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課堂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2W

沒有較為出色的閲讀感受,寫出的讀後感就是很片面的,讀後感的內容必須是建立在認真閲讀的基礎上的,可以讓我們的閲讀變得更有價值,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美在課堂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美在課堂讀後感7篇

美在課堂讀後感篇1

奮鬥是圓夢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試驗田”中勤懇耕耘,心有天地經緯、腳向浩瀚天宇,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艱苦奮鬥,在反覆試驗求索中砥礪前行,在精益求精攻關下追求卓越,敢闖難關、勇開新路。一個個航天員在嚴格系統全面的訓練中學經驗、強本領,飛天遨遊、出艙行走需要紮實的功底,需要他們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強健的體魄,寒來暑往的刻苦訓練讓他們擁有超強的意志力與自信心。為了偉大的航天事業,航天工作者與航天員,將艱辛與曲折作為事業發展的“階梯”,以志氣鍛造骨氣,以骨氣厚積底氣,在接續奮鬥中實現航天事業更高水平的創新與突破。

從“神一”的發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成果豐碩。在“追夢”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當然,前所未有的挑戰難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魯迅先生曾説:“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雙腳踏出來的,是一步一個腳印開拓出來的。從1956年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發展中一以貫之的堅持,是推動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走前人沒走過的路自然少不了彎路,闖前人沒闖過的關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為先驅,方能成為先鋒,唯有敢闖,才能闖出新天地,搶佔“新高地”。

偉大事業孕育着偉大精神。回望航天事業發展史,無論是“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還是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

無論是北斗衞星導航系統的全面建成,還是“嫦娥”奔月與“天問”探火,從大膽設想到成功實踐,無不彰顯着中國與時俱進的航天實力。中國的航天事業從艱難起步到艱辛跋涉再到取得輝煌業績,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國身影、中國足跡,在航天事業的發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這種精神與力量必將引領着14億中華兒女萬眾一心齊奮鬥,激盪起磅礴偉力,奮進新徵程,逐夢新時代。

美在課堂讀後感篇2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自己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什麼地方?就是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當前"核心素養"已成為中國小教育教學研討的主題詞。

什麼叫"核心素養"?

什麼叫學科核心素養?

為什麼要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

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這些問題也是我們一線教師最為關心的。説真的,我還真説不出個子醜寅卯!於是我翻閲了由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針對以上問題,這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做出系統迴應。從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以及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三個大方面進行了具體的闡述。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中指出:閲讀能力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之關鍵能力中的之一,"不會閲讀的學生是潛在的差生".我們知道,閲讀是學生獲得新知識的主要手段,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説:"必須教會少年閲讀!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閲讀的人,就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在國小中就應該使閲讀達到完善的程度,否則就談不上讓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為什麼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學好問,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待知識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會閲讀。

可見,學生的閲讀是多麼的重要。人民日報曾撰載文章稱:"國小欠下的‘閲讀帳’遲早是要還的!再不多看書,孩子考試時連卷子都做不完!"這也許並不是危言聳聽。

近兩年,無論是學校、家庭、社會,對於重視閲讀的呼聲越來越高,閲讀的重要性無須贅述。我們在強調學生的閲讀能力的同時,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是不是也應該讀一些書呢,甚至是列給學生的一些必讀書呢?當我們在給學生開的必讀書書目也好,還是讓學生進行自主閲讀的書也好,那麼學生到底讀的怎樣,閲讀中遇到了哪些問題,這需要我們語文教師進行必要的跟蹤指導和監控。當然指導和監控的方式有多種,調查問卷、讀書沙龍、寫讀書筆記等。如果我們教師不也去進行實地閲讀,怎麼對學生的閲讀進行指導和監控,又何談去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當我們語文老師真正地讀了這些書後,才能和學生交流有了共同的語言,才有了交流的"底氣",才可能和學生產生思維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鳴。加之國小生的善於表現自己的心理特點,還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或者還沒有讀這本書的同學,認為自己再不讀書,就會被老師和同學"邊緣化"了,無形之中,就會自覺的進行閲讀。當然,當老師在和學生進行語言、心靈交流的同時,學生會真切感受到閲讀的無窮魅力。

再説,隨着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學生的素質也越來越高。記得去年一年級上學期的第一課《天地人》,我當時在教認識"地"這個字時,當有的同學組出"地下"這個詞時,緊接忽然有一個小手舉了起來,迫不及待地説:"老師,我知道地下有巖漿"!"你是怎麼知道的?""我從書上知道的。"我當時吃了一驚,倘若這要是發生在城裏的小孩身上,也許算正常,但對於農村小孩來説,況且是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來説,這能説是不足為奇嗎?隨着科技的發展,學生的素質也越來越高,也許在某些領域,孩子比我們知道的還多,顯然僅僅有一桶水,哪怕是一潭死水肯定是out了!這種形勢難道不逼着我們去讀書嗎?否則,我們怎麼又能滿足課堂教學發展的需要?

