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學反思8篇 "探究國小數學教學:回顧與展望"

來源:巧巧簡歷站 6.51K

國小數學教學一直備受關注,隨着教育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也呈現出不斷創新的趨勢。如何實現“輕鬆有趣,讓學生愛上數學”成為了教師們探討的熱點。本文針對國小數學教學,反思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一些改進策略,讓教學效果更加顯著。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8篇

第1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通過各種數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數感,課標上每一個學段都有這樣的要求。認識比較小的數,容易幫助學生建立數感,比方説:100以內的數,畢竟這些數學生在生活中可以充分地感知到。而一些比較大的數,如1000以內數的認識,數感的建立就比較困難,基於這一點認識,我將培養學生的數感作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圍繞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大數的存在,並能相應的感受到一些大數的相對數量。

初數1000以內的數,教師為每組學生準備了不同數量的種子,都在200粒左右,但每一組的具體數量又不是固定的,使猜一猜活動碰到了不少障礙,引起學生的數數*,怎麼數呢?有一個一個數地,也有十個十個數地,最多的就是十個十個數地,因為數量比較多,如何處理這些數出來的種子,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是一大難題,處理好了,也就突破了難點。可真理畢竟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上,但比較後,學生還是比較願意接受這一真理,即100粒放一杯。

再數1000以內的數,這一環節是想突破重、難點,但由於有了基礎,學生認識10個一百是一千也就易好反掌,同時,這裏還滲透着一種數學思想。

三數1000以內的數,數數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讓學生知道十個一百是一千,還要讓學生數出一些具體的數來,特別是一些轉折點,尤其重要,處理不好,數數這一關可能學生就過不了,如何引出這一內容,如果隨意讓學生從多少數到多少,學生的數數興趣可能不太高,巧妙的利用課堂生成的資源,進行數數接力,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的意義和作用,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數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整節課,學生的活動時間最起碼是在25分鐘以上,且參與面非常廣,就拿數數活動來説吧,要完成200粒左右種子的數數任務,沒有小組成員的鼎力合作,在很短的時間是完不成的,同樣,在各種猜一猜活動中,學生也投入了極大的熱情,真可謂:小手直舉,小口常開,是問:學生不想參與,會這樣嗎?課堂氣氛的熱烈,一方面説明教師所設計的活動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另一方面也為這節課增添了活力。

地處農村的國小,教學條件簡陋,學校無法為教師提供教具,更不要説學生了,從哪兒尋找資源呢?我們自己身邊,同時結合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種子是學生們非常熟悉的,特別是與現在的時令特別吻合:正值清明時節,農村裏有句俗語: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於是在課中我將種子搬到了課堂,另外,這裏也藴含着一些哲理:有耕耘才有收穫。課中,不少教師為我的創意所感動,課後,紛紛尋問:哪來那麼多種,農村的家庭怎麼會沒有種子,一個人幾十粒,很容易就湊齊了我所要的數目。教師驚訝於我的創意,更何況孩子們呢?

1、數感的建立需要過程,需要不斷培養教學中安排了三次猜一猜活動:

但多數學生都沒猜中,為什麼呢?一方面,可能是大數,學生難以把握,另一方面,可能孩子們腦海中缺少這方面的意識,即數感。如何培養,關靠一節課是不行的,需要立足於平時。

2、以百作單位的突破教學中,這一內容花了不少時間,但始終有學生想不到一百可以作為一個計數單位計數,他們總認為10個一堆已經夠簡單的,如何突破,課後我一直在思索這一問題,如果把“初數一千以內的數”這一環節拆分成兩部分,先放手讓學生數出具體的數量,然後討論怎麼擺最容易看出來,最後重新處理數出來的具體數量,效果可能會好一些。

