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勵志故事6篇 勇闖創業路:一個勵志故事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2W

創業路上每個人都面臨挫折與壓力,但成功的創業者總是能夠在困境中找到機遇。他們擁有着堅定的信念,不斷地學習與創新,在不斷探索中實現突破。下面就讓我們來分享一些鼓舞人心的創業成功故事吧。

創業的勵志故事6篇 勇闖創業路:一個勵志故事

第1篇

蒙牛文化的主根是“德”,其有三大“支柱”:“經營人心”,“與自己較勁”,“種自己的田”。

通常人們創業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賠和賺,而蒙牛首先想到的是別人的賠和賺。

1999年,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就確立了自己的創業綱領:“股東投資求回報,銀行注入圖利息,員工參與為收入,合作伙伴需賺錢,父老鄉親盼税收。”同時,隱含一個先決條件:追求消費者利益最大化。

“和諧社會”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財富分配的和諧。可以説,蒙牛在7年前創業伊始,就發表了自己的“和諧宣言”,就開始締造“和諧蒙牛”。

蒙牛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牛根生説,財聚人散,財散人聚。世界上沒有傻子,今天你可以剝奪別人的利益,甚至明天也可以繼續剝奪,但後天你將得到苦果。一個企業如果只想活一年兩年,那就罷了;如果想長命百歲,沒有“長壽基因”是萬萬不能的。

創業伊始,牛根生所請的第一個人,就是現為公司黨委書記的盧俊。

牛根生曾説,黨委在民營企業中的作用,實際上比在國有企業還大!他的論據是:國有企業本身就是國家的,員工中不容易滋生對立情緒;而民營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勞動者都不代表國家,所以,調停他們之間的利益,就需要一個公正的“第四方”,才能站在所有“利益圈子”之外,處理好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矛盾。

盧俊説:“蒙牛堅持成立黨委,還有一個考慮,就是想讓企業從成立之初,便能充分利用黨的內部監督機制和思想政治工作優勢,避免走入家族式管理的歧途。”蒙牛給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簡明扼要:經營思想。或者説,經營人心。

在蒙牛,請吃飯、送禮物、拜大年,是有規矩的。這個規矩就是:掙錢多的請掙錢少的,職位高的送職位低的,當官的拜當兵的……反之,則被視為違規。也就是説,蒙牛的經營人心是向下經營,而不是向上經營。

有一位駐外幹部兩年前出國,購回一些化粧品,回來後給總部的幾位好友(平級或比他級別高)每人送了一份。結果“事發”,收的人如數退款,送的人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牛根生提出一個“關心下三層”的規則:關心你的下級、下級的下級、下級的下級的下級。他自己每次散出的財動輒幾萬、幾十萬、上百萬元。

一位主任,20xx年初向助手送了一套房子,這位助手過意不去,象徵性地返了2萬元。還是這位主任,20xx年初,從個人紅利及年薪中拿出錢,向每位部下發放了3000—5000元不等的獎金。

關心下屬,以人為本,這正是蒙牛事業成功的基石之一。

20xx年末,蒙牛的維修工李生茂在上海蔘加了一個大型設備培訓班。培訓班即將結束的時候,和他一起參加學習的兩個企業的設備部經理,先後找到李生茂:“小李,你的學習成績不錯,跟我們幹吧!”“不行,我不能去。”“我給你高薪!”李生茂説:“我當時沒有回答他們,扯開上衣讓他們看我胸口這道疤。我説人不能為錢活着,不能違背良心,我的命是蒙牛給的,哪能離開蒙牛!”

原來,20xx年,剛到蒙牛工作幾個月的李生茂,被確診為心臟病,需要手術治療,手術費用4。6萬元。李生茂家境貧寒,父母狠下心説:“孩子,家裏實在沒法子,你自己看着辦吧。”李生茂走投無路,找到了自己的主管領導。

蒙牛公司黨委獲知這件事情後,立即發出倡議:挽救李生茂的生命。

牛根生帶頭捐出1萬元,員工們紛紛解囊,一共捐了3萬多元。

李生茂的手術非常成功,像這樣被救助的員工,幾乎每年都有。

蒙牛在評企業內部勞模時,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向一線勞動者極度傾斜,基層幹部很少,中心主任以上幹部更是“有勞無模”、“與模無緣”。