總之,"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要忘記讀書,從什麼時候開始培養自己讀書的習慣都不晚"!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是不是更應如此!

美在課堂讀後感篇3

課堂的內涵太豐富,就如讀《紅樓夢》一般,同樣的內容,卻有千百個紅樓夢。當然,課堂不是夢境,而是真實存在的每一分鐘,怎樣讓每一分鐘都能對學生負責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想也許我做到以下一些改變將是對他們更負責的第一步吧!

一、不再無謂地感慨

看了《讀懂課堂》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再感慨學生。佐藤學提到的“不在任何場合説任何一個學生的壞話”確實值得我借鑑。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沉浸在了“這些學生真糟糕,對他們努力很多,卻收效甚少”的心理狀態上,平時總忍不住要抱怨幾句某某學生不行之類的話。這樣多説之後給自己產生的更多的消極影響。而面對學生的生源,我無力改變,與其讓消極情緒主導未來,不如積極面對。

最近看了很多身邊發生的人和事,越來越相信“上帝給你關了門,必然會為你打開窗”這句話,我相信這些孩子也是一樣。他們在學習上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給自己一個持續為他們努力的機會,尋找到觸動他們的心靈開關,改變或許就在下一刻。

二、不再孤獨地直立

還記得自己剛開始工作時特別喜歡看日本的《麻辣教師》,心中想着自己也可以成為這樣一個讓學生瘋狂的老師。可是,在真正的工作中卻總是放不開、放不下,所以,很多時候的課堂上總是自己孤獨地講着,導致身心俱疲。無論是鬼冢還是克拉克,他們的課堂是熱鬧的,讓學生動起來的,這曾經是多年前的自己努力的目標。反思近10年,我卻漸漸地迷茫了。

也許,這本書?去年的際遇?讓我重拾了這個夢想,雖然我年齡增長,但是,我的心還是可以做到。是該讓自己的心瘋狂起來,讓課堂瘋狂起來,讓學生們跟着我瘋狂起來,而不再是孤獨地站着。

在課堂上給每個學生思考的時間,給每個學生關愛,彎下腰走到他們中間去,現場指導點撥,在課後與他們交流,或者答疑或者閒聊課上的感受,或者語言或者文字,真正地讓他們在心中願意接納你,愛你,讓自己不再是孤獨地直立。

也許,這種感覺會很美妙。無謂多想,在於行動,希望自己能在未來的日子裏堅持做到。

美在課堂讀後感篇4

前幾天,我讀了一篇文章《生命生命》,當時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想:生命到底是什麼呢?於是我懷着好奇的心情,開始仔細讀了起來。

讀了課文,讓我感受到了,不管是什麼生物,它們都有生命:那隻飛蛾,為了僅僅九天的生存時間,在杏林子的手中掙扎,那樣強烈的生命力令杏林子感動,忍不住放了它;那粒香瓜苗,自阿一個沒有陽光、,沒有泥土和水的鑽縫中不屈向上,讓杏林子對它刮目相看。

可是,最令我感動佩服的還是那個杏林子,她全身關節都不能動彈,隨時面臨病魔的折磨都堅持用兩個手指夾着筆寫下了四十多本著作。她是那麼的堅強,想想我,遇到一點點挫折就受不了。

記得那一次,老師佈置了許多的作業,我回到家,十分不耐煩地做着,媽媽叫我去把地掃一下,我大聲地説:“沒看到我作業很多呀?你自己去不行呀?”媽媽走過來耐心的説:“去掃地不僅可以幫媽媽做事,還可以鍛鍊一下身體,光掃客廳,也耽誤不了你多少時間。”我只好拿着掃把像畫大字一樣,東一下西一下的掃起來,突然不小心摔倒了,便哇哇的大哭起來,任憑媽媽怎麼安慰,怎麼鼓勵我始終賴在地上不起來,媽媽很生氣地説:“虧你還有手有腳,還不如人家杏林子,你長大了會有什麼用?”此時,杏林子的身影浮現在我的眼前,我只覺一陣臉紅,迅速的爬起來。

