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心得體會4篇 "幸福教育: 探尋快樂的教育之道"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W

幸福教育是當下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其關注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內心的幸福感。本文將從多角度探討幸福教育的實踐經驗與心得體會,希望為讀者提供有益的教育參考。

幸福教育心得體會4篇

第1篇

曾經有人形容教師是“教書匠”,更是“窮教書匠”,一個“匠”字揉進了多少教師的心酸與委屈。後來又有人形容教師“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個“師”字讓多少教師挺起胸膛。這一“匠”一“師”的變遷便是教育這個行業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學習了王局長的講話精神後,我更深深感到這股春風何其柔,何其暖!

曾看過一些報道“教師被學生毆打”,“教師遭受不公平待遇,“教師被家長辱罵”……一度心灰意冷只想吶喊“還教育一個尊嚴,給教師一個公平”,只是我只是一個小小的教育者,我的聲音早已淹沒於人海,更何況我也只敢在心中吶喊。

我以為我就永遠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小教育者,在農村這片本該沃土的地方枯萎,幸好我聽見了來自上層領導的英明決策“幹出成績,你不一般”。局裏給我們教師施展才華的機會:“教學大比武”、“十佳青年教師評比”、“三名帶動”……實踐拼出真實力,這不僅僅是榮譽,更是教育的活力!

上到國家領導,下到區級校級領導都如此的重視教育,我們教師的權益怎能還會沒有保障?教育部門的決策,社會人士的認可,都讓教育重現活力!而我也終於明白:尊嚴,不是誰給的,是掙的'!教育的尊嚴需要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在正確的指引下拼盡全力掙得並維護的!

人們常説“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教育又何嘗不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要做的便是傾心灌溉,靜待花開。

王局長講話中指出我們工作取得的成績,但這並不是“花開季”,教育沒有終點,我們無法停歇!有人將老師比喻成“春蠶”、“蠟燭”,我們豈能對不起這樣的稱呼。

這一路走來我都在追求四個字“問心無愧”,坦白講,時至今日,我仍無法説自己做到了,我混淆了敬業與奉獻的深意。都説敬業與奉獻是一對孿生姐妹,敬業與奉獻都是付出,可是我卻忽略了付出的程度,付出時的心情。我週日定好自己下一週的課程安排,我努力的想要把自己所學傾囊相授,卻為孩子們的貪玩而揪心,為學校的活動打亂我的計劃而苦惱,甚至有時候會覺得孩子們不懂得我的付出而生氣,對於這些情緒我理解為人的正常情緒,只是後來我看到“奉獻”這兩個字,我才明白:也許我只是對工作敬畏,我只是一個稱職的老師,卻沒有做到心無旁騖的付出。

“奉獻”即為“恭敬的交付、呈現”,我慎思我雖勉強做到了王局長所説的“六心”只是沒有恭敬之心,我如何將自己的敬業説成是奉獻呢?

“教師好啊!一年工作半年假”這也許是很多非教育專業人士對於教師這個職業的認識,可是若説休息便是幸福,那人生還有何樂趣?

王局長講話中指出我區未來教育的輝煌明天,想想都會在夢裏笑出聲來。教育的明天需要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傾力付出,帶着美好的希冀,播撒今天的汗水,收穫明天的碩果累累,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桃李滿天下”,這個詞現在來説未免有些早,可是看到自己的學生成功破解一道難題,為自己的學生擦乾掛在眼角的淚水,看着自己的學生哪怕畢業還能想起自己,想着他們曾留下的美好回憶……這難道不是一種幸福?

假期出去旅行,把所見所感傳達;休息時看一本書,將書中知識播撒;外出學習是,汲取豐富營養……這些難道不是幸福?

