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蔣勛説唐詩》有感唐詩蔣勛説讀後感6篇 蔣勛解讀唐詩:深入詩意,發現韻味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1W

《蔣勛説唐詩》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圖書。蔣勛巧妙地將唐詩表達的情感用通俗易懂的話語解讀出來,使得讀者更容易理解並領略到唐詩的魅力。在閲讀這本書後,我不僅更加了解唐詩的文化背景和藝術特點,還深刻感受到唐詩所表達的情感在今天同樣能夠觸動人心。

讀《蔣勛説唐詩》有感唐詩蔣勛説讀後感6篇 蔣勛解讀唐詩:深入詩意,發現韻味

第1篇

唐詩的文學成就之高是毋庸置疑的。蔣勛是美學大師,詩、書、畫俱全,文學作品也頗佳。《蔣勛説唐詩》,這樣一本書的讀後感,我很難説出專業的見解,只能是信口雌黃。

在我所接觸到的詩歌解讀的書籍中,蔣勛是我最推崇的。他從多種角度解讀了唐詩的魅力,把唐詩的璀璨光芒投射到讀者的眼前。我只能把書中關注到的點呈現出來。

首先是蔣勛對文學的獨到見解(如果他是引用了別人的話,請恕我見識少。)“那些積累了很長時間,和我們的身體、呼吸已經有了共識與默契的語言和文字才叫文學。”文學是有生命的。他不但同於文字記載。只有真正的文學才能夠代代的流傳。在我10歲那年,家裏造房子的時候,借住在村裏一户人家。在他家發現了一副撲克牌,每一張撲克牌上都有一首不同的詩,每天晚上媽媽陪我背撲克牌上的古詩打發時間,近兩個月的時間,房子蓋好,我把五十四張撲克牌上的古詩也背完了。當時就是無意識的,喜歡這些有節奏感的語言,沒有帶任何功利的把它背了下來。後來對我的語文學習有了很大的幫助。“詩如果不能跟生命對話,就真的味同嚼蠟。”“文學世界最迷人的地方是每一個生命都有不同的自我完成的方式。”“我想文學的有趣之處就在於是一種狀態的再現,不一定非要把事情講清楚,講的太清楚就是論文了。”

第二是蔣勛慧眼選詩。他把濃墨重彩留給了《春江花月夜》,留給了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

記得讀中師的時候就背過《春江花月夜》,覺得這不像一首古人寫的詩。“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是每當月圓之夜,都在人們心底浮現的詩句,讓人的心沉靜下來。人不由自主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時初照人?”當我們在一定的情境當中,很多儲存在我們心裏的零散、模糊的詩句,在生命的某些經驗中會忽然活過來,因為情感從來都是相通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第三,蔣勛充分解讀了唐詩的豐富。1唐詩的開闊。“何處春江無月明”是空間的跨越。“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是時間上的跨越。“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心理上的跨越。

2唐詩的浪漫與灑脱。“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的兒女情長;“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的不羈;“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信念。

4唐詩的深情。杜甫對李白的友情,“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家國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他鄉遇知音的惺惺相惜;“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對生命的眷戀。

唐詩是美的。“願逐月華流照君。”但願化成一片小小的月光,流轉到你的身上,相隔千里萬里,中間唯一可以連貫的東西是月光。當你身邊有人離開的時候,可以給他寫上這句詩,表達你對他的牽掛。讓我們偶爾遠離及時通訊工具,留一點距離,留一點空間,留一點時間給唐詩,去感受那個迷人的世界。

讀《蔣勛説唐詩》有感唐詩蔣勛説讀後感6篇 蔣勛解讀唐詩:深入詩意,發現韻味 第2張

第2篇

?蔣勛説唐詩》作者為蔣勛。早在高一時,語文老師便推薦過此書。然而快高三了,我才翻開此書。

除了第一講概述唐朝及其文化,第二講賞析了《春江花月夜》外,其餘幾講都是圍繞某一位詩人展開。當然,《春江花月夜》似乎也是圍繞着張若虛展開的。不過第二章主要講的還是本詩的內容。

“春江花月夜”連用五個意象。在詩中也可以看出,五個意象之間,各有一個隱藏的“逗號”,不能將其中的任何兩個或多個意象連起來。這便是尊重五個主題的獨立性。有次也可以看出其實唐詩,也是在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生命個體也包括了有生命活動的,比如“花”,也有沒有實際生命活動的,例如“春”。

