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8篇 圓明園之痛:教學反思與教育使命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5W

本文主要反思了《圓明園的毀滅》這一歷史事件,並探討了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更好地瞭解和反思這段歷史。通過深入剖析事件背後的歷史背景、原因和影響,旨在引發讀者對歷史的思考,並提供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關於《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8篇 圓明園之痛:教學反思與教育使命

第1篇

為了迎接鎮裏的課堂考核,我把二十一課《圓明園的毀滅》預留了出來。考慮到課程基本結束,週四下午猶豫再三,我決定週五進行課堂展示,於是吃完晚飯開始設計教學思路。我知道有效的課堂教學源於教師課前精心的預設,沒有精心的預設不可能出現精彩的生成,但是精彩的生成不一定是預設的生成,這需要老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實際靈活處理教學預設才能達到良好的生成效果。所以無論是什麼樣的賽課我都不習慣寫詳案,只要把教材吃透,把握住主線思路就行,至於學生是不是按照自己的設計出牌不重要,課堂上根據學生的表現靈活處理就可以。

經過反覆地分析琢磨課文內容,我想以這篇文章的主要情感:讀者對英法聯軍的“恨”從而激起的民族情感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最終我決定從課題直接導入,抓住兩個問題:這是一座怎樣的園林?圓明園又是怎樣被毀滅的?第二步,抓住第五自然段,讓學生了解圓明園毀滅的過程,通過指導學生反覆讀激發他們的痛恨和惋惜之情。第三步感受圓明園昔日的輝煌,結合第五段再次激發學生憤恨和惋惜的情感。第四步,結合第一自然段,拓展延伸,深化“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情感。第五步,回扣課題,感受文章的寫法。思路清晰以後,我就在腦中反覆過電影,儘量讓各個環節之間過渡自然。同時我知道這篇課文需要補充大量課外資料才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圓明園的輝煌與被英法聯軍毀滅後激起的憤恨與惋惜之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可是時間比較緊,想蒐集的全面一些是不可能的了,於是,週五早晨來到辦公室我打開電腦蒐集了一小部分作為課堂的補充材料。

四十分鐘不知不覺過去了,走出教室反覆咀嚼這節課,我覺得做的比較到位的地方有如下幾點:

1、課堂設計思路比較清晰,課堂流程輕鬆順暢,有幾個點做得還是不錯的:

(1)由課題直接導入簡潔直接,最後迴歸到課題,就像寫文章一樣首尾呼應,體現了課堂的完整性。

(2)重視讀的訓練,尤其是第五自然段,通過指名讀、想象畫面讀、抓重點詞體會讀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感受英法聯軍的醜惡嘴臉,最後利用課外資料的引入使得學生對英法聯軍的憎惡的情感體會的相當到位,學生的朗讀也隨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學生已經沉浸其中。

(3)板書設計富有個性化,簡潔明瞭,突出文章的重難點。

2、教學重難點突出。文章前後內容緊密聯繫,一揚一抑,愛恨交織,通過閲讀,讓學生了解這一屈辱歷史,激發愛國之情,是教學重點。本文教學難點是

(1)引導學生讀文、感悟、想象,在腦中再現它昔日輝煌景觀;

(2)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文題是寫圓明園的毀滅,卻用大量篇幅寫昔日輝煌,這是為什麼?為此我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兩個自然段:首先,以第五段的主要情感“恨”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然後,抓住第三自然段感受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從而為突破教學難點做好了充分準備。

3、思想教育潛移默化地滲透其中。前面緊扣第五自然段引導學生感受英法聯軍的醜惡嘴臉從而激起學生的憤怒之情,繼而讓學生充分感受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卻被英法聯軍一把大火燒成灰燼再次調動了學生對英法聯軍醜惡行徑的憎惡,最後水到渠成地激發起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民族情感,避免了過於生硬地把學生拉到情感的漩渦中。