公司工會通過摸底調查,為每一位特困員工建立了特困檔案,對特困户的家庭供養人口、工資收入、造成困難原因等,做到了心中有數。

在慰問活動中,牛根生滿懷深情地對18户特困員工説:“28年前,我和你們一樣也是特困户,每到年底都會向單位申請特困補助,我非常理解你們的心情。只要我們大家思想不滑坡,兢兢業業工作,就一定能脱貧致富。”

人的工作狀態可以劃分為三種:賣嘴,賣力,賣命。一個人究竟採取這三種狀態中的哪一種,關鍵的影響因素,除了個人素質,就是企業哲學。企業哲學的高尚程度決定着員工的高尚程度。

黨委書記盧俊受糖尿病綜合症影響,一隻眼睛原來看不見。公司上市前,做了復明手術。當時上市事務多,她下了手術枱就開始工作,而任何人都不知道。給她彙報工作的員工,見她戴着墨鏡,心裏不免詫異。

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蒙牛走出了先創市場、後建工廠的經營道路。早期的市場開發顯然成了一項相當艱難的工作,而在艱難困苦面前,蒙牛市場開發者卻譜寫出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

液體奶事業本部的楊文俊總經理回憶道:“記得一次我們從福州去廣州,大家連火車都捨不得坐,就選擇了比較便宜的中巴。當時天氣炎熱、潮濕,車廂裏乘客塞得都快溢出去了。我們就是在這滿是汽油味和汗味的車裏坐了整整16個小時到了廣州。”

在河北張家口,冰淇淋事業本部的孫玉斌總經理為了節省開支,住宿找最便宜的小旅館,6個人擠一間。在包頭僅1個月,孫總就瘦了5公斤,他開玩笑説:“這是一個減肥的好機會。”

助理總裁孫先紅説:“在深圳,為了省錢,牛總與大家一起,在我的廣告公司辦公室打地鋪,蹬着自行車出去找市場。”

海外上市前的“路演”是一項艱苦的工作。來不及吃飯,顧不上找水,剛剛撤離這一場,馬上奔赴那一站。牛根生説,我們每天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一天最少開9個會,最高記錄是一天12個會。

在蒙牛餐廳門口,立着一塊牌子:“如果你打算剩飯,請不要在這裏就餐。”如果剩了怎麼辦?向公共事業捐款50元。如果你在食堂發現一隻蒼蠅,那就可以向食堂經理老趙“賣”50元錢。老牛説,這也是一種“與自己較勁”。本來是大家的責任,但我們就讓老趙一個人捐;捐的次數多了,大家就會自我反省:“不能再讓老趙替我捐了……”就憑這一點,也得把蒼蠅消滅乾淨。

在蒙牛,遲到了,開會響手機了,着裝不符合要求,都以捐款來約束。違反規定即自動向公共事業捐款,25元到100元不等。

牛根生常常講,蒙牛的衣食父母是“三民”:市民,農民,股民。

農民,大概是他“三民情結”中最敏感的一結。他經常講到一則“典故”:有一年,有位副市長回農村老家過年,當農民的舅舅問他,你們在報紙上天天講“市場要啥就種啥”,那你告訴舅舅,明年市場到底會要啥?結果當副市長的外甥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所以,牛根生説,西部農民苦,首先苦在找不到市場上,解決“三農”問題,首先要解決市場問題。龍頭企業就是農民的市場。讓認識你的人受益,還不能算好;讓不認識你的人也受益,那才是真好。

牛根生還説,我們內蒙古有一半以上的老農民、老牧民,至今沒進過縣城,可是,全球化一下子把他們拋到了美國農民、加拿大農民面前,讓“鋤頭化鐵鍬化”與“機械化信息化”同台比武!他們可憐得不知道種什麼好,種出來了又不知道怎麼賣出去,賣出去了也落不上好價錢。所以,我們有責任為他們當好這個前鋒。蒙牛經營的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圈子,通俗的説法,把它叫做產業鏈,更形象的説法,應該稱它為“企業生態圈”。從最前端的種草養牛,到中間的乳品製造,到後端的市場營銷,處處都講生態平衡。蒙牛人把“企業生態圈”這樣一個概念,視為企業發展的戰略支撐。

