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有關《中國文脈》的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4W

要切記,讀書可是我們取得知識的重要的手段之一哦,你有看完書寫讀後感的習慣嗎?趕緊拿筆把你看書後的感悟寫下來吧,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2有關《中國文脈》的讀後感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2022有關《中國文脈》的讀後感範文三篇
《中國文脈》的讀後感1

餘秋雨評價唐朝詩壇:“一羣男子,一路辛苦,成了民族邁向美的天域的里程碑。他們,都是中國文脈的高貴主宰。”唐朝時中華民族最大的驕傲,那心境平和,氣韻高華的大唐文明成就了這個民族的氣質與高貴,使從此以往的中國人血液裏都流淌着一種剝離不去的詩情畫意,或孤傲,或華貴,或清冽天真,卻也都彌足珍貴。

我們很欣喜地發現詩人這一特殊羣體以其特有的敏感記錄着歷史不一樣的審美格式。李白筆下對山水性靈的驚訝,他如不繫之舟,奔忙追趕着充滿陌生的美好,他自由舒展的靈魂,構築了中華文明中最飄逸最性情的成分,也充溢着令人嚮往的盛唐氣象,這樣的浩蕩,山川共仰。杜甫的生命卻交織在苦難與飄零的漩渦中,而他最動人的博愛憫人也恰如其分地從這荒澤泥沼中綿綿不絕地滋生出來,面對風雨飄搖的悽楚與不堪,他報以眼淚、悲憫和隨之即來的筆墨,他綿亙着荒亂時代為數不多的善良與大美。王維則沾染着略顯貴族的安靜的詩意,像餘秋雨所説“連憂傷都是浩蕩的,連曲折都是透徹的,連私情都是乾爽的,連隱語都是靚麗的”,他的美,是平易卻也是深邃的。而提及他們三人,不僅因為他們的文字造詣幾乎佔去唐詩的大半靈氣,而且他們的命運都經歷了相同的拐點——安史之亂。這場逼得唐玄宗落荒出逃,唐王朝元氣大損的浩劫動亂,險些斷送這三個稀世大詩人的生命,因而我們不得不審視一個共同命題:政脈與文脈的重疊與交錯。

餘秋雨並未在書中詳述政治對文化的操縱,想來是因為在寫這些文字時正處於敏感動盪期,他本人也因為政治問題而不得已躲入深山小屋中,才慢慢梳理起中國文脈的。但我們能清晰地感知,縱然政治文明和物質文明不能限制住文化發展的進程,就像連魏晉那樣荒謬無度的亂世也出了許多風姿超羣的名士,但政治權利卻總是在其存在的狀態中凌駕於文學領域之上,因而開放自由的政治格局纏繞着的是文化的汩汩湧動的欣欣向榮,而愚昧僵硬的統治下文脈大多隻能委屈地苟活,這樣的敏感脆弱,我想應不是文學的悲哀,而是文學的高貴。

我們仍就祈願,在當下,能依然延續着中國文脈的生命潛流,這樣盛大的脈絡將成為民族進程的天際中最燦爛的雲霓。

《中國文脈》的讀後感2

餘秋雨一貫的文風,流暢大氣且旁徵博引,但也能看到餘秋雨式的誇張(恰似文中他自己對康有為的評價)和偏袒主觀了。看到後來也覺得虎頭蛇尾了。若説十萬進士這篇舊文勉強與文脈有關,最後一篇感覺已是脈絡之外了。是明清至現代文脈確已式微,還是作者沒有耐心着筆墨呢。王國維和陳寅格都只一帶而過,對魯迅的評價也是尚可。中間有舊文,魏晉絕響很多年前看過,重看一次,依舊心神往之。文中有明顯偏愛之人,屈原,老子、莊子,墨子、曹操、嵇康、阮籍、司馬遷,李杜,耶律楚材等等等等。筆墨眾多。對道家和佛家也不吝讚美。倒是孔子,千古之師,感覺肯定的有些勉強,但那段半生出走,大概也是被明朝之後扭曲的儒家政治給氣到沒脾氣了。讀完此書,迫切想要去讀一讀老子,墨子和曹操,看不看的懂另説,裏面的故事真的是深深打動我了。