1、課堂安排出現前鬆後緊的現象,使得後半環節有些內容沒有深入下去,只做到了蜻蜓點水,歸根結底還是課前備課不夠精心。

2、課堂機智不夠靈活。譬如:在引導學生把書讀薄時,讓學生找出能把二、三、四段的內容串起來的那句話時,我預設大多數學生會很準確的找到那個表示遞進關係的句子,可是多數學生沒找到,當時心裏就一晃,當有個學生找到了這個句子時我就匆匆而過了,如果我能適時引導學生説説為什麼找到這句話,相信學生就會對這樣的過渡句加深認識了。再如,課堂小練筆本來預設是讓學生寫後交流,看到時間不足就改成説一説,其實完全可以作為機動環節放到課後作業,這樣這節課時間就不會緊張了。

3、課前準備不充分。明知道這節課如果能運用大量課外資料和多媒體教學會使教學效果更明顯,學生的體會會更投入,但我沒有去做,思來想去是惰性使之然也。

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語文教學首先課程理念要認識到位,然後課堂上只要尋找好切入點,找準課文主線,所有教學設計都圍繞這條線展開,或隱或現真正能做到形散神不散,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多半,前提是教師必需吃透教材,善於挖掘各種可以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才能靈活駕馭課堂。其實課堂教學藝術很多,我覺得關鍵是自己要勤于思考,善於反思,不能刻意地去模仿某個人、某節課,要善於發現適合自己的東西為我所用,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因為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關於《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8篇 圓明園之痛:教學反思與教育使命 第2張

第2篇

今天上了《圓明園的毀滅》一課,這是一篇老課文,在過去教學中學生總是容易把課題中的“圓”和“園”弄混淆,怎樣讓學生記住呢?首先從“圓”入手,圓明園”在佈局上成“品”字形,然後告訴學生它地建造年代——初建於明朝,最後説它的用途——是清朝皇帝的休憩園,也是一個大花園。學生從形狀、年代、用途三方面一記就不容易混淆了。緊扣“毀滅”這一主線進行教學。

第二、圓明園到底毀滅了什麼?在這個問題的教學時,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説説你認為圓明園是一個( ? )的圓明園,學生根據問題尋詞找句;

第3篇

1、由於學生對圓明園及中國近代史瞭解甚少,因此要想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補充一些文字圖片資料尤其重要,所以在課前就佈置學生着手收集各方面的有關自己聊,老師做輔助補充,效果較好。

2、在課中,引導孩子通過抓重點字詞句,反覆讀,體唯獨,感悟,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奇妙,在在中表達,學習運用語言文字,再度重視感情得到進一步昇華。

3、課後,讓孩子寫寫感受,從口語落實到書面語,學以致用。背誦第三段積累好詞佳句,為運用語言打下基矗。

課中未能關注到全體學生,應落實到針對不同學生羣體進行因材施教。

第4篇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精讀課文,它的教學主要目標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經過朗讀了解圓明園的輝煌歷史和它的毀滅,使學生記住這一國恥,增強他們振興中華的職責感,並且能背誦課文。而經過朗讀、學習,想象當年圓明園的輝煌景觀,瞭解它毀滅的經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職責感是這一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我異常注重學生的朗讀,第一課時總體上就一個“讀”字,讓學生反覆讀通讀順文章,並且能在流利地讀後説出自我的一些感受。經過讀這一個階段,學生對於課文能做一個整體的感知,所以都有話可説。由於第一課時所打下的基礎,到上第二課時時就方便多了。下一步就是讓學生深入到課文中去,感受圓明園惜日的輝煌歷史。在這一部分我主要是經過在朗讀的基礎上加上圖文結合的方法來讓學生了解、感悟。當同學們對祖國的壯麗山河發出由衷的讚歎時,我順勢引出圓明園的毀滅這一部分。同樣的,也是運用朗讀重點句子和出示圖片的方法讓學生了解這一國恥,同學們經過朗讀和觀看錄象,對於圓明園的毀滅基本能產生較大的感觸,並且對於侵略軍的可恥行為紛紛表示憤怒。之後,我問道:“從當時的璀璨文化,到此刻我們所能看到的課文插圖上的幾段殘垣斷壁。

