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讀目送的讀後感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8W

讀後感是領會原文精神寫出的一類文章,通過讀書我們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並且用讀後感來記錄自己的感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家長讀目送的讀後感5篇,供大家參考。

家長讀目送的讀後感5篇

家長讀目送的讀後感篇1

她有一雙温柔的眼,為人母,慈愛地注視孩子,為人子女,關懷地注視父母;她有一顆細緻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極致細微之處,尋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筆,卻一針見血道破世事百態。

龍應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讀她的書是在六年級,覺得內容着實生澀難懂,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於是便將它束之高閣,庋藏焉。直到這個寒假重新將它取出,細讀後忽然覺得煙消雲散,眼前豁然開朗,讀至精彩處,還不住頷首以表贊同。所以,人對大義的理解能力與他的年齡、閲歷成正比。

全書裏令人影響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對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條從寬闊的大道走進岔路。在大道上父母與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選擇最合適自己的那條路。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裏,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愛給他們,不要遠遠地望着他們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還有一篇令我感想較深的是《狼來了》。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裏,狼是一種殘忍而機警的動物,它們總是捕食温順的小綿羊和可愛的小豬;在故事"狼來了"中,狼羣引得全村人手持鍋碗瓢盆扛着鋤頭扁擔欲殺之;更有父母從小告誡孩子"你再不聽話,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實上,狼並非如此可惡。它們團結合作、共同進退、知恩圖報、堅強執着、鍥而不捨、和諧共生…由此可見,人從小被教授的觀念常常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況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這也是為什麼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盡子女與父母的牽絆,兄弟的攜手共形,朋友的牽掛,在脆弱的邊緣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可以説讀一本她的書,就是讀一遍人生。

家長讀目送的讀後感篇2

龍應台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着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羣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l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卧牀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裏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

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家長讀目送的讀後感篇3

這個暑假,我讀了龍應台的《目送》。《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同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讀完這本書,我感受頗深,尤其是《目送》《母親節》這兩篇文章,讀完後更是讓我印象深刻。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這些話出自《目送》,讀來既令人心酸又無奈。不知從何時起,我們逐漸長大了,也慢慢獨立了,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張,那個向媽媽撒嬌,動不動就問為什麼的身影已逐漸遠去,換來的是獨自尋找答案,一個人作出抉擇的背影。其實我覺得,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我們承受父母不捨和不放心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着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在《母親節》中,龍應台寫到“在他們廣闊的、全球覆蓋的交友網絡裏,‘母親’是被他們歸入垃圾或‘資源回收筒’那個類別裏去的。”更有安德烈發了一篇“與母親的經典對話”作為母親節的禮物送給自己的媽媽。看完後,我深深地責備安德烈,怎麼可以這樣傷母親的心,但同時,我也反思。自己有時也對母親的關心和嘮叨產生厭倦,雖嘴上不説,但心裏還是有點討厭,覺得怎麼老是説一樣的話,重複又重複。也會有跟安德烈一樣的心理,但事後想一想,這是為我們好啊!

14歲的我讀這本書或許還不能真正領悟、體會,但我知道,我總會經歷的,隨着我一次次的蜕變和成長,我會慢慢理解父母的不易和親人的'目送。

家長讀目送的讀後感篇4

?目送》收錄了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等等,在剛讀完第一篇的時候,我就不忍釋手,深深為之吸引,為之感動。

龍應台先生的文字,時而鋒利,時而温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讀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着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亦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心房。

?目送》是《目送》的開篇點題之作。閲讀它,讓我的內心無比的酸楚,眼淚差點決堤。文章分為兩個段落,第一段龍應台從一個母親的角度,敍述了兒子從第一天上國小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幾年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背影的離去,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長。第二段龍應台從一個女兒的角度,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永遠的消逝。所以她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柔軟的時刻。當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她的憂傷卻與日俱增。昔日為了孩子,她辭去文化局長的官職,拋開博士高官的美麗光環,毅然離開,重歸學者作家的生活,僅僅是因為她突然之間的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龍應台是一位優秀並且清醒的女人,明確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有着怎樣的責任,知道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事業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所有的精彩,在繁華落盡時,也許留下的不過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一份遺憾。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她這樣清楚地獲知生命的本象。

