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廣角教學反思7篇 "數學教學:從廣角視角出發的反思與探索"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6W

本文結合教育實踐,探討數學廣角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對教學反思進行總結。希望能夠引起教育工作者對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和難點的關注,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7篇

第1篇

?數學廣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這是新編實驗教材新增的內容,其目的在於試圖將重要的排列、組合教學思想以上及其方法,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例呈現出來,並運用操作、實驗、猜測等直觀手段解決問題,找出最簡單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的、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一、創造利於學生自主探索的問題情境。

首先,由“參加森林運動會”這個情境引入,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再引導學生用三個數字探索排列組合的規律。其次為了鞏固這節課的重點,又創設了兩個問題:站跑道和握手祝賀。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因此教學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實踐活動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本節課以森林運動會貫穿全過程,為學生創設了4個實踐操作的機會:找號碼布、握手祝賀、選道路、購買汽水。

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

本堂課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的主體地位比較突出,學生參與的面比較廣,這種童話式的數學情境,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通過動手擺一擺,發現了只有按照規律有順序地排一排,才能不會落也不會多。另外我在執教過程中發現了以下幾點不足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1)原本預設讓學生從比較中得知按規律排的'好處,但是學生直接出示了兩種好方法,學生了解方法的好處,但沒能讓學生從比較中得出結論,加深印象。這種預設與生成的不同,在我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應該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好生成性的資源。

(2)數學實踐活動課的知識目標不要求所有學生都能掌握,雖然學生意識到了要按規律有順序地來排,但部分學生在沒有提示之前,不知道要按怎樣的規律來排,如何促使更多的學生懂得按照怎樣的規律來排,促進課堂的效率,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數學廣角教學反思7篇

第2篇

核心提示:陶行知先生説:“在‘做’上教,乃是真教;在‘做’上學,方是真學。”“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本節課我關注學生的思維方式,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力爭讓學生成為...

陶行知先生説:“在‘做’上教,乃是真教;在‘做’上學,方是真學。”“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本節課我關注學生的思維方式,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力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教師教學中成敗的關鍵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的濃厚興趣。當學生解決喜歡這兩個項目一共有多少人時,由於直觀思維,跳入了教師有意設置的“陷阱”,都回答出有 人,而教師適時指出不是 人,答案有了爭議,學生的認知出現了衝突,學生都想正確的答案是多少,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提倡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經驗和獨特體驗,用自己的方法來發現創造。學生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學習動機得到激勵,進而產生更強的學習動機。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而對同一個問題每個學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他們的自主建構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在設計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何使讓學生水到渠成地去解決重疊問題,使學生不是在模式上會做,而是在理解上會做。如果學生頭腦中沒有經歷建模的'過程,沒有很好的直觀依託,強塞給學生的東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樓閣了。讓學生經歷集合圖的產生過程並充分感知體驗集合圖的作用,使學生藉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通過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學”、在解決問題中“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表現意識,使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維也更加活躍。

多次試講我總是迫不及待地作出很主觀的並且帶有某種權威口吻的斷定,這是很不科學而且也很不民主的,評價應該更多地讓學生自主進行,如果過多或過早地進行評價會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本節教學,我注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任知結構、已有經驗和自己的個性喜好來自評、互評,教師只做適時的引導、點撥。他們在一次次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的過程中,逐漸提高認知的能力。

第3篇

因為數學廣角的內容多是來自於奧數題,很多老師常常把這部分學習內容作為知識點進行講授,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對研究對象的觀察、操作、實驗、推理、分析、思考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的經歷與體驗,忽視學生數學活動中的經驗積累和對於多種策略、方法的研究和體會;重視結論、解法、公式的得出,因此隨意增加問題難度,拔高教學要求。

系統而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嘗試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可以理解的簡單形式,採用生動有趣的事例呈現出來。(教師用書p8)

通過生活中的簡單事例,使學生體會事例背後所隱含的數學思想與方法,和它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與國小生的可接受性之間存在着矛盾。在數學課堂上,特別是在低段數學的教學課堂上,孩子們以形象思維為主,那麼,如何立足於學生的經驗,設計合適的活動幫助學生體驗、感悟、內化、提升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認識?

“數學廣角”的教學目標讓學生“體會事例背後所隱含的數學思想與方法”,那麼《猜一猜》要滲透什麼數學思想?——推理的數學思想!教師用書上一句話“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教學反思《“數學廣角”的教學思考》。怎樣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推理的數學思想呢?教師用書p145建議“讓學生根據已知條件通過活動判斷出結論”。我認為這句話就包含有三層意思:猜的根據是什麼?——已知條件;猜的形式是什麼?——活動;猜的結果是什麼?——判斷出結論。

“邏輯推理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教材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猜測、推理及交流活動,初步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受到數學思維的訓練,逐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進而達到《標準》第一學段的要求: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簡單地説:《猜一猜》這一課,猜出正確的結論很重要,享受猜一猜的過程更重要。而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説,猜一猜的載體,也就是活動的設計尤為重要,

