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經濟發展壯大示範案例四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9W

  鄉村經濟發展壯大示範案例四篇

文旅結合,綠色發展。進入新世紀後,xx莊村黨支部通過學習國家環保政策,意識到必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創辦生態、綠色、環保的新興產業。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鄉村經濟發展壯大案例資料,歡迎參閲。

鄉村經濟發展壯大示範案例四篇

篇一

xx省xx市xx莊村:

加強黨組建設 引領發展方向

xx莊村位於呂梁山東麓、汾水河西畔,全村總面積4.2平方公里,擁有300多户居民,近3000人口。村黨委下設8個黨支部,村內有恆鼎建材、盛世酒業、綠色農業、騰飛旅遊等四大支柱產業。

組建互助組,攻堅克難。由於位於鹽鹼灘上,自然條件惡劣,沒有可開發的自然資源,也不毗鄰大城市,歷史上的xx莊村一窮二白。1950年,剛成立的xx莊村黨支部帶領村民組建互助組,成立xx首個初級合作社,幫助村民實現增產增收。之後,黨支部認識到,想要長遠發展,必須先治理鹽鹼地。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合作社抽調了30個最強的勞動力拉犁耕地,100個勞動力用钁頭刨地,至此“百把钁頭鬧革命”的故事在當地傳為美談。經過連續多年苦幹實幹,2000多畝鹽鹼灘變成了高產穩產的良田。

雙層經營,共同致富。20世紀70年代,xx莊村黨支部創造性地提出了“三田到户、五統一、一集中”的雙層經營聯產承包責任制方案。村集體全面推進農田林網化、種植科學化、作業機械化。為進一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xx莊村的黨員幹部集中精力為集體辦企業、為羣眾搞服務,形成了“農”字號產業一條龍。

文旅結合,綠色發展。進入新世紀後,xx莊村黨支部通過學習國家環保政策,意識到必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創辦生態、綠色、環保的新興產業。生態農業旅遊園、村史展覽館、三晉民俗體驗地等第三產業不僅帶動了鄰村經濟的發展,還使xx莊村先後榮獲了“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全國首批旅遊模範村”“全國全民健身户外營地”“中國最美生態旅遊村”等稱號。

以集體主義精神為支柱。xx莊依靠集體的力量,從一塊貧窮落後的鹽鹼灘變為農村城市化、村鎮園林化、農田林網化、生活現代化的富裕村,孕育出了以“愛黨愛國的情懷、集體主義的思想、先公後私的品德、艱苦奮鬥的作風、改革創新的意識、科學發展的理念”為核心內容的xx莊精神。同時,通過大力開展“説文明話、辦文明事、做文明人、建文明村”主題宣傳活動,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鼓舞身邊人,把集體主義精神融入到村民日常思想行動中,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篇二 

xx省xx市秧xx村:

健全組織網絡 抱團發展優勢互補

xx市巴州區曾口鎮秧xx村和椿樹村是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人口占總人口近30%,隔着一條東溪河,對面的壽星村則是以中藥材和果蔬而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長期以來,三個村在經濟發展上各行其是,貧富差距也愈發明顯。在xx,像這樣地域相鄰但資源無法共享的村子還有很多,傳統的村級黨組織設置不僅增加了運行成本,還人為阻隔了生產要素流轉整合,嚴重製約了現代農業產業發展。

強化組織引領。xx市以村級黨組織集中換屆為契機,在壽星、秧xx、椿樹3個村試點組建聯村黨組織——東溪河黨委,下設果藥種植、生態養殖、果蔬種植、鄉村旅遊4個產業黨支部,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由地域型向功能型轉變。

發展集體經濟。聯合黨委把發展村集體經濟,增加羣眾收入,帶領羣眾共同致富作為核心任務。一方面,依託壽星村良好的產業基礎,在該村建立果蔬冷凍庫,搭建電商銷售平台,將優勢產業延伸到其他2個村;流轉土地4000餘畝,發展果蔬、藥材、水產等特色產業2800餘畝,推動特色產業集中連片、規模發展。另一方面,實行“示範基地+農户”“協會(合作社)+農户”產業推進模式,把分散農户組織起來,將零星產業連接起來,讓支部在前面引路,讓產業為發展鋪路。

加強幹部培養。針對抓黨建助脱貧工作中遇到的幹部難選、人才難留、示範引領作用難發揮等突出問題,xx實施頭雁培育、能人回引、先鋒率帶、結對幫扶、黨羣共建、雙向激勵、村社治理、功能提升等黨建扶貧“八大計劃”,拿出“繡花”功夫,做精做實黨建扶貧各項任務,確保抓黨建促脱貧針針精準、落到實處。

此外,整合公共資源、完善運行機制、集聚生產要素的生動實踐,也是東溪河黨委構建以農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新型基層治理體系所進行的有益探索。東溪河黨委通過組織機構一體設置、產業發展一體規劃、基礎設施一體建設、公共服務一體推動等舉措,有效提升了強村帶弱村的能力。

      篇三

xx省xx市xx村:

彙集集體智慧 實現共建共享

位於遼寧xx市的xx村堅持集體經濟與民營經濟同步發展,農工商旅一體化推進,建成了以萬畝果園為代表的特色農業、以金翼鈦業為骨幹的規模工業、以鳳澤市場為購物中心的現代商業、以賞花摘果為品牌的鄉村旅遊產業。xx村堅持以人為本、生態興村的發展理念,實施治山治水、污染防治、村莊綠化、舒適宜居等環境建設,弘揚“幹”字精神,培育鄉村文化,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改革開放前,xx村是xx村有名的貧困村,“八山半水一分田”,村裏沒有一項集體經濟,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1980年,新上任的xx大隊大隊長在全村黨員羣眾大會上許下了“讓全村百姓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好日子”的承諾,時至今日,xx村成功兑現了當初的承諾。

