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坊調研報告3篇 "深度剖析紅坊:調查報告揭示城市變遷與社會演變"

來源:巧巧簡歷站 5.98K

本次調研由紅坊公文網站發起,旨在瞭解當前公文編輯工作中存在的難點和痛點,整理出解決方案。調研涵蓋了廣泛的企事業單位,涉及政府部門、金融機構、教育、醫療、交通等多個領域,為公文編輯提供了一份全面的參考。

紅坊調研報告3篇

第1篇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領導羅楊、周燕屏以及機關工作人員等一行7人組成調研組,5月19日至20日深入到浙江省杭州市清河坊歷史街區實地調研考察,對該街區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舉措和街區管委會在民間文藝發展中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增強活力動力,從而推動民間文化的活態傳承和提升綜合效益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進行了認真分析和深入研究。

清河坊歷史街區是杭州歷史上最著名的街區,也是杭州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古老街區,是杭州悠久歷史的一個縮影,積澱了豐富的歷史人文遺產。然而,由於歷史的原因,十年前,這條曾經承載着歷朝歷代輝煌、寄託着無數杭州人舊日情懷的文化驛站,在千年後風雨凋零,褪去往日顏色,甚至變得有些面目全非。居住環境雜亂,商户冷清,產權錯綜複雜,民居建築年久失修。

為此,廣大民間文藝工作者和社會各界廣泛呼籲,恢復和確立清河坊歷史街區應有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並給予了積極指導和熱心幫助。作為杭州的歷史人文財產寶藏,清河坊歷史街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現存的歷史遺存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如何深入發掘、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完成它在新的歷史時期的一次自我救贖和華麗轉身,是城市發展與文化建設面臨的探索研究和實踐的緊迫課題。2000年,杭州市上城區人民政府在專家組的直接指導下,對這片歷史地段進行維修、改造,嚴格按照原有風貌和歷史肌理加以保護修復,進行定位和合理佈局。街區除保留了老字號外,還引進了彰顯特色的百業百態,着重展示杭州清末民初民俗文化、中藥文化、百年老字號、民間工藝品、書畫、金石文化,飲食文化,引進的各商户達300餘家。

自2001年10月開街以來,清河坊歷史街區始終以傳承優秀民俗文化為己任,經過5年時間的保護、挖掘、整理、傳承、開發,整個街區形成了民間手工藝、中華老字號、民間故事(傳説)、古建築、民俗活動等多元共存的民俗文化生態保護區和產業發展示範區,成為杭州彰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基地和重要空間。

要使老街區煥發活力就必須以民間文化為依託,把民間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文化產業的文化競爭力,使民間文化成為老街發展的“源頭活水”,實現民間文化保護與老街區發展的互動和良性循環。通過幾年的努力,現在的清河坊仍然保持着古典的文化意韻和濃厚的歷史氣息,古色古香的特色小商鋪一家挨着一家。但最令人流連的是那些花樣繁多的民族工藝品以及在亭攤裏忙碌的民間藝人。細心的遊客都會發現民間藝術和民間藝人是這條街的靈魂。民間藝術在清河坊找到了適合自身生存的市場熱土,藝人們也在清河坊開闢出了發展壯大的廣闊天空。

清河坊為豐富遊客休閒娛樂需求,根據杭州的風土人情,每年在春、秋兩季舉辦兩屆吳山廟會(已經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夏季舉辦繽紛夜遊——狀元迎親等大型民俗活動,這些活動貼近市民、貼近生活,充分挖掘了歷史文化題材、表達了百姓安居樂業、喜慶祥和的景象。

通過民間文藝工作者的努力,清河坊恢復吳山廟會、恢復南宋歷史上的民間茶會並將它們作為一個旅遊會展品牌加以傳承和發揚,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每年舉辦各種狀元迎親、乾隆皇帝戲遊清河坊等民間活動,再現歷史場景、展示杭州市井風情。通過吳山廟會、中國民間藝人節、狀元迎親、清河坊民間茶會等系列極富民俗特色的大型活動的舉辦,整個杭城掀起了“百萬市民逛廣場”的火爆場景。

以2004年中國民協在杭州召開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工作會議為起點,中國民協與街區共同舉辦“中國民間藝人節”和民間手工技藝的保護與傳承論壇,為全國民間藝人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技藝的平台;當年評出的“中國十佳民間藝人”目前都成為各自所在行業的佼佼者,如杭州市銅雕藝術家朱炳仁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主持的無錫梵宮、峨眉山金鼎、雷峯塔、靈隱寺大型銅雕藝術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經典作品。第二屆中國民間藝人節評出的“中國十佳民間藝人”之

一、貴州苗族民間刺繡藝術家張庭珍是全國先進女能手、全國勞模。她當選十佳民間藝人後,跟她學習苗族刺繡的苗族女同胞越來越多,張庭珍被公認為台江縣苗族刺繡行業的帶頭人。

