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體會8篇 《承傳中華傳統文化:我的心得感悟和體會》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W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礎,是歷史和現實交織的體現。從古至今,無數智慧與實踐在其中凝結,啟迪着國人的心靈。在當今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中,重視傳承中華文化,弘揚中華精神,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體會8篇 《承傳中華傳統文化:我的心得感悟和體會》

第1篇

偶然看到央視一套播放的節目《經典詠流傳》,很快便被其深深吸引,節目將古典詩詞與現代音樂相融合,現場觀眾深深陶醉於中華古詩詞美韻之中。其中有一位叫鮑比達的經典傳承人令人印象深刻,他是港台地區著名華語音樂人,作為從小成長在菲律賓家庭、在外飄零了半生的遊子,他以一首改編的《遊子吟》讓全場觀眾淚目。他説:“68歲,一切還不算太晚!這次我會留在這兒......”

沒有想到,古典詩詞竟能穿越千年時空而歷久彌新,放射出無與倫比、燦若星辰的奪目光芒,彷彿有股神奇的力量,將所有人的心緊緊牽連在一起,賦予後人以深刻啟迪和恆久感動。

生活於物質充盈的現代社會,許多人享受着無憂無慮的富足生活,有大把的時間去刷屏、追劇、揮霍,卻少有人能靜下心來,細細品讀這些世代相傳的經典作品,用心感受這些積澱已久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國家領導人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牢記中國歷史、傳承民族精神,需要我們把文化的根脈留住。

領略文化之美。傳統文化擘畫了中華大地美輪美奐的壯闊風景。中國自古地大物博,名勝古蹟、山川景物數不勝數,有山的沉穩、水的秀美,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江南的靈秀、漠北的遼闊,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地的厚重、天空的曠遠,如“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有“飛流直下三千尺”雄奇壯麗的廬山瀑布,亦有“落霞與孤鶩齊飛”聲威古今的滕王高閣……祖國大好河山盡藏於文人墨客筆下,給予我們無限美的享受。

體悟文化之情。傳統文化飽含華夏兒女對美好生活的樸素情感。既有敍述“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懷才不遇的落寞,也有抒發“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建功立業的豪邁;既有“勸君更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離愁別緒,“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羈旅之思,亦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感時傷逝;既描繪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真摯愛情,也表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高雅志趣。古人藉助文學作品巧妙寄寓了自己的充沛情感,抒發了高潔志趣和情懷,令人回味無窮、遐想不已。

傳承文化之魂。傳統文化凝聚着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有的傾注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如“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有的彰顯了包容精神和集體意識,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有的表達了謙恭仁愛思想,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的體現了自力更生、拼搏奮鬥精神,如“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更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精闢詮釋。品讀起來,讓人意味雋永,掩卷而思,賦予後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支撐民族進步的脊樑,是前人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瑰寶。水有源,木有根,守望共同美好的家園,需要我們把文化之根留住。珍愛中華傳統文化吧!將其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或許,這一切還不算太遲!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悟體會8篇 《承傳中華傳統文化:我的心得感悟和體會》 第2張

第2篇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一個民族真正的力量的決定性因素。文化必將深刻地影響一個國家的發展進程,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

許多有識之士不斷地呼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當以文化復興作為靈魂。警惕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斷地在流失!遺憾的是,傳統文化的流失,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異彩紛呈、獨具特色,是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積澱而形成的,不同的傳統文化自然都深深地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敞開國門之後,接受外來文化的衝擊,民族虛無主義思想抬頭,洋節日越來越火,傳統節日漸趨消失;狂熱的舊城改造,令許多國家保護的古建築,竟頻頻遭到拆遷改造的破壞,結果全國形成寬大新道路、高大建築物、千城一面,丟失人文特色文化,丟失特色文化傳統……

在以革命和建設為發展的進程中,我們周邊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文化遺產、大量古代建築,在有意或無意間消失了。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載着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遺產,輕而易舉地永遠離開。許多地方城市建設,缺乏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造成對歷史古城的摧殘;結果,改造成百城雷同、千城一面,缺少民族精髓、傳統特色,丟失傳統文化的新城區……