國小數學教學反思8篇

第2篇

本課是在幾分之一的學習基礎上,學生繼續學習深入初步認識分數。所以在一開始,通過分類的方式,讓學生對幾分之一的知識進行鞏固。分數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產生的,所以當用分數表示圖形的塗色部分的時候,首先應該判斷圖形是否被平均分。在鞏固了幾分之一的知識之後,出示圖形。圖形的塗色部分不能用幾分之一表示,讓學生對已學習的知識起了衝突,從而激發學生求知探索的慾望。學生很容易地用幾分之幾表示塗色部分,但是能夠理解並且説清楚幾分之幾的意義的學生並不多。所以我通過嘗試説、分別説、大家一起説的不同方式,將難度分散。學生通過嘗試説出幾分之幾,對幾分之一的知識進行了遷移。從初步説出幾分之幾,再到嘗試説出幾分之幾的意義,最後和老師共同探討幾分之幾的意義。學生在初步嘗試成功後,更加有熱情地去進行下面的學習。不同的幾分之幾的呈現,讓學生們通過討論來探討答案。這裏,在學習幾分之幾的意義中,我強調了幾分之幾由幾個幾分之一組成,為下堂課分數的簡單計算做鋪墊,為以後高年級的分數學習打下基礎。

在第二個環節,書上呈現的是1分米的綵帶。學生通過將1分米的綵帶平均分成10份,直觀地看到每份是多長,每份是整個綵帶的幾分之幾,再到三份是多長,三份是1分米綵帶的`幾分之幾,為以後小數的學習埋下伏筆。為了便於讓學生親身感受把1分米的綵帶平均分成10份,所以在這裏,我將1分米的綵帶改換成1分米的線段。在認識了這麼多的幾分之幾後,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認識分數每個部分的名稱,並且能説出分母和分子的意義。

在第三個環節,同分母的分數比大小。通過讓學生塗一塗、比一比,直接的認知同分母分數的大小。在前面的學習基礎上,下面的比較大小,讓學生通過説出結論,然後證實結論,感受到相同分母的分數,分子越大,這個分數就越大。學生通過親手操作、得出結論、證實結論、總結結論一系列的活動,感受數學的快樂。

在整堂課中,我感受到學生學習的氛圍比較輕鬆。但是,在對學生設計上還不夠放開。比如對幾分之幾的初步認識上,可以讓學生自己折一折、並且塗一塗,呈現出不同的幾分之幾,嘗試地給學生更多探索嘗試幾分之幾意義的機會,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導人。

第3篇

?利率》一課是百分數乘法應用題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這節課也是在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與生活緊密聯繫,利率是生活中百分數應用的一個常見問題,為上好這節課,課前一週我就給學生提前佈置了一個作業讓每位學生都親自到銀行儲蓄所一趟,對利率、利息等相關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教學時首先從認識自己家的存單或存摺開始,估計到期領取時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了述敍,既培養了學生的生活能力,又掌握了相關的利息知求利息的這一個教學內容裏,有一個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時間”可以套用,應該説解答這種題目類型是很簡單的。但還要多練習才能讓更多的同學完全掌握這種題目類型。

第4篇

善於捕捉數學史中的教育基因來構建國小數學的教育過程,能夠使我們的數學教育獲得許多全新的啟迪,但其重點能夠放在引導學生經歷數學歷史文化的創造過程上。這樣做,不僅僅與此次課程改革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本事相一致,並且還能夠促進學生獲得多方面的發展。

從數學史中我們能夠看到,數學知識的每一次重要發展都鮮明地表現為人類數學思想的新飛躍,都飽含着人類先哲們向更高禮貌邁進的雄心與艱辛。所以引導學生經歷數學文化的創造過程,得到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層面的,更重要的是在人心智的其他方面得到啟迪與喚醒,從而產生為知識世界中的完美而不懈努力的願望,獲得數學思想上的洗禮,勃發創新的意識……

這是我在讀__教師的文章《捕捉數學史中的教育基因---以“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為例》後的感悟。記得前些天的一個夜晚,我在靜靜地讀蔡宏聖教師的這篇文章。在我的一段段驚訝中讓我的思緒一下就回到了去年的這個時候:“用字母表示數”這個教學資料是我去年研究過的一個課例。當時,我反覆研究這個資料,發現它與過去的教材有一些不一樣。我苦苦思考:怎樣才能按當今的理念上好這堂課呢我在聽了3節柳州市的課後先定下了教學的重難點。

會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數。然後本着“緊密聯繫生活實際”的新課程教學理念進行設計一系列的數學活動。