我感謝杏林子,她讓我明白,生命不僅僅意味着輕鬆愉快,活得開心時要珍惜,即使是最危難之時,也要挺得住。人生本來就是艱辛的,經受得住挫折的考驗,生命才有價值。“

美在課堂讀後感篇5

作為教師,對於聽評課並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學中,聽課是教師的成長的過程,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必要手段。現實中,學校規定每位老師每週或者每學期都要堅持聽課多少節,寫多少聽課記錄。就是為了完成學校規定的任務。至於聽的過程,評課的過程、效果如何,都沒有去探討。評課都是同科老師往一塊一湊,簡單分析,至於這節課的優缺點,老師們卻大多隻談優點,缺點則很少觸及了。從教育學的角度來分析,上好一堂課的標準不僅要看是否完成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而且還要做到教學目的明確、講授內容正確、教學方法恰當、課堂組織得好、師生積極性高。我們聽課評課的時候也是規定了這幾方面的標準。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分成四個部分:第一“故事分享”。記錄了浙江省餘杭、北京海淀、寧夏銀川探索的若干故事,在課堂觀察的研究與實踐中所經歷的思考,所經歷的不平凡的歷程;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一個教研和課堂教學方面的問題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第二部分“問題解答”。該部分選擇了20個問題,用問答的形式,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課堂觀察的概念、意義、操作技術與流程、侷限性,以及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這對教師形成正確的觀念並在這種指導下的行動有重要意義。第三部分“範式創新”。這一部分的核心是課堂觀察框架和部分觀察與記錄工具,這是該書的精華部分,也是該書的創新。介紹了課堂觀察的4個維度—20個視角—68個觀察點。讓我明白瞭如何去聽課。第四部分“課例研究”。該部分呈現了完整的課堂觀察活動過程,它是課堂觀察研究的實踐層面意義上的延伸。

讀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編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既讓我學到了很多新的聽評課方法,又接觸到了教學底線、評課標準、觀察點、觀察量表等嶄新名詞,通過這本書,我進一步意識到課堂觀察的目的,對於聽課的人來説,我們去聽別人的課,要明白聽課的目的,當課堂結束時,我們在別人的課堂中能得到哪些東西?這才是聽課最為根本的目的。對教師而言,在平時教學實踐中,在聽課的時候重要的是學習他人的課堂經驗;同時反省自己的課堂,充分認識到自己課堂的優點和缺點,是學習他人的課堂經驗與拓展自己的課堂優勢的前提。當然我們平時在聽課時可能還做不到這些方面。達不到那麼高的要求。但是從以下的三個方面去準備,可能效果會好一點。

一、要做好聽課前準備

要想從別人的課堂收穫點東西,就必須要做好聽課的準備,聽誰的課,聽什麼內容,與上課人進行課前溝通和交流,對聽課觀察點與課堂教學設計互相交換意見,來提高授課人的課堂教學效率。

授課老師對本課的內容,想讓學生明白重點、難點在哪裏?準備通過自學解決?以及學生的分佈情況做清楚的説明,聽課老師心中有數,做到有“備”而聽。選擇自己的課堂觀察點和觀察位置,作好記錄,評課的時候用相關的數據來説話,把自己的獨特見解發表出來,對授課老師有幫助,也利於聽課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二、聽課中做好專業的觀察和記錄

教師聽課一定要認真,做到全身心投入不能流於表面形式。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用耳朵聽,還要仔細觀察思考。既要觀察教師的教,又要觀察學生的學,做到二者兼顧。觀察教師對教材的鑽研程度,重點的處理,難點的突破,教法學法的設計,教學基本功的展示等。還要看學生的學,要看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習積極性的高低,看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看課堂上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結合程度。當然聽課也不能面面俱到地關注課堂上的每個方面。不同的教師和不同的學科都應該有區別。對了解的教師,熟悉的班級,重點在其課堂上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對於優秀教師的展示課,應該抱着學習的態度着重觀察其教學風格及其相應的學術思想在課堂的體現。聽課應詳盡記錄課堂的教學過程,也可以記下自己深刻的感受。

三、聽課要有觀察點

通過課堂的觀察點去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改進教學。這是我讀完這本書最大的體會和收穫。教師聽完課後不能以寫好聽課記錄就沒事了。應該仔細研究課堂,把所聽的課在腦子裏反覆回憶,應進行多方面的琢磨。可以翻聽課記錄,找執教者交談,或者將不同教師相同內容的課進行比較,甚至可以將他人執教的內容拿到自己班上看看效果。取人之長,為我所用,從而不斷自我充實、自我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通過課堂觀察,我們可以得到寶貴的資源,可以由別人的課堂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進而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還可以得到寶貴的用於研究的資源。

所以今後我們應該在學習專業理論的基礎上,加強對課堂觀察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學習本學科的專業理論知識,從而在聽評課中,觀察到位、評價有效、提高自己對課堂教學、對整個教學流程的思考能力。

美在課堂讀後感篇6

魯濱遜這一生很不平凡,一人在荒島上生活了28年,可謂是孤獨而又頑強的冒險者啊!