都説“教育者壽命短”,我一點不介意,有意義的活五十年總好過無所事事的賴一百歲,做一個幸福的人,做一個幸福的教育者吧!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幸福教育心得體會4篇

第2篇

暑假期間,仔細閲讀內爾·諾丁斯著、龍寶新譯的《幸福與教育》一書,深受啟發,感慨良多。其中一句話“因為教育是一個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變得更完善的職業,而且,只有當教育者自覺地完善自己時,才能更有利於學生的完善和發展”內涵豐富,值得回味。這句話告訴我們,教師幸福,就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學生也就會感到幸福。沒有教師的幸福感,就很難有學生的幸福感。因此,教育事業需要幸福的教師!

我認為,首先要有“苦中作樂”的觀念。對待工作、生活的態度決定着幸福的心態。教師工作辛苦,條件艱苦,生活清苦,承擔的教學任務重,承受的教學壓力、家長壓力、社會壓力大。我們必須認識到教師職業所擔負的沉重壓力和超負荷付出,同時,應該認識到,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雖不是處於社會的上流,但是衣食無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們每個人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平常可以傾聽音樂,欣賞作品,交流想法,這是精神世界中的補充和裝點。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個教師都是自由的、獨一無二的人,“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在三尺講台上盡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因此,我們要不斷調整自己心態,發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苦為樂,苦中作樂,不管壓力輕重,每天給自己一小段閒暇,不讓幸福遠離自己。

其次,要有一顆平常之心和寬容之心。幸福是一種感受。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教師缺少平常心,就會對學生提出過高過嚴的要求,就可能失去耐心、細心、冷靜和理智。有這樣一句話:“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不完美的人引領着另一個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過程。走進我們的學生中去尋找自己的幸福,雖然孩子們淘氣貪玩,反覆叮嚀的話兒不聽,糾正幾遍的錯誤,接連又犯;桌椅擺放歪了,作業又忘了了……但我知道,這就是孩子,孩子怎能不犯錯?孩子各有差異,怎能整齊劃一?懂得了這些,我會悄悄地告訴自己:少一點挑剔,多一些理解;少一點批評,多一些微笑——讓學生在我們的理解中成長,讓我們在自己的寬容中幸福。

再次,還要有一顆感恩之心。太陽每天都是新的。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其實都有積極的一面。生活中,值得我們敬重與感激的人或物很多,感恩是一種樂觀的人生態度,是知足常樂的心態。作為一名教師,如果能懷着感恩之心去看待孩子:會被孩子們眼中飽含的渴望和純真所鼓舞;被他們的尊重和認可感到身心愉悦;被節日裏的卡片、小禮物所深深感動……此刻的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們是如此可愛,生活是如此美好。一個幸福快樂的教師,才會有一羣幸福快樂的學生。

其實不管是平常心、寬容心,還是感恩之心,只要你擁有陽光般的心態,就會少些煩惱多些快樂,將教育視為一種藝術,樂此不疲雖苦猶甜,那麼你就能夠擁抱幸福!我想,這是幸福的開始,我相信,我們每個教師都在延續着這份幸福。

第3篇

?幸福教育論》是劉次林先生的博士畢業論文,很有理論高度,對於我來説是生澀難懂的。我是硬着頭皮讀的。雖然書中有許多地方我弄不明白,但是我仍感到受益匪淺。在書中,劉次林博士用全面的人性觀界定了哲學和教育學意義上的幸福概念;提出了幸福與教育具有天然的內在聯繫,“幸福是教育的終極目的”;作者用豐富的實踐材料揭露並批判了當代教育忘記、違背、傷害學生幸福生活現象,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觀點。

我覺得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是很有必要讀一讀《幸福教育論》。因為這本書對於我們幹好教育事業是很有裨益的。