在《春江花月夜》裏有這句詩“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是對歷史的追問。蔣勛作者覺得這是哲學上的追問,忽然把人從現象中拉開抽離,去面對蒼茫的宇宙。這便是對遙遠時間的追溯,甚至可以説是質問。這跟現在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一問題,也極為相似早在春秋戰國,屈原的《天問》在吶喊地問一個又一個自然現象。古人在由衷地,發出科學,或者説是哲學問題。

唐詩,也很開放,似乎沒有多拘束。我很想問,白居易究竟有沒有看見過楊貴妃從温泉裏出來的樣子,或者説在《長恨歌》裏的“温泉水滑洗凝脂”是不是他的想象。此後,就很少出現如此的描寫了。這也是對唐代美學的一種反應吧。

寫現在看起來是“情詩”的李商隱,在這一講裏,有一個標題,叫“晚唐的生命情調”,聽着挺傷感的,因為又到了一個朝代的盡頭。寫下“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內心是如何的?看起來有些豁達,畢竟心有靈犀的人還是有的,看起來又有點傷感,心有靈犀之人,究竟在何處呢?李商隱用多情女子的口吻寫下,看起來心事重重。古人的內心,無論男女,尤其是詩人,其實都是很細膩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不也是這種生命狀態嗎?

不過在此也不得不説,依我愚見,古詩中題材過少,以愛情,親情,思鄉,邊塞,被貶官之後的所見所感為多。精神生活在唐朝,也沒那麼充實啊。

第3篇

“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們的共識,這六個字簡單地概括了唐朝、宋朝、元朝的文學走向。比起宋詞和元曲,我們最熟悉的大概就是唐詩。從小到大,背得最多的就是唐詩,隨隨便就可以來個一兩句。

把唐朝和詩緊密聯繫在一起,是因為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唐代是詩的盛世,是詩的黃金時代,彷彿是在履行某種約定,那麼多詩人同時誕生,點亮大唐寂靜而又黑暗的天空。唐詩的美不在於它的詞藻、技巧、形式,而在於它獨特的感染力。上至皇朝,下至民間,幾乎每個人手上都有一本《唐詩三百首》,即使是不識字的白丁,都可以在看戲時接觸到唐詩,認識唐詩。唐詩不僅影響了鴻儒,也通過戲劇在白丁的世界產生了影響。

古代中國是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人依賴於土地,土地依賴於人,農業倫理就是這種社會形態下自發形成的產物,只相信安排好,規定好的東西,不是自己憑本事得來。人們都抱着“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的佛繫心態,把最真實的自己逐漸從心裏剔除,變成了這個社會下人人都該有的樣子。

唐朝是個”放飛自我“的'時代,既有北方胡人的豪情,也有江南歌女的柔情,不存在所謂的農業倫理,只存在一種”物競天擇”的生命狀態。生命就是要把極限發展出來,是非常個人化的東西,可以説唐朝是唯一一個覺得美可以被大聲讚美的時代。

以農業倫理的角度,康太宗的身份壓根不足以登上皇位,更別説是封建男權附屬品女帝武則天了。但以非農業倫理的角度,身份,性別不值一提,想要皇位?各憑本事。你要當這個朝代的統領者,首先就要讓人服氣,心計謀算也好,武力謀算也好,都是你成功的路徑。人定勝天,才是非農業倫理的精闢概括,也是遊牧民族的文化。當這種文化與唐代文化互相觸合時,唐代的政權形態與之前的朝代就有很大不同,這個時代給了武則天坐上那個至高無上的龍椅的可能性。

李白和杜甫剛好跨越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成為兩座高峯。他們只相差十一歲,個性卻明顯不同。我們稱李白為“詩仙”,稱杜甫為”詩聖”。“仙”是個人化的自我解放,“聖”則是個人在羣體生活當中的自我錘鍊。如果我們想安慰自己受傷的心靈或在前途迷茫時,可讀李白的詩,如果我們想研究詩歌,品味語言,可讀杜甫的詩。

李白是天才沒錯,但放在今天,他未必受到全民的崇拜。我們現在的崇拜,只是停留在他的詩歌層次上,真分析起這個人來,他的缺點一天一夜都説不完。他為人狂放不羈,依當下來看,崇尚謙虛的中國會接受這樣的“狂人”嗎?用俗一點的話來説,説好聽點,他是“天才”的特性,説不好點,他是目中無人,以下犯上的典範。

再者,所有人都知道李白不屑參加科舉考試,但有資料表明,他是由於户籍問題,連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都沒有。縱然他千不好萬不好,他也依然是國民心目中的“白月光。”。