我們中華民族創造了五千年的光輝燦爛文化,是具體體現在城市鄉村的精神內容功能上,每個城市鄉村有其個性,一方水土養育一方的獨特文化,是一方人的審美、智慧、才華、性格獨特的創造,不可替代。民族文化是一個精神環境,是鄉土情感和愛國情感的載體,是一方歷史經歷的活生生的物證。

馮驥才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提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要用拯救來説,拯救歷史文化名城已經刻不容緩,國家在進行大規模舊城改過程中,城市的歷史特徵、文化風貌在全國正迅速消失,已經到了存亡的關頭。

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傳統正是現代文明的前提與根基。“四書五經”等中華傳統名篇寶典作為其主要載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時下大力提倡“文化全球共享”的背景下,我們更應重視本民族傳統文化當中的“稀有物種”。所以作為傳統經典的“書”與“經”不可丟,必須加以傳承與光大!傳統文化需要保護,更需要在繼承中鼓勵創新,使之適應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文化傳承過程中,書籍擔當着重要角色。讀書的趣味、喜好,可以看作是一個人甚或是一代人文化觀念的價值取向。少年兒童、青年朋友作為未來的主人翁,讀什麼樣的書倍受關注。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讀的書不同,所養之氣也不同。要“養吾浩然之氣”,所讀之書必須得有“浩然之氣”。

大多數的中國人,一般都只是從課本上讀到“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字樣,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和傳統文化做“親密的接觸”呢?不讀《楚辭》,不知其“鋪陳抒情、浪漫想象”;不讀《論語》、《孟子》,不知其“雍容和順、靈活善譬”;不讀《莊子》,不知其“想象豐富、奇氣襲人”;不讀《韓非子》,不知其“鋒利峭刻、研箴析理”……讀“經”,然後方知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當以文化復興作為靈魂。提倡傳統文化教育,要讓下一代擁有對社會的關注、對人性的尊重、對家庭的責任,應有惻隱之心,應有憂患意識,應有赤子之心,應是立足於中國文化基石上有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能力的傳人,以正直、睿智、勇於探索、仁和的形象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我們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藝術,有自己的風俗、禮儀、飲食、建築、服飾等,構成了獨具魅力的人文風景。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了解歷史、教育後人、凝聚國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淨化靈魂的功能。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當以文化復興作為靈魂。希望在全社會形成弘揚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人人都來為這件事貢獻一份力量。

第3篇

人們常説:“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故事源遠流長。”看完了以上的精美展示,相信大家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瞭解。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我國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古代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裏,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正是我們經常耳熟能詳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等,都是我們所熟知的節日。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優秀的東西,我們需要堅守的是傳統文化中那些優秀的富有民族精神的東西,物質文化如國畫、書法、碑刻,精神文化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堅守的。

然而,隨着社會的變革,一個嚴峻的現實是,我們很多傳統節日都被冷落了,誠然,聖誕節、復活節等“洋節”的到來帶給了我們新鮮活躍的西方文化,拓寬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見聞,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如今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似乎對“洋節”過分偏愛從而忽視了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這個農業文明向城市文明、工業文明轉化的時代,傳統節日儀式上的淡化雖難以避免,但節日若是被人們淡忘,甚至尋覓不到一息對傳統節日的記憶,那將是危險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需要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不尊重不善待傳統文化,難免逐漸喪失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堅守傳統文化,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重視的課題。

每一個佳節都寄託着華夏兒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願。在中國,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寓意,每個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都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裏面所藴含的是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智慧的結晶。當下,只要我們記住傳統節日內涵,牢記傳統節日所藴含的深刻韻味,改變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未嘗不可。

當然,堅守傳統文化內涵意在守住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這並不意味着墨守陳規或固步自封,而應是呼應時代、順應發展要求、創新形式和突破。

第4篇

中華傳統文化包羅十分廣泛,內涵極其豐富學習,特別是藴含了豐富傳統哲學,那些簡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閒人的人生智慧總結,這些有助於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與為人處事的原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考空間。同時我回過頭去看自己走過來的腳步,自己的幼稚可笑的思想。每每讀到那些話又聯想到自己的過去,心便有慼慼然,想想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更是唏噓不已。自己原來一直錯得那麼的厲害。像我們大多數人每天追逐個性潮流,沉迷電腦網絡,缺少思考,缺少生活考驗,碌碌無為的一羣人才真正是不會做人!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對學校,對他人稍有不滿就大呼天理何在!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裏,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麼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説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羣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麼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麼。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説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後那麼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慾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麼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儒家學問裏有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性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裏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學服務。

