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學反思8篇 撥開雲霧,愚公移山教學反思閃耀光芒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2W

本文主要從教學角度出發,通過對《愚公移山》一課的教學反思,探討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耐心和堅韌精神。同時,也反思了教育體制對課程設置和學習方式的影響。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8篇 撥開雲霧,愚公移山教學反思閃耀光芒

第1篇

?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最有意思的要數愚公與智叟“孰智孰愚”的討論了。前一天作業學生思考,課堂上我就放手讓學生去談,學生談出了很多精彩的見解。

愚公智叟到底誰更聰明?學生們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結論自然莫衷一是。有站在“愚公”方陣的,有讚賞“智叟”的,且似乎都有理有據。面對學生的這種不可開交的認真,我清醒的認識到在這個時候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抓住文章的關鍵所在,即在這篇文章中“評價智慧與否的標準應當是什麼”。

首先在他們略顯零亂的回答中梳理歸納出思維的脈絡,然後幫助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提升思維的品質。

愚公面對的問題是大山的橫亙,出行受到阻礙要繞遠路。那麼問題的核心就是誰的看法有助於解決問題。

智叟的話看似有理,但實際上回避了問題,是毫無建設性的意見,無益於問題的解決,遇到問題不能解決,恐怕很難稱得上是智慧的。如果不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退而求其次,能夠有與眾不同的看法也還可以稱得上智慧。但是我們分析智叟的話語,智叟的議論從“能力薄弱”和“焉置土石”兩個方面來展開,而這個問題在之前愚公的妻子早就提過了,且如出一轍,智叟的話語無非是拾人牙慧,並無過人的見識。如果這也叫“智”,那麼愚公的妻子就應該被成為“智嫗”了,這顯然是荒唐的!

本節課抓住“是否有利於解決問題”這一點來評價智慧和愚笨,思路就比較清晰,問題也比較容易講清楚,學生的思考也能上一個台階。我認為這正是本課最有挑戰性的地方,這點講透,生領悟了。再提到小智小愚、大智大愚、愚不可及、大智若愚等中國傳統文化對於智和愚的辯證思考,讓學生體悟到除了現代科學能夠測算的所謂智商,智和愚還包含了很多文化的哲學的因素,並非能夠孤立片面的看待評價的。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8篇 撥開雲霧,愚公移山教學反思閃耀光芒 第2張

第2篇

一、佈置自讀,要求:憑藉工具書和課文註解逐字逐句讀懂課文,同時記下疑問,準備在老師教讀時提出。自讀在課內進行。

二、試改變由教師逐句串講的傳統教法,在學生認真自讀的基礎上,從抓字、詞、句入手,逐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務使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人物形象獲得完整、鮮明的印象。

三、講讀過程根據“以思維訓練帶動語言學習,以語言學習促進思維訓練”的設想,儘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詞、句教學和對學生的思維訓練結合起來,做到在發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實基礎知識。

四、“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減輕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着眼於培養學生自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第3篇

?愚公移山》是一篇傳統的老課文,故事情節簡單,大概的內容學生早知,經典的教法也有很多,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決定引導學生從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去感受課文。寓言故事情節簡單,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從寓意中獲得人生的啟迪,也是優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引導學生用現在的眼光客觀評價愚公,對此展開辯論,最後得出結論:崇尚愚公移山的精神,但不能愚蠢地蠻幹。辦事要有勇,要知道變通。

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的,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難詞、難句的基礎上反覆朗讀課文,不僅可以加深對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於語感的.培養,有助於文言文語句及知識的積累。

在評價愚公的行為是否愚蠢的問題上,要有意識地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多角度、有創意地看問題。學生能自覺地有針對性地發言,自信、負責地表達觀點,口語交際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養。

第4篇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體作用應該逐漸隱蔽、逐漸減少,應讓同學的主體凸現出來,讓他們自身去體驗、感悟,去探究、發現。假如仍舊只是停留在一種“傳授”,一種“灌輸”的狀態,這與新課程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三千年前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訴我們:“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課堂教學我們不要“灌水”,而要“點火”,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已上了兩課時。上第三課時時,我想讓同學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身對愚公“移山”的創造的感想。