1、我設計用“汽車牌”和“撲克牌”來開課,從而引出字母能夠表示地區,能夠表示數。

2、新授課時,我出示兒歌:一隻青蛙一張嘴,二隻青蛙二張嘴,三隻青蛙三張嘴,四隻……提問:能唸完嗎?有什麼辦法能唸完?學生經過讀詩歌和仔細觀察發現了只數與張數是一致的,自然而然的想到用字母替代數:n只青蛙n張嘴。學生不知不覺中感受了用字母替代數的意義及優越性。

3、讓學生自主發現用字母不但能夠表示數,還能夠用包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數。我設計了“猜師生年齡”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師與生的年齡存在相差數,並且,這個年齡的相差數每年都是一樣的,從而得出用a表示生的年齡,用a+28來表示師的年齡。

4、設計“書香超市裏的數學”讓學生髮散思維,發現故事書與連環畫報也存在相差數,能夠讓童話大王用字母a表示,那麼科學畫報就用包含字母的式子a+30來表示。還發現能夠讓科學畫報的本數用字母b表示,那麼童話大王的本數就用包含字母的式子b-30來表示。

5、為了讓學生能在趣味之中進行鞏固練習,我反覆思索,把練習以“新、趣、實、活”的特點進行設計。

三、精心設計練習題:(採用分層遞進的方式)

淘氣日記(1):今日,是我最歡樂的一天!早上,我和同學們一齊乘車前往遊樂園。車上有男生a人,女同學b人,一共有(a+b)人。

淘氣日記(2):遊樂園真漂亮!門口擺着五顏六色的花,其中紅花最多,有50盆,黃花有x盆,紅花比黃花多(50-x)盆。

淘氣日記(3):遊樂園成人門票每張s元,兒童門票的價錢是成人門票一半。買一張兒童門票需要(s÷2)元。我想:我班有2位教師參加,要門票費(2s)元;有35位同學參加,有門票費(35x(s÷2))元,我班教師和同學一共要門票費(2s+35x(s÷2))元。

練習之後,我又出示新課初沒有研究完的兒歌:一隻青蛙一張嘴,兩隻眼睛四條腿,二隻青蛙二張嘴,四隻眼睛八條腿,三隻青蛙三張嘴,六隻眼睛十二條腿……

讓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幾個數量間的倍數關係:n只青蛙n張嘴,2n隻眼睛4n條腿。

沒想到,一節課下來,我和聽課的數學教師都發現我把“用字母表示數”這個單元的開頭第一課上得太深了,使部分學生是在教師與好生牽着走的。數學教師們紛紛提議李教師在第二天上這個課時應當刪除淘氣日記(2)與(3)的資料。可是,李教師在第二天上這節課時比我更糟糕。所有的數學教師在一片議論之後,有了一個統一的認識:用字母表示式子,對於從沒有學過用字母表示數的學生來説太難。可是,誰也不敢提出變更書中的難點資料:會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數,更沒有教師想到要讓學生體驗“用字母表示數”的數學歷史來貫穿整節課。

同一個教學資料,能夠有多種教學設計。無容置疑,每一種新設計都在探求教學的更好方式。但數學教學的首要問題,不在於教學的更好方式是什麼,而在於所教資料的數學本質是什麼。教學為什麼這樣安排,而不那麼安排,首先是由所教資料的數學本質決定的,雖然它不是惟一的決定因素。有多少教師敢於刪除書中的重要資料重組教材呢?而這位教師是那麼的善於捕捉數學史中的教育基因,把我困惑了一年的問題一下就給解決了。

原先是因為我們在去年的研究時全部定勢在如何突破各種用字母表示的式子的難點上。而這位教師把“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重構,就是在所教資料數學本質的考量中展開的。把數學教育看作一種文化活動,一整節課這位教師都在引導學生經歷“用字母表示數”的創造過程。這位教師説“在歷史上,數量和數量之間的關係,我們人類最初是用文字表達的(課件出示:每個重量×4,每個價錢×4,每班人數×4,其中“重”、“價”、“人”用紅色標出)。用文字來表達,顯然比較煩瑣。因而,古希臘數學家丟番圖想到了用“縮寫”的方法來表示,仿照丟番圖的方法,那裏的`“每個重量×4”,取“重”發音的第一個字母,表示成“z×4”。那麼“每個價錢×4”和“每班人數×4”怎樣用縮寫的方法表示?”孩子們的認知發展可能各具特點,但總體上不可能違揹人類認識提升的一般規律。因而結合人類認識提升的歷史階段看,用字母表示數意味着孩子認識產生的遞進是:字母不僅僅能夠表示未知數,並且還能夠表示已知數;字母不僅僅能夠表示特定的意義,並且還能夠表示變化的數量;不僅僅能夠在縮寫水平上運用字母,並且能夠在符號水平上運用字母。