2009年第三屆中國民間藝人節,來自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300餘名民間工藝家、民間藝人及專家學者與會,參展作品達千餘件,為推出精品和人才搭建了平台。如藝人節上評出的“中國十佳民間藝人”之

一、陝西皮影雕刻藝術家汪天穩通過評選在中國皮影界和民間藝術領域有着良好的口碑和社會影響力,他的作品也成為收藏界的新寵。

清河坊歷史街區管委會在不斷探索和實踐中豐富了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發展理念。在中國民協的指導下,他們堅持以街區的傳統商業為主體,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充分體現市井民俗文化,深入挖掘街區的歷史文化內涵,形成具有清河坊特色的文化魅力。

民間文藝藴含着豐富的資源,但這種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特殊性,因此利用民間文藝必須充分尊重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在城市歷史街區建設和文脈疏通銜接上,要秉承“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化遺產保護原則,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宗旨,科學規劃、準確定位、持之以恆、循序漸進,不能急於求成。

如今的清河坊歷史街區,既是杭州城“老字號”的集聚地,又是文化創意產業特色街;它既是傳統的,又是時尚的;它既是中國的,又是國際的;它既是生活化的,又是極具創業活力的。追溯往日文化創造傳統,傳承優秀民族精神,能夠使我們更好地感知當下城市生活的精緻之所在。這是清河坊給我們的啟示。

紅坊調研報告3篇

第2篇

歷史街區是反映城市歷史發展脈絡、展示城市文化、促進城市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場所,三坊七巷歷史街區就是福州典型的歷史街區之一。其中大量富有歷史氛圍與傳統氣息,尤其在文化方面尤為突出。本文通過對福州三坊七巷歷史街區現狀的實地調研,揭示該區商業、文化功能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的建議。【關鍵詞】

“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 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基本現狀

三坊七巷位於福州最中心的商業區,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户,人口餘人。西至通湖路東側及倉前後巷,南至吉庇路北側,東至南街沿街商業建築西側的歷史建築,北至通湖路口和南后街北口。三坊七巷的街巷格局和空間形態特徵如“魚骨狀”,其規劃佈局、建築風格延續明清時期特點。2.研究分析 修繕前

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卻是一幅破敗蕭條的景象。殘留下的古街坊年久失修、破損嚴重;樑架傾斜、牆壁剝落,屋面破漏、瀕臨倒塌;人口密度大,居住擁擠不堪;到處是雜亂的電線,火患嚴重。現代磚混樓房穿插其間,嚴重破壞了街區整體風貌。破敗髒亂狹小給人帶來的侷促感,名人故居內涵的空泛無物。

政府部門提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如今三坊七巷已經逐步成為福州文化的名片,以南后街為傳統文化商業軸,立面的整治在充分保留現有留存的明、清、民國曆史建築和山牆基礎上,保持目前街道尺度。建成一條集福州“老字號”店鋪的富含歷史文化內涵的旅遊步行古街。3.文化傳承 建築與外環境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分為保護區、建設控制區和環境協調區,每個區各有具體分工。

主軸上主要分佈的是傳統的商業店鋪,沿街可見一些銅塑雕像,再現了南后街當年繁華的景象。政府對沿街商鋪的立面進行保護整治,更換地面鋪裝材料,採用平整的石板路面使與傳統街道環境相協調。

從建築空間的處理來看,南后街傳統商業店面原有形體輪廓、比例尺度、材料色彩、構圖劃分。南后街現存的簡易木屋在延續傳統商業風貌特色。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與其他廊、榭等建築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例如嚴復故居,保留了福州古建築的重要特色。三坊七巷除了在佈局結構上與眾不同之外,在圍牆、雕飾、門面上都很有特色。人文價值

三坊七巷具有較高的歷史、人文價值,具有較高的古建築研究價值,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建築,藴含着深厚的人文內涵和獨特的民風民俗。保護和傳承脱胎漆器、紙傘、裱褙、紙花、玻璃等“三坊七巷”極具代表意義的民間藝術,使民間手工藝人文歷史文化得以保留。在塔巷與黃巷之間臨南街處設傳統美食街,有肉燕、老滷醬鴨、木金肉丸等地方名吃名產。

——————————————————————————————————

原三坊七巷以居住為主要功能,如今已形成了一條歷史文化商業街區,以居住功能為主,包括名人故居展示、歷史博物館、展覽館等文化旅遊展示的綜合功能片區。規劃按照“一帶、兩街、三坊七巷”的結構框架體系,打造成具有保護居住功能、文化與教育功能、休閒功能、商業功能、展示與旅遊功能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