回首歷史,讓我們扼腕歎息,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幹什麼呢?假如此時你正在圓明園的廢墟旁,你想説點什麼?”從中引導學生使學生記住這一國恥,增強他們振興中華的職責感。最終,我提出要求:讓我們回到剛才同學們都感受頗深的句子上,進行比較讀,再一次的見證圓明園由輝煌到毀滅的轉變。整一節課在學生的朗讀聲中結束。

第5篇

大家都知道趙括滿腹經綸,談起兵書來是頭頭是道,可是讓他上戰場上去打仗,卻是一敗塗地。為什麼呢,我認為他打仗的理論是很充足的,就是缺少實踐,沒有將理論落實到實處。在教學中,我們對每一課都要制定一個教學目標。這個目標的落實很重要。聽了於老師的《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我知道了目標的制定不要過大,過大就完成不了。要寫具體,不具體就無從下手。下面針對這一節的聽課,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教學目標要在教學環節中具體體現。

上課前,教師要把討論確立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作為首要內容。確立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到本節內容在單元中,乃至整個教材中的位置;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和認知水平。課堂的知識和能力目標必須突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不必刻意強化,這是所有教育過程中都應該貫穿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一點點滲透的;然後討論達到這個目標所需採用的教法和學法。這個環節要細緻,考慮要充分:問題怎樣提出?應作哪些預設?可能會有怎樣的生成?目標達成的檢測和反饋方式,教師在備課時都要做到心中有數。課堂目標明確,教師才能訓練到位,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參與面廣,主動性強。

只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課文第二部分內容教學的成功可為“毀滅”部分的教學埋下伏筆,以愛激恨,從而化難為易,達到使教學結構優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圓明園的毀滅》既要讓學生看各種優美的圖片,感受圓明園“美得讓人心醉”,激發學生產生驕傲和自豪之感。在孩子們還沉醉在“愛”的海洋裏。觀看《圓明園的毀滅》錄像資料,讓學生的心為之所痛。看到學生神情激動,可想而知,此時學生心中肯定升騰着一股股感情。讓他們體驗“毀得令人心碎”。而這樣美得讓人心碎的東西卻被無情毀滅,學生一直被“壓抑”的情感,終於有了噴發的機會。面對強盜的無恥行徑,面對清政府的昏庸無能,面對美的東西瞬間遭毀,學生情動於中而發於外,其強烈的情感如黃河之水,飛瀉而下。

教學目標具有導教、導學、導測的功能。目標明確,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首要條件。而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三維目標的要求,又決定了語文教學目標的多樣性。儘管這樣,由於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還是語文實踐,不必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因此,語文課堂要目標明確、單一,讓學生學有所“得”,還是可以做到的。充分了解學情。這樣才能避免制定目標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制定出的目標才具有導向性和針對性。確定教學目標,教師要做到胸存課標,心中有本,目中有人。

總之,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學是一個龐雜的任務。語文教師應在目標教學的引領下,努力實踐,不斷摸索出符合我們學生特色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不斷提高。

第6篇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九冊教材中第七單元的一篇閲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職責感和使命感。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課文所介紹的資料都已消失,無法再現,引導學生讀文,感受,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的景觀就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經過40分鐘的組織教學和引導,我有以下幾點初淺的感受:

(一)走近圓明園——從雨果給巴萊特上尉的信入手,讓學生談感受,激發情感。

(二)走進圓明園——抓住課文中的三個評價圓明園的句子“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學習“圓明園的輝煌的'過去”和“圓明園的毀滅”的部分,讓學生感受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三)走出圓明園——學完課文,配樂出示圓明園殘址,拓展昇華,想象寫話:假如你就站在圓明園廢墟旁,你會説些什麼最終再以雨果的話結束本課。教學思路簡明清晰,前後呼應。