他用他的狂放不羈,一腔熱枕去擁抱生活,想要用温暖的赤子之心去驅散冬天的寒冷。他醉酒詩千篇,句句是經典,小時候,讀着李白的“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明,低頭思故鄉”沒多大感覺,也就迎着詩歌意境湊巧看了一眼窗外的月亮,”月亮好圓,哪來的霜?”一粒種子埋在土裏久了,也會變成參天大樹,現在的自己,回首再讀那“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詩句,卻不免有些傷感,仰頭望着明月,皎潔的光灑在窗稜上,隱隱約約間,似看到記憶中的故鄉的模樣。

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讀着李白的同一首詩,或喜或悲或惆悵,不同以往,恐怕這就是李白的詩歌魅力所在。我們並非“厭恨”他的狂放不羈,而最“厭恨”他可以輕輕鬆鬆揮灑幾下,藉着酒勁把墨吹乾便可成詩,卻在中國的詩壇上有着無人撼動的地位。

我們妒李白,妒其的天姿不凡,妒其的狂放不羈,妒其的人生態度,也哀已不幸,怒已不爭,什麼時候有李白一半的卓姿就好了?

第4篇

蔣勛大師是一位在美術上頗有成就的一位藝術大師,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而自己用佈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想必於此,蔣大師才會將這位有山水田園詩人、畫家稱號的王維在他的《蔣勛説唐詩》中作為第三章節來講,並且提到了李白之前。

蘇軾稱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的這一成就其實是從他的中年才開始的,時至今日,恐年少的王維也難以想象那年安史之亂是他少年夢想的一個幻滅,同時也是他另一個山水田園詩派的一個開端。少年王維是一位有志青年,年少精通音律、好畫作、通詩賦,並且如同所有年少之人一樣,胸懷大致、傲視羣雄、所向披靡。如《少年行》就是他年輕時的代表作,把他的個人壯志顯現的淋漓盡致:好一個“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好一個“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一身能擎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這首詩同時也是唐詩貴遊文學和俠的精神的充分體現。

王維人到中年時,隱居藍田輞川,當時的他也許只想遠離朝政、遠離喧囂、隱居山林、靜心修行,沒想有才之人卻開闢了唐詩新派,並一舉成為唐朝山水田園詩的鼻祖。初看這一時期的力作,王維用他常有的五言和五律對自然山水進行了白描,但經過蔣大師的解讀,讓我們發現這山山水水的平淡背後,還寄託了詩人對自然的認識、對生命的領悟。如《孟城坳》“新家孟城口,古木餘衰柳。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前一句是對新家孟城口衰柳的描寫,後一句寫出了王維覺得生命裏面有種無奈,對生命有種哀傷,這種體驗正是他經歷過開元盛世,看過繁華之後的一種內心的感悟。再如《辛夷塢》中“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户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山中的辛夷花在綻放那紅色的花萼,花開花落,本該是一種自然的常態,蔣大師的解讀中,王維又向我們道出了一種人生的狀態:我們能不能找回自己對自己發紅萼的時刻,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在無人問津的時候,是不是一樣可以花開花落?又如《欒家瀨》中“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王維描寫的依舊是簡單的秋雨、急流、白鷺之景,但蔣先生卻讓我從中又悟出了文字背後詩人對起起落落的人生常態的認識,詩人在客觀講風景,卻又深邃地帶出了一種生命的狀態。

王維的《洛陽女兒行》一詩是典型的貴遊文學的傳統,詩作中“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鱠鯉魚。”“羅帷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寫盡了唐初奢侈的貴族生活,印證了唐初的貴遊文學繼承了南朝王謝子弟傳統,有一種奢侈、豪華的風尚。詩末一轉:“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又道出了這一時期的階級矛盾,如同杜甫有名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邊塞詩也是王維詩的一大板塊,如我們熟悉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在此不一一贅述。