同時,在中國乳業界,蒙牛始終視同行為“隊友”,而不是“對手”。蒙牛深信,讓鍋裏的飯增加10倍,遠比你在我碗裏搶一勺飯、我在你碗裏奪一塊肉來得重要。

創業的勵志故事6篇 勇闖創業路:一個勵志故事 第2張

第2篇

寧陽縣“95後”女大學生王夢瑤,在校期間就開始獨立創業,在寧陽老家推行“淺水藕+泥鰍”混合種養模式。目前,這位“蓮藕姑娘”已成立了專業合作社。

王夢瑤是泰安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學生。在校期間,考慮到就業形勢的嚴峻,她就有了獨立創業的念頭。20xx年,她放棄學校安排的實習機會,回到家鄉要獨立創業。一次偶然機會,王夢瑤瞭解到臨沂有發展淺水藕立體種養的致富項目。淺水藕的畝產可達上萬斤,藕池使用年限能達10年以上,蓮藕整個生長期只需注水三到四次,節約用水量,還節省人力物力。

打定主意的她先後趕赴聊城、菏澤等地的家庭農場、合作社等,堅持邊打工邊學習三個多月,細細琢磨研究淺水藕的種植技藝,營銷方式等,讓自己從對蓮藕一無所知逐步成長為“內行人”,為其跨行創業儲蓄知識、積澱力量。

20xx年,她想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可所在的石屋村大多是丘陵地,高低不平,為此王守青主動找到鄰近的興隆村,想着在該村流轉部分平整地,“當時有的農户並不想租給我,主要是看着我年輕,不敢相信我,但勸説他們又不是我的擅長,後來是父親跟着興隆村兩委的一起入户做工作,跑了好多趟才談成。”

利用在興隆村協調流轉的20餘畝土地,王夢瑤正式建設蓮藕種植基地。開挖藕池、鋪設土工膜、栽植秧苗……她處處帶頭示範,沒有了嬌嫩稚氣,取而代之的是甩開膀子的幹勁兒。

“愛折騰”的王夢瑤還積極探索推行立體生態高效種養模式。6月初,她從菏澤引進泥鰍20多萬條,“它以藕池中有機肥產生的水生蟲為食,簡單易養,而且市價在17元/斤左右,經濟效益很不錯。”王夢瑤介紹,現在藕池上方搭蓋的紗網,就是為了防止水鳥叼食泥鰍的。

目前,在相關部門幫助下,王夢瑤申請註冊的“夢瑤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即將掛牌成立,“這樣就能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也能以合作社為載體,帶動周邊更多羣眾共同致富了。”

第3篇

他叫龍海,在20xx年的時候加盟左福右安時尚布鞋店布鞋店。目前在湖南市擁有兩家布鞋專賣店。在發現傳統布鞋商機的同時,他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的座標。還在龍海上學的時候當看到同班的同學穿着擦得亮亮的皮鞋,他都暗暗發誓,將來一定要掙到很多的錢買一雙自己最喜歡的皮鞋,再也不穿媽媽做的布鞋。

1980年,龍海出生在湖南省蔞底市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與當地所以的孩子一樣,在他長大穿的第一雙鞋是母親親手縫製的布鞋。在他讀書的歲月裏,總是母親做的布鞋一直的陪伴着他。那時候的布鞋基本都是白邊黑色的。看上去不那麼的好看,每每看到同班的同學穿着擦得亮亮的皮鞋,龍海暗暗發誓,將來一定要掙到很多的錢買一雙自己最喜歡的皮鞋,再也不穿着黑黑的布鞋。但他卻沒有想到,最終這小小的布鞋,竟然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20xx年大學畢業後,他當上了一名中學的教師。對於一般人來説,這是一份十分安穩的工作,但他的身體裏似乎有着年輕人不安分的因素,讓他不安於現狀,時時渴望打開命運的另一扇窗。在他做老師的同時也有過許多的想法如開飯店、開書店等等,卻最終都因一些原因放棄了,但他對財富和事業的渴望卻從來沒有減弱過。