特別喜歡《易經》中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經常用這句話去勉勵自己,交給我們怎樣去做一個人,做好一個強者、智者。我經常在想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兩句就會是一個聖人,又想起温總理在上任時説的那兩句話來勉勵自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那麼精深的文化隨便精研點就受用終生了。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説自己是個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後,我知道一個要有着豁達心胸才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我要尋找我的快樂的精神家園。只要肯於學習,勤思考,相信,總有一天可以達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第5篇

我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我們學習的唐詩、宋詞、四大名著;我們用的文房四寶,我們吃的中藥,喝的茶;還有我們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們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我國的傳統文化數不勝數,隨處可見。

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而我還是最喜歡過中國的傳統節日,

過春節可以收到象徵着祝福和平安的壓歲錢;過清明節可以祭拜去世的親人;過端午節可以吃到香甜軟糯的粽子;中秋節是全家團圓吃月餅、賞月的日子;重陽節是登高、佩帶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傳統節日裏,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端午節。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説屈原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騙,傷心至極,當晚投江而死。人們知道了這個消息時,紛紛趕到江邊,上了小船準備把屈原的屍體打撈回來,可怎麼也打撈不回來了。人們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就把粽子扔下了江,讓魚蝦吃粽子。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稱為端午節,在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粽子吃,以此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我國的每個傳統文化都有它的一個歷史背景或是一個經典故事。中國的傳統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啊!

第6篇

“90後”非遺傳承人楊昌芹,立足傳統文化產業,挖掘“赤水竹編”特色潛力,讓傳統文化為鄉村振興注入靈魂;“網絡視頻達人”李子柒,用文房四寶、琴棋書畫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藝術和智慧;國漫驕傲《哪吒之魔童降臨》取材中國經典傳統神話英雄故事,喚起文化自信……當打之年,“國貨”正當“潮”,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在民間民俗、非遺元素、經典文化中進行創新創意衍生,讓“國潮”風生水起,傳統與創新、經典與潮流的融合逐漸成為文化傳承、守正創新的新步調,中國青年要扛起文化傳承大旗、擔起文化傳承重任,當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

中國傳統文化世代相傳、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並具有獨一無二的民族特色,當代青年要傳承傳統文化,必須在充分了解傳統文化的前提下築牢文化認同的堅實根基,才能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與時下潮流相結合。文化是連接歷史與現在及未來的一種精神力量,傳統文化與時下潮流的結合根本是舊與新、傳承與創新的衝突化解與相互共生,既要全面認識傳統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使傳統文化精髓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也要不斷挖掘、保護、整合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共同的文化”,以共同的價值情感培育起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的基礎。正確價值觀引導正確的文化認同,當代青年應在文化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堅持文化創新,瞭解傳統文化、尊重傳統文化、認同中華文化,汲取中華文化的智慧,在自我發展中既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也充分體現時代精神,讓中華文化展現出經典魅力和時代風采。

從時尚大牌到綜藝節目,從非遺傳承到文創產業的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本土品牌以潮流的方式傳承中國傳統元素及文化,“國潮風尚”在各行各業掀起了一波時代風潮,也成為當代青年喜好的“復古熱”,這是年輕一代對中國文化自信的體現,也是各方力量匯聚推動的成果。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藴含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當下“國潮風尚”的崛起正是以時代創新創造的力量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並在延續中華民族文化血脈中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展現着中華兒女的精神志氣,要對中國文化價值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文化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心,要堅定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激發新時代新時期的文化創新創造能力。“國潮風尚”的背後正是不斷的創新,有一種潮流叫做經典,有一種創新就叫做“國潮”,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的聲音,以開闊的胸襟和兼收幷蓄的態度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在繼承傳統優秀文化的同時,大力弘揚那些跨越時空、富有永恆魅力又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傳播出去,立足本國、面向世界,努力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是中國文化的靈魂和精髓,是以人為本的主體精神,是愛國主義的民族情懷,是仁者愛人的人道思想,是剛柔相濟的堅韌精神,是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等等,從古至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始終指導和推動着中國文化不斷向前發展,繼承和弘揚文化精神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當下,以90後為主體的“國潮青年”正在成為傳統文化精神傳承的主力軍,無論是“國潮”還是“國學熱”“傳統文化熱”,都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和弘揚,當代青年正在用年輕的方式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精華,讓傳統文化永葆青春活力,用傳統定義“潮範”,賦予文化精神以新的時代光芒。