黨組織政治引領,羣眾積極參與。為了改善xx村的生態環境,村組幹部、黨員等120餘人在40多天內,建成500餘畝標準果園。第二年又組織全民大會戰,修建環山梯田。在十餘年間,xx村先後組織大小會戰近百場,出工10萬多人次,治理荒山20多座,修建了環山作業道近百公里、綠色長廊18公里,栽種果樹100多萬株,建成果園2.6萬畝,整治溝壑70多條,開掘人工運河年蓄水量40萬立方米,並在沿溝沿河兩岸大量栽植景觀樹。山青了、水秀了,村容村貌和生態環境得到徹底改觀,xx村被評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村。

創新思維,開闢新路。村幹部做通老百姓思想工作,以返租倒包的方式,集中一家一户的田地,由村裏統一種植附加值高的藥材五味子。在提高土地規模經營效益的同時,把全村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安排他們全部到村辦企業工作或進城經商。經過多年的精心培育,xx村陸續建起了農業高科技示範園、滿族風情園、知青點等接待服務設施,打造了花果山、藥王谷、影視城、仿古新村等核心景區,建設成了集賞花摘果、養生休閒、知青文化、影視文化為一體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特色農業休閒觀光目的地,並被評為“中國最美鄉村”。

學習中央文件,尋找發展機遇。xx村興辦了多家企業,形成了農、工、商、貿、旅一體化發展道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助力村民走上共同致富之路,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和滾動式發展,村民過上了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日子。

      篇四

xx省xx市xx村:

        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引領三產融合發展

生態循環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方向和重要標誌。近年來,xx村秉承涵養生態、優化環境、保護“三農”的理念,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引入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走出了一條具有xx特色的一二三產融合互動發展道路。

全程機械化,14個農民種地2200畝。如今xx村裏的年輕人願意紮根農場,甘當職業農民,很大程度上源於機械化生產。近年來,xx村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購買了現代化農機具100多台(套),實現了稻麥生產的全程機械化。耕地有開溝平整機、育秧是工廠化集中育秧、插秧用插秧機、施肥靠自動化施肥機、打藥有自動化植保機、收割有聯合收割機、稻穀晾曬靠烘乾機……在xx合作農場,由於實現了全程機械化,2200畝農田的種植管理任務,僅需要14個農民就可以全部承擔下來,更好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發展循環化,“田養畜、畜肥田”產業鏈成型。2014年,xx村成立金倉湖股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設秸稈飼料廠,在全國開創工廠化秸稈發酵飼料生產,並在2016年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經過一年多時間的運營,xx村藉助國內外科研力量,在研製生物發酵飼料方面,已取得較好成效,他們將原本為廢料的稻麥秸稈收集後,加工製作成牛羊飼料,實現了秸稈綜合利用的最佳選擇——過腹還田。秸稈加工成飼料,讓xx村多年來努力發展的“田養畜、畜肥田”循環生態農業產業鏈正式成型。

經營產業化,全村農業年產值超億元。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土地經營收益最大化是xx村發展循環農業的首要目標。近年來,xx村通過開展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生產,產業化經營,走出了一條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促進了種植業、養殖業協調發展,全面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獲得了畝均綜合效益超萬元的高經濟效益。

浙江三門縣:上下同欲拔“窮根” 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

三門縣510個行政村中,經濟薄弱村達349個,約佔總數的68.4%。全縣經濟發展不平衡,留下來的經濟薄弱村受資源不足、人口外流、思想僵化等問題的影響,成為轉化的“老大難”。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縣上下以時不我待、分秒必爭的緊迫感堅決消除經濟薄弱村,堅持由上率下、統籌佈局、多級聯動,書寫了經濟薄弱村整轉的“三門經驗”。

縣級領導齊“包抓”。縣委提出“消除經濟薄弱村大會戰”行動,建立了縣四套班子領導、鄉鎮部門和企業單位包抓的轉化制度和責任考核制度,30位縣領導分別聯繫1個薄弱村,20名鄉鎮(街道)黨政正職分別包抓1個薄弱村,40個縣級部門分別幫扶1個薄弱村,37家骨幹企業分別結對1個薄弱村,層層落實責任,逐級傳導壓力。在縣委主要領導的帶動下,全縣四套班子領導和相關的黨政負責人脱下皮鞋、換上跑鞋,同上火線、以上率下,帶動部門、鄉鎮(街道)、行政村狠抓落實,成功轉化了一個又一個經濟薄弱村。

鄉鎮部門爭“前鋒”。縣領導帶頭的同時,還需更多幹部撲下身子真抓實幹,進而有效促進薄弱村轉化。因此,三門把全面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工作列入鄉鎮(街道)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責任制考核和縣直部門年度工作考核,鄉鎮領導幹部包抓薄弱村消除任務未完成的,或者部門領導幹部支持配合不力的,一律不得調動提拔。面對這一“軍令狀”,鄉鎮和部門想方設法因地制宜,在消除薄弱村工作中爭做“先鋒”。

村級亮出實招摘“窮帽”。農村是經濟薄弱村整轉大會戰的主戰場,村幹部、黨員就是會戰的排頭兵。要建強這支部隊,關鍵是選好“班長”。村社換屆,則是選好“班長”的最好契機。為此,該縣明確村社換屆要做到“好、穩、清、快”。就是要把雙帶能力強、羣眾認可度高、執行力度大的羣體選為村“兩委”幹部。在村班子和全體黨員的共同努力下,全縣349個薄弱村紛紛亮出了“摘窮帽”的實招,各地形成了百花爭鳴、齊頭並進的良好態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