“80元一雙”,當這幾個數字在他的腦海中掠過的時敏感的他馬上知道財富的大門已經向他敞開了。 20xx年的春天,他來北京同學這裏的旅遊,走在大街上,她驚奇地發現街上很多人都穿着布鞋。一向熱衷時髦的北京人竟然喜歡穿布鞋!他覺得不可思議。“北京怎麼有這麼多人穿布鞋啊?”龍海好奇地問北京的同學。“這布鞋可養腳了,穿起來特別舒服,是北京人最喜歡的鞋了,特別是越有錢人越喜歡穿。”好奇的他又詢問了一下價錢,但當他聽説這普通的布鞋在北京要賣到80多元一雙的時候,她真的有些不敢相信——80元在蔞底可以買到10多雙布鞋啊。在左福右安店裏,他仔細地欣賞這些布鞋,發現在鞋幫的上面多加了幾道花紋。於是,原準備在北京呆七天的龍海將自己的行程延長了三天。

從北京回來以後,他不顧家人和朋友的反對,向學校遞交了辭職申請。隨後,用手中的5萬元做起左福右安布鞋的加盟商。手工布鞋,精緻是根本,左福右安布鞋都是由手工完成。一雙好鞋的針眼大小都是一般大,並且每條線的粗細也是一樣。廠家在這一方面嚴格把關。

在開張後,他布鞋店的產品在當地方非常的暢銷,時常出現斷貨的情況,龍海在加盟半年後決定追加投入,在鄰近的縣裏,有開了一家左福右安布鞋的加盟店。

隨着左福右安布步鞋店的不斷髮展壯大,他的事業也在一天天壯大。20xx年初,他的事業得到了國際友人的認可,一個德國人在湖南旅遊的途中,走進了他的店,並且非常喜歡他的產品,一口氣買了5雙説是要帶到德國送給朋友。從起初的人民教師,到現在鞋店的老闆,龍海腳上依舊是那雙千層底,只想現在的他對布鞋的理解又多了很多。成功就在腳下,腳下的故事還在繼續。

第4篇

在這部電影中,蓋茨是一個不則手段追求商業成功的盜竊者,從而有了微軟在市場上的成功。

而喬布斯則是一個追求完美的工作狂,他讓蘋果成為了創新和好產品的代名詞。直至今日,這兩家企業依然有着不可磨滅的創始人基因,並且競爭博弈。

硅谷的高科技公司是如何孵化的不到25歲的年輕人利用了什麼樣的市場規則,又是如何讓市場規則、讓客户、讓競爭對手形成一個共同體的想找出答案,就去看看這部《硅谷傳奇》吧。

感悟:不同的商業理念,造就不同的公司模式,這也是每一位創業者想了解的,你是想做一個追求完美產品的喬布斯,還是想做一個看重市場,取得商業成功的蓋茨呢

?中國合夥人》講述了成冬青、孟曉駿和王陽白手起家創辦新夢想英語培訓學校的故事,影片借鑑了不少新東方外語培訓學校的故事,黃曉明飾演的成東青人物原型便是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影片很多劇情都是來自於現實生活中新東方三位創始人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強的真實故事。

影片的彩蛋是放了一堆成功人士的照片,除了俞敏洪、徐小平、王強,還有張朝陽、王石、楊瀾,甚至還有老乾媽。

感悟:生活從來都不是如富二代般順遂的,我們活在艱辛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充滿夢想的時代。你不努力一把,你永遠不知道你所能到達的高度在哪裏。

阿甘是一個出生很不幸的人,通常人們總是認為這種人不能成功,在做任何事情過程中。但是,相反,這個不幸的人已經取得許多難以置信的成功,他是一個足球明星,一名戰爭英雄和一個百萬富翁!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重視感情。在影片中,阿甘是十分純潔的形象,而珍妮則成了墮落的象徵。這與原著有着極大的出入。對於所敍述的一切,影片自始自終都是以一種温情和善意的態度來表現的,甚至還加入了詩意化的成分,這使得影片顯得柔和而無傷害性。影片對傳統道德觀念的宣揚和體現。使影片變得易為人們所接受,導演高超的編排技巧和電影語言的運用也使影片十分吸引人。影片的內容為影片商業上的成功提供了保證,而導演藝術上的處理也使得影片更加精彩,這就是影片成功的原因所在。《阿甘正傳》成了美國當年最為賣座的電影之一。