“國潮”背後,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是文化自信的彰顯,也是文化精神的接續傳承,“國潮”趨勢勢不可擋,“國潮”動力堅定而強大。當打之年,講好“中國故事”是中國青年的時代責任,在傳統中定義“中國潮”,青年一代是最重要的角色擔當,中國青年要努力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者、踐行者和傳承者。

第7篇

提到傳統文化,不少人首先想到的也許就是三綱五常。這三綱五常也收錄在《三字經》裏: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三綱五常便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來佔據絕對地位的倫理道德準則。我們並不否定這一倫理道德觀念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已被打上了封建政治統治的烙印,尤其是那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成了維護封建統治最有力的武器,變成了束縛人性的最大枷鎖,但我們決不可否認儒家的這一倫理道德規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正面影響,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發揚光大所起的巨大作用。

就如同《三字經》一樣,個別之處也許與現時格格不入,但《三字經》裏的精粹之言,那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那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依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三字經講要》在序中稱《三字經》之內容涵蓋甚廣,有教學之要、讀書次第、歷史沿革、天文地理、學行典範等等,堪稱是一部squo;國學簡要索引squo;,或者叫squo;中華文化小百科squo;。讀《三字經》,可以引導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 誦讀《三字經》,初步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國青基會在1998年初成立了社區文化委員會,由著名學者陳越光擔任主任,負責組織實施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 而在此之前,1994年我國台灣省台中師範學院的王財貴教授,已開始推行兒童誦讀經典的教育,他認為:我國傳統文化是活潑的、開放式的,從倫理到自然科學,它包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能教會我們思考,開發人的思維寬度。同樣,讓孩子們在少年時代就背誦這些經典作品,不僅能提高孩子的素養,還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讓孩子愛學,會學,掌握好的思維方式。中華古詩文誦讀工程剛推行時,科技部研究中心進行了評估,結果是:94.2%的家長和100%的教師認為背誦古詩文對提高孩子的語言文字能力有好處。

?三字經》行文大致以諧韻編寫,三字一句,四句一組。每四句就像是一首歌,學生易於誦習,鮮明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學生讀來朗朗上口、津津有味。誦讀《三字經》,可以讓學生接觸經典古文,儘管學生對其有些內容不能完全理解,但正處於記憶力和直覺力的發展期的預備班的學生來説,背《三字經》對他們來説卻是毫無障礙,相反可以很好地訓練他們的記憶力。《三字經》是多方面知識的濃縮,具有巨大的價值。學生可以在誦讀中既可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讓他們端正品行,受益終身。最主要的是可以引領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解讀《三字經》,深入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三字經》內容包羅萬象,義理深奧,反覆誦讀,仔細解讀,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禮儀大邦聞名於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仁愛孝悌的傳統美德。《三字經》中 黃香温席孔融讓梨等以禮相待的典故,就深刻的反映了這一點。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常常會忽略親情。呼喚親情,既成了人們心靈的渴求,也是對傳統的迴歸。如果孩子懂得孝悌,就能讓家庭添幾多情趣,多幾許温馨。再者現代社會講究合作意識,合作需要雙方融洽相處,融洽相處的內因便是中國傳統強調的禮讓、謙虛。而不少獨生子女唯我獨尊的心理,一旦固定,要想讓他們成為長期合作伙伴,恐怕很困難。因此,在獨生子女家庭佔大多數的當今社會,培養學生明孝悌、知禮儀的美德尤為重要。《三字經》朗朗上口的語言對學生有着極大的吸引力,深入淺出的語言表現形式,有利於引導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字經》中那些淺顯的小故事更易被學生關注,接受其藴涵的做人道理。