魯濱遜出生於一個商人之家,本可以一生平安的他,卻捨棄了安逸舒適的生活,獨自一人出家航行,歷盡艱險。在一次大風暴中,魯濱遜被刮到了一座荒島。在荒島的28年裏,他打獵、種植、巡邏、造船,過着看似精彩卻十分枯燥的生活,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回去的念頭。在他發現了令他惶恐的野人腳印的幾年後,他救了一個野人——星期五。魯濱遜教會了他打獵、種植、狡猾,星期五成為了他重要的夥伴。一天,魯濱遜救了一個英國船長,這位船長為報答魯濱遜,帶魯濱遜和星期五回到了巴西。

人生也如同在荒島上生活。當你面臨着一些困境時,難免會慌張、慌亂,可大多數時候,我們會選擇勇敢、堅強地去面對,也許也會選擇逃避。課魯濱遜面對“最大的敵人”——孤獨——時,他很堅強。如果讓你在荒無人煙的島嶼上呆28年,沒有人陪伴着你,你會變成什麼樣?我想我會崩潰。所以,我們要去學習魯濱遜的堅強,學會他的勇於面對。就算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失敗、一些挫折,要學會勇於面對。魯濱遜在荒島後面的幾年的有趣的生活源自於他創造性的雙手。在生活中,我們何嘗又不是有自己創造性的雙手去創造一切?科學的不斷髮張,每一件獨特的工具,何嘗又不是我們的創造力所驅使的?在時代的變更下,創造了驅使着我們發明新的事物,可見創造了的重要性。

魯濱遜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影子,在這個喧鬧的環境,我們難免會感受到孤獨,而在荒島生活的魯濱遜用他的堅強和他的創造力戰勝了困難。我們要向魯濱遜學習,學習他的堅強和創造性。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魯濱遜”!

美在課堂讀後感篇7

學校組織閲讀了《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該書作者余文森教授是教育學博士,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師教育學院院長、教育部福建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這本書共包括三大主題: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

一、核心素養大事記

1、2014年3月,“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並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首要位置,成為研製學業質量標準,修訂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重要依據。核心素養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2、2016年9月,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佈。它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凝練出人文底藴、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核心素養整體框架的發佈,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核心素養成為中國小教育教學研討的主題詞。

3、2016年年底,基於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新課程標準修訂稿在全國徵求意見。核心素養開始進入課程,走進中國小。中國基礎教育已邁入核心素養的新時代。

二、素養、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以及三維目標和核心素養的關係

閲讀前,我心存困惑,什麼是素養?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所有不解在這本書中都一一解釋。

1、素養。簡單地説,素養指的是沉澱在人身上的對人的發展、學習、生活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從心理角度説,教養即教育出來的素養。一個人的天賦如果得不到適合的教育和訓練,是不可能得到發展的,尤其不能發展成為專業性素養。素養是一個人的“精神長相”。我們可以透過一個人的精神長相,瞭解他的內在素養。正如作家龍應台在被問及“文化素養是什麼”的問題所做出的回答“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

2、核心素養。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把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的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關鍵能力:從學習過程的角度,把學生的學習能力分為閲讀能力(輸入)、思考能力(加工)和表達能力(輸出)三種。這三種能力是學生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

必備品格:從基礎教育的角度講,必備品格就是具有基礎性、生長性、公共性、關鍵性特徵的品格。人必備的三種品格是:表現在人與自我關係上的自律(自制)、表現在與他人關係上的尊重(公德)、表現在人與事情關係上的認真(責任)。

3、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後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

4、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其中的變遷基本上體現了從學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轉變。雙基是外在的,主要從學科的視角來刻畫課程與教學的內容和要求;素養是內在的,是從人的視角來界定課程與教學的內容和要求;三維目標是有外在走向內在的中間環節,既有內在,也有外在的東西。

三、“完整的學習”和“原生態學習”