歷史文化保護區是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佈的,因予以重點保護的歷史地段。《馬丘比丘憲章》中提到的:“保護、恢復和重新使用現有歷史遺產和古建築必須同城市建設過程結合起來,以保護這些文物具有經濟意義並繼續具有生命力。”這在三坊七巷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4.提出問題

1. 既然三坊七巷已經被定為為傳統的商業文化街,但是缺少了一套完整的商業運作體系。同杭州西湖、安徽宏村存在一定的差距,還不足成為福建省內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保護區。2. 由於早期規劃不科學,與周邊新建建築不和諧,公共基礎設施無法跟上城市發展速度,周邊道路安排不合理,缺少停車位,這無疑限制其商業發展。

3. 三坊七巷現在的發展已經偏離當初的定位——商業氣息過於濃厚,與原先的居住功能相違背。5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1.改建成影視拍攝基地 可參照北京四合院的做法,開發三坊七巷居住院落;三坊七巷的旅遊開發,包括線路開發、創立名牌旅遊紀念品、門票、演出、餐飲住宿、互動體驗、區內人力車等,將富有閩都文化特色的三坊七巷傳統風情場景,改建成東南沿海影視拍攝基地。在三坊七巷品牌體系塑造與推廣上,建議打造名人、閩都民俗、宗族世家民俗、閩台文化交流等文化品牌,還有建築景觀品牌、旅遊品牌、商業品牌、詩意生活品牌。

2.開闢大型博物館 可以通過開展博物館、民俗文化節等常規活動,策劃福州國際工藝美術節,來打響三坊七巷品牌。同時也可以利用三通政策,讓台灣同胞更深刻的瞭解大陸文化。加快海西建設,促進兩岸文化融合。

第3篇

今年是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年,為切實提高農村婦女參選、當選的能力,改變紅坊鎮村黨支部、村委會(簡稱村兩委)中女性比例偏低的突出問題,在區婦聯的高度重視下,鎮婦聯主動介入,積極參與,充分發揮鎮村兩級婦聯的組織優勢,提前把工作做到實處。在此次村級組織換屆選舉中,紅坊鎮19個行政村中,女性進村委會的有15人,進支部的7人,19個村實現兩委中有女性,比例達100%,創歷史新高。主要做法如下:

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女性進村兩委”工作,專門下發有關村級換屆選舉文件,明確提出,各村要高度重視推薦優秀婦女幹部、關心,支持女性參政議政,做到村級組織換屆工作領導小組,村民委員會選舉指導組要吸收同級婦女組織負責人蔘加;重視培養選拔婦女幹部,鼓勵村民把符合條件的女性選為村幹部,並將選舉辦法中“力爭村村都有女性進村兩委”改為“確保村村都有女性進村兩委”,同時還提出必須實行婦女專職專選,為女性進村兩委比例爭取達100%創造政策條件。

為了使婦女專職專選能真正逐級落實到位,鎮專門召開換屆選舉動員大會,黨委將女性進兩委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來抓,制訂好具體的措施,逐村落實到位,各村也把農村女性進村“兩委”作為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的重中之重,使婦女幹部進村“兩委”工作深入人心。

區婦聯在換屆工作實施意見、村級選舉辦法出台後提出具體措施和操作方法建議。區鎮兩級黨委高度重視,有關部門大力支持,針對婦女進村委會難問題,專門在村民委員會中設婦女委員1名(屬婦女專用職位)。並在村級組織換屆選舉文件中明確要求,要加強村“兩委”婦女幹部的配備工作,確保村“兩委”班子中至少有一名女性,若女性候選人不能當選,名額不能佔用,即進行“專職專選”。為使政策落到實處,鎮婦聯組織召開了全鎮婦代主任大會,提出了“村村都有女幹部”的工作目標。同時鎮婦聯及時與組織、民政部門溝通協調,強化基層黨委、政府在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優化村級班子和村民代表中的性別結構的責任意識,明確目標任務和政策落實。

有了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也有了一個很好的政策在保障,女性能否競選進村兩委,自身作用發揮尤為重要,鎮婦聯在這方面積極發揮作用,開展宣傳動員,為更多的優秀婦女順利當選打好基礎。

1、摸底調查。鎮婦聯通過多次召開會議以及逐個走訪的形式指導各村婦聯開展調查摸底工作,全面細緻地瞭解村班子以及可參選婦女的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針對不同情況,進行分類指導,及時掌握女性進“兩委”現狀及優秀婦女人才等情況,排查可能影響女性進“兩委”的不利因素。對已出台的婦女委員專職專選等政策,積極爭取有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更細化的支持。對現“兩委”成員中有女幹部的村,鼓勵和支持女幹部繼續參選;對現“兩委”成員中沒有女