讀書使人明智,大凡成功之士,都喜歡讀書。古有歐陽修枕上、馬上、廁上讀書,成就一代大家。近代林紓嗜書如命,以讀書則生,不則入棺八個字為座右銘來鼓勵、鞭策自己。康有為把林紓與嚴復並列為當時最傑出的翻譯家,稱讚説譯才並世數嚴林。《三字經》裏有許多內容就是教導學子要好讀書: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如囊螢 如映雪 家雖貧 學不輟……《三字經》裏選取著名典故,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告戒學生要好讀書,只有好讀書者方能成為有用之才,而這一點也許就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支柱。

但是僅是好讀書是遠遠不夠的,蘇東坡説得好: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次讀之,書之富如大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豈能盡取,但得其所欲求爾。《三字經》也提倡學子讀好書,儘管文中沒有一句話明確此義,但是書中羅列了許多著名典籍:四書六經三易春秋等無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這些書凝聚了炎黃子孫智慧的結晶。作者羅列這些書實際上向莘莘學子推薦了一批好書,意圖就是引導學子讀好書。而學生在學習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到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這一部分時,可以直接瞭解中華傳統典籍,初步認識一些大家。教師適當的引導,還可以激發學生對經典之作深入探究的好奇心。例如,在講到論語者 二十篇 羣弟子 記善言,教師可以將課內學到的《論語六則》和常用的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色厲內荏等內容串聯在一起講,讓學生覺得這些作品並非高不可攀,鼓勵學生走進原著。

在解讀《三字經》好讀書 讀好書的內容時,實際上還幫助確立學生好讀書 讀好書的觀念。

作為一箇中國人對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不能説了然於胸,也應該有一個清晰的輪廓。《三字經》僅用288字把中國各朝各代的演變一一道來,簡約明晰,學生只要背出這288字沒,就能對中國歷史如數家珍,同時這288字,還言簡意賅地總結了歷史興衰的原因,尤其是一個朝代走向衰亡的原因。如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遊説概括了周朝衰敗的原因,如至崇禎 閹禍後 寇內訌 闖逆變 神器終一針見血地指出明朝滅亡的緣由。

以史為鑑,學生讀歷史,知興衰,可以使自己更加明智。

列寧説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為榜樣身上所具備的品質及他們的成功,最能引起學子的共鳴。《三字經》中的榜樣比比皆是,從温席的黃香到讓梨的孔融,從八旬樑灝大廷奪魁到天才少年祖瑩、李泌,這些榜樣都十分明確地告戒學子:向他們學習,就能有所作為。事實表明,少年人往往把愛把榜樣作為模仿的對象,以榜樣的行為規範自己的舉手投足。學生讀完《三字經》,認識了古代道德典範和古代勤學好學之士,無形中會以他們為榜樣。

如今,繁重的學業壓力,使得一部分學生心生厭學念頭,而《三字經》中那種積極入世,鼓勵莘莘學子奮發有為的基調,無疑一貼清醒劑,給學生帶來振奮。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積極入世的思想, 積極進取情懷,就如爾幼學 勉而致 有為者 亦若是所要求的,可以鼓勵學生在感受傳統文化之時,積極進取。

品讀《三字經》,可以從體驗感悟着手。體驗感悟可以分三步,每堂課學生要有學習啟發,每一階段學生撰寫學習感受,整本書學習結束後,學生暢談學習收穫,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深入領悟《三字經》的精髓,讀懂書中的精神內涵。真正讀懂《三字經》的學生應該能把《三字經》中的要求付諸行動,以行動去體驗,並努力使之成為自覺行為,以實際行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這點來説,《三字經》的影響無疑是深刻的、有價值的、有意義的。

當我們翻開《三字經》,深入那燦爛的文化,研讀那深邃的思想、掀開那悠久的歷史,時,我們更加理解編者了凡在《三字經講要》中希望能協助squo;國家未來的主人翁squo;,成就其學問與人格,將來長大後真正有服務社會、貢獻國家的能力與熱忱。

第8篇

我國自古有東方禮儀之邦美譽,禮儀一直被當作人生的基礎課程,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文明禮儀發展史。孔子曾説過:不學禮,無以立。人在社會中生活,必須學會講究禮儀,才能立足於社會。文明禮儀要注重平時,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有句老話: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國小階段是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的最關鍵的時期。我校的基於傳統文化的禮儀教育正是通過中國傳統文化對國小生進行禮儀教育,來加快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全面健康成長,影響學生的一生一世。在學校的學校現代公民教育的實踐研究 之基於傳統文化的禮儀教育行動研究子課題研究帶動下,作為班主任,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 積累傳統禮儀文化,滲透文明禮儀教育之根本。