感悟:在踏上這個充滿競爭與排擠的社會之前,《阿甘正傳》教給你處世方的不是與世無爭、息事寧人,而是為目標默默奮鬥、樂天知命。《阿甘正傳》,創業者內心能多一份平靜,少一份浮躁,就已經很寶貴了。

講述了傳奇時尚設計師可可香奈兒的生平,如今象徵着財富的奢侈品牌香奈兒的創始人,曾經居然是一個出身卑微的普通女孩。她進軍高級定製服裝領域,開設了兩家時裝店,chanel時裝品牌正式誕生。

從最初的一家小店,到後來的時尚帝國,香奈兒憑藉自己對時尚的獨特見解和品味,在巴黎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並得到了主流社會的認可。

感悟:現在這個時代的女性,恐怕沒有人不知道coco chanel,更不會有人想到這個世界名牌的創始人卻是個出身貧寒,地位低下,一度落魄的女子。

電影裏有句台詞送給那些堅持在創業路上的人們:勇氣來源於一個人的失敗,與成不成功沒關係。我一路逆流而上,才有今天。

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條,且每一條都不好走,千萬別為了捷徑,走上不該走的那一條,下面這兩部電影將會告訴你:動歪心思創業的後果並不美味。

1930年代,美國處於大蕭條的陰影中,故事就在這個時候開始了。三個因各自的原因顯得是生活中的失敗者,為家人朋友所遺棄,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霍華德靠汽車交易發財,兒子卻在交通事故中喪生,妻子要求離婚;波拉德從小愛好騎馬,而他的家庭在失去一切以後任由他四處流浪;史密斯本是個牛仔,能馴服任何暴烈的野馬,卻也到處浪蕩,無所歸依。他們的馬海洋餅乾也和主人相彷彿,是賽馬中的失敗者,不僅個子比尋常賽馬小,看上去腿也有問題。但是當三個人開始訓練這匹看起來沒什麼希望的馬,人和馬的執著勁頭都顯露出來,他們的堅韌和勝利在那個灰暗的年代給整個國家帶了了希望。

感悟:一個不甘寂寞的商人,從自行車配件維修、到銷售汽車、再到經營馬匹,本身他就是一個創業者奮鬥的縮影、一個努力不息的英雄,自身的經歷成為他演講有力的支持與鼓勵。

第5篇

1972年,易大發出生在洪塘鎮布上村一個家境貧寒的農家,家裏兄弟姊妹多,吃不飽穿不暖成了他兒時生活的常態。因為貧窮的原因,他讀完國中後家裏就無力再供他讀高中。然而,窩在山村裏種一輩子田,又不是易大發所希望的生活。

1990年春節剛過,年方18歲的易大發,懷揣着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跟隨着本地的親友踏上了外出務工的征途。這一走,竟走到了天寒地凍、人煙稀少的新疆地區。在人生地疏的異地他鄉,沒有多少文化、也無一技之長的易大發不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且還因沒錢買棉襖凍得直打抖。天天啃着又冷又硬的窩窩頭徘徊在街頭巷尾找工作,最大的奢望是吃上一碗熱麪條。那日子悽苦得令他現在回想起來還後怕。最後,他只好放棄了找一份好工作的夢想,在一家煤礦廠當起了採煤工人。挖煤炭雖然又累又髒又危險,但易大發在工作中並沒有應付了事,而是兢兢業業,埋頭苦幹。為此,他由採掘工升任為採掘班長,再到工區區長,最後被破格提升為副礦長。