教育部陳寶生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強調,要“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把教學關係變革提高到人才培養模式的高度,這對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要真正落實以學定教,實現少教多學、不教之教、教學相長,這就是基於學習的教學。變先教後學為先學後教是關鍵的抓手。

1、“完整的學習”。從認知加工的角度來説,完整的認知過程包括信息輸入、信息加工、信息輸出三個環節,相應的,完整的學習過程也可以劃分為閲讀、思考、表達三個環節。

①閲讀環節。在以聽取代閲讀的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學成了給學生“喂”老師消化好了的知識的過程。學生與原生知識、真實現象之間直接會面,發生挑戰的機會被取締,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了對新知識的消化能力,對新現象的透視能力,教學活動淪為接受與識記的過程。因此,引導學生完整地、全面地、獨立地閲讀教材是課堂教學最本質意義、最具基礎性價值的教學環節。

②思考環節。學生對閲讀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思考,對文本知識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僅要明白疑難性的問題,還要弄明白質疑性的問題;不僅要得到問題的答案,還要對問題產生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傳統課堂是迴避問題因而也無需思考的課堂。不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堵塞學生新思維的湧現,這樣的教學,只剩下所謂的知識。因此,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進入深度思考是影響和決定課堂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最核心的因素。

③表達環節。在閲讀特別是思考的基礎上,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並與同伴進行交流、互動、分享,可以使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得到增值、完善、補充、更正,使自己學習和認知的水平不斷提高。

閲讀——思考——表達,這三個環節構成了以素養為導向的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或基本範式,又稱為“通用式”。

2、“原生態學習”。從學習對象來説,原生態學習指的是直接面向文本和事物的學習,不需要過多的、不必要的加工環節和教師過多的解讀、點撥、指導、講解。從學生主體來説,原生態學習指的是學生積極運用原始的經驗、思維、情感的學習,即個性化解讀的學習。

①直接面向文本(教材)的學習

②面向事物本身的學習

③從學生的經驗、生活和常識開始的學習

④學生原生態思維自由參與的學習

⑤學生情感、興趣、愛好、精神、生命參與的學習

四、“學講計劃”與“對分課堂”

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理念為:基於核心立德樹人的教學是就教學方向而言;基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是就教學主體而言;基於課程意識和學科本質的教學是就教學內容而言的。

余文森教授根據三大教學基本理念,詳細闡述了六大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

1、徐州市的“學講計劃”

江蘇省徐州市的“學講計劃”立足現實問題,用“學進去,講出來”這種最簡單、最質樸的表達方式概括了教育教學的本質,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做了獨特的根性的解讀。它抓住課堂,抓住教與學的方式的轉變,抓住師生關係和學生主體等核心問題,迴歸到教學的本意。

在實施過程中,他們開始從做“加減法”開始逐步推進。第一、減一點老師的包辦,加一點學生的自主;第二,減一點無效的灌輸,加一點有效的實踐;第三,減一點老師的霸權,加一點學生的表現;第四,減一點刻板的説教,加一點情感的交流。“學講三年”,生動活潑,充滿生命激情的課堂再次出現。

2、張學新的“對分課堂”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在形式上,它把課堂時間一分為二,一半留給教師講授,一半留給學生討論。實質上,它是在講授和討論之間引入一個心理學的內化環節,使學生吸收講授內容後,有備而來地參與討論。

對分課堂重新分配了教學中的權利和責任,賦予學生應有的權利,讓學生承擔應盡的責任,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為課堂營造了一種民主、開放、自由的氛圍,也因此使課堂變得和諧、舒暢,充滿了樂趣,生機勃勃。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我共讀兩遍。第一遍,我帶着問題“什麼是素養?”“什麼是核心素養?”“什麼是學科核心素養”等等粗略閲讀。第二遍,我按照目錄和章節標題慢慢品讀。讀完書,我寫了18頁讀書筆記。套用書中的專業術語,我此次讀書的過程是“原生態學習”,直接面向文本,沒有老師的解讀,點撥,指導,講解,但效果甚好,收穫很大。

讀書過程中,我體驗了核心素養導向課堂的“通用式”,即閲讀——思考——表達。閲讀時,我與文本對話,將書中的內容與個人學習和生活經驗碰撞;思考時,我與自我對話,常想在我的課堂上,要如何做到以生為本;今日表達,我將讀書筆記反覆查看,細細研讀,以期可以給讀者一種高質量的知識分享。

核心素養之於我,和學科知識之於學生有不少相似之處。因此,我認為將核心素養根植於課堂,將閲讀——思考——表達應用於教學應該是新課堂的標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