再深入地看,學生僅有理解用字母表示數,不是因為不明白這個數量是多少,而是因為這個已知的數量在不斷的變化中,才能理解字母的符號概括作用。也就是説,這三者就像青銅鼎的三隻腳一樣,缺一不可。以這樣的認識來審視以往“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能夠説學生的認識鮮有真正的理解而言。並且,教學中引起學生對“人類認識提升用了1200年”的有意注意,可謂一舉兩得,既激發了一部分學生的學習活力,又減少了另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焦慮。

所以,對於現行數學體系中已約定俗成的數學歷史文化的表現形式,我們數學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經歷數學歷史文化的創造過程,啟迪學生的再創造思維。讓學生們感受的數學歷史文化活動的意義是符號化而不是符號本身,是算法化而不是算法本身,是語言描述而不是語言本身……僅有這樣,學生經過數學學習,才能獲得創造新文化的意識和本事,才能獲得終身受益的數學文化力量。

第5篇

?噸的認識》重在於幫助學生建立噸的觀念。力圖體現"猜測,驗證,操作,感受"等以學生"體驗"為主的總體思路。根據課堂實況具體反思如下:

一、以"動態生成"為魂,發現知識的生長點。

一開課,讓孩子們猜測老師的體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於大擔猜測的,老師預以表揚。正在猜測的熱烈氛圍中,教師告訴大家一個祕密,20個這樣的老師的體重合在一起有1噸多重,使孩子們引起對噸的懸念。

通過搬運礦泉水的`實踐活動,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礦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噸。50桶20千克的礦泉水是1噸,探究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建立了噸的概念。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計體重的遊戲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學平均每人的體重看作是25千克,40個這樣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會有1噸。而在班級內有52個小朋友,此時此刻想説些什麼有小朋友從安全的角度分析,這麼多同學去乘同一輛公共汽車會超重,產生不安全的隱患,滲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説到:25*52=1300千克,1300千克就有1噸300千克了,超過1噸了,依次得出了"噸"與"千克"化聚的方法,這樣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

整堂課在知識呈現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動態生成中產生知識的生長點。

去年也是教學三年級,表面上看這是同一個教材,好多次我都是拿着去年的書去上課的。但在有一次讓學生把題目讀一讀中發現這兩冊書還是有不同的地方的。在這個噸教學好的做一做中,第一次也就是去年那本書中題是這樣的: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6台重3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今年的題是: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3台重6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雖然學生的答案應該都是沒有超載,但是我們從計算過程去看,卻是不一樣的。

6台重300千克的機器改成3台重600千克的機器後者對於學生在理解題目的基礎是更好得計算,對於一些成績不是最好的同學來説,也就是要用加法來計算的同學來説。

去年的書要是你要用加法就要這樣:300+300+300+300+300+300=1800但是今年只要600+600+600=1800就好了。兩者一比我們能更好的發現今年這樣一改對於學生來説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因為去年好多學生列好了加法橫式可是在計算過程中還是錯了,這就對於他們的成功感有很大的傷害,因為實際上學生不會做的,只是因為模式中數據太多了。而今年數據一少就在算錯的方面學生大有進步。

當然對於用300*6和600*3的同學來説影響不大,可是我們要知道在上這個內容的時候學生還沒有學過這樣的乘法。所以教材這樣一改數據對於大部分同學來説是一個能更好獲得成功的機會

第6篇

1、教學習慣過於隨意,給予學生表現的機會較少,很少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説完整的話,對於學生的回答評價不夠及時且評價過於單調,沒有起到示範作用;

2、設計的小組活動(小動物闖關)給予每組的機會不均等,不能真實反映哪一小組的學識水平,且在該環節教師板書不夠簡練;

3、整節課的判斷均由教師説了算,較少體現出學生的探究過程,由教師“包辦”太多;

4、課堂規範做得不夠好,孩子沒有傾聽的習慣,喜歡搶話;

5、課堂語言贅述太多,將重點難點沒有有條理的講述出來,突破得不夠好;