王維的詩多是看山看水,看出山水的本質,看出生命的本質。王維是一位詩佛,在山水之中佈道、明理、悟禪、省身。

第5篇

?蔣勛説唐詩》這本書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對唐詩的解説令我感到耳目一新,深切地感受到了唐詩的別樣的魅力,也增添了對唐詩的另一種理解。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而作者對其中藴含的唐的精神的剖析,對唐詩格式的解讀,令我對已耳熟能詳的詩的理解又更進了一步。書中通過介紹唐朝各個時期的六位詩人,講述了唐朝的興衰與唐詩文化的發展和變化。作者認為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的三百多年一直是琢磨“唐詩”這顆珍珠的過程。前人語言的積累和唐朝的開放性原因等使得唐代的詩人也有一種生命的開放性,所以才出現了那麼多大氣的詩歌。像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充滿了自負和驕傲,同時也充滿了沉重的孤獨感。唐代的詩人是可以同時表達孤獨和自負的,李白永遠是“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要喝酒就跟月亮喝,還從不低頭喝,還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是何等的霸氣和灑脱。《將敬酒》的狂放不羈,《蜀道難》的大膽想象,在作者的帶領下,我感受着《蜀道難》多變的韻律節奏所表現出的蜀道崎嶇難行,地形陡峭險峻的特點。唐代的詩人不斷地往高峯上走,把自己放到最孤獨的巔峯上。像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充滿了孤獨感,正因為這種孤獨,使得詩人開始與宇宙對話。唐代的文人也隨着大唐帝國的開拓來到塞外,所以才會有“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書中的第一首詩講的是《春江花月夜》。在這首詩中,作者認為應將題目中的五個漢字分解開來,即春天不必用來形容江水、花朵、月亮不必形容夜晚,“春、江、花、月、夜 ”是知己,也是陌路,偶然相逢,又各自離去。在分析了每句詩的含義後,作者説,這首詩從“用字、用句到哲學思想與文字的優美,都到達了完美的境地”,這其實不全是張若虛個人才氣的表現,而是時代的水到渠成。宇宙意識在唐代被詩人凸顯出來,因此唐詩顯出宏大的格局。唐代詩人總是跟月亮、山川對話,他們的生命都被放到了巨大的空間中,於是就有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千古之問,有了“反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彩翠時分明,夕蘭無所處”等詩句的.出現。

讀完這本書,我對唐詩由有了一些新的感觸,彷彿是第一次“讀”它們,而像王維、白居易、杜甫??????他們的形象也在我心裏重新勾勒了一番,讓我對唐詩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不禁感到原來唐詩還可以這樣品讀,從新的角度去看它總會感受到它新的獨特魅力。

第6篇

很久很久以前,有人在文學的土壤上播下了一粒種子――一粒詩的種子。後來,經過一千多年地汲取營養,努力成長,終於開花。

這朵花,叫唐詩!唐代是詩的盛世,也是詩作成就的巔峯。

去年暑假,我讀了《蔣勛説宋詞》,今年暑假,我看了《蔣勛説唐詩》。讓我觸摸到了安靜的王維、狂傲的李白、樸實的杜甫和正直的白居易等,而我偏愛李白,頗與陶淵明獨愛菊,周敦頤獨愛蓮志同道合呢。

吾愛李,愛他的大膽創作,愛他的孤獨。李詩中無不透露着他那種驕傲的孤獨。

李白,他大膽創作。如《蜀道難》開頭三字:噫籲劍【菟搗譯成白話文就是啊啊啊!我見過用一個啊,用兩個啊,就是沒見過連用三個啊的。我想李清照連用六七個疊詞,該是李白三個的.延續吧,李白好一個開創先鋒。

李白,我認為他也很孤獨。很少人能理解他的老莊思想,多時,他的夥伴只有大自然,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樣的千古絕句就是他孤獨的最好例證。

世界那麼大,讀着他的詩,我有一點悵惘,也帶一絲虛無。暑假中,我也常常會關上門呆個半天,只在媽媽叫我吃飯時,我才打開房門與外界接觸。當然這些行為,引起了爸媽強烈的不滿,但是,我卻依然我行我素。當我把自己拘囿於僅有的幾平方米的空間時,我的內心感到無比的踏實,在這裏,我不受任何打擾,盡情做着我想做的事情。在自我拘禁的這段日子裏,我寫下了我的寶塔詩――浮萍

初嘗寫詩,才發現千難萬難,押韻、平仄、字數、內容形式,而我不及詩人的一星半點兒,更別説如李白這樣的大詩人了。突然間明白了,李白驕傲的孤獨是因為他的登峯造極無人能企及,而自己給自己營造的孤獨是多麼片面、多麼狹隘,這種孤獨只有把自己逼近死衚衕。

花開終有花落時,在唐朝,這朵花曾嬌豔無比地綻放過,可最終凋謝了。我們能做的,只有仰慕古人的光輝,去欣賞、去模仿。我想,再過幾百年,也許又會開出那充滿智慧的花瓣吧!

讀書可以開闊眼界,積累素材;可以借鑑方法,學習表達。本文的作者喜歡讀書,本篇習作精於立意,巧於構思,善於表達。作者把自己的感慨推到頂點,李白的大膽創作,極致的孤獨,有感歎,有敬佩,努力去模仿創作,讀書貴在既能“入乎其內”,又能“出乎其外”,這篇讀後感既讀懂文本,又讀出自我,有着自己獨特的視角,融入了自己濃烈的感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