《中國文脈》的讀後感3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我讀過的一本好書《中國文脈》。這本書我反覆讀,只想全文都能背誦下來,方才覺得不負此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餘秋雨,餘老師把自古以來能代表當代歷史時期的文學大家納入“中國文脈”,梳理成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道景觀。跟隨他來到了連綿起伏的中國文學山峯,感受到一種令人血脈奔騰的文學氣象,明白了我們民族的文化之根如此深厚。自古以來,在不同時期,不同境遇下,總能造就一些經天緯地之才。

單就文學而言,他們涵納百川風光,吞吐時代最強音,回聲異常嘹亮。餘老師把這些光華組合成中國文學之畫卷,是我們中華之幸事。我想,咱們的孩子們如果有一天也能讀讀這本書,他們一定會融會貫通地愛上中國文學。

讀完餘老師的《中國文脈》一書,我長時間沉浸在一種感動和震撼之中。書中從中國文字的起源開始,從《詩經》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楚辭,再到戰國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到漢賦及“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魏晉時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賢”等文人雅士的詩作文采,再到唐詩宋詞元曲及明清小説,從源到流,一氣呵成。為我們細細梳理了中國文化的演化過程,奉上了一道文化大餐。

餘老師説:“減而見筋,減而顯神,減而得脈”。在博而精的文學基礎和底藴之上,他目光如炬,深遂地穿越漫長而悠遠的歷史,進行了大膽而獨到地取捨。把中國文學三千年的發展史中,可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穿越時空成為不朽的經典列數出來,有理有據地闡述他對於這些名家的人物特點和作品的點評,尤為珍貴。可見餘老師為此花費了不少的心血。更令人佩服的是,在文章的字裏行間,還可以看到餘老師作為一個當代學者對中國文化的憂慮和期待。

餘老師的擔憂正是中國之現狀,不是庸人自擾,更不是杞人憂天,而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消亡,發自內心的憂慮。中國近現代文學成果寥落,偌大的中國沒有出過一個近似於王陽明的哲學家,也沒有出過一個近似於曹雪芹的小説家。對中國當前文化的衰微,餘老師發過這樣的感歎:“文脈既隱,小丘稱峯;健翅已遠,殘羽稱鵬。”是啊!國之悲哀!近代中國文學強有力的脈搏不見了,震撼人心的作品少之又少。作為家長,我們怎麼做才能讓我們的孩子真正愛上閲讀,迷上經典,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畫出更精美的文學畫卷呢?

其實,這也是餘老師創作《中國文脈》的初衷。如果説成年人閲讀經典是給思想補漏,青少年閲讀經典就是給精神築底。餘老師多麼希望把“文脈”接通到年青人的身上,讓他們能重建自己的文化人格,以文化繼承者、傳播者的責任與擔當,來延續中國文脈,重新推進中國文脈走向輝煌。我們必須從世俗的煩躁和喧囂中掙脱出來,擺脱文化的功利性目的的困擾,靜心閲讀。凡是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關羽戎馬倥傯,在軍旅間隙,他愛讀《春秋》,一遍不夠,十遍、百遍都不夠,若要探尋其義薄雲天的性情淵源何自,這部經典無疑提供了最佳線索。我們有責任培育每一個華夏子孫來做一個浮華洗淨的苦讀者、一個踽踽獨行的求索者、一箇中國文脈的傳承者。

讀完這本書,現在腦海中似乎也能將名家名篇用絲線穿起來一段段了。但是,也讓我明白自己的缺失,那麼多的經典我還沒有拜讀過,因此我的新書單已經列出來。讀吧!趁着春光正好!因為腳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孩子們,閲讀經典,可以拓寬我們靈魂的廣度和寬度,能讓我們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擁有處變不驚的內心。讓我們一起傳承中國文脈,延續千年書香吧!

熱門標籤