幹部,而有合適女黨員人選的村,積極推薦進黨支部;對沒有女黨員人選的村,積極推薦優秀婦女提名村委委員候選人。對女性進“兩委”比例較低的村,重點做好工作,研究對策措施,積極向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提出建議,力爭有新突破。

2、宣傳引導。鎮婦聯通過召開全鎮婦代主任、計生管理員等參加的培訓會,利用各種形式,集中宣傳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宣傳有關女性進“兩委”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宣傳農村婦女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的作用。重視對農村婦女特別是女支部書記、女村委會主任、婦代會主任、女黨員的宣傳教育工作,鼓勵和支持她們積極參與競選,努力形成廣大黨員羣眾積極支持婦女參選參政、優秀婦女主動參與競選的良好局面。與此同時,各村也充分利用標語、牆報等積極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一方面促使羣眾積極推薦女候選人,克服排擠,歧視女幹部的思想,另一方面引導女性提高參政議政的思想意識,鼓勵她們大膽參與,使她們變被動為主動。

3、提高素質。要使農村女性能順利當選為村兩委成員,提高她們自身各方面素質,增加競選時的底氣是關鍵。為進一步提高她們的參政議政以及競選的能力和水平,鎮婦聯組織各村有意參政的婦女參加區婦聯舉辦的婦女參選培訓班,通過集中培訓,個別指導等辦法,對女候選人進行政治理論、法律法規、村“兩委”工作職責、村級組織換屆選舉的法定程序以及竟職演講技巧等方面知識培訓,進一步增強了婦女的參政意識和提高競選能力。

雖然,女性進兩委的比例得到了歷史性的突破,但女性進村黨支

部的比例還是偏低,主要原因:一是個別村婦女思想觀念跟不當時代,參選的主動性不強,難以當選。二是各村女黨員儲備人才較少。三是婦女外出較多,能力強、素質高的婦女不願回鄉參選,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女性當選率。

(一)爭取黨政重視,形成工作機制。各級婦聯組織要將婦女工作納入黨建工作年度目標管理考核體系,促使黨政領導主動思考、積極指導、盡力支持女幹部工作和婦女工作。在制定換屆選舉的各項方針政策時,明文規定女性參選參政比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換屆選舉中,應該將女候選人的名額強調出來,形成制度,抓好落實;換屆後,要加強村“兩委”委員特別是女幹部的培訓,增強女幹部的參政能力和參政水平,支持女幹部的工作,提高社會對女幹部的認可度和支持率。

(二)把握關鍵環節,確保女性比例。換屆選舉工作程序多、步驟多、政策性強,為了確保女性進村“兩委”,必須把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揚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結合起來。在推選女性候選人時,各級領導尤其是鄉鎮黨委要嚴格把關,充分聽取羣眾意見,真正把符合條件、羣眾公認的優秀女性選為候選人,提高女性候選人的參選成功率;要堅持依法辦事,按程序辦事,嚴厲打擊各種破壞妨礙選舉的行為,保證選舉依法、規範、透明,為女性參選參政營造公平公正環境;要加強換屆工作督查調研,及時糾正換屆中出現的問題和偏差,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

(三)夯實基礎工作,培養女性人才。一是提高女性素質。女性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到選舉結果,要有針對性的舉辦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女幹部培訓班,不斷擴大培訓受益面,讓她們掌握必要的文化科技管理知識和政策法律知識,增強村務管理和村務決策等方面的能力;要有重點培訓婦女如何演説、競選,提高婦女的競選技能;要引導教育婦女幹部正確看待和估價自己,增強“四自”精神,勇於接受挑戰。二是加快培養村級女後備幹部。鄉鎮黨委在村級班子考察準備階段,在各村物色1-5名女性後備幹部,建立和完善“鄉鎮婦女人才庫”,制定“農村婦女人才培養計劃”,開展“雙培雙帶”培訓活動,將文化較高的、有一技之長的農村女性培養成致富能手,將優秀致富女能手培養成女黨員,將優秀女黨員培養成婦代會主任,將優秀婦代會主任培養成女村長、女支書。

(四)加強輿論宣傳,營造濃厚氛圍。一是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要通過舉辦男女平等專題講座、納入黨校課程和麪向社會宣傳等方式,提高全社會特別是領導幹部男女平等意識,改變人們傳統的對村級領導幹部的性別定位,認同和支持女性參選參政。二是大力宣傳《憲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村民委員組織法》等有關女性參選參政的規定,使全社會認識到婦女參選參政是法律賦予的權利,自覺依法辦事。三是大力宣傳婦女的重要作用和先進婦女典型。充分利用新聞媒

體和採用典型教育、現身説法、座談培訓等形式,宣傳婦女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成就,宣傳婦女參政對社會進步和婦女自身發展的重要性,樹立農村婦女先進典型,讓身邊的先進婦女人物和先進事蹟引導更多的農村婦女自強自立,增強參政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