當時,同學發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説“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後代造福”,有的説“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同學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更有同學開玩笑説“愚公違反了‘計劃生育’”,聽了使人哭笑不得。這充沛説明同學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藴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而應該如一個潔淨的讀者面對一個潔淨的.文本一樣,不帶任何偏見,要讓同學讀解出自身個性化的理解,這就是新課程的主要理念。為了把同學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同學反覆朗讀寓言的最後一局部,然後提出愚公的行為為什麼為“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同學再帶着問題“回爐”全文,進行考慮。

第5篇

本週,我校開展了語文教研活動。我對《愚公移山》進行了第二課時的教學。

在第一課時我針對古文的重點字詞進行了翻譯,學生大體上能夠知曉故事的內容。於是,在此基礎上,我以翻譯重點句子進行導入。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掌握的較好。但是,對整個句子的翻譯我忽視了個別重點字詞的翻譯,沒有很好的點到,成為一個遺憾點。

從而在複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朗讀文本回答問題,擬出這則故事的提綱,為學生複述故事作準備。因為九年級的學生基礎較差,自己沒有很大的把握,故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模式。可是,在整堂課下來,我覺得幾個問題的解答和故事的複述過於簡單,沒有很好的照顧到優秀生的教學上。另外,《愚公移山》本身就是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複述在此有點重複的味道。

在整體感知文本後,我對愚公、智叟和遺男等幾個人物進行了分析。從分析人物的形象中找出本文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對比和襯托,進而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這一環節基本上較為完整。但是,課後,我琢磨着,學生對對比和襯托這兩種手法是否都已掌握,畢竟對比和襯托中的反面襯托有相似之處。在對比和襯托上我處理的不是很好。

最後是進行了教學的擴展。我引用了一個英國人與一個加拿大人對愚公的評價,以求用現代人的觀念去看待愚公移山這件事情,來探討愚公究竟“愚還是不愚”?但是,我這一探討做的'不夠到位。沒有很好的將文章的這一問題進行研究下去。就急忙解讀了“聰明的中國人,為什麼會對這樣一個瘋狂的愚老人,津津樂道?”而忽視了文本的創新,回到了老課題上——愚公精神——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整堂課,我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教學目標: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理解神話結尾及文中細節刻畫的作用,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學習愚公的精神。但是,這堂課似乎少了一些新意,彷彿一杯白開水,解渴但不夠美味。而且,在教學中,我覺得自己一直存在這樣的一個困惑:有些環節猶如“蜻蜓點水”,缺乏“精雕細琢”,重形式而無實際效果。這是我今後教學中急需改變和改善的地方。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磨礪自己,追求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

第6篇

這是一篇寓言,但是教學中沒能引導學生明確寓言的特點及作用。總覺得九年級的孩子已經知道,所以在教學內容設計時只是蜻蜓點水,這裏就沒有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教師有想當然的因素,這是值得反思的。另外在分析“愚公愚嗎”這一問題時,大部分學生能很好的去用文中的句子加上自己的理解去分析,氣氛也比較活躍,可是為了趕時間,我還是會把自己的想法説給孩子們,就導致學生交流討論的不夠深入。這是一篇文言文,那麼最好的方式是多朗讀。課上,雖然採用了不同形式的朗讀,但是從讀的時間來看,還是不足的。

從上課的總體來看,學生能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得新知,上課積極主動,踴躍發言,我就認為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當然教學中存在的這些缺點,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去改進的。

新課程明確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倡導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我校的“三精”活力課堂是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設計、抓實教師主導地位、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這節課我主要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引下主動探索發現新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創新思維。這堂課老師講得少,學生讀得多,説得多,想得多,練得多。這也體現了我校的“三精”中精講、精學和精練。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基本上能領會文章的`寓意,認識到愚公精神的偉大,並表示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活動中,學習愚公精神,排除萬難,爭取勝利。課堂氣氛活躍,有激烈的討論交流,也有爭先恐後的發言。學生們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和情感的薰陶。所取得的課堂效果比較令我滿意。

第7篇

曾有一位哲人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要向學生“灌水”,而是要“點火”,只有這樣教育才有意義。

14課《愚公移山》既是一篇神話故事又是一篇寓言故事。學生們對這樣的文章都特別感興趣。所以,在上課時,我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印象把課文故事講述一遍。有的同學講述的平淡,有的同學則加上自己的猜想以及大膽的想象,可見學生們的想象力是很豐富的。在講述完故事後,進入課文的學習,這時學生再讀課文時就會很流利,對文章的大概內容瞭解透徹。對語句的朗讀重點也能有所掌握。