教材中的兩個例題安排了3個活動,羅老師在設計活動形式時各不相同:猜兩本書時,是老師和學生一起猜;猜花時,是三人小組大家猜;猜三本書時,是全班一起猜。

而每次的“猜”,定位點又不一樣:猜兩本書時,是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經歷“猜”的三個階段,使學生感受簡單推理的過程。首先不給條件,學生是瞎猜、亂猜,結果是漫無邊際的;給出一個條件後,學生猜的目標接近了,但有爭議,還是不能確定結果;給出兩個條件後,學生就能推理出結果了,而且用的詞語都是“肯定”、“一定”。學生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對什麼是推理能有初步的感悟和理解。

猜花時,也是分三個階段,但是處理和猜書不一樣:是先不慌着猜,是先想“你猜是什麼?能確定嗎?”然後才給出一個條件、兩個條件,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只有根據兩個已知的條件才能判斷出結論。

例3是在例2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條件,難度稍有增加。羅老師首先出示了兩個條件讓學生去猜,在學生剛剛獲得的活動經驗與現在要解決的問題之間發生衝突,引導學生髮現例3與例2之間的關係,激發學生在“猜一猜”活動中主動思考,積極探索,不斷調整活動經驗,然後出示了第三個條件,讓學生自覺運用推理這種數學思想方法去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初步體會推理這種數學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運用,感悟學習數學的價值。

所有“數學廣角”的學習內容,因其承載着抽象的數學思想與方法的因素,常常需要通過操作活動,幫助學生獲得具體、直觀感受。

首先,我們還是要思考:《擺一擺》滲透的數學思想是什麼?——排列、組合的數學思想!教學目標有“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有“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第一個目標是老師們關注的重點,考試時也只需要找出排列數和組合數,怎樣讓學生又快有準地找出排列數和組合數?這就是第二個教學目標了;第二個目標怎麼實現?這就需要藉助學生的實際操作——用數字卡片擺一擺。

第一個環節:“用數字1和2能擺成幾個兩位數?”定位:在操作中感受擺數的方法。

學生獨立擺數,兩個分別學生上黑板邊擺邊説:我先把1放在十位,再把2放在個位,擺出了12。交換位置,學生又説:我先把2放在十位,再把1放在個位,擺出了21。老師及時地總結了這兩個學生擺數的方法:“先擺十位,後襬個位”和“先擺個位,後襬十位。”

直觀擺數方法是1和2交換位置,但是為什麼不説“交換位置”?從前後知識的聯繫來看,“交換位置”在今天有用,但對三年級學習擺三位數會起到負遷移的作用。

第二個環節:用“用數字1、2、3能擺成幾個不同的兩位數?”定位:用剛學到的方法擺數,怎樣保證不重複、不遺漏?

老師們可以看到:先上來擺數的兩位同學雖然也是先後順序擺不同數位,但得到的排列數是不一樣的,有遺漏的現象。怎樣保證不重複不遺漏呢?這時汪老師開始引導學生擺數、觀察、比較,得到了“先將一個數字定在十位,再把不同的數字放在個位”的方法,在操作活動中,幫助學生意識到:按照一定的順序擺數,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第三個環節:“每兩個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握幾次手?”定位:組合於順序無關,但找出組合數時要有序思考。

首先是猜。“三人一共握幾次手?”根據已有的活動經驗,有的學生説是6次,激發了學生的認知衝突。

最後是比較。為什麼“用3個數字可以組成6個兩位數,而3個人卻只能握3次手呢?”引導學生思考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請老師們特別要注意的是:汪老師在學生握手時,要求學生觀察“他們是怎樣握手的”,在付錢時,不同的付錢方法,課件是按照面值的大小的順序出示的。這是在向學生滲透:兩兩組合時跟順序無關,但是我們在思考問題時還是要有一定的順序,從而發展學生有序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第4篇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二年級學生已初步接觸排列與組合知識基礎上安排的。排列與組合這一數學知識學生在二年級已經接觸,三年級難度又有所提高。排列組合知識在生活生產中應用很廣泛,由於其思維方法的新穎性與獨特性,學習時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則,它又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排列與組合不僅是組合數學的最初步知識和學習概率統計的基礎,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

為了達成這樣的教學目標,我在整個教學設計中,首先,通過“搭配食物”創設情境,引出搭配問題,並以此理解搭配的數學思想。接着,讓學生經歷“猜一猜,擺一擺,説一説,畫一畫,算一算”整個數學化的過程,來解決“倆件上衣件與三條褲子的搭配問題”,滲透組合思想,發展符號感,並使學生的思維在整個過程中得到有效地提升。在排列問題的探究過程中,主要培養學生有序思考問題的意識,學生通過獨立完成、小組合作交流,引發數學思考,比較有序排列與無序排列,使學生體會有序思考的好處——不重複、不遺漏。

本單元學生都能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學會了有序思考問題的方法,能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和感受“用數學”的愉悦。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生的數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數學課堂上,我儘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從中獲得數學學習成功的體驗,點燃學生創新的思維火花。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特別提倡的學習方式,如何使合作學習具有實效性?本節課設計時,注意精選合作的時機與形式,在教學關鍵點、重難點時,適應地組織了同桌或四人小組的合作探究。在學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證了合作學習的時間,並深入小組中恰當地給予指導。合作探究後,教師還能夠及時、正確的評價。教師從實際的學習效果出發,考慮如何組織合作學習,有利於調動廣大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防止合作學習走過場