從誦讀《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國學經典入手,滲透文明禮儀之根本教育。

?三字經》《弟子規》孩子們雖然在一、二年級時已經背誦過了,但是當時是否理解了呢?卻不得而知。現在重新複習誦讀,五年級的孩子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們每週誦讀五條《論語》,他們就能輕鬆,愉快地完成任務。在誦讀的過程中,他們驚奇地發現:原來《三字經》《弟子規》裏的很多內容大多都來自於《論語》。比如:《論語》中的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與《弟子規》中的弟子規,眾人訓,守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都講到了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就這樣,他們一邊背誦,一邊聯繫舊知,熟記了誦讀的內容,加深了理解,滲透了做人的根本——仁、義、禮、智、信。在誦讀這些國學經典中傳承了我國文明禮儀的文化,明白了許多做人的根本。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文明禮儀行為習慣養成。

1、開展豐富的文明禮儀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 。為了使弘揚傳統美德與文明禮儀教育具體化,生動化,貼近生活實際,真正起到教育實效。我班從三月份開始就開展了一系列的文明禮儀系列的主題班會活動。如:徵集文明禮儀班訓、如何使用禮貌用語、講中華傳統禮儀故事會、文明禮儀小品展演活動、文明禮儀演講比賽和文明禮儀書法比賽活動。活動中,人人蔘與,個個都當演員,人人都背詩歌,既鍛鍊了同學們的表演能力,又生動的對自己和同學進行了教育。活動中,我們討論出了具有班級特色的班訓,評選了最佳演員、最佳課本劇、最具創意獎、最佳演講能手、小小書法家等多個獎項。這一系列的活動增加了孩子們的榮譽感,加深了他們對文明禮儀的認識,力爭要做校園文明禮儀小標兵。

2、利用節日,開展我是優秀好少年系列少先隊活動。三八婦女節和母親節,我號召孩子們在家做優秀好少年,為母親做一件事,感恩母親做孝順父母的好少年;植樹節,我號召學生栽花、植樹,美化環境,做心繫祖國和他人的好少年。愚人節,我讓孩子們談愚人和被愈的感受,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尊重他人的重要,要做誠實的好少年。

這些多彩的活動豐富了傳統文明禮儀教育的內涵,鍛鍊了孩子們的能力,促進了文明禮儀行為的養成。

現代的學生,很多時間都是在學校裏度過的,我們要利用好語文課堂和思想品德課堂這個平台,利用好教科書這個素材,創設樂學氛圍,落實禮儀規範訓練,把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文明禮儀教育有機統一於教材之中,把傳授知識和陶冶情操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例如,毛澤東的《七律 長征》,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徵的的艱難歷程,謳歌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所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可以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的優秀傳統文化作品還有很多很多,如,《夢圓飛天》、《秦兵馬俑》《示兒》、《春望》等,這些內容的教學中我們都可以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學校還要求各學科在教學中都要滲透禮儀養成教育,授課時力求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揮、思想情操陶冶於一爐。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

文明禮儀教育要注重平時,不可今日做,明日不做,必須貫穿於日常的教學管理中,力爭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比如:上課鈴打響後,孩子們要迅速回到座做好上課準備;上課時,要起立站直,向老師問好,並行注目禮;課堂上聽講,坐在板凳上要頭正、身直、腳放平;升國旗時,要莊嚴肅穆,站直、立正、敬隊禮;見到老師,要恭恭敬敬的向老師敬隊禮;與同學相處,要寬容,禮貌用語不離口,等等。平日裏,同學們互相監督,互相提醒,發現做的好的,及時表揚,為其他同學樹立榜樣,發現做的不好的及時給予提醒。並且每週評選一個優秀文明小組和評選一個文明之星,以此來激勵孩子把文明禮儀行為養成習慣。

總之,在學校基於傳統文化的禮儀教育行動研究活動的引領下,在班主任的用心教育下,學生良好的文明禮儀行為習慣正在逐漸養成,學生素質在逐漸提高。我們還要結合爭創文明學校工作,充分發揮班集體的積極作用,來弘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努力提高學生的文明禮儀程度,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小公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