人人都追求幸福,熱愛幸福。那麼,什麼是幸福呢?由於價值觀和人生的體驗不同,每個人的看法也存在着差異。有的人認為有錢就是幸福,不是有首歌唱道“有錢的當老大”嘛;有的人認為擁有自由就是幸福,這個在高牆內的人深有感觸;有的人認為享受親情最幸福,不信,你看那街頭徘徊的一個個孤獨的身影,他們憂鬱的眼睛充滿了恐懼;有的人則留戀官場裏紙醉金迷的威風,為此低頭哈腰也樂此不疲;再有那五星紅旗下手捧鮮花的體育健兒,在莊嚴的國歌聲中,品味成功的喜悦。劉博士認為“幸福就是人的根本的總體的需要得到滿足所產生的愉快狀態。”他指出幸福是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倫理幸福三者的辯證統一;是人性諸要素的平衡和優勢的統一;是人性諸要素質和量的統一。教師是一個特殊的羣體,所從事的職業也有別於其他。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不可能去爭權奪利、紙醉金迷,註定要平淡一生,但不意味着我們沒有幸福相伴。當學生肅立向你敬禮,真誠的説:“老師好!”時,你不感到幸福嗎?當對着畢業照,一個一個的回憶學生曾經的點點滴滴時,你不感到幸福嗎?當教過的學生在假期裏來看望你時,你不感到幸福嗎?

幸福在於體會,品味,每個人的幸福滿足不同,每個人看待幸福的態度不同,自然,若要滿足每個人的幸福似乎太困難。有話説:知足常樂,我想對於幸福我們也該如此。首先教師要自己懂得幸福,珍惜幸福,工作雖然有點累,但同時也快樂着,幸福着,只有我們教師持有一顆幸福的心,我們才能把幸福傳遞給學生,才能交給他們幸福的感覺,才能教會學生抓住幸福。在珍惜現有的幸福的同時,我想我們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創造幸福,如開展情感系列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幸福,只有我們不斷創造幸福,才能夠永遠享受幸福!

?幸福教育論》是一本層次很高,很深奧的教育理論書籍。要真正讀懂讀透,確實非一朝一夕之功。我們要經常不斷的翻閲,並且在教育教學中去實踐去融會貫通,去不斷探索,相信總有一天能真正領悟其精髓,我們的教育也會展開一個新天地,到達一個新的高峯,我們和我們的學生也才能真正與幸福同行。

第4篇

10月21、22日我有幸參加了吉林省永吉縣家庭教育專家講座,聆聽了趙剛教授《國際視野下的家庭教育》和崔宇教授關於家庭教育方面的講座,讓我對於我的教育事業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對於家庭教育對於孩子成長成才過程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體會。關於家庭教育的學習讓我真真切切感到家庭教育對於一個孩子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下面,我就從這次培訓給我的感觸來談談我的一些心得。

先談談家庭教育的現狀。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必須是良好的學校教育與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結果。然而,教師們常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學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週,難以抵擋家庭消極教育一天。在我們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當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a、“望子成龍”型,b、“重視分數”型,c、“順其自然”型。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現實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龍”和“順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癥結所在。所謂的“超現實性”,是指家長不能正確、客觀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們往往對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種過高的估價和希望,常常用鄰居、同事、朋友的小孩的優點去評判自己孩子的成敗,從而導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只有當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們的教育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學校要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和家訪,全面指導家庭教育。孩子是培養教育的對象,不把孩子當寵物,不要剝奪孩子的權利。賞識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賞識孩子所取得的點滴進步,甚至要學會賞識孩子的失敗,讓孩子感到家長永遠是他的後盾。在提高家長認識的基礎上,採取統一的內容,統一的標準來進行教育與評價。學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麼做”。學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實踐為重點,及時反饋,樹立榜樣,找出差距,從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學校包打天下”的被動局面。

經過兩天的學習,讓我覺得,對於家庭教育,我還有許多知識要學習,但是,從這兩天的講座中,我卻學到了很多,我會將所學到知識應用到實際中,身為母親的我,不僅在學校教育學生,回到家也同樣教育自己的子女,我相信這次家庭教育專家培訓的學習是幾代人都享不盡的充電之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