第5篇

找次品”的教學內容本來是在“奧數”活動中有時出現的,現在青島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數學與生活中選入,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是比較好的課。課本主要以“找次品”這一學習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滲透“優化”的教學思想方法。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掌握用天平找“5個零件的次品”的方法後,我讓學生猜想,如果9個物品中也有一個次品,幾次一定能找到?學生設想了好幾種方案,我採用分組檢驗,看誰的速度快。通過評價巧妙地把尋找最優方案藴涵在競賽活動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引導下,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發現了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三份的最優方案。隨後我又提出8個物品中找次品由學生獨立設計法案,在多種方案的比較中發現,如果待測物品不能平均分成三份,則要分得儘量平均。

第6篇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把原本在奧數教材中出現的一些開發智力、開闊視野的數學思維訓練內容也加入到數學教材中,以“數學廣角”單元的形式出現。“抽屜原理”是六年級下冊內容,在我市的國小數學教學中是第一次出現,對於一部分想象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説學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對我們數學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挑戰。通過本次課堂實踐,感受頗深,願與各位同仁一起探討分享。

新課開始,我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中的撲克牌遊戲有機結合起來,使教學從學生熟悉和喜愛的活動引入,讓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屜原理”,理解“至少”是什麼意思,為下面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實驗、合作、討論中發現規律,分析問題的形成,把動腦思考與動手操作相結合,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相結合。讓同學之間互相幫助,相互提高。但在這個探索規律過程中,學生對“總有……至少……”描述理解不夠,給建立下面的“建模”帶來的一定的難度。

解決抽屜原理不可能總是依靠實踐操作,玩的目的也是讓學生找到規律,建立一個解決同類問題的模型。因此在教學抽屜原理時,讓學生在玩中,在解決問題中層層深入,創設數學問題情景,在交流中引導學生對“枚舉法”、“假設法”等方法進行比較,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使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幫助建立了數學模型。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抓住假設法中最核心的思路用“有餘數除法”形式表示出來,使學生學生藉助直觀的分一分,把蘋果儘量“平均分”給各個抽屜裏,看每個抽屜裏能分到多少個蘋果,餘下的蘋果不管放到哪個抽屜裏,總有一個抽屜裏比平均分得的蘋果數多1個。特別是對“某個抽屜至少數”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餘數”,適時挑出針對性問題進行交流、討論,使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了“抽屜原理”。

新課結束,學生對簡單的“抽屜原理”本質理解的很透徹,每個同學都能夠用簡潔的語言和算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但總覺得課堂上,是老師在牽着學生走,沒有老師提示性的語言,學生能“總有……至少……”這樣的關聯詞語得出那樣的結論嗎?數學語言要求精簡,通俗易懂,但教材中語言饒口,難理解,好多老師在理解的時候都存在歧。成年人都會出現理解錯誤,何況學生。教學時,怎樣才能更好克服語言歧義呢?能否根據學生的回答,對教材語言做適當的改正呢?我還在尋找好的方法。

第7篇

自準備彙報課以來,磨課的過程讓我痛並快樂着,磨課很累,需要不斷設想每一環節是否合理,言辭是否妥當,內容要有所突破和創新。但是與此同時也是快樂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在思考、在鑽研、也在進步着,倍感欣慰。師父給了我很多建議和意見,耐心地幫我修改教案,在師父的幫助下這次彙報課才順利地完成。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我創設了“密碼門”這個情境引入,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導學生用二個數字探索排列的規律,“找密碼”有趣的數字排列,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探究慾望。自然過渡到引導學生用三個數字探索排列的規律。通過動手用數字卡片擺一擺,讓學生感受有序思考的過程,藉助數位表,根據學生的反饋,提煉出兩種排列的方法:位置交換法和十位固定法。通過自主探究,讓學生直觀感受按順序、有規律地排列,才能實現既不重複也不遺漏。最後為了鞏固這節課的重點,又設計了3個問題:帶有0的三個數字組成兩位數、塗顏色、三人合照。整節課注重以生為本,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更多的小朋友能夠融入到學習的環節中,能夠快樂地學習。

但是這節課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我總結歸納有如下幾點: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環節中,我一味尋找自己預設的學生反例,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感覺有點混亂,反應出我課堂應變能力較差。

(2)上課多處停頓,對教案還不夠熟練。

課堂處理、與學生溝通都不夠順暢,環節與環節銜接的過渡不夠自然,這都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不夠豐富,評價、激勵性的語言過於單調。

每一次磨課都反應了自己存在許多教學問題,每一個環節設計都需要不斷反覆推敲,過渡銜接詞顯得尤為重要,不單單是設計好自己教學內容,還要預設學生的各種答案,以做好應對回答的準備,上好一堂課沒有那麼容易,將是一段長期學習的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