為了到達本課的情感目標,突破重難點,我在課前蒐集了很多有關圓明園的資料,向學生展示了當年圓明園的輝煌之處: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使學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它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僅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在教學過程中我分三步使用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課前五分鐘進行滲透式傳播;二是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時觀看火燒圓明園的視頻,推動學生情感的噴發;三是在初略學習課文2、3、4自然段時結合朗讀觀看相應的圖片。豐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學生和教材的距離,看到圖片後學生們都震驚了,播放圓明園在大火中被焚燒的影視資料,學生的惋惜、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終一部分的感情朗讀就無需過多指導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古人也説:“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突出語文課“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熟讀成誦,在讀中感悟”的特點,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默讀、齊讀、範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讓同學們帶着自我體會到的經過朗讀表達出來。經過給學生時間朗讀,體會作者怎樣表情達意,使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喚起愛國熱情,惋惜、痛恨之情,從而更進一步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強烈共鳴。

在學生、教師、文本間經歷了一番深刻的對話後,我引導學生引入了圓明園毀滅的真實史料,有關於“掠走的資料”和關於“毀壞的資料”,請學生讀了後説説心裏、是什麼滋味由此引發了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1.“想象園中的美景進行説話”這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想象過於蒼白。

2.學生的進取性沒有完全調動起來,師生互動還不夠到位。

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讓我體會到課堂教學要重視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的轉變,僅有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第7篇

?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我在設計上遵循“1+x”和“一課一得”的教學理念。“1”確立為《圓明園的毀滅》,x確定為《兩個強盜的故事》,選自雨果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這篇文章與課文在資料和寫法上都有相似之處;“一得”確立為鋪墊這種寫法。我在課前收集學生的問題,即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為什麼作者用很多筆墨描述圓明園昔日的輝煌?以學定教,嘗試課堂教學的改革。

在教學中,我使用了兩次小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邊讀邊悟,組內交流,鍛鍊了學生的組織本事、表達本事和自學本事。我們小組學習是在剛剛起步階段,許多學習方式和表達的方法還需要給孩子們多做指導,以待提高。

1、學生本事需要培養和提高。整節課學生反應不是太進取,課堂氣氛比較沉重,學生的表達本事和自信心有待改善。

2、我在備課時對預設準備不足,在做引導時,語言不夠規範嚴謹。

第8篇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優秀的傳統課文,文章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理解語言文字,想象圓明園當年的輝煌,並瞭解圓明園是怎樣被毀滅的,認識貧窮受欺壓,落後要捱打,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感想:

1、藉助多媒體課件,結合書面語言文字,想象圓明園當年的輝煌。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讀文、感悟、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輝煌景觀是本文教學的難點。而當年的圓明園是一座皇家園林,即使在當時也沒有多少人親眼見過。怎樣才能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輝煌,光靠書上優美的語言文字描寫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藉助多媒體課件,生動再現當年的樣子,使學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它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實現這一目標時,我先讓孩子們與學習夥伴合作朗讀並交流預習時做好的批註;然後引導孩子們找出八個“有”,感受風景名勝之多;最後依據製作精美的課件,配上優美的音樂,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充分感受到了圓明園的輝煌,為下文“被毀”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場,把美的東西毀滅了,這就是一個悲劇。

2、輝煌到毀滅,增強學生振興中華的責任感。我在引導孩子探究圓明園輝煌的過去之後,再過渡到圓明園“毀滅”部分:先讓孩子們觀看《火燒圓明園》視頻資料,直觀感受激發了孩子們的恨。然後讓學生説出感受,讀出自己的痛恨,此後通過補充材料,讓學生更加認識到了清朝政府的腐敗。這樣,讓學生意識到了振興中華民族責任感,為課後的讀後感寫作積蓄了力量。

1、教師預設的痕跡過於明顯,剝奪了學生個性思維的權利。如品讀“他們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一段話,我讓學生思考從哪些詞體會到什麼,而我的課件中已經把“掠走”、“破壞”、“毀掉”這幾個詞變了顏色,學生不用思考就能找到。教訓:要相信學生的能力,不要擔心孩子想不出來,不要擔心浪費時間。讓孩子體會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快樂。

2、語言表達能力有待提高,特別是課堂評價要機智,要富有激情,要時刻注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注意訓練學生説完整的話。儘量不重複學生的答語。

總之,要改進的地方很多,學無止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會進一步提高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