接下來我們對人物性格進行分析,讓學生們説一説:你對愚公這個人怎麼看?還有智叟等其他人物。讓學生自由表達他們對人物的理解,對移山這件事的.看法。從而使學生明白移山的必要性,愚公的精神,帶給我們的啟示。就在這時,我針對他們的觀點請出一位學生作出總結:愚公移山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為子孫後代造福,他的這種利他主義、堅忍不拔的毅力、鍥而不捨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而這也正是這則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課上到這裏,學生們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諦,而這些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時也深刻體會到了給學生頭腦中“點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第8篇

1. 反覆朗讀課文,增強文言文語感,整體把握文意,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2. 理解愚公與智叟的對話內涵,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培養頑強的毅力及敢於挑戰困難、戰勝困難的精神。

重點: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文言文語感。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難點:1.理解愚公與智叟的對話內涵,把握愚公形象,領會愚公精神,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這首歌源於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聽起來是奇文,講起來是笑談”,卻昭示我們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難勇於前行。也有人説,生活的道路只有兩種,一種是大路,一種是小路,但是不論哪種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會有荊棘、有坎坷,面對荊棘坎坷,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呢?今天我們就來拜會愚公,見識他移山的壯舉。

(一)播放課文錄音或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感知理解課文,體驗課文的語感和人物的情感,並且把不會讀或讀不準的字音注到課本上。

(二)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要求初步區分敍述語言和人物對話的不同,儘量理解課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一)學生對照課文註釋試着翻譯課文,要求儘量直譯,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組討論。教師巡視,參與學生的討論,解答學生的疑難。

面山而居面:面對。損魁父之丘 損:減少、削減。叩石墾壤 墾: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曾不:連……都。而山不加增加:增加。如……何 把…… 怎麼樣

年(年齡,歲月)且 (將近,況且) 之(的,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代詞 他們,代詞 這,代詞 這件事) 而(表承接,表修飾,錶轉折) 焉(代詞 哪裏,語氣助詞)其(代詞 他的,副詞 加強反問語氣,代詞 他們)

面(名詞活用為動詞 面對)險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險峻的大山)箕畚(名詞作狀語 用箕畚)

(二)學生分為小組,各小組推舉一人翻譯課文,看看哪個小組譯得最好。其餘同學對照課文,評價翻譯的準確性,並指出不夠準確的地方,糾正自己譯得不準確的地方。

(三)學生討論,找出課文中與現代漢語表達不同的句子,説説現代漢語中是怎樣表達的。

1.聚室而謀。——(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裏商量。(省略句)

2.雜然相許。——(全家人)紛紛表示贊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把太行山王屋山能怎麼樣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於是率領三個能挑擔子的子孫。(定語後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瞭。(主謂倒裝句。對比“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理解倒裝句的強調作用。)

6.何苦而不平?——愁什麼挖不平呢?(賓語前置句)

7.帝感其誠。——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了。(被動句)

(一)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要求讀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對比以下帶“曰”的句子,學生討論可以在各個“曰”字前加上什麼樣的狀語,應該用哪種語氣來讀“曰”字後的對話。

説明: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議,態度是誠懇的,“曰”字前可加上“誠懇”等詞,讀後面的對話要突出商量的口吻。2.句中愚公的妻子雖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對具體的問題沒有解決的辦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擔心、猶豫”等詞,讀這句時要讀出她擔心、猶豫的心理。3.句是眾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堅定”“異口同聲”等詞,讀後面的對話語氣要肯定。4.句中河曲智叟對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還有諷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應該是諷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諷刺”等詞語,朗讀時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氣。5.句是愚公的回答,從“長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認為智叟是可歎可悲的,“雖我之死”以後的幾句話則是表明態度,“曰”字前可以加上“歎息而又堅定”等詞語,要讀得充滿信心,語氣堅定。

還可以從各人的用詞中引導學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態度: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殘年餘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説明:其妻用“獻疑”“君”等詞,表現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説明她的擔心。智叟用“汝”表現他態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問句,與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問句在語氣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長息”表示他對智叟頑固的悲歎,“雖我之死”幾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見,學生有獨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應該肯定。

(三)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讀出人物的情感態度。

(二)解釋“閲讀練習探究”第四題,掌握其中的詞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