然而,易大發是個不安於現狀的有志青年。1993年,他毅然辭去令一般打工仔羨慕的工作,找到了一家銷售裝載機等設備的公司打工。可公司規定:工資報酬與個人銷售量掛鈎,東西沒賣出去,不但沒什麼收入,而且工作也保不住。為了賣出裝載機,易大發找到一家石油開採公司的老闆展開推銷攻勢。可是這個老闆根本不睬他。他就纏着不放,老闆上班,他就守在辦公室門口;老闆回家,他就守在其住房樓下;老闆去開會,他就甩開膀子跟在老闆汽車後面跑……易大發鍥而不捨地跟了這個老闆10天,老闆終於煩了,就把他帶到公司的供應科,讓他自己去談,一推了之。但供應科不知道易大發與老闆是什麼關係,見是老闆帶來的,就熱情地接待了他,並問他帶來了銷售合同沒有。易大發一聽,忙打電話讓自己的老闆把銷售合同送過來。這家石油公司一下子購買了8台裝載機,易大發獲得銷售提成8000元,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嚐到了做生意的甜頭後,易大發邊幹邊學邊鑽研,並且付諸行動,屢敗屢戰,最終,他憑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頑強拼搏的精神,成為公司的銷售能手和業務骨幹,收入自然水漲船高,與挖煤工和當礦長不可同日而語。

追求無止境。易大發通過打工生涯的原始資金積累和商海拼搏經驗,於1996年創建了自己的公司,主營裝載機、挖掘機銷售與維修和水產養殖。易大發憑着自己頑強拼搏的精神,日積月累的實戰能力、靈活合理的'經營方式以及前期培養的客户資源,市場越做越大,業務量越來越多,知名度也越來越高。

然而,好事多磨。易大發的公司剛有點起色,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公司機械設備銷售量劇減,從1998年到2000年,公司只能保持運轉而已,根本賺不到什麼錢。易大發並沒有放棄,而是堅守陣地,養精蓄鋭去看,等待經濟復甦。2001年,全球經濟形勢好轉,易大發東山再起,一邊經營好公司,一邊到全國各地選點,準備大幹一場。最後,他決定在煤礦多、裝載機銷售量大的寧夏辦廠。2003年初,他將公司從新疆搬到寧夏發展。可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使易大發進的貨銷不出去,而貨款又要按合同支付,公司到了無法運轉的地步,易大發急得無計可施,直到當年7月解禁後。這時,公司的運轉資金只有12000元。可易大發並沒有氣餒,迎難而上,巧拓市場,幾經打拼,渡過了難關,公司不斷壯大,到2006年,公司贏利上百萬元。

這時,富有遠見的易大發又買下幾個煤礦進行開採。由於他熟悉煤礦開採流程,瞭解各地煤價行情,又有穩定的銷售渠道,公司開始日進斗金。到2008年,公司年銷售額5000萬元,利潤達500萬元,上繳税收180萬元。這年,四川大地震發生後,易大發主動捐款20萬元支援災區;這年,在美國次貸金融危機波及中國之前,具有遠見卓識的易大發果斷地賣掉了兩個煤礦,獲利數千萬元。

2008年8月,易大發回到了家鄉洪塘,看到村民們守着幾萬畝荒山和殘次林沒有收益,心裏很着急,一心想着幫助家鄉改變面貌。可怎樣幫呢?他想,何不從農户手中租賃山地栽培高產油茶?一方面可以解決剩餘勞力用工問題,一方面可以帶動當地農民發展種養業。

易大發的這一打算,得到了家鄉政府領導的贊同和支持。於是,易大發又在家鄉揚起了創業的風帆。這年10月,他毅然放棄了在寧夏拼搏成功的事業,攜帶着資金返鄉創業,成立了"宜春元博山茶油開發公司"。一開始,易大發只想租700畝山地試種。後來他得知宜春市委、市政府要大力發展油茶產業、各級政府部門對這一產業大力支持時,決定擴大規模。在當地政府的協助下,2009年10月,易大發共租種了13000畝山地種植高產油茶,建立了油茶、蔬菜、養殖、育苗、農業觀光休閒等生產基地,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吸納安置返鄉農民工就業215人,帶動當地300多户農户開發油茶生產。