閲讀總是伴隨着無數的感同身受,當閲讀《雨兒》一文時,我不禁被作者所記錄的一點一滴所感動,每天,作者都給媽媽打一通電話,電話那頭,年邁的母親已經糊塗的像一個可愛的孩子,思維不夠清晰地説着“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當作者來到媽媽的身邊,媽媽懷疑地説着“你好像我的雨兒!”,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樣地確定着:“媽,千真萬確,我就是你的女兒”,“你的女兒要看見你笑。”。作者伴媽媽睡、陪媽媽聊天、帶媽媽洗温泉、坐公交車,讓媽媽享受着有女兒陪伴的分分秒秒,這應該是人世間最樸實的幸福吧。所以,為人父母以後,不管工作多麼忙碌,都應該抽出時間帶着孩子來到父母親的家中,做一頓母親愛吃的飯菜,聽一聽父母家長裏短的嘮叨,然後不住地點頭應和。

忽然聯想到她寫的另一篇文章《寒色》,作者自認為是對“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早有體會的人,可是當別人問她“家,是什麼?”的時候,她卻突然支吾,不知所云。接着,作者又幫我們歷數了一個個叫做“家”的地方: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終身的伴侶時,兩個人在哪裏,哪裏就是家。

在作者清新細膩的文字裏穿梭,我讀懂了太多關於愛的信息。《散步》一文中,她們為母親發明的“大字報”;《為誰》一文中安德烈讓媽媽學做的“西餐”無不浸透着真摯濃郁的愛。在《尋找》、《憂鬱》的文字裏,我也讀懂了作者傷春悲秋的情懷,就像秦觀的《踏莎行》裏的句子“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在《我村》、《火警》、《手鐲》等文章裏,我還讀出了世間的人生百態。所以説,讀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閲歷的,更需要有一種對散文情有獨鍾的心境。這樣的文字,才會觸動我們的心靈,震顫我們的神經。閲讀,才能變成一次快樂的旅行,實現一種深刻的人生體味。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這樣的文字,才這樣的令人心痛起來。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麼才是最寶貴的?

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家長讀目送的讀後感篇5

龍應台用一篇篇散文,記錄了作為母親的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困惑,記錄了作為女兒的自己在父母日益衰老中的細心和耐心,記錄了孟買的鐵軌、金門的地雷、老撾的孩子……她的文章不是在光寫自己,而是通過自己這微不足道的光來投射每一個人。每篇散文的主題內容都很常見,可是讀起來又有不一樣的感受。“母親,原來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有人説母親是棉襖、是旭日、是山水畫,龍應台説母親是ceo,語言並不華麗,卻很真實。

當我讀到她送別自己的兒子時我想到現在的自己也和安德烈一樣,跟媽媽擁抱很難為情,漸漸的,不再擁抱了,我的心一陣刺痛。自己以前是多愛粘着媽媽,無論走到哪,自己的手永遠抓着媽媽的衣角。但現在的我們早已習慣把自己的背影留給母親就算同處一室,也是戴着耳機,看着手機……我們是不是太忽略母親了?她含辛茹苦把我們養育成人,可得到的卻是如此冷落的對待。

現在回想起來,每晚的母親端來的那一杯熱氣騰騰的牛奶,平日裏那些各式各樣水果,書包裏只增不減的零花錢,我從來沒有,也未想感謝她。反而還經常與她發生矛盾,使她經常傷心,一個人在獨自抹淚。但不管我怎麼樣對待媽媽,她卻總視我為珍寶。她為了我吃盡苦頭,還忍着不表現出來。現在想想,我有什麼理由去拒絕媽媽的愛?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終究我會長大,變成那個看着背影的人,目送下一代的遠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