6、課堂節奏太慢,顯得很“散”,導致整節課重難點不突出,內容過多。

1、適當把握課堂節奏,將課堂活動安排的緊湊一些,添加一些小遊戲,使課堂顯得張弛有度;

2、緊抓課堂常規,規範學生聽課習慣,例如學具的擺放,回答問題要舉手,認真傾聽其他同學回答問題等;

3、把握教材,多看教參和課標,掌握每一節課的.重難點,能給學生講清楚重難點;

4、在課堂上多給學生一些探索的機會,多涉及一些有學生來“表現”的活動,做好“引導者”的本職;

5、教師除了教授和傾聽,還要學會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並能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做到評價,給學生迴應。

第7篇

本節課是學習100以內數的讀和寫。通過教學,力求讓學生初步知道數位及數位意義,理解十進制計數法的基本原理,學會並掌握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進一步培養學生數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信趣。

在教學設計時,我先複習數數、數的組成,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例4,探究幾十幾的讀法和寫法。讓孩子們用小棒擺數(教師報數,孩子們擺數),其中讓學生兩人一組擺出24根小棒,先説説它的組成,然後想一想,2捆(即20根)應擺在計數器的哪個數位上?4根呢?孩子們帶着這樣的疑問在計數器上撥珠表示24,邊撥珠邊敍述:2個十在十位上撥2顆珠,4個一在個位上撥4顆珠。這樣使學生通過感受具體的事物(小棒)到半具體半抽象的事物(計數器)到抽象的數這個過程,來學習100以內數的讀、寫。通過學生觀察、思考、對比,加深了他們對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教學讀法和寫法時,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經驗,在體驗中學習,在操作中學習,逐步學會自己掌握學習規律,並從中歸納知識,注意由易到難,逐步引導學生擺小棒、撥珠、讀數,由直觀到抽象,增強學生數感。

在例5的教學中讓學生自已先撥珠再寫數,或直接看圖寫數。體會當個位上一個也沒有時,應用“0”佔位。加深了對數位意義的理解。

在例6的教學中,通過在計數器上的.十位撥珠邊撥邊數,1個十,2個十,3個十……10個十,“10個十是100,在數器上還可以怎樣表示?”請他們表示100,他們想出一個新的數位——百位。通過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十進制計數法的基本原理。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方法,動手、動腦去讀數,寫數,從直觀到抽象,逐步感知十進制記數方法,加強對計數單位“個、十、百”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積極探索,主動發展,自主構建知識的良好學習態度和習慣。教師應儘量給學生“動”起來的機會,通過以“動”促思,以“説”促思,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他們進行自主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裏需要進一步的讓學生去説,撥出數並説一説它的組成。但是這一點我做得還不到位。在這節課上,教學環節之間需要進一步聯繫密切,整節課在師生的互動上還有點欠缺,教學效果不是很明顯。

第8篇

在本次校舉行的公開課活動中,我聽了高年級劉老師的一節數學課,聽過這節課後。

一、能夠藉助直觀形象的實物圖,通過動手操作、演示説明等方法,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

二、小組參與的力度大,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手、眼、口”都得到了鍛鍊。

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過多,使整堂課顯得羅嗦,練習的時間相對縮短了,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是讓學生理解:一個餅的四分之三也就是三個餅的四分之一,這個環節結束後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因前面耽誤的時間過長,致使本節課的.內容沒有講完,學生沒有理解透徹,教師就急於進入下一個環節的教學。從劉老師的這節課上,我也看到了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作為數學教師,怎樣上好一節課,怎樣讓學生切實理解所學內容?

課改風風火火進行了這麼多年,而且一直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教師只做引導者,可是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講的多,學生説的少,完全還是過去老的教學方法,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1、教師恐怕學生學不會,低估了學生的能力就;2、耽誤教學進度;3、教師還沒有形成意識……

很大一部分教師,也想把課堂還給學生,可是如何“還”?完全放手行嗎?學生不是理想化的學生,因為學生之間畢竟存在着很大的差異,不要指望他們什麼都會,如果“收、還”不當,還會適得其反,只有“收、還”得當,才會事半功倍。

説起容易做起難,要做到以上兩點絕非易事,不僅需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水平,更要深入地瞭解學生、鑽研教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