由於栽培油茶投資大、見效慢(要五年後才有收益),為此,易大發決定和當地農民以入股分紅的方式,在油茶山上套種花生、西瓜、蔬菜等經濟作物,達到以短養長的目的。這樣,既可以當年獲得經濟收入,又可以肥沃土地,有利於油茶樹的生長。而為解決上萬畝油茶樹的用肥問題,易大發又與江西正大集團、當地農民合作,在油茶基地興建一座養殖3000頭母豬、年出欄肉豬30000頭的現代化大型養豬場。由正大集團提供技術保障、易大發投入大部分資金、農民投資小股資金,並由入股農户選出董事、管理、財務等人員,成立董事會進行科學管理,按投入股份金額分紅。母豬產仔後,分到農户家飼養,豬養大後由公司按市場價回收。如此一來,農户不用掏出現金就可以投資興業、大賺其錢了。同時,利用沼氣做燃料、發電,沼液肥油茶樹、花生、蔬菜等,形成產業鏈,既減少了生產成本,又綠色環保,還解決了大批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 洪塘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回家後覺得鄉親們致富無方,日子得過且過,面貌沒有多大改變,心裏很不是滋味,加上家鄉的投資環境好,於是我就決定把自己所賺的錢投到家鄉來。農民兄弟在家門口打工,既能照顧家裏人,又不耽誤農活,很方便,心裏也舒暢。你別看我鋪的攤子這麼大,但我有實力、有信心把油茶和養豬產業做大做強,幫助父老鄉親們富裕起來。"面對鄉親們"你投入這麼多的資金劃不划得來"的提問時,易大發如是説。事實上,易大發也在毫不吝嗇地回報着家鄉父老。原來通往洪塘鎮布上村的路是條機耕道,易大發回家後,就出資100多萬元,將這條5公里長的沙石路修成了4米寬的水泥路,極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對於這樣一位充滿正能量的創業者,我們為他點贊!而我們的社會也必將湧現出越來越多這樣堅持不懈的夢想實踐者!

第6篇

"10個創業者只有一個能成功,"易趣網創始人邵亦波對大學生創業者提出了忠告,"創業本身是有很大風險的,尤其是年輕人,一定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 邵亦波,1973 年出生於上海,少年時代就讀於上海著名的重點中學―――華東師大二附中。在此期間,他的數學才華嶄露頭角,兩次參加了美國高中數學邀請賽,在全國中學生數學精英中脱穎而出,並在高二時跳級,直接進入美國哈佛大學攻讀物理、電子工程雙學士。他也因此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全額獎學金進入哈佛本科深造的第一人。

之後,邵亦波躋身世界著名的策略諮詢公司―――波士頓諮詢公司。1999年,在邵亦波回到哈佛大學商學院完成mba兩年課程後,他謝絕了美國各大諮詢公司和金融投資銀行的高薪聘請,回上海創辦易趣網,任首席執行官。如今,易趣網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網上交易平台,迄今為止,已經吸引了超過兩億美元的境外投資,成為全國留學生創業企業吸引外資最多的公司。

作為一個年輕的創業成功者,邵亦波並不鼓勵大學生盲目創業,"創業的動機很重要,不能趕時髦,但必須要有熱情。"邵亦波告訴記者,他曾做過三個最重要的決定:第一個是放棄了名牌大學的直升機會,孤身一人到哈佛大學學習物理及電子工程專業;第二個是本科畢業時,放棄了進入物理研究院的機會,轉而進入波士頓諮詢公司工作;第三個是哈佛商學院mba畢業後,放棄15萬美元的年薪和幾乎是唾手可得的綠卡回國,創辦易趣網站。"但這些決定都不是一時的衝動,都是想了很久才定下來的。而且,最後的決定都是我很感興趣的。"

邵亦波説:"一個人要成功的話,一定要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當然這也是他最能幹的事,這樣他就能夠每天都很有勁地去工作。當初學數學,是受父母的影響,並不是我最想做的事;大學畢業後,發現自己其實並不是甘願呆在實驗室裏的,所以選擇諮詢業;後來,易趣網這種商業模式在我大腦中出現的時候,才發現選擇回國創業才是我最想做的事,也是最有幹勁的事業。"

雖然現在事業成功,邵亦波卻表示,創業成功需要20%努力+80%運氣,"技能當然非常重要,但是創業確實需要足夠的運氣,想要一口氣吃成胖子是不現實的。"

邵亦波把自己的成功歸於會"做人","做企業實際上就是做人,做人成功才可以創業成功。"因此,近幾年來,易趣也為上千名下崗工人提供了就業機會,"許多失業人員通過易趣再次創業,學會利用網絡手段賺錢謀生。"

"大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需要一個過程,不能急功近利,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只有抓住合適的機會,才有可能成為成功的創業者。"邵亦波這樣忠告大學生創業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