,也更加快樂了。

在多次的自主遊戲中,我看到了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合作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當看到有的孩子能夠倒掛在杆子上時,我非常害怕她因為臂力不支而掉下來。但是,她覺得快支撐不住的時候,就移到了杆子中間,自己先把腳慢慢放了下來,踩在了輪胎上休息。

在安吉遊戲環境下,兒童學會了快樂、專注、冒險、反思、愛和獨立。在獨立方面,作為老師,感受尤為明顯,以前孩子們遇到問題總是第一個就要找老師幫忙,現在孩子們遇到問題能夠自己先去嘗試着解決,實在感到困難才來找老師。

我想,這就是安吉遊戲吧,不只是一些自然野趣的環境和低結構的材料,還是一種“放手”精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